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3.080.01CCSP66DB45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DB45/T2149—2020前言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基本规定 34.1一般规定 34.2边坡的分类及安全等级 45勘察 65.1一般规定 65.2勘察技术要求 65.3岩土力学参数取值 85.4成果报告 96边坡稳定性分析 96.1一般规定 96.2土质边坡 6.3软质岩边坡 6.4硬质岩边坡 6.5岩土混合边坡 6.6特殊岩土边坡 7坡体稳定设计 7.1一般规定 7.2横断面设计 7.3软质岩边坡 7.4硬质岩边坡 7.5特殊岩土边坡 8坡面防护设计 8.1一般规定 8.2植物防护 8.3工程防护 8.4综合防护 9防排水设计 9.1一般规定 9.2地表水 9.3地下水 DB45/T2149—2020 10.1一般规定 10.2边坡开挖 10.3支挡工程 10.4坡面防护工程 10.5防排水工程 11.1一般规定 11.2施工期监测 11.3运营期监测 12.1一般规定 12.2边坡检查 12.4专项整治 DB45/T2149—2020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宣贯。本文件由广西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新恒通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西翔路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叶琼瑶、米德才、李敦仁、陈开群、唐正辉、蓝日彦、邓胜强、农承尚、刘佳、查俊、何廷全、陈钊、杨泓全、黄东、匡波、刘先林、张建明、罗光、刘光彬、陈云生、张云、罗得把、欧鸥、罗成斌、胡浩、黄凤莉、周坤、蒙建强。1DB45/T2149—2020公路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本文件规定了公路边坡工程的勘察、边坡稳定性分析、设计、施工、监测与养护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区内二级及以上新建或改扩建公路的边坡工程,二级以下的公路、市政道路及其它工程项目的边坡工程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706热轧工字钢尺寸、外型、重量及允许偏差GB/T5976钢丝绳夹GB6722爆破安全规程GB/T6946钢丝绳铝合金压制接头GB/T20118一般用途钢丝绳GB/T3286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50086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T5026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JTG/T36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B02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C2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E40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F80/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90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H10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H30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GJ/T87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DB45/T1829膨胀土地区公路勘察设计规程DB45/T1973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治施工技术规程交安监发〔2014〕266号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2DB45/T2149—2020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公路边坡highwayslope因公路建设形成的人工边坡。3.2土质边坡soilslope主要组成物质为土体的边坡。3.3岩质边坡rockslope主要组成物质为岩石的边坡。3.4岩土混合边坡rock-soilslope组成边坡的地层中,土质(含类土质)、岩质两部分所占比例都大于30%的边坡。3.5崩解性岩石disintegrativerock耐崩解指数小于70%的岩石。3.6动态设计法dynamicdesign根据施工反馈的信息,对地质结论、设计参数及设计方案进行再验证,确认原设计条件有较大变化,及时补充、修改原设计的设计方法。3.7信息法施工modifyconstructionwithin-situinformation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和监测数据,对地质结论、设计参数进行验证,对施工安全性进行判断并及时修正施工方案的施工方法。3.8坡率法sloperatiomethod通过调整、控制边坡坡率维持边坡整体稳定和采取构造措施保证边坡稳定的边坡治理方法。3.9客土喷播external-soilsprayseeding通过喷播施工,在边坡上营造一层稳定且可供植物生长土层的绿化方法。3.10厚层基材喷播thicklayer-basedmaterialspraying以有机质为主,将各种添加物、植物种子混合均匀,以压缩空气为输送载体,利用专用机械设备将混合物料喷射到坡面上的绿化方法。3.11生态袋ecologicalbag用抗老化长丝无纺土工布加工成袋状构件,并填充物料用于边坡绿化的产品。3.12喷射植被混凝土vegetationconcretespraying3DB45/T2149—2020将水泥、种植土、混凝土绿化添加剂、腐殖质等与植物种子均匀混合后喷射到工程坡面,形成一层人工基质,有一定强度,不龟裂,抗冲刷,稳定地附着在坡面上,植物能在此基质上正常生长,特别适用于劣质土边坡、岩石边坡及混凝土边坡的复绿工程。3.13锚筋桩anchorpile一种在地基内钻孔浇注、承受轴心拉力的微型桩,它一端与工程构筑物连接,另一端深入地层中,其功能是将锚固体与地层的粘结摩擦作用增大,增加锚固体的锚固力,将拉力传至土体深处。3.14边坡柔性防护系统flexiblesystemforprotectingslope以钢丝绳网为主要特征构件,以覆盖或拦截两种基本形式来防治各类坡面地质灾害和爆破飞石、坠物等危害的系统。3.15主动防护系统activeprotectionsystem采用锚杆和支撑绳固定方式将钢丝绳网和钢丝网覆盖在具有潜在地质灾害的坡面上,从而实现坡面加固或限制落石运动范围的一种边坡柔性防护系统。3.16被动防护系统passiveprotectionsystem采用锚杆、钢柱、支撑绳和拉锚绳等固定方式将金属柔性网以一定角度安装在坡面上,用以拦截落石的栅栏式边坡柔性防护系统。3.17引导式柔性防护系统guidedflexibleprotectionsystem由钢质立柱、支撑绳、纵横向拉绳、双绞六边网及锚杆等组成边坡柔性防护系统,它以控制、引导、衰耗为防护理念,使落石的运动速度和轨迹受到控制,引导其进入预先设定的收集区。3.18柔性支护结构flexiblesupportstructure采用加筋土填筑在边坡外侧的中下部,支护边坡使之保持整体稳定而允许其有一定变形量的一种边坡支护结构。4基本规定4.1一般规定4.1.1公路边坡设计应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优化路线方案,避免设置高填方路基和深挖路堑边坡,无法避免时,应进行多方案比选和综合论证。4.1.2公路高边坡的建设应遵循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相关程序,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应坚持动态设计法、信息法施工的原则,综合考虑边坡工程的安全等级、支护结构类型和施工条件等因素,合理设计,精心施工。4.1.3公路边坡勘察应遵循“有效性、实用性”原则,综合选取勘察方法。4.1.4边坡工程的设计应遵循“安全耐久、预防为主、因地制宜、经济适用、易于管护、兼顾景观”的原则。4.1.5边坡防护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地质、路侧净宽和周边自然环境等因素,按照精、细、美的创作设计理念,在平面、立面上合理布设路基边坡、排水和防护工程,按安全、环保、美观和协调要求分段对路基典型横断面进行灵活设计和创作设计。4DB45/T2149—20204.1.6公路边坡工程应采用成熟的技术,有条件时可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4.1.7公路边坡工程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2边坡的分类及安全等级4.2.1根据建造方式、物质组成、边坡高度、稳定程度、安全风险等因素,边坡的分类见表1。表1边坡的分类12坡345注2:安全风险评估应按照交安监发〔20144.2.2应根据组成岩质边坡的岩石类型、岩体完整性、主要结构面与坡向的关系、结构面的倾角大小、结合程度等因素对边坡岩体类型进行划分。存在外倾结构面的边坡岩体类型见表2。表2边坡岩体分类①②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15°~65°③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15°~65°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15°~65°5DB45/T2149—2020表2边坡岩体分类(续)④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15°~65°4.2.3当无外倾结构面及外倾结构面组合时,完整、较完整的硬质岩应划为①类,较破碎的硬质岩应划为②类;完整、较完整的软质岩应划为②类,较破碎的软质岩应划为③类。4.2.4由坚硬程度不同的岩石互层组成的边坡,宜由相对软弱的岩石确定边坡岩体类型。4.2.5全风化岩及半成岩应视为土体;极软岩、强风化岩应划为④类。4.2.6当组成边坡的主要岩土体为特殊岩土时,边坡岩体类型可根据具体情况降低一档。4.2.7应根据边坡岩土类型、高度和公路等级等因素确定边坡工程安全等级,见表3。表3边坡工程安全等级m岩质边坡6DB45/T2149—20205勘察5.1一般规定5.1.1公路边坡的勘察宜分阶段进行,并与公路的设计阶段相适应。应根据公路路线地质勘察成果初步判别边坡的安全等级。安全等级为三级的边坡工程可简化勘察流程,与公路路线地质勘察合并进行;安全等级为二级的边坡应进行详细勘察阶段工点勘察;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应进行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阶段工点勘察。5.1.2高速公路应在初步勘察前进行地质选线勘察,判别出大型滑坡、长大顺层边坡、特殊岩土等对路基、斜坡稳定性有较大影响的路段,提出路线方案优化建议。5.1.3施工或运营期间发生地质灾害的边坡工程宜进行专项工程地质勘察。5.1.4勘察手段可根据工程阶段、边坡特点选择踏勘、地质调绘、钻探、槽(坑)探、物探、现场原位测试、室内岩土物理力学试验以及各类监测手段等中的一项或几项。5.1.5勘察过程中发现重大不良地质或其它影响边坡建设方案的因素时,应及时向设计人员反馈,提出路线方案优化建议。5.1.6滑坡的勘察应根据工程特点按照JTGC20及GB/T32864的要求执行。5.2勘察技术要求5.2.1公路边坡工程勘察前宜收集下列资料:——1:2000~1:10000地形图,必要时宜收集比例不低于1:100000的卫星相片或航空相片;——边坡工程区域的气象、水文资料;——边坡工程所在地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拟建公路路线平面、纵面及横断面设计资料;——拟采取的支挡、防护方案及范围、位置;——边坡滑塌区或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相关资料;——对边坡工程产生影响的汇水面积、排水坡度、长度和植被等情况;——边坡及邻近工程的地质资料。5.2.2公路边坡工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场地地形和场地所在地貌单元;——地层时代、成因、类型、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发育程度、延伸程度、结合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及其与临空面的关系;——地下水水位、水量、类型、主要含水层分布情况、补给及动态变化情况;——岩土的透水性和地下水的出露情况;——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规模、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地下水、土对支挡结构材料的腐蚀性;——边坡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荷载、结构、基础形式和埋深,及其它人类工程活动的情况;——边坡挖方土石分级及其填筑性能;——边坡工程区域的人类工程活动情况。5.2.3边坡工程勘探范围应包括坡体开挖、填筑区域及若边坡失稳时可能影响的区域。边坡影响范围的界定应符合下列要求:7DB45/T2149—2020a)对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的影响范围,初拟放坡坡顶以外的水平距离应不小于边坡高度的区域;b)对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的影响范围,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的边坡破坏模式确定;c)对于可能按圆弧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的影响范围,初拟放坡坡顶以外的水平距离宜不小于1.5倍边坡高度的区域;d)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的勘探范围,后部应大于可能的后缘边界,前部应大于可能的剪出口位置;e)勘察范围还应包括可能对建(构)筑物有潜在安全影响的区域。5.2.4边坡工程勘察应先进行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并符合下列要求:a)边坡及边坡影响范围的调绘比例尺不宜低于1:2000;b)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标准层位、地质单元体、地貌分界线、不良地质体分界线、地质灾害体及环境破坏的边界线等各种地质和主要结构面上应布置地质观测点;c)地质观测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人工露头,当露头少时,可布置一定数量的探井、探槽或探洞;d)对重要观测点宜采用仪器法定位;e)调查边坡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与地层、构造、不良地质作用的关系,并划分地貌单元;f)调查岩体结构面(含软弱夹层)的类型、产状、延伸分布、组合情况、粗糙程度及充填物的成分与厚度等,并分析其力学属性及其与临空面的稳定关系;g)调查边坡场地的岩溶、土洞、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及边坡场地的地表水、冲沟的形成、分布、形态、规模、发育程度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h)可采用无人机、现场拍照、录像等手段进行边坡调绘。5.2.5边坡工程勘探可采用钻探(直孔、斜孔)、坑(井)探、槽探和物探等方法。对于复杂、可人工挖掘的边坡工程可辅以洞探。勘探点宜成线状布置,形成勘探线。5.2.6勘探线应以垂直边坡走向或平行主滑方向布置为主,在拟设置支挡结构的位置应布置平行和垂直的勘探线。5.2.7勘探线宜布置在地质条件代表性位置,每条勘探线不应少于2个勘探点,且勘探点的水平间距不宜大于30m。5.2.8基岩裸露的硬质岩边坡勘探点可以为地质观测点;边坡范围内存在大型开挖断面时也可以此为勘探点;其余类型的边坡勘探点宜至少包括一个钻孔。5.2.9边坡工程勘探点深度应穿过最深的潜在滑动面,并进入稳定地层2.0m~5.0m;支挡位置的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可能的支护结构形式,按下列要求确定:a)对于挡土墙宜进入持力层不小于5.0m;b)对于抗滑桩进入嵌固段的深度,土质时不宜小于抗滑桩滑动面以上桩长的1.5倍,岩质时不5.2.10对主要岩土层和软弱层应采取试样,取样方法应符合JGJ/T87的相关规定,试样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主要土层应不少于6组,对于现场大型直剪试验,每组不宜少于3个试件;b)岩样抗压强度不宜少于9个试件;c)岩石抗剪强度不宜少于3组。5.2.11试验方法应符合GB/T50266和JTGE40的规定,试验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有基本物理指标、强度及变形指标等;b)试验的含水状态宜包括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c)挖方土石需要利用为路堤填料时,土层和全~强风化岩石应进行击实和CBR试验;8DB45/T2149—2020d)若边坡影响范围内有污染源,应采取水、土样进行腐蚀性试验。5.2.12用于稳定性计算时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宜采用直接剪切试验获取,用于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土的峰值抗剪强度指标宜采用三轴试验获取。有条件时应进行结构面的抗剪强度试验。5.2.13安全等级为三级的边坡可减少取样和试验工作量,计算稳定性所需的参数可在类比分析的基础上按地区经验确定。5.2.14特殊岩土边坡的勘察应符合JTGC20及DB45/T1829等标准的规定。5.2.15对高填方路堤及陡坡路堤边坡宜进行填方料源勘察,查明料场岩土体的开挖、填筑性能及岩土参数。5.2.16除各类监测孔外,其余钻孔、探井(坑、槽)等在野外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封孔回填。5.2.17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可进行岩体的物理模拟试验。5.3岩土力学参数取值5.3.1边坡岩土体力学参数应按JTGD30的要求确定。5.3.2边坡岩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应根据边坡安全等级按下列规定来确定:a)一级边坡宜采用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反演分析和工程地质类比等方法,综合分析确定抗剪强度指标;b)二级边坡宜采用室内试验、反演分析和工程地质类比等方法,综合分析确定抗剪强度指标;c)三级边坡宜采用反演分析和工程地质类比法确定岩体抗剪强度指标,必要时可进行室内试验。5.3.3路堤边坡稳定性计算所采用的参数宜根据试验并结合当地经验确定。试验方法应根据工程要求、填料的性质和施工质量等确定,试验条件应尽可能接近实际状况,满足下列要求:a)巨粒土、粗粒土料及土夹石混合料,宜采用相同级配条件下的干密度、固体体积率的室内三轴试验或现场大型剪切试验获取的抗剪参数;b)地下水位以下原场地地基和粗粒土料填筑地基、毛细水上升高度以下的细粒土料填筑地基,应采用饱水试件的直接快剪或三轴不排水剪参数;c)填筑边坡内部以及填筑地基与原场地地基结合部排水不畅时,应采用饱水试件的直接快剪或三轴不排水剪参数;d)原场地地基在具备条件时宜进行现场大型直剪试验,试验点应选在具有代表性土层及控制性的软弱层(带)上。5.3.4土质边坡抗剪强度试验方法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a)根据坡体内的含水状态选择天然或饱和状态的抗剪强度试验方法;b)在计算土压力和抗倾覆计算时,对粘土、粉质粘土宜选择直剪试验的固结快剪或三轴试验的固结不排水剪,对粉土、砂土和碎石土宜选择有效应力强度指标;c)计算整体稳定、局部稳定和抗滑稳定性时,对一般的粘性土、砂土和碎石土,应按5.3.4b)的试验方法;对饱和软粘性土,宜选择直剪快剪、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或十字板剪切试验;对膨胀土等特殊土的残余抗剪强度指标宜采用反复剪切试验。5.3.5试验样品应具有代表性,试验荷载的大小应与边坡的实际受力情况一致或接近。5.3.6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岩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参数宜根据室内不连续面剪切试验、现场原位试验等方法综合确定。5.3.7岩质边坡的结构面抗剪强度按下列要求取值:a)硬质岩结构面抗剪强度应取峰值强度小值的平均值;b)软弱夹层及软弱结构面抗剪强度应取屈服强度;c)泥化夹层抗剪强度应取残余强度。5.3.8对已滑移的边坡,其滑动面的抗剪强度指标宜取残余强度值,或取反分析强度值。9DB45/T2149—20205.3.9岩土参数的取值应考虑岩土体裂隙、降雨入渗、地下水渗透等对边坡岩土体长期性能及抗剪强度的影响。5.4成果报告5.4.1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按不同勘察阶段分别编制。5.4.2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应单独编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安全等级为二级的边坡宜单独编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安全等级为三级的边坡其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可以与路线地质报告合并。5.4.3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边坡工程概况、安全等级、勘察方法、勘察过程及完成的工作量;——区域和场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震、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岩、土的试验成果分析(含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及岩土参数取值建议,宜包括计算所需工况下的参数;——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及防护措施建议;——挖方土石填筑性能评价;——挖方土石分级及评价;——结论与建议。5.4.4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宜包括下列图表内容:——工程地质平面图,包括勘探点布置、地层及界线、地质分区等内容,比例尺不小于1:2000,范围应涵盖整个边坡可能影响的区域;——工程地质剖面图,每条勘探线均应绘制剖面图;比例尺不宜小于1:2000,水平向和垂直向比例应相同;剖面线应为一条直线,岩层或结构面应按视倾角绘制在剖面图上;剖面长度应涵盖边坡稳定分析的全部范围;——钻孔柱状图及挖探展开图,每个钻孔或挖探点都应绘制;——试验成果报告及试验成果统计表;——现场及岩芯照片。5.4.5边坡横剖面应沿边坡倾向绘制,并应标注边坡岩层产状、风化程度及界线、构造、地下水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信息。当边坡按照地质条件和稳定性状态被分成若干区段时,每个区段应至少有一条代表性横剖面。5.4.6对潜在滑坡或可能失稳边坡,应沿可能的滑动方向绘制剖面图,各剖面间距不宜大于100m。5.4.7岩、土的试验成果应评价其取样代表性和试验成果的准确性,然后依据评价结论正确引用试验成果;建议的岩土层参数宜经反演计算验证。6边坡稳定性分析6.1一般规定6.1.1边坡稳定性评价应在查明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对边坡可能的破坏模式和稳定性状态做出定性判断,确定边坡可能破坏的边界范围,并对边坡可能的失稳发展趋势做出判断。6.1.2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两类。定量计算应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合理选取破坏模式、计算模型和物理力学参数。6.1.3边坡的破坏模式可分为整体破坏和坡面局部破坏两种类型。6.1.4土质边坡的整体破坏模式可分为平面形、折线形和圆弧形三类。DB45/T2149—20206.1.5根据岩体特征,岩质边坡的整体破坏模式分类见表4。表4岩质边坡的整体破坏模式分类由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体不受外倾结构面控制或受结构面切割控制的岩体6.1.6应根据边坡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工程布置方案等,分区段选择代表性剖面进行稳定性分析与计算。6.1.7定性分析方法应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自然(成因)历史分析法或图解分析法等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6.1.8工程地质类比法适用于存在与拟建边坡有类似条件的已经研究过的或已有经验的边坡,应对比分析两者在工程地质条件、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及加固措施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评价拟建边坡的稳定性。6.1.9自然(成因)历史分析法应分析边坡形成的地质历史和所处的自然地质环境、边坡外形、地质构造、变形破坏迹象及影响因素,运用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规律,追溯边坡演变的全过程,评价拟建边坡稳定性发展总趋势、演变阶段、区域性特征、稳定状态等。6.1.10图解分析法适用于有较丰富的结构面数据的边坡,应将结构面调查成果绘制成等密度图及优势方位结构面与坡面等结构面赤平投影图,根据结构面间的相互关系评价边坡的稳定性。6.1.11存在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的边坡,宜初步判别为有可能失稳的边坡:——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边坡;——已发生倾倒变形或蠕变的边坡;——已发生张裂变形的下软上硬的双层或多层结构边坡;——在碎裂结构岩体中或散体结构岩体中开挖的、坡度较大的边坡;——存在有外倾结构面,且结构面的倾角小于坡角并大于其内摩擦角的岩质边坡;——坡面上出现平行边坡走向的张裂缝或环形裂缝的边坡;——由巨厚层崩积物组成的边坡;——坡脚被水淹没或被开挖的新、老滑坡体、崩塌体和土质边坡;——坡脚受水流淘刷的土质边坡;——有滑坡迹象的边坡或曾经失稳的边坡。6.1.12边坡稳定性分析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对可能发生滑动破坏的边坡,宜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或滑坡推力计算;b)对可能发生其他破坏形式的边坡,宜参照类似边坡进行类比法等专门研究。6.1.13定量计算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边坡的破坏模式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确定计算模型和参数,进行稳定性计算。6.1.14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应符合JTGC20及JTGD30的规定,以极限平衡法为主,以安全系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DB45/T2149—20206.1.15当采用不平衡推力法进行稳定性分析和推力计算时,应采用隐式解。6.1.16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可采用有限元等数值分析法对边坡进行变形和稳定分析,对边坡影响范围内存在重要建(构)筑物的,其应力和变形还应满足建(构)筑物的要求。6.1.17若某一种工作条件下存在多种工况,应先分析选定最危险工况。对于同一工作条件,应计算出最危险工况的稳定安全系数。当最危险工况难以确定时,应对同一工作条件下的不同工况分别进行稳定计算。对于临水边坡,应验算水位骤降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6.1.18对影响道路安全的边坡应计算下面两种工况下的稳定性:——正常工况,边坡处于天然状态下的工况;——非正常工况Ⅰ,边坡处于暴雨或连续降雨状态下的工况。6.1.19处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不小于0.15g的地区、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公路边坡,应验算非正常工况Ⅱ即地震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6.1.20应根据不同的工况选择相应的抗剪强度指标。在计算非正常工况Ⅰ时,宜采用总应力法计算,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层宜采用饱和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采用有效应力法计算时,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层宜采用有效抗剪强度指标。6.1.21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应不小于表5的规定值,当计算稳定安全系数小于表中的数值时,应调整边坡坡率或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直至满足稳定性要求。表5边坡安全系数6.1.22定性分析、定量计算结论应统一,应以此结论为依据进行边坡防护设计。6.2土质边坡6.2.1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适用于以各类土或类土质(包括全风化岩、强风化岩、极软岩、半成岩等)为主要岩性的边坡。6.2.2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宜以定量计算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定性分析宜以工程地质类比法为主要方法,定量计算应以平面滑动面解析法、简化Bishop法或不平衡推力法为主要方法。6.2.3土质边坡的破坏模式判别应符合下列要求:a)黏性土类边坡应以圆弧滑动为主要破坏模式;b)非黏性土类边坡应以平面滑动为主要破坏模式;c)强风化岩等类土质边坡宜分别按平面滑动、圆弧滑动计算,取计算安全系数最小的方法所对应的破坏模式为最可能发生的破坏模式;d)存在有可能控制边坡稳定的结构面或软弱夹层的边坡,宜以复合滑动为主要破坏模式。6.2.4圆弧滑动模式宜采用简化Bishop法计算。DB45/T2149—20206.2.5高路堤应根据原场地岩土性质、填筑材料及填筑高度等条件,采用下列方法分析边坡稳定性:a)当原场地地基均匀或为厚层土层时,宜采用圆弧滑动面分析;b)当原场地地基存在高程变化较大的相对软弱层时,宜采用折线形滑动面分析。6.2.6路堤边坡中的车辆荷载宜按均布荷载分布在路堤顶面。6.2.7特殊土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还应符合6.6的规定。6.3软质岩边坡6.3.1由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不大于15MPa的岩石组成的边坡或坡体内夹杂有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不大于15MPa的岩层且其对边坡稳定起控制作用的边坡,应按软质岩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6.3.2软质岩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受控于结构面,其整体破坏模式有崩塌、折线形破坏、顺层滑动、楔形体滑动等,符合以下特征:——强度较高、坡率较陡的软质岩边坡容易发生崩塌破坏;——有外倾结构面或以薄~中厚层软岩为主的边坡容易发生折线形破坏;——层面外倾且坡面存在切断岩层的边坡容易发生顺层滑动破坏;——有外倾结构面组成楔形体时容易发生楔形体滑动破坏。6.3.3软质岩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宜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为辅。6.3.4软质岩边坡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地质类比法和图解分析方法,图解分析方法宜以赤平投影法为主要方法。6.3.5对可能产生折线形破坏或顺层滑动破坏的边坡宜采用不平衡推力法计算稳定性;有外倾的结构面组成楔形体破坏时宜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楔形体的稳定性。6.3.6对受结构面控制可能存在多个滑动面的边坡,应分别对各种可能的滑动面组合进行稳定性计算,并取最小稳定性系数作为边坡稳定性系数。对多级滑动面的边坡,应分别对各级滑动面进行稳定性计算。6.3.7对于边坡岩体结构复杂、破坏机制不确定的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可采用数值分析法辅助分析,但宜简化地质模型和边界条件。6.3.8非正常工况Ⅰ下的边坡稳定性计算,软质岩的力学参数取值应考虑饱水后的软化效应。6.4硬质岩边坡6.4.1全部由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大于15MPa的岩石组成的边坡,应按硬质岩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6.4.2硬质岩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受控于不利结构面,其整体破坏模式有崩塌、顺层滑动、楔形体滑动等,符合以下特征:——陡倾的边坡容易发生崩塌破坏;——存在外倾结构面的边坡容易发生顺层滑动破坏;——有外倾结构面组成楔形体时容易发生楔形体滑动破坏。6.4.3硬质岩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宜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为辅。6.4.4硬质岩边坡的定性分析方法宜以地质类比法和图解分析法为主,图解分析法宜以赤平投影法为主要方法。6.4.5对可能产生顺层滑动破坏的边坡宜采用不平衡推力法计算稳定性;有外倾的结构面组成楔形体破坏时宜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楔形体的稳定性。6.4.6层状硬质岩边坡的倾倒变形或溃屈破坏,应以工程地质定性分析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以数值分析法为辅助手段,进行稳定性分析。6.4.7块状硬质岩边坡的崩塌破坏,应根据划定的危岩体和不稳定岩体范围,采取定性及定量的分析方法,评价其稳定状况。DB45/T2149—20206.5岩土混合边坡6.5.1组成边坡的地层中,土质(含类土质)、岩质两部分所占比例都大于30%的边坡,应按岩土混合边坡来分析。6.5.2岩土混合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受控于结构面及软弱夹层,主要分为三种类型:a)岩质部分稳定,土质边坡部分发生滑动破坏,应按照6.2的要求分析、计算稳定性;b)沿土岩分界面发生滑动破坏,应根据土岩分界面的形状按平面或折线形滑动面计算稳定性;c)受控于岩石结构面或软弱夹层的滑动或崩塌破坏,应按照6.3的要求分析、计算稳定性,且土质边坡部分宜视为岩质边坡的附加载荷。6.6特殊岩土边坡6.6.1由花岗岩残积土、膨胀土或崩解性岩石等特殊性岩土组成的边坡,其稳定性分析除满足以上常规岩土边坡的要求外,还应考虑这类岩土的特殊力学性质。6.6.2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应分析圆弧滑动破坏和坡面冲刷破坏两种破坏模式。6.6.3膨胀土边坡应分析圆弧滑动破坏和土层膨胀致使坡面土体发生向坡体外侧的水平位移而形成的破坏两种破坏模式:a)圆弧滑动破坏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应符合6.2的规定;b)由于土体发生膨胀变形形成的破坏应计算膨胀土的膨胀力。6.6.4崩解性岩石边坡应分析顺结构面(层)或土岩界面滑动破坏和岩体崩解碎裂后发生的崩塌、平面滑动破坏两种破坏模式,两种破坏模式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应符合6.2及6.3的规定,但岩土体参数宜根据崩解性强弱进行折减。7坡体稳定设计7.1一般规定7.1.1路基边坡在下列情况宜设置支挡结构:——减少路堑边坡薄层开挖、路堤边坡薄层填方地段或加强路堤整体稳定地段的陡坡路基;——避免大量挖方、降低边坡高度或加强边坡稳定性的路堑地段;——发育有强崩解性岩、易风化软化岩或特殊土的路段;——受水流冲刷影响路堤稳定的沿河、滨海等路堤路段;——为节约用地、少占农田或保护重要的既有建筑物的路段;——需采取措施保护的生态环境敏感路段。7.1.2边坡的防护和加固设计按下列原则,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a)应综合考虑边坡的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环境条件、工期、施工技术水平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边坡范围存在重要构筑物的还应考虑构筑物与边坡的相互关系;b)若需要采用多种措施进行边坡防护和加固,应综合考虑各种措施的技术特点和用途,形成有机的防护和加固体系;c)应贯彻使用者优先的设计理念,按根治、稳定、绿化、美化、经济的原则慎重选择防护设计方案。宜按生态防护、放缓边坡卸载、圬工防护、锚杆(索)锚固防护、其它防护方式等的顺序选择防护方案;d)应根据施工期揭露的地质条件变化和监测反馈的有关信息,完善和修正设计;e)应论证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DB45/T2149—20207.1.3填方路基中的耕地路段、高填方路段、临水路段和桥头路段等,可采用支挡结构收缩坡脚;滑坡路段应处治滑坡后再填筑路基。7.1.4对确定采取坡体加固措施的边坡,应根据边坡的类型和地质特点、破坏模式、规模、施工条件、边坡影响范围的构筑物分布情况等,按7.1.2的要求,结合下列规定,选择坡体加固方案:a)对于高陡地形边坡,可采取各种类型的挡土墙、格构锚固等措施;b)对于潜在滑动面较深的边坡,宜选择抗滑桩、排水隧道等措施;c)对于可能有多层滑面的边坡,宜采用锚固、抗滑桩等能控制多层滑面的措施;d)对于临水边坡,可采用上部卸载、前缘反压,辅以排水、防冲刷及支挡等的综合措施;e)对于处于变形阶段的边坡,应选用利于施工安全、机械化作业的措施;对于加速变形或刷坡危险性较大的边坡,可先采取应急措施临时稳定边坡,然后再进行永久治理;f)崩塌路段可采用边坡锚固、柔性防护系统、(挡石墙、落石槽)拦截构造物、(明洞、棚洞)遮挡构造物等防治措施;g)设计方案应考虑被保护对象对滑坡的敏感程度,对变形敏感的边坡,应采用能严格控制变形的主动加固措施;h)设计方案应考虑施工条件和施工阶段的稳定性,应满足各施工阶段的临时边坡稳定要求。7.1.5边坡加固与支挡的方案布置应遵循固坡脚、强坡腰和护坡面相结合的原则。7.1.6支挡结构设计前应对拟加固的边坡和地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查明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分布情况,以及支挡结构地基的承载力和锚固条件;合理确定岩土体(或填料)的物理力学参数。7.1.7已发生变形的边坡可采用基于强度折减的数值分析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塑性区分析时应调整泊松比满足式(1):sin12...............................................................................(1)式中:——泊松比;——内摩擦角。7.1.8支挡结构设计应满足各种设计荷载组合下支挡结构的稳定性、坚固性和耐久性要求;结构类型选择及设置位置应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便于施工养护的要求;结构材料应符合耐久、耐腐蚀的要求。7.1.9存在临空外倾结构面的边坡,支护结构基础应置于外倾结构面以下稳定地层内。7.1.10路基支挡结构应与桥台、隧道洞门、既有支挡结构物及边坡防护、排水系统等协调配合,衔接平顺。7.1.11坡脚挡土墙、抗滑桩的计算应充分考虑加深边沟的影响。7.1.12改扩建工程中的支挡结构设计应采取措施减少对既有路基行车的干扰,满足既有路基的行车安全。7.1.13支挡防护设计应采用动态设计,应掌握分析边坡开挖全过程中所揭示的岩土地质状况及边坡监测反馈的信息资料,当发现有与原设计较大不符的地质条件或变形异常情况,应对原设计进行复核、修改和补充。7.1.14支挡防护设计应设置完善的地表防水、截水和排水系统,当地下水位高或有特殊要求时,还应设置地下排水系统。7.1.15高填方、深路堑以及设置支挡工程、锚固工程的路段,宜设置检修台阶,检修台阶可与急流槽合并设计。DB45/T2149—20207.2横断面设计7.2.1在满足边坡稳定的前提下,边坡横断面形式应结合边坡岩土的自然属性合理选择,并与周边地形、地貌相适应。7.2.2边坡横断面宜采用台阶式,其尺寸和坡率应符合JTGD30的相关规定。无外倾结构面的硬质岩边坡可采用折线式。7.2.3土质边坡每级高度宜为6m~10m,软质岩边坡每级高度宜为8m~10m,硬质岩边坡每级高度宜为10m~15m。特殊岩土边坡的每级高度应取低值,边坡地质条件较好时,可取高值。7.2.4路堤边坡的横断面按下列规定设计:a)当场地、地形和填料等不受限制时,可采取调整边坡坡率、设置抗滑平台或反压体等措施来增强路堤边坡稳定性;b)当场地、地形和填料等受到限制,不能通过放缓坡率来稳定路堤时,宜采用提高原场地地基强度、阻滑键、加筋土、泡沫轻质土、挡土墙和抗滑桩等措施来增强路堤边坡稳定性;c)反压护道填料宜与路堤的变形性能相协调,处于水下时应采用碎石、块石等填料,反压体宽度和高度应由整体稳定性计算来确定;d)抗滑措施应通过稳定性计算确定。7.2.5反压护道宜设置在坡脚土地征用条件较好、填料来源丰富的路段,护道高度不宜大于路堤高度的1/2,施工时应与路堤一起填筑。7.2.6路堑边坡坡率应根据地形、岩性、结构面和坡面的组合关系、气候、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区域内自然斜坡、人工边坡的稳定坡度等综合确定,总体符合下陡上缓的原则,且应满足下列规定:a)土质边坡的坡率宜为1:1~1:1.75,土层稳定性较好时取大值,较差时取低值;b)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软质岩边坡,单级坡率不宜陡于1:0.75,综合坡率不宜陡于1:1;其余软质岩边坡的综合坡率不宜陡于1:0.75;c)顺层边坡的单级坡角不宜陡于岩层的倾角;d)无外倾结构面的硬质岩边坡坡率可取1:0.1~1:0.5,宜结合停车视距和行车舒适性的要求综合确定;e)软质岩与硬质岩互层的边坡坡率按软质岩边坡设计;f)岩土混合边坡的土质边坡部分和岩质边坡部分的坡率设计应分别满足上述要求;g)对稳定性较差且高度较大的边坡,宜优先采用在坡顶设置宽平台或放缓坡率等减载措施;h)当坡率受条件限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适宜的加固与支挡措施。7.2.7当场地条件允许时,边坡开挖、减载和反压护道措施宜配合使用。7.2.8用于减少边坡开挖或填筑高度和规模的重力式挡土墙或抗滑桩,挡墙受荷段高度不宜大于8m,抗滑桩受荷段长度不宜大于12m。7.3软质岩边坡7.3.1软质岩边坡的支挡防护方案应根据边坡的开挖条件、地质条件和施工季节进行选择。7.3.2软质岩边坡支挡防护设计应对支护施工时机及施工程序作出规定,支护施工应遵循分级分区实施的原则,开挖一级防护一级,最大限度地缩小开挖面的裸露面积和裸露时间。7.3.3当顺层边坡设计坡角大于层面倾角时,应设置预应力锚索、锚筋桩、抗滑桩等对边坡进行预加7.3.4当开挖深度或挖方量较大时,特别是横切山脊时,边坡支挡防护方案应充分考虑边坡卸荷造成的应力松弛及回弹变形对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7.3.5锚杆(索)的设计除应符合JTGD30、GB50086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DB45/T2149—2020a)加固深度小于12m时,宜采用全长黏结型普通锚杆;当滑动面较深、变形可能较大时,应采用预应力锚杆(索);b)预应力锚杆(索)宜采用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杆也可采用拉力分散型;c)宜采取扩大锚头或锚固段压力注浆等措施,减少预应力锚杆(索)的预应力损失;d)锚杆的布置间距应根据边坡地层性态、所需提供的总锚固力及单锚承载力设计值确定,一般宜为2.5m~4.0m;e)锚杆(索)的安设方向宜与岩体的外倾结构面垂直,但俯视角不宜大于35°,且不宜小于10°;f)锚孔内宜采用低压或重力注浆,注浆材料宜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30的纯水泥浆或水泥砂浆;g)软质岩边坡中,普通锚杆应穿过潜在滑面至稳定地层不小于4m,预应力锚索的单元锚固段长度不宜小于4m,并不宜大于10m;h)对无类似锚固经验地层中的锚杆(索),应进行现场拉拔试验检验锚杆(索)的锚固性能;i)预应力锚杆(索)的预应力张拉值不应超过锚杆(索)设计拉拔力,锁定值不应超过设计拉拔力的80%;j)边坡表面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格构梁与锚杆(索)连接,格构梁与坡面的结合部位,应有完善的防、排水构造设计;k)格构梁断面高×宽不宜小于300mm×300mm,最大不超过600mm×5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5;l)坡脚处的格构梁底面应深入地面下,并不高于排水沟沟底,或在坡脚设置矮墙与格构梁相接;m)普通锚杆的锚头可弯起后与格构梁的主筋焊接相连,预应力锚杆(索)的锚头应在格构梁外表面制作;n)锚索外锚头下的承力钢垫板平面应与锚索轴向垂直;o)格构梁间可根据边坡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坡面防护方案。7.3.6边坡坡脚岩体较软弱或易风化软化时,宜在坡脚设置挡土墙,挡土墙按下列要求设计:a)应根据场地条件、施工条件选择挡土墙型式,宜优先选用重力式挡土墙;b)安全等级为一、二级的边坡,其挡土墙墙身材料宜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片石混凝土或混凝土,其余边坡挡土墙墙身材料还可选用M7.5浆砌片石;c)挡土墙宜与路基边沟协同设计,特别是边沟需加深时,应充分考虑加深边沟对挡土墙稳定性的影响;d)挡土墙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坡面出水情况布置泄水孔或其它排水设施。7.3.7抗滑桩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抗滑桩宜布设在边坡前缘阻滑区,宜选择在滑体较薄、嵌固段地基强度较高的地段,成排布置且方向与边坡主滑方向垂直,桩顶高度应能防止滑体从桩顶剪出;b)用于滑坡处治的抗滑桩宜用矩形截面桩,用于边坡支挡的抗滑桩可采用圆形截面桩,截面尺寸应根据推力大小、桩间距、锚固段地基强度等因素计算确定;c)抗滑桩应嵌固在潜在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岩土体中,不应产生新的深层滑动;嵌固深度一般宜为(1/3~1/2)桩长,嵌固段传递到潜在滑动面以下岩土层的侧向压应力不得大于该层的抗压强度标准值,桩基底的压应力不得大于地基的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来确定;d)圆形抗滑桩桩长不得大于25m,矩形抗滑桩桩长不得大于35m,悬臂高度不宜超过15m;e)圆形抗滑桩的桩径不得小于1200mm,桩间距不宜小于桩径的2倍;f)抗滑桩的结构计算、构造与材料设计等应符合JTGD30的规定;g)正处于滑动变形的边坡、地下水丰富的地段不宜采用人工挖孔桩;h)软质岩边坡抗滑桩桩底按自由端模式计算;i)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得小于16mm,净距不得小于80mm,当采用束筋时,每束不宜多于3根;DB45/T2149—2020j)矩形抗滑桩纵向受力钢筋可采用多排设置,但不宜多于3排;圆形抗滑桩纵向受力钢筋不宜采用多排形式设置;k)矩形抗滑桩箍筋宜采用封闭式,肢数不宜多于4肢,直径不宜小于14mm,间距不得大于400mm;圆形抗滑桩箍筋宜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得小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大直径的1/4,且不得小于6mm,间距宜取100mm~200mm;l)当桩身内力较大、配筋率较高时,可在桩身上部设置1~3排预应力锚索,锚索距离桩顶不宜小于1m,锚索的排间距不宜小于1.5m,锚索的设计计算及构造设计应符合8.3.6的规定;m)圆形抗滑桩顶部应设置冠梁,冠梁的宽度不宜小于桩径,高度不宜小于0.6倍桩径。冠梁钢筋应符合GB50010对梁的构造配筋规定,当冠梁用作锚杆的传力构件时,尚应按受力构件进行截面设计。7.3.8抗滑桩的悬臂部分应设置挡土板,挡土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挡土板的压力可根据桩间岩土体的稳定情况和挡土板的设置方式选用全部岩土体压力或部分岩土体压力进行计算;b)挡土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30;c)当挡土板置于桩背时,挡土板与桩搭接长度不宜小于40cm;置于桩间的可采用桩侧牛腿阻挡挡土板或桩体预埋钢筋、植筋方式与挡土板纵筋相接;d)预制挡土板厚度宜为250mm~300mm,双侧配筋,设泄水孔或缝和吊装孔;e)挡土板板后应设反滤层,滤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砂石料或无砂大孔混凝土,反滤层厚度不宜小于400mm;反滤层上部接近地表处应设粘土防水层,厚度不宜小于500mm;泄水孔内安装的排水管应深入反滤层内200mm~300mm。7.4硬质岩边坡7.4.1当硬质岩边坡存在外倾结构面、可能产生顺层滑动或楔形体滑动破坏时,应根据边坡的开挖条件、施工组织及经济性选择支挡防护方案。7.4.2当施工开挖期间的临时边坡稳定性不能满足要求时,开挖前应在坡顶设置锚索、锚筋桩、抗滑桩等对边坡进行预加固处理。7.4.3硬质岩边坡上的锚杆(索)的设计除应符合7.3.5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a)普通锚杆适合于岩体较破碎或薄层结构的边坡,预应力锚杆(索)适合于岩体较完整的边坡;b)采用锚杆(索)格构梁支护的硬质岩边坡,当坡面岩体较完整时,可取消格构梁或仅保留与岩层走向垂直的梁;c)无格构梁的锚杆(索)应在锚头处设置锚墩,锚墩宜采用C30混凝土制作,锚墩底面积应根据地层承载力和锚杆(索)设计锚固力大小计算确定;d)硬质岩边坡中,普通锚杆应穿过潜在滑面至稳定地层不小于3m,预应力锚索的单元锚固段长度不宜小于2m,且不宜大于6m;7.4.4硬质岩边坡抗滑桩桩底一般宜按铰支模式计算,当嵌入深度大于3倍桩径且岩体较完整时,可选用固定端模式,当嵌入深度小于桩径或岩体较破碎时,宜按自由端模式计算。7.4.5锚筋桩主要适用于场地狭窄或需要采取预加固措施、抵御滑坡推力为300kN/m~700kN/m的岩质边坡或滑坡,锚筋桩的设计符合下列规定:a)单桩直径宜为150mm~250mm,宜采用钻孔、压力注浆工艺施工;b)锚筋桩长度不宜大于30m;c)主筋可采用螺纹钢筋束、钢管、型钢等;d)可根据需要垂直或倾斜布置,也可成排或交叉成网状布置,排距、桩距宜为50cm~100cm;DB45/T2149—2020e)桩顶设置系梁或顶板连接各桩,系梁厚度宜为50cm~60cm,桩体钢筋深入系梁,与系梁钢筋相连接;f)锚筋桩桩群应按平面刚架结构计算其稳定性,控制桩群抗滑结构的最大位移,使之在设计或规范允许范围内;g)桩前岩土层保护宽度不宜小于3m。7.5特殊岩土边坡7.5.1特殊岩土边坡的支挡防护方案应重点考虑岩土性质的特殊性。7.5.2应严格控制膨胀土地区路基边坡高度,路堤边坡高度不宜超过10m,路堑边坡高度不宜超过15m,并应采取稳定边坡措施。7.5.3膨胀土体存在不利的结构面或软弱夹层时,线路宜垂直或大角度与其相交通过,路基边坡应采取防止顺层滑动的措施。7.5.4膨胀性岩土边坡的支挡防护设计应符合DB45/T1829的规定。7.5.5崩解性岩质边坡宜遵循防渗保湿、抑制崩解的原则进行防护设计。7.5.6当无可靠的抑制崩解措施时,崩解性岩质边坡不宜采用预应力锚杆(索)。7.5.7当地形、用地条件能满足要求时,特殊岩土边坡宜采用柔性支护结构防护方案。7.5.8当边坡坡脚处于两种地层交界面时,若交界面下部为工程性质更差的特殊岩土时,应设置坡脚矮墙、地梁、支撑渗沟、盲沟、深层泄水孔等固脚、排水设施。8坡面防护设计8.1一般规定8.1.1坡面防护宜优先采用植物防护,在植物防护不能满足防护需求时,可采用工程防护或综合防护方案。8.1.2工程防护实施后,宜选择合适的植物防护绿化覆盖。8.1.3边坡临时防护工程宜与永久防护工程相结合。8.1.4填方路基可采用下列防护方式:a)一般路段可采用撒种草籽或喷播植草、铺草皮、三维网植草、客土喷播植草、骨架植草等防护;b)缓坡路段可采用撒种草籽或喷播植草、铺草皮、种植灌乔木防护;c)高填方路段宜采用骨架植草,填石路堤采用块石码砌;d)临水如沿塘、溪、河和水库路段宜采用浆砌片石防护波浪冲蚀。8.1.5路堑边坡应根据当地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及筑路材料分布情况,选取适宜的坡面防护方案,防治边坡坡面病害,保证坡体稳定,并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可按下列要求选择防护方案:a)一般路段可采用撒种草籽或喷播植草、铺草皮、三维网植草、客土喷播植草、厚层基材喷播及骨架植草防护;b)缓坡路段可采用喷播草灌或种植乔木、灌木,在物种选择上要求做到草灌结合、乔灌结合,并尽量与周围物种相协调;c)高陡边坡路段在加固后,如还存在临空、破碎岩块时,可采用柔性防护网系统结合客土喷播、厚层基材喷播等防护方案;d)顺层边坡路段,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宜放缓边坡;边坡高度大于20m时,在采取加固措施后宜采用植物防护方案绿化。8.1.6特殊岩土边坡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封闭开挖面。DB45/T2149—20208.2植物防护8.2.1边坡植物防护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安全长效、因地制宜;——乔灌草相结合;——固氮与非固氮品种相结合、深根性与浅根性品种相结合、观花和观果品种相结合。8.2.2边坡植物防护设计的目标应遵循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以培育乔灌草型群落为目标,目标植物群落应符合以下要求:a)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特性宜适应于边坡所在地的自然环境;b)植物群落所具有的功能宜近似于自然,景观宜近似于自然。8.2.3根据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坡率设计情况,公路边坡工程中的植物防护方法选用见表6。表6广西公路边坡常用植物防护类型及适用条件1撒种草籽或喷播植草23三维网植草1)土质边坡及全风化岩质边坡,或经处理后41)易受冲刷破坏的土质或易风化剥落的软质3)在地下水较多且坡面稳定性较差的路段,4)骨架可采用浆砌片石、混凝土预制块、现2)沿线路方向每20m左右设一道踏步肋柱,设伸缩52)各种不宜于植物生长的砂类土、碎石类土基材10cm~15cm,应肥料充足,植物物种6厚层基材小于50%DB45/T2149—20207生态袋植草3)边坡坡率陡于1:1时,每袋层间应设置连接扣之82)挂网喷混凝土或挡土墙、护面墙等圬工砌8.2.4选用草灌种子应根据防护目的、气候、土质、施工季节等确定,宜采用易成活、根系发达、叶茎矮或有匍匐茎的多年生植物。种子的配合、播种量的设计应根据选用植物的生长特点、防护地点及施工方法确定。广西公路边坡常用草灌种子包括狗牙根、百喜草、糖蜜草、野牡丹、木芙蓉等,不宜选用容易倒伏、生长快速的勒仔刺、银合欢等植物。8.2.5厚层基材、客土喷播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a)网片宜采用大于14#的镀锌铁丝网编制,网孔孔径不应小于50mm×50mm,或使用极限抗拉强度不小于30kN/m的双向土工格栅,网孔孔径不应小于40mm×40mm;b)挂网用锚钉应包括主锚钉和辅助锚钉,主锚钉(直径不小于14mm螺纹钢)与辅助锚钉(直径不小于10mm钢筋)宜相间布置或仅布置主锚钉,呈梅花形或矩形布置,间距宜为2.0m~3.5m,锚钉用量、长度可根据坡面实际情况调整;c)厚层基材喷播总厚度不应小于15cm;客土喷播厚度不应小于8cm;d)基材应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总空隙度应大于40密度宜为0.8g/cm3~1.2g/cm3,有效持水量应大于40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保水性和保肥性;e)基材的有机物含量宜为4050碳含量宜低于30PH值应为6~7.5;f)基材干后不应出现明显的收缩和龟裂,不应板结或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g)厚层基材喷播的基材中植生基质的比例应不小于50%;h)客土喷播的基材中植生基质的比例应不小于30%。8.2.6骨架植草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a)骨架宜采用混凝土预制块砌筑或现浇混凝土形式,应设置拦水眉带;b)骨架可采用拱形或菱形两种形式,竖向骨架间距宜为2m~4m,骨架嵌入边坡的深度应结合边坡岩土性质和坡率、气候条件等确定,一般埋入地表不小于20cm;c)植草方式可根据地层及坡率情况选用撒种草籽或喷播植草、铺草皮、三维网植草、客土喷播植草、生态袋植草等;d)若边坡土层浅层稳定性较差,也可加粗或加深骨架的纵梁,或将其设置为支撑渗沟。8.2.7生态袋植草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a)生态袋宜采用聚丙烯长丝无纺土工布制作,土工布规格不小于120g/m2,断裂强度不小于7.5kN/m2;b)生态袋在氙灯老化(500h)后拉伸强度保留率应不小于70%;c)生态袋宜呈“品”字形码放;d)坡面顶层的生态袋长边方向应垂直于坡面码放,确保压顶稳固。DB45/T2149—20208.3工程防护8.3.1根据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坡面工程防护方案选用见表7。表7公路边坡常用坡面工程防护类型及适用条件1土1)岩层节理发育,或易风化、易崩解1)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厚度宜为5cm~2)钢筋网孔间距宜为15cm~25cm,钢筋直径可采用622)边坡上方局部有危岩或陡立不稳定4)坡脚应有墙基础设置空间,地基承3)墙体应设置泄水孔,间距2m~3m,交错分布,泄水31)硬质岩边坡,岩体易破碎,边坡以2)防护网采用的钢丝绳、钢柱及其它连接构件均应做防8.3.2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的设计除应符合GB50086的规定外,还需符合下列规定:a)当边坡自身稳定性较好时,可取消锚杆,改为1.0m~3.0m长锚钉锚固钢筋网;b)当边坡岩体完整性较好、坡率缓于1:1时,可取消钢筋网直接喷混凝土;c)宜采用全粘结锚杆,按行列式或菱形布置,锚杆锚固长度及间距依据边坡稳定性确定;d)喷射混凝土与岩面的黏结力,对整体状及块状岩体不宜低于0.7MPa,对碎裂状岩体不宜低于0.4MPa;e)钢筋网保护层厚度不应低于3cm;f)可在坡脚或坡顶设置种植槽植藤绿化防护后的边坡。8.3.3护面墙的设计需符合下列规定:a)高速公路边坡应采用混凝土护面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一、二级公路边坡可采用浆砌片石护面墙;b)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差时,可采用肋式护面墙;c)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时,宜采用窗孔式护面墙,开孔尺寸宜为2m~4m,窗孔内可植草灌绿化;d)单级护面墙的高度不宜超过10m;其墙背坡率与边坡坡率一致,顶宽不宜小于50cm,底宽不宜小于100cm;e)铺砌层下应设置碎石或砂砾石垫层,厚度不宜小于100mm;DB45/T2149—2020f)护面墙基础应设置在稳定的岩土层上,埋置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确定。护面墙前趾应低于边沟开挖底面,应满足抗滑移、抗倾覆稳定性要求。8.3.4危岩、落石防护措施应根据其分布范围、规模大小、边坡高度及距离线路远近等因素综合确定,可结合清除危石处理等防护措施设置柔性防护系统。柔性防护系统按其结构形式和防护功能分为主动防护系统、被动防护系统和引导式柔性防护系统。8.3.5柔性防护系统的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a)钢丝绳应符合GB/T20118的规定,且抗拉强度应不小于1770MPa,热镀锌等级应不低于AB级;b)钢丝绳连接应符合GB/T5976和GB/T6946的有关规定;c)柔性防护系统的其它材料和定型构件应满足柔性防护系统承载力要求,并满足柔性防护系统设计使用年限的防腐蚀要求;d)钢丝绳锚杆应选用双股形式的不小于φ16钢丝绳制作全粘结锚杆,锚杆长度宜为2m~3m,钻孔直径宜为42mm~70mm,注浆体材料28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应低于25MPa;在孔位处凿深度不小于钢丝绳锚杆外露环套长度的凹坑,凹坑宜为直径20cm、深15cm;e)横向支撑绳宜选用不小于φ16钢丝绳,纵向支撑绳宜选用不小于φ12钢丝绳,设置双层钢丝绳网的区域纵横支撑绳宜选用不小于φ16钢丝绳;f)缝合绳宜选用不小于φ18钢丝绳;g)钢丝绳网的编制应上下交错编织;编制成网的钢丝绳不得有断丝、脱丝现象;钢丝绳交叉节点处用扣压件固定;钢丝绳接头处用搭接件压接,不得遗漏,钢丝绳露出搭接件长度至少为10mm;编网时扣压件和搭接件用机械压接,表面不得有破裂和明显损伤;钢丝绳网的形状平整、绳不得有打结明显扭曲现象;h)钢丝绳搭接件宜采用普通软纯铝管,长度不小于35cm,外径不大于3cm,壁厚不小于3mm;i)压扣件厚度不宜小于2mm,并采用镀锌处理,镀锌层厚度不宜小于8μm。压扣件抗错动力不宜小于5kN,抗拉脱力不宜小于10kN;j)钢丝绳网宜采用菱形网孔,边长宜选择300mm、250mm、200mm、150mm、120mm或100mm。网目边长误差不宜大于20mm;钢丝网网块规格宜为4m×4m、4m×2m、5m×3m、5m×4m、5m×5m或5m×6m,也可根据设计要求调整网块尺寸。8.3.6被动防护系统应包含拦截结构、支撑结构、连接结构、耗能装置和基础等五部分,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布设位置应根据地形条件、落石可能发生的区域、落石运动轨迹、被保护对象位置等因素确定,可布设在边坡顶部、中部或下部;b)被动防护系统宜沿同一高程、直线延伸布置,其走向两端应向所在高程落石威胁区两侧边界外延伸不小于5m;c)应根据防护区域危岩条件计算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的设计极限防护能量,根据设计极限防护能量,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的构造方式选择见表8;表8被动柔性防护系统的构造方式表撑绳相连的形式,支撑绳和拉锚绳根据防护要求布置DB45/T2149—2020表8(续)>2000近网片只与支撑副绳相连,支撑绳和拉锚绳根据防护要求布置相d)被动防护系统的设计高度不应小于落石最大弹跳高度加1.0m,最小设计高度不应小于2.0m;e)钢柱高度与被动防护系统高度相同,钢柱采用工字钢制作,表面应进行厚度不小于8μm的镀锌防腐处理;工字钢应符合GB/T706的规定;f)耗能装置根据与其相连的钢丝绳直径和设计能量选择,并应有合适的启动力以保证在结构受到冲击时能够启动工作,同时应具备足够的行程以满足最小耗能需求;立柱支撑点和网片运动过程中不得阻碍耗能装置的变形和支撑绳的滑移;g)被动防护网钢柱间距不宜大于12.0m,最小间距不宜小于4.0m;h)立柱基础应采用矩形截面,埋深不宜小于0.5m,并应满足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的要求;i)地脚螺栓锚杆宜采用精扎螺纹钢筋,锚杆与立柱基础内的钢筋网连接,立柱基础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j)柱脚在垂直于冲击方向应具有不低于15°的两侧自由转动能力,在冲击方向应能完全自由转动;柱脚连接件与基座板应进行承载力验算;基座底板厚度不宜低于16mm。8.3.7主动防护系统应包含柔性网片、纵横排列的柔性锚杆、支撑绳、连接柔性网与支撑绳的缝合绳等组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由柔性网片、纵横排列的柔性锚杆、支撑绳、连接柔性网与支撑绳的缝合绳等组件构成;b)防护网覆盖区的范围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现场危岩调查综合确定,覆盖区范围分别向上缘和两侧边缘外延伸不小于2m,距坡脚1m高范围内不宜布置主动防护网;c)坡面条件较简单且坡角不超过75°的常见斜坡,宜根据已有工程经验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主动防护网设计,或依据覆盖区可能塌落粒径和耐久性条件选择钢丝绳网规格及主动防护系统的类型;d)对超过75°的斜坡,可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危岩滑落的动态冲击作用,根据危岩崩落时或其堆积体与防护网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确定防护网各构件所受荷载;e)依据钢丝绳网规格布置横、纵支撑绳;纵、横支撑绳交点和终点处应设置钢丝绳锚杆固定;f)钢丝绳锚杆的设置应满足钢丝绳网紧贴坡面的要求,单点钢丝绳网脱离坡面面积不应大于5m2,否则应增设长度不小于0.5m的辅助锚杆;g)锚杆轴线宜垂直于坡面,其设计应符合7.3.5的规定。8.3.8应根据危岩的分布范围及边坡特点,选择张口式或覆盖式引导式柔性防护系统,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当开挖坡面上方存在危岩体时,宜采用张口式;不存在危岩体时宜采用覆盖式;b)覆盖区的范围应根据勘察报告和现场危岩调查综合确定,采用覆盖式防护网时布置范围向上缘外延伸不小于3m,向两侧边缘外延伸不小于2m;采用张口式防护网时拦截部分可设置在落石弹跳高度相对较低位置处,布置范围向两侧边缘外延伸不小于2m;距坡脚0.5m高范围内不宜布置引导式柔性防护系统;c)落石收集区应位于公路行车道之外;d)应依据现场情况及模拟的落石弹跳轨迹、计算的防护能量确定引导式柔性防护系统的类型、张口位置及钢柱高度等。DB45/T2149—20208.4综合防护8.4.1公路边坡坡面综合防护方案可选用喷射植被混凝土、柔性支护结构等。8.4.2喷射植被混凝土可用于边坡整体稳定、边坡坡率不陡于1:0.3的岩质边坡,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底层应设置一层直径不低于14#的镀锌铁丝网,网孔呈菱形,网孔尺寸不宜低于5cm×5cm,网片尺寸不宜小于2m×10m,铁丝网应延伸至坡顶以上不宜小于0.5m;b)铁丝网应用锚钉固定在坡面上,锚钉宜采用Ф12mm~Ф22mm钢筋制作,长度宜为0.3m~2.0m,呈梅花型布置,间距宜为1.0m×1.0m;c)坡面应设置排水孔,孔间距宜为3m×3m,孔径不宜小于3cm。如坡面有渗水,应增加排水孔,并应安装PVC管;d)基质中应包含有土壤、有机质、肥料、保水剂、粘合剂、改良剂等,保水剂的含量应能满足持续干旱30d时植物所需水分的生长需要,改良剂应将基质的PH值调节至6.8~7.2;e)喷射厚度应不低于7cm,基质单轴抗压强度应不低于0.3MPa。8.4.3柔性支护结构适用于已发生滑塌的或新开挖的膨胀性、崩解性岩土边坡,其设计应符合DB45/T1829的规定。9防排水设计9.1一般规定9.1.1边坡防排水涉及地表水和地下水,防排水设施设计应根据边坡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周边的排水设施和条件综合、统一考虑。9.1.2防排水设计应充分保证排水结构的寿命,采用耐久性好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防排水效益。9.1.3边坡临时防排水工程宜与永久工程相结合。9.1.4当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防排水工程对于边坡稳定系数的提高值不宜作为设计依据,宜为安全储备。9.2地表水9.2.1除硬质岩边坡外,其余岩土边坡的坡顶、坡面、坡脚和边坡中部平台应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各种地表排水设施构造尺寸应符合JTGD30的相关规定;硬质岩边坡的排水系统可根据实际条件适当简化。9.2.2堑顶截水沟应根据地形条件设置,当坡顶自然坡面的地表水不是流向坡面方向时,可取消。9.2.3堑顶截水沟水不应排至路堑边沟。当受地形限制,需要将堑顶截水沟水通过急流槽(吊沟)或急流管引入边沟排出时,应根据流量调整边沟尺寸,并对进出口进行加固和消能等处理,设置拦水墙。9.2.4岩质边坡的平台截水沟宜在平台表面砌筑而成,土质边坡的平台截水沟宜在平台上向下挖筑而成,当条件受限时,硬质岩边坡可不设平台截水沟。9.2.5排入自然沟渠的堑顶截水沟、排水沟,其末端应设置消能、沉淀设施。9.2.6当排水沟截面变化时,应采用渐变段衔接,渐变段长度应大于宽度之差的5倍。9.2.7截(排)水沟宜采用C20混凝土现浇、喷射而成,或采用混凝土预制块砌筑、内侧采用砂浆抹面或勾缝而成;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中,当有可靠措施控制施工质量时,可采用M7.5浆砌片石或块石砌筑。9.2.8截(排)水沟的沟底及边墙,应设变形缝,宜每10m~15m一道,变形缝处的沟底应设齿前墙,缝内应设止水或反滤盲沟或同时采用。DB45/T2149—20209.2.9路堑路段的路基加深边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开学前军训心得体会5篇
- 物流设施与设备第二章航空管道
- 债务偿付质押合同(2篇)
- 公共事业投资合作协议书(2篇)
- 河南省安阳市第六十二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2025年Γ-球蛋白三类项目合作计划书
- 上海写字楼租赁合同范本
- 幼儿园房屋租赁合同书范本
- 小吃街摊位租赁合同
- 长期租赁合同范本
- 应急物资台账新参考模板范本
- 【课件】第15课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课件高中美术鲁美版美术鉴赏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6.2整理与提高(解决问题-灯市) 沪教版
- 东华医院信息平台解决方案-药房流程接口
- 通力电梯KCE电气系统学习指南
- 九年级数学特长生选拔考试试题
- 幼儿园交通安全宣传课件PPT
- 门窗施工组织设计与方案
- 健身健美(课堂PPT)
- (完整版)财务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人大版
- 锚索试验总结(共11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