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析_第1页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析_第2页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析_第3页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析_第4页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顺应数字时代变革,实现自身转型发展,是当前学界必须回应与思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要搭建以大数据神经网络技术与虚拟仿真技术为基础的信息获取平台,破除信息困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大数据信息抓取和存储技术,破除渠道困境;要有效发挥数字通信技术和脑科学技术优势,破除反馈困境;要利用好数字画像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破除追踪困境。关键词:教育数字化;生成式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思政课转型;思政课一体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任务要求,并对其从促进人的终身学习以及建设学习型大国的高度进行擘画。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工程,顺应数字时代变革,实现自身转型,是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的理论命题,利用数字时代优势实现自身发展是我们必须回应的实践诉求。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与现实困境对于复杂问题的处理,我们应该抓关键、抓本质,牵住“牛鼻子”。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让数字技术精准赋能,我们必须思考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本质进行思考,是探究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只有抓住本质,我们才能找到牵动庞然大物的“牛鼻子”,实现数字技术的精准赋能。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可见,实现各学段思政课之间的“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本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既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特性表征,又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规定。为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在设计思政课教学活动时要做到梯队进阶明显,学生在思政课学习时要达到知识衔接顺畅、情感依次加深、能力逐渐增强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守好一段渠”,更重要的是能够“瞻前”“顾后”地助力学段衔接,从而实现一体化培育。因此,思考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实现“瞻前”“顾后”,是上述本质问题的破解关键,也是探究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起点。(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覆盖的学生年龄是他们相对独立又充满变化的关键人生阶段。对待这一阶段,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将其解构,然后各自“守好一段渠”,这一行为随之而来的是学段间的“割裂”“重复”等问题。思政课一体化命题的提出与教师在实践中的上述问题有直接的关联。破题的关键是在“守好一段渠”的同时,教师还需做什么。具体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教师要做到学段间的相互照应。各学段的教师应有整体观念:接收新学生时,要着力摸排学生的前置观念,此乃“瞻前”;更重要的是,把为下一学段输送合格的学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此乃“顾后”。然而,在现实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由于体制机制尚在摸索和构建中,教师对这一新问题尚在熟悉与适应中,不可避免会遭遇一些现实困境。在“瞻前”方面,教师存在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教师对相邻学段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不甚了解,可能存在“信息困境”。这种困境导致后面学段的教师在摸排学生的前置能力时,对其应该达到的知识水平、情感态度、价值立场不甚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段之间协作机制不健全,沟通渠道不通畅,后续学段的教师想要对学生的过去进行了解较为困难,陷入阻塞性的“渠道困境”。在“顾后”方面,也存在两个主要困境。教师要想判别是否为后续学段输送了合格的学生,需要来自后一学段的及时反馈。然而,思政课学习中意识、观念形成的持续性,会因反馈延时带来“反馈困境”。进一步,这种延时性又会催生一个新问题,即任意学段的教师都需要对学生进行持续追踪,而思政课教师难以在现实中随时陪伴,这就导致教师陪伴的空缺所带来的“追踪/陪伴困境”。上述困境总结如图1所示。二、数字技术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耦合教育数字化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既可以从宏观角度被理解为人类社会日益迈入万物互联的数字社会后由教育转型带来的一种必然趋势;也可以从微观角度被理解为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以创建智能环境、赋能教学场景、推动教与学改变的过程[1]。(一)数字技术能够破除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为解决“瞻前”中的信息困境和渠道困境,以及“顾后”中的反馈困境、追踪困境和陪伴困境,教师需要寻求数字技术的帮助。整体来看,数字技术具有信息抓取与收集能力、教学资源共享功能、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形成的反馈功能,以及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衍生的虚拟陪伴功能,这些都能够很好地破除上述困境,如图2所示。通过大数据技术的信息抓取与收集能力,教师能够破除由于对学生前期知识、情感、道德和认知情况不了解而带来的信息困境,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盲目性。凭借互联网平台的强大功能,人们能够建构出互联互通的资源共享平台,以此破除各学段教师由于主客观限制、信息不通畅而产生的渠道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堵塞性。借助脑科学技术,人们建构起即时反馈通道,借此破除由于教师对教学成果的延时反馈带来的反馈困境,以及教育滞后性问题。人工智能的精准画像技术和高精度的人机交互能力的运用,能够实现教师对于进阶学生的追踪。对学生来说,人工智能也能在思政课教师缺位的情况下扮演“虚拟教师”,破除由于教育过程中的空白阶段带来的教师追踪困境和学生陪伴困境。(二)数字技术能够助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理想形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既具有针对性,又兼顾贯通性。鉴于此,在课程目标方面,小学学段要着重强调道德情感的培养,初中学段在于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学段是要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学段更注重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因此,针对课程目标的侧重点,在课程内容上,在小学学段,教师要依托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常识性教育,初中阶段基于学生的实际体验进行事实性教育,高中学段进行以认知为基础的理论性教育,大学学段进行以思辨为基础的理论教育。《方案》提出的关于思政课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计,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化形态。总体来看,凭借数字技术的多类型功能,我们解决了“瞻前”“顾后”中的一系列问题,即通过大数据、脑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信息收集、渠道贯通、反馈响应以及空缺填补。这既能使教师做好“瞻前”“顾后”工作,又使得学生具备进阶能力,由此构建理想机制(如图3)。三、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将讨论如何利用数字技术精准助力教师和学生完成“瞻前”“顾后”的工作。想要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实际需求,在“瞻前”过程中解决盲目与堵塞问题的关键是获取信息平台与贯通师生交流渠道,在“顾后”过程中解决滞后与空缺问题则需要畅通反馈渠道,进行持续追踪。数字技术能够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必要支持,具体见表1。(一)破除信息困境的关键是搭建获取信息平台,大数据神经网络技术与虚拟仿真技术予以技术支持一是搭建基于大数据神经网络技术的学生基础知识检测平台。常规知识检测方式大多是通过试卷发放、学生作答、教师批阅完成的。这样的检测方式多数是不全面且主观性较强的。基于大数据的检测,首先是通过对学生在智慧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过程、自主搜索行为以及自主检测结果抓取信息获得大量的可编码数据,而后借助大数据神经网络技术对人机交互信息进行分析得出规律性认识。例如,教师借助数字技术对学生某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主学习频率等信息进行检索,并形成规律性认识,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充分了解,打破教师对前一阶段学生学习情况考核困难的现实状况,由此也破解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知识性因素导致的信息困境。二是搭建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学生沉浸式体验平台。这为监测学生情感发展、道德水平以及认知现状提供了重要的虚拟场景。首先,教师利用人工智能的视频生成功能构建一个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性的虚拟场景,并制造有一定情感道德认知的冲突性事件。其次,教师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将学生带入该虚拟场景。此时,作为观察员的教师不要做任何前情提要和过程干预,重点观测学生在设定场景下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语言表述等一系列行为特征。最后,教师通过对虚拟场景和学生沉浸式体验的实时行为进行结合分析,评估学生的情感、道德以及认知发展水平,以此实现学生内隐信息的外化,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进阶后的自己,满足“瞻前”的全面性要求,同时破除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由于思想道德情感的内隐性带来的信息困境。(二)破除渠道困境的关键是打通沟通壁垒,实现不同学段间的信息共享,“互联网+”模式与大数据信息抓取和存储技术能够提供必要支持一是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共享库。教学资源共享库的建设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教学资源共享库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2]。在教学资源共享库中,教师可以自主上传教学课件,分享教学案例,也可通过大数据的信息抓取技术,如网络爬虫和机器深度学习等,在庞大的网络空间实时抓取热点案例,以此构建一个线下线上资源共享的实时平台。教师在教学资源共享库平台上,一方面可以充分理解各学段教师的授课内容以及使用的案例,进行本学段授课时对上课案例有所选择和侧重,避免一个案例重复利用且讲授重点重叠的情况,也可实现案例使用的螺旋上升;另一方面,利用实时案例数据库,教师能够紧跟时事热点,使得教学更贴合学生实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打破各学段教学壁垒,破解渠道困境。二是建设基于大数据抓取和存储技术的教师集体备课网络云平台。集体备课所推动的共享式建构促成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从个体性走向集体性,资源的整合式运用促进了思政课教学资源从零散化走向集中化[3]。首先,在网络云平台进行集体备课,教师需要上传个人备课教案,以此作为基础起点。其次,各学段和不同学校教师可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在平台上查看其他教师上传的教案,基于本学段教学情况,对其他教师教案中存在的知识点讲解超前、内容重复以及知识衔接断裂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并将其反馈到平台上。这是利用好集体备课网络云平台的关键。最后,教师根据所提问题和建议在平台内进行交流沟通,同时更新教案。平台的信息储存技术会将带有修改意见的新教案收录到信息库内,以便教师调阅和查看。这是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网络云平台作用的落脚点。在此过程中,各学段和学校间的教师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也有效解决了渠道困境中的现实难题。(三)破除反馈困境的关键是打破壁垒,实现持续沟通和特定场所的实验追踪,数字通信技术和脑科学技术可以发挥关键支撑功能一是打通基于数字通信技术的双向互动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即时反馈。依托数字技术,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了一个双向互动的渠道。首先,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实时向教师提出问题。鉴于该渠道具备较强的隐私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知识类、情感类以及日常生活类。其次,教师借助这一渠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回应,并及时总结学生学习效果,掌握学生实时动态。最后,在师生多次沟通中,教师不仅较为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实现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破除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学生无反馈的困境。二是打通基于脑科学技术的即时反馈通道。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受限,以及教学内容理论性不断增强,容易出现不知从何处问起和不知如何清晰表达等问题,此时就需要一个有效通道帮助学生清晰表达诉求。首先,教师为学生佩戴脑波和眼动仪,和学生进行有记录的沟通,在反复交流中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表述自己的问题。其次,教师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将师生沟通的记录和仪器生成的脑电波与眼动状况重合,导出波动异常的部分,生成相应的数据分析结论。最后,教师结合这份结果进行主动性分析,判断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效果,以此作为后续教学的基础。借助脑科学技术构建的学生即时反馈通道更具客观性和及时性,能够很好地破除由于教师评判教育效果具有滞后性而带来的反馈困境。(四)破除追踪困境的关键是打破时空阻隔,实现多维陪伴,数字画像技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一是构建基于数字画像技术的学生数字孪生体追踪系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学习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的不断融合与作用下,学生数字画像的深度刻画成为可能[4]。对学生进行数字画像,可以实现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溯源与追踪。首先,在各学习阶段,教师将学生在该学段的具体情况,如知识水平、情感动态、道德状态以及认知情况等上传到数据库内储存。其次,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数字画像技术,教师基于数据库内的学生数据,将现实的学生刻画为虚拟空间内的数字孪生体。随着学生数据的不断增多,这个孪生体会变得更加鲜活和真实。最后,各学段教师都能进入数据库调取学生信息,了解某一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而破除由于学生升学离开教师可接触范围而出现的追踪困境。二是构建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学生自主学习系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