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距今约4600~3700年的白羊村遗址,位于云南金沙江流域中游地区。经考古,在白羊村遗址发现了房屋、墓葬、灰坑等遗迹,还发掘出大量稻、粟和黍等植物遗存。这表明,白羊村遗址时期,该地区()A.栽培作物定居生活 B.具备国家初始状态C.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D.出现早期文明曙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4600~3700年(中国)。据题干“发现了房屋、墓葬、灰坑等遗迹,还发掘出大量稻、粟和黍等植物遗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栽培大量作物,实现定居生活,故选A项;具备国家初始状态的标志是阶级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出现,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阶级、国家、文字等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2.古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文中的“家天下”反映的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内外服制 D.郡县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并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等五帝时代是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夏商周三代则是帝位世袭,天下归于一家一姓。依据所学可知,禹年老的时候沿用禅让的惯例,选举继承人。但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故“家天下”反映的是世袭制,B项正确;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首领的位置让给别人,排除A项;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排除C项;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3.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这表明,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A.血缘分封促进疆域拓展 B.民族交融推动文明发展C.中原文化领先周边各族 D.区域开发强化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可知,西周时期,中原王朝与边远的东北、东南、西北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交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融合,推动了中华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形成,B项正确;秦、楚并非同姓诸侯国,不属于血缘分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原文化的优越性,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区域的开发,但分封制下诸侯独立性强,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4.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其中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是()A.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B.管仲在齐国的变法C.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D.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A项正确;管仲在齐国的变法发生于春秋时期,排除B项;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也获得了成功,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项;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持续时间短,且以失败告终,排除D项。故选A项。5.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地涌现出了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以上内容反映了当时()A.诸侯争霸 B.经济发展 C.百家争鸣 D.礼崩乐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农业进步,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可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经济发展,B项正确;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材料也未涉及政治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材料也未涉及思想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同时材料也未提及礼乐制度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6.春秋战国时期,某派思想家强调“任物自然”,要人们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这一思想流派是()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任物自然”可知,这一思想流派是道家,D项正确;儒家主张“仁”与“礼”,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推行改革,排除C项。故选A项。7.秦朝建立后,采取了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等措施。这些措施()A.导致了秦末的农民起义 B.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C.推动了百家争鸣出现 D.促进了租庸调制的实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及所学可知,秦统一后采取了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措施,这有助于加强对国家的管理,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秦的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排除A项;百家争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采取了“焚书坑儒”的做法,排除C项;租庸调制是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8.随着有关秦始皇的影视剧增多,某校高一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产生了研究兴趣。围绕他巩固统一措施展开了积极讨论,其中,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焚书坑儒 D.统一度量衡【答案】C【解析】注意题目关键信息是“思想上”,焚书坑儒是秦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思想上”,排除。9.史书这样描绘古代一个历史时期:“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该时期是()A.文景之治 B.武帝盛世 C.光武中兴 D.大定之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是文景之治,A项正确;从材料里可以看出这个时期是由“孝文”和“孝景”两个时期组成不是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这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大定之治是指金国在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短暂的稳定繁荣的局面,与材料也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10.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实质,就是将以往的自由经济改为由国家控制经济的运作。改革主要针对商贾和富人群体,虽然力度很大,但并没有给百姓增加多少负担。下列能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的是()A.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B.任用酷吏,打击豪强C.划分州部,分设刺史 D.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改革主要针对商贾和富人群体,虽然力度很大,但并没有给百姓增加多少负担”,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官营,强化对经济的控制,并且平准均输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上述政策都是在强化对经济的控制,A项正确;任用酷吏,打击豪强,并不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划分州部,分设刺史,属于刺史制度,并不是经济手段,排除C项;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形容的是北宋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11.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促进学术自由 B.推动教育普及 C.巩固儒学地位 D.培养实用人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依据材料“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未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结合西汉的历史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这有利于巩固儒学地位,C项正确;汉武帝这些措施实质是思想专制,不利于促进学术自由,排除A项;推动教育普及说法夸大了该措施的作用,排除B项;培养实用人才是其作用之一,但其主要目的是巩固儒学,强化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12.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原因是都蕴含着()A.耕读传家的理想 B.勤劳勇敢的品质C.家国天下的情怀 D.无为而治°的理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这是原因分析题。时空范围是两汉时期。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体现了他以国家安定、抗击匈奴为首要任务,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家庭之上,蕴含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张骞“凿空”,不畏艰难险阻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是为了国家的外交和贸易发展,同样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情怀;苏武绝不“屈节辱命”,坚守对国家的忠诚,也是家国天下情怀的表现;马援“马革裹尸”,表达了为国家征战沙场、不惜牺牲生命的壮志,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放弃文职投身军旅,为国家安定贡献力量,同样蕴含着家国天下的情怀,C项正确;题干中这些人物的事迹主要与保家卫国、为国家奉献等相关,而非耕读传家的理想,排除A项;勤劳勇敢的品质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这些人物事迹广为流传的原因,他们的核心在于为国家的担当和奉献,排除B项;这些人物的作为与积极进取、保家卫国相关,与无为而治的理念完全相悖,排除D项。故选C项。13.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由此带来的最重要的积极影响是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B.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使北方趋于平静【答案】C【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南方的混乱局面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B不是最重要的积极影响,排除;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与北方是否平静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D。14.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他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A.民族隔阂的消失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民族观念的相同 D.民族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效仿汉族政权的国号、年号和典章制度等,反映出民族交融的发展,B项正确;民族隔阂的消失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民族观念的相同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讲述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5.南朝时期,北方的麦、粟、菽等耐寒耐旱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以至于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这体现了()A.南稻北粟格局的改变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D.南北经济联系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北方的麦、粟、菽等耐寒耐旱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以至于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可知,北方的农作物在南方推广种植,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水稻在北方的种植情况,不能得出“南稻北粟格局的改变”的结论,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B项;麦、粟、菽等耐寒耐旱作物不属于经济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16.唐太宗时期,“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i,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该现象反映的盛世局面是()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唐太宗时期”“……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i,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和所学可知,材料是对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贞观之治”的描述,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汉朝时期的盛世,排除A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排除C项;康乾盛世是清朝时期出现的盛世,排除D项。故选B项。17.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戏的曲乐热闹明快,加之新颖的弹奏器乐,国内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景象。上述现象反映了唐代()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审美标准的趋同C.戏曲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胡风潮流的追求,无法说明审美标准趋同,排除B项;元代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C项;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8.隋朝时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大运河()A.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B.加快了中外经贸往来C.扭转了南北经济格局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可知,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D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朝时期,排除A项;大运河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而非沟通中外,排除B项;大运河开通主要是便利交通和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并不能短时间改变南北经济实力对比,“扭转了南北经济格局”说法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19.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隋唐时期,针对这一局面实行了()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租调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出现一系列的弊端,为巩固统治,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制进行选拔官员,C项正确;先秦时期,实行世官制,排除A项;汉朝推行察举制,排除B项;租调制是赋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0.据史料记载,唐朝初年户均人口为4.31人,除去官宦、贵族、地主等大户人家外,普通农户家庭人口可能更少。而到了唐朝后期,户均人口数增加至6.63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重农政策的推行 B.门阀士族的衰落 C.税收制度的调整 D.藩镇割据的冲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明确规定“户无主客”“人无丁中”都是纳税对象,纳税数额的标准在于“以贫富为差”,农民和官僚贵族同是两税的税户,而且对农户承诺不随意增加税额。因此助推了当时的户均人口数的增长,C项正确;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门阀士族的衰落和科举制的推行有关,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藩镇割据造成的社会动荡,是造成人口减少的因素,非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21.唐初,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据此可知,政事堂设立的意图是()A.创新中央决策机构 B.强化中央集权C.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D.分割宰相权力【答案】C【解析】从“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所以设立了政事堂,可知政事堂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枢行政效率,C项正确;题干设问是意图,A项只是一种手段,排除;中央集权是指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宰相权力的问题,无法体现是否分割相权,排除D项。故选C项。22.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这些石窟的修造反映了()A.玄学走向没落 B.佛教广泛传播 C.程朱理学兴起 D.道教繁荣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至隋唐(中国)。根据材料“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反映的都是佛教文化,因此材料内容反映了佛教发展传播,B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直接反映出来玄学走向没落,玄学是研究不可知本体的学说,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玄学有关的史实,排除A项;程朱理学兴起于宋朝,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道教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23.因长安夏季闷热,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去,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诗人白居易喜欢住在帐篷里,他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这反映了()A.中外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 B.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C.唐对周边有强大的吸引力 D.唐代民族交融的新高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可知,唐朝的一些生活习惯有西域的特色,说明其受到西域的影响,体现出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不能反映中外文化的交流频率如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的文化特色,没有体现唐朝对周边的吸引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而非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24.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朝代在地方设置了“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这反映了()A.地方行政权力的削弱 B.地方财政自主权增强C.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D.地方监察制度的完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结合所学,宋代在地方设置了“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称雄的经济基础,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C项正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反映了地方财政权的削弱,排除A项;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反映了地方财政自主权削弱,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监察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5.北宋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这体现北宋政治的特点是()A.因循守旧 B.崇文抑武 C.君权削弱 D.机构分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北宋统治者从宿将手中收回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地位等措施,反映出其崇文抑武的治国特点,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吸取了唐末以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并不是因循守旧,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之初统治者采取了大量的措施用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并未有君权削弱,排除C项;机构分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6.976年,宋太祖有意迁都于洛阳或长安。大臣李怀忠对此提出反对意见,他指出:“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据此判断,北宋定都开封的主要原因是()A.水陆交通的改变 B.历史传统的影响 C.南方经济的发展 D.政治中心的东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重心南移,都城开封对南方的经济依赖程度较深,C项正确;交通因素及历史传统只是定都开封的原因之一,且材料体现不出水陆交通的改变及历史传统的影响,排除A、B两项;政治中心东移是定都开封的表现之一,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27.据《文昌杂录》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问大臣“自古帝王英武为谁耶?”大臣对曰“莫如汉高祖”。太祖又问“将相勋臣孰为优?”,大臣对曰“萧何”。于是太祖遂将耶律氏改为刘姓,其皇后赐姓萧氏。这体现了()A.民族间的相互学习 B.中原文化的向心力C.辽代承袭汉朝典制 D.多民族政权的对峙【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仰慕汉朝皇帝刘邦与丞相萧何,并且将契丹耶律氏改为刘姓,将皇后赐姓萧氏,认同刘氏和萧氏为其先祖,说明其对中原文化的仰慕,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向心力,B项正确;材料只是单方面体现了契丹对中原文化的仰慕与学习,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辽代承袭汉朝的典章制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多民族政权对峙的一面,排除D项。故选B项。28.杜牧《上宰相求杭州启》云:“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韩愈《送陆歙州诗序》云:“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方长期动荡和战乱频繁 B.北方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C.丝绸之路重要性渐趋下降 D.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及所学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逐渐发展,江南地区赋税的比重越来越大,说明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方长期动荡和战乱频繁的相关信息,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北方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的结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未涉及丝绸之路地位下降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29.陆九渊认为人的道德完善只能通过每个人的自我实现,人要在个体心灵中建立起道德的自觉性。基于这种立场,陆九渊强调:“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陆九渊的这一理论()A.认为教育要循序渐进 B.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C.注重社会风气的建设 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陆九渊认为人的道德完善只能通过自己的自觉来实现,这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人的道德完善要通过自我修养来实现,并不是认为教育要循序渐进,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社会风气,排除C项;陆九渊的学说依然是要维护封建纲常伦理,这并未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30.元代的王祯通过实际考察研究,花费十多年时间编写完成《农书》。全书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个部分。其中,《农器图谱》篇幅占全书的80%左右,有306幅图,大部分是当时农具、农业机械、灌溉工具、运输工具、纺织机具等的实物写真。据此可知,《农书》()A.重视农业技术实用性 B.完善了农业科学理论C.强调农业科技的创新 D.改变了农学发展方向【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农器图谱》篇幅占全书的80%左右,有306幅图,大部分是当时农具、农业机械、灌溉工具、运输工具、纺织机具等的实物写真”可知,《农书》把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反映其对农业技术实用性的重视,A项正确;农器图谱不能体现农业科学理论,且“完善”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的农业器具不属于农业科技的创新,排除C项;《农书》没有改变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大一统”思想虽然形成于先秦时期,但具体付诸实施则是秦汉时期,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实践的对象首先选择了改变与匈奴的关系……可以说,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摘编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简述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改变与匈奴关系”方面的实践活动,并简述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答案】(1)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政治措施:①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②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③确立察举制加强中央集权。④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四点即可。)(2)实践: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打击匈奴(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只要写出北击匈奴就可以得分);②设立河西四郡(具体写出两郡也可得分);③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两点即可)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汉朝。第一小问是制度,据材料一“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可知,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是简述,结合所学从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和削弱丞相权力、确立察举制加强中央集权、设刺史巡视监察加强了中央集权、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和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等角度分析。【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汉朝。第一小问是实践,结合所学从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方面来列举;第二小问是意义,据材料二“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传统农具的定型和配套基本是在宋代完成的,以常用的犁为例,人们在其工作部位安装了“裂(chi)刀”,它能够确保以锋利的裂刀开垦土地,从而使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在农本思想的支配下,赵宋王朝大力鼓励甚至组织农户开垦荒地,“凡州县旷土,许民请佃为永业”,而且宋代的客户已经被视为与主户一样的国家编户齐民,“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乎”,他们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自由,具有迁徙和退佃的自由。客户与地主之间是以租佃契约方式暂时结合起来的经济关系。到了宋代,城市结构突破了坊市的限制,商品交易再也没有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摘编自徐红《宋代经济型流动人口探析》材料二宋代政府常常通过禁榷专卖制度和货币经济的手段刺激经济发展,如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就试图通过货币借贷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宋代,由地方精英和政府共同倡导的公共组织不断渗透到经济领域,朱熹在地方推行由民间组织的社仓,以及义役、书院、宗族组织等。这些公共组织在从事公益事业的同时,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支撑,需要经营某些产业或田产,从而形成公共经济,故族产在宋代以来的公共经济中也就占据主要的地位。宋代民营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宋代一些重要行业,如纺织业、制瓷业等,民营规模都超过了官营,在国家专营的冶炼、酿酒等行业中,有的就由民间承包经营,其中已经有很大部分的民营经济成分。——摘编自王一胜《宋代经济的现代韵味》(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谈谈宋代经济发展的启示。【答案】(1)表现:耕地面积扩大,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农具得到改进;市坊制度被打破,商业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程度提升。(答出三点即可)(2)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商业发展自由化程度的加深(抑商政策的松弛);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手段;公共组织对经济发展的推动。(答出三点即可)启示:放宽经济发展的条件;对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调控;采取多种形式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由材料“它能够确保以锋利裂刀开垦土地,从而使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客户与地主之间是以租佃契约方式暂时结合起来的经济关系。”及所学可得出耕地面积扩大,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农具得到改进;由材料“城市结构突破了坊市的限制,商品交易再也没有时间、地域的限制”可得出市坊制度被打破,商业经济发展;由材料“宋代民营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可得出民营经济发展程度提升。【小问2】本题是原因、启示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传统农具的定型和配套基本是在宋代完成的,以常用的犁为例,人们在其工作部位安装了‘裂(chi)刀’,它能够确保以锋利的裂刀开垦土地”可得出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由材料“而且宋代的客户已经被视为与主户一样的国家编户齐民,‘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乎’,他们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