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赤壁》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的第四首,

该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杜牧的咏史诗,哲

理深沉,形象生动。《赤壁》一诗托物咏史,对赤壁之战的评论一反传统

看法,发表了自己“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独到见解,蕴含着怀才不遇的抑

郁不平,但同时也表明只要有机遇,自己总会有所作为的英雄气概。这首

诗歌,叙议结合、语意隽永,值得细品,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

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

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

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

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

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

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

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

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

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

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

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

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一一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一一东风来写,而且因

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

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

笔:假如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

将完全改变。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

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

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

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

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

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

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

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诗人在此

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

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积累,具备初步的诗歌阅读能力,《赤

壁》这首诗对他们而言难度不大,无论是背诵积累,还是对诗歌内容的理

解都比较容易,但诗歌语言的凝练性仍给中下层学生的阅读鉴赏带来较大

障碍。本次授课的对象为南村中学八年级一班的学生,班级学生基础较好,

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较高的感悟能力,本课时重在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

解诗歌大意,加强诵读指导,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去体

悟诗歌的独特情感。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反复吟诵,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4.感悟诗人在诗中传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感悟诗人在诗中传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赤壁之战》视频。

同学们,大家知道视频播放的是什么战役吗?(生答:赤壁之战。)

据《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了曹操的军队,而三

十四岁的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赤壁之战是中

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

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基于这场战役的重大影响,古往今来,无数哲人文士都对其有过概述和评

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诗《赤壁》,看看杜牧是如何评价这场战役

的。(板书:赤壁一一杜牧。)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的赤壁并非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杜牧只是

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

【设计意图】了解背景简介可以帮助学生解除阅读障碍,体会诗歌的情感,

补充赤壁之战的视频,让学生对诗歌背景形成直观感受,激起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5分钟)

1、听名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设计意图】通过名师的范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结合

本首律诗的节奏划分、情感倾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

情。名师的范读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直观感知。

[整体感知---------------------------------

yt*s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L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把握诗歌大意(10分钟)

1、参照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生翻译,教师及时补充指导。)

明确:一支折断的铁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掉,我拾起来磨光洗净,辨

认出那是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

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设计意图】结合课下注释对诗歌大意进行疏通,培养学生利用书本资源

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对诗歌内容进行思考和理解,读思结合,有利

于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明确:沉沙之折戟。

2、为什么诗的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断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

的议论作铺垫,同时又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慨。

3、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句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周郎、二乔

学生作答后,教师幻灯片补充资料:

周郎:周瑜,出身大族,累世公卿(官三代)。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在

当时不亚于现在的当红流量小生。瑜还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尤其精通音律,

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21岁随孙策平定江东,初立战功,24

岁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孙策死后,托孙权于周瑜,素有“内事不决

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三十四岁官至“三军总司令”大都督。范成

大誉之“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二乔:东吴两大绝世美女,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

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

周瑜的夫人。

(2)为什么要写二乔?

明确:二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形象地代表东

吴的命运。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

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1拓展: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

么?

明确:不好。“二乔”运用借代的手法,以二乔的命运代指东吴的命运,

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而“国破家亡在

此朝”过于直白,缺乏诗意。

知识链接:

以小见大: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从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

看出整体。这种手法的作用是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

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前两句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不直言战争之胜负,而通过“铜雀春深

锁二乔”一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

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通过以小见大,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深刻警策,言近旨远。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

题意识。替换原文中的句子这种题型是阅读的常见题型,在平时的授课中

有意识的灌输此类题的作答思路非常重要。

(3)大家认为赤壁之战取胜的关键在周瑜还是在东风?诗人杜牧是怎么

认为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表观点论述,教师指导。

东风: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取胜的关键因素。赤壁古战场地处长江中游,在

隆冬季节经过一段连续的晴天之后,控制长江中游地区的地面冷高压已经

逐渐改变原有的北方干冷空气性质,变得又暖又湿起来,易形成东风。长

江江面的西北风也迅速逆转为东南大风。紧接着北方冷空气南下,冷暖空

气交汇,形成大雨,风向又转为北风。这时的东南风持续时间不到12小

时,往往被人们忽略,但被诸葛亮掌握。所以诸葛亮也被称为三国时最牛

的天气预报员。据现在武汉气象台介绍,此地冬吹北风,夏吹南风,冬季

吹东风比较少见,对赤壁近30年的气象统计,冬季出现北风概率占50%,

东南风3%,南风4%,东风7%。

明确: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

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4)如何理解杜牧的评判态度,我们要来看看诗人的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诗人,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

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

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

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

晚唐时期。杜牧在兵法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曾为《孙子兵法》做注解十三

篇,对后世影响很大。年轻时曾有多部军事方面的著述,也都很有卓见和

很强的可行性,只是,在当时混乱的情况下,他的军事主张很难被采纳,

让杜牧抱憾许久。不过,杜牧还是得到过一次机会,小试牛刀,显示其军

事本领。宰相李德裕平定刘稹叛乱时,杜牧及时献计献策,许多具体意见

被采纳,有了杜牧的神机妙算,这场战役以朝廷军队大胜而画上句号。遗

憾的是,杜牧与李德裕分属敌对的政治阵营,从那儿以后就再也没有了合

作的机会。

不能投笔从戎,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杜牧就在诗歌里穿越古今,驰骋他

的战场思维。他的慧眼掠过辽阔的古战场,洞见全局,突发妙想,否定了

关于赤壁之战胜利的主流意见一一战胜曹操靠的是周瑜卓越的指挥才能

——而是纯粹由偶然因素决定的,否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二乔”,曹操必胜无疑,不会有后来三足鼎立的局面的。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

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

一种逼人的英气。(诗歌主旨)

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

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写满了抑郁不平。

学生再读诗歌,有感情地诵读(语调从平缓到低沉)。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从点到面,由浅至深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五、思维拓展(4分钟)

1、成功的关键是机遇还是个人努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