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四)(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四)(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四)(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四)(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四)(新高考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四)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ROMAN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北京冬奥会为世界人民留下了无数精彩、难忘的瞬间,在赛事结束之后回眸,这一届冬奥会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现代奥运会始于1896年,它既是世界各国之间体有、科技、精神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现,又是人类为推动竞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奥运文化是一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文化形态,体育是奥运文化的外在形式,但奥运文化还有着更为内在的文化价值,这是其与一般体育竞赛的重要区别。北京冬奥会除了体现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所说“一种将身体、精神与意志和谐统一在一起的人生哲学”,也为世界奥运史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追求一种人民性,鲜明地表现了快乐奥运理念。开幕式中200多人的人民群体,由各行各业的代表、国家功勋以及各民族的代表组成:闭幕式的1300名演职人员同样是来自各大中小学、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这些安排让更多普通民众走近、融入奥运会,感受奥运会的快乐、温暖、感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广大人民的参与和喜爱,才是奥运会在中国得以扎根、发芽、生长的内在动力。北京冬奥会注重人民性理念的传达,既是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行业迅速发展后文化自信的必然呈现,也是中国人民热情洋溢、团结友善欢迎全世界朋友态度的自然流露。北京冬奥会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融合,鲜明地表现了奥运会的中国文化特色。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内在追求和审美趣味,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在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将中国古代关于岁月的算法及其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进行了一次生动展现。开幕式“奥运五环”的亮相则采用了李白诗歌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构想,让黄河水铺满整个大地,水凝结成冰后,在鸟巢舞台中央拔地而起。北京冬奥会不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而且以科技手段、时代精神重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北京冬奥会追求疫情防控与体育竞赛的协调,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互爱互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世界疫情此起彼伏、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仍然众多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冬奥会期间世界各国运动员的安全,北京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用红色作为闭幕式的主打颜色,这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它不仅代表着喜庆、祥和与幸福,而且氤氲着千百年来的秦汉气息、唐宋遗风、元明清神韵,还象征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史、奋斗史。当前人类正处在面对疫情的艰难时刻,红色寓意着世界人民在苦难中的坚守与温暖,寓意着全球一起抗击疫情、面向未来的勇气与希望。北京冬奥会既是一场体有赛事,也是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团结一致的聚会,中国红将这种温暖以视觉化的方式传递到全球。冬奥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赛场,也是展示世界各国文化的绝佳舞台。音乐是人类通用的语言,能够起到文字难以传达的微妙作用,它能起到振奋运动精神、带动现场气氛、提升观看体验等多重效果。冬奥会开幕式主题歌《雪花》,歌词简洁而视野阔远,“天下一家”构成了主题曲的核心价值观念。北京冬奥会建设了冬奥赛时音乐曲库,囊括了全世界的主流音乐风格。正是这些精心挑选的或激昂热烈或舒缓悠扬的音乐,将中国人的审美旨趣与世界各地的文化审美进行融汇,它们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而北京冬奥会相关的音乐、影视、文学艺术、雕塑、邮票、绘画、摄影等丰富的周边作品,也将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提起、被传播、被牢记。北京冬奥会已经落下了帷幕,它不仅留下了无数令人振奋的比赛、令人难忘的时刻,而且也留下了各国运动员相互鼓励、抚慰人心的感人瞬间,更留下了走向富强的中国,注重人民性、快乐办奥运、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多元心态拥抱世界等可圈可点的记忆,这注定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冬奥会文化遗产。(摘编自龙其林《用好北京冬奥会的文化遗产》)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精彩、难忘,因此注定成为一笔弥足珍贵的冬奥会文化遗产。B.一般体育竞赛与奥运文化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前者缺乏内在的文化价值。C.冬奥会开幕式生动展现了二十四节气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D.开幕式主题歌《雪花》不仅歌词简洁而视野阔远,还呈现出世界主流音乐的风格。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奥运会120多年的历程,也是人类为推动竞技在各个领域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B.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广大人民的参与和喜爱是中国成为奥运强国不可或缺的条件。C.冬奥会闭幕式把中华民族最喜爱的,象征着喜庆、祥和与幸福的红色作为主打颜色。D.北京冬奥会的圆满成功,关键是科技手段在全过程中的运用,这是奥运会史无前例的。3.下列不属于冬奥会文化遗产的一项是()(3分)A.各国运动员相互鼓励、抚慰人心的感人瞬间。B.注重人民性,快乐奥运理念。C.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以开放多元心态拥抱世界。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4分)5.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文本对冬奥会的火种灯设计进行评价。(6分)冬奥会的火种灯,设计灵感则来自“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长信宫灯出土于本届冬奥会赛区之一的河北,是2000多年前的西汉宫灯。它不仅造型轻巧华丽,精妙的设计也令人叹为观止。官女铜像体内中空,燃烧产生的灰尘可以通过官女的右臂沉积体内,不会大量飘散到周围环境中。【答案】1.C2.D3.A4.本文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首先提出“这一届冬奥会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的问题,接着总地做出回答:“为世界奥运史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留下哪些文化遗产。最后总结全文:“注重人民性、快乐办奥运、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多元心态拥抱世界等”“注定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冬奥会文化遗产”。5.①冬奥会火种灯的设计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和智慧,长信宫灯与北京冬奥火种灯连接古今文明,浪漫的华夏文化以长信之义,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契合。②表明了北京冬奥会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以时代精神重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强加因果,从原文可以看出,北京冬奥会之所以会成为冬奥会文化遗产是因为“鲜明地表现了快乐奥运理念”、“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互爱互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B.“因为前者缺乏内在的文化价值”曲解文意,原文说“奥运文化还有着更为内在的文化价值”,“更为内在”说明一般体育竞赛也有内在的文化价值。D.“还呈现出世界主流音乐的风格”错,这里说的是北京冬奥会建设的冬奥赛时音乐曲库。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关键是科技手段在整个过程中的运用”于原文无据,原文是说“北京冬奥会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融合,鲜明地表现了奥运会的中国文化特色”,并未将北京冬奥会的成功归因于科技手段的运用。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并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不属于“北京冬奥会文化遗产范畴”,根据原文“更留下了走向富强的中国,注重人民性、快乐办奥运、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多元心态拥抱世界等可圈可点的记忆,这注定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冬奥会文化遗产”可知,句中的“这(冬奥会文化遗产)”指的是“走向富强的中国,注重人民性……等可圈可点的记忆”。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第一、二段总说,第一段提出问题“北京冬奥会为世界人民留下了无数精彩、难忘的瞬间,在赛事结束之后回眸,这一届冬奥会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第二段直接回答第一段提出的问题“北京冬奥会除了体现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所说‘一种将身体、精神与意志和谐统一在一起的人生哲学’,也为世界奥运史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第三至六段,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北京冬奥会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内容,即“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追求一种人民性,鲜明地表现了快乐奥运理念”“北京冬奥会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融合,鲜明地表现了奥运会的中国文化特色”“北京冬奥会追求疫情防控与体育竞赛的协调,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互爱互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冬奥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赛场,也是展示世界各国文化的绝佳舞台”。最后一段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留下了走向富强的中国,注重人民性、快乐办奥运、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多元心态拥抱世界等可圈可点的记忆,这注定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冬奥会文化遗产”。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冬奥会的火种灯,设计灵感则来自‘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它不仅造型轻巧华丽,精妙的设计也令人叹为观止”体现了北京冬奥会火种灯设计汲取了中华古代文明,而长信宫灯又是出土自冬奥会主办地的河北,体现了现代与古代的连接与继承,浪漫的华夏文化以长信之义,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契合;从材料内容“北京冬奥会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融合,鲜明地表现了奥运会的中国文化特色”“北京冬奥会不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而且以科技手段、时代精神重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可以看出以长信宫灯为设计灵感的冬奥会火种灯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人世间(节选)梁晓声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有删改)文本二: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选自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B.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D.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B.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从头至尾传递出的思想光辉。C.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定下了标准。D.《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理想向度”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8.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4分)9.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文本一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6.D7.C8.①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么说可以回避重复询问的尴尬。②想以此希望子女理解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并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③唤起子女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9.文本一中的周志刚,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①退休后始终如一地为大家抹墙补路,体现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②哪怕不被所有人理解,仍然觉得自己有责任改良小街环境,这种主动的情义担当,就是一种高尚的“无需提醒的自觉”。③当黄泥“有主”,便不再去挖泥,不与人争利,这种“洁身自爱”,体现了一种“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④在周志刚身上,处处都体现了“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如在找黄泥抹墙这件事上,哪怕对儿女,也不强加自己的意见给他们。【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是因为他重视荣誉”分析错误,应该是他想“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B.“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分析错误,是为了衬托周志刚的无私。C.“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分析错误,儿女们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并不想接替父亲去治理那条脏街。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分析错误,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可知,小说并非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周志刚在询问儿女们哪里有黄泥时,儿女们都装聋作哑,这是因为他们并不想让父亲继续对街道的改造工作,他们深爱自己的父亲,心疼他年岁老迈,不想让他太累、太辛苦。而周志刚面对儿女们的不语感到尴尬,“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他在儿女们没有回应之后不会重复说,就是为了掩饰这种尴尬,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周志刚指出“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这是向儿女们说明现在这条街道已经残破得不成样子,从而证明自己行动的合理性,向孩子解释自己找寻黄泥的原因,想以此让子女理解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并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最后,联系开头“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此处周志刚强调自己修补墙面的必要性,是想唤起子女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在材料二的最后一段中,作者指出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在材料一中第一段“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可以看出,周志刚担心周边道路的坑洼影响他人出行,退休后在家周边对房屋道路修修补补,体现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材料一第三段“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哪怕不被所有人理解,仍然觉得自己有责任改良小街环境,这种主动的情义担当,体现了“无需提醒的自觉”。材料一第五段“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第六段“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周志刚洁身自爱,不学他人偷黄泥,体现了“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在儿女回家时他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不强加自己的意见给儿女,体现了“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祥兴二年二月,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积翁荐之。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积翁欲令宋官谢昌言等十人请释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寝。帝知其不可屈,议将释之,天祥曰:“愿赐一死!”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史臣曰:“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锧,可不谓之仁哉!”许有壬曰:“文天祥万变不渝,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九、《宋史》卷四百十八)文本二: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己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闲,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杨士奇《重修文丞相祠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B.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C.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D.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人,指原南宋境内的各族人。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分成四等,南人属最下等。B.黄冠,黄色冠帽,多为道士戴用,文中指做道士,文天祥以此为借口是希望逃出敌营。C.赞,常用作议论史事的文体,附于史传后以阐发议论,文中是史官对文天祥的评价。D.伏锧,古代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于砧上,故称“伏锧”。也泛指被处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弘范认为,文天祥在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已经尽到忠孝之心了,如果效忠元人,也能得到高官厚禄,但文天祥坚决地拒绝了。B.文天祥在被元人囚禁期间,元人敬重文天祥的忠义精神和为政才华,始终对他很恭敬,而且想尽一切办法劝他投降归附。C.留梦炎反对释放文天祥,他认为一旦文天祥回到江南再起义兵,会使他们陷入尴尬的境地。元主虽不忍心,但最终还是杀了文天祥。D.文天祥虽然抗元最终失败,但因为他能舍生取义,从容赴死,充分体现了儒家“仁”的精神境界,对此两个文本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2)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14.两个文本都评价了文天祥以身许国的行为,请分别概括其主要观点。(3分)【答案】10.D11.C12.B13.(1)“死后如果不置身在他们中间享受祭祀,就不是大丈夫。”二十岁考中进士,在集英殿考策问。(2)而最终理想没有实现,大概是因为天命不佑护大宋的原因。14.(1)文本一赞美文天祥志向坚定,忠心耿耿,不可用成败结果评价他。(2)文本二赞美文天祥为国竭忠尽智,百折不回;在南宋杀身成仁的忠臣中,文天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意思对即可。)【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帝亲自选拔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这份答卷流露的古风(古代贤人的风义)如龟镜一般可供人学习,他的忠心像铁石,所以臣冒昧地为您获得人才而庆贺。”“考官”是“王应麟”的同位语,不可分开,排除C;“龟鉴”为一个词,“龟镜”的意思,不可分开,排除A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文中是史官对文天祥的评价”错误,此处为文天祥的遗书,后人用“衣带中赞”指精忠报国的遗书。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始终对他很恭敬”错误,根据“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可知,并非始终恭敬。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没”,死亡;“俎豆”,享受祭祀;“举”,考中;“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2)“卒”,最终;“遂”,实现;“以”,因为;“盖以天命去宋也”,判断句。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文本一“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锧,可不谓之仁哉”“文天祥万变不渝,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可知,赞美文天祥志向坚定,忠心耿耿,不可用成败结果评价他。根据文本二“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可知,赞美文天祥为国竭忠尽智,百折不回;在南宋杀身成仁的忠臣中,文天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参考译文:(文本一)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漂亮白皙像玉石,眉清目秀,顾盼生辉。在童子时,看到学校祭供的同乡先辈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塑像,谥号都叫“忠“,就景仰他们,说:“死后如果不置身在他们中间享受祭祀,就不是大丈夫。”二十岁考中进士,在集英殿考策问。当时宋理宗在位时间长,政务渐渐懈怠,文天祥以遵循天意不懈怠作答,长达一万多字,不起草稿,一挥而就。皇帝亲自选拔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这份答卷流露的古风(古代贤人的风义)如龟镜一般可供人学习,他的忠心像铁石,所以臣冒昧地为您获得人才而庆贺。”祥兴二年二月,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厓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笑了笑不再强逼文天祥了。厓山被攻破之后,元军举行宴会,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宋的忠心来效忠于我们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元帝非常着急地寻求有才华的南方人,王积翁推荐文天祥。文天祥说:“国家灭亡,从本分上说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因为你们宽大为怀,我能够以道士身份回到故乡,来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聊备顾问是可以的。”王积翁想让降元的宋官谢昌言等十人上书请求释放文天祥去做道士,留梦炎却认为不可以,他说:“一旦文天祥放出来,会在江南重新号召百姓,那么我们十人会置于何种境地呢!”此事就搁置了。元帝知道文天祥不可屈服,商议将他释放,文天祥说:“希望赐我一死!”元帝还是不忍心,但身边人却极力怂恿元帝听从文天祥的请求,于是元帝下诏杀了文天祥。他的衣带中有赞文,这样写道:“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把道义践行到了极点,仁德自然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读圣贤书,想学的是什么呢?从今以后,大概可以问心无愧。”史臣说:“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的有志之士,是不会因为事情的成败或难易(或译为:失败或困难)而使自己的心志动摇的(或译为:动摇自己的心志)。文天祥迎奉两位弱主,兵败之后被捕,从容就义,能不说是仁吗!”许有壬说:“文天祥经历各种变故却不改变志向,事情本来是不可以简单地用成败而论的。”(文本二)文丞相刚刚二十岁就在朝廷回答皇帝问题,极尽论辩才能议论国家大事。不久,元兵渡过长江,他又上书请求斩杀君主宠幸亲近的小人中主张皇帝迁居他处的人,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安定国家,本来已经气魄盖过天下了。从此,忠心耿耿,竭力尽智,力挽狂澜,以复兴为己任。虽然历尽艰难险阻,各种挫折,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不幸国家灭亡自己被俘,而忠贞大义更加显明。文丞相志向刚正,有大才能,认识高远而且有气度,身上充满浩然正气,而最终的理想没有实现,大概是因为天命不佑护大宋的原因。虽然天命不眷顾大宋王朝,但是天理还在,一定不会停止。所以宋亡了,杀身成仁的臣子却不少,评论者一定称赞文丞相为第一忠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逢王建有赠张藉年状皆齐初有髭,鹊山漳水①每追随。使君②座下朝听易,处士庭中夜会诗。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经今三十余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注]①鹊山漳水:作者与王建早年同窗之地。②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与友人年岁相若,久别相逢,想起当年深厚的同学情谊,感慨万千。B.三、四句回忆当年交游广泛,常常一起朝见使君、夜会处士,问学赋诗。C.往事虽然已经过了很多年,但依然恍如昨日,可见两人年少时相交之深。D.诗歌层层抒写,以平实的语言叙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欢喜,格调清新。16.本诗第三联道出了人们向往的求学生活情景,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5.B16.求学生活,应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一道,在切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求学生活,应努力探求义理,要有深入探求事理的精神;求学生活,需要专注用心、气定神闲,享受过程。【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三、四句回忆当年交游广泛”错误。三、四句是回忆当年求学时的情景,不是回忆当年交游广泛。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本诗第三联“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描写的是同学之间互相询问,共同努力,不断创作新的诗词歌赋,空闲的时候就一起探讨课题。表现出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互相学习,谋求上进的融洽求学生活。其中“新作句成相借问”,体现了同学之间彼此学习,平等求学,在切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闲求义尽共寻思”,体现同学之间努力探求义理,相互帮助,探讨课题的浓厚求学氛围,表现要有深入探求事理的精神;“闲求义尽”,还强调求学中需要专注用心、气定神闲,“共寻思”表现了作者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一道享受学习。(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河北、湖南、湖北、广东、福建、重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阿房宫壮观华丽,其中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因势而建、结构精巧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岳阳楼记》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洞庭湖春水的澄绿与阔大。(3)古代军旅中使用的号角是用兽角做成的,故称“角”。在古诗词中,“______”和“______”等诗句都写到了号角。【答案】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角声满天秋色里四面边声连角起(或:梦回吹角连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钩,尊,酹。17.【山东、江苏、辽宁、海南】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都表达出站得高见得广的意思。(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一句表明秦国是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______”。(3)“江月”指江面上空的月亮,是现实生活中普通的物象,在古典诗词中常作为诗人表情达意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族秦者秦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注意下列字的写法:跂、哀、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22年来,中国航天的一次次发射、一次次飞行、一次次超越,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这一过程看似__________,但现实的征程却__________。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的《诗》章节,展示了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身为火药雕刻师和航天工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的人。”他们为民族复兴、为航天事业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壮美诗篇。“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诗,自在远方。”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探月工程叫“嫦娥”,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中华文明拥有无数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

)。把载人航天飞船取名为“神舟”,更是与美好的寓意撞了个满怀。“神舟”与“神州”同音,当火箭升空时的__________之声响彻在无数中国人心中,航天圆梦的自豪感已经涌动在祖国大地各个角落。既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敢教日月换新天”,带着这份文化自信和航天诗意向着太空之路去__________,我们更能击破“万里苍穹”。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轻描淡写刻骨铭心地动山摇披荆斩棘B.风轻云淡刻骨铭心地崩山摧披沙拣金C.轻描淡写刺心切骨地崩山摧披荆斩棘D.风轻云淡刺心切骨地动山摇披沙拣金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国尖端高科技与其擦出火花,使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B.它们与中国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C.它们与中国航天擦出火花,使得中国尖端高科技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D.中国尖端高科技与其擦出火花,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告诉不告诉于你没有关系。——我问你,你的意思,忽而软,忽而硬,究竟是怎么回事?B.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C.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是为了亲眼看看,有人是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D.倘使我能够相信“在天之灵”,自然可以得到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答案】18.A19.B20.C【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轻描淡写: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不加重视;也比喻做事不费力气。风轻云淡: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此处是说“这一过程看似”容易,应用“轻描淡写”。第二空,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比喻感受深刻,永不忘记。刺心切骨:指内心极其悲愤。此处是说“现实的征程”艰难,让人记忆深刻,应用“刻骨铭心”。第三空,地动山摇:地和山都在摇动,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强大。地崩山摧: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此处是说“火箭升空时的”巨大声势,应用“地动山摇”。第四空,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披沙拣金:指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此处是说“向着太空之路去”不断开拓进取,应用“披荆斩棘”。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联系前句“中华文明拥有无数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主语是“中华文明”,可以排除AD,更换了主语。联系后句“把载人航天飞船取名为”,叙述主体是中国航天,可以排除C,描述主体对象发生转移。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中“展示了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破折号表话题转换。B.破折号表声音的延长。C.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D.破折号表语意的转折。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一年有24个节气,每月2个。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气”,①。“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②,包括寒来暑往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对于以农耕为依赖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有多少,意味着来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节气便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其实践价值不言而喻。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里,③。谚语、歌谣、诗词、传说、曲赋等文学表达,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等等,共同为二十四节气注入了奔流不息的文化生命力。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22.请对上面第二段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答案】21.①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中气”②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气象变化规律③二十四节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22.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气象变化规律,指导农事活动,并衍生了丰富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为二十四节气注入了文化生命力。【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此处为照应句。根据“一年有24个节气,每月2个。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气’”可知,此处应填写的句式为“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根据后文“‘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可知,第二个节气应为“中气”,故可填写“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中气’”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此处总起句。根据后文“包括寒来暑往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可知,此处应是概括了二十四节气与气象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故可填写“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气象变化规律”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此处为总起句。根据后文“谚语、歌谣、诗词、传说、曲赋等文学表达,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等等,共同为二十四节气注入了奔流不息的文化生命力”可知,此处应是概括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故可填写“二十四节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之类的句子。22.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的能力。根据“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气象变化规律,包括寒来暑往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对于以农耕为依赖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有多少,意味着来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节气便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可概括出: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气象变化规律,指导农事活动。根据“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里,二十四节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谚语、歌谣、诗词、传说、曲赋等文学表达,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等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