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他种豆南山之下,虽草盛豆苗稀,却依然自得,沉醉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他虽然箪瓢屡空,环堵萧然,却因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世人称道;他虽然仅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却依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耕田。
早晨,他扛着锄头开始一天的忙碌;傍晚,他披星戴月,晃悠悠地回家。他又不像老农,他家的田地,总是“草盛豆苗稀”;干活的闲暇,他还会“采菊东篱下”。他喝酒。
男人喝酒大抵有两种:一种是麻醉自我,在酒中沉沦,以此来逃避现实中的责任;另一种是找到自我,在酒中享受,以此来感受灵魂的自由。陶渊明无疑是后者,你看他:慢悠悠地拿起酒杯,看着庭外的阳光和草木,傲然自得。他还和朋友一起喝酒,喝醉了,对朋友坦率地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他读书。
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书中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所以读来读去看到的都是欲望;另一种是陶渊明式的读书,纵观大意,不求甚解,只为爱好而读,读到的都是得遇知己的狂喜。他漫游。
走出家门,他拄着一个拐杖,随意地走走停停,一会听鸟儿叫,一会望云儿飞。暮色照大地,他也不愿意回家,孤独地、孤傲地伫立在天地之间,抚摸着苍松,像是触碰到了自己的人生。名家话陶潜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
自然流。高超深奥到达精微大意他们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理想主义者。当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何必醉心名利?身心俱疲。不如随心所向,方得自由天地。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
,号
,世称
。东晋末期南朝刘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被誉为“田园诗派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等。元亮五柳先生靖节先生曾祖父或为陶侃,东晋开国元勋,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去世很早。外祖父孟嘉为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长史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至陶渊明时家道已经衰落。家世背景29岁至41岁: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29岁以前:居家读书。29岁至41岁:时官时隐
第一次:出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行解职归家。
第二次(36岁):为荆州刺史桓玄幕僚。(桓玄是个有野心的军阀,陶渊明有所察觉,为避免卷入政治风波,又恰逢母亲去世,于是归隐。后来桓玄叛乱,刘裕平定。)
第三次(40岁):先后做过镇州参军刘裕、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担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主要经历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主要经历我不愿意因为五斗米的俸禄去对上级卑躬屈膝,去恭恭敬敬地事奉那些贪官们。义熙元年(405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有骨气、清高,不趋炎附势
写作背景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种菊花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陶渊明的“辞职宣言”回去助词,无义语气助词文体,赋的一种“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回去吧”“回去啊”之类。“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文体介绍辞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比诗自由,比散文整齐,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特点:一是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四六句、六四句、四四句、六六句等,对仗工整;)二是语音上要求声律(声调、音韵、格律等)和谐协调;三是文辞上讲究藻饰(指文辞丰富华丽)和用典;四是内容上侧重于写景(铺排渲染,精于雕饰)和借景抒情。辞和赋的区别
辞,更接近于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赋,是有韵的散文,常用关联词,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辞以抒情为主
赋以叙事为主轻飏
yáng
熹微
xī
乃瞻zhān衡宇
载欣载奔zài
眄
miàn
庭柯
kē流憩qì
出岫xiù
景翳翳
yì
盘桓
huán乐琴书lè
西畴
chóu
棹孤舟zhào
窈窕yǎotiǎo遑遑huáng曷不hé
耘耔yúnzǐ
东皋gāo
乘化chéng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幼稚:小孩。古今异义盈:满生生: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营生的本领有怀:有了某种念头。靡途:没有门路。译文:我家境贫困,耕田种植不能供给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又没有什么维持生计的本领。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官,我没了忧虑却有了做官的念头,想求取官职却没有门路。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四方之事:指他接受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任命出使的事情。诸侯:指州郡长官。
以:因为。见……于:被(任命)风波未静:指战乱未平息惮:害怕
公田:官田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译文:刚巧碰上朝廷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贫苦(就推荐了我),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县的官吏。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到远方供职。彭泽县离家只有一百里路程,官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饮用,于是就请求去那里。过了没几天,我便思念田园,有了辞官回家的想法。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质性:本性。
矫厉:造作勉强。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从人事:指做官。
口腹自役: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怅然慷慨:惆怅感慨。一稔:庄稼成熟一次。引申为一年。稔,谷物成熟。※
敛裳宵逝:收拾衣装,连夜离去。译文: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造作勉强就能(拘束)。挨冻受饿虽是急迫的事,但违背自己的意志更使身心感到痛苦。我曾经出仕,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于是怅然感叹,觉得这实在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
情在骏奔:去吊丧的心情非常急迫。骏,名词作状语。
仲秋:农历八月。
因事顺心:因辞官的事顺遂心意。译文: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去吊丧的心情非常急迫,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因辞官的事顺遂心意,写了这篇名为《归去来兮》的文章。时在乙巳年十一月。序言第1层:出仕原因:第2层:辞官原因第3层:交代写作的时间和背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程氏妹丧于武昌
质性
自然
任性
随情小结序言家贫子多、生生无术、亲故劝告、家属引荐诸侯惠爱、彭泽不远、公田有利、足以为酒
陶渊明因为穷困,耕种不足以维持生活,不得不违背本心,出仕为官。他“自然”的天性和官场格格不入,始终难以调和,所以陶渊明最终选择听从了心灵的召唤。
探讨行文线索及文章结构,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一)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室内园中虚写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荒芜为什么让何,为什么指未来的事情※规劝,挽回※弥补确实飘扬※行人用、拿遗憾漂荡※微亮,天未大亮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己知道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还要如此伤感失意而独自悲哀呢?我认识到过去所作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弥补。我确实已误入迷途但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如今归田是对的,而以前出仕是错的。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遗憾晨光还是这样晨曦微微。心志被形体所役使
被动句助词阅读“归途”部分。
1.从本段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自责自悔自醒自我宽慰保洁守志的倔强以及对官场的厌恶归途的欢快与急切归去之因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阅读“归途”部分。弃官归家——自责、自悔、自醒、自我宽慰已往昨非来者今是归隐出
仕对比小结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在门口等候。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里,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反而容易使我安乐。乃瞻
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
容膝之易安。望见“横”形容房屋简陋接近形容居室狭小※有“且”、“又”的意思树枝斜视形作使动,使…愉快寄托傲世的情绪拿来来※明白,深知小园的门经常关闭着,每天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拄着拐杖到处走走,不时抬头望望远方。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仍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拄着散步或休息抬头峰峦日光徘徊,留恋不去远望阴暗的样子手杖阅读第二段文章第二段作者抵家后有哪些活动?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抵家载欣载奔欣喜若狂居室引壶觞以自酌舒适安逸涉园园日涉以成趣留连忘返归家后的日常生活怡然自得。归去之乐阅读第二段
安趣有松有菊,有儿有室,有樽有酒,差可告慰;或饮酒自遣,或涉园观景,悠闲自在。诗言志,景寓情。细细品读,从第2段中找出表现作者高尚情操的语句阅读第二段①三径就荒,松菊犹存。②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寄傲”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审容膝之易安”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鲜明的对比突出傲世的情怀。
虽是陋室,却怡然自得,有淡泊明志之意。③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三径”是隐士住处的代称,“松菊”是作者孤傲而又淡泊的人格的象征。“松菊犹存”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未被世俗所染。这两句话既表达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恨自己不早谋归的感叹。“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托物言志,喻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④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是其隐士情怀之二。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拟人,把云和鸟人格化,用“无心”形容流云,用“知还”形容倦鸟。以云的无心出山,象征自己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说明出仕是无心的,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借鸟的倦飞还巢,象征自己的急于辞官归田,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作者触景生情,形象地表现了“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名句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心中真正的意趣心远阅读第三段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宾语前置句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连词,来驾车助词疑问代词,什么知心话把..当作快乐名作动,弹琴读书把...当作喜悦连词,来把指耕种之事有时名作动,划幽深曲折的样子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起点,引申为源头形作动,羡慕取独将要终结第3段不相合田地停止断绝状语后置句到草木茂盛茂盛译文:回去吧!请让我跟外界断绝交游。他们都跟我的志趣不相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把跟亲戚朋友说说知心话当做喜悦,把弹琴读书当做快乐来消解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将要到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可以探寻那幽深曲折的沟壑,也可以走过那道路崎岖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而流,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结束。疏通文意阅读第三段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弹琴消忧的爱好之乐乡邻和谐的交往/邻里之乐巾车孤舟的出游之乐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的隐士情怀之表露。躬耕田园,诗酒琴书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名句赏析通过描写草木生机勃勃、泉水奔流不息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触景生情,以万物能够顺应天时,自在生长,反衬自己的“不得时”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的伤感;以自然的永恒反衬自己生命的短暂,抒发人生苦短的惆怅;结构上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实现过渡。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由物哀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之伤感;由春来万物复苏,体会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仓促。这两句虽有些沉郁,但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阅读第三段归来之乐,不一而足。抒心志,在息交游。而所息绝的并非所有人,与亲友、琴、书为侣。访山水,乐以去忧。春回大地,农人告之春耕;忙后闲暇,乘兴出游,“寻壑”“经丘”。这节颇带诗意的描绘文字,既是写景,又是抒情,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的诸多感慨。春来秋去,大自然生生不息,触景生情,从中可窥人生的短暂与匆促。抒发的是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短暂。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周国平阅读第四段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算了吧寄托形体天地之间何从心所欲指生死哪里到,往神仙居住的地方企及留恋爱惜姑且倚杖,扶杖表修饰耘,除草;籽,培苗目的连词放声长啸连词,表承接第4段为什么,宾语前置心神不定怀疑什么,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造化,指自然到死以…为乐那
高地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文:算了吧!在天地间寄托身体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疑虑什么呢?疏通文意阅读第四段品读第4段面对短暂的余生,陶渊明决定怎样度过?怀良辰以孤往
悠游山水或植杖而耘籽
躬耕田园登东皋以舒啸
独抒性灵临清流而赋诗
寄情诗赋
生活追求精神追求高洁的志趣质朴的情怀阅读第四段面对如此惬意的生活,作者发出了什么感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之悟
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挣脱名利的羁绊,摆脱生死的束缚,达到淡泊、平静、自由的境界。有他乐天安命的思想,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卒章显志承上而问委心任去留遑遑欲何之自我解答不求富贵、不求成仙良辰孤往、执杖耕耘、登皋舒啸、临清赋诗卒章显志乐天安命小结第4段
挣脱名利的羁绊,摆脱生死的束缚,达到淡泊、平静、自由的境界。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第二段:归家之乐(亲情、饮酒、赏菊、游园)第一段:辞官——归途(自责自悟)第三段:田园之乐(人情、农闲)第四段:反思感悟(乐天知命)总结总结全文辞官归田田园生活乐天安命归去来兮辞(第1段)(第2,3段)(第4段)自责自安怡然自得乐天安命感情线索叙事线索邻里之乐劳作之乐出游之乐抵家之乐居室之乐庭院之乐探究主旨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表明他对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高尚情操。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陶渊明子多且幼,为贫而仕,尽管生活逼迫他违背心性,困于官场,但自然的天性和崇尚自由的意念,让他始终无法与世俗和解,“鸟倦飞而知还”,他用“归去”,用身体力行顺应了内心的呼唤。不与世浮沉,植杖耘籽,登高长啸,临水赋诗,是他留给世人的回答。自然四时轮回有序,陶渊明的生命节奏与之共鸣,这是世间最光辉的选择。陶渊明的“隐”探讨: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园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生活的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可以说,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仕途失意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的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他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隐士情怀
厌恶官场,鄙弃功名;回归田园,固穷守节;崇尚自然,闲适自在;娱情诗酒,娱乐琴书;
知天乐命,不忘思忧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仕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时代是一个不可能有什么个人成功的时代,一个不可能既不违背道德和人性,而又有所作为的时代。”
——(鲍鹏山《风流去》)
千百年来,无数人都羡慕陶渊明,羡慕他隐逸的生活,达观的生活态度。
我们总是去远方寻找诗意,其实,最诗意的生活,就在我们心里。
你处于身处闹市,心境安宁;当你布衣饭菜时,依然自得;当你岁月流转,依然不改初心时,你就已经生活在远方诗意中了。
当然我们在肯定陶渊明追求自由、不受束缚的个性的同时,也不必否认他的人生观中有一种消极的成分。我们当代青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整天想着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而应以积极的姿态去拼搏人生。总结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两句“
,
”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根据语境默写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之词是:
,
?
7.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太远的自恕自慰之词是:
,
。8.《归去来兮辞》表现陶渊明在回家途中,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的句子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