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重庆市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一)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军旅文学在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松动,军旅长篇小说创作获得了转身的可能与空间,得以在真正意义上从集体叙事走向个人叙事,从现实真实走向虚构叙事。由此,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创作开始了双重回归。“一是回归长篇小说的叙事性文体本源,开始注重形式创新和语言探索,文体自觉性显著提升;二是回归文学对象的生命伦理和生活本体,开始关照复杂人性和个人命运,重视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前者呼应了建构叙事虚构的本体性以获得文学合法性要求,注重个人化写作、自由地虚构、强调叙事及叙事主体自身的意义等等,标示着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叙事观念的觉醒和文体观念的自觉;后者则反拨了长久以来“政治话语”对军旅文学的规训和异化,开始关注军人的个人命运和个体经验,在历史、战争和现实层面探寻更为广阔的人性空间和精神存在。原本被抽离了的“政治性结构”空洞,得到了叙事性伦理话语的填充。讲故事是小说家的本分,亦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千百年来,讲故事的手艺代代相传,叙事方法亦随之花样翻新,于是乎故事绵延不衰,常讲常新。正像时下文学界正在持续热议的一个话题:“讲好中国故事”,其在意识形态和文学层面的丰富内涵依然需要“故事”来承载。作为“中国故事”重要组成部分的“军旅故事”,从题材上看,聚焦的是“中国梦,强军梦”的进程,直面的是新军事变革实践,讲述的是军旅人生的喜怒哀乐,塑造的是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关注的是战争进程或备战状态下军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命运。而从思想主题、价值判断、审美品格、精神向度、写作伦理等层面视之,则是与“中国故事”高度统一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构成了对“中国故事”的重要支撑,也是不为过的。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立足“中国语境”,直面“中国经验”,而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是一种外在的途径和载体,最终需要被内化的情感、思想和精神所超越。囿于自身相对陈旧的文学观念和封闭单一的生活经验,当下的部分军旅作家缺乏宏阔的视野和整体性的文学思维,缺乏聚焦当下军队新变化、观察军营新情况的自觉意识,缺乏穿透事相直达心灵的锐利目光;部分军旅长篇小说对“战争历史”和“军旅经验”的叙述与表达还停留在事情的表层和故事层面的起承转合,没能向着更为本真的“存在”之境深潜,向着更富于生命痛感和思辨高度的写作伦理挺进。(摘编自朱向前、傅逸尘《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回望与省察》)材料二:若论及今年军旅文学界的大事件,当属军队作家马晓丽的短篇小说《俄罗斯陆军腰带》、徐怀中的报告文学《底色》等5部作品斩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二来,今年《人民文学》8月号刊出了军旅文学特辑,拿出一本刊物的容量供军旅文学作家集中展示,这在《人民文学》创刊以来也属罕见,对于军队作家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露脸”契机。细品这几部获奖作品,会发现它们共同的特性正与军旅文学的核心品性两相契合,且具有饱满的内在张力。好的作品需要具备语言魅力和精彩叙事等文学元素,文学修养和文学技能是前提和关键,也是作品能否“立住”的首要指标,而经典之作更是需要作家自身的情怀作为底蕴。尤其是军旅文学,它诞生于硝烟炮火之中,其内核深深根植于民族血脉,与军人的骨血融为一体,彰显着军人刚硬坚韧的精神品格。然而,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这些被精心挑选和组构的小说,大部分存在人物形象不够丰盈、内涵不够深入等问题,流于苍白的模式化写作。有的小说其实并不缺乏上文提到的“情怀”,但显然这种情怀或者说情结还远未内化为作品的精髓,塑造的人物有趋同化、脸谱化,人和人之间没有明显的性格区分,说话风格高度一致;或是过于理想化,仿佛给一个小故事强行扣上了大帽子,显然也不能达到作家提升作品内涵的期许。那么问题在哪里?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学性”的缺失。当作家失去精心营构故事、塑造人物的耐心,指望小说纯粹以主题优势胜出,显然是徒劳的。文学的叙述是要超越日常经验,翻越生活藩篱,落脚在另一种思维的开阔之处。当素材仅仅围绕作家的浅层研究,反而困囿于经验之内,或是建立起简单的对垒模式识真辨伪,不但支撑不起作品应有的格局,只能逼迫读者放弃阅读,失去阐释的兴趣。这两件军旅文学大事件表达出来的信息是,当下的军旅文学似乎正处在一个临界点上,光荣与梦想并没走远,而新的曙光也远未普照文坛,传承并未接续,断裂已然出现。文学不是单纯的表态工具,主题牵引显然也覆盖不了文学的丰富性,没有多样的尝试和表达,没有向文学领域不断发起进攻的豪情与野心,文学魅力又从何体现呢?(摘编自徐艺嘉《军旅文学呼唤“文学性”的回归》)(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世纪的军旅文学,在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有所变化,从而获得创作的转身与发展空间。B.注重形式创新、语言探索以及关照复杂人性、个人命运是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创作的具体表现。C.《俄罗斯陆军腰带》《底色》等军旅作品内在张力饱满,是斩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重要原因。D.《人民文学》开设特辑展示军旅作家作品,表明其受到重视,但未来发展之路并不会十分平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军旅文学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文学作品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B.借鉴中国小说创作传统、直面当下中国经验和语境,军旅文学可提升作品内涵。C.“政治话语”会规训甚至异化军旅文学,因此应该消除“政治话语”对创作的影响。D.部分军旅小说人物形象脸谱化、作品的内涵过于理想化,会逼迫读者放弃阅读。(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军旅文学要有文学性”观点的一项是A.从《解密》到《暗算》再到《风声》,军旅作家麦家的创作能沉入生命而又超越肉身。B.都梁的长篇军旅小说《亮剑》追求顺畅无障碍的浅显阅读快感,具有心灵鸡汤的功用。C.朱向前教授分析刘静的长篇小说《戎装女人》:领导岗位人物的领导角色失真却浪漫。D.张慧敏的《回家》依照人物的原型创作,依据采访素材,完全忠实于生活的既有真实。(4)有人说“讲好军旅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说法加以分析。(5)人们呼唤军旅文学“文学性”的回归,请结合材料谈谈实现回归的途径。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公社书记郭澄清我被分配到公社里做宣传干事,今天上任。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他待人很热情,一面给我倒水,一面向我介绍书记是谁,社长是谁……我问他:“他们都干什么去啦?”“全下队啦。”“项书记什么时候下去的?”“今天早上。”秘书回答说,“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去哪儿啦?”“那我得看看。”秘书往东南墙角一望,回头说,“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这是为什么?”“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我又乘兴问道:“书记的枪法怎么样?”“百发百中,全社第一。”这时,我恨不能一下子见到项书记。秘书向我建议说:“他不来,你也没事干,你干脆去找他吧!”我离开公社,顺着杨柳成荫的机耕道,一直向南走去。天晴地湿,风吹禾摇,一路都是丰收景象。我听见一伙干活的社员们,好像是在议论项书记,就势问道:“喂!借光,你们见到项书记没有?”“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还有几位老汉插言插语,热情地向我介绍书记的长相和衣着。不过,我都没有用心听,一个公社书记的模样,我是可以想象出来的!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暗自赞叹:“项书记可真朴素呵,不愧为劳动人民出身的干部!”“项,项……同志,你就是项书记吧?”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来到黄土岗,只见有一位推车的老汉。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老乡,到哪儿去呀?”“上方庄。”他擦了一把满脸的汗水,又问我,“小伙子,你上哪?”“也到方庄。”“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没办法,我只好接过绳子,拉起车子来。使我惊奇的事发生了,他抓我这个差,不感激我也罢,还一股劲地挑三挑四:“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不懂?我告诉你——塌下腰,挺起胸来、再挺挺。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一进村,几个男社员从各个角落凑过来,热情地打招呼。一位小伙子接过车子,继续推。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方才我被这情景迷住了。现在老项一走,我倒忽地想起一件事来,便向身边的一位中年人问道:“同志,项书记在哪里?”“项书记?”那人沉静一下,“哦,你找我呵?”我就自我介绍起来。说着说着,他嗄嘎地笑了:“同志,你弄错了。你是找公社书记吧?我是支部书记!”“公社书记呐?”“方才你给谁拉的车子?他就是公社书记呀!”支书又补充说:“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前几天的省报上,曾发表过他的一篇稿子。他在这篇稿子里,用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证了研究党的政策的重要性。这篇稿子发表后,影响很大。当时,我曾这样想:“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支书越说越有劲:“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支书领我来到队部,这时的项书记,打扮和在路上一样;不过,我觉得他似乎比那时高了许多。我走上前去,恭敬地喊了一声“项书记”,接着就自我介绍。他非要让我喊他“老项”,说:“你就把路上叫我‘老乡’的尾音加重,‘老乡’改成‘老项’,这多省劲!小崔!”这时,街上传来老大娘的喊声:“老项哟!吃饭了!”于是,我随在老项的身后,向王大娘家走去。我实在跑累了,吃完饭,身子一躺就入了梦乡。一觉醒来时,天已过半晌。我赶到地里时,人们大概已经干了一阵子活,老项正坐在柳树下和社员聊天。我问老项:“我干什么活呀?”“你第一次出勤,就派你个轻松活吧!”他指着那辆车子说,“你把它送到何庄去吧。”又嘱咐说:“你到了那里,要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帮助队干部们,讨论讨论抓好生产和群众生活问题……”我推着车子走在路上,耳边还在响着老项那朗朗的笑声,眼前晃动着老项那高大的身影……(选自1963年11月《人民文学》,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对老乡“挑三挑四”的态度感到惊奇但并不厌烦,展现了基层青年干部谦逊的服务态度。B.小说中“塌下腰”“挺起胸”“把胳膊甩开”等动作要求,间接勾勒出农村人们劳作的真实状态。C.小说多处用“老项”这一称呼,既体现项书记平易近人,又反映当时农村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D.“农村干部打扮”“标准的老农打扮”“知识分子干部”,项书记鲜明形象在“我”面前依次呈现。(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开头写“我”上任报到,公社办公室冷冷清清,只有秘书一人,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B.寻找途中,姑娘和几位老汉的热情指点与后文中方庄社员们的热情招呼相呼应,从侧面衬托出项书记深受群众的爱戴。C.“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运用插叙,丰富了小说内容,突出了项书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上任第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故事,给读者以亲近感和真实感。(3)小说采用哪些手法突出项书记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范本”。本文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呢,其事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令夫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令夫商,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以知其市之贾,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来、耜、菱。及寒,击草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梧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铸,以旦暮从事于田野。”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遂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国既安矣,桓公曰“国安矣,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国:“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冤振旅,秋以称冶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今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国,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选自《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B.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C.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D.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意思是“推辞”,与《木兰诗》“旦辞爷娘去”中的“辞”含义不同。B.“比”意思是“等到”,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含义相同。C.“弟”意思是“弟弟”,与《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含义相同。D.“从事”意思是“劳作”,现在一般指干某项事业,二者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被齐桓公任用源于鲍叔的举荐,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的建议,派人从鲁国请回管仲,并亲自到郊外迎接。B.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可以了解不同季节的营销需要,掌握市场的行情,用已有的东西换取缺少的物品,低价买进高价卖出。C.管仲认为如果齐国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这样,齐桓公就不能实现成就一番事业的志向。D.同一个伍的人世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游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面对战争,大家齐力防守,英勇作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②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5)《论语宪问》子曰:“框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请结合文本概述管仲是如何帮助齐桓公的。四、古代诗歌阅读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愤二首(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①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头,不屈而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一片孤忠无处可诉,只好凭借天地来明鉴。B.颔联运用苏武牧羊张巡捐躯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愤恨之情,含蓄深刻耐嚼。C.颈联中的景物描写,详尽且形象,语言朴素,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极其丰富。D.本诗采用了起承转合之法,自然流畅,叙事抒情,寓情于景,艺术特色鲜明。(2)“愤”是陆游诗中常见的情感。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有何相同内容?请结合两诗简要概括。五、情景默写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之人,多得无法记载,而“”,即只有卓异不群的人才能不朽。概述历史现象的同时,也暗含了自己的人生追求。(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两句写出洞庭湖的明净广阔,以及词人泛舟湖上的悠然自得。(3)古诗词中常以照镜抒写年华易老之悲,如“,”。六、简答题组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前天我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它在我国民间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1)第一段以现代汉语为主,夹杂了“天忽下雨”“仓皇奔走”“趋之如归”等文言表达,请分析这样写的效果。(2)文中画横线句既写出阻雨时间之久,又有音乐美,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简要分析。(3)文中画波浪线句使用了排比修辞,请分析其结构特点及表达效果。七、选择简答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朋友与陌生人刚打交道,常说“请多多关照”,久而久之行成习惯,①。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观照不够,因此产生了烦恼。”在生活中,处处关照别人,是一种善心和爱心的体现。如果人人都能关心照顾别人,乐于施恩,而被“关照”的人如果懂得知恩报恩,继而接起“关照”别人的爱心棒,传承发扬下去。所谓“观照”,就是观察己心,时时反省自我,自律而律人。还有一种“观照”是,以别人为“反观自照”的对象,进而反躬自问,省察和审视自己,②,并取长补短,避免自己的人生走“弯路”或“碰壁”、掉进“陷阱”,这是一种非常睿智的超越自我和常人的做法。“关照”“观照”发音相同,③。请求“关照”是索取,主动“关照”是奉献行为;而“观照”则是既关照别人、又关照自己的审美行为。不“观照”,就有可能对“关照”有盲目的期待;“观照”不到位,就有可能对别人“关照”的能力有掣肘和行动阻碍。所以,先“观照”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同时“观照”别人,再去“关照”他人。(1)别人与你初次见面时说“请多多关照”,你最得体的回答是A.别别,关照是互相的,我关照你,你得关照我!B.大家已经兄弟一场,互相关照才是最最应该的!C.你太客气了,以后我们也需要你多多关照啊。D.欢迎加盟啦,今后就跟我们一起携手打出新天地。(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八、材料作文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荀子•法行》中记载,子贡询问“君子贵玉”的原因,孔子答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谦谦君子,正如温润之玉,光华敛于内而不炫于外,清辉藏于身而气韵自生,给人以温暖和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玉”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优秀品质,如冰清玉洁、精金良玉、玉振金声、玉树临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重庆市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一)·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军旅文学在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松动,军旅长篇小说创作获得了转身的可能与空间,得以在真正意义上从集体叙事走向个人叙事,从现实真实走向虚构叙事。由此,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创作开始了双重回归。“一是回归长篇小说的叙事性文体本源,开始注重形式创新和语言探索,文体自觉性显著提升;二是回归文学对象的生命伦理和生活本体,开始关照复杂人性和个人命运,重视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前者呼应了建构叙事虚构的本体性以获得文学合法性要求,注重个人化写作、自由地虚构、强调叙事及叙事主体自身的意义等等,标示着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叙事观念的觉醒和文体观念的自觉;后者则反拨了长久以来“政治话语”对军旅文学的规训和异化,开始关注军人的个人命运和个体经验,在历史、战争和现实层面探寻更为广阔的人性空间和精神存在。原本被抽离了的“政治性结构”空洞,得到了叙事性伦理话语的填充。讲故事是小说家的本分,亦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千百年来,讲故事的手艺代代相传,叙事方法亦随之花样翻新,于是乎故事绵延不衰,常讲常新。正像时下文学界正在持续热议的一个话题:“讲好中国故事”,其在意识形态和文学层面的丰富内涵依然需要“故事”来承载。作为“中国故事”重要组成部分的“军旅故事”,从题材上看,聚焦的是“中国梦,强军梦”的进程,直面的是新军事变革实践,讲述的是军旅人生的喜怒哀乐,塑造的是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关注的是战争进程或备战状态下军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命运。而从思想主题、价值判断、审美品格、精神向度、写作伦理等层面视之,则是与“中国故事”高度统一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构成了对“中国故事”的重要支撑,也是不为过的。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立足“中国语境”,直面“中国经验”,而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是一种外在的途径和载体,最终需要被内化的情感、思想和精神所超越。囿于自身相对陈旧的文学观念和封闭单一的生活经验,当下的部分军旅作家缺乏宏阔的视野和整体性的文学思维,缺乏聚焦当下军队新变化、观察军营新情况的自觉意识,缺乏穿透事相直达心灵的锐利目光;部分军旅长篇小说对“战争历史”和“军旅经验”的叙述与表达还停留在事情的表层和故事层面的起承转合,没能向着更为本真的“存在”之境深潜,向着更富于生命痛感和思辨高度的写作伦理挺进。(摘编自朱向前、傅逸尘《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回望与省察》)材料二:若论及今年军旅文学界的大事件,当属军队作家马晓丽的短篇小说《俄罗斯陆军腰带》、徐怀中的报告文学《底色》等5部作品斩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二来,今年《人民文学》8月号刊出了军旅文学特辑,拿出一本刊物的容量供军旅文学作家集中展示,这在《人民文学》创刊以来也属罕见,对于军队作家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露脸”契机。细品这几部获奖作品,会发现它们共同的特性正与军旅文学的核心品性两相契合,且具有饱满的内在张力。好的作品需要具备语言魅力和精彩叙事等文学元素,文学修养和文学技能是前提和关键,也是作品能否“立住”的首要指标,而经典之作更是需要作家自身的情怀作为底蕴。尤其是军旅文学,它诞生于硝烟炮火之中,其内核深深根植于民族血脉,与军人的骨血融为一体,彰显着军人刚硬坚韧的精神品格。然而,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这些被精心挑选和组构的小说,大部分存在人物形象不够丰盈、内涵不够深入等问题,流于苍白的模式化写作。有的小说其实并不缺乏上文提到的“情怀”,但显然这种情怀或者说情结还远未内化为作品的精髓,塑造的人物有趋同化、脸谱化,人和人之间没有明显的性格区分,说话风格高度一致;或是过于理想化,仿佛给一个小故事强行扣上了大帽子,显然也不能达到作家提升作品内涵的期许。那么问题在哪里?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学性”的缺失。当作家失去精心营构故事、塑造人物的耐心,指望小说纯粹以主题优势胜出,显然是徒劳的。文学的叙述是要超越日常经验,翻越生活藩篱,落脚在另一种思维的开阔之处。当素材仅仅围绕作家的浅层研究,反而困囿于经验之内,或是建立起简单的对垒模式识真辨伪,不但支撑不起作品应有的格局,只能逼迫读者放弃阅读,失去阐释的兴趣。这两件军旅文学大事件表达出来的信息是,当下的军旅文学似乎正处在一个临界点上,光荣与梦想并没走远,而新的曙光也远未普照文坛,传承并未接续,断裂已然出现。文学不是单纯的表态工具,主题牵引显然也覆盖不了文学的丰富性,没有多样的尝试和表达,没有向文学领域不断发起进攻的豪情与野心,文学魅力又从何体现呢?(摘编自徐艺嘉《军旅文学呼唤“文学性”的回归》)(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新世纪的军旅文学,在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有所变化,从而获得创作的转身与发展空间。B.注重形式创新、语言探索以及关照复杂人性、个人命运是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创作的具体表现。C.《俄罗斯陆军腰带》《底色》等军旅作品内在张力饱满,是斩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重要原因。D.《人民文学》开设特辑展示军旅作家作品,表明其受到重视,但未来发展之路并不会十分平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军旅文学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文学作品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B.借鉴中国小说创作传统、直面当下中国经验和语境,军旅文学可提升作品内涵。C.“政治话语”会规训甚至异化军旅文学,因此应该消除“政治话语”对创作的影响。D.部分军旅小说人物形象脸谱化、作品的内涵过于理想化,会逼迫读者放弃阅读。(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军旅文学要有文学性”观点的一项是AA.从《解密》到《暗算》再到《风声》,军旅作家麦家的创作能沉入生命而又超越肉身。B.都梁的长篇军旅小说《亮剑》追求顺畅无障碍的浅显阅读快感,具有心灵鸡汤的功用。C.朱向前教授分析刘静的长篇小说《戎装女人》:领导岗位人物的领导角色失真却浪漫。D.张慧敏的《回家》依照人物的原型创作,依据采访素材,完全忠实于生活的既有真实。(4)有人说“讲好军旅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说法加以分析。(5)人们呼唤军旅文学“文学性”的回归,请结合材料谈谈实现回归的途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解答】(1)A.“获得了创作的转身”错,材料一原文为“获得了转身的可能”。(2)C.“应该消除”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二是回归文学对象的生命伦理和生活本体,开始关照复杂人性和个人命运,重视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后者则反拨了长久以来‘政治话语’对军旅文学的规训和异化,开始关注军人的个人命运和个体经验,在历史、战争和现实层面探寻更为广阔的人性空间和精神存在。原本被抽离了的‘政治性结构’空洞,得到了叙事性伦理话语的填充”来看,不应消除“政治话语”对创作的影响。(3)B.说的是浅阅读及《亮剑》的作用。C.说的是《戎装女人》人物的失真。D.说的是素材问题。故选:A。(4)根据材料一“作为‘中国故事’重要组成部分的‘军旅故事’,从题材上看,聚焦的是‘中国梦,强军梦’的进程,直面的是新军事变革实践,讲述的是军旅人生的喜怒哀乐,塑造的是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关注的是战争进程或备战状态下军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命运”可知,从故事的内容上看,军旅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根据材料一“而从思想主题、价值判断、审美品格、精神向度、写作伦理等层面视之,则是与‘中国故事’高度统一的”可知,从主题和价值追求上看,两者高度一致。根据材料一“讲故事是小说家的本分,亦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千百年来,讲故事的手艺代代相传,叙事方法亦随之花样翻新,于是乎故事绵延不衰,常讲常新”可知,从讲故事的手艺传统上看,两者都一直在继承和发展。根据材料一“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立足‘中国语境’,直面‘中国经验’,而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可知,从所讲故事发生的背景上看,两者都要立足中国语境、中国经验。(5)根据材料二“当作家失去精心营构故事、塑造人物的耐心,指望小说纯粹以主题优势胜出,显然是徒劳的”可知,作品内容丰富且彰显正确主题。根据材料二“文学的叙述是要超越日常经验,翻越生活藩篱,落脚在另一种思维的开阔之处。当素材仅仅围绕作家的浅层研究,反而困囿于经验之内,或是建立起简单的对垒模式识真辨伪,不但支撑不起作品应有的格局,只能逼迫读者放弃阅读,失去阐释的兴趣”“学不是单纯的表态工具,主题牵引显然也覆盖不了文学的丰富性,没有多样的尝试和表达,没有向文学领域不断发起进攻的豪情与野心,文学魅力又从何体现呢?”、材料一“当下的部分军旅作家缺乏宏阔的视野和整体性的文学思维,缺乏聚焦当下军队新变化、观察军营新情况的自觉意识,缺乏穿透事相直达心灵的锐利目光;部分军旅长篇小说对‘战争历史’和‘军旅经验’的叙述与表达还停留在事情的表层和故事层面的起承转合,没能向着更为本真的‘存在’之境深潜,向着更富于生命痛感和思辨高度的写作伦理挺进”可知,表达尝试多样化且超越日常,生命体验充满豪情且富于痛感,思辨富有高度且向写作挺进。答案:(1)A(2)C(3)A(4)①从故事的内容上看,军旅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②从主题和价值追求上看,两者高度一致;③从讲故事的手艺传统上看,两者都一直在继承和发展;④从所讲故事发生的背景上看,两者都要立足中国语境、中国经验。(5)作品内容丰富且彰显正确主题,表达尝试多样化且超越日常,生命体验充满豪情且富于痛感,思辨富有高度且向写作挺进。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公社书记郭澄清我被分配到公社里做宣传干事,今天上任。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他待人很热情,一面给我倒水,一面向我介绍书记是谁,社长是谁……我问他:“他们都干什么去啦?”“全下队啦。”“项书记什么时候下去的?”“今天早上。”秘书回答说,“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去哪儿啦?”“那我得看看。”秘书往东南墙角一望,回头说,“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这是为什么?”“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我又乘兴问道:“书记的枪法怎么样?”“百发百中,全社第一。”这时,我恨不能一下子见到项书记。秘书向我建议说:“他不来,你也没事干,你干脆去找他吧!”我离开公社,顺着杨柳成荫的机耕道,一直向南走去。天晴地湿,风吹禾摇,一路都是丰收景象。我听见一伙干活的社员们,好像是在议论项书记,就势问道:“喂!借光,你们见到项书记没有?”“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还有几位老汉插言插语,热情地向我介绍书记的长相和衣着。不过,我都没有用心听,一个公社书记的模样,我是可以想象出来的!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暗自赞叹:“项书记可真朴素呵,不愧为劳动人民出身的干部!”“项,项……同志,你就是项书记吧?”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来到黄土岗,只见有一位推车的老汉。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老乡,到哪儿去呀?”“上方庄。”他擦了一把满脸的汗水,又问我,“小伙子,你上哪?”“也到方庄。”“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没办法,我只好接过绳子,拉起车子来。使我惊奇的事发生了,他抓我这个差,不感激我也罢,还一股劲地挑三挑四:“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不懂?我告诉你——塌下腰,挺起胸来、再挺挺。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一进村,几个男社员从各个角落凑过来,热情地打招呼。一位小伙子接过车子,继续推。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方才我被这情景迷住了。现在老项一走,我倒忽地想起一件事来,便向身边的一位中年人问道:“同志,项书记在哪里?”“项书记?”那人沉静一下,“哦,你找我呵?”我就自我介绍起来。说着说着,他嗄嘎地笑了:“同志,你弄错了。你是找公社书记吧?我是支部书记!”“公社书记呐?”“方才你给谁拉的车子?他就是公社书记呀!”支书又补充说:“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前几天的省报上,曾发表过他的一篇稿子。他在这篇稿子里,用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证了研究党的政策的重要性。这篇稿子发表后,影响很大。当时,我曾这样想:“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支书越说越有劲:“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支书领我来到队部,这时的项书记,打扮和在路上一样;不过,我觉得他似乎比那时高了许多。我走上前去,恭敬地喊了一声“项书记”,接着就自我介绍。他非要让我喊他“老项”,说:“你就把路上叫我‘老乡’的尾音加重,‘老乡’改成‘老项’,这多省劲!小崔!”这时,街上传来老大娘的喊声:“老项哟!吃饭了!”于是,我随在老项的身后,向王大娘家走去。我实在跑累了,吃完饭,身子一躺就入了梦乡。一觉醒来时,天已过半晌。我赶到地里时,人们大概已经干了一阵子活,老项正坐在柳树下和社员聊天。我问老项:“我干什么活呀?”“你第一次出勤,就派你个轻松活吧!”他指着那辆车子说,“你把它送到何庄去吧。”又嘱咐说:“你到了那里,要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帮助队干部们,讨论讨论抓好生产和群众生活问题……”我推着车子走在路上,耳边还在响着老项那朗朗的笑声,眼前晃动着老项那高大的身影……(选自1963年11月《人民文学》,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我”对老乡“挑三挑四”的态度感到惊奇但并不厌烦,展现了基层青年干部谦逊的服务态度。B.小说中“塌下腰”“挺起胸”“把胳膊甩开”等动作要求,间接勾勒出农村人们劳作的真实状态。C.小说多处用“老项”这一称呼,既体现项书记平易近人,又反映当时农村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D.“农村干部打扮”“标准的老农打扮”“知识分子干部”,项书记鲜明形象在“我”面前依次呈现。(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小说的开头写“我”上任报到,公社办公室冷冷清清,只有秘书一人,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B.寻找途中,姑娘和几位老汉的热情指点与后文中方庄社员们的热情招呼相呼应,从侧面衬托出项书记深受群众的爱戴。C.“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运用插叙,丰富了小说内容,突出了项书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上任第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故事,给读者以亲近感和真实感。(3)小说采用哪些手法突出项书记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范本”。本文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描像来正面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答题需要联系原文语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D.文中“我”所看到的项书记是“标准的老农打扮”,“农村干部打扮”的是副社长,“知识分子干部”是“我”在看项书记发表文章时对他的想象,所以选项表述不当。故选D。(2)A.“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说法错误,其目的应该是为了下文寻找项书记,刻画项书记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作铺垫。故选A。(3)延宕手法:所谓延宕,就是拉长故事的前奏,将故事的高潮故意拖延,从而减缓情节发展的节奏,增加故事的内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我”到公社报到时,项书记下乡,“我”未能与他相见;在寻找项书记途中,把项副社长误认成项书记;在黄土岗,帮助老乡拉车却不知他的真实身份;进入方庄后,把项支书误认成项书记。文中拖延了项书记的出场,加强了“我”对见到项书记的心理期待,增加了故事的内涵,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多个角度塑造了项书记勤政爱民、朴实亲切的人物形象。侧面烘托:项书记还未出场之前,文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其他人物对他的介绍和评价,侧面烘托了项书记平易近人、“多面手”的高大形象。如“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从秘书口中塑造了项书记的勤政爱民的形象;“支书又补充说:‘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在项支书的叙说中凸显了项书记“多面手”的高大形象。正面描写:文中“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是对项书记外貌的描写,突出了他朴实的农民形象;“又嘱咐说:‘你到了那里,要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帮助队干部们,讨论讨论抓好生产和群众生活问题……’”是对项书记语言的描写,突出他关心农民、关注生产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4)从内容选取上:根据原文“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可知,小说中呈现了典型的农村生活内容,如叙写了“锄地”“研究棉花生长”“收工”“劳动间隙聊天”等乡土生活场景,充满了乡土风味。从人物塑造上:根据原文“‘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支书又补充说……支书越说越有劲……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可知,文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农村百姓形象,如“快嘴姑娘”“王大娘”“村支书”等,体现出了乡土特色。从主题上:根据原文“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可知,文中凸显“项书记”这一农村基层干部形象,通过项书记与周围群众的融洽关系,表现了农村干群关系和谐、积极向上的主题。从语言风格上:根据文中“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等句子中“闹个满载”“不带劲”“傍晌”等词语可知,本文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答案:(1)D(2)A(3)①延宕手法。文中拉长了项书记出场的前奏,将情节故意拖延,增强了“我”对见到项书记的心理期待,使故事情节更加饱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侧面烘托。文中通过其他人物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项书记平易近人、“多面手”的高大形象。③正面描写。通过对项书记外貌、语言等方面的描写突出他朴实亲切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4)①呈现了典型的农村生活内容。如叙写了“锄地”“研究棉花生长”“收工”“劳动间隙聊天”等乡土生活场景。②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农村百姓群像。如塑造了“快嘴姑娘”“王大娘”“村支书”等农民形象。③凸显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表现了农村干群关系和谐、积极向上的主题。④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闹个满载”“不带劲”“傍晌”等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三、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呢,其事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令夫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令夫商,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以知其市之贾,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来、耜、菱。及寒,击草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梧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铸,以旦暮从事于田野。”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遂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国既安矣,桓公曰“国安矣,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国:“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冤振旅,秋以称冶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今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国,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选自《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B.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C.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D.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辞”意思是“推辞”,与《木兰诗》“旦辞爷娘去”中的“辞”含义不同。B.“比”意思是“等到”,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含义相同。C.“弟”意思是“弟弟”,与《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含义相同。D.“从事”意思是“劳作”,现在一般指干某项事业,二者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管仲被齐桓公任用源于鲍叔的举荐,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的建议,派人从鲁国请回管仲,并亲自到郊外迎接。B.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可以了解不同季节的营销需要,掌握市场的行情,用已有的东西换取缺少的物品,低价买进高价卖出。C.管仲认为如果齐国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这样,齐桓公就不能实现成就一番事业的志向。D.同一个伍的人世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游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面对战争,大家齐力防守,英勇作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②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5)《论语宪问》子曰:“框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请结合文本概述管仲是如何帮助齐桓公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句意: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把都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天下”做“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BC;“定民之居”与“成民之事”“陵为之终”句式一致,单独成句,排除D。故选A。(2)C.“与《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文中的“弟”,同“悌”,尊敬兄长;“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的意思是“弟弟”。故选C。(3)C.“不能实现”错误,由原文“则难以速得志矣”可知,不是不能实现,而是难以很快实现。故选C。(4)①“臣,君之庸臣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若”,如果;“其……乎”,表推测语气,译为“大概……”。译文: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大概只有管仲了。②“君有此士三万”,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君有三万此士”;“诛”,诛杀,讨伐;“莫之能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译文:您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来讨伐无道的人,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能抵御您的。(5)由原文“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可知,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把士人的住处安排在清静的地方,把工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把商人的住处安排在市场;把农民的住处安排在田野。由此可知,立足实际,让士、农、工、商各居其所,各就其业;由原文“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可知,管仲说:“整修已有的法令,选择好的依次采用;然后繁衍人口,救济贫困,尊重百姓,这样国家就安定了。”由此可知,整修法令,然后让百姓繁衍生息,救济贫困,尊重百姓,使国家安定;由原文“桓公日:‘为之若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可知,公问:“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由此可知,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答案:(1)A(2)C(3)C(4)①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大概只有管仲了。②您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来讨伐无道的人,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能抵御您的。(5)①立足实际,让士、农、工、商各居其所,各就其业;②整修法令,然后让百姓繁衍生息,救济贫困,尊重百姓,使国家安定;③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推辞说:“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大概只有管仲了。”桓公派人到鲁国请管仲,等到管仲到达齐国时,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然后请他坐下并问政。桓公说:“那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把都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桓公问:“怎样使百姓各就其业呢?”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不要让他们混杂居住。混杂居住会使他们相互干扰,工作不安心。”桓公问:“怎样来安排士、农、工、商的住地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把士人的住处安排在清静的地方,把工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把商人的住处安排在市场;把农民的住处安排在田野。”“让那些士人聚集在一起居住,空闲时父辈之间谈论礼义,子侄辈之间谈论孝道,侍奉国君的人谈论克尽职守,年幼的则谈论兄弟和睦。让那些工匠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产品需要,辨别质量的优劣,衡量器材的用处,选用合适的材料。从早到晚做这些事,使产品适用于四方,用这些来教诲子弟,互相谈论工作,互相交流技艺,互相展示成果。让那些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营销需要,熟悉本地的货源,掌握市场的行情。让那些农民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农事,根据不同的农事准备耒、耜、耞、镰等农具,到了冬天,要除去枯草,整修田地,以等待春耕;到了耕种季节,要深翻土壤,抓紧耙土复种,以等待春雨;春雨过后,就带着锄头等农具从早到晚在田里劳作。劳动时脱去上衣,头戴草帽,身穿蓑衣,全身沾满泥土,太阳曝晒皮肤,使出全部的力气在田里干活。”桓公说:“我想在诸侯中做一番事业,能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国家还不安定。”桓公问:“怎样来安定国家呢?”管仲说:“整顿已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修订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困,安抚百姓,这样国家就安定了。”桓公说:“就这样办。”于是整顿已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修订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困,安抚百姓。国家安定了以后,桓公说:“国家已经安定,可以有所作为了吧?”管仲说:“还不行。你如果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会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我们就难以很快实现志向了。你若想迅速在天下诸侯中实现志向,就应该把要做的事情隐蔽起来,把战备寄寓在政令里。”桓公问:“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桓公说:“很好。”于是管仲就制定国家的政令:“全国可编为三军,所以有国君亲自统帅的中军的旗鼓,有国子的旗鼓,有高子的旗鼓。春天用春猎的名义来整编军队,秋天以秋猎的名义来操练军队。这样卒、伍一级的小队伍在里中就已经编就。军、旅一级的大兵团在郊野中得以组成。内政中既已包含了军事组织,就得命令民众不得迁徙。同一个伍的人祭祀时同享酒肉,死丧时大家哀伤,有了灾祸共同承担。人与人相伴,家与家相伴,世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游戏。所以夜间作战能听到声音,就不会发生误会;白天作战能相互看见,足以认识同伙。那种欢乐的心情,能使他们拚死互助。在家时共同欢乐,行军时融洽无间,战死时一起哀伤。所以,防守就坚固不移,作战就英勇顽强。你若能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讨伐无道,天下的大国诸侯还有谁能与你对抗。”四、古代诗歌阅读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愤二首(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①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头,不屈而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写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一片孤忠无处可诉,只好凭借天地来明鉴。B.颔联运用苏武牧羊张巡捐躯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愤恨之情,含蓄深刻耐嚼。C.颈联中的景物描写,详尽且形象,语言朴素,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极其丰富。D.本诗采用了起承转合之法,自然流畅,叙事抒情,寓情于景,艺术特色鲜明。(2)“愤”是陆游诗中常见的情感。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有何相同内容?请结合两诗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同思想内容的比较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概括。【解答】(1)C.“详尽且形象”错。颈联“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用六种名词意象“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加以组合,运用白描手法,可看出不“详尽”。故选C。(2)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的相同内容:①国土分裂,世事艰难:本诗写“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意思是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体现出家国的破败;《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意思是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②年华已老,徒慕英豪:本诗写“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意思是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体现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③收复难期,壮志难酬:本诗写“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意思是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情感;《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意思是说自己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体现出诗人感到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的郁愤。答案:(1)C(2)①国土分裂,世事艰难;②年华已老,徒慕英豪;③收复难期,壮志难酬。译文: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赏析: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作者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五、情景默写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之人,多得无法记载,而“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即只有卓异不群的人才能不朽。概述历史现象的同时,也暗含了自己的人生追求。(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两句写出洞庭湖的明净广阔,以及词人泛舟湖上的悠然自得。(3)古诗词中常以照镜抒写年华易老之悲,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重点字:摩、倜、傥)(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重点字:鉴)(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年春事闲中过镜里容颜奈老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重点字:镜)六、简答题组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前天我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它在我国民间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1)第一段以现代汉语为主,夹杂了“天忽下雨”“仓皇奔走”“趋之如归”等文言表达,请分析这样写的效果。(2)文中画横线句既写出阻雨时间之久,又有音乐美,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简要分析。(3)文中画波浪线句使用了排比修辞,请分析其结构特点及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再结合语境分析其在文中的意思,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式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要回到文本语境中,探究反复想要突出表达的内容或情感;其次要注意反复句具有句式齐整对称,节奏感强的特点。(3)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时,要仔细读画线句子,结合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1年二级营养师考试真题题库(含答案)
- 2021届中考语文复习必读名著专项突破训练:《西游记》【含解析】
- 《Verilog HDL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与应用(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
- 勇气激发青春潜能
- 2024年湘潭市湘鹤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4年深圳市宝安区观澜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4年海门市第四人民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4年07月河南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菁鲤培训生汝南村行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海宁市中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001
-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知识PPT
- 《有限元分析及应用》(曾攀清华大学出版社)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 GB/T 9797-2005金属覆盖层镍+铬和铜+镍+铬电镀层
- 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指标
- 《网络文件提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12000字》
- 公司仓库检查表
- 激光熔覆技术课件
- 数字图像处理-第2章-数字图像处理基础课件
- UPS现场巡检维护保养记录表
- 呼叫中心服务外包项目投标书模板
- 生产主管绩效考核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