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作文素材积累《短视频应该老少咸宜不能老少不宜》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作文素材积累《短视频应该老少咸宜不能老少不宜》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作文素材积累《短视频应该老少咸宜不能老少不宜》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作文素材积累《短视频应该老少咸宜不能老少不宜》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作文素材积累《短视频应该老少咸宜不能老少不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作文素材积累

《短视频应该老少咸宜,不能老少不宜》

目录

短视频应该老少咸宜,不能“老少不宜”.................................1

炫富抄袭虚假营销,短视频乱象在“暴击”一老一小.......................2

“向俗而生”:短视频发展趋势及内容价值回归...........................7

对短视频爆款逻辑,我们需要再认识....................................15

短视频要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17

短视频应该老少咸宜,不能“老少不宜”

抄袭模仿.、低俗擦边、耸人听闻的谣言、千篇一律的剧本……不少人直呼想

刷到有营养有价值的短视频已变成一件难事。不仅如此,虚假营销、不良价值观

引导以及短视频沉迷等问题更让青少年和老年人屡屡受困。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报

道,本该老少咸宜的短视频已经成为老少不宜的劣质货C

既然很多短视频内容如此不堪、价值污浊混乱,为什么老人和小孩还是乐此

不疲,刷新不止?一方面短视频时间短、配乐夸张、内容五花八门、剪辑节奏快,

非常容易让人观看上瘾。再加上平台算法的推荐加持,刷的视频越多、看的时间

越长、同类内容也就越多,形成了瀑布流式的不断刷新。另一方面也由于这两类

群体生活比较单调,家人的陪伴交流较少,对短视频缺乏判断力。特别是老年人,

对飞速发展的网络生态缺乏了解,一些年轻人很容易识破的骗局,在老年人那里

容易大行其道。以上种种,也就导致了劣质短视频横冲直撞,欺老骗少。

短视频虽短,长此以往,危害甚大。青少年过度沉浸在短视频的感官刺激中,

容易精神空虚,导致专注力丧失,缺乏深度学习和阅读的能力。事实上,短视频

中的“玩梗”、“饭圈”用语,已经侵蚀孩子们的语言体系,妨害了正常的逻辑

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一些明晃晃地表达炫富倾向、低级趣味、擦边丑态、校

园暴力的短视频,更是会扭曲孩子们的价值观,吸引其模仿学习,流毒巨大。老

年人经常在家庭群中转发的一些标题党、小作文式的短视频,不仅于家庭团结毫

无意义,更有可能充当谣言的扩音器、中介站。

多项研究数据表明,一老一少己经成为短视频的重点围猎对象。7月13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显示,82.9%

的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农村、中学生、学习负担重、亲子关系不好的未成年

人,使用短视频比例更高、更深。而据社交媒体管理平台科握发布的《2023银

发经济下的社交媒体营销》白皮书显示,60岁以上的网民中有80%平均每天会

花1.5小时刷短视频。六旬女子沉迷和假靳东谈恋爱、小学生模仿短视频酿悲剧、

老人相信短视频理财被骗等新闻,更是经常出现。

短视频是变相的“技术多巴胺”,让老人孩子都欲罢不能,过度观看不仅危

害身心健康,更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可喜的是,国家正以雷霆之力痛击短

视频乱象。7月10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

欺老骗少的短视频也在被打之列.各大短视频平台也应该仔细对照规定要求,认

真排查落实,别为了一点流量就让毒视频放任自流。

老人和孩子们之所以沉溺短视频,主要还是家庭内部的陪伴和关怀不够。相

比手机里的短视频,想必绝大多数孩子绝对愿意跟着家长一起奔跑游玩、读书学

习;老人们也一定想和子女说说话,聊聊天。同时,学校和社区也可以多组织一

些课外活动和业余生活,充实丰富孩子和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共同守护他们的精

神世界。

短视频不能短视,一老一少的感情和精神生活不能无视。补上短视频的短板,

发挥服务一老一少的长处,短视频行业才有健康的未来。

炫富抄袭虚假营销,短视频乱象在“暴击”一老一小

抄袭模仿、低俗擦边、耸人听闻的谣言、千篇一律的剧本……不少人直呼想

刷到有营养有价值的短视频己变成一件难事。不仅如此,虚假营销、不良价值观

引导以及短视频沉迷等问题更让青少年和老年人屡屡受困。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3.7%的受访者刷到过低俗劣

2

唐畅感觉,短视频中的虚假营销问题很普遍c”今年央视3-15晚会爆出的

就是网络主播通过卖惨、编排故事来博取老人信任与同情。”

余甜觉得,健康科普领域短视频虚假信息的问题也比较严重。“现在平台大

多只看流量,他们衡量一个作品好坏的标准就是关注度、话题度,缺少正确价值

观引导。”

社调中心的数据显示,炫富攀比、内容低俗、虚假广告营销也是受访者感觉

比较严重的短视频乱象。

老年人与未成年人成短视频乱象主要受害者

在湖北工作的向荣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发现周末只要有时间,孩子就喜欢

拿手机刷短视频。“我不太赞同孩子过度刷短视频,首先是影响视力,其次短视

频内容参差不齐,也担心会误导孩子。”

“学生群体普遍比较容易沉迷短视频,他们的生活比较单调,有的家庭还缺

少陪伴,手机就成为他们的一个消遣方式。”作为教师的唐畅认为,过度沉浸在

短视频的感官刺激中,青少年深度阅读能力会下降,并且很多短视频中存在过度

“玩梗”的现象,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一些网络流行语、'饭圈'词

汇会出现在作业里。”

来自福建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陈思谋发现,现在很多青少年会通过制作一

些自认为很酷、很潮流的短视频让自已变得更“合群”,“我最近遇到的些比

较叛逆的学生,他们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发一些抽烟、校园暴力、飙车等可能涉及

违法的内容。长期接收这样的信息,不仅损害青少年的逻辑能力,更会扭曲他们

的价值观”。

朱巍表示,有些短视频中的不良价值观内容比较隐蔽,有的是炫富,有的是

4

引发焦虑,还有的是煽动仇恨,这些内容的创作者中,有的是利用青少年的痛点、

同理心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短视频乱象除了会对青少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会使缺乏防备的中老

年人掉入“陷阱”中。

余甜身边就有长辈听信了一个没有资质证明的短视频账号做的“健康科普"

没有做好疾病的预防。“我也劝过家里的长辈不要随便听信短视频说的,但比起

我说的话,他们更愿意相信那些流量数据。”

朱巍认为,之所以要着重保护老年人的权益,首先是因为近年来爆出的被情

感主播洗脑、电信诈骗等网络乱象的受害者大部分是老年人:其次,老年人在使

用互联网时存在数字鸿沟,很容易成为被影响的对象。

如何守护老少群体权益

当遇到庸俗劣质的短视频,大家会如何做?调查显示,61.6%的受访者会直

接划走不看。由此可见,用户在面对低俗劣质短视频时,往往较为被动。但也有

青年表示,他们正在通过反向“训练”算法的方式,抵制短视频乱象。

陈思谋在刷到不良短视频时,会按“不感兴趣”的按钮,以此减少算法推送,

如果刷到明显涉及违法的内容,他还会举报,”但感觉平台的打击是相对滞后的二

氽甜在刷到特别离谱的短视频时,会去评论区“讨伐”,或者直接举报,但

她感觉平台大多只是下架内容或警告创作者,违规账号很快又会“活过来”。

朱巍表示,目前针对短视频的内容底线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但

在打击力度方面,仍需要加强平台的自律,比如加大技术巡查,一旦发现违规行

为,不仅要处理账号,还要处理账号背后的人和组织。“现在一些大的平台正在

5

积极落实,包括在版权保护、内容安全巡查、举报处理等方面,加强了很多。但

有些小平台可能为了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落实起来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在余甜看来,对于短视频内容,青少年要提升思辨能力和媒介素养。“一个

是跟风的‘风',一个是疯狂的‘疯',现在年轻人普遍会有这样的问题,我觉

得在互联网上还是不要盲从,理性一些。”

陈思谋觉得,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尽早向青少年普及相关法律法规,让他们

更加合规地创作短视频内容。

唐畅认为,学校可以通过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

以通过鉴赏一些优秀短视频作品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C同时她认为,家长应该在

防止青少年短视频沉迷上积极承担责任。“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培养他们更多的

兴趣爱好,也要利用好短视频平台中的‘青少年模式',为孩子们把好关。”

向荣平时会适当控制孩子们看电子产品的时间,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但

有时在家办公抽不出时间陪他们,这时给孩子玩手机确实会减轻我们的负担。”

虽然她会给孩子使用“青少年模式”,也觉得在时间控制上效果挺好,但她发现

孩子们有时在“青少年模式”中看到的内容比较低幼化。"也不能完全不让孩子

们接触短视频,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社交,还是要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少玩,学会

自己分类。”

“‘一老一小’一直是我们社会法律保护的重点,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更多的

是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对老年人来讲更多的是消除信息鸿沟。”朱巍认为,为

防止老年人掉入短视频“陷阱”,年轻人的陪伴很重要。“有时间给父母打电话,

多陪他们聊聊天,告诉他们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我觉得这是一个更加健康的方

式。”

余甜期待社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帮助。“当年轻人不能时刻陪伴在老人

6

身边时,期待社区开展一些线下宣传教育和知识科普活动。”

作为自媒体平台的一种,在治理短视频乱象上,平台方承担着重要责任。近

日,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通过“完善谣

言标签功能”“限制违规行为获利”等措施,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

任。

“向俗而生短视频发展趋势及内容价值回归

短视频成为一种主要传播方式归功于平台型媒体的率先探索,而持续、稳定、

批量的生产尤其是新闻短视频的生产则主要由机沟媒体(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

来完成。

这一方面源于机构媒体的生产经验,更源于其独特的“生产资格”。按照国

家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只有同时拥有了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

许可、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才可以进行互联网新闻视频的采编工作。这里

的互联网新闻视频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

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范围涵盖了短视频涉及的多个领域。

不取得这两项许可,平台型媒体非但不能从事短视频原创采编,转载业务都无法

顺利开展。

在这一背景下,伴随着抖音、快手、视频号的崛起,机构媒体或入驻平台型

媒体账号,或自建短视频平台,都开启了速度不一、程度不一的短视频化过程。

在探索短视频发展的过程中,机构媒体也不可避免地“模仿”或“学习”了平台

型媒体上各类短视频的产品形态、表达方式和制作风格等。这些短视频既具有短

小精悍、传播性强、接地气等特点,也不可避免地不时被外界贴上“低俗化”“庸

俗化”的标签而遭遇批评。笔者认为,“向俗而生”是短视频发展初期基于现实

的一种主动策略选择,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主客观层面都要求其进行新的策略

转型。新的策略转型也预示着内容价值回归的可能性。

传统媒体之中,纸媒更早遭遇“生存危机”,所以纸媒也更早开启其媒体融

合的历史过程,广电媒体全面启动媒体融合稍晚于纸媒。因为这一“路径依赖”

原因,媒体融合早期的新闻客户端主要以图文信息为主,数年之后才纷纷上马短

视频项目。以国内首个实现整体转型的纸媒《东方早报》(澎湃新闻)为例,澎

湃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于2014年7月22日,而其视频频道要晚至2017年1月

1日才正式亮相,独立的视频中心成立时间则要更晚。

在媒体融合初期,不少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人士都已经认识到,媒体融合时

代的短视频与电视视频不属于同一类产品,短视频更不能由电视视频简单切条而

成。短视频的发展道路也充分证明了这一判断。电视媒体及其新媒体发布的短视

频包含部分电视视频的切条,但更多的还是独立制作的短视频。传统电视新闻节

目一般由“主持人(新闻主播)演播室串词+外采记者采访内容”组合而成,且

不管是演播室拍摄还是记者外采拍摄均由专业摄像配合完成,视频画质较高。如

果新闻主播主持风格鲜明且备受观众欢迎,就可以形成一个个人IP,自身也有了

很大的商业价值。

机构媒体短视频发展道路尽管各异,但整体上放弃了以新闻主播为中心的制

作方式。机构媒体短视频或选择视频小编主导的思路,或选择“视频小编+原创

视频”生产结合的发展路径。前者多出现于主要采编队伍仍然服务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转型主要由其新媒体部(中心)承担的机构媒体,后者则多出现于已经实

现向新媒体整体转型的机构媒体。

笔者曾见证并参与了某一新媒体平台视频频道的创办过程。该新媒体从一开

始就放弃了以主持人为核心来打造视频节目的形式,而采用了短视频的表达形式。

在自身新媒体平台(新闻客户端、网站)上,该新媒体采取“视频编辑+原创记

者”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如果事实清晰、素材充分,视频编辑可以直接对素材进

行短视频制作,产出短视频产品,经审核后发布;如果事实真假难辨、素材缺乏,

则采取“原创记者采访+视频编辑配合制作”的方式,共同产出原创短视频产品。

这些短视频内容的画质清晰度各异,有的相对较为清晰,更多的则画质较差。除

8

了主要给自身新媒体平台供给短视频内容,视频频道同时运营所掌握的社交媒体

账号。在短视频平台上,该新媒体负责运营“媒体大号”的视频“小编”(各媒

体习惯性称呼)或征引自身原创短视频产品,或进行第二轮短视频制作,予以发

布并开展运营。

这一短视频生产机制目前己成为国内机构媒体的主流生产模式。事实上,没

有绝对好或不好的生产模式,而只有适合主客观环境约束下的主动策略选择。不

少纸媒出身的机构媒体在探索短视频生产时,本身就缺乏主持人资源,适合出镜

的采编人员也不多,因而就“自动”选择了反应速度更快、制作成本更低、制作

环境更多元的生产方式,以获得更多的数量、更快的速度和更广泛的传播。甚至

有的时候素材不够,整个短视频只有短短十几秒,主要素材不过是一张照片、一

个通报的短视频化表达而已c这类短视频经常被业界人十诙谐地称为“PPT视频。

笔者并不想对这类短视频做价值判断,而认为其也是基于主客观条件下的一种主

动策略选择。

但是短视频转型也不能只有一个面向,而忽视其转型的丰富性、栏目化、品

牌化。早在2021年,笔者即撰文指出机构媒体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个人IP打造面

临人手短缺、投入不足的困难,目前远未成型。很多机构媒体的社交媒体运营一

直以官方账号示人,采编个人并不以个人形象对外。这在打造“两微一端”时代

是机构媒体的常态。即使是电视台的主持人,也更多以自身机构视频节目中的主

持人身份,而不是独立的个人IP身份出现在用户面前。但是抖音、B站这样的新

型短视频平台更适合个人形象的展示和个人IP身份的打造,这给诸多机构媒体

提出了新的挑战。

可以说,国内短视频转型探索目前还处于求生存、求空间的发展第一阶段,

随着用户要求的提高、口味的改变,短视频也需要面向需求进行新的探索。打造

栏目化、品牌化的短视频也将成为不少机构媒体的主动策略选择。

第一,通俗化。短视频通俗化的成因有其客观性,一概以短视频“小编”的

9

个人审美趣味低下视之肯定是一种错误的认知。目前,短视频平台大多采取一种

无限制下拉的播放方式,这就要求短视频平台的短视频内容必须具备接地气、能

够极短时间内吸引用户兴趣、视频时长较短、数量巨大(概率上来说,数量越多,

火的可能性就越大)等特色,用户的短视频消费习惯和旨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甚至决定了短视频生产者的策略选择。在短视频平台上,即使是机构媒体,和

用户的权力关系也迥异于传统媒体时代。有学者认为,在媒体融合初期,传播技

术并未刺激新闻从业者从哲理层面改造他们的观念。它仅仅被新闻从业者视为新

的传播场景。在这里,新闻从业者与外部力量之间的权力关系没有剧烈重组,因

为这种权力关系被认为能够持续释出解放的动能。伴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新闻

从业者与外部力量(包括短视频用户)之间的权力关系已经发生了剧烈重组,用

户的短视频消费习惯和旨趣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短视频生产机制。

第二,情感化。相较于传统新闻报道,短视频内容更倾向于诉诸情感。新媒

体内容诉诸情感并非源自短视频,事实上,这一趋势在微博、微信内容运营上已

经有了体现,短视频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抚慰情绪、激励斗志的“心灵鸡汤”

故事,是党媒社交媒体账号所发布内容的一项重要类别。一名人民日报微信编辑

在访谈中说,他们的账号被一些人戏称为“鸡汤中的战斗机”。情感类新闻又可

细分为两个小类别,第一类电调国家认同,“容易激发爱国情感”,容易获得用

户认同;第二类是普通人的情感故事,会令普通月户感同身受。时政新闻和突发

性事件虽然具备更大的新闻价值,却不是每天都发生,因此,人民日报微信公众

号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中的情感类内容。

短视频情感化趋势还有深刻的政经时代背景。近年来,伴随着中美贸易争端、

美国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等制裁措施,国内爱国主义情感力温,国家认同成为网

络舆论场的高显议题。另外,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尤其是已经城市化了的

社会环境中,人们也有更多情感慰藉的需求,更需要看到更多人与人之间互助的

温情故事。要么是作为国家公民的普通个人从国家事件中获得情感力量,要么是

令普通用户感同身受的普通人的情感故事,这些情感类短视频更容易在平台上获

得用户的青睐。

10

第三,低成本化。任何机构媒体都有一定的采编预算,任何新闻生产都要衡

量成本,短视频生产当然也不例外。在当前各大短视频平台对于短视频的数量需

求趋向“越多越好”之时,短视频的生产成本就面临了被逐步摊薄的趋势。这和

各机构媒体对于采编的考核机制也有关系,一旦该机构媒体将流量(点击量、转

发量、评论量等)作为短视频生产者的考核指标某至是主要考核指标,短视频生

产的低成本化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概率上讲,生产数量庞大的短视频,获得

的流量肯定要优于集中生产精品化的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高投入的短视频

未必能够获得设想中的流量,而很多“不经意间”生产的短视频反而有可能成为

全网“爆款”。持续发布更多短视频的社交媒体账号能够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

“四川观察”抖音号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扩充短视频尤其是新闻类短视频的数量,近年来不少短

视频平台都和相关机构媒体签署了短视频独家供给的合作协议。机构媒体独家向

某一短视频平台供给一定数量的短视频,并获取相应收益。为了完成这一KPI,

机构媒体也会以更为简便的方式生产更多数量的短视频,甚至基于某一题材进行

不同角度、不同时长的短视频创作。实践证明,短视频内容并非越丰富就越能够

吸引用户,有时候单一信息的超短短视频反而比取材自多元信息的短视频获得更

多的关注。

第四,去时政化。这既是短视频“小编”的一种主动选择,也是一种高速生

产机制之下的保护性措施。由于长期政策性安排,高端时政视频素材目前仍然集

中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类时政视频素材也主要集中于央媒和各级广播电视台。

基础素材缺乏、专业要求高、政治性强等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短视频“小编”或

直接转载央媒短视频,或放弃制作这类型短视频。更为重要的是,由丁短时间

内各大机构媒体都在传播同一内容的时政类短视频,这类短视频未必能够获得比

情感类短视频、社会类短视频更多的流量。吃力且不讨好,自然成为短视频“小

编”策略性回避时政类短视频的自然心理反应机制。

制作时政类短视频尤其是高端时政类短视频是一项政治性和专业性都很强

11

的工作。大到领导人视频画面的选择,小到领导人如何署名、视频标题的制作,

要求都很高,稍不注意就会出错,相关视频采编人员面临内部扣罚或者其他惩戒

措施。一名短视频生产部门负责人告诉笔者,他们会主动规避高层时政类短视频,

要么不碰,要么直接转载总台视频,如果自己生产,也会交给相关时政新闻部门

审核,务求准确。

任何一种产品形态,决定其表现形式、产品特色的绝非生产者的个人旨趣、

生产单位偏好,而是在主客观条件约束下的一种“策略选择”。

短视频产品也不例外。短视频产品通俗化、情感化、低成本化、去时政化的

策略取向是机构媒体发展短视频第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有其逐步形成的主客观成

因C

第一,短视频生产者之间的“学习效应”。在短视频平台上,除了机构媒体

之外,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自媒体”生产者。这些“自媒体”生产者对于网络

舆论场热点、痛点的把握与引导丝毫不逊色于甚至很多时候要远强于机构媒体的

短视频“小编”。他们往往能够生产出更能直击人心、更能引发情绪的短视频产

品。机构媒体的“通俗化”“情感化”趋势即来源于此。机构媒体短视频“小编”

在不断学习中也“借鉴”“模仿”了各类短视频运营技巧,最终短视频平台各类

生产者的“生产技艺”会逐渐趋同,生产水平的差距也会逐步缩小。这也很难避

免部分用户越来越感觉到短视频日益趋向同质化、“无聊化”。部分网友群起接

龙“没有新闻可以不发”的叠楼评论就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讽”。

笫二,图文信息和视频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效应”。从内容制作、发布的角

度来看,图文信息的制作、发布速度是要快于视频产品的。除了新闻发布会直播

这种形式之外,很多官方通报都以图片、文字等形式发布。短视频制作者需要将

这些图文信息转化为短视频产品才可以发布。这就意味着,短视频生产者需要节

约出更多的制作时间,才能为后续发布“腾”出更多的时间。

12

在实践中,短视频制作者往往采取“分时段发布”的形式来发布。在热点新

闻发酵初期,短视频制作者先根据网络传闻发布一则短视频进行“卡位”,短视

频内容压字多使用“疑似”“被爆”“被指”等字样,其后再发布各方回应、辟

谣、争论、官方通报等递进信息。这种发布节奏一旦遇到网络传闻最终被证明为

虚假信息时难免会遭遇“尴尬”,会减弱机构媒体的权威性、专业性。

第三,短视频生产数量要求与资源投入之间的“摊薄效应”。目前,短视频

平台的浏览模式也有一个“学习效应”,无穷尽的翻页模式已经成为各大短视频

平台的主流。这就对各大短视频平台的“内容供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给各

大机构媒体的短视频账号运营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更多的短视频内容、更快的发

布速度、间隔更短的发布频率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流量、更快的粉丝增长。但是机

构媒体人员、资金投入都相当有限,这就要求每一个短视频制作者在单位时间里

生产出更多的短视频产品,才能够参与短视频市场的“竞争”。这时候“摊薄效

应”(资本市场概念,指公司因发行新股或可转债转股导致股本扩大,每股收益

因而下降的现象)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平摊到每一个短视频上的制作成本已经无

限地“摊薄”,甚至已经到了两位数甚至个位数了。不少机构媒体短视频较多依

靠新闻传播专业实习生来制作,经过相关审核程序后予以发布。一位中央新闻网

站所属短视频编辑告诉笔者,其一个正常班平均要做出十几个短视频,涵盖国内、

国外等多个热点新闻领域,还要负责在各大社交媒体账号分发。

在这样的生产节奏之下,仍采取“记者出差采访+后方编辑”的方式制作来

完成短视频制作的机构媒体已经日益稀少。除非是重大社会热点事件,否则机构

媒体也更多采取“电话采访+编辑制作”的方式来完成短视频生产。

第四,短视频生产者对于时政类短视频自我规避的“风险效应”。时政新闻

知识习得、时政视频素材获得、时政短视频制作都有一定的门槛,专业性和玫治

性要求都较高。目前,机构媒体短视频生产者大多并非政治类专业毕业生且较为

年轻、不关心时政类新闻,对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相对较为陌生,个人兴趣也不在

该领域。并且,时政类短视频一旦出错,制作者与审核者会面临较社会类短视频

13

差错更重的内部处罚。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导致了短视频领域的去时政化趋

势,影响了短视频平台的内容丰富性。

•种传媒现象的出现自有其产生、蔓延的主客观环境,单纯的批评尽管必要,

但还远远不够,需要学界、业界的共同努力,将其引导至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从社会新闻化向时政新闻化转向。在短视频发展初期,其将自己的主

攻方向设定为社会新闻可以视作一种策略安排。但是,短视频不可能一直将自己

的主攻方向锚定在社会新闻领域,更应该积极主动向时政新闻领域挺进。在最近

的南京大学与中央和省市重点媒体合作交流研讨会上,笔者提出,中国的教育新

闻报道要从“社会新闻化”向“时政新闻化”转向。教育新闻,尤其是高等教育

新闻本来应该是严肃、理性取向的,但是随着短视频的崛起,也开始变得庸俗化、

去新闻化,简单套用网络梗。这一趋势已经向机构媒体发布的新闻短视频领域延

伸。近期火遍全国的“挖呀挖”起源于幼儿教师演唱的幼儿园儿歌,此后在各个

领域,尤其是严肃的党政领域被无限制地套用,直至最后网友们都烦了,齐声呼

吁“不要再挖了"。如何用短视频形式探索时政新闻报道应该提上短视频发展战

略上来了。

第二,开展事实核查,成为新闻真伪的“校准器”和“定海神针”。相比于

传统新闻报道,短视频内容中“虚假”因素更为多样,真真假假,莫衷一是。可

以说,传统媒体一再强调的“新闻事实”正是短视频发展道路上的“软肋”。今

年“五一”假期,一则“西湖边捞手机日入万元”的短视频传播甚广,不少机构

媒体都加入了传播者之列。但是这则短视频最终被证明是一则假新闻,真相是“一

起自编自导自演的商业推广”。如果不详加求证、核实,不少机构媒体经常陷入

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先是以短视频形式拼命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等到该

信息被辟谣或者证伪后,乂开始传播辟谣信息,并悄悄将之前发布的短视频下线。

近期,有关高考考生是否应该报考新闻学的讨论甚嚣尘上,各方各执一词。

“自媒体”号“旧闻评论”则指出,未被新闻媒体捕捉、核查、确认的议题,代

14

表它们只能在流量博主内部无谓地蒸发掉,也就是没有发生过。而对新闻事实的

核查,对社会议题的设置与占据,依旧是新闻学、新闻媒体的核心能力,是对付

长城外流量博主的“龙晶”。这一认知对于发展短视频也适用。正是因为目前机

构媒体发布的短视频内容真假难辨,更显得“捕捉、核查、确认”各类信息真假

的重要性。

事实核查是全球新闻业用以应对数字化浪潮冲击所尝试的新闻创新项目之

一。面对嘈杂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新闻机构与专业核查者在向公众确证新闻真

实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事实核查有望成为当下专业新闻媒

体一种可为的创新实践,为媒体凭借自身独特的体制内资源创造公共性汇报提供

了可能。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多个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也在持续开展事实核查

的实践,试图让国内网络舆论场的信息更为可信C国内机构媒体完全可以以短视

频为传播形式来持续开展事实核杳实践。

无论是从社会新闻化向时政新闻化的转向,还是强化短视频在事实核查上的

角色,都预示着内容价值的回归。

尼尔被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曾提醒说,人们在庆幸乔治噢威尔(《1984》

作者)预言失败时忘记了阿道司•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作者)更加“令人毛

骨悚然”的另一个预言:那就是人类将沉湎于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技术比

如电视——直至死亡。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电视已经算是还在促进人类思考的技术

了。相比丁电视节目,短视频包括机构媒体发布的那些短视频正在让人类回避思

考,而沉迷于无穷地、不止不休地上下翻看。当然,已经有很多人在反思、在提

醒人类了。笔者目前还对人类的反省能力、回归内容价值的能力保持谨慎的乐观,

但不知道这种乐观还能保持多久,只能期待包括中国机构媒体在内的全球新闻业

的共同探索。

对短视频爆款逻辑,我们需要再认识

15

“没人看的新闻,千条万条也是白条;没人听的宣传,千讲万讲也是白讲。”

7月11日,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强'四力'促深融”专题培训班上,湖北日

报融媒体中心负责人张磊带来自己的理解。

“真正的流量密码,是广大网友的心。”他所做的主题演讲,名为《融媒体

爆款是如何“爆”起来的》。在他看来,接地气、大众的、有群众基础的、有亲

和力的、易懂的、带梗的……这些都是对融媒体时代“爆款”产品“底层逻辑”

的诠释。只有以互联网思维推进产品生产,做到“简单、极致、易扩散”,才能

寻找到所谓的“爆点”。

“对短视频爆款逻辑再认识”,是张磊和所在团队近年来不断探索的方向。

曾经,他以为所谓短视频,是“用专业高端的机器、价格不菲的软件”,只

要按照视频生产逻辑,在影像呈现上做出高水平,就能得到用户认可进而实现广

泛传播。

直到2020年1月22日,湖北日报抖音号发布短视频《这真的真的是一个很

好的消息!湖北首例!武大中南医院新技术成功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这条新闻

性极强的短视频播放量居然达到了3.29亿,收获点赞1374万,留言57万条。

“当时我们都觉程不可思议,因为这条视频仅用了3张现场照片和相关文字,

根本没有用传统意义上的视频素材。”张磊记得,当时,大家突然有一个想法一

—“原来,短视频不是视频”。此后,编辑们的短视频制作思路被彻底打开。

“'短视频不是视频',其实是一种不太严谨的说法,当时是为了最迅速、

最大力度地冲刷和改变传统认知,我们才说得比较‘出格'。”张磊认为,比较

科学的解释是,资讯类短视频可以不靠视频影像取胜,它的核心要素是新闻资讯。

在张磊和同事们看来,新闻报道,恰恰是省级党报的长项、优势所在。

16

“不妨换个思路,将新闻要素作为核心考量,将影像要素作为次核心考量,

更多地按新闻传播规律寻找爆点、提炼爆点。”他认为,以新闻思维主导短视频

剪辑制作,这不仅摆脱了视频专业的束缚,还摆脱了优质视频素材有限的束缚。

“万物皆可视频”,也是张磊和团队探索出来的心得。录音、图片、纯文字

等形式,其实经过新闻编辑后期“加工”,也能变成“爆款”,火速传播。“但

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里不能有一秒钟多余点,这也更加要求我们读懂网友。”

那么,如何“读懂网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