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厦门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1、阅读下文,完下面小题。(1)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作出更大贡献。(2)长期以来,在西方,人与神,心与物,此岸与彼岸,身体与心灵,主观与客观,价值与事实,理性与情感,统统被打成两橛。中国哲学则打破了彼此的隔阂,强调两者的互动互补。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绝对占有自然。中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通。他们不仅把自然看作是一和谐的体系,不仅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文化间的共存互尊,人际关系的和谐化与秩序化,而且追求天、地、人、物、我之关系的和谐化。
(3)①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佛教的“平常心即道心”,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具佛性,是儒家与佛教的最高信仰。实际上,儒、道、佛与宋明理学都是要追求一种理想的高尚的社会,因此其共同点都在培育理想的人格境界,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4)②中国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相反通过教化,通过民间社会、宗教与文化的各种方式,如蒙学、家训、家礼、戏文、乡约、行规等,把以“仁爱”为中心的五常、四维、八德等价值渗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伦理。中国人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乃至“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的做个人”,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
(5)③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具有系统的社会治理的智慧与制度。在礼、乐、政、刑相补充相调剂的治理社会的方略中,“礼”是带有宗教性、道德性的生活规范。在“礼”这种伦理秩序中,包含了人道精神、道德价值。古代有“一夫授田百亩”的诉求并转化为计口授田制,有养老制度与“移民就谷”等荒政,对灾民、鳏寡孤独与聋哑等残疾人都有救济与保护制度。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作用,即促进社会的和谐化并提升百姓的文明水准。
(6)④中国哲学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它强调用物以“利用厚生”,但不能导致一种对自然的宰制、控御、破坏;它强调人文建构,批评迷信,但决不消解对“天”的敬畏和人所具有的宗教精神、终极的信念与信仰。中国哲学甚至主张人性、物性中均有神性,人必须尊重人、物,这不会导致宗教迷狂、排他性与宗教战争,而又有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中国哲学并不脱离生活世界、日用伦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俗世生活中追寻精神的超越。外王事功、社会政事、科技发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开展。因此,中国哲学精神完全可以与西学、与现代文明相配合,它可以弥补宗教、科技及现代性的偏弊,求得人文与宗教、与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
(7)中国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与境界上。儒家是德性与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工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是空灵、逍遥、放达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佛家是解脱的、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放下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有人说儒家是治世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其实三家都可用于治世、治身、治心,都具有调节性。
(8)“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孔子以“爱人”为“仁”,爱人、同情人、关切人,是“仁”的主旨。“忠”与“恕”接近于“仁”。“忠”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或絜矩之道。“忠”“恕”是仁道的一体之两面。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道原则,推而广之,也是国家、民族、文化、宗教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是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
(9)诸子百家、佛教禅宗与宋明理学,是我国主要的思想传统。吃透了这些思想传统,我们就可以一通百通。这些思想传统中有无限珍宝,尤其是在个人修身齐家、社会与国家治理、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有很多借鉴意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内在心灵的关系方面,在人类永续存在与发展的方面,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切不可太过自我中心,自我膨胀。1.第(3)段加点词语“尧舜”在文中的含义是。2.“理想与现实贯通”一句话放在合适处是(见(3)(4)(5)(6)段开头处)A.①B.②C.③D.④3.以下论述中对中国哲学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哲学包含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B.儒释道三家可以综合地用来治世、治身和治心C.中国哲学思想是通过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伦理传播的。D.中国哲学的平衡、和谐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4.苏轼的《前赤壁赋》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智慧。请结合上文的一个角度加以阐释。5.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音秦碧薇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第二天,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我对外公印象不深,模糊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从小生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而他却执意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却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现在山里人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帮外公下葬的其中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就有一个他的学生。”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了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的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得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一层寒霜,耷拉下眼皮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差了三四岁,但我们之间已然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于是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渐渐地我跟那小女孩也熟稔起来。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被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新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我不由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她不可置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无果。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被水浸透,转过头,我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半分钟微汗,半分钟微凉,细细的芒草摇晃,似在轻吟。她一肩扛起的她口中的“苍色”的天空,从静水沉渊中升起,万里无云。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踏着我的影子,分毫不差,宛若夏商时祭天祈雨的女祭司。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真的?”“真的!”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是山音。(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上身的衬衣洗得发白”“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等肖像描写,写出山里孩子的贫困、羞涩、麻木的状态。B.文中大伯的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既写出了外公甘于奉献、坚守山村教育的美好品质,同时也突出了山里的教育现状。C.文章的结尾部分,一问一答,引人深思;引用名句,描写小女孩的眼神,升华了主旨;“山音”照应文章的标题,结构严谨。D.本文语言极有特色,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有十分细致的神态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充满诗意。2.文章的标题意蕴深厚,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含义。3.小女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丢失的脚步王开岭大,正让城市削掉双足,脚步日渐枯萎。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折叠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北京城,已套上了第6个大呼拉圈,且环距越来越大。没人再敢把城市当棋枰、视自己为棋子了。城市的态势只能用涟漪来形容,且是巨石“扑嗵”激起的那种。面对急剧的放扩,没人敢吹嘘熟悉每一条波纹了,连的士司机都像片警那样,专挑熟悉的“片”跑。由于太大,任何人都只能消费极小一部分,无法从整体上参与它、拥有它。这是一盘谁也下不完的棋。人只能在上面流浪,胡乱移动。某种意义上,已无真正的“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无边无际、日夜更新的城市,所有人都变成了它的陌生客。据说,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了几座中国城市后感叹:“它们太大了,每一次进入我都忍不住发抖。”在无界的大面前,脚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会恐惧、自卑、抽搐。由于“脚”和“历程”之间的逻辑驰散了,“人生脚步”一词,正丧失其象征性。城市无法用脚来丈量,人生也不再用脚来记录。我的办公室同事,人均每日乘车3小时,那是一种天天出差的感觉。一家伙恶狠狠道:“天天三小时!三小时!他妈的……”是的,我们最有效的生命时间,虚掷在了路上。而且,这是纯物理、纯机械的“赶路”,绝无精神活动和审美可能:堵、挤、抢、搡、刮擦、焦灼、噪音、污……整个一皱眉和不断骂娘的过程。我一直深以为——美好的地方一定是养脚的地方。诗意的城市应该是漫步的城市。在一座美好之城里,道路系统应在细节上处处体现对行人的体恤,人行道应享有特殊的荣誉和尊严。那天,我要到马路对面去,一个外地来的朋友正拼命挥手,可附近既无天桥亦无路口,我想了半天,也不知如何跨越几十米天堑,最后招了辆车,到一桥底再绕回来,跋涉了几公里,才和朋友握上手,真可谓咫尺天涯。丹尼贝尔说: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选择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种生活。规划一座城市,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柳永有过一篇《望海潮》,写宋朝杭州市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读罢,我真有股冲动,恨不得即刻动身,奔赴那座伟大的城池。那样的户外,你想不挪步都难,会觉得呆屋里是犯罪,走得太急也是犯罪。不可否认,长安街乃京城最伟大的街。但真正对漫步发出邀请的是胡同。其一砖一木都有体温,元素鲜活、细节密集,最具酵母气息和微生物色彩,所遇之人也有趣……重要的是,你能与它对话,一副门礅、春联,一棵槐树和一窝喜鹊,一丛墙头草或一只流浪猫,都是一个有趣的信息体。而长安街,你就没法交流,它根本不打算和你平等。那些威风凛凛的建筑体,阴郁僵冷,拒绝握手,拒绝攀谈,只接受瞻仰、服从。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天折、“步行街”的出世,皆意味着漫步文化渐行渐远。“这样的城市非常乏味,它显示的是技术能量,没有灵魂。”皮埃尔·卡蓝默说。给双足一块有力量的落点吧。脚,是要用来走路的。否则,从肉体到精神皆有“失足”感。那年,崔永元拉一帮人去搞“新长征”,红旗飘飘,走了趟物非人非的老路。央视栏目做了期纪录片,讲这群好事者如何折磨自己,如何痛并快乐着。还发明了个词:“精神足疗”。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帮废足已久、萎靡不振的现代人做了次“足底按摩”罢了。据说疗效不错,很多脚激动得热泪盈眶。足底穴位那么多,通着那么多的经络和神经元,不治百病才怪呢。(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引用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中国城市后发出的“忍不住发抖”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城市不断扩建、无边无际的否定。B.作者从“同事的抱怨”“和朋友咫尺无法相聚”等生活琐事人手,反思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由表及里,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C.文章善用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如“巨石激起的涟漪”比喻了城市猛烈打张的态势;“威风凛凛”形容出长安街建筑的高大和傲慢。D.对所谓的“精神足疗”法,作者认为其精神价值实际上相当有限,不过是一帮废足已久、萎靡不振的现代人为自己所做的“足底按摩”。2.综合全文,作者认为“丢失的脚步”是怎样造成的?3.文中倒数第三段画线句中“失足”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迁宣怀令,令青州勿按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①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②董少平”。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后汉书·董宣传》)(注):①文叔:光武帝刘秀字文叔②枹鼓不鸣:没有人击鼓鸣冤。《汉书·张敞传》“由是枹鼓稀鸣,市无偷盗。”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诣:拜见B.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具:准备C.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原:赦免D.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数:数落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宣多次升迁,官至北海相时,杀死公孙丹父子及其宗族亲党三十余人,原因是公孙丹滥杀无辜,宗族亲党拿着武器到府衙闹事。B.董宣在任江夏太守时先发文书告诫夏喜一伙使他们自动“降散”,而不是一味诛杀,他先礼后兵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然而他对待外戚轻慢,遭致免官。C.董宣对下属有爱护之心,水丘岑因杀公主家奴身陷囹圄,董宣声言是奉自己的命令,主动担当责任,而不推诿。他曾把得到的三十万赏钱全部分发给部下。D.文章详略得当,情节波澜起伏,生动地刻画了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典型形象,文中的董宣对豪强狠,对自己严,对部属宽,形象丰满。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者以闻,有诏左迁宣怀令,令青州勿按岑罪。(2)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4.文章写了董宣不畏强权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概括。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游东田(南齐)谢朓戚戚苦无悰①,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仟仟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注释)①无悰:没有欢乐。②仟仟:同“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记游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B.本诗情因景兴虚实相生,清新而又含蓄。C.本诗三处运用叠词,增强形象性音乐美。D.本诗语言清新淡雅,而又不失轻盈灵动。3.从描写景物的角度,赏析画线句的妙处。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___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将子无怒,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2)《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报任安书》)(3)故九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4)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5)且尔言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谁之过与?(《论语》)7、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就是次要人物也生动丰满。请从《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中任选一个次要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8、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早晨坐公交车去上课,本就狭小的空间却被堆积的行李等物品充斥,母亲发消息问我是否到达上课的地方,我和她漫不经心的抱怨着,今天的车上如此拥挤,这时,后面一位老人急冲冲的准备下车,撞到我后,我下意识往后一退,一不小心踩到了坐在椅子上一位中年男子的脚,我正准备转头道款,他却抢先一步,“不玩手机你能踩到我?”他气势汹汹,打碎我所有想道歉的心思,只漠漠地“哦”了一声,他不甘示弱,“以后少玩电子产品。”我后来想想甚至觉得他胡搅蛮缠,扔了句“这两者没因果关系”就愤愤地下车了。—某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同学上学途中经历的一件事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想与思考?请结合自身体会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有理想/高尚的人格(境界)2.A3.C4.选一个角度:天人合一、物我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儒释道能治世、治身、治心;中国哲学追求精神的超越;结合《前赤壁赋》论述。5.首先总起提出“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做出更大贡献”/末段总结“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天人互动、天人合一;理想与现实贯通/“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与其他事物配合,求得和谐健康发展;人生智慧和境界;普遍和谐。【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要求,确定所考查的是哪些概念,然后把所考查的概念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本题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句子为“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佛教的‘平常心即道心’,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具佛性,是儒家与佛教的最高信仰”,结合下文“儒、道、佛与宋明理学都是要追求一种理想的高尚的社会,因此其共同点都在培育理想的人格境界”,可确定,文中的“尧舜”指的是有理想,或指高尚的人格、境界。2.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找出适合放入“理想与现实贯通”一句话的位置,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然后分析句子含义,查看所给出的位置,找出与所给句子有关联的内容,确定答案。“理想与现实贯通”是一个分论点,①处在第(3)段,谈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②处在第(4)段,论述的是中国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③处在第(5)段,论述的是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具有系统的社会治理的智慧与制度;④处在第(6)段,论述的是中国哲学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可见,“理想与现实贯通”一句话应放在①处,答案应为A项。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概念,然后阅读所给选项,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C项,“通过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伦理传播的”不正确,原文说的是“中国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相反通过教化,通过民间社会、宗教与文化的各种方式,……渗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伦理”,可见,并非只是通过民间社会和日常生活伦理传播。故选C项。4.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拓展延伸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及写作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再明确观点,结合现实或文本进行分析。如本题问的是“苏轼的《前赤壁赋》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智慧。请结合上文的一个角度加以阐释”,考生就要先从文本中选取一个角度,明确自己的观点,文本中可选择的角度比较多,如天人合一,儒释道能治世、治身、治心,中国哲学追求精神的超越等,考生可选择自己理解比较透彻的一个来写。然后从苏轼的《前赤壁赋》中选择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论证,证明这个观点。注意论据与观点要相符,论述中要能够自圆其说。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5.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句子,划分文章层次,然后概括。本文第一段为总起,提出“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做出更大贡献”的观点;第二段为一层,写“中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第三段到第五段为一层,写“理想与现实贯通”,“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第六段到第八段为一层,写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与其他事物配合,求得和谐健康发展;最后一段为总结,写“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点睛】第4题考查分析文章行文思路,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分析概括段内层次的步骤: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组织答案时一般采用“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的格式。注意语言简洁准确通顺。2、1.A2.①从表层含义上看,“山音”指山里自然的声音,如“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以及小女孩和“我”说的话;②从深层含义上看,“山音”应该是以小女孩为代表的山里的留守儿童对教育和关爱的呼唤。3.①小女孩的出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通过小女孩的回忆,凸显了外公热爱教育,奉献教育的精神品质;③小女孩是对教育和关爱呼唤的山里留守儿童的代表,通过她的言行,揭示了山里教育的现状,也带给我们此现状得以改善的希望,升华主旨。【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写出山里孩子的贫困、羞涩、麻木的状态”错误,当我第一次见她时,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等,表现了山里孩子的胆小羞怯和惶惑不安。A错误。故选A。2.本题考查了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由原文“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可知,作者写到了山里的流水的声音、风声、鸟声和石子滚落的声音以及小女孩和“我”说的话,因此“山音”指山里大自然的声音。由原文“‘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被水浸透,转过头,我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和“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是山音”可知,“山音”应该是以小女孩为代表的山里的留守儿童对教育和关爱的呼唤。3.本题考查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首先考虑其对情节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如果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就要考虑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其次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然后考虑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由原文“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可知,通过小女孩的回忆,凸显了外公热爱教育,奉献教育的精神品质;由原文“‘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被水浸透,转过头,我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可知,小女孩是对教育和关爱呼唤的山里留守儿童的代表,通过她的言行,揭示了山里教育的现状,也带给我们此现状得以改善的希望,升华主旨。文章围绕我跟小女孩的对话展开,所以小女孩的出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睛】小说的人物形象众多,其中处于中心地位、被作者着力塑造的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塑造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但不是根本目的,小说的最终落脚点是借助形象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感受和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即人物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以及带给人们的某种启示,是主要人物形象承担的重要任务。简言之,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3、1.A2.(1)城市不断扩大,点与点之间越发遥远,人不得不放弃步行而借助交通工具。(2)城市规划与建设,忽视体恤行人的细节,让人无法养足,无法漫步。(3)街道缺乏趣味与温情,道路缺乏有力量的落点,失去了漫步或行走的价值。3.第一问,引号表示有特殊含义,“失足”在此特指“失去双脚”,有“失落”“失去支撑”的含义。第二问,本句强调路对于有意义的行走的价值。如果双足缺乏有力量的落点,亦即所走的道路没有价值,那么不但肉体会退化;精神也无法通过行走而找到依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表达了自己对城市不断扩建、无边无际的否定”分析错误。作者引用的目的是证明“在无界的大面前,脚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会恐惧、自卑、抽搐”。而且作者并不否定城市的大,只是惋惜漫步文化的缺失。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到文本中寻找相应的内容,筛选的时候要细致、准确,并且把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为可以使用的答案,然后分点作答即可。本题,要求答出作者认为“丢失的脚步”是怎样造成的。也是让概括出“丢失的脚步”形成的原因。我们需要通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大,正让城市削掉双足,脚步日渐枯萎。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折叠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可以概括为:城市不断扩大,点与点之间越发遥远,人不得不放弃步行而借助交通工具。“在一座美好之城里,道路系统应在细节上处处体现对行人的体恤,人行道应享有特殊的荣誉和尊严”,可以概括为:城市规划与建设,忽视体恤行人的细节,让人无法养足,无法漫步。“这样的城市非常乏味,它显示的是技术能量,没有灵魂”“给双足一块有力量的落点吧”,可以概括为:街道缺乏趣味与温情,道路缺乏有力量的落点,失去了漫步或行走的价值。3.本题考查引号的用法和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考生需要熟记标点符号的用法,并根据语境进行具体分析。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准确含义,其中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句不离篇”是理解句意的原则,也是准确理解句意的切入点。在理解具体的句子时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此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抓住相邻句,挖掘隐含信息,这样去体味、推敲句子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本题,第一问,引号的用法常见的有:直接引用、特殊含义、着重强调、特定称谓、否定或讽刺等。注意语境,“脚,是要用来走路的。否则,从肉体到精神皆有‘失足’感”,前文提到了“脚”,所以“失足”在这里特指“失去双脚”;前文有“精神”,所以,在这里有“失落”“失去支撑”的含义。第二问,“否则”指的是脚无法走路,结合前文“给双足一块有力量的落点吧”,也就是说,双足缺乏有力量的落点。根据第一问对引号作用的解释,“从肉体到精神皆有‘失足’感”,指的是不但肉体会退化;精神也无法通过行走而找到依托。这句话强调了有意义的行走的价值。【点睛】关于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4、1.A2.C3.⑴使者把这件事禀奏光武帝,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的罪责。⑵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4.①不畏权势,严惩草菅人命的丹父子;②轻慢外戚,不巴结朝廷权贵;③执法严厉,怒杀行凶的家奴;④坚持正义,拒不向公主道歉;⑤打击恶霸,朝野莫不震栗。【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提升文言阅读的素养。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A项,“诣:拜见”错,应为“到、去”,翻译为“拿着兵器到府衙闹事”。故选A。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读懂文言文是关键。其次,提取选项信息和文本对照时要全面、仔细、认真,对于常见问题应该心中有数,比如一字之差,时空错位,杂糅信息,喜忧悖谬,程度或范围扩大或缩小等。另外还要注意灵活变通,有些需要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思考。最后还要参考相关注释和作者情况。C项,“水丘岑因杀公主家奴身陷囹圄”错。从原文第一段“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可以看出,水丘岑所杀不是公主家奴,而是公孙丹父子。故选C。3.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以闻:省略了“之”,应为“以之闻”,让光武帝知道这件事;有诏:下旨;左迁:降低官职;按:追究。(2)遣:派遣;唯:只;妻子:妻子儿女;对:相对;敝车:破车。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要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本题要求写出他不畏强权的性格特点的体现,要从他的言行举止、与他人的关系等来看。从文中第一段“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可以看出他不畏权势,丹父子草菅人命被严惩。从文中第二段“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可以看出他轻慢外戚,不巴结朝廷权贵。从文中第三段“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可以看出他执法严厉,不因为是公主的家仆而畏惧,怒杀行凶的家奴。从文中第三段“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可以看出他坚持正义,拒不向公主道歉。从文中“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可以看出他大力打击恶霸,朝野莫不震栗。【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参考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起初为司徒侯霸征召,官至北海相。他上任时,郡中武官公孙丹建造豪宅,而风水先生说这是凶宅,入住后家里一定要死人。公孙丹就纵使儿子杀了一个过路人,移尸新宅,作替死鬼。董宣得知后,就把公孙丹父子收捕斩杀。公孙氏是个大家族,其族亲纠集三十余名丁壮,拿着兵器到府衙闹事,为公孙丹父子鸣冤叫屈。董宣以公孙丹从前曾依附过篡位的王莽的罪名,认为公孙亲党有串通海贼的嫌疑,于是把这三十余人一网打尽,下在死囚牢中,指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数杀戮。青州知府弹奏董宣滥杀无辜,把董宣和水丘岑一并拿下,移交廷尉处理,判了死刑。不料董宣在狱中日夜吟诗唱歌,一点也不忧愁。到了行刑的那天早上,官府送来酒食“辞生”祭奠,董宣拒不吃喝,厉声道:“我董宣一生从未吃过人家的东西,况且今日就要死了!”言罢从容登上囚车赴刑。当时同一批斩首的有九人,董宣排在第二号。手起刀未落之际,汉光武帝派来的特使快马驰至,特赦董宣缓刑,押回大牢。特使审问董宣,为何滥杀无辜。董宣把公孙氏一案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一一具告,并言明水丘岑是受他的指令杀人的,不应判罪。希望朝廷明察,杀他而保全水丘岑,特使向光武帝如实禀奏,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罪责。后来水丘岑官至司隶校尉。江夏一带有夏喜为首的贼寇犯境作乱。朝廷派董宣为江夏太守。董宣到境,发文书说:“朝廷派太守擒拿贼寇,所以我担任了这个职务。现在统兵到边界,文书已到,希望你们考虑怎样安身吧。”夏喜等一帮贼寇,对董宣早有所闻,十分害怕,纷纷散伙,缴械降顺。当时外戚阴氏(刘秀发妻阴丽华的亲戚)作江夏郡都尉。董宣不仅不巴结攀附皇亲国戚,反而时时轻慢他,所以不久即被罢官。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伤心地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此追授予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并拜其子为郎中,后来官至齐国相。5、1.古(体)2.B3.诗人捕捉到了自然界一个刹那间的活动:游鱼嬉戏在清水绿荷间,林中小鸟喧闹飞散后,落英缤纷,无声飘落。前句俯视,后句仰看,工笔细描,空间感强,洗练而传神地再现了东田暮春初夏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留恋中的愉悦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常识的识记。解答时,要利用平时对文学作品、作家、体裁等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内容和形式来判断。答题模式是填空题,要填的是诗歌体裁,注意语言简练,用词准确,合乎语境要求。古体诗,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根据作家生活的朝代南齐和行文句数,可知是古体诗,也就是古诗。2.本题考查了理解情与景的关系的能力。解答时,要在了解诗文大意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还是触景生情等,再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看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注意看清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本诗情因景兴”错。原文首句“戚戚苦无悰”,联系注释看,是内心忧愁没有欢乐的意思,首句即交代情感,所以此诗不是情因景生,而是情景交融。故选B。3.此题考查了写景角度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关键要掌握写景角度的内容,包括嗅觉、听觉、视觉、触觉等,结合文段内容去作具体分析,明确描写手法(工笔、视角、构图等),写出景物特征和情感。注意答题模式:明确角度;结合诗句解释;分析效果(情感)。诗歌第一、二句说自己心中不乐,故与朋友携手来游东田.次二句写登上耸入云霄的层层台榭,随山势望去,只见楼阁华美无比(菌阁)。接着四句继续描写远近景色,远处树木苍翠茂密,山间烟霭缭绕弥漫,“阡阡”、“漠漠”两个叠音词将树木的葱茏和云烟的氤氲表现得非常生动。接着,诗人目光稍稍收回,只见水面上荷叶颤动,于是推想一定有游鱼在水下嬉戏,又见栖息着的鸟雀一飞而散,留在枝条上的残花纷纷飘落下来。诗人在“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二句中将鱼、荷、鸟、花结合起来写.由荷动可推知鱼戏,此以实写虚也;“鸟散”是瞬间的景象,稍纵即逝,而“余花落”相对和缓些,诗人用“余花落”这一细致的动态描写来表现飞鸟散去后由动人静的一瞬间,显得余韵悠悠,体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境。“新荷”、“余花”也点出了时节正是初夏。诗的最后两句写不去饮酒取乐,而是凝神眺望城郭边的青山,诗人陶醉于自然景色中流连忘返的形象跃然纸上,诗开始时的苦闷至此已荡然无存了。根据以上分析,对写景角度概括总结即可。6、匪我愆期秋以为期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匪”“愆”“培”“骢”“虎兕”“柙”“毁”“椟”的书写。【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7、《边城》:翠翠身世可怜,但她却乐观向上.其父母因为不是正经夫妇,所以注定了以悲剧了此一生.翠翠的父亲为了维护军人的尊严而自刎,其母也因“愿得一心人,自首不相离”的誓言而殉情,留下了稚幼的翠翠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老船夫,祖孙俩从此相依为命,守着青山绿水与一叶扁舟、一条黄狗愉快度日.贫困却也悠游自在,渡人过河却不收取一分钱财,有时也会献上自己的茶水和草药,当真是安贫乐道,活的如神仙般自在.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就本题而言,考生需要对《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有所了解,如书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如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人物在生活中的表现;然后选出自己最熟悉的一个次要人物,思考与之相关的情节,分析这一情节中展现出的人物特点,最后对此做出评价。如《边城》里的主要人物是翠翠,次要人物有翠翠的妈妈和爸爸,如船总顺顺,如《老人与海》中主要人物是老人,次要人物有孩子,明确了人物之后还要思考相关的情节,如老人捕捉马林鱼,与鲨鱼搏斗,如翠翠与祖父相依为命,等等;明确人物,分析情节之后,还要思考人物的表现,彰显出的精神或者生活态度,并且做出恰当的评价。8、认同。薛宝钗八面玲珑、事事力求周全,是知世故而又最世故的人了。宝钗的妥帖和世故,让她得到了王夫人的喜爱、丫鬟们都称赞她,她的风头压过了黛玉。宝钗的圆滑世故,获得了王夫人的好感,让孤苦无依的湘云把她当亲姐姐看待,收买了袭人。但是宝钗却始终得不到贾母的喜爱,除了贾母偏心自己的外孙女黛玉之外,重要的是贾母对宝钗这个人的否定。如果说宝钗是知世故而世故,那么黛玉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宝钗宝钗无论做什么都是为己之利而为之,而黛玉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黛玉知道自己在贾府中尴尬的地位,所以事事小心谨慎、不肯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怕下人多嘴多舌,她宁愿自己委屈些,也不肯麻烦别人。宝钗和她推心置腹的说了一番话,她便不再对宝钗设防,还坦然的告诉宝钗自己以前误会了她。贾母对她的宠爱和宝玉是一个层次,她却从来不曾恃宠而骄。王夫人对她心存偏见,她从不违心的讨好。金钏儿被王夫人逼得跳井,王夫人自己都觉得过分了。可宝钗却借机讨好了王夫人,觉得拿几两银子打发金钏儿就尽了主仆之情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林黛玉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薛宝钗是它的肖子宠儿。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即扬黛抑钗。《红楼梦》写宝钗,其性格、容貌、言语、举止、学识、才能无一不佳,合于过去对建家庭中女子的“德、容、言、工”四德兼备的标准。本书虽肯定黛玉为群芳中的第一人,却先用第一等的笔墨写了宝钗,又用什么笔墨来写黛玉呢?作者是用双管齐下的方法来写钗黛的,然而这两枝笔却能够有差别,表现作者的倾向来。双管齐下并不妨碍他的“一面倒”,反而使这“一面倒”更艺术化,也更加复杂深刻了。黛玉是出了名的伶牙俐齿,她若是嘲讽一个人,那是比拿刀子刺人还要疼一些。可是偏偏小性儿的黛玉不仅有贾母的疼爱、宝玉的宠爱、王熙凤李纨甚至三春都跟她相处的十分融洽,就连湘云也重新亲近她而疏远宝钗。宝钗最后失了人心,只因为她从未真心待人,而黛玉则不同,她知世故却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点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9、例文理解与宽容宽容,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宽容还是一种胸襟,它比武力更能使人臣服。在人的一生之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宽容与理解了,在为人处世方面,如果我们发生了分歧,那么,化解分歧的最好方式也莫过于宽容了,假如有一个人犯了错误,自己的心里面应已经够难受的了,如果作为朋友、家人、老师的我们仍是一在指责他的话,这会很容易的使我们与其的关系发生一些本质上的改变。宽容,是一种修养。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发生摩擦,是斤斤计较还是付诸宽容一笑,往往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心境和质量。人生如此短暂匆忙,我们又何必把大好光阴浪费在计较这些无谓的摩擦之中呢?天地如此宽广,而比天地更宽广的应该是人的心!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以康德的从容优雅,他的生活应该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吧,心情想必也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受到惩罚的反而是我们自己了。宽容,也是一种境界。通常的“宽容”,即原谅他人一时的过错,不锱铢必较,不耿耿于怀,和和气气地做个大方的人。宽容如水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震撼力。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宽容别人的龃龉、排挤甚至诬陷,是因为我们知道,正是自己的力量让对手恐慌;宽容别人的风凉话,是因为这些风凉话可以给我们发热的头脑做做“冷敷”;宽容别人给我们穿小鞋,因为这样的小鞋或许能让我们在舞台上跳出无比曼妙的“芭蕾舞”;宽容强加给我们的打击,因为这些打击也许仿如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只会增加我们的爆发力。而睚眦必报,只能说明你无法虚怀若谷;言语刻薄,是一把双刃剑,最终也将割伤自己;以牙还牙,也只能说明你的“牙齿”很快就要脱落了;而血脉贲张,最容易引发“高血压”。宽容,更是一种美丽。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的规律,才有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就是那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学会宽容与理解,也就相当于我们学会了在为人处世中重中之重的要领。如果我们都能做到以责备别人的态度来责备自己,以宽恕自己的态度来宽恕别人,那么,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社会与人际交往,将会是多么的光明与灿烂。【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青年人的责任意识,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审题】材料比较简单,主要讲某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同学上学途中经历的一件事。①该事件的实质是体现人际交往中“友善”的重要性,可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来分析。②造成人际问题(偏见、冷漠等)的原因,常常被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内部因素),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外部因素)的重要性。这一部分可以联系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深入分析。③误会与偏见,不仅存在于陌生人之间,也存在于熟人之间。④最后落脚到良好人际关系(对信任、友善、关心、尊重等优秀品质)的呼唤以及合理解决矛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超市经营合同三篇
- 医用电子仪器设备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市场定位与品牌战略计划
- 新型地热用热交换器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UV激光切割机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范本
- 大孔烧结空心砖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结合地方文化的艺术课程设计计划
- 汽车厂生产线升级改造工程合同三篇
- 葡萄运输合同三篇
- 设计优化培训
- 微型消防站火灾处理流程图
- 高中语文 必修上 第七单元“自然情怀”单元 教学设计 “天地大美生命超越”
-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人教英语课文语法填空
- 卡簧规格尺寸WORD版
- 统计学专业经典案例分析
- 电梯及电梯配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电镀生产停电应急程序
-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题卡)
- 岗位标准之铁路工务线路工岗位作业标准
- 一人一档档案模板
- 临时竖井旋喷桩首件施工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