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生物学试题_第1页
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生物学试题_第2页
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生物学试题_第3页
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生物学试题_第4页
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生物学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生物学试题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评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系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后来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概括并提出了更完整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阐述合理的是()A.鲸和鲨鱼的鳍是它们有共同祖先的比较解剖学证据B.可遗传的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导致生物发生进化C.进化一旦发生,生物越来越高等,越来越复杂D.发生进化时,物种的基因库将发生定向变化2.内共生学说认为,线粒体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吞噬的好氧细菌。下列不能作为支撑该学说的分子生物学证据的是()A.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与细菌细胞膜上的相似B.线粒体核糖体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相同,与真核细胞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不同C.线粒体中的DNA分子是裸露且呈环状的,与染色体上的不同D.线粒体和细菌细胞中经转录形成的RNA分子都不需要剪切3.杭州亚运会马拉松比赛在2023年10月5日进行,下列关于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量出汗失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增加B.体温上升,下丘脑的感受器中形成热觉C.控制肌肉的神经末梢都分泌兴奋性神经递质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内环境pH明显下降4.某同学用自动血糖仪测量了自己5小时内血糖的变化并绘制成了曲线,如下图所示。0时表示刚戴上血糖仪的时间,测量期间该同学还进行了进食和运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同学的血糖浓度有波动,说明他患糖尿病B.进食前,血浆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较高C.运动时,副交感神经兴奋,胰岛A细胞分泌量增加D.3~4h,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维持血糖稳定5.进入冬季,流感病毒和支原体引起的合并性肺炎成为儿童患病的主因。下图是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发生的一系列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PC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T细胞B.a表示B细胞,它需要接受两个信号后才能被激活C.在第二次接触抗原后,b会增殖并快速产生抗体D.c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会产生专门与特异性抗原结合的抗体6.蝗灾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研究蝗虫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可为控制蝗灾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导致蝗虫患病致死的传染性病原体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若不存在密度制约因素,蝗虫种群增长模型将呈“J”形C.杀虫剂、天敌都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D.蝗虫种群数量若呈“S”形增长,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将逐渐变小7.当人体血压因某种原因大幅下降时,血管中压力感受器可感受到血压下降,并通过反射控制下丘脑视上核的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以促进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从而升高血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下丘脑视上核的神经细胞B.人体升高血压的调节过程属于神经调节C.当血压下降时,肾脏产生的尿量相应增加D.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8.下图为突触结构中神经递质释放、运输、作用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不需要载体和能量B.细胞X分泌的神经递质通过自由扩散传递到突触后膜C.蛋白M只能接受特定神经递质,是因为其有特定空间结构D.神经递质降解酶降解神经递质,可避免细胞Y持续性兴奋9.植物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的形成可以用“淀粉—平衡石假说”来解释:当植物的放置方向改变时,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沿着重力方向沉降,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信号分子的改变,如引起生长素沿着重力刺激的方向不对称分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平衡石细胞导致植物根部背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细胞生长快B.平衡石细胞使得植物根部对生长素浓度的影响更敏感C.植物根部和茎部的生长素分布受平衡石细胞的影响是相同的D.平衡石细胞使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从上端向下端进行极性运输10.肌肉受到长时间挤压而出现局部组织坏死时,不宜立即解除挤压而使血流通畅,原因是坏死的组织中会释放大量肌红素(肌肉细胞内原血色素蛋白)、钾等物质,导致内脏功能衰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坏死的组织释放大量肌红素、钾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B.在正常组织中,血浆中蛋白含量和渗透压都高于组织液C.进入组织液中的钾有一部分先进入淋巴液,再从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D.上述事实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1.外来物种常常会对本地物种造成较大的影响。某森林中生活着一种地栖绿蜥蜴,有人在该森林中引入了一种地栖褐蜥蜴,一开始本地地栖绿蜥蜴数量大幅减少,少数转移到树上生活。仅过了20年,本地地栖绿蜥蜴大都变成了树栖的了,且进化出了黏性强的护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地栖绿蜥蜴与树栖绿蜥蜴属于两个物种B.外来物种导致本地地栖绿蜥蜴发生了基因突变C.这20年中,绿蜥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变化D.褐蜥蜴的存在对绿蜥蜴进行了选择,使其发生协同进化12.下图表示某植物两个器官生长1cm所需时间随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情况,Ⅰ、Ⅱ分别代表两个器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Ⅰ、Ⅱ可能分别代表芽、根生长1cm所需时间随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情况B.c~d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其对相应器官的促进作用减弱C.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细胞中相应蛋白不同D.从曲线看,生长素浓度对两种器官都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效果13.激素、神经递质都是细胞中重要的信息分子,下列对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而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产生B.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分泌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激素和神经递质都需要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才能起作用D.激素由体液运输,存在于体液中,神经递质不在体液中14.物质X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为探究物质X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研究人员用体外培养的小鼠胰岛B细胞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三组实验,实验条件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高浓度葡萄糖和物质X都可使胰岛B细胞分泌量增加B.应保证三组体外培养的胰岛B细胞分别来自三只健康小鼠C.实验结果说明,物质X能增强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D.推测物质X可用于治疗由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的糖尿病15.为研究脾脏中某种免疫细胞M在针对小细胞肺癌(肺癌的一种,以下简称肺癌)的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人员设计了相关实验。第1步:用肺癌细胞抗原与细胞M混合培养后,分离出细胞M。第2步:将细胞M与某种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分离出T淋巴细胞。第3步:将分离出的T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观察肺癌细胞是否裂解。下列对实验步骤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M在骨髓中产生,在脾脏中成熟B.实验中T淋巴细胞还可以分泌细胞因子C.本实验还需设计对照组,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不与细胞M混合培养D.肺癌细胞发生裂解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16.下图是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其中,a、b、c、d是相关神经纤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b代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发生时,兴奋可在其上双向传导B.刺激P点,兴奋可在c上双向传导,膀胱也可完成排尿反射C.通过c、d,大脑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这属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若d控制膀胱收缩,则d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17.在一个湖泊中生活着甲、乙、丙三种单细胞藻类,某同学从湖中取出100mL湖水,放置在一个玻璃瓶中,并将该玻璃瓶放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培养,连续取样调查并记录玻璃瓶中三种藻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玻璃瓶中培养时,三种藻类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甲藻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在第5天左右增长率最大C.刚从湖中取出的水中甲藻数量最少,说明甲藻不适应自然的环境D.湖泊中,由于螺类等捕食者的存在,甲藻种群可能不存在K值18.下图是某农田弃耕后50年中三个不同时段的景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是弃耕早期,此时农田中没有垂直结构B.图丙阶段,图甲中生物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C.整个过程中,群落的光能利用率和稳定性都增加D.图丙阶段,群落达到稳定,物种不再发生变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4分。19.有一种南瓜突变体植株矮小,研究小组以正常南瓜植株和南瓜突变体植株为实验材料,探究赤霉素和生长素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小组进行上述实验设计的自变量为。(2)南瓜突变体发生的突变可能导致(填“激素合成”或“受体合成”)缺陷,请说明理由:。(3)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对正常南瓜的作用呈现;两种激素都能使茎伸长,这两种激素表现出。(4)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被认为是植物激素,原因是。农业生产中通常不使用植物激素,而使用人工合成的具有相似功能的生长调节剂,原因是。20.如图甲是与曲肘反射有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Ⅰ、Ⅱ、Ⅲ是相关神经纤维。发生曲肘反射时,伸肌舒张,屈肌收缩。图乙是兴奋发生时,在a点测得的膜电位随时间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是传出神经纤维。连接肌肉的传出神经都是兴奋性的,而中间神经元则有兴奋性的和抑制性的。从Ⅱ、Ⅲ接受和产生的神经递质的角度分析,发生曲肘反射时,伸肌舒张,而屈肌收缩的原因是。(2)在反射发生时,兴奋在其反射弧中是(填“单向”或“双向”)传递的,其原因是。(3)图乙中,ce段形成的电位称为,此段电位变化形成的原因是。(4)当手受到突然针刺刺激时,先完成屈肘反射,然后才意识到自己受到针刺,自己受到针刺的意识产生于。意识会稍晚于肌肉反应是因为兴奋由脊髓向大脑皮层传递时,,导致传递速率较慢。21.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HPV疫苗可起预防作用,目前我国多地已将HPV疫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图甲是用两种方法生产的疫苗引发人体产生免疫效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乙是科研人员通过实验检测不同剂量的HPV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量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HPV疫苗进入人体后,作为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图甲中①是,其通过方式摄取抗原。(2)图甲中②细胞在接受①传递的信号后,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③细胞结合,同时分泌物质A,促进③细胞增殖分化。②细胞是,物质A是。(3)注射HPV疫苗可以预防HPV感染,其主要原理是③细胞增殖分化形成了图甲中④细胞。④细胞在预防HPV感染中的作用机理是。(4)本实验中科研人员的实验目的是,设置安慰剂组的意义是。22.台风、人工砍伐、火灾等因素会导致森林群落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林窗形成后,林窗内阳光、水分等都发生变化,导致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量、草本植物种数、土壤小动物数目等随之发生变化。研究者记录了某森林中不同大小林窗在形成一年后林窗中多项指标,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样地指标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量/(g·kg-¹)草本植物种数/种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只·m-2)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大林窗(10000m2)0.260.091.13.10.6中林窗(100m2)0.660.422.67.40.8小林窗(10m2)0.770.362.89.41.1对照样地(森林覆盖度100%)1.370.271.610.01.7*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1)调查土壤节肢动物物种数时,用下图所示收集装置,图中装置顶部设计一个电灯的目的是。若要精确统计土壤节肢动物物种数,需用的统计方法是。根据上表所示,随着森林覆盖度增加,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也在增加,原因可能是。(2)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全氮量是影响林窗中不同生物种群数量的因素;火灾发生几年后,林窗生物和森林生物呈镶嵌分布,这一现象称为群落的。(3)中林窗中的土壤全氮量最高,原因是其中生活着大量的豆科草本植物,它们体内的固氮菌能利用产生的能量进行固氮,固氮菌与豆科植物之间是关系。不同豆科植物之间是关系。(4)林窗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年后都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称为。为促进森林的更替,林业工人常定期间伐以制造出林窗,充分说明人类活动会。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解析】【解答】A、鲸是哺乳动物,鲨鱼是鱼类,它们的鳍结构不同,二者来自不同的祖先,A错误;

B、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而环境对这些变异进行选择导致了生物进化,B正确;

C、进化发生的标准是适应变化的环境,进化一旦发生,生物不一定越来越高等,越来越复杂,C错误;

D、物种进化时,基因频率将发生定向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言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言;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答案】B【解析】【解答】A、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与细菌细胞膜上的相似,可以作为支撑该学说的分子生物学证据,A正确;

B、线粒体核糖体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相同,与真核细胞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不同,不是分子生物学证据,B错误;

C、线粒体中的DNA分子是裸露且呈环状的,与染色体上的不同,可以作为支撑该学说的分子生物学证据,C正确;

D、线粒体和细菌细胞中经转录形成的RNA分子都不需要剪切,可以作为支撑该学说的分子生物学证据,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线粒体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内含少量DNA、RNA和核糖体,能够进行DNA的复制以及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是能进行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线粒体可以进行分裂增殖;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3.【答案】A【解析】【解答】A、大量出汗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增加,从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散失,A正确;

B、热觉形成于大脑皮层,B错误;

C、在运动时,有的肌肉收缩,也有肌肉舒张,在肌肉舒张时,控制肌肉的神经末梢分泌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由于内环境中有缓冲物质,pH不一定会明显下降,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体温调节过程:在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骨骼肌和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多,增强细胞代谢等过程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和汗腺分泌增强,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4.【答案】B【解析】【解答】A、健康人的血糖也会波动,A错误;

B、进食前,血糖正下降,血浆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上升,以升高血糖,B正确;

C、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胰岛A细胞分泌量增加,C错误;

D、肌糖原直接在肌肉细胞中被氧化分解,不能参与维持血糖稳定,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5.【答案】B【解析】【解答】A、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不包括T细胞,A错误;

B、a是B细胞,它需要与抗原直接接触,并与细胞膜特定分子发生改变的辅助性T细胞结合后后才能被激活,B正确;

C、b是记忆B细胞,第二次接触抗原后,会增殖并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B细胞本身并不产生抗体,C错误;

D、c是浆细胞,它会产生特异性结合抗原的抗体,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不受抗原刺激,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6.【答案】A【解析】【解答】A、导致蝗虫患病致死的传染性病原体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因为蝗虫种群密度越大,传染性病原体越容易在蝗虫种群中传播,A正确;

B、不存在密度制约因素,也可能存在非密度制约因素,所以蝗虫种群增长模型不一定呈“J”形,B错误;

C、杀虫剂不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蝗虫种群数量若呈“S”形增长,在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密度制约因素造成的影响也将逐渐变大,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动物种群数量受生物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气温、日照和降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7.【答案】D【解析】【解答】A、下丘脑的视上核的神经细胞及控制该细胞的神经末梢共同构成题中反射弧的效应器,A错误;

B、由于本过程还受激素(抗利尿激素)影响,所以人体升高血压的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B错误;

C、当血压下降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脏产生的尿量相应减少,C错误;

D、血管平滑肌细胞可以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且抗利尿激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所以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存在抗利尿激素的受体,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8.【答案】C【解析】【解答】A、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不需要载体,但需要能量,A错误;

B、神经递质传递到突触后膜是通过扩散,而不是自由扩散,B错误;

C、蛋白M是受体,其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是因为其有特定空间结构,C正确;

D、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的,降解酶降解神经递质,可避免持续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9.【答案】C【解析】【解答】A、平衡石细胞导致植物根部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细胞生长快,A错误:

B、平衡石细胞使得根部生长素分布不均,而不是使植物根部对生长素浓度的影响更敏感,B错误;

C、植物根部和茎部的生长素分布受平衡石细胞的影响是相同的,都会导致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背地侧,C正确;

D、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从植物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是从植物的上端向下端运输,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和作用:1、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分布: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

3、运输:极性运输即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4、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10.【答案】B【解析】【解答】A、肌红素、钾从坏死的组织细胞释放出来后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中水分进入组织液,进而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

B、在正常组织中,血浆中蛋白含量高于组织液,但渗透压和组织液基本相同,B错误;

C、组织液中的物质有一部分可进入淋巴液,而淋巴液最终从锁骨下静脉流进血浆,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又称内环境,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以及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双向交换物质的,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2、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1.【答案】C【解析】【解答】A、从题干信息不能得出地栖绿蜥蜴与树栖绿蜥蜴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能判断它们是否属于两个物种,A错误;

B、本地地栖绿蜥蜴自身便可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

C、这20年中,绿蜥蜴发生了适应环境的进化,所以其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变化,C正确;

D、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褐蜥蜴和绿蜥蜴相互选择,两者都发生了协同进化,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12.【答案】D【解析】【解答】A、相比于芽,根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曲线I、Ⅱ可能分别代表根、芽生长1cm所需时间随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情况,A错误;

B、c~d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相应器官生长1cm所需时间减少,即生长速率加快,则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增强,B错误;

C、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它们的基因表达情况不同,C错误;

D、从曲线看,随生长素浓度增加,植物器官生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且在生长素浓度较高时,两个器官生长速率都比生长素浓度为0时小,即生长素对两种器官都有低浓度促进,高度抑制的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和作用:1、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分布: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

3、运输:极性运输即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4、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13.【答案】C【解析】【解答】A、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植物激素不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产生,A错误;

B、信息分子的分泌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不能体现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错误;

C、激素和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都需要与受体结合并起作用,C正确;

D、激素由体液运输,存在于体液中,神经递质分泌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含有组织液,也在体液中,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激素调节的特点:(1)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2)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互识别,并发生特异性结合。(3)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4)微量和高效,虽然激素含量甚微,但其作用效果极其显著。

2、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可作为神经递质的物质包括乙酰胆碱等。14.【答案】A【解析】【解答】A、1组和2组对照说明,高浓度葡萄糖可使胰岛B细胞分泌量增加,2组和3组对照说明,物质X可使胰岛B细胞分泌量增加,A正确;

B、胰岛B细胞的来源是无关变量,应保证三组体外培养的胰岛B细胞都来自同一只健康小鼠,B错误;

C、实验结果说明,物质X能增强胰岛B细胞的分泌能力,但不能说明其能增强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C错误;

D、本实验所用的胰岛B细胞是正常的,实验没有研究物质X对胰岛B细胞受损情况下胰岛素的分泌活动的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使血糖下降。15.【答案】C【解析】【解答】A、细胞M可以是APC,在骨髓中产生、成熟,也可以是辅助性T细胞,在骨髓中产生,在胸腺中成熟,A错误;

B、实验中T淋巴细胞指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不分泌细胞因子,B错误;

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细胞M的有无,所以还缺少对照实验,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不需要与M混合培养,C正确;

D、肺癌细胞发生裂解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御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2)自稳功能: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3)监视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16.【答案】C【解析】【解答】A、a、b代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发生时,兴奋是单向传导的,A错误;

B、刺激P点,兴奋可在c上双向传导,膀胱也可完成排尿,但这不叫反射,因为没有经历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

C、通过传出神经c、d,大脑(高级中枢)可有意识地控制低级中枢脊髓进行排尿,这属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C正确;

D、副交感神经控制膀胱收缩,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2、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17.【答案】A【解析】【解答】A、在玻璃瓶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三种藻类的数量为甲藻>乙藻>丙藻,所以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

B、甲藻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在第5天左右,即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但种群数量增长率并不是整个曲线中最大的,B错误;

C、刚从湖中取出的水中甲藻数量最少,是由生态位决定的,并不能说明甲藻不适应自然的环境,C错误;

D、捕食者会影响K值大小,但不会导致K值不存在,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2、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18.【答案】C【解析】【解答】A、群落具有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图甲阶段该弃耕农田的垂直结构相对单一,A错误;

B、图丙阶段时,图甲阶段的生物占比会减少,但不会被完全淘汰,B错误;

C、整个演替过程中,群落垂直结构越来越复杂,光能利用率和稳定性都增加,C正确;

D、图丙阶段,群落达到稳定,但物种还是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19.【答案】(1)赤霉素浓度、生长素浓度、南瓜是否是突变体(2)受体合成;对南瓜突变体植株施加不同浓度的激素后,突变体茎伸长量几乎没有变化(3)低浓度促进茎伸长,高浓度抑制茎伸长;协同作用(4)它们都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解析】【解答】(1)从图中看,两个柱形图的横轴分别是赤霉素浓度、生长素浓度,而柱子又分为正常南瓜和突变体南瓜,所以上述实验设计的自变量为赤霉素浓度、生长素浓度、南瓜是否是突变体。

(2)对南瓜突变体植株施加不同浓度的激素后,突变体茎伸长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南瓜突变体的茎不是因缺乏激素而不能伸长,而可能是因受体合成缺陷导致不能伸长。

(3)当生长素浓度在0~25μmol/L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茎伸长量在增加,当生长素浓度为125μmol/L时,正常南瓜的茎伸长量小于生长素浓度为0μmol/L时,所以可以推测,生长素对正常南瓜的作用呈现出低浓度促进茎伸长,高浓度抑制茎伸长的特点;两种激素都能促进正常南瓜茎生长,这两种激素表现出协同作用。

(4)植物激素的定义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农业生产中通常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原因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

【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设置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20.【答案】(1)Ⅱ、Ⅲ;Ⅱ接受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而Ⅲ接受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2)单向;在突触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3)动作电位;Na+内流(4)大脑皮层;需要经过较多的突触【解析】【解答】(1)根据图甲中b处突触的方向判断,I是传入神经纤维,II、III是传出神经纤维。发生屈肘反射时,屈肌收缩,而伸肌舒张,原因是Ⅱ接受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导致屈肌收缩,而Ⅲ接受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伸肌舒张。

(2)在反射发生时,兴奋在其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在突触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3)ce段,神经纤维上的电位是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Na+内流。

(4)意识产生于大脑皮层,之所以意识晚于肌肉反应,是因为兴奋由脊髓上传时,需要经过较多的突触才能上传到大脑皮层,导致传递速率较慢。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21.【答案】(1)抗原;APC(抗原呈递细胞);胞吞(2)辅助性T细胞;细胞因子(3)当HPV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细胞受病毒刺激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抗体与病毒结合并抑制病毒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4)探究抗原剂量对抗体产生量的影响;与低剂量和高剂量疫苗组进行对照(并排除心理因素对抗体产生量产生的影响)【解析】【解答】(1)疫苗进入人体后,作为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①是APC(抗原呈递细胞),其通过胞吞方式摄取抗原。

(2)②是辅助性T细胞,其在接受①传递的信号后,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③细胞结合,这是激活③细胞的第二信号;物质A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物质A是细胞因子。

(3)疫苗预防HPV感染的作用机理是当病原体HPV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细胞受病毒刺激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抗体与病毒结合并抑制病毒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4)从柱形图上看,自变量是不同剂量的HPV疫苗,因变量是机体产生抗体的量,所以实验目的是探究抗原剂量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