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六、达成和谐的沟通——人际交往与调适【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人际关系及其特点;2、正确认识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3、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4、掌握人际交往的有效方法,能运用掌握的方法与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案例导入】案例1:性格孤僻的苦恼某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张某,来自南方的山村,父母均是农民,家境差。他排行最小,全家人都很疼爱他。他自幼性格十分内向,孤僻,不善言谈,不会处事,很少与人交往。他聪明,踏实用功,成绩一向很好,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期间的十几年成长还算顺利。然而自上大学之后,开始感到许多事情总不顺心,尤其是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使他伤透了脑筋,吃尽了苦头。一年多来,张某与班上同学很不融洽,与同宿舍人曾发生过几次不小的冲突,关系相当紧张。后来他竟擅自搬出宿舍,与外班的同学住在一起。从此,张某基本上不和班上同学来往,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与同学的感情淡漠,隔阂加重。他觉得自己没有一个能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谈得来的知心朋友,常常感到特别的孤独和自卑,情绪烦躁,痛苦之极,而且无处倾诉,长期的苦恼和焦虑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经常失眠和头痛使他精神疲惫,体质下降。他曾想尽力克制自己,强打精神,力图用埋头学习的方法来减轻痛苦,冲淡烦恼。然而,事与愿违,由于他学习精神很难集中,效果很差,成绩急剧下降,后来竟出现考试不及格的现象。张某感到震惊和恐慌,心境和体质也越来越坏,深感自己已陷入病困交加的境地而无力自拔,失去了坚持学习的信心。他开始厌倦学习,厌恶同学和班级,一天也不愿再在学校待下去了。于是,他听不进老师的劝告,也不顾家长的来信劝阻,坚持要求休学。案例讨论:面对心理困惑,张某休学逃避是好办法吗?怎样避免张某的悲剧在自己身上发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案例分析: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面对复杂而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学生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学生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可见,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极为重要。案例中的张某就是由于未能处理好同学关系而导致自身处境越发糟糕。性格内向并不是问题的真正根源,根源在于不会如何与他人交往,从而内心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而且问题的产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该同学未能正视现实,错误处理发生的问题,如擅自搬出宿舍、与同学断绝来往、坚持要求休学等,这些错误的处理问题方式使问题进一步恶化。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不能离开他人而独自生存,但张某恰恰相反;如果当初与同学关系紧张时,认真分析原因,并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或寻求他人帮助,而不是断绝与他人来往,那么个人心境会完全不一样,情况会慢慢好转,更不至于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更要懂得如何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这些直接决定着每位大学生能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2、案例2“我”的苦恼一年前,我选择回到家乡,进了一家颇有名气的软件企业,做起了采购员。刚到公司时,一切都那么新奇,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适应着环境,生怕一个闪失得罪了谁。可是不管自己怎么谨慎,我还是发现自己经常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而且还因为被误解而哭了几次鼻子。有一次,公司需要采购一批办公桌椅,经理让我整理一份供应商名单,并按照供货资格和优惠条件列出名次。通过上网查资料和电话沟通后,我筛选出了五家供货商。这五家供货资格和价格各有伯仲,经理决定部门开会讨论。午休时,部门副经理将我拉到没人处,对我说:“XX家具我以前用过,质量和价格都不错,开会时你一定要帮我说。”我刚报到时,因为资料没带齐,是副经理帮我向人力资源部解了围。所以我一直心存感激,听她这样一说,就赶紧点头满口答应。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当副经理提出XX家具最好,并列举了很多证据时,我赶紧说:“对,我在网上看到,用户对这家的表扬最多。”还没等我说完,经理发话了:“不行,你来得晚,不了解情况,这家不好,环保不达标,为了员工的身体健康,我们不能用这家。”于是,正、副经理两人为了这家供货商足足争论了将近一个小时。会议自然没有任何结果,大家不欢而散。会后,有同事悄悄告诉我,正、副经理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了,经常意见不合,搞得大家不知该站在哪边。第二天,采购经理告诉我,重新对这五家供货商做个评价,而且非常明确地指示,XX供货商排在最后。按照经理的授意。我重新做了一个方案,并在会上公布了结果,XX供应商被淘汰了。完了,这下彻底得罪了副经理,我不敢辩解,只能默默忍受着她对我的白眼。从那以后,无论我干什么,怎么努力,也会被她挑出毛病来说一顿。有一次,总经理找她,她恰好不在办公室,便问我她去哪了。我确实不知道她去了哪里。而且也不敢杜撰,就说不知道。大约1小时后,她气冲冲地回来了,一边把手里的东西甩到桌子上,一边嘴里骂:“哼,不知天高地厚,敢在老总面前告我的状。如果让我知道是谁。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当时办公室里只有我一个人,不用说肯定是指我了,我想解释说我没告状,又怕招来她更激烈的言辞,只能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抹眼泪。副经理是个老员工,在公司有相当稳定的圈子,看到她这样对我,周围不少的同事也自然疏远了我。他们私下聚会不带我,正在聊天时看到我来了,也都停下来。我感到很郁闷,不知道如何处理与这些同事的关系。我想不通,为什么工作中竟然有这么多的不顺心。是我遇人不淑,还是我缺少沟通能力?案例讨论:案例中的“我”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交际处境。“我”要想在这家公司继续下去,该如何走出这一困境。案例分析:“我”的烦恼也源于人际关系处理不顺。我们都将走向社会,社会人际关系比学校更为复杂。因此,大学生们在校期间应努力学习并不断实践,以应对将来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挑战。关于企业人际关系的处理,实际上与其他人际关系的处理有着根本的共性。首先,必须确立一个观念:和为贵。在中国的处世哲学中,中庸之道被奉为经典之道,中庸之道的精华之处就是以和为贵。毕竟,同处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让任何一个人破坏了你的心情,说不定将来吃亏的是你,而不是别人。其次,必须学会尊重。在人际交往中,自己待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因此,你若想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必须首先尊重他人。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友爱和受尊敬的欲望。由此可知,爱面子的确是人们的一大共性。在工作上,如果你不小心,很可能在不经意间说出令同事尴尬的话,表面上他也许只是脸面上有些过意不去,但其心里可能已受到严重的挫伤,以后,对方也许就会因感到自尊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你交往。再次,要尽量避免矛盾产生。同事或上司与你在一个单位中工作,几乎日日见面,彼此之间免不了会有各种各样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各人的性格、脾气禀性、优点和缺点也暴露得比较明显,尤其每个人行为上的缺点和性格上的弱点暴露得多了,会引出各种各样的瓜葛、冲突。有了矛盾,仍然可以来往。第一,矛盾往往都是起源于一些具体的事件,而并不涉及个人的其他方面。事情过去之后,这种冲突和矛盾可能会由于人们思维的惯性而延续一段时间,但时间长,也会逐渐淡忘。所以,不要因为过去的小意见而耿耿于怀。只要你大大方方,不把过去的事当一回事,对方也会以同样豁达的态度对待你。第二,即使对方仍对你有一定的成见,也不妨碍你与他的交往。因为在企业交往中,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朋友之间的那种友谊和感情,而仅仅是工作。彼此之间有矛盾没关系,只求双方在工作中能合作就行了。由于工作本身涉及到双方的共同利益,彼此间合作如何,事情成功与否,都与双方有关。如果对方是一个聪明人,他自然会想到这一点,这样,他也会努力与你合作。有了矛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面对现实,积极采取措施去化解矛盾,同事之间仍会和好如初,甚至比以前的关系更好。最后,要学会与各种类型的同事打交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性格。在公司里,总有些人是不易打交道的,比如傲慢的人、死板的人、自尊心过强的人等等。所以,你必须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交际策略。【知识介绍】人是社会性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主渠道,人们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大学生通过交往,建立起来的与校园内外各社会成员、群体、阶层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础,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就业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那么什么是人际关系?大学生如何走出人际交往的困惑?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基本知识1.1人际关系及其特点人际交往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消息、转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简而言之,人际交往即个体与周围人之间沟通信息、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这种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就是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而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表现和结果。通过人际交往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培养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不仅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更要对在人际交往中彼此该如何顺畅地沟通、增加了解、培养情感这一人生课题有理性的思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除了几个小时的睡眠外,其余时间的70%以上花在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上。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交往活动也越来越多,人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1)个体性人际交往的双方的社会角色会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但社会角色关系与人际关系不同,在人际关系中,社会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2)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就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旦建立,就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在心理距离上的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3)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和疏离的情感。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总是在不断交往中从事工作、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的。人际交往是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形成健全心理的必要途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功能:(1)获得信息的功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通过长期、广泛、直观、迅速的交流,使信息、知识得以传播,并且交往的双方互通有无,使双方的知识面都得到了扩展,使信息、知识得以增值,这是个人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积累、发展的重要方式。(2)认识自我的功能人的自我意识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交往,在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成熟起来的。首先,人需要在与别人比较中认识自我。一个人如果孤独封闭,不与他人交往,那他对自己的认识就缺乏“参照系”,也就失去了衡量自己的尺子。其次,人还可以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认识自我。当然,人要想了解别人,也必须通过与别人的接触,才能洞察其心理、品格等。(3)表现自我的功能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别人了解、理解、信任、赏识自己,而人际交往为个人的自我表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人际交往的舞台上,你可以充分地展示你的能力、才干、特长、学识以及你的品质和性格。你得到的认可越多、评价越高,那么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4)协调合作的功能人际交往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力协作的产物,通过协作,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战胜困难、完成任务。因此。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培养组织、协调的各种力量,调动各方面的智慧。(5)身心保健的功能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相互倾诉、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有助于预防或减轻身心压力;另外,一旦遇到困惑、恐惧,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排解忧愁、获得心理慰藉,保证身心健康。1.2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等4个阶段。(1)定向阶段包括注意、选择交往对象,与交往对象进行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和行为。(2)情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情感联系。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此阶段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3)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沟通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和批评。(4)稳定交往阶段在此阶段,交往的双方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沟通与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下图是对人际关系状态的直观描述。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自我暴露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奥特曼(I.Altman,1973)等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程度和接纳程度的提高,交往的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因此,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我们想了解我们对别人的接纳程度,通过了解我们的自我暴露水平就可以。我们对别人的接纳越多,也要求对方对我们暴露的越多越深。但要注意,无论关系多深多密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意暴露的领域。我们不能因为关系亲密或者是情侣、是夫妻、是亲子,就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更不应该随意侵犯对方不愿意暴露的隐私。否则,会让对方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从而导致对我们的接纳性下降。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4个水平。首先是情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偏好等;第二是态度,如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等;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绪,和家人的关系等等;第四是隐私方面,比如个体的性经验,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等等。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但有一个特例,就是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可能达到完全的自我暴露。比如在网络聊天的时候,素不相识的网友可以把自己连最亲密的人都不告诉的隐私和盘托出。究其原因,是因为虚拟沟通的情境下,人们觉得对方没有可能介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风险体验下降,尴尬和羞耻感也降低。1.3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重要的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都是相互的。(2)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基本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或得等于失,至少是得别太少于失。人际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的选择。(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否定。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确立的,个体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与这种人交往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4)平等原则交往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影响力、对信息的掌握等方面往往是不对等的,这会影响双方形成实质性的情感联系。但如果平等待人,让对方感到安全、放松与尊严,我们也能和那些与自己在社会地位等方面相差较大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4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常常见面也利于彼此了解,使得相互喜欢。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较高。(2)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主要包括: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2.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3.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4.年龄、经验的相似。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3)互补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以下三种互补关系会增加吸引和喜欢:1.需要的互补。2。社会角色的互补。3.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都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4)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交往的初期,好的外貌容易给人一种良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往往会以貌取人。外貌美能产生光环效应,即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5)才能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但如果这种才能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那么才能不会对吸引力有帮助。研究表明,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6)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学者安德森(N.Anderson,1968)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下表是主要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排在序列最前面、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同真诚有关;排在系列最后受喜爱水平最低的几个品质如说谎、假装、不老实等也都与真诚有关。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1.5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印象实际上指第一印象(firstimpression)或最初印象(primaryeffect),在社会心理学中,在第一印象的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primaryeffect)。与首因效应相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被称为近因效应(recenteffect)或称为最近效应。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由于人的认知平衡和心理平衡的作用,人们必须使后来获得信息的意义与已经建立起来的观念保持一致。例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大学时出色的自我介绍在同学的头脑中留下强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后他的表现不如以前,同学也会认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够尽力;相反,有同学在谋求某个协会的职位时留下很不称职的第一印象,要转变则需要很长时间。最初获得的信息及由此信息形成的第一印象在总的印象形成过程中作用更大,因为我们在最初接触陌生人的时候,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此时印象最为鲜明、强烈,而对后继信息的输入,我们的注意会游离,从而使其对我们的影响在下降。人们已习惯于用“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轨道解释一些心理问题。近因效应不如首因效应突出,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在形成印象过程中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或者是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近因效应还与个性有关,一个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倾向于产生近因效应,而一个具有高度一致、稳定倾向的人,他的自我一致和自我肯定会倾向于产生首因效应。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方法是善于表现自己,给别人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卡耐基在其名著《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一书中,总结了给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六条途径,即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自己很重要。(2)晕轮效应人们将从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概化为晕轮效应。其正面效应是通过某一方面建立有关别人的印象,最迅速、最经济地帮助人们尽快适应多变的外部世界;其消极的一面在于以偏概全,使人们对别人的印象与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人们习惯于按照自己对一个人一种品质的存在推断出他还具有一些品质,这是一种普遍的倾向,如知道某人是正直的,则容易把这人想象成刚直不阿、真诚可信、办事认真、可信赖等甚至爱屋及乌。外表的吸引力有着明显的晕轮效应(haloeffect),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其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晕轮效应既是快速认识他人的一种策略、方式,但有时也可能会产生有害的结果。(3)刻板效应有些人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表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因而总是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这会影响正确认知,特别是当这类评价带有偏见时,会损害人际关系。例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南方人小气、自私,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傲气、不好相处等,这种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先人为主的定势效应,妨碍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刻板印象的形成途径主要有两类:亲身经验和社会学习。当人们第一次与一个群体接触时,他们与其成员的互动就成了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一个群体中特殊的成员对刻板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一个群体的行为对我们的知觉起着很大作用,群体的社会角色往往限制了我们所看到的行为,即一个群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所要完成的工作往往决定了他们如何做。刻板印象还可以从父母、老师、同学、书本及大众媒体习得,如西方影视作品中仆人都是黑人,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便是明显的例证。刻板印象的好处是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但刻板印象也有其弊端: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夸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4)定势效应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着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以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邻人偷斧”是定势效应的典型例子。还有通常人们对“好学生”与“差学生”的区分,则是单纯以学业成绩进行的评价而非对学生全面的评价。然而,我们开始同陌生人交往时,往往要借助于定势效应,将我们准备的心理状态用于对待人与事上。(5)投射效应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例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大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受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1.6人际交往的几个理论(1)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心理学家舒茨(W.C.Schutz,1958)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FIRO)理论。其要点是:(一)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1.包容需要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的需要。2.支配需要、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3.情感需要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二)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比如精神崩溃等。(三)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这样,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再加上主动与被动的满足方式,就构成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1.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2.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3.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4.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5.主动情感式表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6.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五)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1.包容需要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好。2.支配需要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双亲如果过分控制,则易于形成专制式行为方式,如儿童倾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或者形成拒绝支配式的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焦虑过重,防御倾向明显。3.情感需要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抵触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环境中,长大后会表现出高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地对待自己。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群体形成过程的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解体的过程顺序相反,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去控制,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解体。(2)社会交换理论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受强化心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的启发,于1961年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该理论把人际交往过程看做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认为人际交往有赖于双方的相互满足、相互强化,人际关系就是个人或团体彼此寻求满足的需要状态。它揭示了人际行为中的交换规律,为了解人的社会行为、解释人际吸引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霍曼斯看来,人际交往类似一种商品交换,不仅包括物质交换,而且也包括赞许、声望等精神交换。人们在交往时所遵循的是利益原则。所谓利益就是指从他人处得到的收益(报酬和奖赏等)减去自己付出的成本。当人们在交往中得到的报酬和奖赏越多,其相应的行为就越会重视。该理论还认为,人们能否相互吸引,人际关系能否持续,主要取决于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当双方都有利可图(收益大于或等于支出)时,交往就能继续。反之,交往则中止。社会交换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需要遵循互惠互利原则,寻求双方共同的利益和愿望,力求实现双赢。正如古人所云:“来而不往非礼也。”(3)情感强化理论情感强化理论是用来解释情感强化与人际吸引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理论基础上,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伯恩和克洛利于1974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喜欢给予自己奖励的人,而不喜欢给予自己惩罚的人,前者引起愉悦体验,因而产生吸引,后者带来厌恶感觉,因而产生排斥。情感强化理论对于解释人际吸引现象,分析认识人际吸引形成发展的规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伯恩和克洛利认为,评价任何事物(包括交往对象)乃是基于其所引起的肯定或否定、满意或不满意的情感评价,以及由此激发的对交往者喜欢或厌恶的程度,产生好感或恶感的情绪,这是进行第二次交往的基础。他们还认为,人际吸引的大小和奖罚有相应的关系。如果和交往对象的接触背后紧跟着诸如表扬、称赞、报答之类的奖励,就会引起对方的喜欢,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对行为起正强化作用,人际吸引更为增强。相反,如果和交往对象的接触背后紧跟着诸如批评、讽刺、嘲笑之类的惩罚,则会引起对方的厌恶和反感,减少或失去与对方交往的热情,对行为起正惩罚作用,毫无人际吸引可言。情感强化现象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在通常情况下,同学们都喜欢那些嘻嘻哈哈的乐天派,因为与他们在一起感到的是轻松、愉快和惬意。这个过程经不断强化,双方人际吸引大为增强。相反,与愁眉苦脸的人在一起,受其影响,体会到的是焦虑和忧愁,人际吸引难以产生。2、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及问题1.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大学生人际交往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充分认识这些特点,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1)交往心理特点:渴望与困惑交织大学生对人际交往非常渴望,首先,是他们心理发展的特殊需要。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曾说:“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深陷于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希望从人际交往中获得尊重、信任、理解和认同。其次,是适应大学新生活的重要内容。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求更为强烈。他们期待从友谊中获得温暖、爱和归属的需要,以排遣孤独与寂寞。最后,是进入职场顺利发展的需要。通过人际交往,大学生不仅习得与人相处之道,也积累起人脉资源,为今后走上职场,处理职场人际关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他们对人际交往充满困惑。一些大学生因性格缺陷、不良心理等因素作用,人际交往饱受各种困扰。譬如,有些大学生因胆小或性格内向,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从而错失交往机会;有的大学生在交往中防备心理过重,“逢人只说三分话”,却要求对方不能有所保留,人际交往难以持久;有些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从不考虑他人利益和需要,没有人愿意与之交往;有些大学生在交往中未能把对方置于平等地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别人难以忍受;还有些大学生对交往存在恐惧心理,回避他人,不敢在社交场合露面等。一面是对人际交往的强烈渴望,另一面是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困惑,两种矛盾心理相互交织,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2)交往对象特点:求同与求异兼有大学生在交往对象的选择上表现出求同性特点。求同性是指大学生选择那些与自己具有相同点的同学作为交往对象。这一特点实质上是相似性吸引在人际交往中的体现。我们发现,大学生有基于地缘关系形成的与老乡的交往,有基于业缘关系形成的与同班、同专业、同系同学的交往,有基于趣缘关系形成的与社团同学的交往,有基于共同价值观和信仰形成的与“志同道合”的同学的交往等。与此同时,大学生在交往中还表现出求异性特点。求异性是指大学生选择那些与自己具有互补特点的同学作为交往对象。这一特点则是互补性吸引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在大学校园中,经常可见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与性格外向的同学成了朋友,工作能力强的同学与能力弱的同学组成了合作团队,男女同学搭配提高了工作效率等。求异性特点在大学生异性交往中尤其值得重视。大学生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性心理也趋于成熟,他们对异性充满兴趣,渴望与异性的亲近与交往。但现实中男女同学的交往却不尽如人意。在与异性交往时,有的感觉无话可说,有的感觉拘束、紧张、不自然,有的则不知如何把握交往分寸,常把友情错当爱情,这些都影响了男女同学之问的正常交往。(3)交往方式特点:现实与虚拟结合随着网络和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原有的交往方式正面临着挑战和改变。在当前大学校园里,大学生通过手机和电脑网络等方式进行人际交往已非常普遍。一部分同学还出现了过度依赖网络或手机交往的倾向。从当前来看,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以下一些途径:他人介绍、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兼职实习、网络社交平台、手机等。前几种途径是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下进行,以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为主要沟通方式,而网络、手机交往则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实质上是一种人机交往。新媒体的发展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新的特点,即现实途径和虚拟途径的结合,并有逐渐向虚拟交往发展的倾向。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人际交往终究无法取代现实的人际关系。过分关注网络交往反而会降低人的社交水平,逐渐丧失现实交往能力,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引发人际关系失调,从而导致幸福感的降低以及孤独感、抑郁感的增加。从长远来看,沉溺网络、手机交友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为此,大学生要注重发展现实的人际关系,不沉湎网络交友。(4)交往动机特点:情感与功利并存注重情感内涵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显著特征。从交往动机来看,多数大学生选择朋友的出发点是为了“寻求精神安慰”或“使自己生活愉快”,强调兴趣一致或性情相投成为他们择友的主要标准。这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情感丰富而激荡的年龄阶段,他们对情感的需求非常强烈,希望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但是,市场经济下商品所遵循的等价交换和公平交易原则已渗透到人际交往领域,出现了经济化和庸俗化的倾向。现实中,有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动机也逐渐从情感型转向功利型,他们与人交往的目的是为了“能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或“从中获得某种利益”,基于这样的目的,他们会选择那些对“自己有用、有帮助的人”作为交往对象,把与他人交往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这种交往动机往往会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许多困扰和不良后果。当前,大学生交往动机的功利化已成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注意警惕这种不良倾向。此外,大学生人际交往还具有社会开放性、对象广泛性、形式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等特点。1.2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按从轻到重有:人际失调、人际冲突、人际侵犯、人际暴力。就大学生而言,人际失调是最主要、最常见的交往问题,其他形式的表现较少。这里,从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四个维度来探讨。(1)交往认知非理性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虽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但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却是其中最具普遍性和根本性的一个原因,大多数人际交往问题都与不合理的人际认知方式有关。我们认为,大学生不良人际交往从认知角度看,表现为非理性认知。常见的主要有:(1)我必须与周围的每一个人建立密切关系;(2)应随时防备他人,言多必失;(3)接受别人的帮助,必须立即予以回报;(4)人都是自私和虚伪的,不可信任的;(5)每个人都必须喜欢我,按照我的想法去做;(6)只有顺从他人,才能保持友谊;(7)别人对我好,是想利用我或占我的便宜;(8)有些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他们应该受到指责和惩罚,我不能与他们来往;(9)朋友之间应该坦诚,所以不应有保密的事;(10)如果有一个人对我不好,说明我的人际关系有问题;(11)应随时思考别人是否有兴趣与我交往。这些非理性认知正是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惑或障碍的重要原因。(2)交往情感趋弱化大学生择友往往从自身精神需要出发,注重情感内涵。然而,“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以及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偏离了情感轨道,而充满了各种实用和功利的动机,使原本简单而温情的人际关系逐渐走向复杂和庸俗。在当今高度物欲化的社会里,有人戏说:“动什么别动感情,谈什么别谈爱情。”这表明情感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缺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情感弱化的趋势,这是值得警惕的。在当前大学校园里,少数学生为在竞选干部、评奖评优和人党等方面顺利过关,通过请客吃饭、套近乎、拍马屁等各种“情感投资”手段,与老师、同学拉近关系。一旦达到目的,那些学生立马“过河拆桥”,对老师、同学的热情迅速“降温”,疏远与他们的关系。能否和能在多大程度上给自己带来利益与好处,成为有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标准和尺度。虽然这种复杂的、功利化的人际交往只是少数学生所为,但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3)交往态度不端正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交往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交往行为,也就产生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依据对自己和对他人所采取的基本生活态度,提出了人际交往的四种模式:(1)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2)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3)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4)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在交往中持“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的态度。持此态度的学生常否定自己,肯定别人,总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妄自菲薄,自卑怯弱,交往中容易放弃自我,顺从他人,或者封闭自我,不敢与人交往,最为极端和典型的就是社交恐惧症。与之相反,有的学生持“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的态度。他们肯定自己,否定别人,狂妄自大,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缺乏平等尊重意识,使别人难以忍受。也有的学生持“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的双否定态度。他们在悲观绝望的心态下,人际交往可能呈现“皆输”局面。他们既否定自己也否定别人,交往中常常陷入困境,表现出极端的孤独和退缩。显然,上述三种交往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大学生应持健康的交往态度,即“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既悦纳自己,也包容他人。在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下,人际交往才会“双赢”。(4)交往行为欠主动交往中,双方只有以开放的心态、热情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才能启动关系,发展友谊。因此,对个体而言,只有开放自己,才能更有效地接近他人。相反,若交往中一味采取消极被动、退缩的方式,总希望别人主动与自己交往,关心自己,期待友谊从天而降,往往会错失与他人建立、发展友谊的宝贵机会。一些大学生身边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从行为模式上看,是因交往行为欠主动而带来的后果。被动交往使个体不能打开交往局面,被动选择使自己不能如愿交上朋友,也不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交往,这些终将不利于个体自身发展。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因种种原因导致交往行为被动。譬如,有些大学生个性比较内向、沉默寡言、孤僻冷漠,交往中多采取逃避、退缩等消极方式。有些大学生羞涩、胆小,特别是一些女生,不敢主动迈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总是等着别人找自己做朋友。有些大学生防备心过重,害怕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被人利用和伤害,只好形单影只,掩面叹息。有些大学生则因有人际受挫经历,因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人际关系持怀疑、否定态度,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被动型人际交往的大学生一般会积极响应别人的交往请求,比较容易接受他人的领导,不自作主张,甘愿充当配角,等待他人与自己建立人际关系。3.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策略1.1遵循交往原则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大学生要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中去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1)交互原则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福阿夫妇的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以此让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即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友好的行动被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做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同样,对排斥、拒绝我们的人,其排斥与拒绝对我们是一种否定,因此我们必须报之以排斥与否定才是合理的、适当的,否则难以达到心理平衡。可见,我国古人所讲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2)功利原则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交互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那些对于自己来说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于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的情分,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使得卷入交往的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而对于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多于个人情感,因而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保护(self-value)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每一个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会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人在任何时期的自我价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总和。自我价值支持的变化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符合人们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与人们的期望相反,使人们面临自我价值威胁,因而必须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即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丧失或自我面临新的攻击。特别是当我们面临别人的评价由肯定转向否定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承认别人转变的合理性,否定我们自己,贬低自我价值;二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尽可能维护自我价值的不变,降低所失去的自我价值对自己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的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当面临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保护自己。(4)情境控制原则情境控制是指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环境的自我控制。因此,要想别人从心灵深处接纳我们,我们就必须保证别人在同我们共处的时候能够真正实现对情境的自我控制,保持表现自己的自由。如果我们增加了人们对达到情境自我控制的困难,或者与人们对情境控制的不对等,使别人的自我表现受到限制,则不得不保持一定水平的自我控制。人们只有处于平等、自由的人际情境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自我控制,获得充分的安全感。比如,我们新入学时,由于对周围环境和人都缺乏了解,所以在一段时间会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直到我们真正对环境熟悉了,才能够真正放松、真正适应。再如“非典”期间,由于人们对“非典”的认识还不明确,所以会感到恐慌、不安,其主要原因是对周围环境控制能力的减弱。1.2克服心理障碍研究认为,不良的人际关系与人的某些心理障碍有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常见的有:(1)羞怯心理与恐惧心理羞怯指羞于见人,怯于在公开场合讲话,表现为与人交往时的紧张、拘束、尴尬和退缩,是一种阻碍人际交往正常发展的心理障碍。一般认为,羞怯有三类:一是气质性羞怯,天生腼腆、内向、胆怯,举手投足思前顾后;二是认识性羞怯,过分注重自我,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唯恐自身言行有误而被人耻笑,缺乏交往主动性;三是挫折性羞怯,因遭遇挫折而变得胆怯怕事,消极被动,如一次唱歌跑调,一次当众出丑等都可能引起羞怯。对多数人来说,通过社会化途径,羞怯将逐步减弱或消失。而少数人需通过心理咨询才能战胜。恐惧是一种个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它存在于人际交往中,并产生破坏性影响。如有的大学生在陌生异性面前、大庭广众之下或集体活动之中常感到紧张、气喘流汗、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恐惧使他们不敢与人交往,而越是恐惧,就越回避、退缩,长此以往可导致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是恐惧的一种病态形式。患者对与人交往感受到一种极度的和非理性的害怕,所产生的恐惧与现实刺激的危险性不相一致,需要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对有社交恐惧的学生来说,越是恐惧,越应努力多与人交往,让自己逐渐脱敏。(2)自卑心理与闭锁心理自卑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由于认知歪曲所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消极评价,并由此产生自我否定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鄙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卑心理在大学生中较为常见。譬如,因家境贫、特长无、成绩平等引起自卑。自卑者看不到自身价值,感到处处低人一等,畏首畏尾,退缩逃避,自我封闭,往往既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他人,人际交往和生活态度模式属“我不好-你好”或“我不好-你也不好”型。为此,自卑者要正确认识自我,以合理的参照系客观评价自己,不妄自菲薄,积极悦纳自我。闭锁心理是青年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或多或少都存在闭锁倾向。他们一方面渴望被人关注和理解,另一方面又不愿主动敞开心扉向人流露内心的矛盾和秘密,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与他人保持着一定距离。显然,闭锁心理对人际交往十分不利,它使人退缩在自我的小天地里,经常饱受苦闷和忧虑的侵扰。有闭锁心理的大学生缺少交往的热情和主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友情,一旦别人主动与其交往,他们就会做出相应反馈,并愿意与之建立、发展友好关系。(3)嫉妒心理与敌意心理嫉妒是指在与他人比较时,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人际交往中,当看到别人成绩优于自己、容貌胜于自己、能力强于自己时,有的大学生或把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压抑于心底,或直接发泄到别人身上,进行嘲讽挖苦、造谣中伤,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显然,嫉妒心理伤人伤己,恶化人际关系。为克服嫉妒心理,需要不断提高修养水平,开阔心胸,见贤思齐,合理宣泄,转移注意等。敌意心理在交往中常表现为多疑戒备、严肃冷淡、抵触对立、紧张焦虑等。他们往往不信任别人,心理上处于戒备状态,不能做到以诚待人,常以怀疑、审视的目光看待他人,给人以严肃冷淡的感觉,潜意识中常把别人作为假想敌人,抵触对立情绪比较严重。在此情况下,他们常处于紧张焦虑、恐惧不安等复杂的情绪体验中。可见,敌意心理害人害己,是恶化人际关系的“罪魁祸首”。为消除敌意心理,当事人要信任他人,坦诚相待,善待他人,化敌为友。(4)猜疑心理与敏感心理猜疑是一种完全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心理,常在不明事实真相、缺乏真正认识和客观冷静的态度下发生。猜疑者对他人言行过于敏感,疑心重重,无中生有。例如,看到同学背着他讲话,便怀疑有人说他坏话,或对他使坏;老师对他态度冷淡,便觉得老师对他有看法等。猜疑是不幸的种子,使友谊瓦解,使人际关系疏离。培根曾说:“猜疑之心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为破除猜疑心理,需要个体优化个性,客观冷静,正面思考,敞开心扉,加深了解,增强信任。敏感是个体良好的机体功能,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但过于敏感,则是一种心理障碍,也是人际关系的“绊脚石”。譬如,有的大学生因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就感到受了很大伤害,或看到别人对他一撇嘴,就以为对方讨厌他,或听到其他同学窃窃私语,便怀疑他们在说自己坏话等。总之,过于敏感者非常重视别人言行,常凭主观臆想推测他人,捕风捉影,自寻烦恼,扭曲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为此,过分敏感者要走出自我的天地,从实际出发,以客观事实替代主观推断,做到与人为善。(5)自我中心与自负心理当前,大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比较明显。不少大学生把自我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讲索取不讲奉献,表现出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这些大学生往往心中只有自我而没有他人,对周围漠不关心;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把个人意志强加于人;处处维护自尊,颐指气使,嫉妒他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是人际关系的“杀手”。为此,自我中心者要走出自我的“囚笼”,换位思考,平等热情待人,主动关心、帮助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负心理则是指个体由于认知歪曲所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过高评价,并由此产生过度自我接受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情感体验。自负者自我感觉良好,自高自大,傲气十足,目空一切。在人际交往中,他们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求全责备,指手画脚。其人际交往模式和生活态度属“我好-你不好”型,故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为此,自负者要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与他人,给自我和他人一个恰当、合理的定位,不盲目乐观,不狂妄自大。1.3掌握交往艺术(1)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如果我在他的位置上,我会怎样处理?”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懂得尊重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他懂得“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得到朋友的最好办法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懂得别人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而不能强求,与朋友相处时应存小异、求大同。(2)善用赞扬和批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中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人赞美、钦佩、尊重。”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的阳光。”喜欢被赞扬是人类的天性,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赞扬能使赢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有报载,一位欧洲妇女出门旅行,她学会了用数国语言讲“谢谢你”、“你真好”、“你真是太棒了”等,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接待。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而且赞扬要对人也对事,这样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学习并善于落落大方地说“谢谢”。我们经常认为特别亲近的人不需要说谢,太小的事不需要说谢,我们在生活中不太愿意直接表达我们的感谢,而是愿意记在心中。事实上,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谢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与赞扬相对的是批评。一般情况下,应多作赞扬,少用批评,批评是负性刺激。通常只有当用意善良、符合事实、方法得当时,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才能促进对方的进步。批评时应注意场合与环境,应对事不对人,不能对一个人全盘否定,这样会挫伤对方的积极性与自尊心,应就现在的一件事而不是将以前的事重新翻出来,措词与态度应是友好的、真诚的。(3)主动交往每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都渴望有丰富的人际关系网络,并置身其中,帮助与被帮助、同情与被同情、爱与被爱、共享欢乐与承受痛苦。但由于不善于主动交往,显得很被动。大学生很少主动交往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担心遭到拒绝,担心别人不会像自己期望的那样给予理解、应答,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自己的自尊。事实上,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严重,因为在人际关系中,双方都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低人一等”,“那些善于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圆滑”,“我如此麻烦别人,别人会认为我无能,会讨厌我”等。大学生的主动交往很重要,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4)移情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与沟通,情感的沟通越充分,双方共同拥有的心理领域就越大,人际关系就越亲密。移情不是同情,而是交往双方内心情感的共通与同一。人是经验主义者,对别人的理解高度依赖于自己的直接经验,因此,自我经验的丰富,是理解与移情的必要前提。(5)帮助别人心理学家们发现,以帮助与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确立,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日常生活中的患难之交正说明这点。所谓“雪中送炭”的心理效应远比“锦上添花”重要得多。(6)把握人际距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尚且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微妙有加。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亲密的人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多家庭常常相互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就是人们常常忽略了“度”的问题,即人际距离。对人际距离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人们总以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挚友之间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要尊重隐私。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切记“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其次要有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最后要懂得运用距离效应。距离效应是指由于时间的阻隔,彼此间有了距离;一旦把距离缩短,重新相聚,双方的感情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宣泄。在这里,距离成了情感的添加剂。距离产生美。一旦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则无疑为以后的人际矛盾种下祸根。因此,应当培养自己拉开一定距离看他人的习惯,以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训练】活动一、你有困难我来帮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解决实际生活中人际交往中的困难,学会团队协作。操作步骤1、把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组6~8个人。2、每个人准备一张小卡片,并写上一个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难题。3、各组将难题汇总后进行组间交换。4、每组成员对其他组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解答,答案可有多个。5、将每组对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全班进行分享,由全班同学进行讨论、补充。6、最后评选出大家认为最好的几种解决方法。7、教师进行点评。注意事项1、小组内需要安排成员就讨论的答案进行及时记录。2、最后进行检查,找个别同学说出他的问题及同学们所给的答案,并谈体会。活动二、你夸我笑活动目的通过活动,借助成员的力量,获取个人的信心。操作步骤1、把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组6~8个人。2、小组内依次对其中一人进行感情轰炸(只说这位同学的优点)。3、被“炸”的同学认真听取并作好记录。4、个别同学谈体会。5、思考:当别人赞美你时,你的感觉如何?你赞美别人时,通常赞美哪些地方?你在赞美别人时,感到自然吗?5、教师总结。注意事项1、每个人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2、赞美的话语不可重复。活动三:心理剧表演活动目的通过活动,将自己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或困扰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给全班同学,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从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借此走出困境,实现自我整合和人际关系和谐。操作步骤1、学生参照剧本进行人际交往心理剧表演。2、学生对表演进行讨论和总结(剧中反映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应如何应对和解决)。3、结合自己的理解,同学之间再次进行两两对话表演,以达到“沟而通”的目的。4、分享感受。附参考剧本一个电话引起的风波佳薇:晓玲……晓玲……还打呐?晓玲:干吗呀,有事吗?佳薇:你都打多长时间了,都1个小时了。晓玲:我们还没聊完呢!佳薇:吵着我们睡觉了。晓玲:睡觉?佳薇:啊,没看我翻过来转过去,半天没睡着吗7.晓玲:睡不着是吗?你睡不着,关我什么事啊?佳薇:你打电话影响宿舍同学睡觉,你自己知不知道啊?晓玲:我已经这么小声了,别的同学怎么没反应啊?佳薇:都一连几个晚上了,昨晚聊到十二点还不睡,今天又聊到一点多,真是太过分了!晓玲:这有什么过分的,就你事多!佳薇:你还很有道理!你要还想打电话,抱着电话到外面打去!晓玲:凭什么要我到外面打啊?佳薇:凭什么?就凭这宿舍不是你一个人的。晓玲:对啊!不是我一个人的,但也不是你一个人的吧,为什么让人出去呢?佳薇:你要再这样,我把电话线给你拔了啊!晓玲:你拔呗。……注意事项1、表演时注意语气与表情,尽量逼真。2、选取个别两人组进行示范,教师及时点评。【心理测评】测评一:人际关系自测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郑日昌等编制)指导语:本量表共28个问题,每个问题做“是”(打√)或“否”(打×)回答。请你认真完成。然后参看后面的记分方法,对测验结果做出解释。1.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2.与陌生人见面感觉不自然。()3.过分地羡慕或妒忌别人。()4.与异性交往太少。()5.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6.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7.时常伤害别人。()8.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9.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感到孤寂或失落。()10.极易受窘。()11.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12.不知道与异性相处如何适可而止。()13.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的生平遭遇以求同情时,自己常感到不自在。()14.担心别人对自己有坏印象。()15.总是尽力使别人赏识自己。()16.暗自思慕异性。()17.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18.对自己的仪态(容貌)缺乏信心。()19.讨厌某人或被某人所讨厌。()20.瞧不起异性。()21.不能专注地倾听。()22.自己的烦恼无人可申诉。()23.受别人排斥与冷漠。()24.被异性瞧不起。()25.不能广泛地听取各种各样的意见、看法。()26.自己常因受伤害而暗自伤心。()27.常被别人谈论、愚弄。()28.与异性交往不知如何更好相处。()计分方法:打“√”的给1分,打“×”的给0分。结果解释:总分:如果总分在0~8分,说明受测者善于交谈,性格开朗,主动,关心别人,对周围朋友很好,愿意与他们在一起,彼此相处得不错。如果总分在9~14分,说明受测者与朋友相处有一定的困扰,人缘一般,与朋友的关系时好时坏,经常处于起伏变动之中。如果总分在15~28分,说明受测者在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严重困扰。分数超过20分,则表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很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受测者可能不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开朗,或者有明显的自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下面根据各个小栏上的得分,具体说明受测者与朋友相处的困扰行为及其纠正方法。记分表Ⅰ栏上的小计分数,显示出受测者在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如果得分在6分以上,说明受测者不善于交谈,只有在极需要的情况下才同别人交谈,总难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无论是愉快还是烦恼;受测者不是个很好的倾听者,往往无法专心听别人说话或只对单独的话题感兴趣。如果得分在3~5分,说明受测者的交谈能力一般,能够诉说自己的感受,但不能讲得条理清晰。如果受测者与对方不太熟悉,开始时往往表现得比较拘谨与沉默,不太愿意与对方交谈。但这种状况一般不会持续太久。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受测者可能会主动与人搭话,这方面的困扰也就会随之减轻或消除。如果得分在0~2分,说明受测者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和技巧,善于利用恰当的说话方式来交流思想感情,因而在与别人建立友情方面,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记分表Ⅱ栏上的小计分数显示出受测者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如果得分在6分以上,说明受测者在社交活动与交友方面存在严重的行为困扰。例如,在正常集体活动与社交场合,比大多数同伴更为拘谨;在有陌生人或老师在场时,往往感到更加紧张;往往过多考虑自己的形象而使自己处于越来越被动和孤立的境地。如果得分在3~5分,说明受测者在社交与交友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扰。受测者不喜欢一个人待着,需要和朋友在一起,但却不善于创造条件并积极主动地寻找知心朋友。如果得分在0~2分,说明受测者对人较为真诚和热情,不存在人际交往困扰。记分表Ⅲ栏上的小计分数,显示出受测者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如果得分在6分以上,说明受测者缺乏待人接物的机智与技巧。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受测者也许有意无意地伤害别人,或者过分羡慕别人以致在内心嫉妒别人。因此,可能受到别人的冷漠、排斥,甚至愚弄。如果得分在3~5分,说明受测者是个多侧面的人,也许是一个较圆滑的人。对待不同的人,受测者有不同的态度,而不同的人对受测者也有不同的评价。受测者讨厌某人或者被某人讨厌,但却非常喜欢一个人或者被另一个人喜欢。受测者的朋友关系在某些方面是和谐的、良好的,在某些方面却是紧张的、恶劣的。因此,受测者的情绪很不稳定,内心极不平衡,常常处于矛盾状态中。如果得分在0-2分,说明受测者较尊重别人,敢于承担责任,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受测者常常以自己的真诚、宽容、责任心强等个性特点,获得众人的好感与赞同。记分表Ⅳ栏上的小计分数,显示出受测者同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如果得分在5分以上,说明受测者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困扰。也许受测者对异性存有过分的思慕,或者对异性持有偏见。这两种态度都有片面之处。也许是不知如何把握好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分寸而陷入困扰之中。如果得分在3~4分,说明受测者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行为困扰程度一般。有时受测者可能觉得与异性同学交往是一件愉快的事,有时又可能觉得这种交往似乎是一种负担,不知道如何与异性交往最适宜。如果得分在0-2分,说明受测者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受测者对异性同学持公正的态度,能大方自然地与他们交往,并且在与异性朋友的交往中,得到了许多从同性朋友那里得不到的东西。受测者可能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人。无论是同性朋友还是异性朋友,多数人都比较喜欢和赞赏受测者。测评二:嫉妒心理诊断量表这里为你提供一份“嫉妒心理诊断量表”,共8个问题,每个问题的后面有A、B、C、D四种可选择的答案。请你认真阅读每个题目,在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上打钩。1.你的同学穿件过时的服装,却又洋洋得意,问你;“这件衣服漂亮不?”那么,你如何回答?A.“……”(不吭声,暗自发笑)B.“不错!前些时期穿更好。”C.“不错,很漂亮!我也想有这么一件。”D.“不大适合,过时了。’”2.同学带来了极为漂亮的钢笔,你也想买这么一支。那么,你怎么办呢?A.询问是在何处买的B.自己找支与之相似的钢笔来C.婉转地打听是哪家商店出售的D.放弃打算3.班会上,一位看上去并不比你强的同学提出了比你高明的建议,当老师问你意见如何,你怎样回答?A.赞成这条意见B.不赞成,并提出其他意见C.回答“我没有看法!”D.一声不吭,事后发牢骚4.著名的电影导演的周围簇拥着许多你的同学,要求为他们签名留念。你看到时怎么办?A.挤进去也让导演给你签一下B.站在那儿看热闹C.说一句“哼,瞎起哄,真没意思。”D.不吭一声地走开5.你被同学奚落了一番,你会怎样?A.在什么时候也刁难对方一下B.感到心里很不好受,却发作不得C.决定和这种人断交D.自我解脱6.你喜欢的一位异性同学在校门和人亲切交谈,但你看不到那人的样子,这时你会认为这位异性同学最可能在和谁谈话?A.老师B.你的同性同学C.你的异性同学D.肯定是他(她)的那一位7.平时成绩一直与你不相上下的那位同学,这次由于某个原因而成绩比你差,你是如何对待这件事的?A.“他本来就不如我嘛。”B.“哼,活该!最好下次也这样。”C.“要不是因为这件事,他准会考得更好。”D.“他真够可怜的。”8.本来你和另一位同学都有条件被评为三好学生,但由于名额有限,老师决定让那位同学获得这一荣誉,这时你的态度是:A,衷心地为那位同学鼓掌B.心里愤愤不平,认为老师偏心C.认为自己确实不如人D.背后到处揭那位同学的短计分方法:表1作答计分表答案试题ABCD1231522531313254235152351613257351281325总分表2:评价表总得分类型32—40分Ⅰ型24—31分Ⅱ型16—23分Ⅲ型8—15分Ⅳ型结果分析:根据作答计分表的得分,算出总得分,然后根据总得分对照评价表判断你的嫉妒心理属于I、II、III、IV中的哪一种类型。Ⅰ型:强烈型你比一般人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你相当敏感,稍稍感到自己被歧视或不如别人时,就会产生较强的嫉妒。你即使处于优越的地位中。也会担心别人随时夺去这个位置。你常疑神疑鬼,胡乱猜测,结果适得其反。当你有了嫉妒心时,你往往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外泄心理。有了这种嫉妒心,常会给你带来不快的心情。尽管你在许多方面都高人一筹,也倍受器重,但你往往不会合群,心胸不够开阔,因此你得到的虽多,但失去的也不少。Ⅱ型:时发型你具有一般人容易产生的嫉妒心理,但平时你不会轻易产生,通常也不影响同学之间的交往和你的生活,但对特定的事,或在一定的时候,你也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心。处理得好时,嫉妒会成为你上进的动力,让你获得成功;处理得不好时,你往往会以狂风暴雨式的姿态不择手段地拆别人的台。但你又有较强的反省力和较大的勇气主动认错,因而事后你不会怨恨在心,反而会主动地找人和好。Ⅲ型:克制型你常有自我满足感,平时很少让别人觉察到你的嫉妒心理。你也会在某些场合产生嫉妒的心理,只是你能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