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一共50分)1、人类如何起源,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考古学者认为,距今300万年古猿已能直立行走,这是人类的起源。支持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A.化石B.遗址C.传说D.文字2、下图是对我国某古代人类遗址的场景复原想象图,在这个遗址还可能发现中国最早的(),A.彩陶窑场B.木结构水井C.窖穴和灶坑D.宫殿和祭坛3、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辽河流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炎帝部落已拥有较高的制陶技术B.黄帝部落在阪泉之战中获胜C.炎黄部落联盟实力强大对外扩展D.尧舜禹等联盟首领贤德高尚4、利簋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一个叫“利”的人,因为跟随周武王伐纣有功,大战之后被周武王赏赐了很多青铜,然后他利用这些青铜铸造了这个簋器来祭祀自己的祖先。由此可以推测,利簋的铸造时间大约是在()。A.公元前11世纪前期B.公元前11世纪后期C.公元前10世纪前期D.公元前10世纪后期5、甲骨文中有一种造字方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如“日”和“月”组合成“明”,两个“人”组合成“从”。这种造字方法是()。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6、春秋后期,西周的各项制度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郡县制的建立B.周王室的衰微C.诸侯争霸战争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7、商鞅变法中最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改革措施是()。A.对有军功者赏赐土地B.鼓励耕织C.废除井田制D.统一度量衡8、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孟子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思想()。A.维护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B.批判了贵族的奢侈生活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9、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那么,负责监制这些度量衡用器的官员最可能需要向谁汇报工作?()A.丞相B.太尉C.郡守D.御史大夫10、《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秦朝()。A.徭役繁重B.赋税沉重C.法律严苛D.穷奢极欲11、西汉建立之初,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几十年后,“众庶街巷有马,而阡陌之间成群”。造成这一现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进一步废除B.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C.北方边境地区的巩固D.察举制选拔大批人才12、下图是西汉前期形势图,从中可以看出,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是()。A.诸侯王势力强大B.地方豪强发展起来C.政府官员为非作歹D.学者抨击皇帝政策13、卫青和霍去病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他们死后,汉武帝为他们修建了高大的坟墓,以表彰他们在()方面的赫赫功勋。A.维护国家统一B.抵御外族骚扰C.加强中央集权D.改善国家财政14、东汉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一家人全部当官封侯,被汉质帝称为“跋扈将军”。以上史事说明()。A.梁氏一门人才辈出B.外戚势力极度膨胀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东汉豪强地主横行15、下图绘制的是公元前138年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场景,张骞此行的目的是()。A.与大月氏和亲B.推动经济交流C.加强友好交往D.寻求军事联盟16、《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事迹,以下人物中不可能在《史记》中出现的是()。A.管仲B.商鞅C.陈胜D.华佗17、下图是某学生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三个政权,其都城分别是()。A.许昌、建康、成都B.洛阳、建业、成都C.洛阳、建业、荆州D.洛阳、建康、成都18、西晋时大臣王恺和国舅石崇斗富,王恺用卖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王恺和石崇之所以能够富可敌国,主要原因是()。A.西晋社会经济发达、物产丰沛B.西晋官员擅长经商致富C.西晋王朝优待大地主、大贵族D.西晋社会风气崇拜金钱19、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最终引发了()。A.七国之乱的爆发B.八王之乱的爆发C.少数民族起兵反晋D.胡汉之间矛盾对立20、下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根据此图可以判断,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A.政权分裂割据,王朝更迭频繁B.北方战乱不断,国家实行统一C.北方经济衰退,江南经济发展D.北方局势稳定,民族交融加深21、《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材料中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A.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北方B.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C.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D.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22、东晋初期的北伐失败后,偏安东南,但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主要是指东晋在()中以少胜多,稳固了自身的统治。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3、胡床、椅子、方凳等原本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出当时()。A.民族交融加深B.商业贸易繁荣C.政治清明稳定D.中外交流频繁24、在一本古代农书中,有这样的记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本农书是()。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25、某电视摄制组准备拍摄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布置诸葛亮的书房场景时,不应该出现的道具是()。A.一串五铢钱B.《史记》抄本C.一盘葡萄D.《兰亭集序》摹本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个“治世”和“盛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从历史的实际来看,“治世”多指某一时代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迅速,国力逐渐增强的社会景象。——《中国古代的“治世”与“盛世”》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材料三汉武帝在经济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等的专营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傅乐成《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西汉初期采取的政策及出现的治世局面的名称。(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此“计”的名称是什么?此“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等的专营”,新货币的名称是什么?负责盐、铁等的专营的官员职位是什么?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什么?(8分)27、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摘自《华阳国志・蜀志》材料二……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摘编自《历史上的外来作物引进》材料三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都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哪一水利工程?主持修建者是谁?(4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新的农作物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内地的?这条商路开辟的影响是什么?(6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6分)28、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在国家、民族发展道路上意义深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时间历史事件商周时期青铜器、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两汉时期发明和改进造纸术西汉时期司马迁写成《史记》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北朝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南北朝祖冲之创制《大明历》东晋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东晋顾恺之创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北魏出现碑刻《比丘道匠造像题记》等南北朝云冈石窟、龙门石窟(1)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主要跟哪位帝王有关系?他推行的汉化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选择不少于三项史事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2分)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一共50分)1.命题意图:考察学生对古人类遗址的理解,知道化石对研究早期人类的重要作用。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历史研究需要扎实可信的证据,不能凭空臆测。在研究早期人类的过程中,化石特别是早期人类化石提供的证据是极其重要的,比其它物品如石器要重要的多。通过本题,考察学生对早期人类研究过程的理解程度,特别是区分化石和遗址的不同作用。正确答案为A。变式拓展:距今20万年直立人演化发展到早期智人,主要依据是什么,答案同样是化石。2.命题意图: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掌握程度,需要熟悉河姆渡、半坡两处遗址的差异,注重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A和C都是半坡遗址中出现的,D则是在良渚、陶寺等遗址中出现的,年代更晚,只有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迄今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因此选B。变式拓展: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也是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3.命题意图: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远古传说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关于炎帝、黄帝的很多传说,在考古中有了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彩陶文化的扩张,其年代、区域,都和炎黄部落联盟兴起和对外扩展的时间、空间高度一致,因此选C。本题的A选项内容正确,但和题干关联不大,是本题的易错项。变式拓展:列举在甘肃秦安、河南三门峡、江苏邳州、辽宁建平、重庆巫山等地方出土的彩陶图片,询问原因,答案同样选C,但题目难度更高了。4.命题意图:通过了解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等,知道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西周得以建立的牧野之战的内容。学生需要通过材料内容,确定这是牧野之战,然后根据牧野之战的发生时间,即公元前1046年,换算成具体的世纪及时期。变式拓展:夏朝的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也可以用来考察学生对年代换算的掌握能力。5.命题意图: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及意义。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中,考察象形的较多,考察指事、会意、形声和假借的较少。本题所引用的文字及图片,均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考察学生对甲骨文造字方法的理解,本题涉及到的方法是会意,因此选C。变式拓展:更改文字说明和图片后,还可以考察象形、指事的造字方法,需要学生加强理解,不能死记硬背。6.命题意图:了解春秋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后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原有的分封制逐渐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变化,因此被逐渐破坏,本题选D。此时虽然已经有了县、郡,但郡县制还未建立起来,因此A有误。B和C中的现象,其原因也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因此B、C选项均不正确。变式拓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很多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如诸侯国势力崛起等。7.命题意图: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易错项为B。鼓励耕织属于政策性措施,而废除井田制属于制度性措施,适应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因此废除井田制对促进农业生产的效果更为深远、更为显著,正确选项为C。变式拓展:关于商鞅变法措施的影响,可以考察的点较多,如引用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史料中体现了哪一条改革措施等。《商君书》中记载:“能得甲自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条改革措施,则应选A。8.命题意图:知道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重视对人民的关心,正确答案为C选项。A、B、C内容均和题目关联不大。变式拓展:将题目改成墨子的主张,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该思想体现的内容,则应选择B选项。9.命题意图:了解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将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两个知识点结合起来考察。秦朝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其中丞相掌管行政事务。监制度量衡用器,也属于行政工作,因此负责官员需要向丞相汇报工作,正确答案为A选项。变式拓展:本题可以创设一些历史情境进行考察,如长城守关将士发现匈奴进攻的迹象,应该向谁汇报?则应该选B。10.命题意图:了解秦朝暴政短命而亡的原因。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学生需要从材料中提取除刘邦约法三章如此受欢迎的因素,结合秦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分析。本题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秦朝的法律严苛问题,A、B、D的关联程度都不大,因此正确答案选C。变式拓展:如果选择秦二世继位后恣意挥霍、四处巡游的材料,则本题应该选D。11.命题意图: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锅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西汉建立之后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学生需要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只有B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变式拓展:本题还可以列举一些其它史料,如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到汉文帝实行“三十税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答案同样应该选择B选项。12.命题意图: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原因。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需要根据图中的中央控制区域、诸侯控制区域的对比,确定问题所在,即诸侯王势力强大,影响中央对全国的统治,因此选A。变式拓展:本题还可以列举其它史料,如汉景帝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引发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反映了西汉前期的什么问题?答案同样选A。13.命题意图: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表现。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的易错项为A。到汉武帝时,国家已经完成统一,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的功勋应该属于抵御外族骚扰,因此答案选B。变式拓展:如果将材料换成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则答案应该选D。14.命题意图:了解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易错项为C。材料中只体现了外戚专权,未体现宦官专权的内容,因此正确答案为B。学生需要根据材料内容具体判断,不能盲目选择。变式拓展:如果将材料内容换成东汉的皇帝依赖宦官除掉外戚,说明的现象是什么?则正确答案应该选C。15.命题意图:了解张骞通西域的相关史事。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张骞通西域这一事件的掌握,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也就是建立军事联盟,因此答案选D。变式拓展:如果将材料换成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则答案应该选C。16.命题意图:知道秦汉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华佗的故事等。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本册历史人物的掌握程度,司马迁属于西汉时期人物,华佗属于东汉末年人物,因此《史记》中不可能出现的人物是华佗,选D。变式拓展:本题可以有较多的变化,如换成帝王系列,商纣王、秦始皇、汉武帝、孝文帝中,只有孝文帝是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的。17.命题意图: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三国政权的掌握,魏国定都洛阳,吴国定都建业,蜀国定都成都,因此答案选B。其中吴国首都建业容易和之后南朝的首都建康混淆。变式拓展:本题还可以考察三个国家的国号,其中蜀汉的正式国号应该是“汉”,而非“蜀”,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出错的考点。18.命题意图:了解西晋时期的政治特点及社会风气。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西晋相关知识的掌握,西晋虽然完成了统一,但保护大地主、大贵族的利益,纵容他们奢华享乐,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答案选C。变式拓展:如果将材料内容换成鲁褒所作的《钱神论》中的内容,“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反映了什么现象,则应选D选项。19.命题意图:了解八王之乱相关史事,分析西晋灭亡原因。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八王之乱的掌握,属于基本史事的记忆,答案选B。变式拓展:本题还可以考察八王之乱造成的影响是什么?西晋因八王之乱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20.命题意图: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相关史事。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展特点的总结,根据题意,只有A选项是最贴切的。变式拓展:本题还可以换成其它问题,如从图中信息分析为何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其原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混战不断,江南地区相对安定。21.命题意图: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吸引了较多北方人南迁,但经济重心的专业并未在这一时期完成,答案选B。变式拓展:材料还可以换成东晋与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材料,分析结论,同样应该选择B选项。22.命题意图:了解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及相关战役。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淝水之战基本史事的掌握情况,答案选D。变式拓展:本题还可以将题目换成诞生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的战役是什么?答案同样是淝水之战。23.命题意图: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魏晋以来,北方各族人民逐渐内迁,在长期与汉人相处过程中,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也逐渐被汉人接受,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变式拓展:本题还可以将材料换成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反映出什么?答案仍然是民族交融加深。24.命题意图: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因此本次答案选A。变式拓展:题目材料换成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的北朝农书是什么?答案同样的《齐民要术》。25.命题意图: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三顾茅庐发生在东汉末年,五铢钱是西汉汉武帝时开始铸造,《史记》同样写作于西汉汉武帝时期,葡萄是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国的,出现在诸葛亮书房里都是合理的。《兰亭集序》书写于东晋时期,不可能在东汉末年出现,因此选D。变式拓展:本题还可以换成其它几项物品进行选择,如南朝青瓷莲花尊、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拓片等,都不可能出现在诸葛亮的书房里。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命题意图: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得变化及原因。参考答案:(1)休养生息政策。(2分)文景之治。(2分)(2)“推恩令”。(2分)作用: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分)(3)五铢钱。(2分)盐铁官。(2分)新经济政策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4分)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西汉从建立之初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史事,需要学生强化对这一时期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变式拓展:本题还可以考察汉武帝在思想、军事方面的措施,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等。27.命题意图:了解都江堰、丝绸之路相关史事,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参考答案:(1)都江堰。(2分)李冰。(2分)(2)丝绸之路。(2分)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分)(3)原因: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