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提高卷01)(参考解析)_第1页
科学(提高卷01)(参考解析)_第2页
科学(提高卷01)(参考解析)_第3页
科学(提高卷01)(参考解析)_第4页
科学(提高卷01)(参考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42025学年五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素养测评(提高卷01)考查范围:第一单元~第五单元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4页。全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清楚。3.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满分45分,每小题3分)1.(3分)下列属于光源的是()A.波光粼粼的湖水 B.熊熊燃烧的火把 C.皎洁的月光【分析】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根据光源的概念解答即可。【解答】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熊熊燃烧的火把是光源,波光粼粼的湖水、皎洁的月光都是光的反射,不是光源。故选:B。【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光源的概念以及应用。2.(3分)生活中的皮影戏、手影游戏都是利用了()原理。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沿直线传播【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原来的物质中,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叫做光的反射;当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解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透光的物体会阻挡光的直线传播,产生影子。生活中的皮影戏、手影游戏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故C选项正确。故选:C。【点评】正确理解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和应用,是解答该题的关键。3.(3分)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的主要原因是()A.美观干净 B.有利于光的反射 C.减少光的反射【分析】深色物体吸热的本领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弱,反光能力强。【解答】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把教室的墙壁粉刷成白色,使教室更加明亮,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白色对光的吸收少,反射大。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故选:B。【点评】掌握物体颜色与光的反射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3分)最先发现太阳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是()A.华罗庚 B.牛顿 C.爱因斯坦【分析】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牛顿,在家休假期间用三棱镜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几种颜色的光谱带,精确地说明了色散现象,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解答】解:最早发现光是由多种颜色组成的科学家是牛顿。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用三棱镜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几种颜色的光谱带,精确地说明了色散现象,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可见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该题难度较小,属于识记类题目,只要正确记忆相关知识就不难给出正确答案。5.(3分)水烧开时往往从壶中溢出,这是因为()A.水变多了 B.水受热时体积膨胀了 C.水壶受热时体积缩小了【分析】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解答】水烧开时往往从壶中溢出,这是因为水受热时体积膨胀了。故选:B。【点评】掌握水的热胀冷缩即可作答。6.(3分)热在金属圆片中的传递方向是()A.向左 B.向四周 C.向右 D.向中心【分析】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解答】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热在金属圆片中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的,传递方向是向四周。故选:B。【点评】了解热传递的方向是解答此题的关键。7.(3分)下列电器中,主要利用热辐射传递热量的是()A.电烙铁 B.太阳能热水器 C.电热水壶【分析】热传递是通过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解答】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电烙铁是利用热传导传递热量的;太阳能热水器主要利用热辐射传递热量的;电热水壶中热水主要通过热对流传递热的。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了解热传递的方式的特点及应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8.(3分)下列现象中,由于热传递使物体的温度升高的是()A.用毛巾反复擦皮肤时感到热 B.将铁丝反复弯折几次,弯折处会发热 C.把手伸到热水中手会感到热【分析】热传递或称传热是物理学上的一个物理现象,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热传递中用热量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热传递主要存在三种基本形式: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解答】用毛巾反复擦皮肤感到热、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发热都是摩擦产生的热能,和热传递无关。把手伸到热水中,热水的热传递到手上,会感到热,这是热传递现象。故选:C。【点评】根据热传递的条件作答。9.(3分)一般情况下较大河流的下游可能会堆积很多的细沙,所以中国东部()多。A.高山 B.平原 C.盆地【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西部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在这些大的地形区中,西部盆地多风蚀地形。我国东部主要由平原和丘陵组成,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上。【解答】水往低处流,一般来说,河流上游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较高,下游河段地势低平,河流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大量淤积,形成平原、三角洲等,因此中国东部地区平原面积较广。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该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理解河流侵蚀、沉积作用是解答该题的关键。10.(3分)绝大多数的地震发生在()内。A.地核 B.地壳 C.地幔【分析】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当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弯曲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断裂。在这个过程中,巨大的、无法想象的能量就会快速地从岩层深处释放出来,引起大地猛烈震动,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造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绝大多数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解答】地壳在不断运动,地壳中的岩石会发生断裂从而形成断层,当断层处的岩石相互碰撞或摩擦时,就会发生地震。绝大多数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故选:B。【点评】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1.(3分)地球内部的温度()A.很低 B.与地面一样高 C.很高,能把岩石熔化【分析】地球表面的很多自然现象火山爆发、地震、地热都传递了地球内部的信息,猜想推断:地球内部是运动,高温,有流体的,并且,从地壳到地核温度越来越高。【解答】根据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有岩石熔化的岩浆。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地球内部的认识。12.(3分)在探究雾的形成实验中,我们应该使用()效果最佳。A.不冒热气的温水 B.冷水 C.100℃热水【分析】地球上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地从水面、陆地和植物表面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在低空遇冷就会形成雾;在高空遇冷就会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达到一定数量时便形成云。【解答】地球上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地从水面、陆地和植物表面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在低空遇冷就会形成雾;在高空遇冷就会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达到一定数量时便形成云。在探究雾的形成实验中,我们应该使用不冒热气的温水效果最佳。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雾的形成,运用所学,准确作答。13.(3分)下列关于水循环的描述正确的是()A.水循环是指水在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循环 B.水循环可以更新地球上的淡水,所以地球上的淡水用之不竭 C.水循环使地球上产生了云、雾、雨、雪等不同的天气现象【分析】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运动着的。它无处不在,通过蒸发、冷凝、降水等方式连续不断地循环。在水循环中,水从海洋到陆地,又从陆地回到海洋里。【解答】A、水循环是指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不分昼夜的循环流转,故A错误;B、虽然地球上的水资源可以不断的循环和更新,但是由于地球全部的水储量中,淡水只占3%,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故B错误;C、水循环使地球上产生了云、雾、雨、雪等不同的天气现象,描述正确。故选:C。【点评】结合对水循环的认识解答。14.(3分)脑是人体“司令部”,其中负责记忆、判断、推理的是()A.小脑 B.脑干 C.大脑【分析】脑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脑干连接着许多神经通路,在维持心跳、呼吸等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解答】脑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大脑主要负责我们的思维和记忆,某些部分还负责对来自感官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从而产生视觉、听觉、言语和活动,大脑进行认知和决策、学习和记忆、判断和推理;脑干连接着许多神经通路,在维持心跳、呼吸等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大脑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作答。15.(3分)当手不小心被玻璃扎到时,我们会()A.感觉到疼痛不会缩手 B.感觉不到疼痛但会缩手 C.感到疼痛并会马上缩手【分析】刺激是指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反应是指刺激引起机体的变化。【解答】人体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需要经过感受刺激,然后传入神经传递给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发出指令,传出神经传出指令,最后做出反应。在人的神经系统中,脊髓由一把类似电线的神经束组成,连接着脑组织和周围神经。脊髓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围神经。当手不小心被玻璃扎到时,我们会感到疼痛并会马上缩手。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人体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二.判断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16.(3分)“我爱蓝色的大海……”,说明水是蓝色的。×(判断对错)【分析】可见光是由红澄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物体对光的反射、吸收情况不同,因此呈现不同的颜色。空气中的小水滴相当于三棱镜,当太阳光进入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发生了两次折射和两次反射,折射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分解成七色光,形成彩虹。【解答】可见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物体对光的反射、吸收情况不同,因此呈现不同的颜色。水是无色透明的,当水较深时,由于散射作用显著,水就显出浅蓝绿色,水中溶有空气越多越偏绿色,水更深时会出现深蓝色甚至显黑色,海水较深时显蓝色。故该判断是错误的。故答案为:×。【点评】该题难度较小,光的反射、散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容易理解,不难给出正确答案。17.(3分)太阳光以一定的角度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7种色光。√(判断对错)【分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解答】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结合对光的色散实验的认识解答。18.(3分)暖气是通过空气对流使房间变暖的√(判断对错)【分析】暖气使它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就会补充过来,补充过来的冷空气又受热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又会补充过来,这样在冷热空气的对流过程中使得整个室内的空气变暖。【解答】根据对热对流的认识,暖气使它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就会补充过来,使得房间变暖。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热对流的认识。19.(3分)冬天人们常穿棉衣、羽绒服保暖,是因为它们能产生热量。×(判断对错)【分析】我们需要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防霉防锈这样一些技术的运用,明确传热性、保温性的基础知识。【解答】冬季穿羽绒服、棉衣比较暖和,是因为冬天环境温度低,而羽绒、棉花、棉布都不容易传热,穿上羽绒服、棉衣后,身体的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从而起到保暖的作用,并不是棉衣、羽绒服能产生热量。故答案为:×。【点评】掌握衣服的保温作用等知识,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所在。20.(3分)陆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判断对错)【分析】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解答】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地震和火山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引起的,包括岩浆活动和板块运动等。火山现象会在陆地上发生,海底也会有火山现象。故答案为:√。【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火山,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21.(3分)地震能引起山崩、地裂、水灾等,太可怕了。√(判断对错)【分析】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所以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解答】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人员伤亡、大量财产损失,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地裂、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的地震的危害,属于基础性的知识点,结合教材熟练记忆即可。22.(3分)天空中所有的云都会形成降雨。×(判断对错)【分析】云可以看做是天上的雾,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和冰晶组成的。【解答】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卷云、层云三类。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可能会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雨天气;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常发生在晴天;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覆盖面积较广,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故答案为:×。【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云的分类和特征,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23.(3分)云和雾的区别在于位置高低的不同,位于高空为云,处于低空是雾。√(判断对错)【分析】雾是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之一,是地面上的云,雾和云都是水蒸气凝结而成。【解答】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低空就形成了雾,漂浮在高空的就是云。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对云和雾的认识。24.(3分)在抓尺子游戏中,谁抓的尺子次数多谁的反应就快。√(判断对错)【分析】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可以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保障。【解答】“抓尺子”游戏中抓住尺子的次数越多,就说明反应速度越快,和位置无关。故答案为:√。【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人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以此判断作答即可。25.(3分)人体的不同部位,感受刺激的强度和准确程度有所不同。√(判断对错)【分析】人体能够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当人体受到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时,都会由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做出相应的指令并通过传出神经使身体做出反应。分布全身各处的神经对外界的刺激的反应是有区别的,有的敏感些,有些迟钝些。【解答】根据对人体神经分布的认识,人体的不同部位的神经反应速度是不同的,有的敏感些,有些迟钝些。人体的不同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抚摸一般用手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手背,因为这个部位的热觉比较丰富;舌对苦味最敏感的部位是舌根,尤其对苦物质最敏感。人体的不同部位,感受刺激的强度和准确程度有所不同。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掌握人体不同部位对刺激强度和准确程度的不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三.连线题(共1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8分)

26.(8分)连一连观察岩石的方法与特征。白色无釉板上摩擦透明度透过碎片边缘观察条痕用放大镜观察颗粒用铜钥匙刻画硬度【分析】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都不同,我们要从矿物的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等方面来认识矿物的特征。【解答】岩石经过岁月的沉积,会拥有各种形态。观察岩石一般是从外貌进行观察,例如颜色、硬度、条纹、光泽、颗粒大小和形状等特点。把矿物放在无釉瓷砖上摩擦,瓷砖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这种矿物的条痕。矿物的条痕颜色比外表颜色更可靠,那是因为条痕颜色可以消除杂质和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矿物透明度的观察方法: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碎片的边缘是否能看见其他物体来衡量矿物的透明度。根据矿物的边缘的透明度把矿物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种情况;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颗粒大小;鉴别矿物硬度的方法有:互相刻划和使用工具刻划两种。我们借助指甲、铜钥匙、小钢刀来判断岩石的硬度。故答案为:【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岩石的特征,运用所学,准确作答。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27.(17分)(1)如图实验是在模拟实验探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