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常州市重点中学高三练习题一(全国卷I)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梦见过在烛光下操劳的银匠,特别记住了他头顶甲处的那一团白发。(甲)深不见底的墨夜,夜的中间是趣年明
的一汪烛辉……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劳动?它们共生共长吗?(乙)我在那个清展喝拉自己:永远不要离开劳动——
虽然我从未想过、也从未有过离去的念头。
我渐渐明白:要始终保有富足,积累的速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积累。诚实的劳动者和艺术家一块儿发现了
历史的哀伤,即:不能够C
(丙)滋生万物的对地接纳了艺术家,野地也能够拒绝,并且做得做带彻底:强加于它的东西最终就不能立足。
泥土像好的艺术家,看上去沉静,实际上怀了满腔热情。艺术家可以像绿色火焰,像青藤,在大地上燃烧。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闪烁B.掬得起C.嘱托D.毅然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诗概念是西方学者根据“荷马史诗”等资料归纳总结的,其要素有三:是长篇巨制、有神话故事、有作者。这样
的概念标准适用于西方史诗,对中国汉语史诗却并不适用。19世纪,黑格尔曾在《美学》中断言“中国人却没有民族
史诗20世纪,中国学者对此观点提出了种种意见,但仍是以西方史诗理论为依据进行探讨解释,均不够准确。
汉语史诗形成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五帝时代,发展于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夏商西周三代,繁荣于中华文明转型的春秋
战国时期,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西方史诗的内涵特征。其一,汉语史话独立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内部,如虞族内流传的
是《韶》乐,夏族内流传的是《九歌》,商族内流传的是《商颂》等,而西方史诗融合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之间,如《荷
马史诗》反映了爱琴海周边众多部族的故事。其二,汉语史诗因中华文明的农耕生产、血螺管理等基础原因而在内容
上表现为“天体日月崇拜史诗”“山川土地崇拜史诗”“祖先世系崇拜史诗”等类型内容,与西方史诗仅仅表现为
“英雄史诗”不同。其三,汉语史诗因中华文明的各种仪式、通神法器而表现为早期的“图”“话”结合到后期的
“图”“书”结合的世代传承方式。“图”是永恒不变的史诗主题,“话”与“书”则是不同时期的具体演述。
西方的史诗既可以在宗教场所演述,又可以在民间集体聚会场合演迷。中国的汉语史诗,在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
阶段只在宗庙社坛中演述,是宗教、政治、伦理的三合一,所表达的是血缘族群共同的集体意识。也正因为如此,原始
时代的神话思维、原始意象在中国的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一直延续保存下来,并通过在宗庙现场的演述实践而发
扬光大。而西方氏族社会的神话思维、原始意象在进入文明社会后便不再延续。由于在宗庙里演述,包含宗教、政治、
伦理等内容,所以汉语史诗又称“颂诗”“雅诗”。此外,据甲骨文、青铜铭文可知,汉语史诗还被称为
“祝”“典”“册”“史册”“作册”“再册”等。总之,汉语史诗在内涵、外延、称谓、特征等方面都与西方史诗有
很大不同0
古稀腊轴心文明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代表原始神话思维的史诗被代表理性思维的哲学所取代。柏拉图在《理想国》
第三卷表示,要把荷马等诗人驱连出他的《理想国》。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指出,这是因为“柏拉困处在希腊文
化由文艺高峰转向哲学高峰的时代”。而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农耕生产、血缘管理长期延续发展,宗教、
政治、伦理三合一传统有很强的惯性力量,神话恩维、原始意象仍有深刻影响,因而史诗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繁盛;另
一方面,社会开始转型,理性思维张扬,宗教、政治伦理逐渐分离,出现了诸子争鸣、百花齐放的哲学繁荣景象。
从五帝文明起源到夏商西周文明早期,血缘部族内独立发展的汉语史诗,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融合转化,创新形
成汉语新史诗、颂诗。这些汉语新史诗、颂诗,既继承了以往2500多年史诗的原始意象、集体意识等,又发展了理性精
神、个体意识、哲学思维。汉语新史诗、颂诗这两方面的融合,体现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等价值观念。这
些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其后2500多年间中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今天,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
指导,立足中国实际,科学借鉴西方史诗理论,概括汉语史诗概念、术语,构建中国特色汉语史诗理论体系。
(摘编自江林昌《建构中国特色汉语史诗理论体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诗”这一概念源于“荷马史诗”,包括三个要索,但其标准并不适用于中国汉语史诗。
B.对于黑格尔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观点,中国学者虽持反对意见,但立论依据不正确。
C.汉语史诗与中华文明密不可分,在内涵外延、称谓、特征等方面与西方史诗相去甚远。
D.西方史诗可以在宗教场所和民间集体聚会场合演述,而汉语史诗只能在宗庙社坛中演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文化比较的视角阐述汉语史诗与西方史诗的不同,澄清了对汉语史诗的错误认识。
B.文章在论述汉语史诗的三个内涵特征时,除了与西方史诗进行对比外,还运用了例证法。
C.文章引述柏拉图和朱光潜的观点,有力地论证了古希腊轴心文明是西方史诗的高峰时期。
D.文章末段归纳了汉语史诗发展史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与影响,指出如何对待汉语史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史诗独立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内部,内容多样;而西方史诗融合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之间,内容单一。
B.汉语史诗的“颂诗”“雅诗”“祝”“典”等称谓包含了宗教政治、伦理等内容,体现了其在宗庙里演述的特点。
C.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转型时期,在此期间,不仅史诗发展繁盛,而且哲学也呈现出繁荣景象。
D.汉语史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等价值观念,促进了其后中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前信息的困境由过去的匮乏转化为过剩。一方面,海量信息以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
假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人们应用媒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如何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
诸如“今日头条”等资讯类App,借助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数据自动过滤掉部分信息,在短
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信息过剩的困境。
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激化了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市场需求决定着供给,用户对于个性化信息的需求,
刺激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产生。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技术,通过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这种
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较之传统的人工信息在内容的把关上更为精准,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
感,真正实现了用户对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摘编自齐沛尧《浅析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材料二:
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高效地打造了一个“私人定制”的时代。然而换个角度看,技术、算法与其说是引领
者,不如说是迎合者;与其说是提供思考的导师,不如说是强化偏见的囚徒。
技术为用户量身打造信息,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却关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门。我们或可名之为“孤岛效
应”——在自我重复、自我肯定、自我强化中,公众的知识、思想逐渐固化,成为海面上的一座座孤岛。只看自己喜
欢的、只读自己认同的,难免会带来固执己见、固步自封的危险。
(摘编自《算法时代,人民日报透过舆情看大势》)
材料三:
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流量焦虑”;而智能推荐改变原有分发模式,又带来了“算法焦虑”。
流量焦虑之下,各种“哭晕体”“震惊体”频现,偏激观点、浮夸文风令人不适;算法焦虑背后,则是所谓的“推荐
阅读”助长了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的传播。
现实中,一些互联网信息平台确实在内容审核上下了大力气。某信息聚合类APP的员工中,内容审核团队几乎占
去了一半。但“偏轨”问题一再发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内容的生产靠“众包(一种新闻生产模
式,新闻机构通过网络平台邀请用户为新闻报道贡献内容,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性,承担包括消息源、文字记者、
摄影师、评论员等多种角色)”、内容的分发靠算法,这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既缺少“总编辑”,也缺少“把关
人”,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生产和分发一旦“去编辑化”,审核团队人再多,也无法应付海量内容。而如果媒体
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也难保导向。
技术承载着价值,决定了它可以也应该成为主流价值的载体。比如,在决定给用户推送哪些内客时,不但要考虑
用户的个人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各取所需”;更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
对错。技术不是号称中立、逃避贵任的借口,而应该成为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人口。
重视技术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更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学会“驯服”算法、驾驭技术。算法的优
势在于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这也启示主流媒体,不能再
“埋着头”创作、“仰着头”传播,而必须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
(摘编自《用主流价值纾解算法焦虑》)
1.下列不属于对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产生的原因表述的一项是
A.大量无序信息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当今的人们己陷入无效信息、虚假信息泛滥的困境。
B.当代社会已由信息匮乏转化为过剩,如何快速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
C.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能使当代广大用户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D.在高度信息化当代社会中,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广泛的“流量焦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受用户欢迎,看似在引领用户成长,实则放弃了媒体的社会责
任。
B.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但是也给广大用户们带来了固执己见、固步自封的危
险。
C.算法推送能让被过剩信息包围的用户减少虚假信息的干扰,但又因“推荐阅读”的方式迎合用户而助长了虚假信
息。
D.一味追求“众包”生产新闻内容和靠算法分发内容体现了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技术的过分依赖,易导致新闻价值偏
差。
3.在信息化社会,众多网络信息平台盛行运用算法推送存在较多的弊端,请结合全文提出改进的建议。
4、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
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
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
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
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
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
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
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
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
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
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
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
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
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照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施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啊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着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追忆公主出嫁时鸟低语、笳悲鸣,渲染凄凉之氛围,两者对比,突出远嫁之悲切。
B.第三句正用杜甫“环佩空归月夜魂”之典,表意深婉;第四句点明诗歌题目,令人怅惘。
C.顼联对仗工整,议论深切,升华了怀古之意,又在矛盾中表达了怜惜之意、愤激之情。
D.诗歌情感一波三折,先是无比怜惜,然后是尖锐痛击,最后又以无可奈之意默然收束。
E.诗歌以描写记叙展现历史场景,以议论借古讽今,又以抒情的笔调回归历史上的唐代。
2.这首诗的尾联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最近在讲话中曾引用了梁启超先生的名言:“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这句话,
对我们青年人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启示:认识责任,是成人的前提条件;承担责任,才能真正成人。
请以“成人之始与终”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歌曲《我的祖国》中有这样的歌词: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请以“祖国风光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7、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触动年轻人?从近年来涌现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本草中国》等优秀作品
看,文化题材纪录片是一个绝佳的载体。
纵览改革开放40年来的壮阔历程,纪录片一直在发挥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从《话说长江》到《望长城》,传统
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作品一直在为巨变中的中国凝聚社会与文化上的共识。作为当下中国的主流文化般式,党的十八大
以来,纪录片创作领域愈加繁荣,一批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主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积极响应新时代的挑战和人民
群众的文化需求。
为什么文化题材纪录片收获点箝无数,被寄予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除了内容精良、画面优美等因素外,把传统
素材引入生活场景,把传统价值对接时代需要,同样是重要原因。要看到,文化从来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
的;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翎造性转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文化题材纪录片能否成功,最为关键的就是解决好
如何创造性继承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价值、人生价值和历史资源的问题。
例如,系列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采取了全新视角,从冰冷的文物中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并且营造出了“纪
录片创作一博物馆推广一观众游客参与”的文化领域深入融合的态势。近年来产生广泛影响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关
注传承传统技艺的故宫文物修复工匠,通过贴近生活式的拍摄手法,成功地呈现出他们身上蕴含的工匠精神和生活态
度。
可以说,纪录片是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所借用的主要媒介手段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制作机构都
加强了对文化题材纪录片创作的投入,持续推出大量优秀纪录片作品。但也要看到,仍然有相当部分作品观念陈旧、
形态落后,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还处于“开中药铺''的简单罗列阶段,有些甚至为了获得项目资助和轰动效应,不惜
编造和篡改,带来了传统文化的失真与失质等问题。
对此,进一步加强纪录片的创作质量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在更好研究受众需求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内容、形式、表现等问题。传统文化于我们并不遥远,但似乎又缺乏确切感。只有呼应
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任务,采用融合创新的方式去挖掘和转化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增进传统文化
的时代感、生活感、意义感,打造不负新时代的文艺精品。
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方式。《本草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纪录
片,借助中医、茶文化等广受世界瞩目的优秀内容,成功地将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传播到海外。
我们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交流,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具有跨文化潜质的元素,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创新转化、
有效传播,增进全球观众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
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借文化题材纪录片讲好传统文化的故事,带领观众领略
更多传统文化之美,一定能更好推动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
《人民日报:在纪录片中遇见传统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纪录片是让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触动年轻人的绝佳的载体。
B.文化趣材纪录片收获点赞无数,对接时代需要是最重要的原因。
C.“传承”和“创新”是判断文化题材纪录片成功的关键因素。
D.呼应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任务,就能打造文艺精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展开论证,在逻辑上是层层深入的。
B.文章引用的话.既收束全文.也有力地证明r文章的中心论点。
C.文章运用多种论证万法.主要论证了纪录片创作领域愈加繁荣的原因。
D.第四段的例证都论证了文化题材纪录片如何成功的问题,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肯定了大量优秀纪录片的产生,也指出了部分纪录片存在的失真、失质的问题。
B.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所以文化题材纪录片一直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
C.我们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交流,创新转化并有效传播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
D.借文化题材纪录片讲好传统文化故事,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有积极意义。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实主义精神是传统戏曲的本质属性之一,几乎所有的古代经典戏曲剧目,都拥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即真实地表
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整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客观地观照时代特征,辩证地分析社会本质,具有明确的个人主张和社
会教育意义。
上世纪初,随着新剧进入并风行中国,传统戏曲也开始了改革,现实题材被大量采用,诸如革命暴动、妇女解放、
时事新闻等。于是写实与写意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戏曲现代戏剧目,为数不多。但是,
无论从文学性还是从戏剧性而言,现代戏曲完全可能发掘、塑造出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人物形象。其所倚靠的,
有对史料的新发现、对人性的再挖掘、对时代社会的再分析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理性推论和感性想象,
上海京剧院的革命现代戏《浴火黎明》以“红岩”故事为背景和构架,演绎了1949年前后几住狱中共产党员的形
象。综观全剧,戏曲的写意性与话剧的写实化相匹配,纯熟的音乐和唱腔,流利的身段与造型,观众可清晰地感到将
高度技艺性与高度政治性相结合的京剧现代戏的底短。该剧的第一男主角范文华既不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也不是彻
底的叛徒,他在狱中经历了一场“不坚定的革命者——不彻底的叛徒——坚定的革命者”的精神“过山车”。范
文华这一人物不仅担当了全剧矛盾冲突和情节突转的动力,更是建构了全剧的多元主题,即“信仰的坚持或放弃”的
传统主题和“信仰的迷失和争夺”的新主题。饰演范文华的傅希如则藉剧本之力,表现了强烈的精神痛苦和意志迷惘,
不少观众认为,这位不坚定的共产党人从惶惑到抉择的过程,要比众多他正面和纯反面的人物形象更可信,对革命胜
利主题的诠释也就更有力。看来,对于这一经过对历史的分析、对人性的诠释而虚构出来的人物形象,当代戏曲现代
戏的观演双方都有审美的需求。
回顾小说《红岩》问世后3年间所出现的优秀改编或延伸作品,无论英雄、叛徒还是敌人,许多艺术形象都成了
后世可复制却难超越的现实主义的典型,不仅因人物鲜活、艺术精湛,且因彼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已经远去、不能
复返。
现实主义的核心任务,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求最形象、最真实和最深刻地反映人与时代、社会生活
的本质。既然要以高度提炼的典型取胜,那么其典型性必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时代所牵制和限制。这也许就是一些经
典现实主义剧作被原封不动地搬到当代舞台时,频遭笑场的原因。现实主义创作永远处于社会变化、时代变迁的危机
之中,始终经历着不断发现典型、创造典型的过程。
(摘编自胡晓军《戏曲的现代性及现实主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在几乎所有的古代经典戏曲剧目中,属传统戏曲的本质属性。
B.现代戏曲可以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对人性的诠释等手段创作出“新”人物形象。
C.以“红岩”为背景的《浴火黎明》以高度政治性,建构了关于信仰的多元主题。
D.因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已难复返,许多现实主义的艺术形象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阐述了现代戏曲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与传承。
B.文章从角色的重新演绎和观众评价两方面,论证《浴火黎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C.文章指出现实主义的核心任务有两个方面,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严密的论证。
D.一些经典现实主义剧作照搬到当代舞台频遭笑场,证明典型性受时代性的限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剧风行中国前,传统戏曲缺乏现实题材和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人物形象。
B.范文华这个经历了精神“过山车”的人物形象,符合当代观演双方的审美需求。
C.《浴火黎明》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在其“红岩”的革命题材、虚构的人物形象。
D.作为《红岩》中的众多典型人物形象,只能被后世戏剧复制,而不可能被超越。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已成为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最钟爱的主题,以至于它占据了我们关于未来的主要想象空间。
不幸的是,这些作品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似乎人类未来的主要内容就是与
机器人的斗争。同时,过去一百年充斥在科幻文化中的拟人化手法也把人工智能窄化了。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
典型形式和一个发展方向,而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它可以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人工智
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还在于,好莱坞电影中总是将机器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归于感情或者说是“爱”,其实
人的社会性存在是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生命研究领域最大的难题。人工智能必须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
修正机制,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性个体的假设之上。问题在于,世界上不止有一个个体,还有无数他者,如何以算法
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这才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难点所在。心灵没有
方程式,社会性的心灵更加无法用算法解决,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
然而,人的社会性在今天这个网络社会受到了新的挑战。近20年来,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技术在明显加速,我
们能够感觉到各种技术对生活的“重置”。技术的发展在引诱着也在强迫着我们跟随,不断跟它一起更新换代一引
诱是因为花样翻新、追求时尚,而强迫是因为整个服务系统在更新,我们只能跟着更新,否则等待你的是脱离网络、
去社会化。这种加速度,这种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取消了我们自主的学习与生产。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能保持艺
术创造的欲望?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最切近的应用场景中,淘宝、京东设置了众多的“推荐”和“方便”,这些“方便”不但是
引导消费的诱饵,更是对我们自身性的诱导和窄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合作中,我们的偏好被强化。据说阿里巴
巴对每一个淘宝用户的定义,可以拓展到几千个标签。这意味着,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欲望、需求、目的、冲动。
然而,这只是你的数码存在,这不过是由概率算法导出的一种“显示性偏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人群做了无穷细分,但同时人文学者们又总是在抱怨技术把人同质化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能否弄清楚,新科技究竟是把社会变丰富了还是变单一了?我个人这些年的感觉是,在表征意义上人的确变得更
加多元、丰富,但是在深层意义上,人的社会性以及社会能力却被极大地削弱了。
人们思考问题时,如果缺乏辩证思维,会偏向一极而无暇顾及另一极。面对技术把人同质化的趋势,如何找到反
向的动力并将之作为“辩证的另一极”?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
(摘编自高士明《当科幻窄化了人工智能,艺术的新命题出现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到科幻文化的影响,我们容易将人与机器人的斗争当作人类未来的主要内容。
B.人工智能技术当下难点所在,是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
C.各种技术正在“重置”我们的生活,技术的发展在引诱也在逼迫着我们紧随其后。
D.概率算法导出的“显示性偏好”往往是被强化的偏好,与人的真实需求未必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释了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窄化,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通过讨论人的社会性在网络社会所受到的新挑战,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以淘宝、京东为例,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群做出无穷细分。
D.文章就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从表征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维度表明了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可以表现未来,科幻文化可以展现人们对未来科技、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
B.艺术能够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解决社会性的心灵所产生的问题。
C.艺术创造的源泉在于对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保持警惕,追求自主的学习与生产。
D.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在技术之外找到反向的动力,并能够把它作为“辩证的另一极”。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宏,字子充,铅山人。甫回,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
武宗立,擢太常少卿。正德二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五年进尚书。
帝耽于逸乐,平朝日讲俱废。宏请勤政、务学、纳谏,报闻。宏椅重识大体,明习国家故事,数劝帝①革武宗弊政。
“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宏颇相知帝昌,第著名公疏,木会特谏,以是帝心善之,及廷和等去位,
宏为苜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委任甚至。
宏为人和易,好推毅后进。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而是时席书、张德、桂萼用事。书弟检讨春,
故由他曾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瑰、萼由部署入翰林,骤至唐》,举朝恶其人。宏
每示裁抑,瑰、萼亦大怨。帝尝御平台,特蜴州第七言一章,命辑倡和诗集,著其衔曰“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
其见尊礼,前此未有也。噫、萼滋害宏宠。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置不
道。萼遂与晦毁宏于帝,言宏纳郎中陈九川所盗天方贡玉,受尚书邓漳昧谋起用,并及其居乡事。宏上书乞休,不允。
及聪居兵部,宏欲用新宇伯谭蚣掌奋武营,聪遂劲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于懋良坐菲下更,攻之益力,复乘
前后幼疏上之。宏亦连疏乞休。帝辄下优诏慰留,然终不以谴噫、萼。于是奸人王邦奇承噫、萼指,上书污故大学士
廷和等,并诬宏。宏竟致仕去。时六年二月也。十月,晦遂以尚书、大学士入直内阁。间一岁萼亦入矣。
十四年,琴既前死,瑰亦去位,帝始追念宏。再造行人即家起官如故。自是眷遇益厚。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
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赐银章曰“旧辅元臣”。数有咨问,宏亦竭诚无隐。承瑰、萼操切之后,易以宽和,
朝士皆慕乐之。未几,卒,年六十有八。帝嗟悼,鸭依加等,赠太保,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一》)
(注)①帝:指明世宗嘉靖皇帝。明武宗无后;由堂弟兴献王朱祐杭之次子朱厚烟继承大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胞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班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
疏上之。
B.及珊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璃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
疏上之。
C.及玻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玻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
疏上之。
D.及珊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璃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
上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刚刚加冠。冠礼,是中国古代男性20岁的成年礼,古人在冠礼之后不是必须取字。
B.首辅:即首席大学士。明典制有明文规定其名,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C.御制:指古代帝王所作之诗文书画等。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常冠以“御”字。
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亦作“乞免”。古代官员提前请求致仕被称之为“乞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宏行事持重-恪尽职守。当皇帝耽于安逸享乐时,他极力劝谏,曾多次劝嘉靖皇帝革弊政,对皇帝的询问竭诚尽
力。无所隐藏。
B.和蔼宽厚的费宏在“大礼”之争中,和其他大臣一样极力谏铮,并坚决不依附权势而背高道义。
C.张瑰和桂萼使劲弹劾费宏,费宏接连上疏请求退休。皇帝未斥责张瑞和桂萼,只下褒奖诏书安慰挽留费宏。
D.在桂萼去世、张瑰离职后,皇帝派使者到费宏家里起用他仍任原职,从此费宏得到的眷顾待遇更为丰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理、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现、萼亦大怨。
(2)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置不省。
5.结合原文,概述张德,桂萼嫉妒并打压费宏的理由。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嵇康,字叔夜,谯国锂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今本形骸,不自
落俘,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赅通,长好老庄。与魏
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琼其流者河内
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海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诵为神。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沉默
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日:“君性烈而才涔,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
余半与康,皆凝可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双志婕非常而极不遇,命
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巧洋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
命与,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
初,康居贫,爱与向秀共馈于大树之下,以自煦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西。康不为之礼,
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3”会以此憾之。
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谱“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帝王者所不宜容。宜日坤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
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其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爨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挈而
弹夜殳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廉共谈周律辞致遣母因素茎弹之面为广陵故,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乃誓不传人,亦不
言其姓字。康善谈理,又能其*。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风仪,而土木形骸土木:以……为泥土木头。
B.不自夔饰藻饰:美化词句。
C.知其不可再廊也羁屈:束缚屈服。
D.康善谈理,又能属艾属文:写作文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半与康,皆凝购为石悠悠乎与颠气俱,阿莫得其涯
B.后安为兄所枉诉,外事系狱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C.精练有才辩,故往造带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声
D.宜四衅除之,以淳风俗沛公起如厕,应招樊哙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简要交代了嵇康的文才学识、风度仪表、性格特点以及生活追求,较为全面地给读者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
的风流名士——嵇康的形象。
B.山涛离任吏部选官前,举荐好友嵇康来接替自己,可嵇康竟然给他写了封绝交信,从中可知嵇康刚烈傲岸、任性
不羁的个性。
C.吕安事件是嵇康由快乐人生走向悲剧命运的的转折点,后来更因为得罪了晋文帝的亲信钟会而被他进谗诬陷,最
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D.作者赞颂稽康鄙薄名利,崇尚真性情;回归自然喜好打铁,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虚伪世俗所拘,又重视真正的
情谊。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
(2)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
1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1727年3月28日,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牛顿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作为科学家,牛顿是享此殊荣的第
一人。当时目睹牛顿葬礼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感慨道:“这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家的态度,也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的
态度。”
参考答案
1、1.c
2.C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
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
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闪烁,物体忽隐忽现,变动不定,此处指他头顶的白发不时闪出,使用正确。
B项,掬得起,掬,两手捧;掬得起,捧得起。这里形容“一汪烛辉”,使用正确。
C项,嘱托,含郑重其事、托付的意思,语境中无上述内容。该处语境细读来,有口语化特征,用“叮咛”比较合适。
D项,毅然,意思指坚决地;毫不犹豫地。此处与“彻底”搭配,使用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
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排除有错误的句子即可。
C项,第一句是说“野地接纳了艺术家”,后面是说“野地也可以拒绝“,第一句话意思已经完整,第一句后的“艺
术家”后的逗号改为句号;第二处“野地也能够拒绝,并且做得毅然彻底”意思完整,与“强加于它的东西最终就不
能立足”之间并非解释说明的关系,因而“彻底”后的冒号改为句号。
故选C。
【题目点拨】
标点符号用法的复习与备考,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辨认识别上。首先应弄清楚12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知道哪几种
在实际运用中易混易错,然后选择相应的练习题进行训练,通过练习,探求规律,掌握方法。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
几点:1、弄清功用。切实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独特功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易混淆的标点,更要掌握它们的用法,从
而正确地使用和判断。2揣摩语气。判断句子的语气要从整个句子去考虑,不能只看其中的一些词语。如有的句子虽
有疑问运,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只能用句号,而不能用问号。3、分析结构。句子的结构影响着标点
的使用。如单句内部不能用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同样,复句的各分句之间,不能使用顿号。4、紧扣语境。
标点在一定语言环境里有一些变通的用法。如:①我们清楚地看到,上海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为江浙人民
作出了重大贡献。②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同是动宾之间,一者用逗号,一者用冒号,为什么?
①句用逗号的条件是,宾语是一个比较长的主谓词组,不用逗号隔开,读起来就会感到吃力。②句用冒号的条件是为
了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因而把它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上。1、理解句意。审视标点的正误要和正确理解句意结合起来。
如:老杨同志,请您稍等一下!“稍等”说明语气比较舒缓,既然是语气舒缓的祈使句,那么末尾就该用句号,而不
是感叹号。2、留意套用。所谓“套用”是指在标点使用时,有不少情况是点号和标号连在一起使用,最常见的有引号
与句末点号的套用和括号与点号的套用这两种。它们的位置关系都有一些要求,要留意。7、注意区别。如冒号中总说
与分说的用法,容易和破折号中表示说明或注释的用法相混淆。同时,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
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从语气方面分析,用冒号表
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的停顿时间较长;而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2、1.C
2.C
3.D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
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
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说法绝对,“'史诗’这一概念源于'荷马史诗'”错误。文中说“史诗概念是西方学者根据‘荷马史诗’等
资料归纳总结的“,而不仅仅是“荷马史诗”。该项错误。
B项,曲解文意,“中国学者虽持反对意见”错误。原文是“中国学者对此观点提出了种种意见”,而并不是“反对
意见”。该项错误。
C项,正确。
D项,曲解文意,“汉语史诗只能在宗庙社坛中演述”错误。原文说汉语史诗“在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只在宗庙
社坛中演述”,选项缺少了修饰语“在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该项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C项,“有力地论证了古希腊轴心文明是西方史诗的高峰时期”错误。依据“古希腊轴心文明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代
表原始神话思维的史诗被代表理性思维的哲学所取代。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表示,要把荷马等诗人驱连出他的
《理想国》。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指出,这是因为‘柏拉图处在希腊文化由文艺高峰转向哲学高峰的时代'”可
知,文章引述柏拉图和朱光潜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古希腊轴心文明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代表原始神话思维的史诗被
代表理性思维的哲学所取代”。
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
筛选出正确答案。
D项,“汉语史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等价值观念”“促进了其后中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
繁荣”说法均错误。根据原文,“汉语新史诗、颂诗这两方面的融合,体现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等价值观
念”,并非“汉语史诗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依据“这些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发展繁荣”,并非“促进了
发展荣”。
故选D。
【题目点拨】
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
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
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值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提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3、1.D
2.C
3.①保持技术敏感,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②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
断对错;③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④适度保持信息推送的多元化、丰富性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
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
D项,依据材料一可知ABC都是原因,而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产生的原因。
故选D。
2.此题考核信息筛选、整合和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结合文中的对
应句子对读选项,找到细微的差别,重点注意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本题,
C项,“能使当代广大用户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错误,原文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
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可见算法推送能让被过剩信息包围的用户减少无效信息的干扰。
故选c。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针对文本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这类题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中的关
键词搜寻相关答案,可以从当前存在问题中推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借鉴有效经验。或者从解决该问题涉及到的
不同对象谈论解决办法。
由“在决定给用户推送哪些内容时,不但要考虑用户的个人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各取所需”“重视技术带来的问
题,并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更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学会‘驯服'算法、驾驭技术。算法的优势在于充分了解读者、
不断回应诉求“可知,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
由“更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技术不是号称中立、逃避责任的借口,
而应该成为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入口”可知,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
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
由“这也启示主流媒体,不能再'埋着头’创作、'仰着头'传播,而必须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
上新技术的快车”可以概括出最后两点。
【题目点拨】
非连续性文本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
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
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
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
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4、1.D
2.C
3.B
【解题分析】
1.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A项范围扩大,原
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些”。B项,说法绝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不只是单一
的“限制排放”问题。C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
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选项
表述为“代际公平”,二者取一。故选C。
3.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关系错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
“义务”需要分担。故选B。
【题目点拨】
1.对照原文,内查语意。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
如对象、数量、范围、先后顺序等。
2.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
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3.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
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5、1.BE
2.①直抒胸臆:“空叹息〃直接抒发叹惋之情。②以景作结:结句描写了野花岩草春秋更替,意蕴深远,回味无穷。
③反衬:以无情无知之花草反衬诗人无尽之深情。
【解题分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
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
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第三句正用杜甫'环佩空归月夜魂,之典”错误,
而“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意思是“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可见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
魂”诗意。E项“诗歌以描写记叙展现历史场景”表述有误,无描写记叙历史场景。
故选BE.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书店企划述职报告范文
- 护士大学生职业规划
- 2025年南京c1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下载
- 2025年南阳货运员初级考试题库
- 《银行授信方案》课件
- 校园安全人人有责班会
- 2025年台州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技巧
- 应聘销售业务经理管理
- 加工中心的编程教学课件
- 2025香港公司股份转让合同书
- 期末测评-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安全攻防实验室建设
- 消防泵操作规程
- 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科版
- 合肥新华书店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4-2030年全球与中国石墨匣钵市场现状动态及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 肾穿刺活检术的准备和操作方法教学提纲
- 20以内的加法口算练习题4000题 210
- 读书分享课件:《一句顶一万句》
- GB 17927-2024家具阻燃性能安全技术规范
- 公墓管理制度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