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笑又可怜,可恨又可悲——《阿Q正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的分析,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阿Q形象的“经典”的原由,理解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的实质与其现实意义;3.关注现当代文学,体味作者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理解作品感时忧国的思想。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的分析,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理解作品感时忧国的思想教学过程:一、自主预学(一)【导入设计】鲁迅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为何拼凑?——为了使人物更具典型性!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比方一说到《红楼梦》,我们马上想到温柔多情的宝哥哥,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精明能干的凤姐……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能在身边的人身上,看到这些典型人物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Q也是这样一位来源于生活的、极具典型性的人物!(二)任务驱动走进阿Q1.听其言,观其行,是了解一个人个性特征的基本途径!而一个人的言行又集中体现在他的人际交往上!请根据阿Q的主要人际关系,简要概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明确:闲人——阿Q癞疮疤被笑话,反抗被打王胡——比捉虱子,被打假洋鬼子——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小尼姑——欺负小尼姑2.阿Q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以上面的人际关系为切入点,通过阿Q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归纳分析阿Q的个性特征。展示示例:敏感禁忌——“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由于内心卑微,他对周围的一切十分敏感,用“怒”来武装自己,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欺软怕硬——“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面对对手,力量薄弱他就欺负,比他强大的,他欺负不了,就“识时务”地转变策略,改为“怒目而视”,这就是典型的欺软怕硬。自欺欺人——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面对现实中的失败,阿Q把自己被打“假想”为被“儿子”打,逃避现实,通过这样欺骗自己来寻求安慰,寻求解脱。这体现了他的“自欺欺人”。懦弱卑怯——“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阿Q很懂得“审时度势”,马上卑躬屈膝起来,骨子里的“懦弱”和“卑怯”顿时显露无遗,他受过很多苦,深知反抗是得不到好处的,他通过“示弱”来换取“不挨打”,此时的阿Q,虽懦弱,却是广大生活在底层人们的弱小代表的一个缩影!……总结:闲人事件——敏感禁忌、欺软怕硬、懦弱卑怯、自欺欺人王胡事件——自尊自大、争强好胜、怯懦怕恶假洋鬼子事件——愚昧狭隘、奴性十足、圆滑世故、自欺欺人小尼姑事件——蛮横霸道、猥琐无赖、欺负弱小3.分析鲁迅先生描写阿Q时的语言艺术。(1)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连姓名籍贯都渺茫,可见阿Q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阿Q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2)阿Q一方面因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心态?这体现了阿Q矛盾的心态。阿Q因进过城而自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看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了他的盲目自大和狭隘保守。(3)“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两句中“蒙”“得意”有什么含义?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挨打了还得意,作者在此处用反语,意在说明阿Q的可悲,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的变态心理。(4)“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怎样理解“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挥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阿Q已经无可救药了。(5)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美比不过他们,同他们比丑”,这就是阿Q的麻木愚昧。(6)“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照例”“等候”一词妙在何处?“照例”说明阿Q总处于被打的地位,他被王胡等人拉到墙上碰头远不止一次,而是家常便饭。“等候”一词,不仅表明阿Q的奴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让人触目惊心。(7)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最起码的同情心。深入阿Q1.课文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打”找出来,并说说阿Q每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五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第一次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第二次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第三次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第四次“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第五次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拍!拍拍!第一、二、三次和第五次的“战斗”,阿Q总是只能动口而没法动手,“战斗”对象都是未庄有头有脸的人物;第四次阿Q终于动手了,但也只是先动手,最终还是动口,这一次的对象是与他同一阵营的被压迫者。阿Q的五次被打,除第三次外,大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言语进攻他人或言语反击他人——饱受皮肉之苦,并用言语摧残自己——“胜利者”走后,他独自用“精神胜利法”疗治创伤,同时也用言语来安抚自己,很快就从不平衡达到了新的平衡。这表明阿Q受着深重的压迫,却没有觉悟。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每当他受欺凌的时候,不是正视现实,而是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把失败当做“优胜”,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他是一个忘性很大的人,对所受的痛苦易于忘却。同时他也看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当收到地主豪绅们欺侮时,往往到阶级兄弟身上去出气。鲁迅对阿Q的遭遇充满着深切的同情,他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的不争主要体现在被打了不反抗,采取“精神胜利”来寻求安慰等。2.阿Q真的没有反抗吗?有反抗,但是反抗不彻底!他在语言上反抗,甚至在行动上反抗。但当他失败之后,他并没有继续抗争,而是选择逃避,在虚拟的精神世界中通过欺骗自己,把现实中的“失败”巧妙地转变为“胜利”,从而得到满足,继续安于现状。3.面对现实中的挑衅和欺凌,阿Q是怎样处理的?面对欺凌,阿Q一般会有三招应对:第一招:语言反驳第二招:行动冲突第三招:精神胜利面对挑衅,阿Q会为了维护自尊而在语言上反驳,例如“你还不配”,“谁认便骂谁”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阿Q的反抗意识,当反抗受到欺压,就会产生行为冲突,也就是打架,打架的结果通常都是以瘦弱的阿Q失败告终,在现实中失败之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在精神上实现自欺欺人的“胜利”。4.根据以上总结,请给“精神胜利法”下一个定义。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三、合作共学走出阿Q1.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子谈谈阿Q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教师引导:鲁迅先生给呈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鲜活的面孔,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严重的国民劣根性,阿Q死了。但这种精神确留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认为我们现在生活需要吗?2.学校将举办经典阅读推荐活动,如果你想向同学们推荐《阿Q正传》,请写一段推荐语,300字左右。3.课堂总结:阿Q从远方走来,越走越近,与我们擦肩而过,又越走越远,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可又如孔乙己、祥林嫂等人一样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随着岁月的流逝,阿Q的形象更加清晰,甚至就在我们身边。四、拓展迁移联系读过的鲁迅作品,思考鲁迅笔下的其他人物人物身上是不是也存在“阿Q精神胜利法”?五、总结悟学艺术手法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读《阿Q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2、白描手法抓住事物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中多处运用了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当阿Q知道要挨打时“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显示了阿Q可悲的奴才本性;阿Q对尼姑的举动生动地刻画了他卑鄙而肮脏的灵魂。这些都表现了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的高超能力。“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无可吝啬,宁可将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不可将sketch的材料拉成小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白描手法,不仅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中,还可以运用于散文、诗词的创作中。这一技法的主要特点是:①它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②它不求细致,只求传神。③它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白描技法要用好,需注意三点:①要处理好与叙述的关系。叙述,是同描写并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叙述,除概括叙述外,尚有具体叙述。具体叙述是一种具体的交代,虽笔法粗疏,却与白描的质朴简洁相近。如果运用叙述手法表现事物的某一动态、风貌,简练而传神,获得形象鲜明的描写效果,就成为白描。因此可以说,白描是用叙述进行描写的。②要重点突出。白描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也不用曲笔或陪衬,但要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③所用语言要省俭、概括、传神。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省俭,又传神。3、杂文式的笔法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话、或大词小用,或庄词偕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资料链接】鲁迅名言名句1.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4.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5.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6.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