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经济学原理中级(政经)课件全套 第1-9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_第1页
(自考)经济学原理中级(政经)课件全套 第1-9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_第2页
(自考)经济学原理中级(政经)课件全套 第1-9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_第3页
(自考)经济学原理中级(政经)课件全套 第1-9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_第4页
(自考)经济学原理中级(政经)课件全套 第1-9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123学习目标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创立和发展“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导读“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导读政治经济学的由来“政治经济学”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蒙克莱田首先提出和使用的。他在《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不再是家庭或庄园经济管理,而是国家或社会的问题。自蒙克莱田以来,“政治经济学”一词被世人广泛接受,随后各派经济学家都纷纷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由来、演变和发展

AB庸俗政治经济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发展,特别是在进入19世纪30年代以后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尖锐化,抛开经济运动本质,辩护资本主义永恒不变的社会制度,只研究经济现象,即在既定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经济如何运行和发展问题。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视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触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对经济学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政治经济学的由来、演变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演变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主要国家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也日益发展和尖锐起来,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从政治条件来看,此时,英国、法国、德国兴起工人革命运动,虽然这三大工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充分说明了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同时也迫切需要新的、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政治经济学的由来、演变和发展

从理论渊源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无产阶级长期的斗争经验,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通过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政治经济学的由来、演变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论述的“十大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时期,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由来、演变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体包括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由来、演变和发展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这是因为:

首先,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处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任何社会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其次,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可见,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科学。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如企业中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不仅考察直接生产过程,而且考察社会再生产过程。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从而也就使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形成了上述诸方面的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由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阶级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科学的态度探索、认识和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坚持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鲜明立场,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内在统一。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根据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不同,可以把它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人类各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或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

第二,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这几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质,如价值规律是在商品经济中发生作用的,而商品经济就跨越了几个社会形态。

第三,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质,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运用的根本方法。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出发,透过各种经济现象剖析出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并揭示其运动规律。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生产关系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为了揭示生产关系及其规律,又从物质资料生产出发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研究经济问题,从量变到质变的关系上考察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从考察社会经济现象中揭示经济问题的本质,从对立统一规律这个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来分析矛盾和矛盾的性质,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成功地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是否运用和坚持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其他政治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区别之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抽象法

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运用的重要方法。科学抽象法是运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排除各种外在的、非本质的联系,抽取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方法。任何学科进行研究都必须运用科学抽象法。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科学的抽象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科学思维过程。一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深入研究过程,即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研究方法。面对大量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就必须依靠抽象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商品这一最本质、最简单的因素,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逻辑过程。二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叙述过程。在前面抽象分析的基础上,以抽象出来的经济范畴为起点,考察它的各种形式和内在的必然联系,逐步由简单的范畴上升到复杂的范畴和建立逻辑体系,把社会经济整体作为思维上的具体,即把在本质上被认识了的具体再现出来,从中揭示出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抽象法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方法是指思维推理方法,即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经济范畴,以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历史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研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就是指思维推理过程要符合和反映经济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但是,逻辑与历史并非是绝对一致的。因为历史的发展经常具有跳跃性和曲折性,这就要借助逻辑思维排除那些非历史趋势的跳跃、曲折或偶然的现象。因此,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只能是大体一致。当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历史进程不一致时,历史进程必须服从于思维的逻辑进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此外,政治经济学研究还经常采用归纳和演绎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等。这些具体方法与唯物辩证法及其具体运用的方法一道构成了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1.解释下列概念: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5.简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6.简述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思考题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23学习目标掌握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解货币的本质、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导读“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

导读“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尊重劳动、保护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12第一节 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商品的价值量12一、商品及其内在矛盾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1.1.1商品的二因素1.1.1商品的二因素

每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从质的方面看,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所决定的。不同的物品,由于他们的自然属性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物品也可以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

从量的方面看,由于不同物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因而在量上难以比较。物品的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它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因而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使用价值1.1.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并非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使用,因此,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社会使用价值,也就是说,这种使用价值并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而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需要,即具有交换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相比较,其特殊性在于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需要而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

使用价值价值在交换过程中,各种商品交换的比例是因时因地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从表面上看,商品的交换价值好像是偶然确定的,其实不然。各种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相交换,说明在不同的商品中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是不能比较的。如果撇开商品不同的使用价值,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是人类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这是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1.1.1商品的二因素1.1.1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一般人类劳动可以形成价值,但它本身并不就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

价值1.1.1商品的二因素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因素,一种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如空气、阳光等,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有些物品虽然既有使用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没有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所以,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1.1.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矛盾的。具体表现在: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生产商品的目的是取得价值,而要取得价值,就必须通过交换把自己生产的使用价值转让给别人。对于商品购买者来说,他购买的目的是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无论生产者或是购买者,都不可能既占有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同时实现它的价值,这就是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通过交换,交换成功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够分别得到实现,商品内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具体劳动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是由不同种类的劳动生产出来的。铁器是由铁匠的劳动生产的,木器是由木匠的劳动生产的。这些生产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都有不同的生产目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这种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又称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就形成社会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需要的变化,具体劳动的种类也会不断发展变化。1.1.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撇开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有用性质,那么,不论是木匠的劳动,还是铁匠的劳动,都不外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这正是一切劳动共有的东西。这种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1.1.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1.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性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具体劳动,也就没有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抽象劳动又是各种具体劳动彼此联系的表现,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建立经济联系的桥梁。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1.1.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表现在,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取决于商品交换能否成功。如果商品交换不成功,就意味着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及生产这种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不为社会所承认,从而具体劳动无法还原为抽象劳动,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只有商品交换取得成功,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为社会所承认,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才能解决。

1.1.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这一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而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马克思在他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其他一系列重要理论。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1.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商品经济中,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地进行生产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个人决定,劳动产品也归他们自己占有和支配,这就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他们都是为别人需要、为社会需要而生产,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1.1.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的需要。但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往往使生产的产品不能直接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这个矛盾的具体表现是:私人劳动的产品有可能超过了社会需要,或者根本就不适合社会的需要,这样,他的产品就卖不出去,或者不能全部卖出去,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这就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1.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私人劳动要表现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交换。而要实现交换,生产者就要比较和计量交换双方商品的劳动量,从而就必须把各种不同性质的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样,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基础上,就产生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于是又产生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由此可见,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以及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都是由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1.1.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一方面,劳动产品是私人产品;另一方面,劳动产品又是为社会生产的,这就使交换成为必然,从而产生了简单商品经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发展,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随之发展,这就推动了简单商品经济规模的扩大,进而推动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第三,这一矛盾还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以及转化为多少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盈利或亏损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的命运。

1.1.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在商品经济中,通过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的关系。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这个物交换出去,才能得以生存;如果交换不出去,就得不到补偿,就会面临破产的风险。因此,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的关系就成为支配商品生产者命运的关系,成为物对人的统治关系。于是,商品生产者对作为商品的物产生一种像对神一样的虚幻的崇拜。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就是商品的拜物教性质。123二、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1.2.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每一种商品是由许许多多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由于生产中各种主客观原因,每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各不相同。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种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叫作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那就必然会鼓励落后和懒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里说的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这里所说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中等水平或部门平均水平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劳动的主观条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1.2.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能否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得失。

如果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劳动耗费就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在竞争中会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会破产;

如果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劳动耗费能够得到全部补偿;

如果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除了劳动耗费得到全部补偿以外,还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在竞争中会处于有利的地位。1.2.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就是指那些事先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每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那些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1.2.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不同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作为计量标准的。由于复杂劳动包含着比简单劳动更多的劳动量,在相同的时间里,复杂劳动要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在商品交换中,复杂劳动可以折合成多倍的简单劳动。1.2.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1.2.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少,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说明劳动生产率越低。

1.2.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状况;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的优劣,等等。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的商品价值量是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因为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越多,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越少,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12第二节 货币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1货币的起源2货币的本质2.1.1货币的起源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是同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相适应的。最初的交换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氏族之间,是一种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带有偶然性质。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简单的表现在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叫作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用等式表示就是:

1只绵羊=2把斧子

在以上等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所处的地位和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等式左端的绵羊处于主动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它要求把自己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斧子上,因此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等式右端的斧子则处于被动地位,它只是充当绵羊价值的表现材料,把绵羊的价值表现出来,起着等价物的作用,处在等价形式上。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1.1货币的起源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绵羊的价值之所以只是相对地表现出来,是因为绵羊和斧子都具有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而且在量上1只绵羊和2把斧子的价值相等。但是,在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商品价值在质上的无差别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商品价值在量上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准确的反映。绵羊到底耗费了多少抽象劳动,具有多大价值,人们并不知道。上述的等式只是偶然交换的结果。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1.1货币的起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交换范围不断扩大并成为经常的现象,于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就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式。用等式表示就是:

=

=

2把斧子

=

40公斤小麦

1只绵羊

=

1克黄金

=

2匹布

=一定量其他商品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就是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和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其他商品上,这一系列商品都成为特殊等价物。由于一种商品的价值有一系列等价物,这样,商品的价值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同时,由于一个商品可以按不同比例和一系列其他商品相交换,这就消除了价值决定的偶然性,较充分地体现了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价值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2.1.1货币的起源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价值表现比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更为充分,但仍然有缺点和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就商品全体来说,每种商品都有一系列的价值表现,都有无数商品作为自己的特殊等价物,而且各种价值表现都不一样,这说明一切商品还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价值表现,还没有社会公认的共同的等价形式,商品交换还处在直接的物物交换阶段。

随着交换的发展,总和的或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日益明显。比如绵羊所有者要换斧子,而斧子所有者却不需要绵羊,而要上衣,如果上衣的所有者又不需要斧子,那么交换的困难就更大了。这种困难反映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表明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随着交换的发展而日益加深,商品的价值形式必须随着交换的发展而发展。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2.1.1货币的起源

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交换的发展,逐渐从无数商品中分离出来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通过它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这就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用等式表示就是:=

2把斧子=

40公斤小麦=

1克黄金=

1只绵羊

2匹布=

一定量其他商品=一般价值形式2.1.1货币的起源

从扩大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价值表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是简单,因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表现在一种商品上。

二是统一,因为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正因为这种价值表现形式既简单又统一,所以叫作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2.1.1货币的起源

充当一般等价形式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在一般价值形式中,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可以通过一般等价物表现出来,这样,商品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的性质,便完全地、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同时,由于一般等价物能够直接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一般等价物直接当作一般的社会劳动而存在。生产者只要把自己的产品换成一般等价物,他的劳动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就可以用这种一般等价物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商品。

一般价值形式克服了总和的或扩大价值形式中商品交换的困难,但仍有不足之处,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它因时因地而不同。一般等价物不固定、不统一,限制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因而仍须向前发展。一般价值形式2.1.1货币的起源

货币形式是指用某种商品(主要是金银)固定地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形式。用等式表示就是:=

2把斧子=

40公斤小麦=

2匹布=

一定量其他商品=

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只是一般等价物已经固定在金银上。金银之所以能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货币商品,并不是由于金银天然有什么神秘属性,而是由于金银的自然属性适合于充当货币材料。

货币形式1克黄金2.1.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其本质在于,它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这一本质说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又与普通商品不同,是唯一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区别表现在:

第一,普通商品只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还具有由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职能所产生的特殊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是二重的。

第二,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而货币本身则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而存在,它是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商品生产者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交换,因此,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1.2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于是,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123二、货币的职能和流通规律货币的职能货币形式的发展货币流通规律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作为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就像衡量长度的尺子本身有长度一样。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的外部表现形式。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只是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并不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因此,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而不必用现实的货币。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制定的标准是按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及其等分。2.2.1货币的职能流通手段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货币作为媒介才能实现。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采取以物易物的形式,卖和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在商品流通中,卖和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分开的,成为两个独立的过程。这样,商品流通打破了商品物和物直接交换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同时也使商品内在矛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潜伏着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不过在简单商品经济阶段,这种可能性还不会成为现实性,这种危机成为现实需要一系列的经济条件。2.2.1货币的职能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货币之所以能具有贮藏手段,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有了货币,就可以随时买到任何商品。货币的这种性质,引起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从而具有了贮藏手段的职能。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起着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它像蓄水池一样,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就会退出流通领域,贮藏起来;反之,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一部分贮藏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领域。2.2.1货币的职能支付手段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节约了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在赊账交易出现以后,许多生产者之间都发生了债权债务关系,形成债务链。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处于盲目的无政府状态,商品随时都有可能卖不出去,这样,有些商品生产者就可能无法按期支付债务。这种情况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商品生产者经营上的困难,甚至破产倒闭。因此,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使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2.2.1货币的职能世界货币世界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越出一国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主要执行以下职能:作为国际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商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来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存款等。2.2.1货币的职能2.2.2货币形式的发展金属条块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

铸币在长期流通中不断磨损,导致它的名义重量与实际重量不一致,这种不足值的铸币仍然可按原来的面额价值流通,这样,就产生了金属货币由不足值或没有什么价值的货币符号来代替的可能。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电子货币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这种无形(无纸)货币,既迅速又简便,可以大量节省银行费用开支,它的广泛发展最终可能导致现金和支票的消失。2.2.3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也是由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首先取决于流通中商品的数量。但是,货币流通又与商品流通不同,商品在卖出以后,就退出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而货币在充当一次交换的媒介以后,仍然停留在流通领域里,继续为下一次的交换充当媒介。这样,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的流通速度,即一定时期内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

2.2.3货币流通规律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2.2.3货币流通规律

在使用纸币的情况下,由于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价值符号,因此,纸币的流通规律仍然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根据这一前提,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的量为限,这就是纸币流通的规律。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与金属货币具有同等的购买力;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这种由于纸币的过量发行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叫作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与货币相关的经济现象。12第三节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市场经济价值规律12一、市场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经济,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它存在于多个社会形态,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3.1.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归属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简单商品经济在原始社会后期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存在于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商品经济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在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意味着商品经济由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3.1.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3.1.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克服了自然经济的诸多不足,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由商品经济的以下特征决定的:

其一,商品生产突破了自然经济的界限,可以广泛调动社会资源进行社会生产。

其二,商品生产者具有独立自主进行生产经营的权利,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三,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只有在平等的关系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其四,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推动了生产者提高效率并关注社会需要。商品经济3.1.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发挥决定性的作用。除具有商品经济的一般特征外,与简单商品经济相比,市场经济还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还是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进行交换的统一平台。

第二,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是由企业自主决定的。

第三,生产要素由市场配置。根据商品市场的供求状况,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自由流动。

第四,法制和信用成为交换关系的基础。

第五,经济的开放性。市场经济冲破了国家和地区的限制,形成了国内和国际市场。

第六,国家调节的重要性。通过国家调节,弥补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二、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2价值规律的作用3价值规律的局限性3.2.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决定和实现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这就是说,从商品生产的角度看,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的规律;从商品流通的角度看,价值规律是等价交换规律。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是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等价交换实际上是价值决定在流通领域里的实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2.2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决定着商品经济活动的一切方面,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具体表现在:(1)微观作用,即激励创新,优胜劣汰。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济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宏观作用,即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3.2.3价值规律的局限性价值规律作用的局限表现为:第一,市场信息不完善;第二,市场信息不完全;第三,自由竞争会导致垄断,垄断又会阻碍竞争。此外,关系社会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问题,不能完全依靠价值规律来调节。例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正因为市场调节具有上述局限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要求并不单单通过自发的市场调节来实现,还需要政府的必要干预和调节。思考题1.解释下列概念: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一般等价物、货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价值规律2.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3.如何理解“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4.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5.商品的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6.简述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思考题7.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8.货币的职能有哪些?9.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10.简述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11.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什么?12.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什么?13.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局限性体现在哪?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123学习目标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

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4理解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导读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恩格斯高度赞扬了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意义,他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1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3.1.1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

商品交换的发展推动了货币的出现,货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资本,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存在本质区别,我们通过对比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来说明这种区别。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商品生产者出售自己的商品,得到货币,再以货币购买所需商品;而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出售商品,得到货币。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存在一定的联系,二者都以商品和货币的形式运动,存在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对立,且运动形式相似,都有买和卖两个阶段,都涉及买者、卖者和既卖又买者三方。3.1.1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但同时,二者存在明显差别:首先,二者的流通形式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再卖;其次,流通媒介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媒介是货币,资本流通的媒介是商品;再次,流通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消费,是为了取得另一种使用价值,流通两端的商品价值相同,而资本流通的目的是货币,是为了得到增殖以后的价值;最后,简单商品流通随着交换目的的完成而停止,流通限度有限,而资本流通的限度是无限的,资本流通在不断的运动中寻求价值增殖。3.1.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资本流通公式来看,资本总公式中存在价值量的增加,资本家从资本流通中取得剩余价值。这种价值增殖和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存在矛盾,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由于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资本价值增殖既不能发生在作为资本的货币本身,也不能发生于商品的出卖过程。因此,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G-W阶段中资本家对所购买的特殊商品的使用上,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价值增殖能力。马克思指出,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对劳动力的使用不仅创造新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是回答剩余价值来源的核心,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1.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劳动力都存在,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才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是自由人,有权将自己的劳动力按时间进行出售;第二,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123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之后,劳动力商品就进入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这一过程具有三种要素,包括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资本家拥有工人的劳动产品。

3.2.1劳动过程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3.2.1劳动过程AB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劳动力价值的再生产;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资料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它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生产的商品上。工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同时创造出新的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形成过程。3.2.2

价值增殖过程

3.2.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的不同形态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垫付一定量的生产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些生产资本,根据其在剩余价值生产或价值增殖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被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大类。在生产中,不变资本指的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不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指的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创造出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123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工资和工资形式3.3.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家主要通过两种基本方式剥削工人,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的是在保持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3.3.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是资本主义企业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指的是商品的社会价值超过其个别价值的部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主义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力。在这一过程中,率先采取新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缩短了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企业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不仅推动其他企业也逐步采纳新技术,而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降低了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进一步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促进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3.3.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存在内在联系: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而言,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其本质目的都是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量总量。但同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存在根本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划分为基础,通过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达成。3.3.3工资和工资形式深入理解工资问题,必须首先明确劳动和劳动力的价格之间的区别:从表面上看,雇佣工人向资本家出卖劳动,获得工资,工资似乎是劳动的价格。但其实,劳动本身不能作为商品被出售。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实际上是购买了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即购买了一定时间内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使用权。这种将工资与劳动直接联系的表面现象,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本质。3.3.3工资和工资形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表现形式主要可以分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类:

计时工资是根据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是根据工人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也是计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事实上,计件工资的确定往往基于计时工资。但是,由于计件工资进一步隐藏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计件工资更有利于降低工资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123

第四节 资本积累的本质及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积累过程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历史趋势3.4.1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

社会生产周而复始,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也是再生产过程。再生产按生产内容来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再生产按规模来看,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大于原有规模的生产。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有助于揭示其重要特点,而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3.4.1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将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这种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在于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扩大自己的资本并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客观必然性:一方面,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扩大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持续积累以保持其市场地位,从而维持和扩大自己的资本。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总量。因此,影响剩余价值的因素,也影响资本积累,包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数量等。3.4.2资本主义积累过程资本积累的规律导致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有机构成有提高的趋势。这是因为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革新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资本技术构成提高,而资本技术构成的不断提高,又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基于个别资本的增加。个别资本的增加有两种基本形式,即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资本积聚加速资本集中,反之亦然。另一方面,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存在显著区别: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积累,而资本集中是若干资本的合并或联合;资本积聚增加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不增加社会资本总额,只改变资本家之间的资本分配;资本积聚受积累的限制,增长相对较慢,而资本集中不受这种限制,因而增加较快。3.4.2资本主义积累过程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相对于资本量来看,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这种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以三种形态存在:一是工业中流动的过剩人口,他们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在生产和失业队伍之间流动;二是农业中的过剩人口,由于拥有的土地极为有限,他们单靠土地难以维持生活;三是城镇中的过剩人口,他们虽然工作时间最长,但工资往往最低。3.4.3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历史趋势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资本主义生产中财富逐渐集中到资本家手中,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不断加剧:这种分化表现为一端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端是工人阶级贫困的加剧。这一过程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积累的基本规律。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的概念来描述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贫困问题:绝对贫困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无产阶级生活水平的绝对下降,工人的实际工资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导致其生活状况的恶化。相对贫困化则指的是工人的绝对生活水平可能有所提高,但与资产阶级相比,他们的贫困状况相对地加剧,表现在无产阶级收入在国民收入总额中所占比例下降。4.4.3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图4.1显示,从1990年至2022年,前百分之一的人的净财富占比从23.5%增长至31.9%,清晰地反映了资本积累的这一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尖锐化。图4.1前百分之一人群财富占比数据来源:FRED,FederalReserveBankofSt.Louis思考题劳动力成为商品所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什么特点?如何区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家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两条途径是什么?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阐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第四章

资本主义流通过程学习目标1了解资本的特性,即资本如何在运动中不断增值2了解考察个体资本运动和社会资本运动的方法

3了解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理解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4导读本章将学习资本主义流通过程。我们将重点了解资本如何在运动过程中实现价值增殖,这包括了对单个资本运动和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深入理解。单个资本的运动主要体现在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上,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则通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来表现。在本章中,我们还将详细介绍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对于理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利润分配过程极为关键。

123产业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资本周转速度4第一节 资本循环与周转产业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关系的基本形式。产业资本的运动呈现为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包括从生产到流通、从流通到生产的不断转换。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的循环表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三种独立的资本,而是同一资本在运动中采取的三种形态。产业资本的循环具有三种基本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货币资本循环表明资本运动的目的是价值增殖;生产资本循环表明资本运动是一个不断的再生产过程;商品资本循环则表明资本运动中商品不断被消费并不断被再生产。4.1.1

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购买和销售属于流通过程,而生产属于生产过程。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同时也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为了保持产业资本的循环连续不断,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形态在空间上必须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形态必须在时间上相继转化。这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前提,共同确保产业资本循环的顺畅进行。4.1.1

产业资本循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指的是资本经过生产和流通过程周而复始、连续不断地循环,这一过程对实现价值增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考察资本增殖,主要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分析资本运动对资本增殖的影响。其中,资本周转速度是考察资本运动的重要指标,对资本增殖具有重要影响。4.1.2资本周转衡量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指标是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周转时间指的是资本总价值周转一次所用的时间,周转时间越短。则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资本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两部分构成。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它由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构成;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由购买时间和商品销售时间构成。周转次数是指资本总价值在一定时间中(通常是一年)完成周转的次数,周转次数越多,表明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因此,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4.1.2资本周转生产资本的构成根据价值流通和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指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如机器、厂房、工具等,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全部参与生产过程,并且在多次生产周期中发挥作用。流动资本包括原料、燃料、辅助材料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一个生产过程中就被全部消费,并且其价值被转移到产品中。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主要区别在于价值流通和价值周转方式、物质更新方式以及价值周转时间。4.1.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存在本质不同。首先,二者的划分依据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进行划分的,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则是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所起的作用来区分的。其次,二者划分内容不同。固定资本涉及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最后,二者划分目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着重阐释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则揭示了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源泉。4.1.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4.1.4资本周转速度

由于预付资本构成部分的价值流通和价值周转方式不同,为了考察单个资本的周转速度,需要计算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即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受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影响,其计算公式是: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有显著影响,通过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价值额之比,反映了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内的增殖程度。剩余价值率则用来衡量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需要注意的是,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的数值通常不同,年剩余价值率一般高于剩余价值率。4.1.4资本周转速度123第二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企业的资本独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独立发挥职能,实现价值增殖,被称为个别资本。而所有这些个别资本的相互依赖、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总和,构成了社会总资本。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别资本是构成社会总资本的部分,它们之间存在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个别资本的运动受到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制约;无论是个别资本还是社会总资本,它们运动的目的都是实现价值的增殖;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形式相同,都经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三种职能的循环;二者都需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反映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区别表现在:个别资本的运动主要包括生产消费及与之相关的资本流通,不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及与之联系的一般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及与之相关的资本流通,还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及与之相关的一般商品流通。4.2.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以社会总产品为基础来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其核心问题在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需要同时满足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方面的要求。从价值补偿的视角看,社会总产品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从实物补偿角度看,根据最终用途,社会总产品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据此,社会生产也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第二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把社会生产从价值补偿的视角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并从使用价值构成角度划分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这两大部类,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关键的理论前提。4.2.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4.2.2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第一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二是第二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三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4.2.2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一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公式为Ⅰ(v+m)=Ⅱc;二是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等于两部类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公式为Ⅰ(c+v+m)=Ⅰc+Ⅱc;

三是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价值的总和等于两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公式为Ⅱ(c+v+m)=Ⅰ(v+m)+Ⅱ(v+m)。

这三个条件,体现了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必须遵循的基本比例关系,反映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规律性。

4.2.3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指的是社会生产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是资本积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需要满足两个主要的前提条件:首先,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多于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要量,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中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应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其次,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应超过两大部类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以用于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