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为思维而教心得体会篇一:为思维而教读书心得《为思维而教》读书心得南屿中心小学何秀娟思维新理念是人的一种潜在的、独特的本能。只要具备适当的条件和环境,这种本能就有可能显现出来。当前,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脉动的最强音,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正日益成为教育界备受关注的课题。可以说,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迫切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技巧的能力。无数教育专家、学者为此奔走呼喊,皓首穷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教授、博士郅庭瑾就是其中之一,他所著的《为思维而教》就是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认为,每一个教育对象都有智慧的潜质,通过知识的获取、思维的培养,人人都能发展智慧。在作者看来,当今教育最为深刻的危机之一,就在于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培养和塑造“知识人”成为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知识与思维之间,知识本身并无价值,知识的价值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唯有当知识被用来开启心智,知识被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时候,知识才真正找到了通向美德的通途,才能够转化成为人生智慧的力量。因此,走出传统教学阴影的出路在于对知识和思维要有一个合理的态度,只有善于思维的人,才能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一个成功的教者,不在于他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更在于他教会了学生思维,“为思维而教”。“为思维而教”,一个新鲜的话语,一个新颖的观点。如何教给学生思维呢?这似乎是一个深奥的话题,但它客观存在于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还是思维?也许我们从未探索过这样的问题,或者这样的念头曾经在某一时候闪现于我们头脑中一段时间之后便成了美丽的忘却。传统的教学向来被认为是传递知识的事业,我们或多或少都沿袭着这种“传递教学观”。而所谓的“双基训练”——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训练,更是成为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乐此不疲、出奇制胜的法宝。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传统的教学观,就在于我们过分看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过多地控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精神空间。其实,知识本身并无价值,知识至多不过是“问题解决”的工具,而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任何知识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发生它的价值。因此,以适当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在“使用知识”“欣赏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思维而教”,教给学生思维,应当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实践者的重要理念。在思维新理念中强调,从已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于知识的产生过程,由此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基本态度和思维能力也长久地保持,并对变化的情况有广泛的适应性。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对那些数学厌学者,更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点燃数学之火。只要学生有了强烈的兴趣,随之而来的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用高师德、无私奉献精神和渊博知识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究其根本要在改变教师思维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通常以两种方式展开自己的生活,要么生活在“假设——检验”的反思性思维中,要么生活在“无检验”的习惯性思维中。处于习惯性思维中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且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个人化的教学理论和管理经验。“无检验”的习惯性思维最大的危害就在于总是片面地或偏激地认定教育的某一方面的意义,而不能以整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策略完整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思维而教”,首先改变教师的思维,改变教师的习惯性思维,改变教师的“心智模式”。我们可以不断地反问自己:我是否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我的学生,我是否愿意宽容所有学生的错误,我是否打算过多地“控制”学生,我是否害怕学生个性的思考??当教师的“心智模式”变了,当教师的思维模式变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心智模式”也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更好发展,教育一定会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活动!学习是学习者一生都在进行的事。强调学习的终身性这就要看学习者是否学会了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是否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教育新理念,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篇二:为思维而教读后感《为思维而教》读书心得长期以来,学习被当成天经地义的苦差事。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如牛负重,可收效不大。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总是抱怨学生:(1)一个相同的问题,老师都讲了这么多遍了,你怎么还不会,还犯同样的错误?(2)学生有思考、归纳、总结问题的习惯吗?(3)小组合作学生认真思考了吗?为什么不能用清晰地语言和思维来表达?以上现象我们司空见惯,可又一筹莫展。带着这些疑问,假期拜读了郅庭瑾老师的《为思维而教》这本书。在书中充分阐述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更深深地认识到思维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能够更好地引领着学生去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思维品质的基础上都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如果学生在经历良好的思维教育后,能本质地看问题,努力探索,发现周围世界的规律,那这便是我们教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一、传统模式对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作者首先在第一章中谈到了“传统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第一、由教师中心造成思维中的权威定式;第二、由书本中心造成思维中的唯书本定式;第三、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造成思维中的从众定式。”继而作者又追问了造成这些影响的背后原因,其中之一为“问题意识的缺失”。看看我们的学生。虽然课改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这么多年,“知识本位”的思想早已得到了矫正。然而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强吗?他们会主动追问吗?他们有怀疑、批判精神吗?有多少学生会向老师提出质疑呢?又有多少学生会对书本提出质疑;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还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着统一性?当一个问题的某种答案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时,有多少人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守自己的阵地?我们是不是依然把听话、顺从、遵守纪律作为好孩子的标准,而对个性、张扬、独立、与群体不太融合的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和认同呢?在平时的教学中已关注到这种现象,并努力尝试着改变。在教学中注意从问题的角度出发,以问题引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但是还体现得不够,有时只是在少部分人身上,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跟上老师的步伐,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因而导致了思维的缺失。二、为思维而教,就要改变教师的思维“一个教师若有习惯性思维控制了自己的行动,由种种盲目迷信的奇怪的意念主导了自己的思维,指望他训练学生的思维就没有了发生的可能??”所有的转变,只有落实到改变教师的习惯性思维,相应的教学才有可能“教会学生思维”首先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如华应龙老师在执教《游戏公平》之前问了自己那么多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追问下衍生出来的课堂教学怎么可能是不精彩的呢,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思考之后的快乐就也成为了必然。教师自身要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参,有自己的思考。对于每一节给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除知识外我要引领学生领略数学本质的什么?我要在什么内容上,多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师要经常充电,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要有反思意识;教师要时常追问自己:我是否愿意宽容学生的错误,我是否打算不过多地“控制”学生。教师自身改变了,课堂教学便会改变。如果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每节课都能认真思考,那几年下来,他们想不会学习都难、想不会追问都难、想不会思考都难。总之,教师应从多种角度多种思维的方式去培养学生,让课堂成为思维的乐园,让学生在学习中拓展自己思维能力,这样学生的解题思路才会更加宽阔,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体现,更体现了学生为发展自己的思维而学,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篇三:心得体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纳雍县雍熙镇第二小学谭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师"教"的行为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使学生"学"的方式发生变化。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一、建设学习型学校构建学习型学校,锻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建设学习型学校,要以校本研训为突破。校本研训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与培训。它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它将教学研究和培训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它主张问题即课题,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研训的形式主要有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也就是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辅导、合作研讨、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等手段使研训工作落到实处。它的初级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终极目标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民族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体学习,形成学校的学习气氛,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工作的学校。学习型学校根据知识经济的社会特征,提出了创造“成功文化”,与统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学习型学校中,每个教师充分理解并认同学校的发展目标,全心全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奉献。并把学习作为生存和工作的方式,作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吸收新技术和新知识。通过坚持不断的学习,创造自我,发展自我,促进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提高。而学校组织的主体是教师,造就一个学习型、创造型的教师团体,是建构学习型学校的关键。创建学习型学校,是校本研训的一项内容,校本研训又有力促进了学习型学校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其目的都是为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创造成功人生。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利用多种方式教研,探索多样性的学习活动,能够突出地解决我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改进我校教师教学方法,很好的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使我校的教学达到一种良好的境界,即学生会学习,乐于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二、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而过去的课堂中听到的只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教学行为的演示,忽视学生存在,课堂教学成了的教师单方面活动,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过去的课堂中,过于注重对学生的训练,学生的课堂表现是超量地做习题,把训练等同于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感性、创造性,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结合起来。作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情境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要搭建一个“师与生、生与生”对话的平台,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师生将在对话的课堂中共同发展。三、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表述:”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教学方式以教定学,教师的教学是“教教科书”,而学生则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来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然后再通过考试测试教科书上的知识,却不管这些知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了多少。这教学方式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课堂上则多半是学生在猜测观摩教师的言行,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应不断地进行反思: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把握学习语文的本质,抓住语文教学的主旨,营造轻松民主的探究氛围,整合教材,创设更具探究价值的情境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开放时空。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践,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重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学放在主体地位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同步进行。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还要给学生创设流动式的课堂,把学生带进广阔天地这个大课堂去。这大课堂有更生动的教材,有更丰富的知识,有更易挑起学生的兴趣、鼓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每门学科设计了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载体,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四、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考核鉴定功能和教学信息反馈功能,要保证教学活动优质高效,必须发挥教学评估的杠杆作用,构建一个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教。正确的评价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成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而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这样,忽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活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学生的人格受到普遍的漠视。新的课堂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地制定评价标准和使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注重发展性评价,逐步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积极地发挥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星期天,是我们参加培训的第六天,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张祥明教授和福建省教育学院研究所所长邹开煌教授为我们授课,讲座内容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和《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同阶段教育的不同任务,不同目标。如今国家已把教育提到了民生事业的高度,改善民生,坚持促进教育的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感受最深刻的是:“用心做教育,用情办学校,用爱助师生。”这将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一个方向,如今人们对教育的期盼已呈现出新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促进人力资源强国的逐步形成,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每个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我们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进一步提升办学理念,改进办学举措,促使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跨上一个个新台阶。21世纪的中国教育:呼唤个性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反思过去的100年,展望新世纪,我们应当为中国教育已经取得的成绩而骄傲,同时,也为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而忧虑。因为当中国教育面临新的时代挑战的时候,无论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体制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可等闲视之的弱点,其中忽视个性是一个由来已久而又积重难返的弊端。一、划一就是否定个性人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潜能,社会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教育就是要从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出发去建立自己的目标。而在今天的教育体制当中唯独升学的目标是至高无上的。因为这样一种体制,很多学生被贬为差生,成为被学校、家庭歧视的对象。许多学生将童年时代的情趣、性格早早地磨灭了,消蚀了,将无数个性活泼的学生“塑造”成了划一的人才,其主要特征是会考试,得高分。划一的评价原则是考试,考则学,不考则废,毫不留情,只要应考分数高,其它什么都不重要,什么全面发展,什么个人爱好都没有价值。哪怕差个一分半分就会打你个心灰意冷,信心全无,甚至让你再无读书愿望。二、封闭就是压抑个性教育体制内部封闭性也无处不在。1、学生被长期“关闭”在学校里,很少接触社会,很少直接参与社会服务,因而学生很难有主人的意识、兴趣的发展、眼界的开阔。2、学生被长期限制在课堂里,一天学习8-10个小时,其中又多半在教室中度过,而在教室中以呆坐、听记为主,极少活动,就连小学生也不例外。根据最新的统计,小学生平均每天7节课,还有1.5小时的作业。3、学生被束缚在书本之中。我国的教育制度十分强调教材的权威性,一切讲授,一切考试,甚至裁定一切是非均以书本为准。教材上的错误在修改之前,就只能依据错误的教材去讲。学生终日苦读苦考,形成了唯书唯上的思维方式。整个教育制度封闭,没有开放,没有弹性,所有的学生被关在里面,慢者、不适应者惶惶不可终日,快者、顺应者被裹足不前。学生一天的生活是封闭的。每一周仅有的休息日,也被各种名目的课侵占,或被考试侵占。因为,有的学校、教师、家长认为学生休息太多了,应当帮他们去“支配”一些,否则他们会“惹是生非”。三、机械就是扼杀个性机械主义使教育丧失原有的价值,蜕变成一种“训练”。这种“训练论”有时也会借用其它学说来装扮自己。在许多人看来,我们不但可以用固定的程式去“塑造”接班人,而且能够“训练”出各种“天才”。于是,许多学校和教师就不顾学生的个性,而把机械的训练强加给学生,如现在应试教学和竞争教学就是这样。当机械的教育到了极限就最好用机械取代,那么最终教师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个性,而且还会感到自己的职业与生存受到威胁。这种危险的程度似乎正在增大。教师在机械的教学中退化,教学质量又在教师的退化中下降,这不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吗?当我们在这里陈述中国教育忽视个性的时候,有人会针锋相对地说道:正是这种划一、封闭、机械的教育造成了金牌得主,造就了高分生,甚至称赞这种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制度。这是我所不敢苟同的观点。即使筛子里的“状元”就是你引为骄傲的。那么你知道被筛掉的学生的心情和命运吗?如果以牺牲全体学生的个性作为代价去换得金牌;如果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发展机会与权利作为代价去换取少数精英;如果以牺牲“尖子生”的个人兴趣与选择,剥夺其广阔活动空间,去换他们夺得高分的“天才分数”,难道是社会主义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吗?这决不是两难选择题!对于进步的社会制度来说,对于现代教育制度来说,民主化是一个必要条件。在民主化基础上的个性教育才是平等的教育。因为个性属于全体学生。在不平等基础之上“精英教育”将无异于封建时代的贵族教育,不过那是连资产阶级也都为之痛恨和摈弃的制度。21世纪的中国教育呼唤个性,因为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更加宏伟的历史任务,这一前无古人的壮丽目标的实现将需要有个性的新一代!未来教育,呼唤个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正因为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各种事业的发展。而人的素质,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发展的差异,也是各具特色的,有着各自特点和发展潜能,正因为如此,人才有自己的个性,才能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需求。而在应试教育中,视各具个性的学生为一律,把主要目标放在文化知识的传授方面,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顾学生的天赋,无视学生的差异,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愿望和特长,而以升学为惟一目标,这种教育背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违背了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让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是要发掘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以适应充满竞争的未来社会。清代的思想家、大诗人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应该给当代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不拘一格,就是要全方位地从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天赋,不但不能够压制、扼杀,还应该因势利导地加以发掘,启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造就出各具风采的时代新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呢?首先,要有观念的转变。要认识到学生是各具个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潘彭茅艳离婚后同居合同
- 矿山工程监控劳务施工合同范本
- 市政路灯改造工程劳务合同
- 化妆品公司配电房安装合同
- 乳制品公司销售员招聘合同
- 学校就业合同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 高尔夫球场建设合同
- 道路桥梁养护全站仪租赁协议
- 编程教育机构导师聘用合同
- 港口国际合作服务合同
- 支气管动脉造影护理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合同3篇
- 校园春季安全
-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十二月联考英语试卷
- 2024-2025学年六上科学期末综合检测卷(含答案)
- 2024年债权投资协议6篇
- 【MOOC】工程力学-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广州租房合同范本
- 菏泽学院中外教育史(高起专)复习题
-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 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