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而宝玉将其“沁芳”的命名,自评为“新雅”。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沁芳桥”一景宝玉指出的“泻玉”有“倾泻”意,故“粗陋不堪”,不宜用在“应制”上面。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村名,直待请名方可。”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出或者说漏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红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而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贾政问宝玉的意见,宝玉便回道:“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之类,若要这样着迹说起来,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有删改)材料二: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材料三: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烟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籍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B.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D.“稻香村”最初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B.蘅芜苑处宝玉反对清客所拟“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印证了其“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C.中国古代园林与文学相辅相成,历代文人常据园林景致创作散文诗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也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D.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A.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B.“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C.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D.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4)请分析材料一首段的论证思路。(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一观点,谈谈三则拟名的优劣。(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戏之骨张中杰①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村里人可怜他,给他几件旧衣服,时不时给他送碗粥。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好多厨师见他透钻,想收他为徒。②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一定要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了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到入境处,一忽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忽儿又自顾自地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回过头看他,连台上的演员也忘词了,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③“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拿正眼瞧他。④“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地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⑤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⑥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要是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瞒过了,原主演心中直怨抢人饭碗。⑦生角旦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神韵,演青衣袅娜依人,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各展风流;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也悚他三分。⑧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泣句句悲高亢起来,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唱笑戏,自豪感溢满于胸,朗朗然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响遏行云。⑨好多大班子慕名用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做事从一而终,一波波来人说客悻悻而归。⑩剧团八个大戏箱之外,他有个三十公分大小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打开箱子,有擦脸毛巾、小镜子、胭脂膏,也有针线包、纱布,还有跌打丸。大家戏称之“神秘九号”。⑪他干过场大事。有个大村村医是戏迷,车祸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出台戏,正巧与保长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他演主角,班头想给保长爹演,他断然拒演。⑫“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斩钉截铁,脸爆青筋。他是台柱子,无人可替,一走就砸场了。团长无奈,又联系兄弟剧团,给村长好说歹说,才救了场。⑬后来,他成了班主。再后来,日本鬼子进了中国。戏班子流离四方,枪炮声起,马上转移。不管转到哪里,看戏的也没几个,一年挣不了几个钱。一天,皇帝的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人倒是没事,可衣服却置换不起。他搬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但,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⑭19路军从抗日前线撤下来。他找到队伍说要义演。台下坐满士兵,有的衣服上还有血痕。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地狂风刮过来,头顶搭起的头柱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⑮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九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⑯“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有五角、一块、两块的纸币和硬币,也有闪亮的银元。⑰“这些一半给19路军,一半送我走……”言毕,倒地气绝。⑱19路军几千当兵的向他行军礼告别。风很大。⑲大家把他葬了。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戏之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编选自2020年第2期《小说选刊》,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看戏时不自觉地手舞足蹈、没见“他”跟谁学戏,但“他”却样样在行、一人能演所有角色等交代表现了“他”对戏的痴迷。B.“他”非要学戏,不愿当一辈子好吃好喝的厨师,是因为对戏的痴爱和报答父老乡亲的恩情,班头最后同意收“他”入班。C.“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表明“他”因为“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而无钱再买感到惭愧,也表现了对鬼子强烈的愤恨。D.“我做事从一而终”“速拿我九号箱来”等语言描写,一定程度上带着戏剧舞台的语言特色,也凸显了人物鲜明的身份和性格特征。(2)下列对本文艺术手法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说“他”是孤儿、接受村里人接济长大,为写“他”知恩报恩,不怕得罪保长给村医送殡唱戏以及给抗日的19路军义演做铺垫。B.“他”看戏入境的表现,惊得看戏的人拿眼戳“他”,以为“他”魔怔了,用了夸张手法,反映了“他”对戏的痴迷。C.小说叙写了一个孤儿由爱看戏到学戏、演戏,最后演戏时为救人而死的故事,表现出热爱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主题。D.小说中通过写观众听苦戏“喉咙发堵”“眼泪唰唰直流”“哭声大作”,听笑戏“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响遏行云”,直接表现了“他”唱戏的艺术魅力。(3)文章结尾老戏迷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下“戏之骨”三个字,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文中的“他”没有名字,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5分)3.(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易曰:“王臣蹇蹇①,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②,三曰忠谏,四曰戆谏③,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与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刬④令支而反者,(a)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b)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诎⑤于一剑,非武也;侄娣不离怀衽,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编选自《说苑•正谏》,有删改)【注】①蹇蹇(jiǎnjiǎn):高亨注:“謇謇,直谏不已也。”②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③戀(gàng)谏:鲁莽刚直地规劝。④刬:同“铲”,铲除,消灭。⑤诎:同“屈”。(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为不善A遍于物B不自知者C无天祸D必有人害E天F处甚高G其听甚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含义不同。B.“子幸记之”与“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C.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指代国家。D.“使烛雏主鸟而亡之”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辅佐君王的臣子直言进谏,不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是为了纠正君主的过失。B.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四个方面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C.将“文”“武”填入文中ab两个括号内,符合文义的顺序是a﹣武、b﹣文。D.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②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5)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请结合材料比较并说明哪位更符合孔子的观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中吕①】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②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③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④宽三寸。【注】①中吕: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②王实甫:元代著名戏曲家。③内阁:深闺,内室。④搂带:裙带。(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自别后”点明了词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作者从与别情相关的遥山、远水、杨柳、桃花入手写景,为下面定下了感情基调。B.“见杨柳……雨纷纷”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等展现出一副凄清冷落的景色,增强了寥廓冷落的感觉。C.“怕黄昏”四句一口气连用四个连环句,其格调和谐美妙,深入事理,鞭辟入里地揭示出黄昏时节女主人孤独伤感的心情。D.曲中用了较多的叠音词,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词曲的音韵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又加倍的渲染了景色,表达了一种绝望之情,可谓情景交融。(2)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指出,“虚”“实”结合,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请结合本曲对此做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大雅•荡》中写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化用此意。(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表明了理清“名”和“实”意义的重要性。(3)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否则,就会像《阿房宫赋》中“,”那样。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8分)6.(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隐”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写作策略,也是传统文学与史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无论是孔子的①_______,还是屈骚的香草美人,都有“隐”的成分在。因此《文心雕龙》专设“隐秀”一篇,与“比兴”“夸饰”等并举,以“文外之重旨”来解释“隐”的内涵。有文本之“隐”,也就有研究之索“隐”。“索隐”由此自然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之于文本的一种解读方式。“隐”是作者层面的写作手段,A_______。即此而言,《红楼梦》索隐派试图从小说文本表面的字里行间演经、求索出文本背后的微言大义,实际上是沿袭了传统学术的解经思维。既然作者说“真事隐去”,那就一定有隐去的历史真相,索隐派②_______的,就是要将这真相找出来,以使自己的阅读与接受符合传统学术的解经轨道。胡适的考证与这样的思维方式③_______。他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世代累积型小说采用历史演进法,主要考察小说的历史演进情况;二是对《儒林外史》《红楼梦》这类个人创作的小说,则侧重考证其作者与版本。(编选自《胡适与<红楼梦>百年阅读》,有删改)(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言简意赅孜孜不倦迥然不同B.春秋笔法孜孜不倦如出一辙C.春秋笔法孜孜以求迥然不同D.言简意赅孜孜以求如出一辙(2)下列各句中,与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繁漪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操纵着表层结构中的矛盾冲突,是整个剧本的动力。B.周萍对鲁大海没有他父亲那样的“雅量”,而是赤膊上阵,又骂又打。C.“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侍萍对悲剧现实无法解释又无法摆脱而发出的呼喊。D.《雷雨》遵循了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叙述了两个家庭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然而里面却牵扯了三十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3)《红楼梦》人物的命名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很多名字以谐音的方式向读者暗中传递艺术或思想信息。有的是暗示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请各举一例分析。(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8分)7.(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日熬夜、周末补觉成为了许多人的生活常态。可能有人以为,A_______,那周末多睡觉补回来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补觉能弥补的“熬夜损害”毕竟有限,而且过度补觉,可能会给身体造成额外的伤害。有研究发现,①经常周末补觉的人很容易被窗外的强光、马路上传来的噪音影响,②会长时间处于碎片化的“浅睡眠”状态,③在清醒和浅睡之间摇摆不定,④因此睡眠质量较差。⑤补觉时,人体的呼吸循环减弱、新陈代谢加快,⑥这可能导致脑部氧气和能量供应减少。⑦如果补觉时间太长,⑧就可能出现提不起精神而头晕乏力的情况。通常情况下,体内褪黑素活性升高,会使人产生困意。而褪黑素活性降低,就意味着身体正准备清醒。有研究发现,经常补觉的人褪黑素活跃时间比入睡时间提前了两个多小时,而起床3.5小时之后,褪黑素的活性才逐渐下降,这说明昼夜节律已经被打乱了。紊乱的昼夜节律,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身体机能出现异常状况,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B_______,但分时段地补觉,可以帮助我们在不打乱生物钟的前提下,弥补睡眠不足带来的影响。(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上岸”是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用语,一般就是指终于通过了某次考试或终于完成了某项既定的目标。有人说,生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上岸”,才能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稳定的大陆。也有人说,人生若只剩下“上岸”,人就会被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追赶,再也无法享受随机和未知带来的惊喜。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而宝玉将其“沁芳”的命名,自评为“新雅”。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沁芳桥”一景宝玉指出的“泻玉”有“倾泻”意,故“粗陋不堪”,不宜用在“应制”上面。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村名,直待请名方可。”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出或者说漏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红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而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贾政问宝玉的意见,宝玉便回道:“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之类,若要这样着迹说起来,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有删改)材料二: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材料三: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烟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籍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B.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D.“稻香村”最初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B.蘅芜苑处宝玉反对清客所拟“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印证了其“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C.中国古代园林与文学相辅相成,历代文人常据园林景致创作散文诗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也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D.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CA.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B.“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C.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D.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4)请分析材料一首段的论证思路。(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一观点,谈谈三则拟名的优劣。【解答】(1)B.“因为……张岱提出……”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可见张岱提出这一标准与是否认识到园林命名关键并无因果关系。故选:B。(2)A.“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可知,这种为了追求文辞华美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也应该归于“俗”。B.“印证了其‘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错误,由第四段“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出或者说漏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如在蘅芜苑中……‘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可知,蘅芜苑处宝玉反对清客所拟二联,是为了证明用典要“中”,即根据景来命名。D.“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错误,根据材料二“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知,应该给人“中”的感受。故选:C。(3)材料二中提到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如“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A.是司马光对先贤的敬慕,与园林造景无关。B.是“园林文学”的概念知识,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C.洞门“穿越性”是与“桃花源”意境有关,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D.是对园林设计建造者的要求,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故选:C。(4)材料一第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这是引用张岱的名言,同时将张岱的观点和现代“主题园”进行比较;第二句指出二者的区别点,“后者……而园林命名的关键……更在于雅俗”,指出园林命名的关键在“雅俗”,这两句为第一层。第三句先指出“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接着列举《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两处题名驳斥这一观点。最后以“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指出《红楼梦》中所涉用典之俗的三大问题。(5)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知道园林命名的规则,然后结合具体的名字进行分析。如材料一中提到园林命名要“雅”,用典要有新意;不能“犯忌”,一犯在违制,二犯在重名,三犯在“颓丧”;不能“不中”,就是要切合景物;不能太“实”,要含蓄。再看材料三第一段中,当诸人认为当名“翼然”时,“翼然”是指“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而贾政说“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可见这“翼然”与此处景致特点不合,也就是犯了“不中”这一条,所以从“中”这一方面来看,就不如“泻玉”更切合景致;第二段中宝玉认为“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可见这“泻玉”粗陋不雅,犯了违制这一条;结合“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可知,这“沁芳”切合此处景观,同时又含蓄蕴藉,非常雅致。答案:(1)B(2)C(3)C(4)①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的对比,表明园林命名的关键在于雅俗。②然后以“曲径通幽”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③最后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种。(5)①“翼然”一名,与景中的“水”无关,故不切景,俗在“不中”。而“泻玉”以“玉”喻水,更切景。②“泻玉”中的“泻”字粗陋不雅,俗在违制,犯忌;俗在不够切景,有“不中”之弊。③“沁芳”的“沁”切合景中之水,“芳”切合景中之花,既切景又不至于太“实”,做到了“蕴藉含蓄”,体现出了“雅”的真意。(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戏之骨张中杰①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村里人可怜他,给他几件旧衣服,时不时给他送碗粥。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好多厨师见他透钻,想收他为徒。②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一定要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了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到入境处,一忽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忽儿又自顾自地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回过头看他,连台上的演员也忘词了,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③“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拿正眼瞧他。④“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地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⑤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⑥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要是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瞒过了,原主演心中直怨抢人饭碗。⑦生角旦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神韵,演青衣袅娜依人,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各展风流;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也悚他三分。⑧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泣句句悲高亢起来,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唱笑戏,自豪感溢满于胸,朗朗然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响遏行云。⑨好多大班子慕名用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做事从一而终,一波波来人说客悻悻而归。⑩剧团八个大戏箱之外,他有个三十公分大小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打开箱子,有擦脸毛巾、小镜子、胭脂膏,也有针线包、纱布,还有跌打丸。大家戏称之“神秘九号”。⑪他干过场大事。有个大村村医是戏迷,车祸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出台戏,正巧与保长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他演主角,班头想给保长爹演,他断然拒演。⑫“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斩钉截铁,脸爆青筋。他是台柱子,无人可替,一走就砸场了。团长无奈,又联系兄弟剧团,给村长好说歹说,才救了场。⑬后来,他成了班主。再后来,日本鬼子进了中国。戏班子流离四方,枪炮声起,马上转移。不管转到哪里,看戏的也没几个,一年挣不了几个钱。一天,皇帝的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人倒是没事,可衣服却置换不起。他搬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但,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⑭19路军从抗日前线撤下来。他找到队伍说要义演。台下坐满士兵,有的衣服上还有血痕。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地狂风刮过来,头顶搭起的头柱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⑮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九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⑯“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有五角、一块、两块的纸币和硬币,也有闪亮的银元。⑰“这些一半给19路军,一半送我走……”言毕,倒地气绝。⑱19路军几千当兵的向他行军礼告别。风很大。⑲大家把他葬了。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戏之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编选自2020年第2期《小说选刊》,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他”看戏时不自觉地手舞足蹈、没见“他”跟谁学戏,但“他”却样样在行、一人能演所有角色等交代表现了“他”对戏的痴迷。B.“他”非要学戏,不愿当一辈子好吃好喝的厨师,是因为对戏的痴爱和报答父老乡亲的恩情,班头最后同意收“他”入班。C.“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表明“他”因为“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而无钱再买感到惭愧,也表现了对鬼子强烈的愤恨。D.“我做事从一而终”“速拿我九号箱来”等语言描写,一定程度上带着戏剧舞台的语言特色,也凸显了人物鲜明的身份和性格特征。(2)下列对本文艺术手法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开头说“他”是孤儿、接受村里人接济长大,为写“他”知恩报恩,不怕得罪保长给村医送殡唱戏以及给抗日的19路军义演做铺垫。B.“他”看戏入境的表现,惊得看戏的人拿眼戳“他”,以为“他”魔怔了,用了夸张手法,反映了“他”对戏的痴迷。C.小说叙写了一个孤儿由爱看戏到学戏、演戏,最后演戏时为救人而死的故事,表现出热爱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主题。D.小说中通过写观众听苦戏“喉咙发堵”“眼泪唰唰直流”“哭声大作”,听笑戏“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响遏行云”,直接表现了“他”唱戏的艺术魅力。(3)文章结尾老戏迷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下“戏之骨”三个字,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文中的“他”没有名字,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解答】(1)C.“感到惭愧”“对鬼子的愤恨”错误,主要说明了“他”有对戏班的活路和一生挚爱的戏的出路的忧虑,还可能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茫然。故选C。(2)A.正确。B.“夸张”错误,用“戳”写“眼”,应是比拟。C.“表现出热爱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主题”错误,主题应该是“义”,一方面重义轻财,知恩图报;一方面讲民族大义,为抗战出力。D.“直接表现”错误,观众的反应是从侧面来写他的,是侧面表现“他”唱戏的艺术魅力。故选A。(3)从“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一定要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了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到入境处,一会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会儿又自顾自地哈哈大笑,手舞足蹈”可知,他痴迷于戏,看戏入迷;从“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扮小生俊逸风流……至于扮旦角,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就能补啥;要是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能被瞒过”可知,他有戏剧天赋,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从“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可知,他为人硬气,报答村里人的恩情;从“好多大班子慕名用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有个村医是戏迷,老死以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保长的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保长的爹演,他断然拒演”可知,他拒绝重金礼聘,断然拒绝给保长的爹唱戏,说明他他重义轻财,为人硬气;从“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可知,他舍己救人,为救二大爷和小孙子被门柱砸死。从“19路军从抗日前线撤下来。他找到队伍说要义演”可知,他找到队伍说要义演,支持抗日大业;从“这些一半给19路军,一半送我走……”可知,把自己的积蓄一半送给19路军,彰显了民族大义。(4)从叙述人称的角度看,从“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村里人可怜他,给他几件旧衣服,时不时给他送碗粥”可知,本文以第三人称“他”叙述故事,表现了人物身份卑微。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从“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想收他为徒”可知,这些内容又写出“他”知恩图报,天资聪颖等,卑微的出身与高尚的人格形成对比,更好地反衬了人物的人格魅力。从揭示主题的角度看,“他”可以是文中具体的小说主人公,也可以指社会上具有与“他”相似品格的其他人,使得人物既有小说的典型性,又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更能凸显小说的主旨。“他”没有名字,活着轰轰烈烈,死后被称为“戏之骨”,使作品显得含蓄蕴藉,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答案:(1)C(2)A(3)①他痴迷于戏,有戏剧天赋。看戏入迷,演啥像啥。②他重义轻财,为人硬气。做饭、唱戏,报答村里人的恩情;拒绝重金礼聘,拒绝给保长的爹唱戏;舍己救人,为救二大爷和小孙子被门柱砸死。③他支持抗日大业,彰显民族大义。主动为19路军义演,把自己一半的积蓄捐给19路军。(4)①表现了主人公出身的卑微,以此反衬“他”的性格和精神,彰显了人物的人格魅力。②以“他”称之,使之成为一类人的代表,增强了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使作品更有普遍意义。③使作品显得含蓄蕴藉,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的兴趣。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5分)3.(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易曰:“王臣蹇蹇①,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②,三曰忠谏,四曰戆谏③,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与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刬④令支而反者,(a)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b)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诎⑤于一剑,非武也;侄娣不离怀衽,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编选自《说苑•正谏》,有删改)【注】①蹇蹇(jiǎnjiǎn):高亨注:“謇謇,直谏不已也。”②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③戀(gàng)谏:鲁莽刚直地规劝。④刬:同“铲”,铲除,消灭。⑤诎:同“屈”。(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为不善A遍于物B不自知者C无天祸D必有人害E天F处甚高G其听甚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含义不同。B.“子幸记之”与“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C.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指代国家。D.“使烛雏主鸟而亡之”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认为,辅佐君王的臣子直言进谏,不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是为了纠正君主的过失。B.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四个方面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C.将“文”“武”填入文中ab两个括号内,符合文义的顺序是a﹣武、b﹣文。D.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②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5)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请结合材料比较并说明哪位更符合孔子的观点?【解答】(1)句意:凡是到处做了不好的事自己还不知道的人,(即使)没有天祸也一定会有人害。天虽在最高处,但它却能听到最底下的事。“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中,“……者”意为“……的人”,因此“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做“者”的定语,语意紧密,形成“者”字结构,故其后C处应断开;“无天祸必有人害”意为“没有天祸也一定会有人害”,“无天祸”“有人害”是并列成分,句意完整,其后E处应断开;“其听甚下”的“其”为代词,代指“天处甚高”中的“天”,作“听”的主语,故其前G处应断开。综上应在CEG三处断开。(2)D.有误,亡:让……逃跑;使……灭亡。句意:派烛雏主管禽鸟但他却让禽鸟飞走了;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的话。故选:D。(3)D.“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曲解文意。由原文第四段“使烛雏主鸟而亡之”可知,烛雏确实失职,并且犯了罪。再由“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可知晏子故意列举烛雏的三条罪状是要让景公认识到,如果真的杀了烛雏就处罚过重了,而不是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故选:D。(4)①“度”,揣度;“权”,权衡;“宜”,适宜;“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译文:聪明的人揣度君主的心理来权衡时势,调节事情的缓急并且处以适宜的方式,对上不危害国君,对下不因此危害自身。②“殷忧”,深重的忧患;“既”,已经,……后;“纵情”,古今异义,放纵感情;“傲物”,看不起。译文:别人通常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放纵自己的感情来轻视别人。③“以”,凭借;“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的天下;“下”,名词作动词,自降身份;“从”,跟随;“故事”,古今异义,旧事。译文: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而跟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5)根据第一段“孔子曰:‘吾其从讽谏乎’”可知,孔子赞成婉言隐语的讽谏方式。根据第二段鲍叔“君直言,臣直对……除君过言,天且闻之”可知,他是列举齐桓公治国事实直言劝谏,这属于直接劝谏。根据第三段晏子看似帮景公说话,其实是想借“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说明景公不应“重鸟而轻士”,过重地处罚烛雏。这是婉言隐语来启发君主,符合讽谏的特点。答案:(1)CEG(2)D(3)D(4)①聪明的人揣度君主的心理来权衡时势,调节事情的缓急并且处以适宜的方式,对上不危害国君,对下不因此危害自身。②别人通常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放纵自己的感情来轻视别人。③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而跟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5)①晏子的劝谏方式更符合孔子观点。②孔子“从讽谏”,赞成婉言隐语的劝谏方式。③鲍叔运用齐桓公治理国家的四个实例,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齐桓公的过错,属于直接劝谏。④晏子借列举烛雏的三项罪名,委婉地告诫景公对烛雏处罚过重,用婉言隐语来启发君主不应“重鸟而轻世”,属于“讽谏”。因此晏子更符合。参考译文:《周易》上说:“王室的臣子忠贞正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臣子忠贞正直地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君主出现过失,那是国家危亡的先兆;看见君主有过失却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忽视君主的危亡,是忠臣不忍为之的。如果进谏三次仍不被采纳就要离开,不离开就会断送性命。断送性命的行为,是有德行的人不会做的事。所以进谏的方法有五种:一是直言进谏,二是和颜悦色、低声下气进谏,三是忠心耿耿进谏,四是鲁莽刚直进谏,五是委婉进谏。孔子说:“我还是比较赞成以委婉的态度进谏啊!”不进谏就会危及君王安危,坚持进谏又危害自身性命,与其危害君王,不如使自身受损。自身遭受危害而进谏始终没有被采用,那么所谏之言也就没什么用处了。智慧的人揣度君王的心思权衡时机,掌握事情的缓急而处理适宜,对上不危及君王,对下也不危害自身。所以(这样进谏)对国家来说,可使国家不受危害,对自己来说,又不会造成自身生命危险。齐桓公对鲍叔说:“我想铸造一口大钟,来显示我的名声。我的作为,难道比尧舜差吗?”鲍叔说:“请问君主您的作为。”齐桓公说:“从前,我围谭国三年,得到它而不自我夸耀,这就是仁;我北伐孤竹国,消灭令支国而凯旋,这就是武;我召集葵丘的会盟,以此平息天下的战事,这就是文;诸侯中携带美玉来朝拜的有九个国家,我没有接受,这就是义。这样,文武仁义我全都具备了。我的作为难道比尧舜差吗?”鲍叔说:“君主您直言,我也直率地回答。从前,公子纠为兄,在上位您却不谦让,这不是仁;违背先祖太公的遗言去侵犯鲁国,这不是义;在会盟台上,屈服于(曹沫的)一把剑,这不算武;姊妹侄女不离怀抱,这不是文。凡是到处做了不好的事自己还不知道的人,(即使)没有天祸也一定会有人害。天虽在最高处,但它却能听到最底下的事。消除您错误的话,上天将会听到的。”齐桓公说:“我有过错,幸亏您记住了它,这是国家的福气。如果不是您赐教,我几乎犯下大的罪过,使国家受辱。”齐景公喜好用弋射禽鸟,派烛雏主管禽鸟但他却让禽鸟飞走了,齐景公大怒想要杀死烛雏。晏子说:“烛雏有罪,请让我把他的罪过列举给他,然后再杀死他。”齐景公说:“行。”于是晏子就把烛雏叫到齐景公的面前,列举他的罪过,说:“你为我们国君掌管禽鸟却让它们飞走了,这是第一重罪;让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重罪;让诸侯知道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看重禽鸟而轻贱士人,这是第三重罪。”晏子列举完烛雏的罪过,就请(景公)杀死他。齐景公说:“算了吧。”没有杀烛雏还向他道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中吕①】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②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③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④宽三寸。【注】①中吕: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②王实甫:元代著名戏曲家。③内阁:深闺,内室。④搂带:裙带。(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起句“自别后”点明了词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作者从与别情相关的遥山、远水、杨柳、桃花入手写景,为下面定下了感情基调。B.“见杨柳……雨纷纷”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等展现出一副凄清冷落的景色,增强了寥廓冷落的感觉。C.“怕黄昏”四句一口气连用四个连环句,其格调和谐美妙,深入事理,鞭辟入里地揭示出黄昏时节女主人孤独伤感的心情。D.曲中用了较多的叠音词,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词曲的音韵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又加倍的渲染了景色,表达了一种绝望之情,可谓情景交融。(2)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指出,“虚”“实”结合,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请结合本曲对此做简要赏析。【解答】(1)D.“表达了一种绝望之情”错误,不是“绝望之情”,写的是少妇相思之苦。故选:D。(2)先看曲中的虚写,“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濛,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遥山隐隐”“远水粼粼”是女子设想远行人路上经过的山山水水,仿佛自己的心也随着他远去了。这是想象的画面,是虚写,表现了女子对远行人的不舍与牵挂。此句与后文“断肠人忆断肠人”暗合,使得诗歌结构与情感抒发更贴合自然。再看实写,“见杨柳飞绵滚滚”到曲末是实写: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杨柳桃花,香风暮雨无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下片直接描摹女子的相思情态。“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表达的是少妇的闺怨情绪,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又不可能不忧伤。前四句在写法上是每句重复两三字,有一唱三叹之妙,说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而这种日复一日折磨的结果就是玉肌消减、衣带渐宽。末尾摹拟一个局外人的口吻询问,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纯情坚贞。这部分实写暮春清冷黯淡之景,实写看花掩门哭泣之举,实写思念忧愁痛苦之情,寄寓着闺中女子对远行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最后看效果,既有想象中远行人的远行的场景,又有女子在家中无处不在的相思场景,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也让情感更加深沉动人。答案:(1)D(2)①虚写指“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遥山”“远水”是女子想象之景,寄寓她对远行人的牵挂之情。“断肠人忆断肠人”一笔两写,写自己思念远人,同时想象远行人也在思念自己。②“见杨柳飞绵滚滚”到“掩重门暮雨纷纷”是实写暮春清冷黯淡之景,寄寓着闺中女子对远行人的无限思念之情。③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译文: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濛,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匆匆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伤心?旧的泪痕还未干透,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闺中思妇怀人的曲子。全篇按写法可划为两层。前六句为前一层,写了女主人公面对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绪。句法对仗工整,每句后两字叠用、以衬托情思之缠绵。远山近水,杨柳桃花,香风暮雨无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转移,实质上是对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第二层直接描摹女子的相思情态。前四句在写法上是每句重复两三字,有一唱三叹之妙,说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而这种日复一日折磨的结果就是玉肌消减、衣带渐宽。末尾摹拟一个局外人的口吻询问,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纯情坚贞。全曲大量运用叠字、叠词,含情脉脉、如泣如诉,情致哀婉动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自别后遥山隐隐,更哪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有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王实甫《别情》)这首曲是用两支小令组成的,即《十二月》与《尧民歌》。它描写了闺中女子思念远离家乡的心上人的情形。曲子借境抒情,山、水、桃、柳、内阁、重门无不紧系思念之情,最后描写伤心的泪痕重重,以致身躯瘦损,衣带宽松。一种哀婉动人,不容易捉摸的感情,经过作者以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描述,将它表露无遗。在小令《十二月》中,起句中的“自别后”可以说是点明了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接着作者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凄清零落的景色。山是遥山,水是远水,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其对仗句中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棉、醉脸、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二是加强了寥廊冷落的感觉,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可谓情景交融。而在《尧民歌》中,作者便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连环与夸张的手法写少妇相思之苦。其中的语言虽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如“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表达的是少妇的闺怨情绪,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又怎么能不忧伤呢?作者用散文句法,使得意思显豁,明白如话,再加上“忽地”“怎地”等口语的运用,读起来使人感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少妇等待归人,每天以泪洗脸,“新啼痕压旧啼痕”,实在悲苦。日子就在相思中过去了,瞧,少妇身体又瘦损了,连腰带都宽了三寸。结句塑造了一怨妇的体态,增强了形象感。在韵律上,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是对仗中的两句对,使曲子在优美音韵中结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大雅•荡》中写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两句化用此意。(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两句,表明了理清“名”和“实”意义的重要性。(3)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否则,就会像《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那样。【解答】故答案为:(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重点字:寡)(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重点字:名)(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重点字:鉴)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8分)6.(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隐”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写作策略,也是传统文学与史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无论是孔子的①_______,还是屈骚的香草美人,都有“隐”的成分在。因此《文心雕龙》专设“隐秀”一篇,与“比兴”“夸饰”等并举,以“文外之重旨”来解释“隐”的内涵。有文本之“隐”,也就有研究之索“隐”。“索隐”由此自然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之于文本的一种解读方式。“隐”是作者层面的写作手段,A_______。即此而言,《红楼梦》索隐派试图从小说文本表面的字里行间演经、求索出文本背后的微言大义,实际上是沿袭了传统学术的解经思维。既然作者说“真事隐去”,那就一定有隐去的历史真相,索隐派②_______的,就是要将这真相找出来,以使自己的阅读与接受符合传统学术的解经轨道。胡适的考证与这样的思维方式③_______。他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世代累积型小说采用历史演进法,主要考察小说的历史演进情况;二是对《儒林外史》《红楼梦》这类个人创作的小说,则侧重考证其作者与版本。(编选自《胡适与<红楼梦>百年阅读》,有删改)(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言简意赅孜孜不倦迥然不同B.春秋笔法孜孜不倦如出一辙C.春秋笔法孜孜以求迥然不同D.言简意赅孜孜以求如出一辙(2)下列各句中,与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DA.繁漪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操纵着表层结构中的矛盾冲突,是整个剧本的动力。B.周萍对鲁大海没有他父亲那样的“雅量”,而是赤膊上阵,又骂又打。C.“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侍萍对悲剧现实无法解释又无法摆脱而发出的呼喊。D.《雷雨》遵循了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叙述了两个家庭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然而里面却牵扯了三十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3)《红楼梦》人物的命名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很多名字以谐音的方式向读者暗中传递艺术或思想信息。有的是暗示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请各举一例分析。【解答】(1)春秋笔法:孔子修订史书《春秋》,在行文中暗寓褒贬,后把文笔婉转而暗含褒贬的写作手法称为“《春秋》笔法”。言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第一空根据原文“还是屈骚的香草美人,都有‘隐’的成分在”,可见“春秋笔法”符合“隐”特点,故此处应填“春秋笔法”。孜孜不倦:形容勉力勤奋,不知疲倦。孜孜以求: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地追求。第二空根据“既然作者说‘真事隐去’,那就一定有隐去的历史真相”及“就是要将这真相找出来,以使自己的阅读与接受符合传统学术的解经轨道”可知,语境倾向“坚持不懈”,没有突出其勤奋之意,故选“孜孜以求”。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如出一辙: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言论或行动完全一样。第三空根据“他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世代累积型小说采用历史演进法,主要考察小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南省荥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最后冲刺)英语试卷含解析
-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中2025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英语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苏、锡、常、镇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英语试卷含解析
- 9.2《项脊轩志》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四川省自贡市衡水一中富顺学校2025届高考临考冲刺数学试卷含解析
- 安徽省皖北名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英语试卷含解析
- 湖南省怀化市中方一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5届江西省临川市第一中学高考冲刺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东菏泽一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数学试卷含解析2
- 广东省三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英语试卷含解析
- XX系实验室安全隐患自查台账
- 龙门吊轨道基础计算书汇总
- 项目工程管理流程图
- 肿瘤科护理工作计划
- 宿舍热水设计计算
- 2021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物理试卷
- 架空输电线路杆塔位移计算
- “杜仲壮骨丸”产品召回评估报告
- 简易注销全体投资人承诺书
- 一年级拼音竞赛题
- 转炉副枪探头_贺力士提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