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地球的宇宙环境、演化历史与圈层结构
精选高频考题50题•非选择题
1.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地震波的名称:E—,F-。
(2)指出不连续界面的名称:A—,B-。
(3)指出地球圈层的名称:C—.D—。岩石圈主要存在于D圈层和一(填名称)的顶部。
【答案】(1)横波纵波
(2)莫霍面古登堡面
(3)外核地壳上地幔
【分析】本题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震波的判断和地球的内
部结构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
播。地球的外核部分为液态,横波到此会消失。由此判断出E为横波,F为纵波。
(2)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层之间
的两个界面依次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在莫霍面,纵波和横波速度突然加快,在古登堡面,纵波速度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所以A为莫霍面,B为古登堡面。
(3)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地核又分
为内核和外核,所以D为地壳,C为外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
圈。
2.通过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结合图文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
(1)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曲线③为的公转轨道,曲
线④为—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
(2)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则曲线①②之间为一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
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一。
(3)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则曲线③代表的不连续面是一:曲线①②之间为一,
请说出该圈层在大陆部分厚度随海拔的变化规律—o
【答案】(1)火星地球
(2)日冕黑子/太阳黑子
(3)古登堡界面地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分析】本大题以模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地球的内部
圈层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
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件所学知识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根据八大行星离太阳远近的分布规
律可知,③是火星的公转轨道,②是木星的公转轨道,④是位于火星轨道以内的地球的公转轨道,①是木
星轨道以外的土星的公转轨道。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的大气层结构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故①②之间是日冕
层,②③之间是色球层,③④之间是光球层,光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黑子(太阳黑子)。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内到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若阴影部分为地幔,则曲线
③代表地核和地幔的分界面一占登堡面。曲线①②之间是地壳,结合所学可知,地壳厚度与所处地区的海
拔高度呈正相关,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3.读太阳系示意图(北极上空俯视),回答卜.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代表地球的字母—,在图中相应位置标出地球绕日公转方向一。
(2)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一轨道和—轨道之间。
(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一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其中心天体是一。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一。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一。
【答案】(1)C
⑵火星木星
(3)两太阳系太阳
⑷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5)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分析】本体以太阳系示意图为背景,涉及太阳系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运用能力。
【详解】(1)根据所学,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到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土星。因此图中代表地球的是C;八大行星的共同特征是: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因此它们绕日公转
的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即在图中应为逆时针,在C所在的轨道逆时针画出公转方向
即可,如图:
(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3)根据所学,天体系统包括四级:可观测宇宙(一级),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二级),太阳系与其他恒星
系统(三级),地月系与其他行星系统(四级)。图中天体主要包括太阳系,地月系,共两级天体系统;最
高一级为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5)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4.下图左图为地震波与地球圈层关系图,右图为地理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一波,B表示一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D表示—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该面以下E代表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地震波B速度—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态。
(4)地球的岩石圈包括_和_。
(5)若右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最裸子植物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一代,
当时—动物大量盛行,从成矿角度来看是重要的—时期。
【答案】(1)横纵
⑵莫霍地壳地幔
⑶消失下降液
(4)地壳上地幔顶部
(5)中生爬行成煤
【分析】本题以地震波与地球圈层关系图为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地震波、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圈层等知识
点,重点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详解】(1)地震波分为横波(速度慢)和纵波(速度快),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A为横波,B为纵波。
(2)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
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根据这一特点判断出
图中D莫霍界面,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C为地壳,E为地幔。
(3)读图可知,在2900千米处,地震波A即横波消失,地震波B纵波速度减弱,并继续向深处传播。横
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可以推出F面以下的G物
质状态为液态。
(4)我们把软流层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称为岩石圈,岩石圈包奉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
(5)根据地质年代表及对应的生物关系,大量裸子植物生长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即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
形成于中生代,是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是重要的成煤期之-o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D—界面;F—界面IA曲线代表—波;B曲线代表—波。
(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C—;E—:G-o
(3)岩石圈是指—和I:地幔的顶部。
(4)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
A.左右摇晃B.上下颠簸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藤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
晃
【答案】(1)莫霍古登堡横波纵波
⑵地壳地幔外核
(3)地壳或C
(4)D
【分析】本题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地球的内部圈
层结构、地震波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综合思
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A波波速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为横波,B波波速快,能在固体、气
体、液态中传播,为纵波。图中D界面处A、B波速增加,为莫霍界面;F界面处A波消失,B波减速,
为古登堡界面。
(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C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E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是
地幔;G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是地核中的外核。
(3)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4)纵波传播速度快,引起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慢,引起左右摇晃。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
民的感受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速度/(km.s-i)
036
1000
2000
3()0()
4000
W艇5()0()
6()0()
(1)指Hl图中字母A、B表示的两列地震波的名称并说明判断依据。
(2)说出图中字母C、D、E、F、G、H各自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3)说出F界面内、外圈层物质结构的差异。
【答案】(1)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依据: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
(2)C表示地壳、E表示地幔、G表示外核、H表示内核、D表示莫霍界面、F表示古登堡界面。
(3)F界面以外圈层为固体物质,以内圈层为液体物质。
【解析】本题考知识点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及内部层的划分,
【详解】(1)由所学知识可知,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此B代表纵波、A代表横波。
(2)由所学知识可,依据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地球内部被分为三大同心圈层,自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慢
和地核。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因此图中D表示莫界面,C表
示地壳、E表示地幔、G表示外核、H表示内核、D表示莫霍界面、F表示古登堡界面。
(3)结合所学知识及两图结合可知,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速度下降,并继续往深处
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均可传。图中F处横波消失,说明F界面以外圈
层为固体物质,以内圈层为液体物质。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科斯克洞穴位于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洞穴唯一入口位于现海平面以下36米。洞内有各种各样的史前
壁画,其中能够认出的动物有野与、野牛、海豹和各种鱼类,且很多壁画已严重受损。经研究人员测定,
动物壁画约为2万年前的古人类道迹。下图示意科斯克洞穴纵更面(图中175m为入口至洞穴的距离,其余
标注为海拔)。
据报道,在被发现37年后,世界上唯一的海底史前壁画洞穴——科斯克洞穴的3D复制修复工程巳基本
完戌,2022年6月起对外开放,供人参观。
⑴推测该洞穴所在地2万年前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2)从气候与海平面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2万年以来洞穴入口的位置变化,完成下面关系图。
2万年前现在
气候|①|-----------A[②|
■
③I
洞穴入口位置————>1―©―
①②③④©
【答案】(1)气候寒冷;海平面较低;草原植被;(耐寒的动植物);河流发育程度较低。
(2)冷干暖湿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以上海平面以下
【分析】本题以科斯克洞穴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地理环境特点、气候变化的影响、地质作用等相
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
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洞内有各种各样的史前壁画,说明曾经为陆地,海平面较低(或洞穴位置较
高);壁画内画有海豹,海豹生活中比较冷的环境中,因此2万年前气候较冷、动植物种类耐寒,冰川分布
面积较广,植被稀疏、河流发育程度较低。
(2)读图可知,现今洞口位于海平面之下,说明海平面上升,因此可推断2万年以来,该地气候经历由冷
变暧的过程:气候寒冷期,海平面低,洞口位于距海岸线较远的陆地之上:气候转暖后,海平面升高,洞
口被海水淹没,位于海平面以下。因此图中①为冷干,②为暖湿,③为海平面上升,④为海平面以上,⑤
海平面以下。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地区(见下左图),常年盛行西北风,冬春季多大风,降水100mm左右。该地原为
草原,上世纪60年代开始,塔拉滩及周边土地出现荒漠化。2012年,在塔拉滩荒漠化草原地区规划建设太
阳能发电园,至2017年已建成为中国最大的生态光伏产业园。园区安放了大量距地面1米左右的光伏发电
板(见下右图)。几年来,塔拉滩太阳能发电园的植被恢复较好,现在该地区已成为太阳能产业、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畜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示范区。
tt
•3000-第向攸/米©城市。水域
。AWtH河流
(I)简述塔拉滩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2)说明该地区大规模安装光伏板对植被恢复所起的作用。
(3)阐释当地为什么还要在光伏园区内发展生态畜牧业。
【答案】(1)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少,云层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2)光伏板大规模安装后,光伏板有效降低了太阳直接辐射,减小了近地面风速,使得水分蒸发量减少,
保持了土壤湿度,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
(3)发展生态畜牧业既可以起到除草作用,使草不会影响光伏板吸收太阳光;又能生产生态畜产品,获得
经济和生态效益。
【解析】本题考查光伏发电的作用及意义。考查对地理现象的阐释能力。
【详解】(1)从图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区,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少,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弱,太阳
辐射强。
(2)光伏板降低了地面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减小了近地面温度,降低了风速。使得水分蒸发量减少,保
持了土壤湿度,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
(3)光伏发电厂区形成的大面积草场,植被的恢复和生长,有利于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减轻土地压力。
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又可获得畜产品,获得经济和生态效益;发展生态畜牧业既可以起到除草作
用,使草不会影响光伏板吸收太阳光。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F列要求。
太阳辐射是地球生态系统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更是气候形成和演变的基本动力,紫外线辐射是太阳辐
射中的特殊波段,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占太阳总辐射比重的4.6%〜5.9%。呼伦贝尔沙区位于我国东北大兴
安哈森林与呼伦贝尔草原过渡带,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呼伦贝尔沙地的太阳辐射量和紫外线辐射量影响大。
呼伦贝尔沙地呈条带状沿海拉尔河、辉河、伊敏河及呼伦湖东岸分布,以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为主,流动沙
地面积较小。下列左图为呼伦贝”地分布图,右图为呼伦贝尔沙地紫外辐射、总辐射年变化统计图。
75
8(X)
7(X)65
6(X)紫
总
r5O<)
120。27'12O02855外
一4(X)
辎
沙地棒子松林二[髓射3(X)
&2(X)45射
c量
1(X。)
49o4,M35
J、
・・W
草地、、、呼动沙125n
2r
15
49co3'
固定沙丘;
/河//固定沙丘5
U份
(1)说出影响呼伦贝尔沙地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变化的因素。
(2)补充右图中紫外线辐射曲线6~12月的变化特征。
太阳图度:昼长;云层厚度:沙尘天气。
8
OO
7OO
总
6OO紫
辐
OO外
射
5OO线
量
OO幅
2、4
MOO射
rOO量
m3
—M、
22・J
1m
2,
123456789101112月份
【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天气状况、日照时间长短。
【详解】(1)呼伦贝尔沙地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冬半年平均太阳辐射量小,但下半年当地白
昼时间较长,太阳辐射量较大;该地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使得7、8月云层较厚,此时,太阳辐射
量较小;该地荒漠化严重,沙尘天气较多也会影响太阳辐射。故影响呼伦贝尔沙地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变化
的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日照时间长短(昼长)、云层厚度和沙尘天气。
(2)可根据太阳总辐射量变化的趋势补充紫外线辐射量的变化曲线。根据已给出的曲线,可知紫外线的量
8---太阳总输射量
00…-紫外线辐射量
7()()
总600
®00
射500
量00
、4
小于太阳总辐射量。作图如下:m()()
j3
=・00
212
1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1年,中科院学者在青藏高原发现了目前已发现最原始的拔毛犀化石(距今约370万年)。
披毛犀为大型食草动物,全身拔毛,适应寒冷环境。其长迭1米的鼻角可以刮开冰雪,找到干草。
材料二伴随着青藏高原不断隆起以A第四纪(260万年前至今)气候变化,拔毛犀的活动公置发生过两
次大迁徙,第一次是由青藏高原逐渐向我国华北、东北迁徙,第二次是由我国华北、东北北迁至西伯利亚,
并最终在距令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灭鲍。近年来,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地区永久冻土层发掘出多具完整
拔毛岸遗体。
图例
,披毛犀
迁徙路径
“后期最大
尔分布范围
“・・,早期分布
.一范围
(1)推测披毛犀两次迁徙时分别对应的气候变化情况。
(2)面对气候变化,生活在我国东北的披毛犀族群选择北迁而不是退回至青藏高原,试分析其原因。
(3)关于披毛犀灭绝的主要原因,观点一认为是自然环境快速变化,观点二认为是人类的大规模捕杀。你支
持哪种观点?请说明原因。
(4)分析西伯利亚地区披毛犀遗体能保存完好的地理条件。
【答案】(1)第一次(青藏高原——华北东北):气候变冷;第二次(华北东北——西伯利亚):气候变暖。
(2)青藏高原已经大幅度隆起,族群无法到达;动物族群大规模迁徙只能从邻近的区域逐渐扩散。
(3)支持观点一(自然环境快速变化):气候转暖导致披毛坪生存空间大幅度压缩:生存条件(食物等)恶化,
进而导致物种灭绝;早期人类捕杀量不足以导致物种灭绝。
或者答:支持观点二(早期人类大规模捕杀):新石器时代人类(有了更先进的捕猎技术和工具)捕杀能力大
幅度提高;人口增加,捕杀需求大幅增加;其生活区域空间广阔,自然资源丰富,若非人类捕杀难以导致
物种灭绝。
(4)纬度高,气温低;冻土层厚度大;气候干燥(遗体保存条件好);人类活动少;埋藏时间较近。
【分析】本题以中科院学者在青藏高原发现了目前己发现最原始的拔毛犀化石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影响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1)由图可知,第一次青藏高原——华北东北,此时由气温低的区域迁往气温高的区域。气候变
化情况为气候变冷:第二次(华北东北——西伯利亚)此时由气温高的区域迁往气温低的区域。气候变化
情况为气候变暖。
(2)260万年前至今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到披毛犀族群第二次迁徙青藏高原海拔高,披毛犀族群无法到达;
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动物族群大规模迁往邻近的高海拔地区。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观点一认为是自然环境快速变化,是因为造山运动使自然环境快速变化,导致披
毛犀生存环境变化,栖息地、食物减少;早期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小,人类捕杀量不足以导致物种灭绝。观
点二认为是人类的大规模捕杀,此时地球上仍然存在适合披毛犀生存的环境,且其生活区域空间广阔,自
然资源丰富;而人口开始增加,捕杀需求大幅增加,人类开始使用工具,若非人类大规模捕杀,难以导致
物种灭绝。
(4)披毛犀遗体能保存完好需要微生物活动少,西伯利亚纬度高,气温低;气温低,冻土层厚度大;高纬
度地区气候干燥(遗体保存条件好);人类干预少,会大量保存下来。西伯利亚地区披毛犀存在时间距今近,
埋藏时间较短。
1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3年4月22日2时左右,SOHO卫星监测到一次伴随M1.7级太阳耀斑的全晕日冕物质抛射,由此
引发的地球特大磁暴持续了两天左右,在我国新疆克拉玛依和黑龙江漠河等地都能看到罕见极光。
⑴阅读以上资料,概括本次太阳行动的特点。
(2)此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o(双项选择题)
A.接受的年太阳辐射量大幅增加B.磁场发生强烈扰动,产生磁暴
C.太平洋上的台风活动频率加大D.与天宫空间站的通信受到干扰
科学家通常用太阳黑子相对数反映太阳活动的强烈程度,黑子相对数少的年份就称为太阳活动的极小
年,两次相邻的极小年之间为一个太阳活动周。下图为2006〜2023年每月太阳里子相对数平均值。
(3)读图判断一个太阳活动周的周期,并说出判断依据.
【答案】(1)对地球影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
(2)BD
(3)11年左右。两次相邻的太阳活动极小年时间间隔大约为II年。
【分析】本大题以太阳活动及影响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周期等知识,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监测到一次伴随M1.7级太阳耀斑的全晕口冕物质抛射;由此引发的地球特大磁暴
持续了两天左右,在我国新疆克拉玛依和黑龙江漠河等地都能看到罕见极光”可知,特大磁暴持续了两天左
右,对地球的影响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大;极光一般出现在高纬度地区,我国新疆及黑龙江可以见到极光,
说明太阳活动影响范围广。
(2)地球接受太阳辐射不属于太阳活动的影响,A错误;太阳活动的影响包括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BD正确;台风属于热带气旋,和太阳活动无关,C错误,故选BD。
(3)结合材料“黑子相对数少的年份就称为太阳活动的极小年,两次相邻的极小年之间为一个太阳活动周”
可知,图中第一个极小年出现在2008年,第二个极小年出现在2019年,即两个相邻的极小年间隔约11年,
故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天问一号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的仪器,于202()年7月23日发射,历时202天,于2021年
2X10日顺利进入环火轨道,随后成功着陆并开展探测任务。下图为天问一号自地球出发至着陆火星简图。
出发时火星位置
材料二2021年5月15日,携带着“祝融号”火星车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表面,进行火星勘
测甚至取样分析,并传回了在火星上拍摄的第一批照片。下图示意“祝融号”火星车构造。
ivigationandTerrainCamera
多光谱相机
MultispectralCamerii二.
磁场探测仪___________________
MartianSurfaceMagneticFiddDetector
ntDetertor
卜'SubsurjacezDetection
次表'层雷达(图频)Radar(CHI)
SubsurfaceDetectionRadarjCH2)*
(1)指出火星公转•周所需时间并写出推理过程。
⑵据图指出“祝融号''进行火星勘测的重要任务
(3)若太空探测器登陆火星轨道之外的天体,指出太阳能电池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4)与地球相比,指出木星遭遇陨星撵击的频率高低并分析原因。
【答案】⑴606天。过程冲国天间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于2021年2月10日顺
利进入环火轨道,历时202天,火星大概旋转了120。,故可估算火星绕日公转的周期约为606天。
(2)土壤成分及组成;火星上的天气、光照等;火星上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磁场;生命物质探测。
(3)面积加大。理由:距离太阳距离更远,单位面积获得光照少,需要增加受光面积获得较多太阳能,维持动
力。
(4)木星受到陨星撞击的频率高。原因:距离小行星带近;质量、体积大,引力大;体积大,受撞击面广
【分析】本题以天间一号发射的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公转周期,生命存在的条件,太阳能的利
用,陨石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详解】(1)由图可知,从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历时202天,于2021
年2月10日顺利进入环火轨道,由图可知历时•202天,由火星公转轨道可知火星大概旋转了120。,故可估
算火星绕日公转的周期约为606天。
(2)由材料二图片可知,探测器携带了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磁场探测仪、成分探测仪、气象探测仪和
多种雷达等。成分探测仪可探测土壤成分及组成和生命物质探测:多光谱相机和气象探测仪可探测天气、
光照等;地形相机和雷达可探测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磁场探测仪可探测磁场。
(3)与太阳与火星的距离相比,火星轨道以外的天体距太阳更远,能量强度下降,故需要扩大太阳电池板
面积,从而获得充足的太阳能,来维持各种仪器的正常运转。
(4)与地球相比,木星距离小行星带近,且木星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大很多。距离小行星带近,使其受到陨
星撞击的频率高,且质量大,引力大,导致小行星更容易被拉向木星,体积大,受撞击面广。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恐龙生活在一代,该时期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
(2)简要说明恐龙生活的时期生物进化的表现是:—植物极度繁荣;—动物大量繁殖,并逐渐向鸟类进化,
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3)在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成煤期有一纪和侏罗纪。(写年代名称)
(4)古生代末期,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到了后期形成一。
【答案】(1)中生代白堂纪
Q)裸子爬行
(3)石炭纪■■二叠纪
(4)联合古陆
【分析】本大题以恐龙为材料,涉及地质年代、地球早期演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
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该时期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这一时期恐
龙等爬行动物空前繁盛,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该时代末期,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了生物灭绝事
件,恐龙也从地球上消失。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生活的时期生物进化的表现是:裸子植物极度兴盛;爬行动物大量繁殖;爬
行动物逐渐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3)由于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生,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生,但是在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地球自然环境发生
巨大变化,导致植物大量死亡,因此也就使古生代石炭纪•二叠纪和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成为重要的造煤时
期。
(4)古生代是地壳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到了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欧
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世界联合古陆形成。因此答案为联合古陆(世
界联合古陆)形成。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地球图层结构包括外部圈层和内部图层,在地表附近,各个图层相互渗透,存在物质和能量交
换。左图为地球内部固层划分图,右图为地球圈层物质交换示意图。
⑴根据左图中地震波变化,推测C所在的圈层的物质形态不可能是一(固态、液态、气态),理由是一。
(2)右图中的①②对应的地球圈层名称依次是:一、一。
C
T
在
大
气
中
的
含
量
(4)据图推测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的原因:。
【答案】(1)固态横波消失
(2)水圈
岩石圈
(3)古生代中生代
(4)生物的出现
【分析】本大题以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地球圈层物质交换示意图、地球生命演化和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
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外部圈层结构、地球早期的演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运
用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1)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在C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明显减小,说是C处不可能是固态。
(2)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又能向②进行渗透,说明是水圈;③需要供水,且能提供氧气,则是生物圈;
④能降水,说明是大气圈;②接受降水和渗透是岩石圈。
(3)由图可知,甲位于前寒武纪与中生代之间,应该是古生代。中生代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
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
(4)图中表示氧气的曲线在“后生生物出现及发展”这一时间段增长趋势变陡,证明生物的出现使大气中氧
气的含量陡然增加。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太阳辐射地区分布不为匀,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纬度(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势、天气状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图
冒丰宜区(>1700)
豳较丰需区(15001700)
因可利用区(12001503
II贫乏区(V1200)
单位:kW•h/nr
材料三: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三总辐射量分布图(下图)(单位:千焦/平方米・日)。
123456789101112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纬度
(1)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说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最少的地形区并分析原因。
⑵读材料三,简述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日总辐射量的分布规律。
(3)结合材料三,分析6月份高低纬度间大气上界的太阳日总辐射量相差不大的原因。
【答案】(1)四川盆地。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从而造成日照的时
间短,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最少。
(2)纬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时间分布规律:夏季多「其他季节(6月份最高,3月至6月逐渐增多,6
月至9月逐渐减少)。
(3)6月份,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低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高纬地区虽然正午太阳高度小,太阳
辐射强度比低纬小,但昼长时数大于低纬地区,因此太阳日总辐射量与低纬相差不大。
【分析】本题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图、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日总辐射量分布图为材料•,设置3
道小题,涉及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
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图可知,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地区。原
因主要从纬度、地形和天气进行分析,四川盆地受盆地地形的影响,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
云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纬度较低,夏季日照的时间较短,
所以年太阳辐射量分布最少。
(2)读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日总辐射量分布图可知,图示中有两个坐标轴,一是纬度变化,一是时间变化,
因此分布规律应为两方面,一是纬度分布规律,一是时间分布规律,根据图中等值线数值变化可知,纬度
分布规律大致是从低纬向高纬随纬度升高,大气上界太阳日总辐射量递减。时间分布规律:夏季多于其他
季节,其中6月份最高;3月至6月逐渐增多;6月至9月逐渐减少。
(3)太阳日总辐射量的大小受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共同影响。6月份,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低纬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高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太阳辐射强度比低纬小,但高纬地
区白昼时间大于低纬地区,R照时间较长,因此太阳日总辐射量与低纬相差不大。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格尔木市(36。25小,94。53£)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属于大陆高原气候,年太阳总辐射量在6618〜
7356MJ/m2,年均日照时数在3200〜3600小时,年平均气温4.3°C,年平均降水总量43mm,年平均降水
天数27天。下图是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和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
材料二2017年9月6日19时53分,太阳爆发超级大罐斑。下面两图为“1900—2000年太阳黑子年
平均数变化示意图(左图)”和“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右图)”。
③都
太
②阳
①大
气
太/
阳
内
部
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198019902000年
(1)根据材料-,阐释格尔木年太阳总辐射量大的原因。
(2)近年来,政府着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建设。格尔木拥有大品的未利用荒漠化土地,地势平坦开阔。
你是否赞成在该地大力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请根据材料信息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二,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层(填图中序号),黑子发生在______层(填图中序号),据图可
以判断黑子的变化周期约为,根据图中最早的•次黑子高峰值推断其上一次高峰值出现的时间约是一
年。
(4)耀斑爆发之后的数天,是观看和拍摄极光的最佳时机,家住济南的张先生想去拍摄极光,请你结合所学
知识帮忙提供几条地理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1)纬度较低;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少,晴天多,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辎射多。
⑵赞同;地处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荒漠化土地广,且地势平坦开阔,为
太阳光伏发电站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土地资源:政府的政策支持.
不赞同;格尔木为经济落后地区,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交道条件通达度不高)光伏发电基础设施落后;
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距离市场遥远;生态环境脆弱,光伏电站建设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3)②①II1894年或1895年
(4)地点选择在极圈附近的高纬度地区;选择在夜间进行拍摄;注意保暖。
【分析】本大题以太阳辐射为材料,涉及太阳福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
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介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一“格尔木市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所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帽射穿大气层
的路径短,受到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在地表集中,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
阳幅射多,因此太阳辐射量大;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年均日照时数为3200〜3600小时,
年平均降水总量少”,降水少,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日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直接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多(强)。
(2)本题意在考直格尔木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条件,评价开发条件•般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去评价,有
利条件即是赞同的理由,不利条件即是不同意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条件是格尔木地处青藏高
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所以太阳能资源丰富;“格尔木拥有大量的国有未利用
荒漠化土地,地势平坦开阔“,格尔木荒漠化土地广,且地势平坦开阔,为光伏发电提供了较好的土地资源:
开发光伏发电建设土地成本低,又使荒地得到了开发利用,提高了十.地利用效率;光伏发电集热板下,强
光照射小,蒸发减少,土地保持较湿润状态,利于小草的生长;太阳能光伏发电,清洁可再生,有利于推
进碳减排的计戈",因此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不利条件有: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经济不发达,资金不
足,技术力量薄弱: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线路少,(交通通达度不高)光伏发电基础设施落后;青藏高原地区
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能源需求量少;而又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距离市场遥远,远距离超高压输电
会产生电损: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光伏电站建设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3)根据所学知识,太阳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②层,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①;据图可以判断太
阳黑子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图中最早一次高峰出现在1905/906年,因此其上一次高峰值出现的时间约
是1894年或1895年。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极光现象是一种绚丽多彩的等离子体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
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的现象,所以观测地点选择
在极圈附近的高纬度地区;由于极光的光辉比太阳光暗的多,因此观测时间选择在夜间进行拍摄,两极地
区气温低,昼夜温差又大,因此夜晚温度会很低,要注意保暖。
17.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甘肃省风能、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2019年,甘肃省太阳能发电量为90亿千
瓦时,约占全省电量的6.10%.下图为甘肃省太阳辐射[单位:kW.h/(m2a)]分布示意图.
_______95°100°1()5°11。°
⑴揄H甘肃省太阳辐射分布特征。
(2)造成甘肃省太阳幅射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⑶分析甘席省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
【答案】(1)分布不均;西北部太阳辐射丰富,东部、东南部太阳能资源相对匮乏。
(2)天气(降水)。
(3)甘肃省位于中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白昼较长;地处内陆,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地
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
【分析】本题以甘肃省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等相关知
识点,考杳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甘肃省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大致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西北部太阳辐射丰富,
东部、东南部太阳能资源相对匮乏.
(2)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太阳辐射较少,西北部地区降水较少,太阳辐射较多,故造成甘肃省太阳辐射
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天气(降水)。
(3)甘肃省大部分地区位于35ON~4(TN之间的中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白昼时间较长,太阳辐射
较强;地处内陆,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降水少,日照时间较长;地形以山地、高原
为主,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对太阳辐射削弱小等。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蜀犬吠日”出自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日:‘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
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材料二素有“口光城”之孙的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省级行政中心,藏语意为“圣地”。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
支流拉萨河中游北岸,海拔3657米。这里属高原干旱气候区,特点是气温偏低,降水较少,空气稀薄,日
照时间长约3000小时。
[问题探究]
⑴请结合材料说出“蜀之南,恒雨少日”的原因。
(2)西藏拉萨被称为“日光城”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答案】(1)四川盆地空气潮湿,天空多云;四周群山环绕,水汽不易散失。
(2)位萨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阴雨天气少,日照时间较长。
【分析】本题以四川盆地和拉萨口光城为区域设置试题,涉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的相关知识点,考杳学
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
知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蜀之南,恒雨少日”意为蜀地南边经常下雨,很少有晴朗天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盆地
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且盆地地形,四周群山环绕,水汽不易扩散,因此多阴雨天气。
(2)结合材料“拉萨日照时间长约3000小时”,拉萨被称为日光城是因为其日照时间长。拉萨位于青藏高原,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辐射削弱少,能量的损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又由于大气
洁净,尘埃和水汽含量较少,透明度高,云最少,晴天多,日照时数多。
19.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1年3月24日05时14分,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发生5.4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41.70度、
东经81.11度,宸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台网共记录到余震10次,其中最大震级3.4级。
材料二图甲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图乙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
图甲
速度/(km/s)
03691215
⑴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拉萨B.乌鲁木齐
C.上海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度计划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 班级在校外活动的组织与安排计划
- 幼儿园小班零食安全教育计划
- 评估反馈体系计划
- 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计划
- 社团活动执行规划计划
- 医药行业月个人工作计划
- 监控高杆施工方案
- 叙永县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实操考试题题目与答案
- 现代汉语方言学试题及答案
- 模块三 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课件 第十单元 幼儿教师教学口语
- 2024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聘岗位招聘考试真题
- 《劳动最光荣》名师课件
- 消防安全责任制度试题及答案
- GB/T 22474-2025果蔬、花卉酱质量通则
- 物业管理人员职业倦怠预防与心理疏导
- 电炉炼钢工职业技能知识考试题库
- 2025年新手护士考试题及答案
- T-CGTA 01-2024 猪饲用玉米标准
- 2025年湖北汉江金融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T-SCAQPX 01-2024 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