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新高考)板块五选择性必修复习讲义(教师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新高考)板块五选择性必修复习讲义(教师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新高考)板块五选择性必修复习讲义(教师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新高考)板块五选择性必修复习讲义(教师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新高考)板块五选择性必修复习讲义(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9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主题概览1.古代中国政制(1)演变:先秦时期形成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世袭制和贵族等级分封制。秦朝以后确立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过历代改革并不断发展完善,国家治理能力逐步提高。(2)趋势: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和地方行政体制发展的总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近现代中国政制:辛亥革命爆发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近代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创立了共和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行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经过探索,逐步确立并发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以世袭制打破禅让政治传统。(2)商朝——内外服制: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内容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特征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2.秦朝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2)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长,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3)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4)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3.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①两汉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中枢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东汉时期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②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意义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③宋朝: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又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分割宰相的权力。④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⑤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秦汉以来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废宰相后设立内阁,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⑥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2)地方行政制度朝代地方行政制度两汉时期汉朝沿袭秦的郡、县二级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东汉晚期,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朝分为州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朝明初废行中书省,其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1.警示·易错易混禅让制VS世袭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它适应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世袭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与私有制相适应的。其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2.阐释·核心概念[官僚政治]西周宗法分封制下的“官”以贵族血统世袭,秦以后的“官”则是由皇帝任免,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官僚政治体系还包括管理官僚、选拔官僚的制度,官僚履行职责、执行政务的制度。3.图解·关键知识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4.思考·情境问题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摘编自《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秦朝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丞相总揽政务,位高权重,是为独相;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是为群相;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中枢机构,是为兼相。5.拓展·思维点拨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与中枢机构的演变,大体是围绕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这两个方向发展的;君主专制导致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君主专制就必然虚化甚至废除宰相制度。知识点二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①诞生共和制度: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北洋军阀时期①政党政治的尝试: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1913年春“宋案”发生和二次革命被镇压后,袁世凯夺取大总统职位,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②军阀割据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局面。(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①国民党“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②国民党“宪政”: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崩溃。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建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意义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①设立边区政府: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②实行“三三制”内容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3)解放区的人民政权①设置行政区:行政区巩固了新兴的人民政权,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②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核心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①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②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③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④完善——改革开放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①确定目标: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②发展与完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成就和显著优势,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1.思考·学习情境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国会议席分配表党名发起人在议会中所占席位政治派别国民党宋教仁392革命派共和党黎元洪176旧官僚统一党程德全24旧官僚民主党汤化龙24立宪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顺应趋势,践行民主政治,具有进步性;党派鱼龙混杂,多被旧势力利用,民主共和成为招牌。2.图解·关键知识国民党的“训政”3.警示·易错易混(1)民主革命时期人民政权的形式与性质土地革命时期:形式——苏维埃政权;性质——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形式——边区政府;性质——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形式——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性质——人民民主政权。(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VS西方的多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西方的多党制是指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互争政权的政治制度。两者有着本质区别。主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视角1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材料秦朝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地位高,权力大。汉武帝时,鉴于宰相职权过重,就开始重用内朝近臣,到东汉时,在宫中主管收发文书的尚书,开始掌管机要,侵夺外朝相权。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置4个宰相官职:中书令、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明朝罢中书省,废宰相,设内阁,因明朝宦官专权,内阁权力受到牵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多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四品以上的官员担任,成为辅助皇帝的主要机构。——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断压制相权以加强皇权;内朝官逐渐向外朝官转化;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宰相既实行分权,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视角2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演变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深化拓展历史解释——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特点皇权加强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随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发展演变内外转化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由实变虚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任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相权分散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即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但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异化外戚干政外戚指君主的母族、妻族。外戚干政在中国尤以汉朝为烈宦官专权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严重的时期权臣专政权臣指有权势之臣,他们的权力往往超过其他的大臣,甚至凌驾于帝王之上。权臣一般为当朝宗室、将帅、宰辅、外戚等,如西汉霍光、东汉曹操、明代张居正等主题二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视角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探索与建设材料一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材料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对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制定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架构、经济基础、法律原则、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并不断发展,中国的民主大厦巍然耸立起来……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摘编自《中国的民主》白皮书(2021年12月4日)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抗日政权建设有何创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通过哪些政治制度来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答案创新:建立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政权原则。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拓展家国情怀——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1)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民主政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3)民主政治在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历程,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不断完善。(2023·海南卷,2)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答案D1.学术情境——先秦贵族政治(2023·保定模拟)有学者认为“(周朝)中国贵族与欧洲领主相比,其权力比较薄弱,其等级森严比较缓和”“周朝的中国领袖,虽然趋向于等级分明,但仍受亲戚人脉的限制”。该学者意在强调周朝()A.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B.贵族世袭特权相对较为薄弱C.传统血缘宗法关系居于主导D.政治建构呈现官僚政治特点答案A解析材料学者认为周朝的贵族权力比较薄弱,受亲戚人脉的限制,其意在强调周朝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袭特权”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血缘宗法关系居于主导,排除C项;“官僚政治”指的是非世袭产生官员,周朝属于贵族政治,官员由世袭产生,排除D项。2.学习情境——汉朝行政中枢结构(2024·湘潭模拟)下图是汉朝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这反映了()A.三公成为决策机构B.尚书剥夺外朝行政权C.中朝有效抑制相权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中朝官员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参与中枢决策,剥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的决策职能,外朝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成为政令的执行机构,丞相的职权和地位也因此受到削弱,C项正确;以三公为代表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排除A项;外朝依然保留行政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反映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排除D项。3.社会情境——汉至隋的政治(2023·南阳模拟)如图是史籍中记载的东汉至隋中使(代表皇帝敦促、慰问、给大臣送医药、赏赐、宣谕、咨询大臣、操办奉迎等礼仪性事务,东汉至隋以宦官为主)的出使情况。这一时期的中使出使()A.体现了公平开放的人才选拔趋势B.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C.与各代专制皇权的强弱基本一致D.加强了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中使总体出使次数不是很多,遣出中使数量的多寡与各代专制皇权的强弱程度基本一致,即皇权较强时,遣出中使的次数较多,皇权削弱时,中使出使的次数较少,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选才,排除A项;代表皇帝敦促、慰问、给大臣送医药、赏赐、宣谕、咨询大臣、操办奉迎等礼仪性事务,对地方权力没有大的影响,也不涉及对地方的制约与监察,排除B、D项。4.生活情境——苏维埃政府的劳动政策(2024·石家庄模拟)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中,不仅将没收来的财物都散发给了农民,并且还给他们分田地。此外,苏维埃政府还相继出台了新的劳动政策,“分田后,没有长工了,零工也大幅度减少”。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土地革命()A.巩固并逐步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B.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C.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区社会面貌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政策及措施调动了根据地群众的参军热情,对瓦解敌军、壮大红军及推动土地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区社会面貌,C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这一时期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出现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在解放战争后,排除D项。中国古代文书政治唐代正式公文达到15种,更加规范,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宋代公文文种全方位增多,地方官府间及中央与地方间文书往来远胜前朝,这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叠床架屋直接有关。元代皇帝专用文种诏令分为蒙诏和汉诏,以蒙诏为主体,呈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新增了谕旨,可以绕开文官政府直接下达,到清代开始制度化。清代臣子有一特殊的上奏文种——“奏折”,可以直达御前,增强了保密性。——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材料解读]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书;文书由以法律形式确定到清代开始制度化。[命题方向]说明影响古代公文文种变迁的主要因素;概括唐以后文书政治的发展趋势。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3·丹东模拟)西周时,各级领主封地的都城大小以国都为标准,都有固定的比例;自天子至卿大夫,其马匹、兵车及兵员数量都要与自身身份相匹配,卿大夫“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诸侯“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天子“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由此可知,当时()A.“家天下”局面初步形成B.贵族政治秩序得以强化C.中央集权政体正式确立D.宗法制向全国各地推广答案B解析材料中西周“各级领主”依据“各自身份”确定国都大小和军事力量,这体现了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由此可知当时贵族政治秩序得以强化,B项正确;“家天下”局面在夏朝已经形成,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中央集权政体尚未建立起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血缘亲疏与嫡庶对贵族继承关系的影响,与宗法制无关,排除D项。2.(2023·邯郸模拟)锡命礼是西周王朝天子册封各国诸侯和中央王官的政治工具。而《国语·周语》记载晋惠公接受天子锡命时“执玉卑,拜不稽首”。周平王和周襄王分别锡命晋文侯和晋文公时,赐物中均没有出现“鈇钺”(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这一物品。这些现象反映出这一时期()A.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有机结合B.周王室的政治影响力遭到削弱C.贵族内部矛盾促进了权力的再分配D.土地制度变革动摇了等级秩序答案B解析材料中诸侯接受天子锡命时的怠慢,以及周王忌惮诸侯,锡命时不再授予其象征军事征伐权的物品,均说明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政治影响力遭到削弱,B项正确。3.(2023·武汉模拟)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A项正确;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B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排除D项。4.(2024·岳阳一模)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做丞相,改变了即位早期由贵族做丞相的惯例。之后,汉武帝又让贤良之士“并在左右”与大臣辩论。这反映了当时()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凸显B.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C.皇权进一步加强的趋势D.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打破了早期由贵族做丞相的惯例,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做丞相,又重用身边贤良之士,让其参加国家重要事务的讨论,这反映了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及选官制度的变革,排除A、B、D项。5.(2023·九江模拟)自汉至隋,以他官居宰相职的现象很少见,然而到了唐朝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君主可以用各种名号使其他官员具有宰相的资格,如参掌机务、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这种名号较为随意,并不统一和固定。这表明当时()A.地方官员升迁渠道拓展B.中央行政制度日趋完善C.皇帝试图强化君主专制D.政府决策效率不断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以他官居宰相职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能有效地限制相权,起到了加强君权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强调君权的加强,且宰相为中央官员,与地方官员升迁渠道是否拓展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宰相一职,无法体现整个中央行政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强调唐朝以他官居宰相职的现象,其目的是分化、制约相权,强化君权,并没有涉及政府决策的步骤、过程以及结果,无法体现决策效率是否提高,排除D项。6.(2023·佛山模拟)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后,分设三司,三司彼此不相统属。省内重大政事,都要由布、按、都三司会议,报中央批准后,才能推行。在应对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时,三司容易互相推诿,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巡抚制度正是为弥补这一缺陷而产生的。这反映出()A.三司长官懒政、怠政 B.三司分权不利于治理C.应给地方更大自主性 D.制度设计应兼顾效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地方遇到重大政事,都要由三司请示中央后才可推行,遇到突发事件时三司往往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因此设置巡抚来弥补这一缺陷,可见制度设计应考虑效率,D项正确;“三司长官懒政、怠政”这一表述的材料依据不足,排除A项;三司分别处理不同事务,只是遇到重大事件时要请示中央,B项说法片面,排除;材料反映的问题不是地方缺乏自主性造成的,排除C项。7.(2023·宁波模拟)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在1924年1月的《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中,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上述史料主要表明孙中山()A.放弃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B.受到苏联模式的深刻影响C.反思了政党政治受挫的原因D.认识到工农大众的伟大力量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在1913年孙中山认为第一应考虑的是内阁问题,而在1924年则参照俄国政党的模式,说明孙中山对政党政治进行了反思,C项正确;孙中山并没有放弃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政党政治的反思,而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孙中山对工农大众力量的态度,排除D项。8.(2024·湘潭模拟)如图是1916年7月31日《新闻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再造民国之最要着》。画面中一名议员一手拉风箱,一手执勺,正在对一个写有“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再造”的三足大鼎进行修补。对此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A.喻示了袁世凯独裁对民主体制的破坏B.表达了国民党对民主共和的向往C.反映了国人对议会政治的客观认知D.说明三权分立体制适合中国国情答案A解析从漫画可以看出被袁世凯破坏的“司法”一足似乎已经修补好,议员正在修补写有“立法”两字的一足,体现了袁世凯独裁对民主体制的破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党对民主共和向往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国人的态度,无法得出国人对议会政治的客观认知,排除C项;三权分立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相互制衡,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9.(2023·揭阳模拟)民国初年,35个有明确党纲的政党均主张振兴实业、普及教育、中央集权,推崇政党内阁。与此同时,各主要政党的整合也在快速进行。1912年秋,北京政坛上出现了国民党、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分庭抗礼的局面。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A.党派斗争的复杂 B.社会转型的加快C.共和观念的宣扬 D.政党政治的活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政党数量众多,且大都表现出对政党政治的关注,而主要政党的整合过程,也是政党政治发展的表现,故材料主要反映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活跃,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活跃,党派斗争强调的是各政党相互攻击,排除A项;当时中国确实处在社会转型期,但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共和观念的宣扬,排除C项。10.(2023·襄阳模拟)1940年11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公布施行的《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称,“为发扬民主,动员全民参战,贯彻法令保障人权之真精神”制定本条例。之后,陕甘宁边区等地也制定了类似的条例。这表明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A.坚持抗战和民主政治建设相促进B.坚持反帝和反封建革命紧密结合C.注意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利益D.兼顾了统一战线和独立自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40年11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发扬民主,动员全民参战”“陕甘宁边区等地制定了类似的条例”可知,在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一系列人权保障条例争取人民群众参与到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民主政治建设相促进,A项正确;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等反封建行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协调地主和农民利益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独立自主的特点,排除D项。11.(2023·常德模拟)1941年5月,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写道:“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边区()A.践行新民主主义理论 B.实行人民民主专政C.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D.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答案A解析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在于无产阶级对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A项正确。12.(2024·威海模拟)1998年中国进行的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推行“撤地建市”的市管县体制改革,发展到探索省直管县的体制改革。许多地方已经实行财政上的省直管县,少数地方正在探索行政上的省直管县。这一改革()A.扩大了基层的自治权B.提高了地方的财政收入C.优化了政府管理结构D.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98年中国进行的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市管县体制改革发展到探索省直管县的体制改革,省直管县的体制有利于扩大县的自主性,提高行政效率,即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力,D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不是基层改革,不能扩大基层的自治权,排除A项;材料中的改革实质上是政府层级调整,并不能提高地方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材料中的改革实质上是政府层级调整,而非政府管理结构的优化,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28分)13.(2023·长沙模拟)(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两级制……秦有四十多郡,中央直接管理问题不大,西汉时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在部置部刺史,加上京城的司隶校尉,共十四个……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成了州、郡、县三级……机构重叠,人员膨胀,所谓“十羊九牧”,十分不便。——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二晚清以来,流民大量涌入东北,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面对“外有强邻逼处,内有马贼横行”的危局,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三省将军,设立东三省总督,总督之下设三巡抚,分管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行省下分设道、府、厅、州、县等地方民治机构。其中,东三省所设之道,多数为分巡道兼兵备衔,道员兼辖招民招垦、旗民交涉以及蒙务、商务、税收等。道本身具有监察职能,部分道还受理中外交涉事务。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及开发边疆、缓解危机。——摘编自王景泽、丛佳慧《试论清末东三省道的设置与作用》(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地方管理体制变动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汉代及之后地方行政机构层级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行政制度的原因,并简析晚清政府在东三省设置“道”的作用。(7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地方行政体制变革的认识。(2分)答案(1)主要原因:高级政区过多,中央难以直接管理。(2分)不利影响:中央控制力减弱,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地方行政机构重叠,人员膨胀,行政效率低。(3分)(2)原因:流民大量涌入;清政府开发东北地区的需要;边疆(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有识之士的推动;原有军府制度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任意3点,3分)作用:内肃治安,外固边防;有利于开发边疆,发展经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遏制了吏治败坏,缓解了社会矛盾;发挥了一定的外交职能,有助于中外交流及维护国家权益;有益于推动地方行政管理的近代化。(任意4点,4分)(3)认识: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应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应注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统筹中央和地方利益);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任意2点,2分)14.(2024·北京一模)(14分)在长期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逐步推进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间法律内容节选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凡上述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民主政权是如何逐步建设起来的。答案示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进行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对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确立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保障了工农劳苦大众、红军的政治权利,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突出。《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创立抗日民主政权,通过“三三制”原则,建立边区政府,最大限度团结社会各阶层,扩大政权基础。抗日民主政权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力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行民主集中制,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至此,人民民主政权正式确立。综上,在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与时俱进,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第50讲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主题概览1.古代希腊、罗马政制:古代希腊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分别形成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古罗马经历了由共和制到帝制的演变。2.中古西欧政制: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中古西欧国家分别形成议会制度和等级君主制。3.近现代西方政制:近代西方在继承中古欧洲国家制度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国情,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主政体,经过19世纪至20世纪的不断革命与改革,民主政体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知识点一西方国家古代政治制度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内容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大部分官员由抽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公民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公民审判员全体达6000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2)斯巴达——寡头政治机构职责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王王位世袭,垄断了军事统帅权长老会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议员终身任职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但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1)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前27年)①权力结构执政官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行动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②政体实质: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③政体局限: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2)罗马帝国(公元前1世纪末建立)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3.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国家表现特点法国(1)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2)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王权进一步强化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英国(1)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被迫签署《大宪章》(2)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3)14世纪,议会逐渐分为上下两院,各自议事,并取得批准征税、进行立法等重要权力。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政策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1.图解·关键知识城邦制度、公民与民主制的联系2.挖掘·教材知识古罗马的塔西佗在著作中写道:“屋大维……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与罗马共和国相比,罗马帝国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而罗马帝国实行君主独裁统治。3.阐释·核心概念寡头政治·贵族政治·民主政治[寡头政治]指的是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统治形式。[贵族政治]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民主政治]指的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寡头制相对。知识点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表现(1)英国:君主立宪制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②18世纪,逐渐形成内阁制度。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2)美国:联邦共和制①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②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国会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3)法国:议会共和制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新宪法。经过数年动荡,法国确立了共和制。2.评价(1)积极性: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2)局限性: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等。1.阐释·核心概念[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以议会(国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的节制,行政权与立法权合一,政府(内阁)则对议会负责。2.思考·情境问题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此举是否合理。答案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符合宪法规定。主题一西方国家古代政治制度视角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材料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4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摘编自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思考据材料,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权在民、直接民主、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视角2英国《大宪章》的签署材料1215年,封建贵族乘机联合对国王不满的各方力量反对约翰王。5月17日,封建贵族得到伦敦市民支持,占领了伦敦。在强大压力下,约翰在兰尼米德签署《大宪章》。其主要反映西欧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即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权力。6月19日,贵族则重申对约翰效忠。——摘编自《欧洲政治史研究》思考根据材料,指出英国国王签署《大宪章》的原因。这一法律文件的签署体现西欧封建政治的哪一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因:封建贵族与地方势力、市民结成反对国王的联盟。特点: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权力。深化拓展唯物史观——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比较比较项目古希腊古罗马不同点文明拓展方式古希腊通过海外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来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古罗马通过战争扩张疆域,在继承古希腊文明、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国家组织形式古希腊实行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各城邦长期独立自治古罗马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建立起统一的帝国政治制度古希腊实行主权在民和轮番而治的民主政治古罗马初期实行贵族共和制,随着对外扩张逐渐转变为帝制政治文明贡献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罗马法是世界上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现代法律的基础相同点形式上都实现了分权;都维护奴隶主利益,维护奴隶制度;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没有资格参与政治主题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视角1英国政治体制材料英王虽然是国家元首,但其权力要么只能按法律和惯例行使或受到别人牵制,要么必须在有关大臣的“忠告”并连署下行使,实际处于“临朝不临政”的地位。议会和内阁虽掌握实权……议会的立法、监督、财政等大权实际握在下院手中。英国内阁由英王授权在下院中获多数席位政党的领袖组建……内阁对下院多数负责……这是“实”的一面。——摘编自康晓、谭君久《英美法三国政体的异同及其文化成因比较》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国王权力受法律限制,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掌握着国家的实权,实行责任内阁制;人民主权。视角2美国政治体制材料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到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摘编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思考材料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什么基本原则?其立法权是怎样被限制的?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权: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拥有立法权,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能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深化拓展历史解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1)公民民主,实行普选制,人们对政府可以自由发表见解,主动参与意识较强,人权得到比较充分的尊重。(2)实行政党政治,该制度的优势在于将竞争机制引进政治生活。(3)健全议会民主制度,议会成为真正的立法机构。在自由竞选的原则下,各党派和个人充分表明见解,靠公民的选票来决定。(2023·湖南卷,11)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答案D1.学术情境——古代希腊公民政治(2023·合肥模拟)某学者认为,古代希腊人是最善于享受“闲暇”的民族。当时的闲暇生活丰富多彩,包括集会、宴饮、节日庆典、观看戏剧等活动。这些公共活动的参加使公民不仅享受了闲暇,还体现了自身价值。该学者意在说明,古希腊的“闲暇”活动()A.有助于提升城邦公民参政意识B.满足了广大公民的文化需求C.利于激发城邦居民参政积极性D.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公共活动的参加使公民不仅享受了闲暇,还体现了自身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闲暇”活动有助于提升城邦公民参政意识,A项正确;“满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居民”与材料所述“公民”不是同一概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社会基础扩大的信息,排除D项。2.生活情境——中古西欧封君封臣制度(2024·菏泽模拟)在西欧中世纪,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这说明封君与封臣()A.共同推动了经济发展 B.形成了严格等级制度C.都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D.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对封君提供赎金、提出建议等,而封君对封臣有一定责任和义务,说明其存在一定的契约关系,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封君与封臣的契约关系,不能说明二者推动了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封君与封臣之间的等级问题,排除B项;封君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封臣没有,排除C项。3.学习情境——近代英国君主政体(2023·南京模拟)19世纪以来,英国上层阶级和媒体有意提升国王作为民族领袖的高大形象,在一些所谓的重大场合,一代代的英国君主煞有介事地从事着各类表演和演示,王室仪式变得空前壮观,为了使具有传统色彩的典礼更加辉煌,王室不惜租用电影公司的古典式马车。材料表明英国君主()A.仍掌握着相当的行政权B.乃是“统而不治”的虚君C.异变为国家的政治象征D.大力支持影视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以来,上层阶级等有意将英国君主打造成英国的象征,使其成为大英帝国的符号,C项正确;“相当”说法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上层阶级等对英王形象塑造的努力,并未强调英王权力的大小,排除B项;大力支持影视业的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4.社会情境——近代欧洲政治传统(2023·吕梁模拟)有学者指出,在中世纪的欧洲,“法律是首要的,国家是次要的。国王的作用是在实践中实现法律,因此国王受制于法律”;1628年,英国议会有议员说道:“我从未承认除了普通法以外的任何国王的特权。”这反映出欧洲国家()A.具有限制王权的法律传统B.基本继承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D.政治和法律制度根植于历史传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国王的作用是在实践中实现法律,因此国王受制于法律”“从未承认除了普通法以外的任何国王的特权”及所学可知,这反映出欧洲国家王权受到法律限制的传统,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欧洲国家继承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近代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并不是所有欧洲国家的国王都处于这一地位,排除C项;“政治和法律制度根植于历史传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政治的发展变化英国政体由三部分组成:国王、上院和下院。专制制度瓦解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从19世纪起,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20世纪下院成为权力重心。现代君主制的关键是立宪,从理论上讲,英王仍握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是按政府的决定办事,其私人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受到政府的限制。世袭的原则不符合现代民主精神,英国人只是在事实上剥夺了上院的大部分权力,在形式上并没有触动它,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尊严。民主制在20世纪的英国下院体现得相当充分,它由直接普选产生,在理论上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在选举权方面,19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20世纪主要是使妇女取得选举权。——摘编自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变异》[材料解读]英国的权力重心、君主和贵族的权力、选举权发生变化。[命题方向]试对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政治的发展变化予以阐释说明。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3·济宁模拟)古希腊宗教是多神教,众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导致整个神界比较“混乱”,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教教义和宗教组织,其宗教行为由一系列崇拜仪式和习俗构成,所以虔诚的雅典人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制定严格的等级。材料可用来说明古希腊()A.多神教决定了世俗政治走向B.民主政治形成有其文化渊源C.民主政治带有浓厚宗教色彩D.雅典人对待宗教非常的虔诚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古雅典的宗教特点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雅典民主政治形成有其历史渊源,B项正确;材料反映宗教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宗教对世俗政治的走向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古希腊世俗政治的形成与宗教的关联性,并不是民主政治的宗教色彩,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宗教特点和世俗政治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宗教信仰问题,排除D项。2.(2024·永州一模)有学者研究认为,雅典城邦民主所规定的平等的发言权、提案权及担任公职的权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义。原因在于,成千上万的公民要在一天之内完成繁缛的议事日程,显然无法详细审议每一提案,更不可能给每个人足够的发言机会。议题实际上往往被少数人垄断,公民难免成为民主的陪衬。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雅典()A.是寡头政治的典型代表B.公民缺少最基本的权利C.城邦公民责任意识淡薄D.民主政治运作存在缺陷答案D解析材料“雅典城邦民主所规定的平等的发言权、提案权及担任公职的权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义”强调的是雅典直接民主流程存在弊端,D项正确;雅典是民主政治,非寡头政治,排除A项;雅典公民具备基本的权利,排除B项;雅典公民具有较高的公民责任意识,排除C项。3.“在罗马共和国的政治架构中,行政长官实行的是短任期制,各个民众大会组织的成员则是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唯有元老院保持着稳定性和连续性。元老院中的长老都是些年高德劭、政治经验丰富的贵族长者,终身任职。”由此可知,元老院的设置()A.提高城邦行政管理效率B.加强了对公职人员的监督C.导致帝国独裁政治局面D.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元老院相对稳定,这有利于传承政治经验,保障了罗马政治的连续性,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D项正确;罗马共和国不是城邦,提高城邦行政管理效率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公职人员的监督,排除B项;材料不是罗马帝国时期,排除C项。4.(2023·孝感联考)1066年10月,诺曼底公爵威廉加冕成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随后又经过五年的战争彻底征服了英格兰。这样,欧洲大陆的封君封臣制被导入不列颠……1086年8月召开誓忠会,让所有等级的领主前来对他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这客观上()A.有利于封建王权加强 B.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C.促进了自治城市发展 D.削弱了封建领主势力答案A5.(2023·无锡模考)1297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在欧洲大陆北部筹划反法联盟。部分英国贵族拒绝应召服役及缴纳赋税,并集结大量军事力量对抗王室,王室被迫妥协,反对派贵族进而要求王室承诺此次征税不会成为先例,再次强调征税的“公议许可”原则等。这一事件()A.反映了英国王权与贵族的矛盾B.标志“王在法下”原则的确立C.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意识形成D.加速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衰落答案A解析英国贵族拒绝按照国王的要求应召服役及缴纳赋税,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A项正确;13世纪初《大宪章》的签署,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排除B项;王权与贵族的斗争与民族国家意识形成关系不大,排除C项;13世纪英国封建制度处于相对稳固的状态,“加速衰落”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6.根据《大宪章》第六十一条规定,英国需成立由二十五名男爵监督国王恪守《大宪章》的委员会。如果国王执意违反《大宪章》,“此二十五名男爵即可联合全国人民,共同使用权力,以一切方法向余(国王的自称)等施以抑制与压力,诸如夺取余等之城堡、土地与财产”。这一规定()A.彰显了等级君主制特征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思想C.奠定了政党内阁的雏形D.贯彻了分权制衡的理论答案B解析据材料“如果国王执意违反《大宪章》……以一切方法向余(国王的自称)等施以抑制与压力”,可以看出英国的《大宪章》有一定限制王权的作用,体现王权有限的思想,B项正确;等级君主制是法国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限制王权的传统,未提及政党内阁的信息,排除C项;分权制衡是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7.(2023·泉州三模)11世纪,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认为低品级的教士在神圣性上也高于皇帝,宣称教皇权威在一切事务上享有最高仲裁权和司法权。12世纪中期,教皇与国王等政权间形成法典化的新型封建关系,出现独特的教皇封君制。这表明()A.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B.教权主导欧洲社会C.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D.国王丧失世俗权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1-12世纪的欧洲,教皇的权威远高于皇帝,说明在此时教权主导着欧洲社会,B项正确;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是在19-20世纪,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王权与教权并立,没有体现封君封臣制度,排除C项;“丧失”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8.(2024·大庆一模)1258年,英国贵族发动了对王权的武装反叛,并声称要“让法律凌驾于国王尊严之上”。国王必须按照封建习惯“靠自己过活”,以“固有的法律”来确保臣民“合法”权益。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法律至上观念得到了弘扬B.有限王权理念得到一定传播C.民众要求确立君主立宪制D.封君封臣在法律上地位平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让法律凌驾于国王尊严之上”“以‘固有的法律’来确保臣民‘合法’权益”可知,当时英国封建贵族主张利用法律来限制王权,说明有限王权理念得到一定传播,B项正确;法律至上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张,时间不符,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时间不符,排除C项;封君封臣在法律上地位并不平等,排除D项。9.(2024·菏泽模拟)《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下议院议员一直沿用中世纪的旧选举法选举产生,据统计,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全英国仅有15万人有选举权,占总人口的2%,且下院的513名议员中,有254名是衰败城镇的贵族地主。这说明英国()A.复辟风险始终存在 B.立宪道路艰难曲折C.革命成果遭到窃取 D.议会成为国王附庸答案B解析由材料“下议院议员一直沿用中世纪的旧选举法选举产生……仅有15万人有选举权”“513名议员中,有254名是衰败城镇的贵族地主”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公民选举权并未得到切实保障,且封建贵族仍在议会中占据较多席位,说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有待完善,立宪道路曲折,B项正确。10.(2023·佛山模拟)如表所示为1783年6月8日华盛顿发表的公开信的主要内容。华盛顿发表这封信的时代背景是()1应该建立起一个各邦之间的不可分裂的联盟,将其置于一个联邦首脑的领导之下2将公正置于神圣的地位,采纳一套适合和平时期的政府体制3在合众国人民中间培养出一种和平友好的感情,这种感情足以让他们忘记彼此的地方偏见和地方政策,可以为了社会的福利牺牲他们个人的具体利益A.中央政府缺乏权威,遭到英国殖民侵略B.美国民族意识高涨,地方自治观念淡薄C.邦联制度成为共识,启蒙思想广泛传播D.国家体制存在弊端,社会矛盾有所激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独立战争后确立了邦联制,政治上松散,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华盛顿发表的公开信就是针对当时美国国家体制的弊端、社会矛盾激化而提出的建议,D项正确;A、B项都只是邦联制度下产生的问题之一,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邦联制度存在问题,并不会成为共识,排除C项。11.(2023·茂名三模)1848年,法国制宪会议决定设立总统职位,由普选产生。此方案在议会激起不少反对主张,如表所示。主张理由第一种不应设立总统职位应由议会以选举方式产生部长会议主席,对议会负责第二种不应由普选产生总统最高行政首脑可能不服从议会这些主张可用于说明,当时法国()A.保皇势力过大B.存在对绝对权力的警惕C.议会内部分裂D.充满对政局动荡的失望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共和制下的总统一般有实权,权力比较大,材料中议会认为“不应设立总统职位”“不应由普选产生总统”“最高行政首脑可能不服从议会”,是警惕绝对权力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普选产生总统”的反对意见,不能体现是否存在保皇势力过大的问题,排除A项;“在议会激起不少反对主张”不能说明议会内部意见不可调和,产生分裂,也不能说明当时法国充满对政局的“失望”,排除C、D项。12.(2023·秦皇岛模拟)1918年德国成立魏玛共和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年满20岁的公民按比例代表制的原则选举产生,政党所赢得的席位严格按照其获得选票的数量分配。当时有大小政党一百多个,能经常进入国会的就有二十多个,形成一个多党并立、互不妥协的政治制度,单一政党难以赢得多数而组阁。据此可知()A.国会处于国家的权力中心B.内阁党派林立缺乏稳定性C.政治制度不适应当时国情D.践行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答案B解析材料“当时有大小政党一百多个,能经常进入国会的就有二十多个,形成一个多党并立、互不妥协的政治制度,单一政党难以赢得多数而组阁”体现的是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内阁党派林立,政治缺乏稳定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会的地位,排除A项;魏玛共和国是当时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排除C项;材料与分权制衡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8分)13.(2023·宜春模拟)(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356年,查理四世为了谋求德意志地区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承认,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他们分别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维腾堡公爵、勃兰登堡藩侯、莱茵-普法尔茨伯爵以及波希米亚国王。最初,美因茨大主教是选侯召集人兼帝国摄政和首相,而来自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则长期担任德意志皇帝。1525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选帝侯腓特烈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随后,腓特烈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鲁士公国。此后,用腓特烈家族的国王,一直对内实行开明君主专制治国,不断进行农业、军事、法律和教育改革;对外则通过战争和联姻继承的方式不断增强普鲁士的实力。——摘编自《帝国的北斗——德意志七大选帝侯的故事》材料二1300年法王与教会为征税发生冲突,为争取支持,腓力四世召开了由高级教士、世俗贵族和富裕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从14世纪起成为法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往往是在国王需要征收新税或需要各等级代表的支持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才召开,而各等级在同意国王要求的同时也常以司法、行政方面的改革作为交换条件。——摘编自《中世纪欧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16世纪德意志选帝侯的特点,并概括腓特烈家族促使普鲁士实力不断增强的统治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等级君主制确立的历史意义,指出14—16世纪法、德两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8分)答案(1)特点:范围固定,宗教色彩浓厚,介入中央政治。(2分)措施:对内进行宗教改革,发展经济实力,强化军事武力,优化政治统治;对外以实行开明君主专制、不断进行改革等多种方式增强普鲁士实力。(4分)(2)意义: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建立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独立和主权,抗击外敌侵略;推动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使王权得到加强,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6分)差异:法国形成王权统一国家时,德国的分裂越来越严重。(2分)14.(2023·淄博模拟)(14分)英国工党是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主要代表,前身是1900年成立的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称工党。1924年上台执政,自此取代自由党登上两党政治舞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英国工党的崛起材料一英国著名史学家泰勒认为:“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是自由党的最后支柱。”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的影响,恰恰表现为对这一“最后支柱”的直接冲击。在战争的状态下,迅速对重要经济部门实行全面的干预和控制就必然成为战时重要的国家政策举措。它对现代英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自由主义经济的主导地位产生了震撼和动摇。——摘编自孙春胜《论英国自由党的兴衰与启示》材料二1922年工党竞选宣言要点如下:维护欧洲和平加入国联;维护大英帝国内每个部分的自由平等;反对暴力斗争,不是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成人妇女参加政权;对富人征税,为穷人谋福利,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供住房与养老金;兴办公共工程项目应对失业,降低农业租金,电力、矿产、交通国有化。1918-1929年英国议会下院大选结果年份保守党工党自由党其他总席位席位得票率席位得票率席位得票率席位得票率191833532.6%5720.8%2812.1%28727.7%707192234538.2%14229.5%5417.5%7412.9%615192325838.1%19130.5%15929.6%71.8%615192441948.3%15133.0%4017.6%52.1%615192926038.2%28837.1%5923.4%81.3%615——摘编自崔士鑫《政策的风向标:英国政党竞选宣言研究》(1900-200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工党的崛起”作出历史解释。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自由党势力的衰微和工党的崛起是资本主义世界和英国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结果。工党主张维护和平、维护英帝国内组成部分的自由平等,反对暴力、不反对社会主义等主张顺应了人们要求维护和平安宁的愿望;主张妇女参政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扩大了政治基础;关注弱势群体和下层民众的利益,有利于赢得民众广泛的支持;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顺应了战争期间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以及战后英国竞争力衰退的趋势,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工党的主张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变化,而自由党的自由主义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总之,政党的政治纲领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需要。

第51讲中国历代的变法与改革主题概览1.古代中国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变法与改革。2.近代中国改革: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但两者性质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后者是封建性质的自救运动。3.当代中国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2)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3)内容: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4)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