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马迁列
传知人论世01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作者简介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或《太史记》。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130篇,包括
、
、
、
、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
。鲁迅赞誉它为“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史记》与《资治通鉴》并称“
”。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纪传体通史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史记》体例、内容记帝王;述诸侯;叙人臣;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项羽本纪》《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屈原贾生列传》
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我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回顾:史书体例
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编年体:国别体:
《史记》(西汉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东汉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南朝宋范晔)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西晋陈寿)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mǐ)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屈原履历表姓名屈原性别男生卒年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出生地国别历任职务主要作品后世凭吊的主要作品主要成就政治文学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战国时期楚国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离骚》《九歌》《九章》贾谊《吊屈原赋》、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报任安书》等奖励耕战,奖励农耕举贤能,唯才是举反壅蔽,禁朋党,命赏罚,移风易俗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在表现手法上,将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艺术著作丰富楚王族本姓芈,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楚武王熊通之子)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产生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氏: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代号,这便是“氏”。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常识积累mǐ本文中“楚之同姓”的注释中的“屈、景、昭”都是氏,有关资料表明,楚王的祖先姓“芈(mǐ)”,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了,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香草美人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楚辞》《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与《楚辞》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法国拉伯雷),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
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写作背景疏通文意02属()草稿相随属()惨怛()帝喾()举类迩()见()义远濯()淖()滋垢()皭()然绌()详()离()忧屈匄()靳()尚被()发枯槁()哀郢()赵不内()三闾()大夫温蠖()汨()罗汶汶( )餔()其糟啜()其醨啜其醨()皓皓()渔父( )zhǔzhǔdáKùěrxiànzhuónàogòujiào 黜chù佯yáng罹lígàijìn披pīgǎoyǐng纳nàlǘhuòmìménbūchuòlíhàofǔ听《屈原列传》范读,正音正字小组活动:1.每个小组在各自的段落氛围内出10道题,可以选择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并给出参考答案,小组之间互相答题得分,一题一分。2.同学们记下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每个小组负责本部分文意的疏通讲解。第一组:第①②段第二组:第③段第三组:第④⑤段第四组:第⑥⑦⑧段第五组:第⑨⑩段第六组:第⑪⑫段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为:担任
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闻,动→名,学识。志,记。博闻强志,亦作“博闻强识”、“博闻强记”。是指知识广博,长于记忆(记忆力强)。
入:名→状,对朝庭内。出:名→状,对外。
遇:对待、接待。宾客:各国来使
任:信任。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译文: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写作草稿尚未确定,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夺取过来,屈原不给他,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害其能:嫉妒屈原的贤能。害,作“患”讲,这是嫉妒的意思。造为宪令:制订国家的法令。属(zhǔ):撰写。夺之:强取为己有。与:同意,允许。因:于是\趁机谗:说某人坏话,诋毁。
伐:自夸,炫耀。疏:疏远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①方正之不容也(被),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判)。//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判)。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痛心
听:动作名,听觉,听力
聪:明察
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
动作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的人。
邪曲:形作名,邪恶小人。害:妨害
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幽:深沉
作:写,创作
离忧:遭遇忧愁,离同“罹”,遭遇
穷:处境困难。
反:同“返”返回,文章有追念的意思
本,根本。
惨怛:忧伤,悲痛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①方正之不容也(被),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判)。//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判)。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蒙蔽了国君的眼睛,品行不正的小人危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根本,所以到了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正道直行: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间:离间
见:表被动,被
盖:大概
译文: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是处境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译文:《国风》好描写男女爱情但并不过分,《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讥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规律,无不完全表现出来。淫:过度,无节制
怨诽:怨愤发牢骚若:像
上/下:往远处/往近处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广崇:广大崇高
条贯:条理靡:无
见:同“现”,表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微:含蓄隐晦。
指:同“旨”,旨意。
举类迩:列举的事物浅近。
称:称许
濯、淖、污、泥:“污浊”蝉蜕: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作名词,污浊环境。获:辱,这里指被辱。
滋:黑。皭然:洁净的样子。
泥:同“涅”,指可做黑色染料的矾石,这里指“染黑、玷污”
滓:污染
推:推赞,推许。
虽:即使。
译文: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其文辞描写的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也是芳香的事物,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被尘世的污垢所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推许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屈平既绌(被),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伐:攻打。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从亲:合纵亲善。详:同“佯”,假装
去:离开。“厚币”,是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名词作状语,用厚币。“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委:呈现。
质:同“贽”,见面礼诚:果真
使使:派遣使者。如:到
受:接受
(4)屈平既绌(被),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译文: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楚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担忧这件事,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厚礼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他对楚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楚国果真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于是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状后),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状后)。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译文: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很生气,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楚国,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最终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艰困。兴:发动
师:军队
发:派遣悉:全部自:从。竟:终究。(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被),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6)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明年:第二年
与:给
和:
讲和甘心:快意,心里舒服当:抵挡
如:到
因:趁机
用事:当权设诡辩:说假话竟:居然
复:又一次释:放走
顾反:回来。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被),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译文: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怀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趁机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眜。
(7)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状后)而归葬。婚:名作动,通婚,结为儿女亲家。秦,虎狼之国:判断句
。
稚子:小儿子。
奈何,表示疑问的固定形式,译为“怎么”。绝欢:怎么能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卒:最终
因:趁机
以:凭借。以之求割地,省略之。
听:答应。
亡:逃跑。走:奔向。
内:同“纳”。
之:到。竟:终于。
(7)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状后)而归葬。
译文:这时秦昭王与楚国结为儿女亲家,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趁机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8)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被),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状语后置,楚人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既咎子兰。咎:归罪,责怪
嫉:憎恨系心:惦记,挂心
冀:希望一:都,一概。“一如既往”存:思念
反覆:回归,覆:翻转过来志:意愿
(8)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被),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文: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因为他劝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有返回而抱怨子兰;屈原虽痛恨子兰,但即使被流放,也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朝中,希望君王能彻底觉悟,楚国坏的习俗能全部改变。他思念君王振兴国家想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终:终究
以此:由此。无:无论。
肖:贤能
忠:形容词作名词,忠诚之人。宾语前置,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亡:使……灭亡;
破:使……破败。
相随属:接连出现。圣君:圣明的君主。
治国:安定太平的国家。累世:多个时代。
所谓:所认为的。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译文:然而终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终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一国之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不想用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情却接连出现,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是因为人君认为是忠臣的人并不忠诚,认为是贤臣的人并不贤明啊。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被),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此不知人之祸也(判)。译文:怀王因为不知道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削割,丢失了汉中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不能知人善任引发的祸害了。以:因为分:资质于:表被动内、外: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疏:疏远;信:信任亡:使……灭亡客: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为:被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译文: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恼怒,把屈原放逐了。使:指使。短:形作动,诋毁,说坏话。状语后置,使上官大夫于顷襄王短屈原。迁:放逐。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被:同“披”颜色:(古)脸色;(今)色彩形容:外貌、模样。形:身形;容:面容是以:因此
见,表被动。
①被动句:因此被放逐
②不凝滞于物:不为事物所拘束(于:被)餔:吃啜:喝见,表被动。
译文:屈原走到江边,披着头发在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来到这里?”屈原说:“全社会污浊我一人清白,众人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人不被外物拘束,能随世道变化而变化。全社会都混浊,为何不随从世俗,与之同流?众人都昏醉,为何不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为何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沐:洗头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浑浊的样子定语后置,以察察之身,受汶汶之物者乎皓皓:皎洁的样子温蠖:尘垢
译文: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拍打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蒙受浑浊的外物呢?宁可跳进江水葬身鱼腹,又怎能拿高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就作了一首《怀沙》赋。于是怀抱石头,便跳进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译文:屈原死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辞并因善于作赋被人们称赞;然而他们都只能效法屈原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始终没有人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地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之徒者:这一班人见:表被动祖:名作动,效法从容辞令:说话得体,善于应对。终:始终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竟:终于为…所…:表被动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若有所失了。悲:痛惜
志:志趣适:到某地去未尝:不曾怪:诧异以:凭借游:游走而:表转折,却若是:像这样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7分)2.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3分)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分)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4分)其文辞描写的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蒙蔽了国君的眼睛,品行不正的小人危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根本,所以到了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课文探究03请跳读课文,用5个字总结屈原人生际遇,并尽量用原文概括屈原所做之事。(课外任务:可以将屈原的故事化成连环画)如果屈原参加“吐槽大会”,你觉得他会吐槽谁?吐槽他们什么?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屈原真的无路可走了吗,除了以死抗争的方式,屈原有没有别的抉择?司马迁是怎么评价屈原的?你如何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合作探究1.对于“列传”二字,张守杰在《史记正义》中解释为:“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这是司马迁首创的人物传记体例,后世多沿用之。请跳读课文,用5个字总结屈原人生际遇,并尽量用原文概括屈原所做之事。人生际遇所做之事任①疏②绌进谏怀王,请杀张仪,勿会秦王;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一篇之中三致志迁③死从容辞令,影响后世图议国事,以出号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写作《离骚》行吟泽畔,自投汨罗屈原的人生际遇屈原列传任疏绌沉迁楚国强盛楚国衰弱楚国灭亡梳理全文屈原一生与楚国命运2.如果屈原参加“吐槽大会”,你觉得他会吐槽谁?吐槽他们什么?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2.屈原可能吐槽的其他不同的人物和屈原的人物形象分析其他人物性格、行动手法屈原的品行听信谗言,不辨忠奸,分别对屈原“怒而疏”“怒而迁”侧面或反面衬托忠贞爱国,正道直行,突出他在楚国兴衰存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邪恶欺诈、泄私愤图报复疾恶如仇、忠君爱国嫉贤妒能正道直行怀王、顷襄王令尹子兰:上官大夫:楚怀王第一次受骗:秦国巧设骗局,楚怀王自毁与齐的联盟,孤立了楚国,军败地失,最后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楚怀王第二次受骗:楚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放走张仪,屈原坚决反对,怀王悔之已晚。楚怀王第三次受骗: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而入秦,秦设骗局绝其后援,扣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最终客死于秦,为天下耻笑。楚怀王:昏聩贪婪、见利忘义、鼠目寸光、意气用事、任性糊涂、以卵击石……思考:屈原被黜以后写了楚怀王三次受骗其用意何在?(3)既呼应前面《离骚》创作盖自怨生,也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及对话作铺垫。(1)揭露楚王的昏聩和用人不当造成国家的衰败。(2)用楚国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败印证屈原外交上的远见卓识(力主联齐抗秦)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其他人物性格、行动手法屈原的品行虽“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但“终莫敢直谏”侧面或反面衬托忠贞爱国、正直无畏狡诈阴险英明果断坚贞品德、高尚志行贪婪卖国爱国无私明哲保身、随遇而安张仪:靳尚、郑袖:宋玉之徒:渔父:引出屈原的自我表白志行高洁,宁死不屈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思考:渔父劝说屈原时提出了两个什么观点?(分别用一个成语加以概括)这次对话又起什么作用?
随波逐流怀瑾握瑜①政治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内政上,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外交上,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看穿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返。②文学才能:主要著作有《离骚》《怀沙》《天问》《招魂》《哀郢》。《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抒情诗,抒发了屈原的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屈原的才能:
屈原是一位才能出众、忠诚正直、志向高洁、心系国君、眷顾国家、坚守理想的爱国志士形象。屈原人物形象小结:3.屈原真的无路可走了吗,除了以死抗争的方式,屈原有没有别的抉择?回到历史现场,理解人物选择劝说之客劝说之辞劝谋出路《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离骚》中的女嬃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贾谊《吊屈原赋》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离骚》中的灵氛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离骚》中的巫咸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顺应世俗随波逐流离开楚国另寻明君
屈原的其他选择嬃:见“媭”xū,古代楚国人称姐姐。“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的翻译是:“你为何如此博学多才而又喜好修饰自己,独自拥有这样美好的节操呢?”博謇(jiǎn):过于刚直。姱(kuā)节:美好的节操。“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的现代中文翻译为:“看遍九州去辅佐明君啊,何必留恋这个都城?”瞝(chī),视。“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的意思是:世间什么地方没有芳草,你又何必苦苦怀恋故地?这句话出自《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翻译:“想想九州地域这样广大,难道仅仅这里才有美女?”《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王逸《离骚序》: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楚同姓也,为人臣者,三谏不从则去,同姓无可去之义,有死而已。《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渔父》: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屈原的个人命运浮沉始终与楚国的兴亡紧密相联。站在屈原的角度去考虑,他不同于其它像苏秦、张仪一类靠游说诸侯而求荣华富贵的战国士子,他既不肯同流合污,又不肯离开楚国,他别无选择,最终只能以死明志。
屈原的抉择梁启超《屈原研究》:屈原脑中,含有两种矛盾元素:一种是极高寒的理想,一种是极热烈的感情……中国人爱讲调和,屈原不然,他只有极端:“我决定要打胜他们,打不胜我就死。”这是屈原人格的立脚点。4.司马迁是怎么评价《离骚》和屈原的?你如何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4.1司马迁是怎么评价《离骚》的?(课文第3段)创作角度司马迁认为屈原“意有所郁结”“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故“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作品角度从屈原作品的风格、内容宗旨和语言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评论。作家角度以强调的方式表现屈原心怀家国、至死不渝的心志和节操,并高度赞赏。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明确:一悲屈原受谗被疏,怀才不遇;
二悲屈原心怀怨愤而作《离骚》;
三悲屈原的忠言未被釆纳,以致怀王客死于秦;
四悲屈原不为楚国所容,流放江南;
五悲屈原蒙世温蠖,以死殉国;
六悲屈原死后,“楚日以削”竟至亡国。4.2司马迁是怎么评价屈原的?极度同情极度悲愤极度敬仰高度评价: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马迁对屈原的感情和评价
明确: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
。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合作探讨】在这样的悲叹中寄寓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1、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
2、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3、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千古忠贤,途竟一辙自况司马迁和屈原:拓展延伸03合作探讨1.屈原遭受奸佞小人的陷害,不愿苟活,最终投江而死;司马迁遭受宫刑,却“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最终著成《史记》。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你怎样看待这两人的生死抉择?
2.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试谈谈你的看法。1.屈原遭受奸佞小人的陷害,不愿苟活,最终投江而死;司马迁遭受宫刑,却“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最终著成《史记》。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你怎样看待这两人的生死抉择?合作探讨
示例一:
屈原选择了死亡,司马迁则选择了奋斗。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选择了一条决不妥协之路,终于无路可走,只有以死明志,杀身成仁。对于他的反抗,我们只能表示叹服与钦敬。而司马迁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遭受宫刑之后,他或许想到了死,但他觉得那样默默无闻地死去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未成之作,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和勇气,最终忍辱负重,完成了父亲留下的修史重任。他虽忍辱苟活,却活出了自己的价值。
示例二:
屈原之死,是以死明志,而司马迁,未死志亦明。究其原因,两人志向不同,应对苦难的方式也不同。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当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于完成《史记》,在于史有所传。所以面对苦难,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活下来,写下去。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而司马迁若选择死,则是一种屈服,徒增他的屈辱与软弱。
示例三:生死抉择依赖于信念和勇气,心中有念则求生会更强烈,反之,生无可念则求速死。当然,无论生与死,都需要很大的勇气。三闾大夫的沉江,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坚持。屈原认为,他如果随波逐流,就是羞辱楚国,羞辱他的“晧晧之白”,所以他宁肯选择死亡。司马迁不过是替李陵说了句公道话,就受到汉武帝的严惩,但他选择了含垢忍辱,其原因也是他心中有所念——完成他本人及其父亲的梦想。正是背负着父亲的重托,他选择了生,以生践志。不同的选择,同样的坚守生与死有一种死,是懦弱,是糊涂;有一种死,是勇敢,是清醒。有一种死,殉了自己的国家、信念、理想与尊严……2.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试谈谈你的看法。(1)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2)屈原的人格范式具有当代意义。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上。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意义。合作探讨(3)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感召。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的情感态度,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4)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求索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看重屈原,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他的名句。屈原的价值文言归纳031.通假字例句解析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④屈平既绌
⑤齐与楚从亲
同“罹”,遭受同“旨”,意旨同“涅”,染黑同“黜”,指被罢免官职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例句解析⑥乃令张仪详去秦
⑦厚币委质事楚
⑧使于齐,顾反
⑨亡走赵,赵不内
同“佯”,假装同“贽”,见面礼同“返”,返回同“纳”,接纳
词语例句解析①明年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_______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②颜色颜色憔悴古义:___________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③形容形容枯槁古义:___________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第二年脸色,面容外貌,模样2.古今异义词
词语例句解析④从容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__________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⑤诡辩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______今义:无理狡辩委婉得体假话词语例句解析(1)志①博闻强志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③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闻①博闻强志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③闻寡人之耳者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动词,记名词,志向名词,意愿名词,学识动词,听到动词,使……听到动词,知道、懂得3.一词多义词语例句解析(3)与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②屈平不与
③齐与楚从亲
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4)举①举类迩而见义远
②举贤以自佐
③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介词,跟动词,给连词,和动词,亲附、亲近动词,列举动词,提拔、推举副词,皆、全词语例句解析(5)属①屈平属草稿未定
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名属教坊第一部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
⑥神情与苏、黄不属
(6)疏①王怒而疏屈平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③谏太宗十思疏
动词,撰写动词,连接动词,请托、嘱托动词,归属、隶属名词,类、辈动词,类似动词,疏远动词,分条陈述名词,呈给皇帝的奏章词语例句解析(7)害①争宠而心害其能
②邪曲之害公也
(8)以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②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其后楚日以削
动词,嫉妒动词,损害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介词,依、由介词,因为连词,表修饰活用类型例句解析(1)动词的活用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②谗谄之蔽明也
③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2)形容词的活用①邪曲之害公也
②方正之不容也
③明道德之广崇
动词作名词,听觉动词作名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振兴形容词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形容词作动词,阐明4.词类活用活用类型例句解析(2)形容词的活用④蝉蜕于浊秽⑤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⑥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作名词,忠,忠诚之士;贤,贤良之人形容词作动词,诋毁形容词作名词,污秽的境地活用类型例句解析(3)名词的活用①蝉蜕于浊秽
②厚币委质事楚
③时秦昭王与楚婚
④秦,虎狼之国
⑤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⑥其后楚日以削
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那样名词作动词,拿着丰厚的礼物名词作动词,通婚名词作状语,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内,在内;外,在外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句式例句解析(1)判断句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秦,虎狼之国
③此不知人之祸也
(2)被动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为天下笑
③方正之不容也
“……者,……也”表判断无标志词,译为“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也”表判断“见”“被”表被动“为”表被动无标志词,“容”译为“为
……所容”5.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2)被动句④不凝滞于物
⑤是以见放
(3)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4)状语后置句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于”表被动“见”表被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分别是“为自”和“佐自”标志词“于”,正常语序为“于顷襄王短屈原”句式例句解析(4)状语后置句②被发行吟泽畔
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5)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6)固定
句式①奈何绝秦欢
②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无标志词,省略了“于”,正常语序为“于泽畔被发行吟”标志词“于”,正常语序为“于治乱明,于辞令娴”标志词“之”,“察察”“汶汶”分别是“身”和“物”的定语
“奈何……”,译为“怎么可以……”“安……乎”,译为“哪能……呢”巩固练习03一、课内基础练习1.下列对句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闻强志”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两句中的“闻”字词
义不同。B.“屈平不与”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
词义不同。C.“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与“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
序》)两句中的“虽”字词义相同。D.“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与“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
一切异状遍试之”(《促织》)两句中的“举”词义相同。√A项名词,学识/知道,懂得。B项动词,给/动词,亲附、亲近。C项错误。连词,表假设,即使/虽然。D项均为“皆、全”。2.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B.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C.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D.眷顾楚国√D项古今义均为“关心,照顾”。A项古义:委婉得体。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经济)宽裕。B项古义:安定太平的国家。今义:治理国家政务,使强盛安定。C项古义:假话。今义:无理狡辩。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的一组是A.信而见疑为天下笑B.方正之不容也故内惑于郑袖C.身客死于秦不凝滞于物D.竟为秦所灭是以见放√A项都是被动句:第一句标志词是“见”;第二句意思是“被天下人耻笑”。B项都是被动句:第一句“不容”意思是“不为(昏君谗臣)所容”;第二句标志词是“于”。C项第一句是状语后置句,“于秦客死”;第二句是被动句,标志词是“于”。D项都是被动句:第一句标志词是“为……所”;第二句标志词是“见”。4.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徒,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对内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对外接
待宾客。B.《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
富强的崇高目标所进行的热烈追求和不屈斗争。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
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赋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特殊文体,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以屈原
为代表的“骚赋”是由楚辞衍化而来的,并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错,《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5.翻译下列语句。(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关于中学生人际关系(10篇)
- 市场社会实践报告
- 开学安全第一课的心得体会(30篇)
- 2024分布式电站云边协同技术规范
- 《机械制造基础》课件 模块8 机械装配工艺的基础知识
- 逻辑推断题马于玲
- 国内外相似案例研究:锦荟PARK及碧桂园·森林城市
- 勾股定理复习课课件
- 16.2《登泰山记》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
- 江苏省南京市第29中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 时光科技主轴S系列伺服控制器说明书
- 通用带式输送机TD75或DT型出厂检验要求及记录
- 高考英语单项选择题题库题
- lonely-planet-PDF-大全
- 成人大专毕业生自我鉴定
- 汽车转向系统设计规范
- 管鲍之交-历史剧剧本(共4页)
- 尼康FM2说明书25页
- 学校德育活动安排表
- 2021年《孔乙己》 课本剧剧本
- 种子公司质检员工作总结(共7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