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学问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驾驭基本的文言学问,提高文言阅读的实力。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依据文意背诵课文。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和驾驭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3.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教学难点】1.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殊留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一、导入新课我国自古有句话叫“一夫敌百万之师”这当然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策略、才智。刘伯温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数这样的人物: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提到他们,我们无不赞美他们的智勇双全,今日我们将去探望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第一遍诵读:读准字音我们先来听课文,一篇文言文中哪些字音是要读准的呢?看哪些字词和我们平常的读音不一样贰(èr)汜(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秦伯说(yuè)逢(páng)孙1.老师范背课文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字音有:缒共阙逢说知多音字通假字生字展示:三类字设计思路: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落实文言中的一部分基础学问并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字音和字形都是依据字词在详细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来确定的展示:以意定音以意写形2.学生活动:齐读课文古人读书主见“字字洪亮,不行误一字,不行少一字,不行多一字,不行倒一字,不行牵强暗记,只要多业诵数遍,自然上口,恒久不忘”所以,在第一环节中大家肯定要做到以上几点同学们来读一读(老师点评,从字音和感情上引导)你们觉得在感情上和老师的比较有什么不同?(评价的语言:字正腔圆,平淡,无起伏,无感染力)三、简介背景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冲突,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实行分化瓦解的方法,说明白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最终劝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退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劝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灵善辩的外交才能。四、理清层次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一,事实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索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缘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奇妙、行文的缜密。其次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刻画了3个人物。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②郑伯是如何劝服烛之武的?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其次课时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化。可分四层: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马上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奇妙地点明秦、晋终归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假如说其次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接着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急,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醒悟的头脑和理智的推断。这种隐忍不发、见机行事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缘由。(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探讨、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五总结全文。本文的主要特点是:①伏笔与照应得当。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允静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访退敌胜利——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③叙事详略得当。六、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状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急之中,假如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肯定能劝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紧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疆,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减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准备,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子,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应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意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假如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兴奋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保卫,就率军回国。子犯恳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日。借助了别人的力气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样,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第三课时一、在熟读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学问。可由让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老师可以先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分类如下:1.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应。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应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2)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兴奋。)(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慧。)2.古今异义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袱、箱子、网篮等。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应他们缺少的资粮。)3.一词多义封(1)既东封郑(做边疆,动词。这里可以理解为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其中的代词)(2)吾其还也(表商议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词)以(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2)以乱易整(用,介词)(3)以其无礼于晋(因为,介词)4.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气,而又反过来损害他。)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5.古汉语句式(1)推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推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减弱了。)以乱易整,不武。(否定推断句。句意是:用自相冲突变更步调一样,不是威猛。)(2)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意的时候。)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3)省略句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句意是:请拿此事麻烦您的左右。)二、总结、扩展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驾驭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精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务,前因与后果,记叙与争论;对争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详细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精确进行分析评价。三、布置作业1.写一段能表达人物特性的语言片断,要求300字左右。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留意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若: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似乎)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说:A.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C.秦伯说,与郑人盟(喜爱,兴奋)辞: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B.停数日,辞去(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