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80亿。纵观世界人口变迁过程,人口数量在19世纪前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进入19世纪后增长速度加快,从20世纪中叶开始急速增加:特别是从1960年的30亿增长到2022年的80亿,每增加10亿平均用时仅为12.4年,而近两次的增长速度更是缩短为11.0年/10亿。据估测,全球城市化率将从2021年的56%上升至2050年的68%,其中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将达到86%,而我国将达到71.2%。在工业革命开始后200年,人类取得以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为表征的现代化的巨大成就。然而,快速增加的世界人口规模不仅给地球的生物圈带来生态环境危机,也让人类社会面临从区域到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地球和人类均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表征的生态环境问题已使地球上100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风险,地球可能遭遇人类引发的第六次大灭绝,最终必将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如此,在不断增长的地球人口中,大部分涌向不足地球陆地面积5%的城市,由此引发的快速城市化进程给业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经营活动主要场所的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给城市人群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据分析,上述生态环境危机与人类社会生存模式的变迁密切相关。人类社会在原始文明阶段的生存模式包括三个基本环节:①索取:通过生产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源②消费:将生存资源用于自身消费;③弃置:将改造和使用过的自然物和废弃物归还给自然界,使其重新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随着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推进,加工和分配环节加入进来,人类社会的生存模式发生改变,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问题。这在自然界引发了生物多样性的衰退和丧失,以及生态系统的受损和退化。环境污染业已成为城市病和城市亚健康的主要成因,而生态破坏则以城市自然生态空间丧失、本土生物多样性衰退为主要标志,这又有可能造成城市中人们生理和心理的疾患,以及行为上的失常。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经济体系的发展方式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影响,减少生态环境危机给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最终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双体”目标。摒弃“伪自然—假生态”,缓解城市人群自然缺失症。“伪自然—假生态”表现形式多样:未遵循生态学规律去建绿造林,形成种类单一、结构简单的绿林地;未经生物安全评估就大量引进植物,跨地带种植。等等。这些做法并不能真正形成健康、安全的生态空间,也无法向城市中的人们提供高效的生态系统服务和优质的生态产品。正是由于城市原生自然生态的丧失造成本地生物多样性的严重衰退,以及“伪自然—假生态”城市空间的叠加效应,近年来在城市人群(特别是青少年)中,出现了自然缺失症现象。尽管目前尚不能确定它是一种疾病,但却可以导致孩子行为与心理上出现问题。日本学者沼田真认为,人类是唯一的“自我驯化型动物”:人们根据生存需要,创造并不断加工城市生态环境,还不断从生理、心理、精神、观念和行为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自己所创造和加工的新的生态环境。从环境生态学属性来看,城市人群既是调节者,又是被调节者。有学者据此推测,较少接触“真自然”是自然缺失症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接受自然教育则为主要解决方式。鉴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应是简单的城市化妆运动,也不仅仅限于污染的强化治理和环境要素的重点修复,洁化与美化并不等同于生态化。但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该如何体现、实现“近自然—真生态”?在这一点上,对“生态”寓意的深层次理解,以及如何认知城市和拥有正确的城市自然观,都至关重要。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的当下,科普教育应该重点关注以面向自然缺失症为主要目标的自然教育。城市科学研究者和城市建设者应该剖析目前城市生态保护、恢复与重构中存在的“伪自然一假生态”现象与瓶颈问题,以当前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在保护现有良好生态空间的同时,针对受损和退化的生态系统部分,以近自然生态恢复与重构为抓手,通过构建以乡土植物、乡土动物和自生微生物为主体的“地标性生物群落”,推动城市“近自然—真生态”演替的进程。同时,有关部门可通过野外课堂、自然研学等形式的自然教育活动,缓解城市人群的自然缺失症。此外,还应该考虑从中华传统自然智慧中寻求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方案。(选自《快速城市化下的生态环境危机与城市的自然回归》,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球人口数量在19世纪前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进入19世纪后增长速度加快,预计到22世纪将超过100亿。B.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表征的生态环境问题已使地球上100万种动植物灭绝,这将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C.索取、消费、弃置是人类在原始文明阶段的生存模式的三个基本环节,现代社会除了这三个环节外,还有加工和分配环节。D.对城市的美化,对城市污染治理的强化以及对城市环境要素的重点修复,只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部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城市化的加速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要完成城市的自然回归,唯有控制人口的增长。B.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要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目标,这是人类在现实面前的觉悟。C.一些专家推测,近年来许多城市青少年行为与心理上出现问题,主要在于他们较少接触“真自然”。D.本文对当前快速城市化下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探究,提出要推动“近自然一真生态”演替的进场,切中肯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伪自然一假生态”的一项是A.大理市洱海流域苍山十八溪入湖河道治理工程中,当地政府投资3亿元在河底“抹水泥”,把自然溪流变成了人工渠,去做防渗,同时修建大量的人工堤坝。B.多年前,在北京近郊一些地方将本地树种如山杏、山桃、荆条等都砍倒,种上从从国外引进的名贵树种及棕榈等热带植物。C.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降水量小,蒸发量大,该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发展生态产业,成为美丽乡村的典范。D.西北某干旱地区城市响应国家“绿化造林”号召,大规模开展植树绿化活动,分派种树指标,引水上山,同时开挖大型人工湖,以美化城市。(4)当前中国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有怎样的生态危机?请简要概述。(5)和合文化主张汲取、坚守和弘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传统智慧。台州正在着力推进和合城市建设,请你根据材料内容,为台州城市建设如何避免城市生态危机提一些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油烙饼汪曾祺萧胜跟着爸爸到口外去。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呼喽呼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在呼喽呼喽。他想,奶奶可能呼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蘑菇,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还是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爸爸很好。爸爸老是引他说话,告诉他许多口外的事。他的话越来越多,问这问那。他对“口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他问爸爸啥叫“口外”。爸爸说“口外”就是张家口以外,又叫“坝上”。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从房子里跑出来一个人。“妈妈——!”他一眼就认出来了!妈妈跑上来,把他一把抱了起来。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妈是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他们家不起火,在大队食堂打饭,食堂里的饭越来越不好。草籽粥没有了,玉米面饼子也没有了。现在吃红高粱饼子,喝甜菜叶子做的汤。再下去大概还要坏。萧胜有点饿怕了。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会。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食堂里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黄油烙饼多香啊……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奶奶!”妈妈的眼睛里都是泪。爸爸说:“别哭了,吃吧。”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选自《汪曾祺自选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作者用简洁洗练的语言叙写了奶奶给萧胜做衣服,做鞋,做饭,做菜,招呼萧胜回家吃饭等温馨的细节。B.萧胜跟着爸爸去“坝上”的途中,非常想念奶奶和村子里的那棵“歪脖柳树”,爸爸通过跟他聊天引导他暂时忘掉悲痛。C.小说中对马铃薯花的描写,既烘托了萧胜与爸爸熟悉之后的愉悦心情,也表现出作者对“坝上”建设者的赞美。D.萧胜吃着妈妈做的黄油烙饼,“眼泪流进了嘴里”,他感到了幸福和温暖,走出了因奶奶去世而带来的悲痛。(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把笔墨的着力点放到了全村人吃食堂、奶奶去世、吃黄油烙饼这几件事上,希望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揭示出历史的变动与时代的沧桑。B.本文采用顺叙的记叙方法,按照时间发展推进情节,先写萧胜因为奶奶的去世要离开家乡,再回忆奶奶与他共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C.小说的结尾处,也就是小说的高潮部分,萧胜终于吃到了盼望已久的黄油烙饼,“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小说积蓄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个总爆发。D.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作家“以散文笔法写小说”的创作理念,作者不刻意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而是在平淡的叙述中昭示着深沉凝重的美学意蕴。(3)小说中多处写到了黄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黄油在小说中的作用。(4)汪曾祺曾说:“……(小说创作)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除净感伤主义,这是汪曾祺创作的风骨。本文是如何“除净感伤主义”的?请结合文章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齐宣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宣王曰:“善!”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投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恳,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节选自《说苑•君道》)(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人君之事无为A而能容下B夫事C寡易D从E法省易F因G故民不以政H获罪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相对,后也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B.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长。其中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C.明,明察,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中的“明”意思不同。D.治,社会安定,与《谏逐客书》中的“至今治强”中的“治”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百姓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不会遵守礼义法度,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进行处罚,这样做是陷害百姓。B.材料一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则盍反其本矣”是孟子对齐宣王的呼告,读之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富有感染力。C.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的形状,开玩笑说要用它分封唐叔虞,唐叔虞怕他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最终得到了封地晋国。D.即使是尧那样的明君,也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来传布恩德、施行教化,更遑论使天下奸邪尽除,百官能理事,臣下乐于职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②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孟子和尹文都在齐宣王面前谈到了治国的方法,请概括二人治国方法的不同之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①三折肱②。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①蕲(qí):祈求。②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化用《左传》中的楚子问齐桓公“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之语,强调诗人与黄几复相隔之远,相思之深。B.“寄雁传书谢不能”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把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给大雁却被大雁拒绝,将思念写得别有情趣。C.“治病”如治国,颈联称黄几复“治病”并不需要“三折肱”,意谓他已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重用呢?D.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相照应,诗人想起自己读书多年,现在已经白发苍苍;如今仍然身处猿声悲切、瘴气弥漫的地方,又心生悲愁。(2)宋人张耒评价“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用语普通,却为“真奇语”,请联系诗句说说“奇”在何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疯狂掠夺财富和大肆挥霍的暴行。(2)《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能善始不能敬终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3)人们常以冰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这在古典诗词中也有体现,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A,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①它们虽然都是中国建筑,②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③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④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⑤运用这“文法”的规则,⑥为了不同的需要,⑦可以把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⑧塑造极不相同的情感,⑨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⑩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B。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倒引得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的滴翠亭,香汗淋漓,娇喘细细,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心中吃惊,想道:“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地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她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忽见前面一双十分有趣大如团扇的玉色蝴蝶,一上一下迎风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你认为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2)对文学作品来说,动词的使用,往往很有表现力,试分析画横线句中动词的使用。(3)材料中有两处加点的“赶”字,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①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②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法国作家蒙田说,人要有三个头脑,一个是天生的头脑,一个是从书中得来的头脑,一个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头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80亿。纵观世界人口变迁过程,人口数量在19世纪前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进入19世纪后增长速度加快,从20世纪中叶开始急速增加:特别是从1960年的30亿增长到2022年的80亿,每增加10亿平均用时仅为12.4年,而近两次的增长速度更是缩短为11.0年/10亿。据估测,全球城市化率将从2021年的56%上升至2050年的68%,其中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将达到86%,而我国将达到71.2%。在工业革命开始后200年,人类取得以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为表征的现代化的巨大成就。然而,快速增加的世界人口规模不仅给地球的生物圈带来生态环境危机,也让人类社会面临从区域到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地球和人类均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表征的生态环境问题已使地球上100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风险,地球可能遭遇人类引发的第六次大灭绝,最终必将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如此,在不断增长的地球人口中,大部分涌向不足地球陆地面积5%的城市,由此引发的快速城市化进程给业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经营活动主要场所的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给城市人群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据分析,上述生态环境危机与人类社会生存模式的变迁密切相关。人类社会在原始文明阶段的生存模式包括三个基本环节:①索取:通过生产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源②消费:将生存资源用于自身消费;③弃置:将改造和使用过的自然物和废弃物归还给自然界,使其重新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随着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推进,加工和分配环节加入进来,人类社会的生存模式发生改变,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问题。这在自然界引发了生物多样性的衰退和丧失,以及生态系统的受损和退化。环境污染业已成为城市病和城市亚健康的主要成因,而生态破坏则以城市自然生态空间丧失、本土生物多样性衰退为主要标志,这又有可能造成城市中人们生理和心理的疾患,以及行为上的失常。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经济体系的发展方式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影响,减少生态环境危机给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最终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双体”目标。摒弃“伪自然—假生态”,缓解城市人群自然缺失症。“伪自然—假生态”表现形式多样:未遵循生态学规律去建绿造林,形成种类单一、结构简单的绿林地;未经生物安全评估就大量引进植物,跨地带种植。等等。这些做法并不能真正形成健康、安全的生态空间,也无法向城市中的人们提供高效的生态系统服务和优质的生态产品。正是由于城市原生自然生态的丧失造成本地生物多样性的严重衰退,以及“伪自然—假生态”城市空间的叠加效应,近年来在城市人群(特别是青少年)中,出现了自然缺失症现象。尽管目前尚不能确定它是一种疾病,但却可以导致孩子行为与心理上出现问题。日本学者沼田真认为,人类是唯一的“自我驯化型动物”:人们根据生存需要,创造并不断加工城市生态环境,还不断从生理、心理、精神、观念和行为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自己所创造和加工的新的生态环境。从环境生态学属性来看,城市人群既是调节者,又是被调节者。有学者据此推测,较少接触“真自然”是自然缺失症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接受自然教育则为主要解决方式。鉴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应是简单的城市化妆运动,也不仅仅限于污染的强化治理和环境要素的重点修复,洁化与美化并不等同于生态化。但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该如何体现、实现“近自然—真生态”?在这一点上,对“生态”寓意的深层次理解,以及如何认知城市和拥有正确的城市自然观,都至关重要。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的当下,科普教育应该重点关注以面向自然缺失症为主要目标的自然教育。城市科学研究者和城市建设者应该剖析目前城市生态保护、恢复与重构中存在的“伪自然一假生态”现象与瓶颈问题,以当前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在保护现有良好生态空间的同时,针对受损和退化的生态系统部分,以近自然生态恢复与重构为抓手,通过构建以乡土植物、乡土动物和自生微生物为主体的“地标性生物群落”,推动城市“近自然—真生态”演替的进程。同时,有关部门可通过野外课堂、自然研学等形式的自然教育活动,缓解城市人群的自然缺失症。此外,还应该考虑从中华传统自然智慧中寻求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方案。(选自《快速城市化下的生态环境危机与城市的自然回归》,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全球人口数量在19世纪前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进入19世纪后增长速度加快,预计到22世纪将超过100亿。B.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表征的生态环境问题已使地球上100万种动植物灭绝,这将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C.索取、消费、弃置是人类在原始文明阶段的生存模式的三个基本环节,现代社会除了这三个环节外,还有加工和分配环节。D.对城市的美化,对城市污染治理的强化以及对城市环境要素的重点修复,只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部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城市化的加速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要完成城市的自然回归,唯有控制人口的增长。B.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要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目标,这是人类在现实面前的觉悟。C.一些专家推测,近年来许多城市青少年行为与心理上出现问题,主要在于他们较少接触“真自然”。D.本文对当前快速城市化下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探究,提出要推动“近自然一真生态”演替的进场,切中肯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伪自然一假生态”的一项是CA.大理市洱海流域苍山十八溪入湖河道治理工程中,当地政府投资3亿元在河底“抹水泥”,把自然溪流变成了人工渠,去做防渗,同时修建大量的人工堤坝。B.多年前,在北京近郊一些地方将本地树种如山杏、山桃、荆条等都砍倒,种上从从国外引进的名贵树种及棕榈等热带植物。C.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降水量小,蒸发量大,该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发展生态产业,成为美丽乡村的典范。D.西北某干旱地区城市响应国家“绿化造林”号召,大规模开展植树绿化活动,分派种树指标,引水上山,同时开挖大型人工湖,以美化城市。(4)当前中国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有怎样的生态危机?请简要概述。(5)和合文化主张汲取、坚守和弘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传统智慧。台州正在着力推进和合城市建设,请你根据材料内容,为台州城市建设如何避免城市生态危机提一些建议。【解答】(1)B.“已使……灭绝”错,原文是“已使……面临灭绝风险”,选项将未然变成已然。故选B。(2)A.“要完成城市的自然回归,唯有控制人口增长”错,文中未提及,且完成城市的自然回归更主要的是完成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故选A。(3)ABD三项做法未遵循生态学规律或未经生态评估,属于“伪自然—假生态”现象。C.“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发展生态产业”遵循生态学规律,不属于“伪自然—假生态”。故选C。(4)结合“随着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推进,加工和分配环节加入进来,人类社会的生存模式发生改变,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问题。这在自然界引发了生物多样性的衰退和丧失,以及生态系统的受损和退化”可知,在自然界引发了生物多样性的衰退和丧失,以及生态系统的受损和退化。结合“生态破坏则以城市自然生态空间丧失、本土生物多样性衰退为主要标志,这又有可能造成城市中人们生理和心理的疾患,以及行为上的失常”可知,可能造成城市中人们生理和心理的疾患,以及行为上的失常。(5)结合“以近自然生态恢复与重构为抓手,通过构建以乡土植物、乡土动物和自生微生物为主体的“地标性生物群落”,推动城市‘近自然—真生态’演替的进程”可知,在台州城市建设中,恢复本土生物的多样性,实现“近自然—真生态”的天人合一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结合“以当前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在保护现有良好生态空间的同时,针对受损和退化的生态系统部分,以近自然生态恢复与重构为抓手……”可知,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将一些台州人工建筑地标转向自然生命地标;结合“较少接触‘真自然’是自然缺失症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接受自然教育则为主要解决方式”“有关部门可通过野外课堂、自然研学等形式的自然教育活动,缓解城市人群的自然缺失症”可知,台州科普教育应该重点关注以面向自然缺失症为主要目标的自然教育;结合“还应该考虑从中华传统自然智慧中寻求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方案”可知,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自然智慧中寻求当代台州的城市建设方案。答案:(1)B(2)A(3)C(4)①在自然界引发了生物多样性的衰退和丧失,以及生态系统的受损和退化。②可能造成城市中人们生理和心理的疾患,以及行为上的失常。(5)①在台州城市建设中,恢复本土生物的多样性,实现“近自然—真生态”的天人合一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②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将一些台州人工建筑地标转向自然生命地标;③台州科普教育应该重点关注以面向自然缺失症为主要目标的自然教育;④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自然智慧中寻求当代台州的城市建设方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油烙饼汪曾祺萧胜跟着爸爸到口外去。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呼喽呼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在呼喽呼喽。他想,奶奶可能呼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蘑菇,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还是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爸爸很好。爸爸老是引他说话,告诉他许多口外的事。他的话越来越多,问这问那。他对“口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他问爸爸啥叫“口外”。爸爸说“口外”就是张家口以外,又叫“坝上”。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从房子里跑出来一个人。“妈妈——!”他一眼就认出来了!妈妈跑上来,把他一把抱了起来。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妈是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他们家不起火,在大队食堂打饭,食堂里的饭越来越不好。草籽粥没有了,玉米面饼子也没有了。现在吃红高粱饼子,喝甜菜叶子做的汤。再下去大概还要坏。萧胜有点饿怕了。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会。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食堂里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黄油烙饼多香啊……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奶奶!”妈妈的眼睛里都是泪。爸爸说:“别哭了,吃吧。”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选自《汪曾祺自选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开头,作者用简洁洗练的语言叙写了奶奶给萧胜做衣服,做鞋,做饭,做菜,招呼萧胜回家吃饭等温馨的细节。B.萧胜跟着爸爸去“坝上”的途中,非常想念奶奶和村子里的那棵“歪脖柳树”,爸爸通过跟他聊天引导他暂时忘掉悲痛。C.小说中对马铃薯花的描写,既烘托了萧胜与爸爸熟悉之后的愉悦心情,也表现出作者对“坝上”建设者的赞美。D.萧胜吃着妈妈做的黄油烙饼,“眼泪流进了嘴里”,他感到了幸福和温暖,走出了因奶奶去世而带来的悲痛。(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把笔墨的着力点放到了全村人吃食堂、奶奶去世、吃黄油烙饼这几件事上,希望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揭示出历史的变动与时代的沧桑。B.本文采用顺叙的记叙方法,按照时间发展推进情节,先写萧胜因为奶奶的去世要离开家乡,再回忆奶奶与他共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C.小说的结尾处,也就是小说的高潮部分,萧胜终于吃到了盼望已久的黄油烙饼,“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小说积蓄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个总爆发。D.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作家“以散文笔法写小说”的创作理念,作者不刻意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而是在平淡的叙述中昭示着深沉凝重的美学意蕴。(3)小说中多处写到了黄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黄油在小说中的作用。(4)汪曾祺曾说:“……(小说创作)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除净感伤主义,这是汪曾祺创作的风骨。本文是如何“除净感伤主义”的?请结合文章分析。【解答】(1)D.“走出了因奶奶去世而带来的悲痛”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小说结尾“眼泪是咸的”说明萧胜的悲痛并未完全消失。故选D。(2)B.“顺叙的手法”错误。文章先写萧胜因为奶奶的去世要离开家乡,再回忆奶奶与他共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故选B。(3)①从情节结构上看,黄油是小说的线索。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从农场里带回两瓶黄油;奶奶珍藏黄油,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奶奶去世,爸爸将黄油带回农场,儿子垂涎黄油烙饼的香味,妈妈用黄油给儿子擀黄油面饼。全文围绕着黄油而展开情节。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中爸爸给奶奶送黄油,奶奶先是不要,让爸爸带回去,后来舍不得吃,“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奶奶去世后,妈妈不舍得用黄油,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小说通过两瓶黄油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质朴俭省、互相关爱、心中有家人的形象。③从主题上看,黄油是稀罕物,很有“营养”,爸爸送黄油,奶奶收藏黄油,妈妈用黄油烙饼,体现了亲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小说中一家人对黄油的珍爱,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穷、物质缺乏,以及在这种贫困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美好。(4)“除净感伤主义”就是描写底层人物更富有诗意,尽情地展现着属于个体的温情,让作品不再有明显的感伤。①小说展示了一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社会背景,“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小说是从儿童萧胜的视角出发,他看到的、感受到的事物是有限的,是好奇的,是充满天真的,让属于整个时代的沧桑和悲凉淡化。②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全村人吃食堂、奶奶去世、爸爸带他回坝上、妈妈给他做黄油烙饼这几件事,没有像一般小说那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展开,人与人之间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用质朴无华的笔调叙事,富有散文化倾向,淡化了浓厚的时代感伤。③小说语言质朴,细节生动,如叙写了奶奶给萧胜做衣服,做鞋,做饭,做菜,招呼萧胜回家吃饭等温馨的细节,从萧胜的角度,写“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样”,用温厚平淡的语言淡化了苦难。④小说在情感表达上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强烈的感情注入,是含蓄、节制的,三次写到萧胜“流泪”,一次是奶奶去世,“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第二次是回到爸妈身边,想起奶奶的时候,“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第三次是他吃到了妈妈做的黄油烙饼的时候,“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没有着意进行渲染,让其情感如流水般自然流露,有意节制了强烈的情感,却让读者的心灵受到巨大的冲击。答案:(1)D(2)B(3)①(从情节结构上看)黄油是小说的线索。爸爸从农场里带回黄油,奶奶珍藏黄油,爸爸将黄油带回农场,妈妈用黄油给儿子擀黄油面饼。全文围绕着黄油而展开情节。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中爸爸给奶奶送黄油,奶奶舍不得吃,妈妈不舍得用黄油,塑造了质朴节俭、关爱家人的人物群像。③(从主题上看)小说中大家对黄油的珍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以及在这种贫困环境下人性的美好。(4)①小说从儿童萧胜的视角出发,所看的世界是有限的,充满好奇和童真,有效淡化了时代的沧桑和悲凉。②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用散文化的笔调叙事,有意淡化了感伤,表达了亲人之间的深厚情感。③小说语言质朴,细节生动,用温厚平淡的语言淡化了苦难。④小说在情感表达上是含蓄、节制的,三次写到萧胜“流泪”,没有着意进行渲染,有意节制了情感,造成了空谷巨响的效果,让读者的心灵受到巨大的冲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齐宣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宣王曰:“善!”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投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恳,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节选自《说苑•君道》)(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人君之事无为A而能容下B夫事C寡易D从E法省易F因G故民不以政H获罪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相对,后也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B.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长。其中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C.明,明察,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中的“明”意思不同。D.治,社会安定,与《谏逐客书》中的“至今治强”中的“治”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孟子认为百姓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不会遵守礼义法度,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进行处罚,这样做是陷害百姓。B.材料一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则盍反其本矣”是孟子对齐宣王的呼告,读之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富有感染力。C.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的形状,开玩笑说要用它分封唐叔虞,唐叔虞怕他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最终得到了封地晋国。D.即使是尧那样的明君,也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来传布恩德、施行教化,更遑论使天下奸邪尽除,百官能理事,臣下乐于职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②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孟子和尹文都在齐宣王面前谈到了治国的方法,请概括二人治国方法的不同之处。【解答】(1)句意:国君的政事就是清静无为又能够宽容臣民。政事减少了(百姓)就容易顺从;法令简省了(百姓)就容易沿袭,所以百姓便不会因为政事而犯罪。“夫”是发语词,用于句首,其前B处断开;“事寡易从”和“法省易因”结构一致,单独成句,EG处断开。故选BEG。(2)A.正确。B.正确。C.正确。明察;明确。句意:明察四方情况。/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D.错误。都是“社会安定”的意思。句意:这样之后才能社会安定。/至今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故选D。(3)C.“唐叔虞怕他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错误,从原文“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可知,唐叔虞听了很高兴,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旦,并非怕成王反悔而请求周公旦帮忙。故选C。(4)①“制”,规定;“仰”,向上;“蓄”,养活。译文:因此圣明的国君规定民众的产业,一定要使百姓向上足以赡养父母,向下足以养活妻子孩子。②“于”,在;“朝”,朝觐;“进”,使……上前。译文: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觐时,拱手行礼并使他们上前。(5)①由原文“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未之有也”可知,孟子重在强调治国要先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再进行礼义教化;②由原文“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可知,尹文重在强调治国要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也要宽容通达、真诚待下。答案:(1)BEG(2)D(3)C(4)①因此圣明的国君规定民众的产业,一定要使百姓向上足以赡养父母,向下足以养活妻子孩子。②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觐时,拱手行礼并使他们上前。(5)①孟子重在强调治国要先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再进行礼义教化;②尹文重在强调治国要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也要宽容通达、真诚待下。参考译文:材料一: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材料二:齐宣王对尹文说道:“国君的政事应怎么办?”尹文回答道:“国君的政事就是清静无为又能宽容臣民。政事减少(百姓)就容易顺从;法令简省(百姓)就容易沿袭,因此百姓就不会因政事而犯罪。宽阔的大路能够容纳众多的人,博大的美德能够包容天下臣民,圣明的君王少做纵欲扰民的事情,天下就能够治理得非常好。《尚书》上说:‘宽容通达就能够成为圣人。’”齐宣王说道:“好!”周公旦即位,颁布德政,施行恩惠,边远的地方更昌明。他任命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委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如果有挨饿受冻得不到衣食的人,有因为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人,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人,将这些情况入朝向天子禀告。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觐的时候,拱手行礼并让他们上前,说道:“估计我的政令教化有不恰当的地方吧?为什么你们治理下的百姓,有挨饿受冻得不到衣食的,有因为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呢?”那些诸侯国君回去以后,就召集本国的大夫并且把天子的话告诉他们。百姓听说这件事以后,都高兴地说道:“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什么远居深宫中,却能够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能够欺骗这样的天子吗?”所以所谓州牧,是用来打开四方之门、明察四方情况、通达四方意见的。这样就能让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成王和弟弟唐叔虞在一起闲耍.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形状投给唐叔虞,说道:“我用这个来分封你。”唐叔虞听了非常高兴,把这事告诉了他们的叔父周公旦。周公旦因此请求拜见成王,他说道:“天子您封了唐叔虞吗?”成王说道:“那是我偶尔跟唐叔虞开的玩笑。”周公回答道:“我听说,天子没有戏言,话说出来史官要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颂扬它。”成王就把晋国封给唐叔虞。做君王的为什么要选用贤才呢?君王只有得到贤才来辅佐自己,这样以后才能够社会安定。(不然)就算有尧、舜那样的英明,而不配备重臣,那么君王的恩德就不能够传布,教化惠泽就不能够施行。因此英明的君王居于上位,应该谨慎地挑选官吏,务必求得贤才,设置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有才智出众的人才来管理百官。要让他们的爵位尊贵,给他们的俸禄优厚,对贤才要进用并使他们显赫荣耀,对行为不端的人要退并让他们从事劳作。这样,君王就不会留下忧患,臣民中就不会有奸邪之人,百官能理事,臣下乐于职守,恩泽遍布众生,滋润草木。从前虞舜左有禹,右有皋陶,不下殿堂而天下得到治理,这就是任用贤能的功效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①三折肱②。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①蕲(qí):祈求。②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化用《左传》中的楚子问齐桓公“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之语,强调诗人与黄几复相隔之远,相思之深。B.“寄雁传书谢不能”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把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给大雁却被大雁拒绝,将思念写得别有情趣。C.“治病”如治国,颈联称黄几复“治病”并不需要“三折肱”,意谓他已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重用呢?D.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相照应,诗人想起自己读书多年,现在已经白发苍苍;如今仍然身处猿声悲切、瘴气弥漫的地方,又心生悲愁。(2)宋人张耒评价“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用语普通,却为“真奇语”,请联系诗句说说“奇”在何处。【解答】(1)D.尾联“想见”不是想起自己,而是想起友人。故选D。(2)①意境奇。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上句用“桃李”“春风”的意象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下句诗人选了“江湖”“夜雨”作了动人的抒写,写相隔之悲,意境全出。②结构奇。“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都是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其中的每一个词或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③手法奇。运用对比手法,把“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杯酒”与“十年灯”进行对照,将相聚之乐与别后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④语言奇。“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名词和数量词的使用非常寻常,创造了相聚之乐与别后相思之苦的独特意境,产生了不寻常的艺术魅力。答案:(1)D(2)①意境奇。诗人写当时与友人之间相聚之乐,无一“乐”字,借用“桃李”“春风”之意象:写相隔之悲,无一“悲”字,借用“江湖”“夜雨”之意象,而意境全出。②结构奇。全用意象连缀成句,无一动词,快乐与悲哀之情却蕴藏其中,让人回味。③手法奇。两句诗短短几个字,却包含着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如快乐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④语言奇。名词和数量词的使用非常寻常,却展现了不寻常的人事经历和感受,产生了不寻常的艺术魅力。译文: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里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你治理国家就像三折肱的良医一样,不需要去请求别人的经验。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赏析:“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王若虚批评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滹南诗话》卷下)类似“剽窃”的情况当然是有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上面所讲的诗句,可算成功的例子。“寄雁传书”,作典故用,不过表示传递书信罢了。但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秦观《阮郎归》云:“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黄庭坚的诗句,亦同此意;但把雁儿拟人化,写得更有情趣。第二联在当时就很有名。这两句诗所用的词都是常见的,甚至可说是“陈言”,谈不上“奇”。张耒称为“奇语”,当然是就其整体说的;可惜的是何以“奇”,“奇”在何处,他没有讲。其实,正是黄庭坚这样遣词入诗,才创造出如此清新隽永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任渊说这“两句皆记忆往时游居之乐”,看来是弄错了。据《黄几复墓志铭》所载,黄几复于熙宁九年(1076年)“同学究出身,调程乡尉”;距作此诗刚好十年。结合诗意来看,黄几复“同学究出身”之时,是与作者在京城里相聚过的,紧接着就分别了,一别十年。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其实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晚唐温庭筠不用动词,只选择若干名词加以适当的配合,写出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真切地表现了“商山早行”的情景,颇为后人所称道。欧阳修有意学习,在《送张至秘校归庄》诗里写了“鸟声梅店雨,柳色野桥春”一联,终觉其在范围之内,他自己也不满意(参看《诗话总龟》《存余堂诗话》)。黄庭坚的这一联诗,吸取了温诗的句法,却创造了独特的意境。“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都是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其中的每一个词或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同时这两句诗,还是相互对照的。两句诗除各自表现的情景之外,还从相互对照中显示出许多东西。第一、下句所写,分明是别后十年来的情景,包括眼前的情景;那么,上句所写,自然是十年前的情景。因此,上句无须说“我们当年相会”,而这层意思,已从与下句的对照中表现出来。第二、“江湖”除了前面所讲的意义之外,还有与京城相对的意义,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就是明显的例证。“春风”一词,也另有含意。孟郊《登科后》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和下句对照,上句所写,时、地、景、事、情,都依稀可见:时,十年前的春季;地,北宋王朝的京城开封;景,春风吹拂、桃李盛开;事,友人“同学究出身”,把酒欢会;情,则洋溢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张耒评为“奇语”,并非偶然。后四句,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表现黄几复的为人和处境。“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这两句,也是相互对照的。作为一个县的长官,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这既说明他清正廉洁,又说明他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于“治病”和“读书”,无心、也无暇经营个人的安乐窝。“治病”句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在这里,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说他善“治国”,《国语•晋语》里就有“上医医国,其次救人”的说法。黄庭坚在《送范德孺知庆州》诗里也说范仲淹“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埋九京”。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重用,老要他在下面跌撞呢?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在作者的想象里,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他“读书头已白”,还只在海滨作一个县令。其读书声是否还像从前那样欢快悦耳,没有明写,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甫为学习榜样,七律尤其如此。但比较而言,他的学习偏重形式技巧方面。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而杜甫的杰出之处主要表现在以“穷年忧黎元”的激情,艺术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诗的语言,也丰富多彩,元稹就赞赏“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的一面。当然,杜甫的不少律诗,也是讲究用典的;黄庭坚把这一点推到极端,追求“无一字无来处”,其流弊是生硬晦涩,妨碍了真情实感的生动表达。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这首《寄黄几复》,就可以说是“无一字无来处”。但并不觉晦涩;有的地方,还由于活用典故而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而取《左传》《史记》《汉书》中的散文语言入诗,又给近体诗带来苍劲古朴的风味。黄庭坚主张“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他的不谐律是有讲究的,方东树就说他“于音节尤别创一种兀傲奇崛之响,其神气即随此以见”。在这一点上,他也学习杜甫。杜甫首创拗律,如“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等句,从拗折之中,见波峭之致。黄庭坚推而广之,于当用平字处往往易以仄字,如“只今满坐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等都句法拗峭而音响新异,具有特殊的韵味。这首《寄黄几复》亦然。“持家”句两平五仄,“治病”句也顺中带拗,其兀傲的句法与奇峭的音响,正有助于表现黄几复廉洁干练,刚正不阿的性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疯狂掠夺财富和大肆挥霍的暴行。(2)《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能善始不能敬终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人们常以冰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这在古典诗词中也有体现,如“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解答】故答案为:(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重点字:锱、铢)(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重点字:寡)(3)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重点字: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A,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①它们虽然都是中国建筑,②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③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④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⑤运用这“文法”的规则,⑥为了不同的需要,⑦可以把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⑧塑造极不相同的情感,⑨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⑩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B。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解答】(1)A.下文“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表明“文法”也有运用的灵活性,应填: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B.“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表明“词汇”和“文法”是劳动创造的结果,与“它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服务承揽合同三篇
- 物流成本控制与仓库效率计划
- 贷款利率协议三篇
- 纺织品供应招标合同三篇
- 基金小镇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涉外学生管理与适应辅导计划
- 新光源助航灯光设备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计划
- 企业虚拟货币贷款合同三篇
- 预算执行监控方案计划
- 土壤采样方案
- 【中药贮藏与养护问题及解决对策4000字(论文)】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部分地区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答案
- 小学生预防性侵讲稿
- 人工智能算法贝叶斯算法
- 外墙外保温监理实施细则
- 剪映使用课件s
- B2B电子商务网站调研报告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题库含答案解析
- 钹式换能器的共振特性研究
- 【道法广角】成语故事会:立木为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