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为例_第1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为例_第2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为例_第3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为例_第4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深刻指出:“真正的教育,犹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持续发展,而这一过程必须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文字不仅承载着祖国丰富的文化底蕴,更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孕育了无数经典文学作品,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德育的渗透提供了有效途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具有独特性,与其他学科,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其德育资源更为丰富且直观。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掌握恰当的德育渗透方法。这样,语文学习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积累,更是品德修养的提升、精神世界的丰富、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价值;其次,深入探究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接着,分析笔者所调查初中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综合现状和德育资源分析提出有效的德育渗透策略。通过这五个方面的探讨,旨在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一、引言(一)研究背景1.政策强化初中学科德育功能和综合育人功能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意见中强调,德育工作要及时反映和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同时,需大力提升德育的实效性,为中小学德育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要精准把握德育的规律,这是提高德育效果的关键。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成长特性,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规划,以确保教育方案能够精准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并提出通过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来塑造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与健全的人格特质。同时,也必须完善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以确保能够有效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的人才。这一举措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初中阶段,德育工作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培养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认同并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精神,树立牢固的法治观念,增强公民意识,同时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教育部通过的这份指南凸显了德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根本性地位,旨在通过德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合格公民。同时这也体现了教育部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青年的未来负责。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从长远来看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2018年,教育部在《2018年工作要点》中着重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健全系统化落实机制。同年,全国范围内的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统一使用了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这些举措体现了教育部对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全国德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到了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课的教学要求,特别是要体现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方向,同时注重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并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和综合育人功能。这一通知的发布,不仅再次强调了德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中学的德育体系中,语文、思政教师和班主任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文课程蕴藏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独特育人资源,其教材中的丰富德育元素成为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素材。在初中阶段,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已成为德育的一种高效且重要的方式。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并以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授,确保德育内容真正落到实处。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品德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八年级更是品德发展的转折点,是学生从道德他律逐步转向道德自律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能直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更是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综上所述,我国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推进,课程德育是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核心所在。而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对于德育的开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对于推进语文课程德育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二)核心概念界定1.语文阅读教学程永超深入剖析了语文阅读教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应该是“语文的”,这是对概念外延的精准界定。换言之,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程永超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心应当落在“教学”上。在这个概念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需围绕阅读展开。而“教学”则是最终的目的,旨在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著名特级教师褚树荣将语文阅读教学定义为是“师生双方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褚树荣.《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语文名师王崧舟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也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褚树荣.《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本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对话性和实践性。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的互动过程,核心在于教学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语文,不仅是停留于知识表面的学习,更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正真达到语文立德树人的目的。2.德育我国学者黄向阳在其《德育原理》一书中将德育定义为“德育即道德教育”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檀传宝把德育定义为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胡守菜认为,德育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刘惊铎把德育定义为,是一定社会的教育者运用该社会的品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系统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本研究中,德育是指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价值引导和品德规范的运用,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和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进而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素质,使其全面发展。3.德育渗透德育渗透,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它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巧妙地融入德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渗透被视为实现学科德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在于将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载体,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合适的结合点,进行隐性而有效的道德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本研究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指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文本、设计教学方案,同时需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目标之中。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润物细无声地将德育资源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触动他们的心灵深处,与他们的灵魂产生共鸣,从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充满思想性与审美性的文本,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审美体验。(三)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育人导向深入人心,我国中学教育对德育的开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其中德育渗透的研究尤为关键。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而言,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和精神层面也能受到影响;二是研究德育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方法,如通过对经典文本的文本细读、典型人物的形象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以及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能力;(1)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的方法这一类研究致力于通过深入剖析教材,发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并对不同主题类型的文章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李维军指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德育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要求,这不仅有助于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协同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他提出了从审查课题、创设情境、品析语言三个角度进行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德育资源,给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周喆和闫文华进一步从课文主旨、闪光语段、典型人物、经典传唱名作四个维度对语文教材的德育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三种阅读教学方法:挖掘文章中心思想、创设教学环节、诵读经典名著。武慧芬以初中语文教材为基础,从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课文探讨了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她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德育元素,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2)德育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路径张凤菊指出,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远比单纯积累语文知识更为重要。她提倡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诠释阅读内容、解读文章人物、实施情境教学以及反复诵读进行德育渗透。昌根平强调语言文字对于德育中重要的作用。他认为阅读教学应从细微处着手,通过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进而实现德育目标。他还建议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背景知识的介绍,通过营造情境来进行德育渗透,并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展德育的领域。魏永斌认为教师可以有效地将德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曾言“文所以载道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文学与道德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正可以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通过阅读教学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2.国外研究现状(1)国外当代德育课程美国德育课程的目标在于塑造出负责任、值得信赖的国民。其德育课程致力于向学生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核心价值观,以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德育课程实施模式丰富多样,但核心均为“能力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适应社会生活做准备。在“能力模式”的引导下,美国开发了专门的道德训练课程。该课程注重学生道德认知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使学生能运用道德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知行合一。英国德育课程强调情感模式,分析哲学家约翰·威尔逊和麦克菲尔主张将德育内容融入课程教材,让学生通过体会和领悟来深化道德认知。麦克菲尔更是编制了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生命线》教材,通过展示道德困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和选择。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采用“东西融合模式”。这一模式巧妙的将“东方内容”与“西方形式”相结合,课程内容主要采用中国传统道德的思想精髓,而教学方法则灵活运用了西方国家流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阶段以及不同教学法的有效性,灵活选择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这种融合东西方元素的教学模式,旨在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培养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素养的公民。(2)国外当代德育方法在现代西方,中学德育领域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道德认知发展法和价值澄清法。其中,道德认知发展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柯尔伯格所提出。此方法深刻揭示了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明确指出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与前提。通过这一方法的运用,旨在推动学生道德认知的深化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在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在实际应用中,促进道德发展可采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及公正团体法。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作为一种有效手段,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道德难题,进而激发其认知冲突,促进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该方法要求教育者精心创设道德两难情境或问题,引导学生表达各自的道德观点,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在道德认知上的冲突与碰撞,以此推动其道德认知的深化和发展。另一种值得探讨的方法是公正团体法,它聚焦于团体精神在儿童道德成长中的关键作用。价值澄清理论则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由纽约大学的教授路易斯·拉斯等人根据杜威的经验主义价值论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涵,也为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个体的价值选择,倡导在教师的精细心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能够澄清并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念。由于价值澄清法具有显著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它迅速在西方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广泛接受,成为教师和学校实践中的重要工具。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参与者与实施者,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设计德育教学,积极主动的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利用丰富的教材德育资源进行德育。(四)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即通过广泛搜集、深入剖析、系统整理和总结相关文献,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笔者首先查阅并分析了大量的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思路框架。并且对语文阅读教育中的德育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进而通过仔细研读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教师用书及其相关说明,深入剖析了教材单元的编排逻辑和选文特点,探究了教材编选的深层意图以及其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最后结合笔者实习期间的初中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经验,使理论分析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针对现状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2.观察法观察法以其直观性强的特点,能迅速捕获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在实习期间,笔者对初中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的学生行为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特别关注了学生课后是否能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此衡量德育效果,为进一步提出改进策略提供现实依据。这种方法不仅能及时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效,还能深入了解学生复杂的心理变化,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指导。通过观察,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需求,优化德育教学方法,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访谈法通过对笔者所调查学校的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该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实施情况。访谈提纲参考多篇相关主题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结合所调查学校的特点进行编制,在访谈过程中,笔者采用非结构化的方式深入了解该校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情况。(五)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本研究坚持育人为根本,德育为先导的原则,致力于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形成优秀的行为习惯,并不断完善他们的三观。此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还有利于增强教师对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视程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融入德育观念,积极落实德育要素,确保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本研究对语文课程的德育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它将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宝贵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语文课程德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2.实践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通过优化阅读教学,着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本研究对高分低能现象具有积极的调整作用,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实现知识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本研究充分借助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经典著作资源,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将德育内容巧妙地融入阅读教学中,转化为学生对道德观点的深刻体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更能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健全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价值语文教育历来被视为德育的关键载体,其中阅读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初中阶段,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轨并行的编排策略,这样的设计不仅凸显了语文学科的特性,也体现了对德育的深入融合。八年级作为中学教育的关键时期,其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是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实现知识与德行的双重提升。(一)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接触到的远不止文字与知识的层面,更包括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通过对经典文本的深入研读,学生得以在文字间穿梭,领悟做人处事的真谛。例如在教学演讲词《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时,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问答,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人生中有哪些重要的抉择?是否经历过人生中的重要抉择?如果经历过是如何进行抉择的?这次经历给了你怎样的收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思维的碰撞,无疑会对学生三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教学通过生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培养起良好的品德。这些例子可能来自文学名著、历史人物,也可能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学生在阅读中与这些例子产生共鸣,从而在心灵深处激发出对美好品德的向往与追求。德育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他们会从文本中学会向善、感悟人性的美好,懂得尊重他人、感恩生活中的点滴。(二)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研读优秀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更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情感表达与感知的细腻度。例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唐诗二首,就是培养学生情感品质的德育素材。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未平定之时,此时的杜甫还需朋友的接济度日,还遭受了国家的落魄和他人的戏弄,处境可谓十分凄惨,此时杜甫没有抱怨而且还心系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情感品质是很难能可贵的,学生通过学习这样的文章,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可以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感。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得阅读教学不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学习,更是与学生心灵的碰撞,引导他们学会评判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培养自己良好的情感感知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倾向,从而培养出优秀的情感品质。德育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更是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这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现在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共情能力,能够区别和分析他人的情感表达,并做出合理的回应,同时能够正确的区别出自己不同情感,合理的进行表达。(三)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深入研读有关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例如,八年级上册的《芦花荡》一文,生动地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感人故事。一位勇敢的老头子,仅凭一只小船,在白洋淀的广阔水域中,无数次巧妙地穿越敌人的夜间封锁线。他不仅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重要干部,更在一次意外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智慧和勇气,智斗敌人,为受害的女孩子复仇。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聪明才智和英勇抗敌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学习本篇课文,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更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无数英勇无畏的民间英雄与先辈们,为了国家的安宁与民族的自由,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是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通过生动故事情节的教学,学生们对史实会有更加真实的体验,此外,学生可以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如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思考过程,不仅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热爱之情,以及对革命先辈们崇高精神的敬仰与崇尚。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历程,更传递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得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道德与文学的双重熏陶,进而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感、爱国情感。这一过程不仅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为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铺设了坚实的基石。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阅读教学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精选钻研阅读材料、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道德意蕴。三、八年级人教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分析(一)思想品德教育题材内容分析思想品德教育在德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德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生活方向,提升自我认知和情商,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理解自己、尊重他人,做到诚实守信、宽容包容,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往直前。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文章《马说》时,可以根据教材中的阅读提示,介绍作者韩愈的写作背景:韩愈年轻时因为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但却都被冷落,韩愈深感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在创作《马说》时掺杂了这种不受重用的悲愤的情感。在教学本篇文章时,除了疏通文意、找寻主旨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关人生知音的看法以及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看法,对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定义是什么?思考如果自己不是“千里马”是否能寻觅“伯乐”?是否只有“伯乐”存在“千里马”才有价值等等问题,课堂阅读教学除了传统的读、讲以外,还需要思维上的互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理性的看待自我价值,学会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并且明白,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是单凭他人对自我的判断,更多的是自我作为最了解自己的个体存在,应该学会合理的进行自我价值判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首是曹操的《龟虽寿》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教师在教学本篇文章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正视生命,坚定远大的理想抱负。壮志雄心不分年龄的大小,即使暮年也可以有自己的远大抱负,更何况是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确自我定位,逐步树立自己的理想。第三首是《赠从弟》这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刘祯写给他的堂弟的一首诗,诗中以松柏做比,写松柏高耸挺拔不畏狂风的形象,通过冰霜的残酷来侧面写出松柏的不畏严寒,高洁傲骨。教师在教学本文时要引导学生树立像松柏一样的优秀品质,在日常学习生活要有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品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白杨礼赞》是矛盾写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一篇散文,文中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歌颂了白杨树,白杨树虽是西北一种极其普通的树,但却具有坚忍不拔、伟岸、正直、朴素的优秀品质,普通却不平凡,以至于作者在开篇直抒胸臆:“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白杨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象征了北方的劳动人民,象征了民族解放战争中所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本篇文章有许多丰富的德育资源,并且本文适合反复诵读,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例如名家泛读、全班齐读、学生自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感受白杨树的优秀品质,去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单元《散文两篇》中第一篇《永久的生命》文章强调了生命的流动性和延续性,指出生命无所谓卑贱,任何生命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命自身是伟大的、不朽的,通过不断的新陈代谢和遗传繁衍,实现了永恒的存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神奇和伟大,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同时文章倡导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时,保持一颗平静、豁达的心无论是谁生命总会有结束的一天,做重要的是使生命之花凋谢后,它的芬芳还能永存。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时依旧乐观的面对。第二篇是《我为什么而活着》文章通过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思,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文中提到了作者追求爱情、知识和同情这三大目标,并将其作为自己活着的动力,在追求这三大目标的时候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但是作者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没有放弃对生命的坚持和热爱,依旧为生命中的这些所着迷,坚定信念和勇气,去追寻生命的价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思考关于生命意义的话题,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不是悲观消极的言论,教师要尽可能予以鼓励和支持,不要用单一的功利主义观点去评价学生对于生命的看法,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用多元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去体会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提升学生们的精神境界。《孟子》三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强调了道义和人心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和个人能否得到支持和帮助,关键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道义,是否能够得到人心。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把握好这一德育资源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观,让他们明白只有秉持正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第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古代圣贤在困境中奋发有为的事例,强调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告诫学生,人生需要一些安乐和平静来放松身心,但是不能陷入安乐中不能自拔,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有压力才能有前进的动力,把握好安乐和忧患之间的平衡关系,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更好的生存生活。最后,《富贵不能淫》这一章通过孟子对大丈夫的定义和描述,强调了人的气节和道德操守。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在面对富贵与权势的种种诱惑时,应当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为所动,培养学生的基本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定力,让他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二)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内容分析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涉及爱国主义主题。对于这些课文,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抓住其中的历史史实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在具体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最后一次演讲》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注意到这不仅是一篇演讲词,除了讲授与演讲词相关的知识以外,应当引导学生们进行原汁原味的阅读,进而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体会。文章开头第一段义愤填膺,慷慨激昂,这不仅是因为演讲要吸引听众的目光,还有演讲者发自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来自对因为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而遭暗杀的爱国人士李公朴遭遇的愤懑。其次,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想要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除了对文章内容的简单梳理和涉及人物的分析外,还应该抓住本篇文章的背景史实进行分析,深入分析人物做出如此行为的原因,以及产生如此行为背后的内心情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可以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人物角色代入的方式,充分表达交流作为不同主体人物会有怎样的情感。最后结合教师提问引导同学们回答:“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你们能分别说说演讲者演讲时的内心感受吗?”等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爱国人士的不易,几乎要面临生命的考验,但是必须有人牺牲才能换来百姓安稳的生活,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铭记历史不仅是为了记住过去的屈辱和不易,更是要学生去体会爱国精神的高尚以及反思历史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国人,现在身份虽然仅是一名初中生,但爱国的精神不分年龄的大小,并且学生将来也会长大,为祖国添砖加瓦贡献一份力量。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阅读教学中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文的表面内容,应该结合学生具体实际做出进一步的相关知识的挖掘和拓展,使德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有效的渗透。这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不仅是教授知识的职责,更是为国育人的责任。《使至塞上》是王维写的一首边塞诗,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边关慰问将士,途中所见所感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并化为了诗中的字字句句。这种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民族的一员应当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春望》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抒发了诗人对家国不幸的沉痛心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家兴亡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通过对边关战士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英勇精神的赞美。其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一名句,展现了边关将士为国家、为民族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蕴含的为国献身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们勇敢、坚韧和担当精神。(三)真挚情感题材内容分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流露作者真挚情感的文章,有感人的亲情、真挚的友情、难能可贵的师生情谊,本文挑选了几篇较为经典的文章进行德育资源的分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藤野先生》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了鲁迅自己到日本的留学经历,着重写了在仙台求学时遇到的教授骨学的藤野严九郎,文中对他的第一处主观评价就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模糊是指穿衣服马虎、不讲究,有时甚至不打领结就来上课(日本教师有打领结上课的传统)这表现出先生是一个不太注重外貌,潜心钻研学术的人,这也为下文先生每周帮我改一次讲义埋下伏笔。鲁迅遇到的这位老师与其他老师不同,他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在学生身上,所以这也是鲁迅如此喜欢这位老师的原因之一。后来在鲁迅学习解剖学之前,他还特意问了鲁迅怕不怕鬼,因为他听说中国人很敬重鬼,在得知没有这回事后才放心让鲁迅学习,由此看出这是一位细心、关爱学生的老师。再后来日本学生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人是低能儿,不可能考六十分以上,认为鲁迅作弊,藤野先生也帮助鲁迅自证清白,说明这位老师没有因为民族的差异就歧视同学,相反他尊重中国来的学生,并给予许多的关心和帮助。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也可以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文章细节进行讲解,更加深入的分析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师生情谊为何如此浓厚,以致后来鲁迅都将离别前老师赠与的照片挂在居住的墙上,死前还多次派人去打听老师的下落,想再见一面。这是因为彼时的中国处于封建落后的时代,有许多思想十分落后,国人思想麻痹,鲁迅从小处处受到歧视,出国留学了也不例外,直到遇到藤野先生,给了处于寂寞无助中的鲁迅许多温暖和平等的对待,这是鲁迅以前没有受到过的,以致于鲁迅写了一篇文章来怀念这位老师,在后来他成为著名大作家后书被送到日本翻译时,他也强调一定要加上这篇文章,因为这是最使他感激和鼓励的一位老师。讲授课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教育经历中是否有遇到过给予自己鼓励和温暖的老师,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并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老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回忆性散文,首先,文章通过深情回忆母亲的生平,主要多次赞扬了母亲热爱劳动、关心贫苦阶级的优秀品质。同时文章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以及自己为了祖国的统一和解放不得不将自己奉献给祖国,没有时间来陪伴母亲的复杂纠结的心情,体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母亲虽是农村妇女但却支持孩子的教育,支持孩子为国家奉献,为了全中国更多的家庭能有幸福的生活,她愿意牺牲自己与儿子在一起的幸福生活,这样伟大的格局超越了一个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通认知,所以作者不仅是在回忆自己的母亲、回忆母子深情,更是对母亲高尚人格的赞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的分析文章,去用心体会作者与母亲之间的这种亲情,让学生们珍视现在幸福生活的不易,那是无数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和幸福换来的,同时要教会学生珍视亲情,爱护家人。《背影》作为非常经典的语文篇目,几经教材改革也依然存在,语文界对此的解读也有许多不同的争议,借助孙绍振教授文本解读的方法,本文从文本的细节、矛盾和写作背景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力求对文章进行多元的解读。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背影》文章开头第一句说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即给出矛盾点,也设下悬念,埋下伏笔。父亲与我为何两年没见了?为何是父亲的背影令我最不能忘?这需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父亲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而“我”接受的是新式的、开放的北大式教育,自然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会和父亲产生矛盾,后来父亲让学校把我所任教的工资直接给他,这彻底激化了“我”与父亲的矛盾,以致我们两年没见,直到祖母去世才使我们见面。第二点,父亲送我回北大读书,在南京逗留一日,按照一般人的逻辑来看,许久未见的父子在分别前的一天本应该陪伴彼此左右,享受分别前的美好时光,但是作者在文中写到“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此时和父亲还有一些隔阂,作者并不愿意直面父亲。直到文章的最后作者看到父亲攀爬月台给我买橘子以及送别我的背影时也留下了眼泪,但作者并不想让父亲看到,说明我对父亲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只是这份情感埋藏心底,“我”不愿表露出来。接着文章写道父亲给我写了一封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此处的矛盾点就在于父亲为何先说自己身体平安然后又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矣?由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父亲这种复杂矛盾的心理:父亲既希望我不要担心他的处境,但是又渴望在生命结束之前得到儿子的关心。本篇文章的教学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与父亲之间复杂的情感,体会这种特殊的父子情。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现状调查为切实了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道德渗透存在的问题,本文特对海南省D县某中学的350名初中生进行观察,笔者实习学校是在农村的一所中学,学生整体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自觉性较差。笔者主要观察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并对海南省D县某中学的5名语文教师进行访谈,以下是调查的具体结果:(一)访谈结果分析1.教师层面在五位教师中,女教师占据了四位,仅有一位男教师。这五位教师中,有一位担任语文教研组长,承担引领学科发展的重任。其中,有两位教师年纪尚轻,大约二十多岁,他们踏入教育行业的年限为四年;另外两位教师是三十多岁的年纪,拥有九年的教育经验;还有一位教师四十多岁,已经在教育领域耕耘了十二年。在德育认知方面,一位教师对此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其他四位教师,对德育的认识相对浅显,他们认为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5名教师中,2名教师会根据学生具体实际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3名教师会依据课文的单元提示进行教学;1名教师会有意识的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阅读教学,3名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会更注重知识的教学,很少与德育进行结合,剩下1名老师表示会根据课文的特色进行德育渗透;2名教师认为课堂上自己会更倾向于向学生灌输道德观点而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交流,3名教师认为自己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平等交流;4名教师表示课堂上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道德观点;1名教师表示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多数情况的教师在表达;在5名教师中,4名教师表示会对学生课堂上的道德观点给出及时的反馈和评价,1名老师表示自己没有重点关注这方面;5名教师都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德育渗透,只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对当前教学的困境大家看法不一,除了客观大环境的影响大多认为很难找到一种教学方式进行德育渗透、大多时候流于形式、没有直观的分数反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业压力过大、缺乏完善的指导体系、学校缺乏重视等原因有关。2.学生层面大部分学生上课之前,会翻阅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简单的预读,会对文章作者进行简单的了解,除非教辅资料有介绍,否则很少去主动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只会简单的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对选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初步的体悟;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以教辅资料或网络资源为搜寻信息的途径,通常侧重于教师所布置的预习要求,没有主动去关注文章中所蕴含的高尚的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时会表现得十分热情,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但在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以及公开表达自己不一样的看法时,就会表现得有些拘谨,一部分学生会习惯性的将教师作为权威而羞怯于自己真实想法的表达。此外,部分学生在课后行为很少有改变,教师德育渗透不够深刻,效果不佳。学生很少在课后对课堂的德育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会,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内容与考试知识无关,不需要再花费时间进行学习。(二)观察结果分析围绕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展开的学生教师行为记录表行为选项频数百分比1.课前是否会主动预习是/否28983%2.课前预习时深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背景是/否28080%3.课前预习时是否会主动了解文章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是/否19857%4.教师阅读教学过程中是否会提问有关道德判断的问题是/否1257%4.教师阅读教学过程中是否设有小组探讨环节是/否1676%5.教师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是/否10931%6.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是否会批注圈点让自己产生情感共鸣的句子是/否13338%7.教师阅读教学结束后是否有学生与教师进一步探讨课堂内容是/否8624%8.教师阅读教学结束后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有改善是/否9828%从表中可知,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自主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去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但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会去主动了解文章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一半的教师会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道德判断的问题,大多数老师倾向知识的教学以及浅层道德观点的传输。大多数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但在学生回答问题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据笔者的观察,大多数学生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自己有想法也不愿意交流,部分学生会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批注圈点让自己产生共鸣的句子,但大部分学生缺乏这种意识,对于语文的学习仅停留在知识学习的表层。对于课堂中提出的道德观点学生在课后也很少与教师进行探讨,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更多的他们把教师当作观点的权威,很少主动与教师交流想法。通过课堂和课后的观察,笔者发现课堂的道德观点对于学生行为的改善有一定的影响,但教师要及时找到对应的学生对他进行一对一的谈话,才能更好的加深本节课的德育效果。五、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通过此次调查可知,目前初中部分语文教师过多关注知识教学而缺乏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来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同时,对选文中德育要素挖掘不够深入、教学过程中德育目标把握不到位、师生缺乏平等的道德交流、课堂阅读教学流于形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教学形式化倾向严重,缺乏对学生的鼓励引导部分语文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时,常将德育简化为单纯的知识传授,形式单调且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将德育与智育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他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局限于课本,缺乏必要的课外拓展和群文阅读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情感参与。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虽然许多教师试图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积极性来改进教学,但笔者通过实践体验和对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发现,若教师仅追求形式化的课堂表演以提升阅读效果,实际上却可能偏离了德育的实质内容,使德育变得空洞而无效。学生在这种课堂中往往收获有限,难以真正领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此外,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复杂性,部分班级学生可能因性格等原因难以接受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师生互动困难,德育效果难以保证。部分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能削弱他们对语文魅力的感知,从而动摇了语文教育的初衷。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深入挖掘德育资源,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情感参与,确保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阅读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成长和提升。(二)对教材中的德育目标定位不准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资源的开发应当符合初中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缺乏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准确分析,包括学生的心理、性别、生活背景等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会影响德育效果的实现。例如笔者在实习过程中,有一节语文课某位老师上《关雎》和《蒹葭》,这是有关爱情主题的诗歌,同时也有非常明显的德育资源可以利用,初中阶段,学生的第二性征开始发育,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仅停留于好奇和虚荣心,并没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借助这一经典课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但这位老师却以学生无法很好理解这一主题为由,没有进一步展开这个话题,而仅仅提问学生生活中是否有自己“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作为收尾,这位老师对于教材中的德育目标把握不到位,对于学生的了解也仅停留在自身的刻板认识,缺乏对学生的深入认识,导致教材德育资源浪费,德育目标把握不合理的情况出现。(三)德育过程中存在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的现象在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但实际德育过程中教师“满堂灌”现象较为突出,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接收者”,缺乏自我判断以及对德育过程的参与,无法深刻理解德育内容。语文课堂的教学十分强调互动性,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课堂,强调学生和教师对文本进行多元有界式的解读,教师并非解读的唯一权威,而学生也不只是被动学习的接收者,多元的解读强调围绕文本中心展开多元的解读,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课程的教学强调避免唯一答案的误区,鼓励学生为主体进行语文的学习。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时,存在只顾自己输出,忘记了自己的德育对象是学生,缺乏互动,就无法很好的判断学生是否领会了教师的意图,在隐性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否与教师产生共鸣,由此,即便对德育资源把握的再好,课堂教授得再好,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这个德育过程也不算成功。(四)部分语文教师缺乏德育意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部分教师往往过于关注教材中的考点教学,将阅读教学与分数紧密挂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文中蕴含的丰富德育因素。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导致德育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此外,一些教师本身对教材的挖掘力度就不足,加上学业成绩的压力,他们更容易忽视德育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时,这些教师往往只停留在考试会考察的重点知识点上,缺乏对文本深层德育内涵的剖析以及对文本形式秘密的探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对于文本的全面理解,也阻碍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启示。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的导向,鼓励教师更加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将德育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够在道德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领略其中的道德之美。六、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一)以德育资源为本,进行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实施德育并避免其走向形式化,教师需以德育资源为基石,对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这种改革不应仅仅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而将德育内容边缘化或表面化。相反,教师应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在保留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对德育内容重视的基础上,适应新的社会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重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从而与教师产生思想共鸣。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而非将教学变成一种空洞的形式或将学生排除在外。教师应避免为了创新而创新,确保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够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二)以了解学生为起点,制定合理的德育目标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每一堂阅读教学课都应围绕学生而展开,教师在设定德育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并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德育目标过高或过低,提高德育目标的准确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确保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教学中的德育资源,教学的内容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引导。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可采取情境式教学法,或者借鉴国外的价值澄清模式和体谅模式等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让他们在思想的碰撞和冲突中逐渐理解德育的深刻意义,从而优化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最后,通过教师点评、同学分享等方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能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在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德育渗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虽有意识的进行德育的渗透,但是存在教师绝对权威的现象。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为了改变以往的课堂学生缺乏参与的现象,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想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交流、思想互动,教师挖掘出良好的德育资源是前提,但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灌输自己道德观念和理论知识,把自己放在道德的权威上,不顾学生的实际反馈情况,德育的效果将得不到保障。学生是否对德育资源产生情感共鸣,课堂教学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想碰撞,学生是否积极表达自己的道德观点才是课堂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关键。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积极思考,并且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道德体验,教师应该仔细聆听学生们的想法,对学生的回答一一做出评价,对学生新颖的想法表示鼓励,对于思想过于偏激,道德思想不端正的同学进行及时的纠正,对这一类同学课后也要继续跟进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由此充分利用好德育资源,将德育效果最大化,创造和谐平等的新时代师生关系。(四)语文教师加强德育重视,明确语文学科的德育地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进行德育的关键渠道。为此,学校应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而外在推动教师更加关注德育的实施。同时,语文教师作为德育的直接实施者,也应增强自身的主动学习意识,转变对德育的传统观念,深刻认识到德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主动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明确语文学科在德育中的独特地位。在阅读教学课堂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既要传授阅读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要融入德育元素,同时也要发挥隐性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良好的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七、结语教育应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独特优势,德育渗透的方式更显得灵活多样。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分析和探究,借助经典文本的特质,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学科教学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育人机制。本文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了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价值,并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具有德育价值的经典篇目为起点,深入探讨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巧妙地渗透这些德育内容,从而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最高目标。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学生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敏锐地把握阅读教学中的德育资源,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德育价值,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同时,语文教师还应充分利用阅读教学的宝贵时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巧妙地开展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铺路。参考文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教基〔2017〕8号)[DB/OL]/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DB/OL]/srcsite/A06/s3325/201404/t20140403_167213.html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