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南汇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测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应用(10分)1.
默写。(1)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2)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论语·_________》)(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遭遇不公,但为了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
砯崖转石万壑雷②.
不亦远乎③.
泰伯④.
亦余心之所善兮⑤.
虽九死其犹未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和文学常识的能力。易错字有:砯、壑、泰、悔。2.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作为,曲艺是,更是的“自律的艺术”,始终。①方言艺术和地方特色艺术②有着整套自觉遵循的演观规则③乡土中国口传文化的一个枝蔓④在雅俗之间游弋A.
①③②④ B.
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2)下面是某位同学在母校建校六十年庆典上的发言,划线处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欣闻母校六十华诞,【甲】六十年沧桑砥砺,一甲子积厚流光,宏图更展。【乙】春秋六秩励精图治,桃李万千再铸辉煌。【丙】感谢母校给予我的悉心指导与无私关怀,栽培之恩永世不忘。【丁】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①错在______处;②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答案】(1)B(2)①.
【丁】②.
“垂念”改为“感念”。【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先看第一处是“作为……”,后文谈的是“曲艺是……的艺术”,与之承接最好的当是③,③是“曲艺”的一个特征,排除AC;而①“方言艺术和地方特色艺术”是艺术的所属类别,应该放在第二处,与后面的“更是……的‘自律的艺术’”照应;关于“曲艺”是“自律的艺术”,第三处横线要贴近说明它的这一特征,用“有着整套自觉遵循的演观规则”,比“在雅俗之间游弋”更好,应填②;“在雅俗之间游弋”和“始终”搭配说明其发展状况,放在最后,排除D。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①“垂念”使用不得体。②“垂念”是敬辞,一般用于长辈、上级对晚辈、下级的挂念。此处是学生说自己挂念老师恩情,应用“感念”。所以应将“垂念”改为“感念”。二、阅读(70分)(一)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①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②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③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④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⑤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新中国“17年文学时期”全国仅发表长篇小说200部左右,谁又能想到如今某一文学网站号称有123万个作者,其中很多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⑥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⑦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对于有数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信息化和技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更为猛烈,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⑧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摘编自《人民日报》)3.
第③段中的加点词
“野稗”在文中指4.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②段描述了各种类型的文化景观,是为了论证新技术所造就的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这个观点。B.
文章第④⑤⑥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从而提出“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的疑问。C.
文章第⑦段借学者的话指出当今中国所面临的社会特点,进而提出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回答了标题中所提出的问题。D.
文章先阐述新技术带来的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然后论述这个局面引发一些人的担忧,最后作者提出这是当代每个人应担当的历史使命。5.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和文化时尚的制造者。B.
海德格尔关于技术化的时代文明的忧思,对文化的发展不无益处。C.
精英阶层之所以更晚接受新事物,是因为对社会的变化不敏感。D.
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技术条件升级而改变。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技术转移了我们的文化话语权,也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很肤浅。B.
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不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C.
当代文化人要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网络文化,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D.
文末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手段,“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目的。7.
联系文章标题,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评析本文最具特色的论证方法。【答案】3.不好的事物或消极的事物(新技术带来的许多弊端(不足))。4.D5.C6.A7.本文最具特色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①标题中的“文化土层”就是用了比喻,很形象。②文中有许多地方,如“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形象地论述了在商业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大众的审美水平变得很肤浅。【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深刻剖析了信息时代文化生态的变迁与挑战,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技术变革对文化话语权的影响及文化人的使命。文章逻辑清晰,论述深入,既反思了文化焦虑,又提出了积极应对的策略,呼吁文化工作者筑土培基,加厚文化土层,共同推动文化中国的繁荣发展,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文章第三段中形容信息时代可能导致的文化乱象时,用“既得繁花,亦生野稗”来隐喻,由于新技术和消费主义所带来的丰富文化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良文化现象。这里“野稗”指的是那些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产生的肤浅、庸俗、没有深度的文化内容,与人们期待的高雅、精致文化形成对比。【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这是当代每个人应担当的历史使命”错误,这个选项的表述过于笼统。文章尾段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这里具体地指出了“当代文化人”应该承担起加厚信息时代文化土层的使命。虽然这个使命与每个人都有关,但文章强调的是文化人的责任,而不是“每个人”。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是因为对社会的变化不敏感”错误。第⑥段说“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但并未说明精英阶层更晚接受新事物是因为对社会的变化不敏感,而是由于他们在原有文化格局中掌握了话语权,对新事物的接受态度更为保守。选项曲解了文意。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也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很肤浅”错误。文章只说“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但并未直接说明新技术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很肤浅。文化生活的肤浅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新技术。选项曲解了文意。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最具特色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如:①标题中的“文化土层”用了比喻,文章将文化视为长河,将大众的审美比作河床的最低水位,将提升大众审美推动文化发展比作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效果上是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②第一段中,“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重峦叠嶂架起高速通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运用比喻论证,很形象地写出各种文化的汇聚(信息时代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信息技术帮助人们在各种文化之间穿梭的快捷以及作用。③第三段中,“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运用比喻论证,将大众的审美比作河床的最低水位,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在商业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之下,大众的审美水平变得越来越肤浅,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④第六段中,“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运用比喻论证,启发人思考如何提升大众审美水平,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等。(二)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寂寞的画廊陈之藩①我像一朵云似的,飘到密西西比河的曼城,飘到绿色如海的大学来。②校园的四周是油绿的大树,校园的中央是澄明的小池,池旁有一圣母的白色石雕,池里有个圣母的倒影。穿黑衫的修士们在草坪上静静的飘动,天上的白云在池中静静的悠游。③这是个学校呢,还是寺院?我正在一边问自己时,已经坐在校长的面前了。④校长已为我找好了房子,一位修士陪看我走了十分钟路,走到另一片绿丛,有一石头垒起的小楼,猛看去,像一白色的船在绿海蓝天之间缓缓前行。⑤一位老太太静静的开了门,带我们走到我的住室。⑥我没有办法不喜欢这样安静,柔和,洁净的房子。我安顿下来。我的房子很像一个花坞,因为墙纸是浅浅的花朵,而窗外却是油绿的树叶,在白天,偶尔有阳光经叶隙穿入,是金色的。在夜晚,偶尔有月光经叶隙泄入,是银色的。使人感觉如在林下小憩,时而闻到扑鼻的花香。至于那白色的窗纱,被风吹拂时,更像穿林的薄雾了。⑦我爱这个小屋。⑧搬进的当晚,我已经知道了老太太的三代。第二天她又为我温习一次。在一阵苍凉的笑声后,我总是听到她不改一字的这样说。⑨“我大女儿嫁给第一银行的总裁,我二女儿嫁给皮货公司的总理,我缺少第三个女儿,不然,我一定有个女婿是美国的总统了。”⑩“我的丈夫是曼城有名的医生,五年前他死了。我不想卖我这四十年的房子。等我去了以后,给我儿子,把他的诊所搬到这个房里来。这儿不是很像个疗养院吗?”⑪“我不论你当什么教授,我也称呼你孩子,我是老祖母了。你祖母有我大吗?我已七十八岁了。”⑫每天我回来,她向我背一遍身世。但半月来,我既未见过她的女儿,更未见过她的儿子,只是礼拜天,似乎有一个小孙来接她去教堂。⑬每天早晨,我只听到她在厨房的弄盆碗声,每天下午我回来,她总是在她屋里,大嚷一阵。⑭“我的孩子,桌上有你三封信,三封啊!”⑮我一边拆信,一边上楼,一边心酸。我每天可以接到一信,而我们的房东老太太正像每个老年人一样,在每一年盼望着有一天儿子的圣诞卡片可以和雪花一起飞到房里来。一年只这么一次。而有时万片鹅毛似的雪花,却竟连一个硬些的卡片也没有。⑯这样大的一所房子,楼下是钢琴、电视、吊灯、壁炉、雕花的大收音机,厚绒的沙发,沉重的桌椅,点缀得典雅而大方,每件东西全在诉说它们的过去的光荣,与而今的萧瑟。而楼上,这六七间大房,出出进进的却只有两个生物,老太太与我。⑰夜很深了,老太太还有时敲敲我的门:“孩子,夜里凉,不要冻着。”我有时也去敲敲她的门,道声晚安,我并不怕她寂寞,我实在怕她死在屋里,而无人知。⑱如此老太太每天回忆一遍她的过去,我复习一遍她的过去。⑲其实这个房子与它主人的昔日,不必由老太太每天诉说的。由房内的每件物品,全可以看出一个故事来。⑳多少年前,一定是年轻的医生,带着美丽的爱人,风尘仆仆的看过很多地方,忽然发现,这绿色的山坡,碧色的丛林,幽美诱人。㉑于是,买地、雇工、砍树、奠基,把他们梦寐了多年的云朵里的小屋,在褐色的地球上建立起来。㉒这片丛林,自是不再寂寞了。以后除了春天的鸟声与秋天的蝉声,还有女人的语声与孩子的笑声;除了绿色的叶子,还有花色的衣裳了。㉓红木的大床,可以说明这对情侣的爱与眠;灰色的壁炉,可以说明他们的谈与笑;钢琴是女儿上学时才抬进来的;灯笼是给儿子过生日才买来的;为庆祝他们的银婚,开了个特别大的晚会,也同时抬来这厚绒的沙发;为庆祝他们的金婚,人家送来这巨幅的油画,挂在墙上;为庆祝他们的钻婚,才点缀上这雕花盒的老收音机。㉔以后女儿像蝴蝶一样的飞去了。儿子又像小兔似的跑走了。燕子来了去了,叶子绿了红了。时光带走了逝者如斯的河水,也带走了沉疴不起的丈夫。㉕在镜光中,她很清楚的看到如雾的金发,渐渐变成银色的了。如苹果似的面庞,渐渐变成不敢一视了。从楼梯上跑下来的孩子,是叫妈咪,从门外走来的孩子叫起祖母来了。而逐渐,孩子的语声也消失了。㉖这是最幸福的人的一生,然而我却从她每条苍老的笑纹里看出人类整个的历史,地球上整个的故事来。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似乎赢得了一切,又似乎又一无所有。草丛间的幼虫不断的涌到,废墟上的花朵不断的浮现,楼上孩子的哭声,一个跟着一个的到来,然而征不服这永世的寂寞。㉘一位哲人说的好,人间的面孔是画廊的肖像。每一个人,无例外的,在铃声中飘来,又在画廊中飘去。㉙我看不出有谁比这位老太太再幸福,但我也看不出还有谁比这位老太太再寂寞。㉚“你不要着了凉。”老太太又敲我的门了。㉛“谢谢你,我还没有睡,今夜我想多看些书。”㉜我翻开伍尔夫①的《无家可回》,翻书页的声音,在这样静夜,清脆得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注】①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选自《在春风里》,有删改)8.
请分析第⑭段画线句人物的情感。9.
分析⑳-㉕段在构思上
作用。10.
赏析本文结尾段的妙处。11.
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标题“寂寞的画廊”的含义。【答案】8.通过对别人收到信件的羡慕之情,突出了人物的孤独寂寞。9.
①内容上从现实到“我”的思考,猜想老太太昔日的故事,虚实结合,用曾经的年轻漂亮、圆满幸福、美好快乐与今日的衰颓老迈、冷清孤单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老太太当下生活的寂寞。
②结构上既照应上文“我”眼里老太太今日的生活状况,又为下文的议论抒写感悟作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总结了老太太的经历和寂寞,指出老太太的经历的故事和寂寞正是人类的故事和寂寞。10.
从思考回到现实,作者借阅读伍尔夫作品,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旁观老太太的生活经历,思前想后,近忧远虑,两重寂寞一起涌至。
使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生难免寂寞和孤独,启迪我们孤独中品味生活的滋味,耐人寻味。11.
“画廊”比喻人类的漫长历史,有美好和寂寞,每个人都只是画廊里短暂的过客。人生有多种“寂寞”,其实正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本质,如此看来,人生就是一道“寂寞的画廊”,美好总有,“寂寞”也无所不在,无可摆脱,永远不朽的,只有风声、水声,与无涯的寂寞而已。【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我”听到老太太大嚷:“我的孩子,桌上有你三封信,三封啊!”后,会“一边拆信,一边上楼,一边心酸”,可见“我”对老太太的同情和关爱,“三封啊!”的感叹中蕴含了老太太那种屡屡落空的惆怅,溢于言表。信封里面,才载有家的消息,而她竭力守住的,却只是一座空楼而已。“我”是离家的游子,三封信却让“我”忽然有了家的感觉,足以减退一宵的寂寞;老太太守住一座花坞般的小楼,心灵却无处安放,日里夜里都是无边的寂寞。也就是说,作者是看似无家,其实有家;老太太却是看似有家,其实无家。“每天可以接到一信,而我们的房东老太太正像每个老年人一样,在每一年盼望着有一天儿子的圣诞卡片可以和雪花一起飞到房里来。一年只这么一次。而有时万片鹅毛似的雪花,却竟连一个硬些的卡片也没有”,可见此处通过信件和老太太的言语表现她对收信人的羡慕以及内心的孤独寂寞失意怅然。【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照应上文“其实这个房子与它主人的昔日,不必由老太太每天诉说的。由房内的每件物品,全可以看出一个故事来”,又引出下文,“这是最幸福的人的一生,然而我却从她每条苍老的笑纹里看出人类整个的历史,地球上整个的故事来”,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似乎赢得了一切,又似乎又一无所有。……然而征不服这永世的寂寞”,另外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效果为突出情感态度。作者在这一部分花了不少篇幅想象昔日这栋楼里面曾经充满的笑语和爱意,极力说服读者相信这家曾经有多幸福和美好,那时的老太太年轻漂亮,夫妻恩爱,生活幸福浪漫美好,“多少年前,一定是年轻的医生,带着美丽的爱人,风尘仆仆的看过很多地方,忽然发现,这绿色的山坡,碧色的丛林,幽美诱人”,有房子,“于是,买地、雇工、砍树、奠基,把他们梦寐了多年的云朵里的小屋,在褐色的地球上建立起来”,有孩子和快乐无忧的圆满生活,衣食无忧,儿女绕膝,“这片丛林,自是不再寂寞了。以后除了春天的鸟声与秋天的蝉声,还有女人的语声与孩子的笑声”,“红木的大床,可以说明这对情侣的爱与眠;灰色的壁炉,可以说明他们的谈与笑;钢琴是女儿上学时才抬进来的”,与下文总结说“这个故事只能告诉我们无边的寂寞”形成鲜明的对比,人去楼空,“以后女儿像蝴蝶一样的飞去了。儿子又像小兔似的跑走了。燕子来了去了,叶子绿了红了。时光带走了逝者如斯的河水,也带走了沉疴不起的丈夫”,青春和美好不再,“在镜光中,她很清楚的看到如雾的金发,渐渐变成银色的了。如苹果似的面庞,渐渐变成不敢一视了。从楼梯上跑下来的孩子,是叫妈咪,从门外走来的孩子叫起祖母来了。而逐渐,孩子的语声也消失了”,具有先扬后抑的表达效果。老太太的幸福来自一个温馨的家。有了家,就不再寂寞;可是再往下看,家没有了,寂寞就随之而来。因此,当红颜不再,金发披霜,儿女生离,丈夫死别,家不成家的时候,就只有无边的寂寞。也就启迪读者拥有时要懂得珍惜,失去后学会面对。【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我翻开伍尔夫的《无家可回》”由名家作品暗示此时此刻“我”的心情,跟伍尔夫一样“无家可回”,这是人类共同的感受,增强可信度,“翻书页的声音,在这样静夜”,无边的寂寞里辗转难眠,照应上文“‘你不要着了凉。’老太太又敲我的门了”“谢谢你,我还没有睡,今夜我想多看些书”,“又”字说明老太太的关爱体贴和无边的寂寞是常态;“清脆得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使用比喻修辞,化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富有画面感和感召力,引发读者共情和思考,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突出了无边的寂寞是人类生活的必然,“我看不出有谁比这位老太太再幸福,但我也看不出还有谁比这位老太太再寂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似乎赢得了一切,又似乎又一无所有……然而征不服这永世的寂寞”。【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题意蕴的能力。由第㉖段“这是最幸福的人的一生,然而我却从她每条苍老的笑纹里看出人类整个的历史,地球上整个的故事来老太太的孤单生活和寂寞日子”和第㉗段“人们似乎赢得了一切,又似乎又一无所有。草丛间的幼虫不断的涌到,废墟上的花朵不断的浮现,楼上孩子的哭声,一个跟着一个的到来,然而征不服这永世的寂寞”可知,文章里的“寂寞”包含了两个层次,一个是个人的寂寞,一个是人类的寂寞。前者有个别和偶然的性质,是伦理的、生活的,后者有普遍和必然的性质,是哲理的、生命的。老太太的寂寞在第一个层次,她的家的意识只团在一座小楼的范围内,只要家的灵魂还在,比如丈夫在世,或是子女常来探望,都或多或少可以减轻寂寞的苦涩。可是,作者把老太太的故事扩展开去,从个人推到全体,从有形的小楼想到无形的归宿,于是让我们品尝到更大的寂寞;“一位哲人说的好,人间的面孔是画廊的肖像。每一个人,无例外的,在铃声中飘来,又在画廊中飘去”,既然是生活的常态人类的必然,我们便该以淡然的心态处之,直面寂寞,自然度过,因为“我看不出有谁比这位老太太再幸福,但我也看不出还有谁比这位老太太再寂寞”,所以我们不必笑话或嫉妒,该用心珍惜,当快乐幸福远离,孤单寂寞不期而至时也不要自怨自艾,人生便是寂寞的画廊,很漫长,其间有美好快乐和圆满幸福,亦有孤苦落寞和失意惆怅,无论喜忧都该乐观面对,豁达接受,自然走过。正如文中老太太那样,她有寂寞,夸耀的子女没来看他,只有一个小孙接她去教堂;她盼望不到儿子的圣诞卡片,而且连一个硬些的卡片也没有。但她也有幸福、甜蜜、完整的人生回忆(家庭生活),她能守着住了四十年的房子在漫长的寂寞时光里等待儿子归来。(三)古诗文阅读(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僧德殊家水帘求予咏①王安石淙淙万里落石颠,皎皎一派当檐前。清风高吹鸾鹤唳,白日下照蛟龙涎。浮云妆额自能卷,缺月琢钩相与县。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直钱。【注】①这首诗是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期满,回金陵老家探亲,路过白荡湖登临浮山时所作。水帘:水帘洞,在金谷岩西侧,即滴珠岩。因“常泻四时雨,别当一洞天”,故得其名,悬瀑奇观,当为国内罕见。12.
小南想要为本诗选择背景图,与本诗风格最为匹配的一项是()A.
凄冷阴沉 B.清丽柔美 C.绚丽奇幻 D.苍茫空阔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绘水帘洞,运用两个叠词表现了水的声音和亮度。B.
颔联运用对比修辞,将太阳映照的瀑布和蛟龙的涎水对比,突出水帘的音色之美。C.
诗人在描绘水帘洞之景时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将弯弯的月亮想象成了额边的秀发。D.
诗人笔下的水帘洞景色奇异、秀美、壮丽,诗人赏景明心并言明归隐之意。14.
明朝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反之,结句好,谓之‘虎头豹尾’。”本诗的结句“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直钱”就有豹尾的效果,请作分析。【答案】12.C13.A14.
本诗结句在前三联夸赞水帘洞美景的基础上,收束全诗,水到渠成,表达题旨;诗人发表议论,认为翡翠鲛绡这些名贵之物在水帘洞美景前一文不值,抒发了自己对水帘洞美景的热爱之情,指出隐居者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和价值的深刻思考,可谓是“豹尾”。【解析】【导语】王安石的《僧德殊家水帘求予咏》描写了水帘洞壮丽景色,以清泉磅礴、白日映照下的瀑布为核心,优美的飞云和弯月为衬托,展现自然之美,并通过结尾对世俗价值的讽喻,表达其不愿为物所惑的高洁情怀。【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C.“万里”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水帘从万米高空落下。“皎皎”写出了明亮的水波。“鸾鹤唳”鸾鹤鸣叫。“白日下照蛟龙涎”,阳光照耀下,蛟龙的涎水在水面上闪耀,前两联给人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感觉。“浮云妆额自能卷,缺月琢钩相与县”,浮云像是妆饰一般,自然地卷曲着,残缺的月亮像琢磨过的钩子,与浮云相伴。浮云与月亮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诗意绚丽的画面。综合前三联的景物描写,最贴切的风格是绚丽奇幻。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运用对比修辞,将太阳映照的瀑布和蛟龙的涎水对比”错误。“白日下照蛟龙涎”是比喻,将太阳映照的瀑布比作蛟龙的涎水。C.“弯弯的月亮想象成了额边的秀发”错误。“浮云妆额自能卷”意为“浮云点缀着额头,自然而然地卷动”,是将浮云想象成了额边的秀发。D.“诗人赏景明心并言明归隐之意”错误。“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直钱”意为“富贵人家询问隐居的人水帘的价值,翡翠和鲛绡在水帘洞美景面前一文不值”,诗人欣赏水帘洞美景,流露出对自然风景的惊奇与喜爱之情,同时,“幽人”也指隐居者,指出了“幽人”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展现了其哲学思想,并未言明归隐之意。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从听觉和视角的角度描绘水帘洞。颔联用比喻的手法突出水帘洞的景色奇特。颈联写浮云像是妆饰一般,自然地卷曲着,与残缺的月亮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诗意的画面。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前三联作者极力夸赞水帘洞的美。尾联以“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直钱”议论收束全文,意为“富贵人家询问隐居的人水帘的价值,翡翠和鲛绡在水帘洞美景面前一文不值”,作者认为水帘洞美景是翡翠鲛绡这些名贵之物也无法相比的,抒发对水帘洞美景的热爱之情,水到渠成地表达文章主旨。同时,诗中的“朱门”指的是世俗的富贵之门,而“幽人”则指的是隐居者,尾联通过翡翠和鲛绡这两种珍贵的物品,指出了“幽人”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暗示了隐逸的价值和境界是不可直接以金钱来评判的,是无价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的人生思索,可谓是“豹尾”。(四)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②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③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①接连,草窃间作。乃度营垒故基,起盖砦栅②,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以缗钱③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棚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弃疾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逐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④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④曰:“闭籴⑤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⑥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于信。帝嘉之,进一秩。后以言者落职。⑤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注】①溪峒:旧时对我国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统称。蛮獠:旧时对西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②砦栅:为防御而设的竹木栅栏等障碍物。③缗钱:用绳穿连成串的钱,每串一千文,后来泛指税金。④通衢:大路。⑤籴:买进粮食。粜:卖出粮食。⑥直:通“值”,价钱。15.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时虞允文当国()(2)俾日下住罢()16.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进一秩()A.次序B.
俸禄C.常态D.十年(2)克己复礼()A.能够B.战胜C.约定D.约束17.
可填入第⑤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
矣 B.者 C.也 D.焉18.
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19.
第④段画线句应有五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20.
谥号是古代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死了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价的文字。辛弃疾被朝廷赐予的谥号为“忠敏”(“忠诚奋勉”之意)。请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概括他得到这个谥号的依据。【答案】15.①.
主持,掌管②.
使,让16.
(1)B(2)D17.B18.
当时枢府有不赞同这件事的,屡次阻挠,辛弃疾行动更加积极,终究不能改变(他的想法)。19.
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20.
第②段中说到他“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他为恢复中原殚精竭虑,写了许多文章论及敌我形势,足见其忠诚。第③段在湖南任职期间辛弃疾“期一月飞虎营棚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弃疾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他克服重重阻碍,终于成功创建了飞虎营,并最终建设好了军队,足见其办事奋勉。【解析】【导语】该文选自《宋史·辛弃疾传》,简要勾勒了辛弃疾的生平事迹,突出了他的忠诚和卓越才干。文章展现了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杰出贡献,如提出恢复南北形势建议、治理湖南、施行荒政等事迹,反映其深谋远虑及务实风格。文中还描绘了他的豪爽性格和广泛交游,展现了辛弃疾作为文人武将的风采,佐证了他的谥号“忠敏”的得誉。【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1)“当”,主持,掌管。句意: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2)“俾”,使,让。句意: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1)“秩”,官吏的俸禄。句意:给辛弃疾涨了一级俸禄。故选B。(2)“克”,克制,约束。句意:克制自己
私欲,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制。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所不朽□”,意为:永垂不朽的人。此处所填写的文言虚词应是代词,意思是“……的人”,故选用“者”。A.“矣”,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相当于“了”。B.“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也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赞叹语气。C.“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判断、感叹、疑问或反问、祈使、陈述或解释等;用于句中,表停顿。D.“焉”,语气助词,一般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揣测、反问、感叹、祈使等语气,可译为“呢”“啊”等。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乐”,赞同;“沮”,通“阻”,阻挠;“力”,积极;“夺”,改变。【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根据情况借贷钱物给他们,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在这时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量”作状语,“借”作谓语,“钱物”作宾语,应在“钱物”后断开;“不取”作谓语,“子钱”作宾语,语义完整且独立,应在“不取”前断开;“期”作谓语,“终月至城下发粜”作宾语,故“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中间不断开,应在其前后断开;“于是”作状语,“连樯”修饰“至”作谓语,故应在“于是”之前和“至”后断开。【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内容要点以及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1)文中第②段说辛弃疾“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意为:(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由此概括为:他为恢复中原殚精竭虑,写了许多文章论及敌我形势,足见其忠诚。(2)第③段中,由“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阻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可知,在湖南任职期间,辛弃疾责令监管工程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军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最终,飞虎营栅如期落成。可见,辛弃疾克服重重阻碍,终于成功创建了飞虎营,并最终建设好了军队,足见其办事奋勉。参考译文:①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②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讲和刚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③不久,他担任潭州知州兼任湖南安抚使。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相接,草寇作乱之事时有发生。辛弃疾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两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五万铜钱在广西买了五百匹马。当时枢府有不赞同这件事的,屡次阻挠,辛弃疾行动更加积极,终究不能改变(他的想法)。(虽然)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责令监管工程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军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消了气。当时连续下了几个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辛弃疾问:“需要用多少瓦?”回答说:“二十万。”辛弃疾说:“不用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两块,两天不到就备齐了,僚属都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④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情况借贷钱物给他们,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在这时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拔运米粮救助,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给了信州。皇帝嘉奖了他,给辛弃疾涨了一级俸禄。后来他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⑤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结交的人大多是天下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写下“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写在他的两个书斋。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辛弃疾向来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像鸣发他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准备天亮将祭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德祐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他为少师,谥号忠敏。(五)文言文阅读(11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戴名世①①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嗟乎!春秋之战多矣!鲜有出于义者;其或出于义,而又不纯焉,卒同于不义而已矣。然圣人不忍遽绝焉,且幸之,且惜之。②昔者,王莽乘西汉之衰,不用尺兵寸铁而移汉祚,翟义起兵讨之,未成而身死;唐武氏之祸,唐几亡矣,李敬业起兵讨之,未成而身死。此二人者,自以国家旧臣,义不忍靦颜俯首而立于怨家之朝,甘心屠刳而不悔,可谓知大义矣。③今夫春秋之义,莫大于复仇;仇莫大于国之夺于人,而君父之死于人也。故吾力能报焉,而有以洗死者之耻,上也;其次,力不能报而报之,不克而死;最下则忘之,又最下则事之矣。吾尝读《春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鲁庄公也。庄公者,桓公之子,齐人实杀桓公。昔者,越败吴于槜李,阖庐死。夫差使人立于廷,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三年乃报越。晋王李克用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公受而藏之于庙,卒以灭梁。吾观此二君者,其晚节末路,不可谓贤,而皆能复父仇如此,其义烈岂不壮哉!自桓公死于齐,庄公立,筑王姬之馆②于外矣,公子溺会齐师伐卫矣,公及齐人狩于禚矣,师及齐师围郕矣,公及齐大夫盟于蔇矣,不惟忘其仇,而又报之德焉,所以事之者,惟恐其不足。孔子曰:“幸矣,乾时之役③,犹能与仇雠战也;惜哉,其非以仇故战。而师虽败,不可谓不荣,然而不纯于义矣。”圣人于此不忍遽绝,姑与以得失相半之辞,是亦圣人之不得已焉耳。④呜呼!庄公之事,吾无论矣。后之臣子,有遭其国亡,其君死,而忘其仇,而事其仇。且其国之亡也,彼实有以致之亡;君之死也,彼实有以致之死。然则彼亦与于逆乱者耳,又安知所谓仇耶?而一旦而仇之,曰:“吾力能报之。”天下且曰:“是直能扶义以晚节者也。”及问其名,则曰:“非以仇故然,而以己私故战④也。”如是,则覆败乱亡而莫之救,不亦宜哉。是故,揆以《春秋》之义,则师虽败,不可谓不荣,而不纯于义,卒同于不义而已矣。吾又不独叹息痛恨鲁庄公也。【注】①戴名世:明末清初人。②筑王姬之馆:周庄王嫁女王姬与齐襄公,命鲁主婚,庄王送女至鲁,鲁庄公命筑馆舍居之。③乾时之役:鲁庄公为助齐公子纠争夺齐国王位,在乾时与齐作战。④以己私故战:康熙十二年至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等三人先后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虽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号,实际是为自己的地位而战。21.
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22.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②段写翟义讨王莽,李敬业讨武氏,战败是因为不合乎大义。B.
第③段作者谴责了那些忘记亡国之恨甚至侍奉新朝的丧节之辈。C.
第③段作者认为对于鲁齐乾时之战,孔子给予鲁庄公得失各半的评价。D.
尾段是对吴三桂之流
抨击,指出他们实际是为自己的地位而战。23.
本文第三段和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都使用了与庄宗有关的史实,但用意有所不同,请分别概括其用意。【答案】21.①写出圣人对待春秋之战的态度:圣人不忍心一下子否定,又惋惜又庆幸,给以得失相半的复杂评价。②引出下文对翟义之讨王莽,李敬业之讨武后的赞美,以及对鲁文公“忘其仇,而又报之以德”的屈辱行为的叹息痛恨,从而证明他自己独出心裁确立的“《春秋》之义——复仇”的观点。22.A23.
①本文概括使用了庄宗受父遗命、负矢报仇成功的事例,和夫差矢志报父仇的事例并举,共同论证了虽然二者晚节不贤,但是他们孝义节烈的复仇行为值得赞扬,阐明了戴名世所宣扬的《春秋》大义,即臣子应为君父为国复仇;②《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对比庄宗忧劳兴国和仇灭之后逸豫亡身的史实,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古讽今,告诫北宋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不要耽于享乐,困于所溺。【解析】【导语】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历史事件和人物展开讨论,以鲁庄公为例剖析“义战”的复杂性。通过对比翟义、李敬业以及宋庄宗等历史人物,揭示在君王与国家的复仇责任中,义与不义的界限模糊。作者批判那些背离祖国正义者,同时指责打着复仇旗号实为个人利益的行为,强调义战需纯正动机。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段含义及作用的能力。①“然圣人不忍遽绝焉,且幸之,且惜之”,这句话直接表明了圣人面对春秋时期众多战争时所秉持的态度。“不忍遽绝”体现出圣人不会轻易、决然地对这些战争全盘否定;“且幸之,且惜之”则进一步说明圣人在看待这些战争时,既有对其中可能包含的正义之处感到庆幸的一面,又有对其最终没能完全秉持正义、多同于不义结局而感到惋惜的一面。②在阐述完圣人对待春秋之战的态度后,紧接着先是列举了翟义起兵讨伐王莽、李敬业起兵讨伐武氏的事例,文中形容他们“可谓知大义矣”,对他们这种基于大义、不忍在“怨家之朝”苟且,虽身死也无悔的行为表达了赞美之情;而后又详细讲述鲁庄公在桓公被齐人所杀后,不仅没有积极复仇,反而做出诸多亲近齐国、事奉齐国的行为,像“筑王姬之馆于外矣,公子溺会齐师伐卫矣……”等,作者对此是持批判态度的,表达了“叹息痛恨”之感。【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战败是因为不合乎大义”错误。原文“可谓知大义矣”意思是,能够称得上懂得大义啊。故选A。【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在本文第三段中,作者先是提到“晋王李克用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公受而藏之于庙,卒以灭梁”,呈现出庄宗接受父亲遗命,将象征复仇使命的三矢供奉在宗庙,最终成功灭掉仇敌的这一过程。接着又列举了夫差牢记父仇并最终成功复仇的事例,然后指出“吾观此二君者,其晚节末路,不可谓贤,而皆能复父仇如此,其义烈岂不壮哉”,明确表明尽管这两位君主在其他方面或许存在不足之处,但其能秉持为父复仇的信念并付诸行动,这种孝义节烈的复仇行为是值得赞扬的。通过具体的历史故事,形象且有力地论证自己所宣扬的这一《春秋》大义,使读者理解并认同作者所强调的臣子有为君父、为国复仇的责任与义务这一核心观点。②《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庄宗这样一个先因忧劳而兴国、后因逸豫而亡身的典型历史事例,进行强烈的对比分析,意在突出强调国家的兴衰成败并非取决于天命,关键在于“人事”。希望借此告诫北宋的执政者们要以史为鉴,从庄宗的事例中吸取教训,不能在太平时期就放松警惕,要居安思危,避免因沉溺于个人的喜好、享受等而荒废朝政,导致国家走向衰败,从而达到借历史来警醒当下、影响时政的写作目的。参考译文: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戴名世孟子说:“春秋时没有符合道义的战争。”哎!春秋时期战争很多啊!很少有出自道义的;其中有的出自道义,但是却不纯粹啊,最终和没有道义的战争相同罢了。然而圣人不忍心一下子对它们完全否定,又庆幸,又痛惜。从前,王莽趁着西汉的衰落,微小的武力都没有使用就篡夺了汉朝帝位,翟义出兵讨伐王莽,兵败身死;唐代武氏的祸乱,唐朝差一点亡国了,李敬业发兵讨伐武则天,兵败身死。这两个人,自己认为是国家老臣,坚守道义不忍心在仇人的朝堂厚颜低头地生存,心甘情愿遭受杀戮也不后悔,能够称得上懂得大义啊。如今《春秋》中的道义,没有什么比复仇更大;仇恨没有什么比国家被别人所夺、君父死在别人手中更大的了。所以我的力量能够报仇,并且有洗刷死者耻辱的能力,是上等;次一等,力量不能够报仇却坚持报仇,没有成功而身死;再下一等是忘记仇恨,最下一等是侍奉仇敌。我曾阅读《春秋》,对于鲁庄公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鲁庄公,是鲁桓公的儿子。齐国人的确杀死了鲁桓公。从前,越国在槜李打败吴国,阖庐战死。夫差让人站立在朝廷,如果自己进出于此,一定要对自己说:“夫差,你忘记越王杀死你父王的事了吗?”就回答说“是,不敢忘记!”三年就报复了越国。晋王李克用将死的时候,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愿!”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最终用它们消灭了梁国。我考察这两位君王,他们人生的后期,不能够说贤德,但是全都能为父报仇,他们的孝义节烈难道不壮烈!从鲁桓公在齐国身死,鲁庄公即位,在朝堂之外建造王姬的馆舍,公子溺联合齐国军队讨伐卫国,鲁庄公到禚和齐人一起打猎,鲁国军队和齐国军队一起围攻郕国,鲁庄公和齐国大夫在蔇会盟,不只是忘记了自己的仇恨,而且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聘用合同补充协议的签订与履行期限
- 立式冷热型直饮水机购销合同
- 建筑施工监理合同协议
- 墙绘施工合同示范
- 场地服务合同协议书范本规范
- 贷款合同续签注意事项
- 房屋装修及维护服务合同
- 农产品购买合同心得
- 房屋买卖合同见证律师服务解析
- 房屋拆迁与买卖合同关系
- 期末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4-国开-参考资料
- 电影叙事与美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南开大学
- 公安局辅警人员登记表
- 赛事活动闭幕式及颁奖仪式流程及执行脚本
- (完整word版)网络优化测试报告
- 《金字塔原理》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
- 第《6》章层压成型工艺
- 海船工作时间表及休息记录表
- 工作票(第一种、第二种)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