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_第1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_第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_第3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_第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

一、理解背默题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占有地利的守城一方却不具有“人和”的后果是:委而

去之。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行“仁政”的结果: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

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那句话: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城非不高

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域民不以封疆

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

1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1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仁政达到“人和”的局面的句子是: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作者以进攻一座小城打比方,来说明“天时”的好处的句子

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二、词语解释题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有利的地理条件。

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城:内城。

5.七里之郭郭:外城。

6.环而攻之环:围。

7.是天时不如地利是:这。

8.池非不深池:护城河。

9.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武器装备。

10.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以:荒。

12.固国固:巩固。

13.威天下威:威慑。

14.寡助之至之:到。至:极点。

15.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16.天下顺之顺:归顺。

17.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

18.故君子有不战故:

三、翻译句子题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⑶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

(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⑷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也。

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

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啊。

⑸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

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

就少。

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⑼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

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四、内容理解题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

这个观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

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

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

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

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2、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主张:仁政。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

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

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

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

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

“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

“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

“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

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

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

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6、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

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五、比较阅读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左传》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晋郤缺言于赵宣子曰:“日①卫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归之。叛而不

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非威非怀,何以示德?无德何以主盟②?子为正卿③

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夏书》曰:'戒之用休,董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

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

水、火、金、木、土、a,谓之六府。正德、利用⑤、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

之德礼。无礼不乐,所由叛也。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盍⑥使睦者歌吾子乎?”

宣子说之。(选自《左传》)

[注]①日:往日,从前。②主盟:主持盟会,亦即当霸主。③正卿:官名。上卿,相当

于相。④董:督察。⑤利用:利于使用。⑥盍(h6):何不,为什么不。

L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委:

(2)亲戚畔之畔:

(3)可以归之归:

(4)戒之用休休: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

3.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参考答案】

1.(1)放弃(2)同“叛”,背叛(3)归还⑷吉祥

2.(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像您的德行,没有可以歌唱的,有谁肯来归服?

3.①君主应修身养性,施行仁政,以礼、德治国,要遵守正义、仁义,才会得到多数人

的支持和帮助;②君主应示威怀柔,恩威并施。对于背叛了的就加以声讨,对于顺服了的就

加以抚慰。(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乙】晋国的郤缺对赵宣子说:“从前卫国不顺服,所以占取它的土地,

现在已经顺服,可以归还(给)它了。背叛了不加讨伐,用什么显示声威?顺服了不加抚慰,

用什么表示关怀?不显示声威和不表示关怀,用什么显示德行?没有德行,如何主持盟会?

您作为正卿,主持诸侯之事而不致力于德行,打算怎么办?《夏书》说:'把吉祥(的事)告

诉他,用威严督察他,用《九歌》勉励他,不要让他学坏。'有关九功的德行都可以歌唱,

叫做《九歌》。六府、三事,叫做九功。水、火、金、木、土、谷,叫做六府。端正德行、

利于使用、富裕民生,叫做三事。合于道义而推行这些,叫做德礼。没有礼就不快乐,这是

叛变之所由来。像您的德行,没有可以歌唱的,有谁肯来归服?何不使归服的人歌颂您呢?'

赵宣子(听了这番话)很高兴。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管子》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

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②上犯禁

③,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节选

自《管子》)

[注]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环而攻之而不胜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顺之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治国常富故:....................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⑵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3.【甲】【乙】两文都论述了(用【乙】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都强

调人的重要性。但两文论述的角度有不同,【甲】文强调要(用原文中的两

个字概括),【乙】文强调要(用原文中的两个字概括)。

4.【甲】文说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说的“凡治国之道”中的“道”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⑴围(2)放弃⑶归顺,顺从(4)所以,因此

2.(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

3.治国之道得道(或:人和)富民

4.不一样。【甲】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中的“道”指统治者

治理天下的方法、途径。

【参考译文】【乙】大凡治国的方法,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

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

尊敬君主而畏惧刑罚,尊敬君主、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

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就敢于违抗君主、触犯禁令;违抗君主、触犯禁令就难以治理了。所以,

治理得好的国家常常是富裕的,而动乱的国家往往是贫穷的。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

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汉书•食货志》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

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

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慎夫人①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

先……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②縻庾③尽满,而府库余

财。(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上》)

[注]①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②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

③縻庾:粮仓。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委:.

⑵寡助之至至:_________________

(3)服御无所增益益:________________

(4)国家亡事亡: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而府库余财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示敦朴

C.天下顺之中人十家之产也

D.故君子有不战故渔者歌曰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

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5.汉文帝治国的做法是什么?这做法体现了【甲】文中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

【参考答案】

1.⑴放弃⑵极点(3)增加⑷同“无”,没有

2.D【解析】A项,表示修饰/表示递进;B项,凭借,依靠/来;C项,代词/结构助词,的;D项,

所以。

3.(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

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时常担心使他蒙羞。

4.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5.做法: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

主张:施行仁政。

【参考译文】【乙】皇上(汉文帝)下诏赏赐百姓十二年租税的一半。第二年,终于免除了

百姓农田的租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没有任何增加。(汉文帝)曾经想建

造一座露台,召集工匠计算,造价要百金。汉文帝说:“百金,相当于十户一般人家的家产了。

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时常担心使他蒙羞,我还要露台做什么呢?"慎夫人衣服不拖地,床帐没

有刺绣,以此显示俭朴,为天下人的表率……到汉武帝初年的七十年间,国家没有大事发生,除

非遇到水灾旱灾,老百姓自给自足,全国粮仓都是满的,府库里面都是多余的钱财。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战国策•齐策》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

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

耶?”(选自《战国策•齐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七里之郡____________(2)委而去之o

⑶雄民不以封疆之界(4)天下顺之o

⑸齐王便使者问赵威后(6)使者未说o

【答案】外城;离开,限制;归顺,顺从;派,派遣;说,通“悦”,偷快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

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

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郭”:外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

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

【答案】⑴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

【解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

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

可推断出正确答案:.⑴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

部分划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苟无民,何有君?

【答案】⑴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