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地震与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地震与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地震与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地震与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震与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8750第一章地震预警技术概述 2137851.1地震预警技术发展历程 2182941.2地震预警技术的重要性 36767第二章地震波传播原理 32582.1地震波的类型与传播特性 325632.1.1体波 3264382.1.2面波 470032.2地震波传播的数学模型 4157252.2.1波动方程 4303242.2.2边界条件 47958第三章地震预警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5219483.1地震预警系统的基本组成 5238333.1.1地震监测台网 5200333.1.2数据处理中心 524293.1.3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5323473.1.4用户终端 5296933.2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 5324053.2.1地震波监测 591633.2.2地震波数据处理 538033.2.3预警信息 61283.2.4预警信息发布 626293.2.5预警效果评估 611083第四章地震预警算法与模型 6158524.1地震预警算法概述 6212174.2地震预警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725514第五章地震预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7245175.1国内地震预警案例分析 7183695.1.1案例一:四川汶川地震预警 79825.1.2案例二:云南鲁甸地震预警 863195.2国际地震预警案例分析 8202955.2.1案例一:日本福岛地震预警 868515.2.2案例二:墨西哥城地震预警 8159875.2.3案例三:美国加州地震预警 81321第六章地质灾害预警技术概述 838776.1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发展历程 8154956.2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的重要性 924910第七章地质灾害预警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 10326157.1地质灾害预警指标体系 1015997.1.1概述 10314857.1.2预警指标分类 10150737.1.3预警指标权重确定 10130667.1.4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10113947.2地质灾害监测方法 10158517.2.1概述 10259037.2.2监测方法分类 1177037.2.3监测方法选择与应用 11255227.2.4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113226第八章地质灾害预警算法与模型 1111958.1地质灾害预警算法概述 11256758.2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1219814第九章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1371209.1国内地质灾害预警案例分析 13282459.1.1案例一:四川省九寨沟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预警 13278239.1.2案例二:湖北省恩施市滑坡预警 13169809.2国际地质灾害预警案例分析 14307179.2.1案例一:意大利那不勒斯火山预警 14310149.2.2案例二:日本神户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预警 1432108第十章地震与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的未来发展 142017410.1地震预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4812110.2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53243010.3地震与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15第一章地震预警技术概述1.1地震预警技术发展历程地震预警技术是一种旨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技术。自20世纪初以来,地震预警技术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发展过程。早期的地震预警技术主要基于地震波的传播特性。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古登堡(BenoGutenberg)和里克特(CharlesF.Richter)提出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震大小的关系,为地震预警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日本科学家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异,成功研发了地震预警系统。地震学、地质学、信号处理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预警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发地震预警技术,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系统。目前地震预警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地震波预警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波传播速度和方向,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从而实现预警。(2)地震前兆预警技术: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和分析,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3)地震烈度预警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地震烈度,预测地震的影响范围和程度。1.2地震预警技术的重要性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地震预警技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地震预警技术能够在地震发生前提供预警信息,为和相关部门制定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和救援提供宝贵的时间。(2)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地震预警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和居民提前采取措施,降低地震对基础设施和财产的破坏程度。(3)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地震预警技术可以为人员疏散、救援队伍行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提高救援效率,降低人员伤亡。(4)促进科技进步: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推动地震学、地质学、信号处理和通信等领域的发展。(5)提高国际竞争力:地震预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地震预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地震预警技术对于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预警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二章地震波传播原理2.1地震波的类型与传播特性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能量以波动形式向外传播的现象。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传播介质的不同,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两大类。2.1.1体波体波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一种波动形式,主要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1)纵波(P波)纵波是一种压缩波,波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在地震发生时,纵波首先到达观测点,因此又称为初波。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能传播,传播速度较快,约为5~8km/s。(2)横波(S波)横波是一种剪切波,波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较慢,约为3~4km/s。2.1.2面波面波是地震波在地球表面附近传播的一种波动形式,主要包括瑞利波(R波)和勒夫波(L波)。(1)瑞利波(R波)瑞利波是一种椭圆运动波,波动方向在水平面内,波传播方向与水平面垂直。瑞利波在地球表面附近传播,传播速度较慢,约为2~3km/s。(2)勒夫波(L波)勒夫波是一种水平剪切波,波动方向在水平面内,波传播方向与水平面平行。勒夫波只能在固体表面传播,传播速度较慢,约为1~2km/s。2.2地震波传播的数学模型地震波传播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波动方程和边界条件。2.2.1波动方程波动方程是描述地震波传播规律的偏微分方程。根据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介质的不同,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1)纵波(P波)波动方程:∇^2u(1/v^2)∂^2u/∂t^2=0其中,u表示位移,v表示波速,∇^2表示拉普拉斯算子。(2)横波(S波)波动方程:∇^2v(1/v^2)∂^2v/∂t^2=0其中,v表示位移,v表示波速,∇^2表示拉普拉斯算子。2.2.2边界条件边界条件是描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分界面时的反射、折射和衰减等现象的数学表达式。常见的边界条件有:(1)自由表面边界条件:在自由表面,地震波的位移分量为零。(2)固定表面边界条件:在固定表面,地震波的位移分量和应力分量为零。(3)非均匀介质边界条件:在非均匀介质分界面,地震波的位移和应力分量满足一定的连续性条件。通过求解波动方程和边界条件,可以得到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为地震波传播的预警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地震预警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3.1地震预警系统的基本组成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集成了地震监测、数据处理、预警信息发布等多个环节的复杂技术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如下:3.1.1地震监测台网地震监测台网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基础,负责实时监测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它由一系列地震监测台站组成,分布在预警区域的不同地点。这些台站能够实时采集地震波信息,并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3.1.2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是地震预警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对地震监测台站收集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数据处理中心通常采用高功能计算机和专用算法,对地震波数据进行快速处理,以确定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等信息。3.1.3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负责将地震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预警区域的公众和部门。该系统包括预警信息的、传输、接收和展示等环节。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包括短信、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渠道。3.1.4用户终端用户终端是地震预警系统的最终应用环节,主要包括手机、电视、计算机等设备。用户可以通过这些终端接收地震预警信息,并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3.2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3.2.1地震波监测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向四周传播。地震监测台站通过地震计等设备实时监测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并记录地震波到达的时间、振幅等参数。3.2.2地震波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中心对地震监测台站收集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实时处理,通过地震定位算法确定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等信息。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排除噪声和干扰,保证预警信息的准确性。3.2.3预警信息根据地震波数据处理结果,预警系统会预警信息,包括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预计到达时间等。预警信息后,会立即通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传递给预警区域的公众和部门。3.2.4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将地震预警信息通过短信、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渠道传递给用户终端。用户接收到预警信息后,可以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以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3.2.5预警效果评估预警效果评估是地震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发布速度、用户响应等方面进行评估,不断优化预警系统的工作功能,提高预警效果。第四章地震预警算法与模型4.1地震预警算法概述地震预警算法是地震预警技术中的核心部分,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实时监测、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地震的快速识别和预警。地震预警算法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算法。地震预警算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基于地震波的算法:这类算法主要通过分析地震波形的特征,如振幅、频率、相位等,来判断地震事件的发生。其中包括:简单差分算法、相关系数算法、频谱分析算法等。(2)基于地震参数的算法:这类算法通过对地震参数(如震级、震中距、发震时刻等)的实时计算,来判断地震事件的发生。其中包括:震级阈值算法、震中距阈值算法等。(3)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这类算法通过训练大量地震事件数据,构建地震预警模型,实现对地震的实时识别。其中包括: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络(ANN)、深度学习(DL)等。4.2地震预警模型的建立与优化地震预警模型的建立与优化是提高地震预警准确性和实时性的关键。以下是地震预警模型建立与优化的一般过程:(1)数据预处理:对地震波形数据进行滤波、去噪、归一化等预处理,以提高数据质量。(2)特征提取:根据地震波的时频特性,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参数,如振幅、频率、相位等。(3)模型选择:根据实际需求和算法特点,选择合适的地震预警算法。在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算法的实时性、准确性和鲁棒性等因素。(4)模型训练:使用大量地震事件数据,对所选算法进行训练,得到地震预警模型。训练过程中,需要调整模型参数,以提高预警准确性。(5)模型优化:针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地震预警模型进行优化。优化方法包括:参数调整、模型结构改进、集成学习等。(6)模型验证与评估:使用独立的数据集对地震预警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估,以检验模型的预警效果。(7)实时预警:将训练好的地震预警模型应用于实际地震监测数据,实现对地震的实时预警。在实际应用中,地震预警模型的建立与优化需要不断迭代和改进,以提高预警准确性、实时性和鲁棒性。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引入更多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参数、研究新型地震预警算法、提高模型训练和优化方法的功能等。第五章地震预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5.1国内地震预警案例分析5.1.1案例一:四川汶川地震预警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此次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震前,我国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地震前兆观测、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参数的分析,成功预测到了汶川地震的发生。预警系统在震前10秒向周边地区发布了预警信息,为当地和民众赢得了宝贵的逃生时间。5.1.2案例二:云南鲁甸地震预警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1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地震发生前,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波传播速度、地震前兆等信息,成功预测到了地震的发生。地震发生时,预警系统迅速向周边地区发布了预警信息,为和民众提供了宝贵的逃生时间,有效减轻了地震灾害的影响。5.2国际地震预警案例分析5.2.1案例一:日本福岛地震预警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发生9.0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在此次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地震前兆等信息,成功预测到了地震的发生。地震发生时,预警系统迅速向全国发布了预警信息,为民众提供了宝贵的逃生时间。同时预警系统还自动启动了高铁和地铁的紧急制动系统,有效减少了地震对交通系统的影响。5.2.2案例二:墨西哥城地震预警2017年9月19日,墨西哥城发生7.1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在此次地震中表现突出。墨西哥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地震前兆等信息,成功预测到了地震的发生。地震发生时,预警系统迅速向墨西哥城及周边地区发布了预警信息,为民众提供了宝贵的逃生时间。此次地震预警的成功,为墨西哥城的地震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5.2.3案例三:美国加州地震预警2014年8月24日,美国加州发生6.0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在此次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地震前兆等信息,成功预测到了地震的发生。地震发生时,预警系统迅速向加州发布了预警信息,为和民众提供了宝贵的逃生时间。此次地震预警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地震预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第六章地质灾害预警技术概述6.1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发展历程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作为一门旨在减轻地质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科学,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初。以下是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发展的重要历程概述:(1)初期摸索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主要以地质调查、地形分析等传统方法为主,对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相对较弱。(2)技术积累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地质学、地球物理学、遥感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一阶段,预警技术开始引入地震学、地质统计学等方法,对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有所提高。(3)系统集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阶段,地质灾害预警技术进入了系统集成阶段,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技术手段为支撑,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4)智能化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地质灾害预警技术逐渐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预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6.2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的重要性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在减轻地质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预警准确性:地质灾害预警技术通过对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为和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地质灾害预警技术有助于提高应急响应速度,缩短救援时间,降低救援难度,从而减少灾害损失。(3)促进地质环境保护:通过对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助于了解地质环境变化规律,为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可持续发展。(4)保障基础设施安全: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可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选址、设计、施工等环节,保证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5)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有助于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6)促进科技进步: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地球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七章地质灾害预警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7.1地质灾害预警指标体系7.1.1概述地质灾害预警指标体系是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前的各种征兆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预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地质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应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够全面反映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规律和外部条件。7.1.2预警指标分类地质灾害预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指标:(1)地质环境指标: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条件等。(2)气象水文指标:包括降雨量、降雨强度、水位变化、洪水等。(3)人类活动指标:包括土地利用、工程建设、植被覆盖等。(4)地质灾害历史指标:包括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灾害规模、灾害损失等。(5)监测数据指标:包括位移、裂缝、倾斜、沉降等。7.1.3预警指标权重确定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是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权重确定方法包括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主要根据专家经验进行权重分配,客观赋权法则是通过数据分析确定权重。在实际应用中,可结合两种方法进行权重确定,以提高预警指标的准确性。7.1.4预警指标体系构建根据预警指标分类和权重确定,构建地质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预警指标体系框架。(2)筛选具有代表性的预警指标。(3)确定预警指标权重。(4)建立预警指标评价模型。7.2地质灾害监测方法7.2.1概述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是对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的技术手段。监测方法的合理选择和运用,对于提高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具有重要意义。7.2.2监测方法分类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地面监测:包括地质调查、地形地貌测量、裂缝观测等。(2)地下监测:包括地下水监测、土体位移监测等。(3)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手段获取地质灾害信息。(4)地震监测:利用地震监测手段获取地质灾害相关信息。(5)自动化监测:通过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获取地质灾害数据。7.2.3监测方法选择与应用根据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发生发展过程和监测目的,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以下为几种常见监测方法的应用:(1)地面监测:适用于小型地质灾害的预警和监测。(2)地下监测:适用于深部地质灾害的预警和监测。(3)遥感监测:适用于大范围地质灾害的预警和监测。(4)地震监测:适用于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预警和监测。(5)自动化监测:适用于实时、连续监测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7.2.4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监测数据采集是地质灾害预警的基础工作。数据采集应遵循以下原则:(1)数据采集要及时、准确。(2)数据采集要全面、系统。(3)数据采集要规范、统一。监测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环节。数据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数据清洗要去除异常值、缺失值等。(2)数据分析要运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3)数据可视化要清晰、直观地展示监测数据。第八章地质灾害预警算法与模型8.1地质灾害预警算法概述地质灾害预警算法是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利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地质灾害预警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统计预测算法:主要包括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时间序列分析等,通过对历史地质灾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预测模型。(2)机器学习算法:包括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聚类分析等,通过学习大量地质灾害样本数据,提取特征规律,实现地质灾害预警。(3)深度学习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等,通过对地质灾害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提取更高层次的特征,提高预警准确性。(4)数据挖掘算法:如关联规则挖掘、分类算法等,通过挖掘地质灾害数据中的隐藏信息,为预警提供依据。8.2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的建立与优化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的建立与优化是预警系统中的关键环节,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地质、气象、环境等多源数据,进行数据清洗、预处理,保证数据质量。(2)特征选择与提取: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影响因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特征提取和降维。(3)模型选择与建立:根据地质灾害预警算法概述中的各类算法,选择合适的算法建立预警模型。在模型建立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模型的泛化能力,避免过拟合现象。(4)模型训练与优化:利用大量地质灾害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在训练过程中,调整模型参数,提高预警准确性。(5)模型评估与调整:通过交叉验证、留一法等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估,分析模型的预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对模型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预警准确性。(6)模型部署与应用:将优化后的预警模型部署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预警。在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的建立与优化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1)数据驱动:以数据为基础,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地质灾害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2)多源数据融合:结合多源数据,提高预警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预警准确性。(3)动态更新:地质灾害数据的不断积累,定期对预警模型进行更新,以适应新的预警需求。(4)可视化展示:通过可视化技术,直观展示预警结果,为决策者提供有力支持。第九章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9.1国内地质灾害预警案例分析9.1.1案例一:四川省九寨沟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预警【背景】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地震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为了减轻灾害损失,我国相关部门采用了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对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预警。【预警技术】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气象数据等,结合地质环境、地形地貌、降雨等因素,构建了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实际应用】地震发生后,预警系统迅速启动,对九寨沟景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实时监测,发觉多个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预警系统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向企业和居民发布预警信息,有效指导了防灾减灾工作。9.1.2案例二:湖北省恩施市滑坡预警【背景】湖北省恩施市地处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当地采用了地质灾害预警技术。【预警技术】利用地面监测设备、无人机遥感技术、气象数据等,构建了滑坡预警系统。【实际应用】在一次强降雨过程中,预警系统发觉恩施市某区域存在滑坡隐患,及时向部门发布预警信息。部门迅速组织撤离受威胁的居民,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9.2国际地质灾害预警案例分析9.2.1案例一:意大利那不勒斯火山预警【背景】意大利那不勒斯火山位于欧洲南部,是一座活火山。火山活动可能导致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威胁。【预警技术】采用地震监测、地质调查、遥感技术等,构建了火山预警系统。【实际应用】火山预警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火山活动,预测火山喷发的时间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