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篇文章内容上有何共同点?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赏景探情——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标题:故都的秋246-101213142以江南的秋天与故都之秋对比4秋槐落蕊6-10秋雨话凉12秋之联想13再次以南国之秋对比14直抒胸臆,盛赞北国之秋荷塘漫步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走回家门3秋晨小院5秋蝉残声11北国秋果1向往故都之秋学习任务一赏景物梳理两篇文章写景的段落,找到各写了哪些景物。美景需要美读,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文段,与你的同学分享。分享形式:我最喜欢_____笔下的_____________(景物),“__________”(原文朗读),我喜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任务一赏景物3秋晨小院4秋槐落蕊5秋蝉残声6-10秋雨话凉11北国秋果4月下荷塘5塘上月色6荷塘四周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破,沧桑之感,历史的回味,文化的积淀。浓茶,是苦的,但有回味之甘,要细细体会。明净、高爽、无纤尘之感,写出了“清”以闹写静多了几分冷落和萧条冷色调生命的衰竭与凄凉所描绘的景物环境凄清、萧瑟,透露出一种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多感官描写:脚踏满地落蕊,听觉上无声,嗅觉上无味,触觉上是近乎于无的(“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营造出了清闲静谧的氛围。细节描写: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感受作者清闲宁静的心境和潜意识中的惆怅落寞。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渲染故都之秋寂寥、悲凉的气氛。凄凉无比秋蝉的哀鸣加浓了秋味。【蝉的意象】蝉,古代称为“蟪蛄”。《庄子》说:“蟪蛄不知春秋”,寓意生命短暂。蝉的叫声较为凄楚、哀切、悲凉,是以古人文人多借此渲染凄清的氛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赵彦端《点绛唇·憔悴天涯》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奇忽来忽去阵阵秋雨,带来了凉意,加重了秋味。为什么要在写秋雨的时候插入一段人物对话?①借对话点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雨加重了秋意;②展现北平老百姓生活的安适、悠闲、自在;③秋雨图中的桥头的对话这种日常的生活图景与前文破屋、牵牛花、槐蕊等平凡细小的事物呼应,展现出日常生活中的秋景之美。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①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了,便无清秋佳景可赏玩;②“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以比喻写荷叶的高而直的自然舒展之美,高雅典雅以拟人和比喻手法,写出荷花的柔美多姿,不染纤尘,以及月色下荷花的晶莹闪光

以通感手法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写出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状态。荷波,脉脉,以拟人手法写水的静无声,呼应田田、层层、肩并肩,写出流水无声、含蓄、有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景象,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的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比喻。“酣眠”喻月光朗照,“小睡”喻月光朦胧。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朦胧、素淡、和谐,表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

以通感手法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用名曲优美和谐的旋律比喻“光和影”的和谐,不仅烘托出一种温馨的氛围,而且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以拟人和比喻手法,既写出当时夜深的情景,也暗含了作者的心情——淡淡的哀愁。衬托的手法,写蝉声、蛙声的热闹,意在衬托作者依然苦闷、哀愁的心情。学习任务二探情感《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都写的是北京的景色,在这两位作者的笔下,这同一座城市的风景有何不同?篇目描写景物景物特点作者情感《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破屋天色鸽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凉风秋果荷塘荷叶荷花流水月色灌木杨柳远山蝉声蛙声清、静、悲凉朦胧、宁静淡雅、柔和悠闲自在喜爱享受淡淡的宁静和喜悦郁达夫为何喜欢这“悲凉”的秋?梳理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情感变化,思考:为什么他的宁静和喜悦都是淡淡的?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材料一】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3岁丧父,家道衰贫;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创作的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震惊国内文坛;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文化界抗日工作;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追认为“为民族解放事业殉难的烈士”。【材料二】日本传统中的“幽玄美”:所谓“幽玄美”就是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中国传统的悲秋主题在郁达夫这里产生了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衰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在其中,却并不是什么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感受秋的衰亡是人生的一种高雅的境界。郁达夫对苦难有深刻感受,受中国传统的悲秋和日本“物哀”文化双重影响,对生命有高度细腻敏感的审美理解。郁达夫为何喜欢这“悲凉”的秋?梳理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情感变化,思考:为什么他的宁静和喜悦都是淡淡的?荷塘漫步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走回家门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③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⑥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⑧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⑩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颇不宁静愉悦宁静失去宁静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资料一】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于是又记起,《西洲曲》(21)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①古人文章中采莲生活的热闹美好与作者不宁静的心绪形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心理。②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的内容,使读者联想到古代采莲的欢乐场景,与作者眼前的荷塘月色相映成趣,丰富了文章的意境。③引用古代诗文,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资料二】“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朱自清《那里去》)【资料三】他先前曾经说过:‘我只有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便觉得‘还是暂时超然的好’。”(陈竹隐《忆佩弦》)郁达夫为何喜欢这“悲凉”的秋?梳理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情感变化,思考:为什么他的宁静和喜悦都是淡淡的?在混乱的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朱自清想找个精神避难所,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但他是个爱国民主主义者,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因而内心充满了矛盾。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荷塘月色心里颇不宁静社会环境黑暗。写于1934年,连年战乱,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社会一片混乱,写于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朱自清想找个避难所,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

与中国文人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