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_第1页
考研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_第2页
考研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_第3页
考研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_第4页
考研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第一编思想形成期第二编思想发展期第三编思想完善期第四编思想反思期第五编思想转型期第六编思想变革期第一部分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第一编思想形成期一、填空题1.周公(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根据周初的政治形势,系统地阐发了以、敬天保民为主要内容政治思想。【参考答案】明德慎罚【答案解析】周公执政期间根据其执政的形势,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出了“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其内容是:惟命不于长,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和敬天保2.孔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和内省修身,这主要基于他对仁与礼的理解。【参考答案】克己忍让【答案解析】孔子仁爱和礼治学说的内容包含着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克己忍让即不强迫别人,在利益面前让着别人。3.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中,重仁,重礼,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学术传统。【参考答案】孟子;荀子【答案解析】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中孟子主张的是仁义,主张君主要实施仁政;而荀子则是重视礼仪道德,主张以礼和德治国,特别强调礼仪。4.从圣人乱天下的观点出发,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君主与盗贼实际没有差别。【参考答案】庄子【答案解析】庄子主张无为而知,他认为是君主或圣人的统治才造成了天下大乱,所以,现实中的君主和盗贼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形式不同而已。5.墨子最初受业于,后来,由于思想观点不同,转而另辟蹊径,成为墨家的创始人。【参考答案】儒家【答案解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他最初是归于儒家的,只是后来由于思想观念不同而另外独辟蹊径,创立了墨家学派。在继承的前提下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参考答案】商鞅【答案解析】商鞅是秦朝著名的改革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和法家思想的实施者,他重视法的作用是因为法能定分,法能胜民,法律也是实行富国强兵的保证。二、判断正误1.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历史概念。指秦朝以前的历史,自远古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不包括秦朝。()【答案解析】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历史概念,指秦朝以前的历史。自远古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不包括秦朝,即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2.荀子是法家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礼治。()【答案解析】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人性恶。从性恶论出发,荀子认为社会政治规范意义上的礼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实行礼治,社会才能安定,才能制止人与人之间的争端。由于荀子重视礼,主张实行礼治,所以荀子对礼的认识也远较孔子和孟子深刻。三、概念题答: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之一。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着阶级局限性。但是“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答:“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是西周时期周公的治国思想之一,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惟命不于常”。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它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也起了很大的作用。②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在人事。③敬天保民。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要做到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周王朝的统治者应该要做到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同时也要体察民情及慎用刑罚。3.周公的天命不常答:天命不常是指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周灭商,取决于天命。周公的这一说法有两个方面的用意:①要求周王朝的各级统治者谨慎地治理国家,以免失去天命的佑助;②告诫被征服了的殷商遗民敬从天命,服从周王朝的统治。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它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答:仁和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道德境界,礼则是实现这种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①孔子所说的仁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涵:a.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b.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c.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②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行为规范,广义上的礼,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规范,孔子认为,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5.孟子的“仁政”把家庭的仁爱之心推广到整个社会,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其仁政学说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是性善论,其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人民性。“仁政”对当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孟子主张用“仁政”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战国时代来说具6.性善论答:孟子认为的人性善是人的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人性善的根源,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即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这种本能在根本上决定了人类善良的本性,其立论的依据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孟子的人性论在根本上说是局限的,他完全忽略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没有说明人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人性。7.荀子的“化性起伪”答:“化性起伪”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的政治思想之一。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是由人的感官欲望和权力欲望引起的,是不合理的,所以,荀子主张人的是后天的习得,人为地对人性进行矫正的结果。“化性起伪”要依靠四种力量:①用君主权势来压制;②用礼仪来感化;③通过立法来惩治;④用刑法来禁止。8.性恶论答:荀子的政治思想也是以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为出发点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恶的本性表现在:①人的感官欲望;②权势欲望。荀子认为,人在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财产占有欲和好利之心,而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人都有权势欲望。人皆好利,所有的相爱相让都是伪的表现,与人性无关。但他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仁义法正得到矫正,最后达到善的境界。9.老子的道论答: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在老子看来,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常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道是价值判断的标准,道可以用于品分自然界万物的良否,也可以用于判断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善恶,只有与道的基本精神相符合的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由道衍生出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却忽略了条件的作用。10.小国寡民答: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认为理想的社会有以下特点:①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②人们生活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器皿,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③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生活十分的封闭。老子的这种政治理想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相违背的,是不符合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事实,但其中却包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11.庄子的至德之世答:至德之世是庄子的政治理想,他认为理想的社会是与禽兽和万物并存,其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人与自然界万物是一体的,完全依赖自然界而存在,人与人没有任何形式的交往,即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状态作为理想社会。庄子否认一切文明成果的价值,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违背。12.兼相爱,交相利决当时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办法。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取消人我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限制,达到一种人爱爱我、国家和谐的境界。但墨子所说的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墨子所追求的这种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兼爱”,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13.尚同答:尚同是墨子的政治主张之一。“尚同”的提出源自天下动乱和战乱和相对主义真理观,它的内容主要是在在君主和尚贤的基础上“立统一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在墨子看来,在世界上并没有客观的真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4.商鞅的“刑无等级”答:“刑无等级”是战国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商鞅提出的法治实施原则。商鞅认为,由法律至公何人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此外,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原则也不得与国家的法律相违背,道15.隆礼重法16.法家的法术势17.儒家学派教合一于隋朝,复兴于宋朝,发展于明末清初,到20世纪的新儒学,儒家学说从内容、形18.道家学派期出现了关尹、田骈、列御寇、庄周等较有影响的思想家,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庄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的境界,因此,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世。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法家学派20.《公羊传》(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研)答:《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包含着一些可供人们发挥的历史思想:①《公羊传》认为孔子在《春秋经》可以据之推演,划分历史的发展阶段;③《公羊传》专讲“微言的历史哲学具有政治性、变易性和可比附性三大特点,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多见。《公羊传》的主要精神是宣扬儒家思想中拨乱反正、大义灭亲,对乱臣贼子要无情镇压的一面,为强化历代今文经学家都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它也是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21.法家思想(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研)答: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法家是最激进的一派。战国时期的法家,依其生活的时代,可以分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后期法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前期法家的政治思想的前提下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法家的政治思想。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法家思想的特点包括:①重视法律的作用;②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③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④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答: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1)思想形成期,先秦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儒家政治思想、道家政治思想、墨家政治思想、法家政治思想,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中华文化典籍。 (2)思想发展期,秦汉隋唐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逐步确立了,同时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中国政治思想进一步发展。(3)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①受这一时期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出现以朱熹、王守仁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政治思想。②受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影响,出现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4)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时期。对政治思想进行反思,出先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潮。(5)思想转型期,步入近代时期。西方思想的传入使政治思想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6)思想变革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终结,出现反映社会变革的思想即辛亥革命思想。2.简述中国思想史的特点。答:中国思想史的特点有如下特点:(1)重实际而不尚玄理。重视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而虚于玄理。(2)多因袭,少创造,注重经学形式,以注经阐释己意。多借鉴继承前人的作品,少有自然创新。(3)重辩证思维(儒、道、释等)。(4)重政治与民本思想的结合。政治和民本思想统一于思想史中,即重视统治地位,又重视百姓民生。(5)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自然哲学成分少。道德伦理和政治思想相结合,伦理溶于政治思想之中,政治思想也包含着伦理思想。3.简述先秦“四民分居定业论”(管仲)。答:(1)“四民分居定业论”是齐国管仲政治主张之一。(2)原因:认为民杂居在一块容易混乱,导致社会不稳定。(3)主要内容:运用行政权力将(士农工商)按职业划分居地,户籍制度进行严格管理。(4)目的:使民心安。相语以事,相亦以巧,相陈以功。4.简述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答: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包括两方面,即祖先崇拜的观念;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观念。(1)祖先崇拜的观念商代的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对于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崇拜。商王通过祭祀先公先王说明商王手中的权力来自先公先王,从而使现实的君主专制统治获得充分的合法性。商代那些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2)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观念在商代,随着君权的不断强化,人们最初的祖先崇拜观念也发展成为王权至上的观念。即由祖先崇拜到王权至上而获得政治统治权和政治合法性,它实际上是春秋战国以后君权天授或君权神授观念的萌芽。商代的王权至上观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政治理论,但是,商代后期的王权至上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基本的发展路向。5.简述周公的敬天保民思想。答:敬天保民,即敬从天命、怀保小民。敬从天命的关键在于保民。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佑助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所以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认为,要做到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周王朝的统治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周公强调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不能贪图安逸和享受,要做到勤政爱民,不能荒怠政事。(2)要体察民情周公认为,治理民众是十分严肃的事情,统治者应该谨慎小心,一刻也不可荒怠。要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得以巩固,就必须使民众安乐,而能否使民众安乐,则在于统治者能否体察民情。体察民情,不能局限于了解民众的疾苦,更重要的是要体察民众的心理。(3)要慎用刑罚周公认为,刑罚是国家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但是,如果用刑不当,则将招致民怨。周公主张统治者应该修明自己的道德,慎用刑罚。周公还认为,专制国家动用刑罚的目的在于惩恶劝善,因此,在使用刑罚时应该以善为怀。6.简述孔子的德治主张。答: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的目的,而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所以,统治者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良善的最有效的途径。孔子的德治主张包含下列内容:(1)礼治与正名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礼治主要是统治者的责任,统治者应遵循礼的基本精神来治理国家。礼治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道德品质。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2)举贤才(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4)愚民政策7.简述孔子的人生哲学。(1)克己忍让是最高尚的道德和具体体现。(2)内省修身是达到高尚品质的重要途径。(3)孔子的人生哲学,尽管对于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在主导的方面,8.简要回答孟子的君主权力合法性的理论。(1)变置,其行使前提是现任君主有大过又不纳谏;(2)禅让,前提是君主的儿子不消,失去继承祖业的合法性,前任君主将均为传给外姓圣答:(1)王道10.为什么说孟子对人性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是片面的。答:(1)孟子认为人性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不忍人之(2)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种本能在根本上决定了人(3)孟子对人性论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是片面的,即其具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1.为什么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是殊途同归?答:(1)孟子认为人性善取决于人皆有不忍之心,这是先验的良知良能,是在没有接触社(2)荀子认为人性恶,因为人皆好利,皆有感官欲望以及权势欲望,他看到了现实中人与(3)所以,在这一点上,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形上论实际上是殊途同归。孟子认为人性12.简述荀子的礼治主张。(1)礼的起源(2)礼的作用(3)关于礼与法的关系(4)关于礼治和人治(5)关于礼治的具体内容基于对礼的本质的认识,荀子提出了礼治的具体内容如下:①法后王。法后王的基本内容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②尚贤使能。在用人问题上,荀子主张尚贤使能,认为这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贤能有两个标准:一是道德标准;二是个人的才能。在用人的原则上,荀子主张根据人的才能而决定③富国富民。荀子认为达到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包括:用礼调节人的物质欲求;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通过薄税敛的政策,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13.简述荀子的社会观。答:(1)荀子对于社会的基本看法是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前提。荀子认为,占据着自然界的制高点,促使人能够群聚、组成社会的力量就是义,这是人与其他物类差别的最根本标志。(2)由于义的作用,人不仅能群,而且能辨,最主要的是指亲疏上下之分。这样,人的群体又在根本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群体。荀子特别注重人的社会性,在荀子看来,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人必须在群体中才能生活,但是,人群又不是绝对地完美无缺的,人的群体中存在着一种破坏力量,即人性恶。人与人之间由于在物质利益上的冲突,必然引起争端,如果冲突与争夺得不到抑制,人的群体也将遭到破坏,因此,又需要另一种力量来合群。(3)荀子人与动物明显区别的社会观有一定的合理性,荀子社会观的出发点,是人性恶的理论。因而,其归宿又无法避免地回到君主专制制度上来。这是荀子无法摆脱的历史局限性。同时,由于认识水平的原因,荀子把维系人类社会的因素仅仅归结于道义的原则,却忽略了人的共同经济生活这一决定性的因素。荀子社会观的片面性,决定于他的社会理论的出发点,性恶论本身就是片面的。14.简述荀子的君主专制的合理性。答:(1)荀子认为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两个:肉体生命的延续和精神对肉体的超越。在这两个问题上君主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为了让君主顺利地完成责任,就必须赋予他更尊崇的社会地位和更大的政治权力。(2)虽然荀子所强调的外在权威包括礼法,但对礼法的强调最终仍归结为对君主权力的尊崇上,其理解有如下三点:①从礼法功能上看,礼仪没有主动性,只有在君主运用它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②从礼法与君主的关系上看,圣人创造礼法,是礼法的化身;③尊君师是礼的核心内容。(3)与孟子一样,荀子认为圣人理所应当具有成王的合法性。其特点在于为了仁的原则可以对君臣伦理进行不得已的“权”。孟子强调成王的现实可能性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合法性理论本应具有的道德判断意义。荀子强调从最终能否成王的结果来判断,就将孟子的“得人心者得天下”转化为“得天下者必得人心”,从而使价值判断彻底服从现实政治运作的铁律。15.简要谈谈你对人治主义和道义至上论的理解。答:(1)人治主义是儒家创立的中国古代治国理论,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儒家的人治主义对于维持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就是在现代社会倡导的法治,也需要建立在人治基础上,需要重视人的道德发展,需要思想道德建设。(2)政治问题最终都要被意识形态化,归结为宗教人伦问题,荀子在政治上坚持道义至上论。16.简述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答:老子的政治理想可以概括为“小国寡民”。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具有下列特征:(1)国家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2)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器具;(3)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4)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17.法家学派有何特点。(1)重视法律的作用。他们主张依法治国,一断于法。在执法上主张赏罚严明,且轻罪重(2)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主张君主专断独裁,操法术势三柄,驾驶民臣统治民(4)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法家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也因此缺乏社会批判精神。18.简述慎到的政治思想理论。(1)不尊贤(2)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3)君主无为以治臣下19.简述申不害的术治理论。(1)正名责实(2)示天下以无为(3)申不害的术治理论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提出的为君主专制政治服务的政治理论。其主20.简述商鞅的历史观、人性论和耕战思想。答:(1)商鞅的历史观③历史是不断进化的过程,商鞅充分认识到现实社会的出路不在于法古,而在(2)商鞅的人性论(3)商鞅的耕战思想21.简述韩非的历史进化论、人性好利论和君主至上论。(1)历史进化论(2)人性好利论(3)君主至上论22.简要回答韩非的法治与术治的关系。答:(1)含义d.人权和财权不能给大臣。(2)联系(3)区别23.简评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主张。(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研)随在周朝的礼义制度之后来求变化。”24.简述中国历史上政治研究的特点。(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研)(1)范式单一(2)注重世事(3)强调布政(4)侧重伦理(5)学科界线模糊25.中国儒家和法家思想中德法的异同。(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研)1.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重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1)重民思想的萌芽、发展及完善①周朝周公“敬天保民”是古代重民思想的萌芽。周公认为敬天的关键在于保民,统治者要体察民情,慎用刑法;了解民众疾苦,体察民众心理,才能顺应天命维护周朝统治。②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子产提出“视民如子”的观点,运用经济手段“相地而衰征”使民仓禀实而知礼节,把重民思想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政治上提出宽民,即反对苛政的德政,重视民意。a.在经济和社会政策上,孟子提出制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轻刑罚等;b.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是政权转移的最后决定力量,民心的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以民为本的前提下提出了依据民意选贤举能。⑤荀子继承了以民为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论,认为民本就是爱民恤民,富民利民;他第一次把国家的赋税制度与社会生产和富国富民结合,站在国家经济利益的立场上去解释国家的经济政策。他的思想和政策使广大民众大大受益。a.“兼爱”,即他主张爱他人,爱国家,使社会达到一个和睦理想的社会。b.“交相利”,即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共谋福利。c.“非攻”,即战争都是不义的,反对战争带来的灾难。⑦老子提出反对战争,反对封建专制的暴政,主张不贵难得之货、慎征伐等思想。其核心思想体现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中。老子既反映民众的愿望,又兼顾统治者的利益和要求,起到上下调和的作用。⑧唐代贞观统治集团是民本思想发展的高潮。李世民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特别注重君民、民国的关系,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命题。李世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而且将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⑨宋代朱熹提出“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他认为要维护封建统治,就要获得民心,而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足食的首要问题务农。朱熹的重农思想满足了人们需要,对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有很大的影响。⑩宋明王守仁提出“明德亲民”政治思想,即发扬内心光明仁德,亲爱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明德为体,亲民为用,体用兼备,从而达到大治。王守仁的“明德亲民”政治思想体现了重民思想。(2)重民思想的评价及意义古代重民思想是在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中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重民思想,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民思想对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①在政治上,吸收重民思想的合理成分,继续坚持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用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在公民思想意识方面,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素,以维护社会安定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④在和谐社会建设上,吸收重民思想的利民爱民,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2.试论述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答:周公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根据周初的政治形势,周公系统地阐发了以“明德慎罚、敬天保民”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惟命不于常”“惟命不于常”,即要牢记天命不常的道理,小心谨慎地治理国家。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周公的这一说法有两大作用:①要求周王朝的各级统治者谨慎地治理国家,以免失去天命的佑助。②告诫被征服了的殷商遗民敬从天命,服从周王朝的统治。①在周公的政治思想中,天命是可知的客体。周公认为,天命与民情是一体的,只有通过民情才能洞悉上天的意志。天命与人事是一体的,对于统治者来说,要想知道能否得到天的佑助,只有体察民情才能得到真实的参考答案。②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在人事。周公虽然并没有否定天的意志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力,但是也没有人为地把天命神秘化,而是强调从民情中体察天命。(3)敬天保民敬天保民,即敬从天命、怀保小民。敬从天命的关键在于保民。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佑助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所以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认为,要做到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周王朝的统治者应该做到以下①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周公认为,周王朝的统治者应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发愤图强,绝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②要体察民情周公认为,治理民众是十分严肃的事情,统治者应该谨慎小心,使民众安乐,体察民情。了解民众的疾苦,体察民众的心理,给人民以实惠和好处。③要慎用刑罚周公认为,刑罚是国家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但是,如果用刑不当,则将招致民怨。商王朝后期滥用刑罚,导致民怨沸腾,是应该汲取的历史教训。因此,周公主张统治者应该修明自己的道德,慎用刑罚。3.试论述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及评价。答: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老子看来,无为是最高的境界,是达到道的境界的最直接的途径。无为政治也是最符合道的原则的政治。他认为无为政治可以使民众保持质朴良善的品质。(1)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尚贤,使民不争(2)评价4.试论述庄子的政治思想。答:庄子的政治理想(2)相对主义的思想方式①物无贵贱。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贵贱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判断事物贵贱的绝对标准。(3)人生观②关于人与社会的认识(4)社会批判精神5.试论述墨家的政治思想。(1)兼爱主张(2)尚贤主张(3)尚同主张(4)非攻主张(5)节用主张6.马基雅维利和韩非思想的异同。答:马基雅维利是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韩非是(1)相同点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最初和动物一样,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而权力和财富又是有限的,因此在争夺中人与人关系总是虚假的、伪善的,人性也是本恶的。韩非认为人都有好利之心,人的行为都是好利的本性支配的。因此韩非和马基雅维利都是倡导性恶论。②国家政治统治都倡导君主专制制度、依法治国及政治权术。韩非子以性恶论和礼治为基础,主张尊君爱民,君主利益高于一切的极端君主专制制度。民众的存在价值就是能为君主所利用,君主法术势并用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马基雅维利从人性恶和人的行为出发,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而维护国家统治基础是法律和军队。基于现实的意大利分崩离析情况应采取君主专制制度,君主的统治方法是手段应为目的服务的政治权术。③政治与道德关系都主张政治高于道德。马基雅维利从人的经验出发,否定了人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的命题,首次把政治从伦理道德中分离出来,他提出政治应高于道德,可以牺牲道德来维护政治。韩非从人性恶出发,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利益交换关系,本质上是经济关系,作为潜移默化的道德本来就是无效的,因此主张法术势兼用进行政治统治。韩非反对儒家的德治,任何道德规范都不应该与现实的政治相冲突。这是一种严重的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2)不同点①在利益观方面,马基雅维利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韩非持君主利益高于一切。基雅维利是坚定的国家至上主义者。对于统治者来说最重要不是美德,而是自己的地位和国家安全,为了国家的利益即使暴力也在所不惜,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韩非强调,国家是君主的私有财产,君主应有臣下的辅佐,但是臣下的利益绝对服从君主的利益,民众的存在价值就是能为君主所利用,君主利益高于一切。②思维逻辑不同。马基雅维利从现实问题出发,从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结束分崩离析的混乱状态,因此需要强有力的君主专制;而韩非子是为了实现天下君主私利的角度出发论证了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合法性。(3)两者思想影响及评价①影响两人都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②评价a.马基雅维利提出政治与道德分开,强调政治的本质是权力。他是最早提到“国家利益”和认识到近代专制君权新特征的人。但是以目的说明手段合理性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对后世影响较大,这一思想也遭到后来人的强烈反对。b.韩非集法家之大成,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适应了由诸侯割据向中央集权国家过渡的需要。但是必须看到这种理论的局限性,韩非的君主利益至上的极端专制主义一旦付出实践出现的只能是暴政,这也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7.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答:(1)庄子用倒退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倒退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最初没有圣人而产生了圣人;②由最初的茫然状态产生了智慧;③由最初没有政治制度而产生了政治制度。尽管对于社会历史的解释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但是却产生了强烈的批判精神。(2)庄子的社会批判对象主要包括:①庄子批判的对象是世人所称道的圣人。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形成了十分浓厚的崇拜圣贤观念。在很多人看来,历史是由圣人创造的,人民是由圣贤教化的,礼仪制度是有圣贤制定的。而庄子却反其道而行之,三皇五帝治天下实际上乱天下。从此角度出发,君主与盗贼同质。盗贼仅仅盗窃财物,而诸侯却偷窃国家。②庄子批判的对象是社会的伦理道德。伦理规范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道德越败坏,礼仪规范越是隆盛。而仁义名利,正是社会衰败的凶器,只能使道德愈加败坏。社会伦理道德是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③对与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也持否定态度。庄子认为历史上的那些先王先圣留下来的经验都不过是糟粕,真正有益的历史经验是不可能流传下来的,由于人们过分的注重先王留来来的糟粕经验,因此现实社会的政治也就只能比先王的时代更糟。④对世俗观念的批判,庄子淡泊名利,守道乐贫,对世俗的名利观念予以深刻的批判。⑤反对君主专制,崇尚无为而治。庄子认为君主专制统治,是败坏自然人性的重要原因。庄子反对一个政权“有为”的治理,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君主专制的统治是对民众的束缚,认为统治者的存在是对自然人性的一种威胁,只会对人性的自然造成破坏。(3)评价①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他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君主的统治束缚了人的自然本性;他对名利的批判,要求人们远离功名利禄,追求自然本性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这种批判精神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批判才有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②但是庄子的批判又是激进的,他对现实的一切“进步”都批判,他的思想表现出的一种消极遁世的人生观,人兽可同居,人完全回归自然,却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所以庄子的社会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8.试论述商鞅的法治理论。答:在战国前期法家的诸流派中,商鞅以重视法律而独成一家。商鞅虽然也谈到术与势,但是,其法治理论则更为细密。商鞅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主张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安定,治理国家不可以一日无法。(1)法律对于国家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法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法律能够定分商鞅认为,人类社会存在诸如百人逐兔的现象,根本原因不在于人们追逐的对象,而在于财产所有权不确定。因而,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是确定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分界,即定分。然而,定分又必须通过法律才能实现,法令不明,名分则不定。②法律能够胜民商鞅很明确地指出,法律的对象就是人民,法律如果能够起到约束民众的行为的作用,国家就必然强盛,反之,法律如果不能约束民众的行为,国家就一定混乱。商鞅把民众看作法律统治的对象,在于他对于民众的道德品质极低的评判,在商鞅的观念中,法律是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③法律是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保证商鞅认为,专制国家设法立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民众服从专制国家的需要,专制君主应该操刑与赏两种工具,专制国家用法律来强烈驱使民众参加劳动和农事对于强国富民具有重要的意义。(2)基于上述认识,商鞅对于实行法治提出了如下一些原则:①要刑无等级商鞅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公,刑无等级,就是在执行法律过程中,除君主之外,任何人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法律必须为全体臣民所共守。另外,商鞅尤其认为,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原则也不得与国家的法律相违背,道德意义上的楷模,同样不能逃避法律的制裁。如果国家的执法官吏在执法过程中有违法行为,则要严加处罚。②要明法利民商鞅认为,实行法治,其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公布法律条文,使法律为全体臣民所知晓。这就需要以下两个条件:其一是法律条文本身必须明确易知;其二是要培养一批熟知法律的官吏宣传法律。③要轻罪重罚商鞅认为,为了实现法治,就必须使民众对于法律有所畏惧,而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轻罪重罚,实施严刑峻法。实行严刑峻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杀止杀,以刑去刑。(3)商鞅的法治理论在先秦法家中很具有典型性,他提出的刑无等级、一断于法的思想主张,确实较之以往的思想家前进了一步,但是,商鞅的法治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①尽管商鞅主张刑无等级,但是,刑无等级并不等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为在任何时候,专制君主都在法律制裁的范围之外,只是臣民在法律面前才是平等的,所以,商鞅的法治理论在本质上是为君主专制政治服务的。②在实行法治的必要性方面,商鞅片面地强调了法胜民则国治这一点,在这样的理论体系中,法律只能用于约束民众的行为,民众在法律面前只有服从、遵守的义务,但是,法律却不保护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个人尊严。③商鞅虽然主张法律公开,执法要公正,但是,在实际上,商鞅又主张刑于将过,刑于未然,其结果,法治过程也必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9.试论述韩非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答:以君主利益至上为出发点,韩非主张君主应该法、术、势兼用。在战国前期法家中,慎到重于势,申不害重于术,商鞅重于法,而韩非则兼取三家之长。韩非认为,法、术、势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法和术是人主统治臣民的工具,而势则是运用法术的前提和条件,就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来说,战国前期法家远未及韩非论述得明确。(1)关于法①韩非所理解的法律的特征包括:法律是用文字形式肯定下来的成文法;法律的统治对象是民众;法律要公开。②法律的作用包括:法律是全体臣民的行为规范;是制止社会动乱的有力工具;惩治犯罪的唯一准绳。③法治的原则包括:法一而固;以其所重禁其所轻,严刑峻法;法不阿贵。(2)关于术法是用来统治全体臣民的工具,而术的对象是则是群臣、百官,是君主驾驭群臣、考察群臣的手段,故术要藏于胸中。用术的要领包括:君主无见其所欲;虚静无事,设法割断人臣与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循民责实,参验群臣。韩非关于术的理论在客观上它适应了当时加强君主权力的需要,但是,韩非所信奉的是君臣之间相互欺诈、相互倾轧,其消极因素远远超过了积极因素。(3)关于势势,也就是权势,是君主所掌握的生杀予夺的权力,是君主运用法和术的前提。有势与无势是君与臣的根本差别所在。权力是决定社会地位的根本条件,道德和才能都不起作用。势的内容就是德和刑,除此之外,还包括以下几点:禁止臣下结党营私;严格控制重臣的政治经济实力;臣不得专擅兵权、人权。(4)韩非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是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利益为出发点的极端专制主义理论。毫无疑问,韩非的政治理论一旦被付诸实践,所出现的只能是苛政。韩非把君主的利益置于一切人的利益之上,主张君主通过权术来愚弄臣下,用严刑峻法统治民众,无疑是不可取的。但是,韩非对于君主与臣下之间关系的揭露却是真实的。他对于历史进化过程的认识,也较为接近于历史实际。(5)把道德和政治分离开来,是韩非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巨大贡献。韩非法术势兼用的理论,在本质上是为君主专制政治服务的,由于韩非把君主利益看做最高的利益,把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当做其最高的目的,因此,法律也就成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残酷镇压民众的10.试论述李斯的政治思想。答:李斯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废分封、置郡县的政治主张秦统一中国后,当时社会存在两种政治体制:分封制与郡县制。①以博士淳于越为代表主张分封制,理由如下:a.分封制度有利于中央政府对边远地区的统治;b.事不师古不能长久;c.分封子弟以为枝辅。②李斯进行尖锐反驳:a.理论上,李斯认为每个时代的政治制度都是每个时代社会政治条件决定的,必须符合时代要求,分封制是三代旧法,认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事实上,分封同姓子弟不足以恃为屏藩。b.制度上,李斯认为对于维护中央集权来说郡县制远较分封制优越。(2)“别黑白而定一尊”的文化专制主张李斯是个专制主义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一切于君主专制不利的思想、言论都该取缔。其文化专制思想的理由:①文人所学内容是陈旧的虚假的道理,不利于统治,容易惑乱百姓;②禁绝私学是为了强化君主的文化专制和文化绝对性统治;③李斯认为私学的存在有碍于法令的贯彻执行。除此之外李斯还提出禁绝私学的具体措施(焚书坑儒),主张用严峻的刑罚去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3)尊君抑臣的督责之术督责之术主张君主用权术统治臣民。督责就是先秦法家之“术”的实际运用。能否督责是贤主与昏君的差别所在。其要点如下:①君主要放纵,为所欲为;②严刑苛法,牢牢掌控民众,使君主绝对安全和安逸;③独断,督责之术的前提是善用权势,善用权势的关键就在于独断。(4)评价李斯提倡的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君主为中心,强调御臣之术,必将演化为残暴的统治。11.中国古代思想家和西方古代思想家是如何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的?(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是混在一起的。各个思想家都把政治等同于或归结为伦理道德,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有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1)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道德政治的典型代表。如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政”就是要求统治者按照礼法来进行统治,并强调统治者要以身作则,自己本身首先要正,即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很好地进行统治。(2)西方古代的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把政治与伦理混在一起,柏拉图所设计的“理的道德。柏拉图认为,政治意义上的善应该是“哲学家管理国家,武士管理军队,支配人民工作,而人民则供给国家以劳动物质。”这就是公道,即每个人按其本性去做他们自己的事,而不管闲事。因此,正义就是各守本分。人类最高的生活就是公道或正义的生活,这就是政治活动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国家表现为最高的善,是人们的一种道德生活的体现,城邦存在的目的就是使人们在城邦中过有道德的生活。(3)近代德国的康德、黑格尔也把国家与伦理合为一体,认为国家是人类伦理精神的体现,是一个具有传统的道德精神的社会实体。康德、黑格尔把政治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活动,认为只有通过有道德、有学问的贤人哲学家来统治,才能实现理想的政治目的。第二编思想发展期一、不定项选择题[单选]1.()的“天人合一”思想,标志着先秦儒学向着神秘主义转化的完成。A.董仲舒C.柳宗元【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标志着先秦儒学向着神秘主义转化的完成。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融入了阴阳五行学说,讲论天人感应。这种理论特点促成了谶纬之学的发展。谶纬之学则把这种政治学说的神秘因素发挥到了极致,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汉中期之后的政治思想,也给后世君主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论证打上了神秘化的印记。[单选]2.()正是以老庄学说解释、论证儒家礼法名教,以儒为主、儒道结合的一种政治哲学思维,目的是为汉以来的纲常名教进行合法性论证。A.宋明理学B.魏晋玄学C.先秦哲学【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B项,魏晋玄学正是以老庄学说解释,论证儒家礼法名教,以儒为主,儒道结合的一种政治哲学思维,目地是为汉以来的纲常名教进行合法性论证。玄学推重《老子》、《庄子》、《周易》,称之为“三玄”。不重研究具体政治社会问题,而专心于本体问题上的思辨,但并不脱离政治,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A项,宋明理学是以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为主要代表的,是宋明时期新儒家融合儒释道,建立的更为精深的官方哲学,它把儒家所主张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理论化、系统化,提出了更为完备的治国方略;C项,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先后出现儒、墨、道、法、名、阴阳等重要学派,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等,把哲学研究伸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已包含着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D项,乾嘉汉学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因为它采用了汉朝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因为这一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单选]3.()在《封建论》一书中认为:君主与国家的出现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矛盾冲突尖锐化的结果,也即是人类社会自身矛盾化的结果。他主张郡县制。【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C项,对于君主及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柳宗元在《封建论》一书中认为,君主与国家的出现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尖锐化的结果,亦即人类社会自身矛盾激化的结果。君主与国家产生于武力和争夺。柳宗元还认为实行“封建”不是出于圣人的意志,而是客观形势所决定的。基于对“势”的理解,柳宗元也阐发了郡县制优于分封制;A项,傅玄并不是空谈仁义道德、纲常名教的腐儒,而是切实地关注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务实求治为其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傅玄提出了崇儒论、君道论、治国论以及重民论等政治思想;B项,为了同佛教和佛教思想对抗以实现彻底的反佛倡儒,韩愈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道统学说;除此之外,他充分肯定君主制度、等级制度的绝对性,即崇君或尊君;D项,贾谊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黄老道家明礼义、定制度,完善政治意识形态,加强中央集权,以弥补黄老“清静无为”政治思想之缺失。【答案解析】李世民,即唐太宗贞观统治集团十分看重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称“法”为“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对于法家严格以法为治的政治思想有所借鉴和吸收。概言之,贞观集团的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立法:法要公平、稳定、宽简;二是守法:克制私情,带头守法;三是执法:严格法治,1.从东汉到魏晋,统治集团中逐渐形成一个带有贵族色彩的阶层,他们拥有特殊的政治与社会地位,其影响由南北朝一直延续到唐代。【参考答案】门阀士族【答案解析】门阀士族是东汉魏晋时期十分重要的阶层,他们主要是权贵阶层,世代继承,他们占据着人才的选拔,形成了实力庞大的利益集团和权贵集团,在朝中影响特别大。2.即位之初,即废除积弊甚深的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实行公开考试的办法以甄别录用人才,这就是科举制的初始。【参考答案】隋文帝【答案解析】隋文帝首开科举之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以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先风,为后代的文官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为了同佛教和佛教思想对抗以实现彻底的反佛倡儒,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道统学说。【参考答案】韩愈【答案解析】韩愈是儒教的实施者,他一生都在与佛教和佛教思想作斗争,以实现彻底的反佛倡儒,并在系统综合借鉴佛道二教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道统学说。1.三纲五常答:董仲舒在继承和修正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人在处理人伦关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包括:仁、义、礼、智、信。“仁、义”是关键,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也是其他三常的基础。三纲五常的思想学说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它成为了统治者用以规范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政治原则,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2.阴阳合分论答:董仲舒认为世间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有与其相对的方面,形成一系列对应关系。阴阳之道的内在秩序为“阴兼于阳”,阳制约阴。阴阳之道作为天的运行规律,直接规范着人们的社会政治关系和统治者的政策原则。所以,他运用阴阳之道概括人们的社会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二方:一方是君、父、夫,为天生的主宰;另一方是臣、子、妻,是天生的从属,这三对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关系。3.君权天授答: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治主张之一。他把君主看作国家政治的核心,为了给君权至上提供合理依据,董仲舒提出了“君权天予”说。君权天授的认识基础是天与君、人之间的从属关系。董仲舒认为,人们不能直接与天联系,其间必须由帝王或圣人作中介。君主的权力来自天,君主是社会政治生活中唯一的最高权威。4.天谴说答:天谴说是指假如君主滥用权力,有背天道,天就会给予责罚。天谴说在当时政治条件下不无一定的合理之处,董仲舒以天作为批评君主的工具,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以一定的制约,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5.董仲舒的经学答:为了迎合汉武帝政治统治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学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官方哲学,从此儒学开始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学时代,也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董仲舒的经学的具体内容是,以先秦儒家思想为核心,以《春秋》公羊学为核心内容,兼采阴阳五行和黄老刑名学说,建立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它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汉中期之后的政治思想,也给后世君主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论证打上了神秘化的印记。6.独尊儒术答:在董仲舒看来,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动乱,百家的邪辟之说不利于汉家一统天下的稳固,因此必须独尊儒术,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和政治统治,控制人民的思想,管控社会文化,维护君主专制和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7.居安思危答:居安思危是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这是贞观君臣从隋朝灭亡得出一个重要的经验和教训,唐太宗特别推崇居安思危的思想,他认为天下稍安,尤需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贞观集团的居安思危思想使他们能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并为他们践行儒家的重民、仁政德治政策提供了认知前提。8.韩愈的道统论(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研)答:韩愈的道统论是基于其排佛倡儒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为了同佛教和佛教思想对抗以实现彻底的反佛倡儒,韩愈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道统学说。他认为,与佛教的宗教法统一样,儒家也有自己的一套传授谱系,只是这个道统传到孟子就断了。他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恢复和发扬儒家的这个“道统”,加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显然,韩愈建立儒家道统的主要目的正在于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以儒家学9.天人不相关预论10.贾谊(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研)答:贾谊(前200~前168),河南洛阳人,汉初政治思想家。史载他“颇通诸家之书”,被汉11.郡县制(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2000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12.察举制(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研)13.九品中正制(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研)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这就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首先,选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担任,而被选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同时他们也往往出任高级官吏。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14.黄老学说(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研)答:黄老之学,即黄老道家的政治思想,是西汉初期统治者崇尚和采纳的政治指导思想,对于恢复社会经济、重整西汉王朝的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汉初黄老道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著作有陆贾的《新语》和刘安的《淮南子》等。汉初君臣,如文帝、景帝、曹参、陈平等也都信奉黄老思想,并将这种思想用于指导政治实践。黄老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②文武并用,“德刑相济”;③“罚不患薄”,约法省刑;④“轻徭薄赋”,以农为本等。总之,黄老学说对汉初的政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多用,有利于缓和西汉王朝君臣矛盾、君民矛盾;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人民发挥生产的积极性,发展社会经济;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1.西汉初年,黄老思想流行的社会背景。答:西汉政权建立之初,统治者崇尚和采纳“清静无为”的黄老道家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主要是基于如下原因:(1)汉初统治集团的主要成员来自于社会下层,他们竭力吸取秦王朝暴政亡国、不得民心的教训。(2)汉帝国建立在秦亡的废墟之上,面临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经济凋残、民生艰辛的破败局面,社会资源极度匮乏,使西汉统治者陷入了极大的困境。(3)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的冲击,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甚为薄弱,新建的帝国实际处于某种内外交困的境地,即对内,在社会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应对异姓王的战争;对外,则(4)强秦的暴政为法家学说带来恶名,汉初的政治思想界呼唤一种能够纠秦之弊的学说。黄老学派适应了相对宽松的思想文化发展局面,走到了政治舞台的前台,这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2.简要回答鲍敬言无君论思想的主要内容。答:鲍敬言是道家人物,是无君论者,其无君论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1)否定“尊卑有序”,主张天然平等。他否定儒家的封建等级制度,并以天地自然万物的平等为依据论证了人的平等性,认为万物是平等的,人作为万物之一亦是天然平等的。他还断言人类社会确实存在一个自然平等的时代。(2)强凌弱,弱服强的国家起源论。鲍敬言指出国家及君主是强者欺压弱者,智者欺诈愚者的结果,因此,揭露了君权神授的虚伪,纯属欺人之谈。(3)对君主制度的批判。鲍敬言认为,君主穷奢极欲,赋役繁重,刑法严酷,伴随国家及君主而来的是人民无穷的困难,君主是万恶之源,要想在根本上产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只有取消君主制,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时代。3.介绍唐太宗的依法治国思想。答:唐太宗依法治国包括多个方面,重点有两点:(1)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在唐太宗主持制定的《贞观律》中,明确了赏罚制度,法制建设得以加强。接下的《唐律疏议》的法制体系相对完善。(2)严格以法治吏。这是唐太宗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择人任官,以及对于官员是否依法行政的处罚与奖励等。且对司法官吏的考核尤为严格。这些体现了唐初贞观统治集团法制思想内涵的高度的政治理性。4.简述李世民贤才观。答:李世民贤才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人才,大力兴办学校,完善科举制;(1)不避亲疏,唯才是举。把“贤能”与否作为唯一的评价体系;(2)量才授官。贤才观的核心如何授予最合适的官职,使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3)用人求精而不求多。注重官僚体系的质量无非数量。5.简述贞观统治集团的思想。答:贞观统治集团的思想具体如下:(1)基本特点①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②君臣和谐,政治向心力;③廉洁节约。(2)基本政治主张①以隋亡为戒,居安思危的思想;②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③道家的清静无为、戒奢从简思想。④依法为治思想。(3)政治策略③轻徭薄赋思想;⑤以法治国思想。6.唐太宗的民本思想是什么?答:由于唐初国库空虚,经济凋敝,人民极度贫困的社会状况,统治者稍有放纵就会激起民愤。于是,李世民特别关注君民,民国的关系,隋末农民起义对封建统治者的沉重打击,使唐太宗重新认识到民众的巨大政治力量,他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认识到君主、国家,民众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民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君之道在于重民、保民,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并由此出发调整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其民本思想具体表现在:(1)思想上重视君民关系;(2)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3)法律方面重视礼法合一、公正执法;(4)统一边疆,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他的安民思想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贞观时期,生产状况迅速好转,社会秩序井然,政局稳固,君臣关系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各民族和睦相处,开创了被益为“贞观之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突出的太平盛世。7.论述贞观集团重贤思想的主要内容。答:唐太宗集团的重贤思想中有三点最为突出:重视人才、任人唯贤、用人之长。(1)李世民认为,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政治之术,在于得贤。因此,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大力兴办学校,扩大学校规模,完备考试科目,完善科举制(2)李世民任人唯贤。把贤能与否作为任人的唯一评价标准,只要是贤者,便可为其所用,不计贵贱亲疏,亦不计个人恩怨。(3)用人如器各取其长,是唐太宗用人思想的更深层次推进。他主张各尽其才,各尽所能,委以官吏合适官职,最大发挥其才能,并在治国理政上取得明显效果。8.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答:为解决永恒的法则和变化着的现实的矛盾,董仲舒提出了经、权、更化等命题,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具体包括:(1)经指事物的根本法则,权指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节。经是根本,权是补充。经和权要求统治者能再坚持道德前提下,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整,更化和有道伐无道是其中两种重要的方式。(2)更化是指某种形式上的调节。在他看来,人类社会是以不道德演进史,王朝更迭只不过是外在形式的循环转换。(3)有道伐无道是指易姓更王,君权交替。治乱得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是否遵道而行。9.简述柳宗元的社会批判与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答:(1)柳宗元的社会批判思想①坚持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天人感应论和天命观。②柳宗元批判封建等级结构,伦理说教的批判.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的纲常伦理。柳宗元从否定封建等级制度为目的,同时批判了传统的纲常理论。③对唐王朝的腐朽统治的批判a.贿赂公行和征赋乱,赋税不均是唐王朝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办法法律严格约束官吏,调整赋税制度;b.贪官污吏扰民生,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缺陷;c.宦官专权,朝纲败坏。(2)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①从历史进化论的角度来说,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分封制只是部落组织向统一国家进化的过渡性政体形式。②分封制是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因素,周朝灭亡之根本原因是分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较分封制更利于国家的统一,并对秦灭亡是由郡县制进行驳斥。③现实唐朝藩镇割据势力的现实威胁论证郡县制的优越性。10.简述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阶段。答:魏晋玄学是以老庄学说解释、论证儒家礼法名教,以儒为主,儒道结合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其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第一阶段。正始年间,王弼、何晏代表了儒道调和论。他们主张儒教和道教的中和,互取长短,借鉴而行。(2)第二阶段。魏末至西晋,阮籍、嵇康代表儒道对立论。他们从根本上对立儒教和道教的关系,甚至认为道教和儒教是始终无法调和的。(3)第三阶段。元康年间,郭象、向秀代表了儒道合一论。他们认为道教和儒教最终会走向统一,由此开创了儒道合一论。11.简述玄学兴起的历史背景。答:魏晋玄学是以老庄学说解释、论证儒家礼法名教,以儒为主,儒道结合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其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玄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如下所述:(1)社会政治背景。魏晋之际,门阀士族阶层政治失意,故而引用高玄来逃避现实,于是清谈成风,玄学的产生是为他们放荡不羁、醉生梦死的生活态度做论证。(2)历史文化背景。汉代識纬儒学日益没落,名教发生危机。思想家需要寻求新的理论改造名教以维护统治,道家老庄学说满足了这种需求,魏晋玄学就是以道家老庄学说论证儒家名教纲常进行合法性论证。(3)玄学是汉末名实才性讨论逻辑发展的结果。(4)玄学形成是汉末魏晋时期残酷斗争的某种反映。答:董仲舒提出并深化了以“大一统”为核心的专制主义理论,大一统是春秋时期公羊家的思想范畴,董仲舒对该理论进行深入阐发,认为一是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此处的一并非对立中的统一,而是绝对的统一。(1)“大一统”思想理论主要包括①在政治上,实现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臣民要绝对效忠君主,一切以君主为重,一切服从君主,以最大程度地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②在思想文化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用专制主义的政治权力来统一、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和意志。③政治上的专制需要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为辅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用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统一人们的思想和意志,使统治者能够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保持一统,而统治者也能在思想上有所遵从。(2)对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评价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自秦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统治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地位。②但这也有相当大的消极作用:它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长期停留在解释传统儒家的思想学说水平上,其结果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没有发生过质的变革,中国古代社会也相应缺少了社会变革的文化动力。13.简述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理论。答:(1)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思想,认为天和人是一体的,即“天人一也”。天人合一,逻辑顺序上天为一,人是第二性的,人只是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是天的附属物。董仲舒将先秦时期的君权神授的政治观念发展为系统的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2)天子受命于天,君权来自天意,即君权的至上性。其核心是强调人民无条件的服从君主意志,限制君主权力,君主必须尊天,君主敬天和臣民敬父同出一理。这一理论本质上适应了西汉中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3)董仲舒进一步阐发灾异遣告之说的目的是好的,试图通过对灾异的推论,促使专制君主能够修明政治,但限制现实的政治权力寄托于一种虚幻、不存在的超自然力量在现实上是行不通的。14.简要回答董仲舒的德治主张和经济主张。答:(1)重教化、正法度的德治主张在治理国家方面,董仲舒承袭了孔子的德治主张,坚决反对以法治国。并且董仲舒认为德治不仅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根本原则,而且出于天意。德治包含教化和刑罚两部分:教化就是防止人民犯罪,其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度和威严的作用在于稳定社会政治等级制度,抵制民众的欲望。(2)限民名田、栽抑兼并的经济主张①在经济方面,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栽抑兼并的经济主张。其主导思想是效法古代井田制的做法,限制豪民占有土地的数量,限制土地兼并的发展从而使广大农民都能生活在一样的生活水平上。②董仲舒的这些经济主张的主观愿望是希望通过这些策略达到巩固专制统治的目的,但却忽略了私有制条件下,个体农民贫富分化的历史趋向,其结果极大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展变化的速度。15.简要回答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的历史影响。答:(1)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融入了阴阳五行学说,讲论天人感应。这种理论特点促成了谶纬之学的发展。自西汉中期以后愈演愈烈,深刻影响了东汉政治思想的面貌。(2)天人感应论是汉代统治思想的主要理论特征。董仲舒以神化了的“天”为最高范畴,以天人感应作为基本方法论,以君权神授和天谴论作为主体理论构成,构筑起庞大完整的汉代儒家政治思想体系。谶纬之学则把这种政治学说的神秘因素发挥到了极致,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汉中期之后的政治思想,也给后世君主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论证打上了神秘化的印记。16.简述韩愈的政治思想。答: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始终排斥佛老的思想,对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的巩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其道统学说对于宋代政治思想影响颇深,被宋人奉为入学正统。(1)排佛倡儒的道统学说前朝的“排佛”主张裁抑佛教以维护正统的儒学礼教,毁寺院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韩愈的“排佛”认为基于传统的华夷之别,佛教不合于中国习俗和先王传统,佛教有祖统,儒家也有一个一脉相承的道统。儒家的道的基本内容是仁义。道生于仁义,在于人的道德自觉,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2)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韩愈从道的原则出发,系统滴论证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他认为君主是为了满足教化民众,拯救民生的需要而产生的。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统治者的政治事物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对社会的治乱君主应有更大的责任。韩愈认为统治民众最好的办法是实行愚民政策。17.简述韩愈的道统学说内容意义。答:(1)韩愈提出道统学说的原因①为了排佛倡儒,同佛教和佛教思想对抗;②与佛教的宗教法统一样,儒家也有传授谱系,韩愈以“道统”继承人自居;③恢复“道统”,阐扬儒家纲常名教来代替佛道教义。(2)道统学说的主要内容①儒家倡导的仁义道德;佛道讲道德,但是没有仁义;②不仅止于道德自觉和内心境界,而且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到达心和行的统一。而佛道只是③儒家实现政治与道德一体化。佛道无济与治国。(3)道统学说的意义①学术角度。儒家开始自觉以“道”来概括自己学说体系,是学家学说面向现实的新发展。②现实意义。加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维护了封建统治。18.简述柳宗元的国家起源与政体思想。答:(1)国家的起源对于君主及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传统儒家均用柳宗元则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认为,君主与国家的出现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尖锐化的结果,亦即人类社会自身矛盾激化的结果。君主与国家产生于武力和争夺。(2)政体思想柳宗元认为“封建”不是出自于圣人的意志,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指的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封土、建侯的分封制。分封制只是部落组织向统一国家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政体形式。总之,实行“封建”不是出于圣人的意志,而是客观形势所决定的。基于对“势”的理解,柳宗元也阐发了郡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