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真题复习 第三单元 高频选择题80题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真题复习 第三单元 高频选择题80题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真题复习 第三单元 高频选择题80题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真题复习 第三单元 高频选择题80题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真题复习 第三单元 高频选择题8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精选高频考题80题·选择题考点概览考点01秦统一中国考点02秦末农民大起义考点03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考点04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考点05东汉的兴衰考点06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考点07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考点1秦统一中国1.(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它大大便利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促进了经济上统一局面的发展。”这是对秦始皇哪一措施的评论?(

)A.皇帝制度确立 B.车同轨,书同文 C.货币的统一 D.灵渠的开凿2.(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A.辽东、临洮 B.鸭绿江、嘉峪关C.山海关、嘉峪关 D.咸阳、岭南3.(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军队建设。当时在中央分管军事的是(

)A.刺史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4.(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易中天教授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C.统一文字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5.(2023秋·安徽马鞍山·七年级统考期末)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观察下图中货币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冶铁铸造技术进步 B.货币流通非常广泛C.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D.推动战国经济发展6.(2023秋·安徽宣城·七年级统考期末)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但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秦的统一(

)A.加强民族交融 B.促进了各地联系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顺应了时代潮流7.(2023秋·安徽·七年级统考期末)史料中记载:“监禄秦将,凿通湘水离(漓)水之渠。”这里的“渠”指的是(

)A.郑国渠 B.秦渠 C.都江堰 D.灵渠8.(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列最能直接佐证这一史实的是(

)A.学校排演的历史剧 B.影视作品《大秦赋》C.出土的秦朝竹木简 D.许慎的《说文解字》9.(2023秋·安徽六安·七年级统考期末)万里长城被誉为“华夏脊梁”,秦长城的西东两至点是(

)A.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B.西起咸阳,东到辽东C.西起咸阳,东到临洮 D.西起辽西,东到临洮10.(2023秋·安徽六安·七年级统考期末)“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2世纪初期 B.公元前2世纪末期C.公元前3世纪初期 D.公元前3世纪末期11.(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级统考期末)“既打老虎又拍苍蝇”是当今社会流行的热词,它反映了党中央在惩治腐败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政策措施,既形象又深刻。秦朝在中央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 D.刺史12.(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级统考期末)秦王嬴政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为巩固统一,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哪项措施成为维系中华文化发展,延续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

)A.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B.统一货币C.北筑长城,抗击匈奴 D.统一文字13.(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修建,主要原因是(

)A.实行“焚书坑儒”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统一全国的需要 D.人民群众大力支持14.(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观察下列图示,秦始皇实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

)A.发展经济 B.文化交流 C.巩固统治 D.便利交通15.(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国古代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西晋时期,为避晋愍帝司马邺名讳,邺城改名为临漳。材料凸显了(

)A.中央集权加强 B.儒家礼教地位 C.皇权的至高无上 D.大一统王朝发展16.(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从图1到图2最大的变化是(

)图1

图2A.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建立了持久稳定的王朝统治C.确立了儒学的社会主导地位 D.巩固了分封制社会等级秩序17.(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归纳概括是一种常用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下图是学习与秦始皇有关的知识中,常见的图示归纳。那么下面三个图示集中反映了哪一个中心主题(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18.(2023秋·安徽六安·七年级统考期末)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将战国时期各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万里长城”。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

)A.陇西,长平 B.临洮,辽东 C.咸阳,河套 D.咸阳,辽东19.(2023秋·安徽六安·七年级统考期末)我们的家乡西周建制始为蓼国,隋文帝开皇19年(公元599年)设立霍丘县,因避圣人孔丘名讳,更名为霍邱县,已有1400多年历史。请问秦朝时,我们霍邱县所在地归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秦朝 B.秦国 C.楚国 D.吴国考点02秦末农民大起义20.(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此号召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形容这次农民起义的成语是(

)A.反戈一击 B.揭竿而起 C.破釜沉舟 D.草木皆兵21.(2023秋·安徽马鞍山·七年级统考期末)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公元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A.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 B.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C.连年征调徭役丧失劳力 D.长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凋敝22.(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史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大泽乡”耀名于史是由于(

)A.陈胜吴广起义 B.七国之乱C.隋末农民起义 D.楚汉之争23.(2023秋·安徽阜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中的措施实行于秦朝,当时推行的文化政策是(

)(1)史官非秦记皆烧之;(2)除博士官所用书及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凡民间所私藏的《诗》《书》、百家语一律送往所在郡县杂烧之;(3)有敢聚众议论《诗》《书》者弃市;(4)以古非今者灭族;(5)官吏知情不检举者与同罪;(6)公布禁令后30日不烧者黥为城旦。A.尊崇儒术 B.百家争鸣 C.焚书坑儒 D.兴办太学24.(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秦朝的刑罚残酷无比,仅惨绝人寰的死刑就有许多种。人们动辄犯禁,于是“天下愁怨”。秦始皇死后,其子秦二世胡亥更为残暴和腐化,“赋敛愈重,皮徭无已”。材料反映出秦朝统治(

)A.徇私枉法 B.贪污腐败 C.暴虐残酷 D.奢侈无度25.(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每100年为一个世纪,习惯上把每个世纪头20年称为某世纪初,最后20年称为某世纪末。据此,秦朝于公元前207年灭亡,时间上又可以表述为(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末期C.公元前3世纪末期 D.公元前3世纪前期26.(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下列属于该起义的口号是(

)A.尊王攘夷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C.挟天子以令诸侯 D.岁在甲子,天下大吉27.(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级统考期末)诗词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例如《祖龙行》中有这样一句:“陈胜城中鼓二下,秦家天地如崩瓦。”该诗句揭示了陈胜、吴广起义(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激起了反秦浪潮,加速了秦朝的灭亡C.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D.体现了革命首创精神,在历史上闪耀光辉28.(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在‘诽谤者族,偶语者市’‘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的环境下,秦朝的民间舆论与政治秩序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民间舆论受到压制,以致形成了与秦始皇直接对抗的潜流。”材料旨在说明(

)A.法律严苛有利于社会稳定 B.禁锢思想易激化社会矛盾C.文字统一促进了政令推行 D.秦始皇鼓励民众上书言事29.(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级统考期末)《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将军身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暴动 B.长平之战 C.陈胜吴广起义 D.黄巾起义30.(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级统考期末)秦朝末年,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占县后建立了政权,这个政权是(

)A.张楚 B.北魏 C.东周 D.西汉考点03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31.(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汉朝主张(

)A.减轻刑法 B.戒奢从简 C.以农为本 D.以德化民32.(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呈现了汉朝初年统治者推行的政策。这一举措(

)A.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B.恢复经济并稳定政局C.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 D.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33.(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B.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D.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34.(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农于农桑,薄赋敛”。两位大臣皆主张(

)A.重农抑商 B.轻徭薄赋 C.以农为本 D.以德化民35.(2023秋·安徽·七年级统考期末)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下令“兵皆罢归家”,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这些治国措施体现了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沿用秦朝严刑峻法C.地方豪强为非作歹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36.(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长安,意为“长治久安”,现今西安城的旧称,是我国九大古都之一。下列朝代以长安为都城的是(

)A.西汉 B.东周 C.东汉 D.东晋37.(2023秋·江苏苏州·开学考试)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做给农民看C.稳固自己的统治 D.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38.(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据统计,汉高祖时期的诏书多涵盖封王、罢兵、求贤、大赦、定赋等内容;文、景二帝又增加了劝农、养老、和亲、除刑等内容。材料表明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

)A.休养生息 B.依法治国 C.尊崇儒术 D.重农抑商39.(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苑囿没有新建,衣服车马也是久不更新;其曾经计划建造一个露台,当得知需要花费百金,结果也作罢。这反映了汉文帝(

)A.关心农桑 B.以农为本 C.轻徭薄赋 D.提倡节俭40.(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困窘,经济凋敝,人口锐减,人民困苦。为此,汉初实行(

)A.休养生息 B.严刑峻法 C.焚书坑儒 D.变法改革41.(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西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汉并天下"瓦当。此文词赞颂的是(

)A.汉高祖统一全国 B.苻坚统一黄河流域C.光武帝“大一统” D.刘邦推翻秦朝统治42.(2023秋·新疆乌鲁木齐·七年级统考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北击匈奴43.(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对西汉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实行此政策的原因是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在汉高祖死后被废除了C.主要措施是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D.使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考点04大一统王朝的巩固44.(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其中“动机”是指(

)A.禁锢人们思想言行 B.推崇诸子百家学说C.弘扬传统思想文化 D.统一思想巩固统治45.(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在思想方面树立了一个“精神皇帝”,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实力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反击匈奴,巩固国家的统一 D.盐铁官营,统一物价46.(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汉代画像砖《讲经图》。整个画面老师和学生围坐成“椭圆形”,气氛既和谐,又井然有序,也暗示出讲经课堂的庄严和肃穆。老师讲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

)A.道法自然 B.忠君守礼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47.(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汉武帝时,读书人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A.镐京 B.咸阳 C.长安 D.洛阳48.(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所示两枚古代钱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秦半两

汉五铢A.大一统王朝的形成与巩固 B.郡县制度的建立与发展C.对外交往频繁 D.封建剥削残酷49.(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C.西汉初期中央与地方的势力均衡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50.(2023秋·安徽阜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币,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统一铸造五铢钱,将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同时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些举措旨在(

)A.平抑市场物价 B.加强中央集权C.促进商业发展 D.解决财政危机51.(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议。该建议最直接目的是为了(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便利经济的交流与发展C.促进文化的繁荣与传播 D.确立儒家学说正统地位52.(2023秋·安徽六安·七年级统考期末)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A.分封制 B.刺史制度 C.推恩令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53.(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小明同学的课堂笔记,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54.(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级统考期末)薛力说:“汉帝国结束了先秦时期的‘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局面,确立了儒家在帝国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统治思想地位。”他意在说明(

)A.焚书坑儒的背景 B.实施“推恩令”的原因C.尊崇儒术的影响 D.盐铁官营的目的55.(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如表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18年即皇帝位派卫青等北击匈奴颁布推恩令铸造五铢钱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C.该帝王在位35年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56.(2023秋·安徽黄山·七年级统考期末)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了一项重要政令,此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此政令是(

)A.抚慰异姓功臣 B.加强思想控制C.推恩令 D.设立刺史制度。考点05东汉的兴衰57.(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表格给我们展现了东汉后期的政治状况,这一状况与东汉后期哪一政治形势直接相关?(

)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岁)27231303936341454A.社会动荡起义不断 B.豪强横行阶级矛盾尖锐C.统治残暴刑罚残酷 D.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58.(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据《后汉书》记载,在汉光武帝时期“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说明光武帝为加强统治而采取了(

)A.释放奴婢 B.减轻刑罚 C.崇尚节俭 D.裁减官员59.(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创建太平道的张角,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积攒了数十万信徒,在东汉末年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下面关于该起义的说明,正确的是(

)A.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 B.起义建立了新生的农民政权C.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D.起义推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60.(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东汉中后期,朝政黑暗,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豪强地主控制地方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皇帝昏庸不理朝政61.(2023秋·安徽宣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关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描述正确的是(

)A.推翻了东汉王朝的政权 B.起义者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C.由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策划领导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考点06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62.(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核桃,又名“胡桃”,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核桃最早传入中国是在(

)A.夏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63.(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它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与这里描述相关的是(

)A.御史大夫 B.刺史制度 C.西域都护 D.桂林郡64.(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欧洲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中国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这说明丝绸之路(

)A.促进经济交流 B.维护民族团结 C.巩固汉朝统治 D.推动文化繁荣65.(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西汉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简图,图中空白处应填(

)A.咸阳、安息 B.长安、大秦 C.洛阳、安息 D.洛阳、意大利66.(2023秋·安徽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而设置的官职是(

)A.御史大夫 B.安西都护 C.伊犁将军 D.西域都护67.(2023秋·安徽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西汉一位名人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位“凿空”西域的使者是(

)A.张骞 B.甘英 C.张謇 D.班超68.(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在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下列事件有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的是(

)A.班超出使西域 B.张骞出使西域 C.长城的修建 D.佛教东来69.(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可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A.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疆危机 B.导致了西域地方势力强大C.直接导致了北匈奴西迁远方 D.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70.(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可用于研究(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A.汉与鲜卑的交往 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C.山水画派的形成 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71.(2023秋·安徽阜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中斜线阴影区域在西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它的标志是(

)A.设置西域都护 B.张骞出使西域C.班超出使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考点07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72.(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人物与其成就或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王羲之——《兰亭集序》C.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 D.顾恺之——《洛神赋图》73.(2023秋·安徽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成就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A.西汉蔡伦首创造纸术 B.张仲景发明了“麻沸散”C.司马迁完成了《史记》 D.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向外传播74.(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级统考期末)《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下列历史事件,《史记》中不可能记载的是(

)A.大泽乡起义 B.开凿灵渠 C.黄巾起义 D.大禹治水75.(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级统考期末)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家采取了注射疫苗、定期核酸等诸多预防措施来防止疫情的蔓延,在预防疫情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汉时就有名医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A.张仲景 B.华佗 C.张角 D.扁鹊76.(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史书记载,公元105年,蔡伦把他自己的成果献给了汉和帝,很受欢迎,后被封为龙亭侯。他所立下的伟大功勋是巨大的,值得人们赞颂和怀念。蔡伦的主要贡献是(

)A.改进造纸术 B.兴修水利 C.编制太阳历 D.发明造纸术77.(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后汉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散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此材料可证明(

)A.造纸术起源于中国 B.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C.纸的制造工艺复杂 D.纸的发明影响世界文明78.(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某同学在撰写的历史人物小论文中提到了“五禽戏”“麻沸散”等词,由此可知,此历史人物是(

)A.扁鹊 B.华佗 C.胡昭 D.曹操79.(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人们更加注重防护,甚至提前备好药来预防新冠肺炎。东汉时期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出预防疾病的医学家是(

)A.祖冲之 B.华佗 C.贾思勰 D.张仲景80.(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从下列图片所示内容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A.书写材料变化 B.古代农业发展 C.古代商业繁荣 D.中华医学深奥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精选高频考题80题·选择题考点概览考点01秦统一中国考点02秦末农民大起义考点03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考点04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考点05东汉的兴衰考点06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考点07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考点1秦统一中国1.(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它大大便利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促进了经济上统一局面的发展。”这是对秦始皇哪一措施的评论?(

)A.皇帝制度确立 B.车同轨,书同文 C.货币的统一 D.灵渠的开凿【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大大便利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可知,秦朝建立后采取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是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其中,既有利于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又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的措施统一货币,C项正确;皇帝制度是政治上的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车同轨,书同文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对全国的控制,排除B项;灵渠的开凿有利于岭南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A.辽东、临洮 B.鸭绿江、嘉峪关C.山海关、嘉峪关 D.咸阳、岭南【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A项正确;鸭绿江和嘉峪关是明长城东西起止点,排除B项;山海关是长城一个重要关口,排除C项;咸阳是秦国国都,岭南指两广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军队建设。当时在中央分管军事的是(

)A.刺史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答案】C【解析】秦始皇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太尉分管军事,C项正确;刺史制度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丞相分管行政,排除B项;御史大夫分管监察事务,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易中天教授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C.统一文字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可知意思是秦虽然灭亡了,但是其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D项正确;统一度量衡、货币,是秦朝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与题干信息“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不符,排除A项;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了“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与题干信息“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不符,排除B项;秦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与题干信息“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5.(2023秋·安徽马鞍山·七年级统考期末)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观察下图中货币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冶铁铸造技术进步 B.货币流通非常广泛C.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D.推动战国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统一六国后统一的货币,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可以得出国家逐渐走向统一,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货币的统一,无法得出冶铁技术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货币的统一,没有涉及到货币的流通情况,排除B项;统一货币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促进秦朝经济发展,秦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鼓分裂割据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6.(2023秋·安徽宣城·七年级统考期末)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但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秦的统一(

)A.加强民族交融 B.促进了各地联系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顺应了时代潮流【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但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规上来。”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D项正确;ABC项本身说法没错,但都不符合题干“历史大势”、“统一国家的正轨”的主旨,排除ABC项。故选D项。7.(2023秋·安徽·七年级统考期末)史料中记载:“监禄秦将,凿通湘水离(漓)水之渠。”这里的“渠”指的是(

)A.郑国渠 B.秦渠 C.都江堰 D.灵渠【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湘水离(漓)水之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岭南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是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正确;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秦渠位于宁夏平原黄河以东,相传因始凿于秦而得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都江堰位于四川,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列最能直接佐证这一史实的是(

)A.学校排演的历史剧 B.影视作品《大秦赋》C.出土的秦朝竹木简 D.许慎的《说文解字》【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也称为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材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一般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见,不能客观完整的反映历史真实。出土的秦朝竹木简为第一手史料,C项正确;学校排演的历史剧、影视作品《大秦赋》、许慎的《说文解字》为第二手史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9.(2023秋·安徽六安·七年级统考期末)万里长城被誉为“华夏脊梁”,秦长城的西东两至点是(

)A.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B.西起咸阳,东到辽东C.西起咸阳,东到临洮 D.西起辽西,东到临洮【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安定北方,维护国家统一,秦朝时期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蜿蜒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A项正确;秦长城西起临洮,不是西起咸阳,排除BC项;秦长城西起临洮,不是西起辽西,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3秋·安徽六安·七年级统考期末)“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2世纪初期 B.公元前2世纪末期C.公元前3世纪初期 D.公元前3世纪末期【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换成公元纪年的公式是在百位数加上1,即2+1=3,所以应该是公元前3世纪,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公元前221年处在公元前3世纪末期,D项正确;公元前221年处在公元前3世纪,不是公元前2世纪,排除AB项;公元前221年处在公元前3世纪末期,不是公元前3世纪初期,排除C项。故选D项。11.(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级统考期末)“既打老虎又拍苍蝇”是当今社会流行的热词,它反映了党中央在惩治腐败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政策措施,既形象又深刻。秦朝在中央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 D.刺史【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是在在中央负责监察百官的监察官员,A项正确;丞相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官员,排除B项;太尉是负责军事的中央官员,排除C项;汉朝设立刺史,负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排除D项。故选A项。12.(2023秋·安徽淮南·七年级统考期末)秦王嬴政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为巩固统一,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哪项措施成为维系中华文化发展,延续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

)A.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B.统一货币C.北筑长城,抗击匈奴 D.统一文字【答案】D【解析】据材料“为巩固统一,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哪项措施成为维系中华文化发展,延续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可知,秦始皇统一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化发展,延续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维系中华文化发展”,而“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与此无关,排除A项;“统一货币”利于经济交流和发展,但与材料“维系中华文化发展”无关,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北筑长城,抗击匈奴”利于边疆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13.(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修建,主要原因是(

)A.实行“焚书坑儒”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统一全国的需要 D.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是确立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实行“焚书坑儒”是秦朝在思想上的统治措施,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秦国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C项说法颠倒先后顺序,排除C项;秦朝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修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14.(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观察下列图示,秦始皇实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

)A.发展经济 B.文化交流 C.巩固统治 D.便利交通【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题干图片可知,题干图片反映了秦朝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其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C项正确;发展经济只能反映统一货币,排除A项;文化交流只能反映统一文字,排除B项;秦始皇求见直道和驰道有利于便利交通,排除D项。故选C项。15.(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国古代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西晋时期,为避晋愍帝司马邺名讳,邺城改名为临漳。材料凸显了(

)A.中央集权加强 B.儒家礼教地位 C.皇权的至高无上 D.大一统王朝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西晋时期,为避晋愍帝司马邺名讳,邺城改名为临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皇权至上,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比如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皇帝制度的特点,与儒家礼教地位无关,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大一统,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王朝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6.(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从图1到图2最大的变化是(

)图1

图2A.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建立了持久稳定的王朝统治C.确立了儒学的社会主导地位 D.巩固了分封制社会等级秩序【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题干反映了由战国七雄到秦朝建立,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经过战国时期的激烈角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A项正确;秦朝传至二世,短命而亡,排除B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社会主导地位,排除C项;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A项。17.(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归纳概括是一种常用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下图是学习与秦始皇有关的知识中,常见的图示归纳。那么下面三个图示集中反映了哪一个中心主题(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分别反映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的措施,其中统一文字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文化控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综合起来,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D项正确;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与文化控制无关,排除A项;统一文字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文化控制,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无关,排除B项;此时秦已经统一全国,也就无所谓加速国家统一进程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8.(2023秋·安徽六安·七年级统考期末)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将战国时期各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万里长城”。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

)A.陇西,长平 B.临洮,辽东 C.咸阳,河套 D.咸阳,辽东【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将战国时期各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万里长城”,秦朝时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B项正确;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ACD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9.(2023秋·安徽六安·七年级统考期末)我们的家乡西周建制始为蓼国,隋文帝开皇19年(公元599年)设立霍丘县,因避圣人孔丘名讳,更名为霍邱县,已有1400多年历史。请问秦朝时,我们霍邱县所在地归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秦朝 B.秦国 C.楚国 D.吴国【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时我国已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地方设郡县制,但都是由中央统一治理,A项正确;秦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国已经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排除BCD项。故选A项。考点02秦末农民大起义20.(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此号召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形容这次农民起义的成语是(

)A.反戈一击 B.揭竿而起 C.破釜沉舟 D.草木皆兵【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揭竿而起原意是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符合题意,B项正确;反戈一击指调转枪头向原来所属的阵营进攻,排除A项;破釜沉舟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做事果决,出自巨鹿之战,排除C项;草木皆兵指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为对方的声势所吓倒而疑神疑鬼产生错觉,出自淝水之战,排除D项。故选B项。21.(2023秋·安徽马鞍山·七年级统考期末)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公元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A.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 B.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C.连年征调徭役丧失劳力 D.长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凋敝【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关中“米石千六百”。”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价格变化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情况。米价在秦始皇六年涨到“米石千六百”与秦始皇大兴土木,连年征调徭役丧失劳动力有关,阻碍了农业生产,C项正确;农民起义在秦始皇六年还没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排除A项;法家治国思想强调以法治国和中央集权,与阻碍农业发展无关,排除B项;秦始皇统一之前战争较频繁但是米价却低于统一后,因而长期战乱后社会经济凋敝,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2.(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史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大泽乡”耀名于史是由于(

)A.陈胜吴广起义 B.七国之乱C.隋末农民起义 D.楚汉之争【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可知,材料描述了公元前209年,前去戍守渔阳的九百人在大泽乡遇到大雨阻滞行程,因不满秦法严苛,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A项正确;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隋末农民起义不在《史记》记载范围之内,排除C项;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为了争夺帝位发生的战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3.(2023秋·安徽阜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中的措施实行于秦朝,当时推行的文化政策是(

)(1)史官非秦记皆烧之;(2)除博士官所用书及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凡民间所私藏的《诗》《书》、百家语一律送往所在郡县杂烧之;(3)有敢聚众议论《诗》《书》者弃市;(4)以古非今者灭族;(5)官吏知情不检举者与同罪;(6)公布禁令后30日不烧者黥为城旦。A.尊崇儒术 B.百家争鸣 C.焚书坑儒 D.兴办太学【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C项正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排除A项;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兴办太学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4.(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秦朝的刑罚残酷无比,仅惨绝人寰的死刑就有许多种。人们动辄犯禁,于是“天下愁怨”。秦始皇死后,其子秦二世胡亥更为残暴和腐化,“赋敛愈重,皮徭无已”。材料反映出秦朝统治(

)A.徇私枉法 B.贪污腐败 C.暴虐残酷 D.奢侈无度【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秦始皇死后,其子秦二世胡亥更为残暴和腐化,‘赋敛愈重,皮徭无已’。”可知,秦朝统治暴虐残酷,C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秦始皇的统治,实行严刑酷法,统治暴虐,体现不出秦朝统治者徇私枉法、贪污腐败,排除AB项;题干没有提及秦始皇秦二世在生活上的奢侈无度,排除D项。故选C项。25.(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每100年为一个世纪,习惯上把每个世纪头20年称为某世纪初,最后20年称为某世纪末。据此,秦朝于公元前207年灭亡,时间上又可以表述为(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末期C.公元前3世纪末期 D.公元前3世纪前期【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每100年为一个世纪,习惯上把每个世纪头20年称为某世纪初,最后20年称为某世纪末”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一个世纪为一百年,10年为一个年代。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世纪的早期指的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世纪的中期指的是一个世纪的中段,大约是从第40年至第70年。世纪的晚期指的是一个世纪的后30年。因此,秦朝于公元前207年灭亡,时间上又可以表述为公元前3世纪末期,C项正确;经上分析,公元前207年,时间上又可以表述为公元前3世纪末期,而不是公元前2世纪前期、公元前2世纪末期和公元前3世纪前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26.(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下列属于该起义的口号是(

)A.尊王攘夷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C.挟天子以令诸侯 D.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项正确;春秋时期齐桓公尊王攘夷,排除A项;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排除C项;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口号是“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排除D项。故选B项。27.(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级统考期末)诗词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例如《祖龙行》中有这样一句:“陈胜城中鼓二下,秦家天地如崩瓦。”该诗句揭示了陈胜、吴广起义(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激起了反秦浪潮,加速了秦朝的灭亡C.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D.体现了革命首创精神,在历史上闪耀光辉【答案】B【解析】由题干材料“陈胜城中鼓三下,秦家天地如崩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激起了反秦浪潮,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激起了反秦浪潮,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地位,排除A项;陈胜、吴广起义失败,没有推翻秦朝的统治,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革命首创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28.(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在‘诽谤者族,偶语者市’‘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的环境下,秦朝的民间舆论与政治秩序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民间舆论受到压制,以致形成了与秦始皇直接对抗的潜流。”材料旨在说明(

)A.法律严苛有利于社会稳定 B.禁锢思想易激化社会矛盾C.文字统一促进了政令推行 D.秦始皇鼓励民众上书言事【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在‘诽谤者族,偶语者市’‘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的环境下,秦朝的民间舆论与政治秩序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民间舆论受到压制,以致形成了与秦始皇直接对抗的潜流。”可见材料反映了秦朝大力禁锢思想,压制民间舆论,但是反而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加剧民间与朝廷的对抗,B项正确;秦朝法律严苛,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被认为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也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秦朝统一文字的积极作用,反映的是秦朝的政策失当,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不是秦始皇鼓励民众上书言事,而是秦朝压制民间舆论,排除D项。故选B项。29.(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级统考期末)《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将军身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暴动 B.长平之战 C.陈胜吴广起义 D.黄巾起义【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反对秦的统治,揭开秦末农民起义序幕,C项正确;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排除A项;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D项。故选C项。30.(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级统考期末)秦朝末年,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占县后建立了政权,这个政权是(

)A.张楚 B.北魏 C.东周 D.西汉【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09年,由于秦的暴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在秦军强大的攻势和缺乏后援下,起义失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考点03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31.(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汉朝主张(

)A.减轻刑法 B.戒奢从简 C.以农为本 D.以德化民【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和“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可得出两个人都主张以农为本,发展农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没涉及刑法,排除A项;戒奢从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以德化民从材料无法看出,排除D项。故选C项。32.(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呈现了汉朝初年统治者推行的政策。这一举措(

)A.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B.恢复经济并稳定政局C.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 D.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图示信息“修养生息”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修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B项正确;农民依然是被剥削阶级,地位没有提高,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政府税收状况,排除C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军事实力强弱,排除D项。故选B项。33.(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B.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D.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发展,这是对休养生息政策影响的评价,与材料相符合,B项正确;“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是历史史实,不是历史评价,与题意不相符,排除A项;“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是历史史实,不是历史评价,与题意不相符,排除C项;“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是历史史实,不是历史评价,与题意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34.(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农于农桑,薄赋敛”。两位大臣皆主张(

)A.重农抑商 B.轻徭薄赋 C.以农为本 D.以德化民【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由“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知意思是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由“务农于农桑,薄赋敛”,可知意思是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因此贾谊和晁错都建议汉文帝重视发展农业,提倡以农为本,C项正确;重农抑商、轻徭薄赋、以德化民,在题干内容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35.(2023秋·安徽·七年级统考期末)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下令“兵皆罢归家”,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这些治国措施体现了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沿用秦朝严刑峻法C.地方豪强为非作歹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下令‘兵皆罢归家’,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A项正确;沿用秦朝严刑峻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豪强为非作歹的内容,排除C项;儒学居于主导地位是汉武帝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6.(2023秋·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长安,意为“长治久安”,现今西安城的旧称,是我国九大古都之一。下列朝代以长安为都城的是(

)A.西汉 B.东周 C.东汉 D.东晋【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A项正确;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排除B项;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排除C项;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城,史称东晋,排除D项。故选A项。37.(2023秋·江苏苏州·开学考试)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做给农民看C.稳固自己的统治 D.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并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采取任何措施的出发点均是维护封建统治,巩固自身地位,C项正确;材料“发展农业生产”是巩固统治的途径之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根本目的”,而“做给农民看”的目的也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排除B项;“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自身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38.(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据统计,汉高祖时期的诏书多涵盖封王、罢兵、求贤、大赦、定赋等内容;文、景二帝又增加了劝农、养老、和亲、除刑等内容。材料表明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

)A.休养生息 B.依法治国 C.尊崇儒术 D.重农抑商【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封王、罢兵、求贤、大赦、定赋”“劝农、养老、和亲、除刑”表明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经济得到发展,社会稳定,A项正确;材料表明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休养生息政策,体现不出依法治国,排除B项;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排除C项;材料表明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休养生息政策,不是强调重视农业发展而抑制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39.(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苑囿没有新建,衣服车马也是久不更新;其曾经计划建造一个露台,当得知需要花费百金,结果也作罢。这反映了汉文帝(

)A.关心农桑 B.以农为本 C.轻徭薄赋 D.提倡节俭【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汉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苑囿没有新建,衣服车马也是久不更新;其曾经计划建造一个露台,当得知需要花费百金,结果也作罢”体现了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D项正确;关心农桑、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体现的是汉文帝重视发展经济的主张和措施,题干描述的是汉文帝在生活上的节俭,没有涉及发展经济的主张和措施,排除ABC项。故选D项。40.(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困窘,经济凋敝,人口锐减,人民困苦。为此,汉初实行(

)A.休养生息 B.严刑峻法 C.焚书坑儒 D.变法改革【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题干描述了西汉初的经济萧条,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A项正确;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暴政的体现,排除BC项;汉初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政策,变法改革是法家学派主张,与题干现象的解决办法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41.(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西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汉并天下"瓦当。此文词赞颂的是(

)A.汉高祖统一全国 B.苻坚统一黄河流域C.光武帝“大一统” D.刘邦推翻秦朝统治【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并天下”瓦当是为了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A项正确;苻坚建立的前秦统一黄河流域,排除B项;光武帝是东汉的开国皇帝,排除C项;刘邦推翻秦朝统治后并未完成统一,之后还经历了楚汉之争,排除D项;故选A项。42.(2023秋·新疆乌鲁木齐·七年级统考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北击匈奴【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十分贫困,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是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有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提倡节俭,废除一些严刑峻法等,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文景之治”局面,B项正确;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排除A项;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北击匈奴不是汉初的政策,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3.(2023秋·安徽蚌埠·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对西汉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实行此政策的原因是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在汉高祖死后被废除了C.主要措施是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D.使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答案】B【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汉高祖死后,继任者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选择B项;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休养生息的具体政策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实施“休养生息”的作用是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04大一统王朝的巩固44.(2023秋·安徽淮北·七年级统考期末)“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其中“动机”是指(

)A.禁锢人们思想言行 B.推崇诸子百家学说C.弘扬传统思想文化 D.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答案】D【解析】从“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巩固统治,秦始皇进行了焚书,汉武帝“尊崇儒术”,他们的动机都是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以巩固自己的统治,D项正确;禁锢人们思想言行不是汉武帝尊儒的动机,排除A项;推崇诸子百家学说与“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不符,排除B项;“弘扬传统思想文化”的说法与秦始皇的焚书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5.(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在思想方面树立了一个“精神皇帝”,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实力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反击匈奴,巩固国家的统一 D.盐铁官营,统一物价【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促进大一统,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B项正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实力”是政治上的措施,排除A项;“反击匈奴”是军事上的措施,排除C项;盐铁官营,统一物价”是经济上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46.(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汉代画像砖《讲经图》。整个画面老师和学生围坐成“椭圆形”,气氛既和谐,又井然有序,也暗示出讲经课堂的庄严和肃穆。老师讲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

)A.道法自然 B.忠君守礼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汉代画像砖《讲经图》”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所以讲经图中的“经”是儒家经典,宣扬忠君守礼的思想,B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排除A项;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47.(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汉武帝时,读书人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A.镐京 B.咸阳 C.长安 D.洛阳【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C项正确;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排除A项;咸阳是秦朝的都城,排除B项;洛阳是东汉的都城,排除D项。故选C项。48.(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所示两枚古代钱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秦半两

汉五铢A.大一统王朝的形成与巩固 B.郡县制度的建立与发展C.对外交往频繁 D.封建剥削残酷【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秦半两”“汉五铢”,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二者共同见证了大一统王朝的形成与巩固,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秦汉时期的货币,与郡县制无关,排除B项;两枚古代钱币体现的是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体现不出对外交往频繁,排除C项;图片中的钱币体现的是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体现不出封建剥削残酷,排除D项。故选A项。49.(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C.西汉初期中央与地方的势力均衡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答案】A【解析】仔细观察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可知,封国人数多于中央,封国辖郡多于中央,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西汉初年,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王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口、中央和封国辖郡的情况,没有体现王国数量情况,排除B项;诸侯国势力明显强于中央,排除C项;“西汉王朝四分五裂”说法与史实不符,西汉仍是统一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50.(2023秋·安徽阜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币,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统一铸造五铢钱,将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同时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些举措旨在(

)A.平抑市场物价 B.加强中央集权C.促进商业发展 D.解决财政危机【答案】B【解析】据题干“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币,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统一铸造五铢钱,将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同时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举措有助于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限制地方经济的独立性,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统治,B项正确;平抑市场物价是举措之一,但不能完全反映题干加强中央集权的主旨,排除A项;促进商业发展、解决财政危机,虽然这些举措会对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CD项。故选B项。51.(2023秋·安徽芜湖·七年级统考期末)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议。该建议最直接目的是为了(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便利经济的交流与发展C.促进文化的繁荣与传播 D.确立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和所学可知,这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推恩令的政策,削弱了诸侯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是盐铁官营、专卖等,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政治措施,与文化的繁荣与传播无关,排除C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家学说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52.(2023秋·安徽六安·七年级统考期末)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A.分封制 B.刺史制度 C.推恩令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可知贾谊主张建立众多的诸侯国,使每个诸侯国的势力都不强大,由此启发西汉政府实施了推恩令,C项正确;西汉前期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并不是单纯的分封制或郡县制,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作为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排除B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思想方面的内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3.(2023秋·安徽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小明同学的课堂笔记,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答案】C【解析】根据笔记内容可知,笔记反映的是汉武帝大一统,汉武帝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实力,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造五铢钱,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项正确;秦始皇和汉高祖分别是秦朝和汉朝的建立者,排除AB项;光武帝是东汉建立者,排除D项,故选C项。54.(2023秋·安徽滁州·七年级统考期末)薛力说:“汉帝国结束了先秦时期的‘师异道,人异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