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_第1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_第2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_第3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_第4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歌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屠

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

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

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b),则死狼也。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

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注】①蚤:通"早"。②昧爽:拂晓。③直: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

a,b,co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败野有麦场

②一狼遍其中

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

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遥望;近之;审视

(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

(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当

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

(4)【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贪婪愚蠢,所以可笑。

【解析】【分析】(1)文中屠夫第二天来取肉,先从远处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

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后来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最后再抬头仔细看,发现狼口

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狼的腭部。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所以a、b、c三处,应

填写的词语分别是:"遥望、近视、细审"。

考点:点评: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原文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语境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2)①屠夫回头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顾:回头看;

②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③有个屠夫卖肉回来。货:卖;

④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姑:暂且。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

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

(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

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①句中重点词有:"黠",狡猾;"而",表转折,可是、但是;"顷刻",一会儿;"毙",被

砍死;"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句意为: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

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②"时",当时;"直",通"值",价值。句意为: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

十几两黄金呢。(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4)"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方向不同、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乙文中

的狼缘木求肉、不知变通,贪婪愚蠢,为了眼前蝇头小利白白失了性命,实在愚笨可笑至

极!

故答案为:(1)遥望、近之、审视。

(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

(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②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

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4)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贪婪愚蠢。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理清写作顺序。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

基础上解答;

⑵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

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

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

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读懂选文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要求结合相

关语句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出答案,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

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

拙于用夕矣。

(选自《中华寓言故事》)

【注】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席子。④濡(ru):沾

湿。⑤逾:通"愈",更加。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徒衽以从阴

②其阴逾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o

【答案】(1)移动;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顺应变化,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徙:移动;

②句意为:树影越移越远了:去;离开。

(2)句中重点词语有:是,这;于:在;夕:晚上。句意为: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

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文中郑人"拙”具体表现在“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

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移动;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答案示例:①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

就会碰壁。②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不能办成事情的。③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

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

【点评】⑴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

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

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⑷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

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溥幼嗜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

处,指掌成茧。冬日手软,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1)"日沃汤数次"中"汤"字的意思是

(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热水

(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解析】【分析】(1)"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概括即可。

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的故事。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我们可以思考出这样一个道理:我

们获得一样学问,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学习成果需要我们用勤奋去换取,哪怕写到"

指掌生茧,,也要继续学下去。只要学习勤奋,终有所成就。记住学无止境!

故答案为:⑴热水

⑵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概括。

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阐述,要围绕文章的主

题进行。

【参考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

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

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

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

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当时很有名气。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是由南朝(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

③下车史之

④元方入门不顾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4)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案】(1)世说新语;刘义庆

(2)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3)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②说

明友人己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4)【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一一友人

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

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

难忘的教训。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顾"

意思是"回头看"。

(3)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惭”是因为自己言而无

信,待人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这一行为说明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改正错

误。

(4)从元方有理有据的批评陈太丘的朋友看,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的孩子。对待元方

入门不顾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可以说他失礼,因为毕竟对方是父亲的朋友,且有惭愧之

意,应该以礼相待,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也可以说他不失礼,因为他是一个七岁的孩

子,所以对他不求全责备。

故答案为:⑴世说新语、刘义庆

⑵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⑶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②说明

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⑷【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一一友人已

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1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

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

难忘的教训。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考生要注意

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回答。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

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

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

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

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君与家君期旦中/吾旦三省吾身B.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C.元方览年七岁/学而史习之D.日中不至,则是无值;与朋友交而不值

乎?

(2)翻译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

人。

B.谢太傅"欣然、大笑乐",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C.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D.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答案】(1)D

(2)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

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

【解析】【分析】(1)A项,太阳/每天;B项,通"悦",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C

项,当时/按时;D项,信用/信用。故选D。

(2)①儿女:子侄辈。句意: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

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

为;而,是连接动词"委"和"去",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句意:真不是人啊!

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项,元方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D

⑵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

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

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

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

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

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镉,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

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

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

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

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过合浦

苏轼

余自海康①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

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置②并海③即白石。是日六月晦,无月,碇宿大

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稚

子过在旁鼾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④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

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己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注释】①海康、合浦、廉村、官寨、白石、徐闻皆为地名。②乘置(dan):乘坐置

舟。③并(bang)海:依海,沿着海路。④《书》、《易》、《论语》:即苏轼撰写的

《东坡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三书。

(1)文言字词解释。

①欣然起行

②盒无与为乐者

③余自海康适合浦

④碇宿大海中

(2)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行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

(4)两篇文章都写出了作者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分别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高兴的样子;想到、考虑;至U;下碇

(2)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3)①月光洒在庭院中,好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荐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

柏树的影子。②老天不会让事情这样的,我们肯定能平安渡过!

(4)作者看到皎洁的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月色难得,不免欣喜;但想到无人和自己一

起欣赏,心中又感到孤独;于是的承天寺寻同病相怜的张怀民,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

至极;自比"闲人",又抒发了自解、自嘲之情。

暮年的苏轼被贬到海南岛这个荒蛮之地,生活困苦,从海康到合浦,多日大雨冲毁桥梁,

无法通行,漫天的洪水让他忧虑不已;中途停泊在大海之中,虽星河满天,但内心却一片

迷茫,想不通自己为何屡屡遭难;但他不没有沉溺在迷惘之中,"吾辈必济",又让人看到

了一个不畏艰险的苏轼,对未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解析】【分析】(1)第一句可译为: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第二句可以为想到没有可

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念是古今异义。第三句可以翻译为我从海康去合浦,

适是到的意思,也是古今异义,第四句可以译为我们就停靠在大海中。碇是下碇,停泊。

(2)此题考查句子的断句。此句加上标点符号为: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

此乎?

(3)此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第一句的关键词为:空明:形容水

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藻、昔(xi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

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存,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

花。交横:交错纵横。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第二句的关键词为:从是可理

解为先贤的理想得以实现,济是发扬光大。

(4)《记承天寺夜游》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

自我排遣的旷达!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

无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

合的朋友)。"水中藻、石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

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这里指苏轼本人和张怀民),并非简单的清闲之人。《记过合浦》

这是苏轼经几年贬谪海外,奉旨内迁途中,舟行海上,逢难遇险的艰辛纪实。"吾辈必

济",又让人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的苏轼,对未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故答案为:(1)①高兴的样子;②想到、考虑;③至h④下碇。

(2)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3)①月光洒在庭院中,好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存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

柏树的影子。②老天不会让事情这样的,我们肯定能平安渡过!

(4)作者看到皎洁的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月色难得,不免欣喜;但想到无人和自己

一起欣赏,心中又感到孤独;于是的承天寺寻同病相怜的张怀民,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

闲至极;自比"闲人",又抒发了自解、自嘲之情。

暮年的苏轼被贬到海南岛这个荒蛮之地,生活困苦,从海康到合浦,多日大雨冲毁桥梁,

无法通行,漫天的洪水让他忧虑不已;中途停泊在大海之中,虽星河满天,但内心却一片

迷茫,想不通自己为何屡屡遭难;但他不没有沉溺在迷惘之中,"吾辈必济",又让人看到

了一个不畏艰险的苏轼,对未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答题时应注意,先理解整句的意思,再理解

词语的意思,还要注意特殊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性的活用等词语的

理解。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答题时应注意,要掌握断句的方法:1句子成分之间要停

顿2、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3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4朗

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等。

(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的理解,一般翻译的方法为:

信、达、雅,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4)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答题时应注意,《记承天寺夜游》从"欣然"到"闲人",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表达。《记过合浦》记录了

作者艰辛赶路,被遭贬谪的失意,吾辈必济",又让人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的苏轼,对未

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附参考译文】

我从海康去合浦,由于连日大雨,桥梁都被破坏了,水漫无边际。从兴廉村净行院乘坐

小船到了官寨,听说从这往西都涨水了,不再有桥或船,有人劝我乘船就着石头停靠在海

边。这一天是六月最后一天,没月亮,我们就停靠在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我站

起来四下望去叹息道:"我怎么几次都陷入此种险地!已经过了徐闻,难道又要困在这里

吗?”幼子苏过在旁边打着呼酣睡,叫他也不应。我编写的《书》、《易》、《论语》都带

在身上,世上没有别本。我摸着这些书又叹道:"老天不会让事情这样的,我们肯定能平安

渡过。”后来果然如此。七月四日写于合浦,时为元符三年。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叙,字公叙,吉水人。年十一能诗。永乐①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作《黄鹦鹉

赋》,称旨,授编修。历官侍读,直经筵②。正统③六年上疏言事,帝嘉纳焉。八年夏又

上言:"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掌铿选者④罔论贤

否,第循资格。司国计者⑤不问耕桑,惟勤赋敛。军士困役作,刑罚失重轻,风宪⑥无激

扬,言官务缄默。僧道数万,日耗户口,流民众多,莫为矜恤。"帝以章示诸大臣。王直⑦

等皆引罪求罢。十一年迁南京侍讲学士。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注释】①③永乐、正统:明朝年号。②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

讲席。宋代始称经筵④掌铮(quan)选者:负责考绩的官员。⑤司国计者:管理财政的

吕贝。

⑥风宪:古代御史掌纠弹百官,正吏治之职,故以"风宪"称御史,泛指监察、法纪部门。

⑦王直:吏部尚书。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帝嘉纳焉

②惟勤赋敛________

③莫为矜恤________

④王直等皆引罪求罢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掌锭选者罔论贤否,第循资格。

②军士困役作,刑罚失重轻,风宪无激扬,言官务缄默。

(4)纵观全文,说说周叙为什么能屡屡升迁。

【答案】(1)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表扬,嘉奖;索取,搜刮;救济;罢免

(3)①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军队疲

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

之任之。

(4)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

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

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

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是:天旱频繁,陛下亲自虔诚祈

祷,而不见臣下有效忠补过之言,徒见陈情乞求升用而已。据此断句为:比天旱/陛下责躬

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

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嘉:动词,表

扬,嘉奖;②敛:动词,索取,搜刮;③恤:动词,救济;④罢:动词,罢免。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

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

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①关键词:掌铿、罔、第、循。句意是:

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

②关键词:困役、风宪、激扬、务。句意是:军队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

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

(4)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人物形象。这种题型是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来考查。只有准

确把握分析人物形象,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

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周叙能屡屡升迁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周叙

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

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故答案为:(1)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①表扬,嘉奖;②索取,搜刮;③救济;④罢免。

(3)①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军队疲

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

之任之。

(4)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

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

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

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

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

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

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

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

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①掌铃选者:负

责考绩的官员;第循资格: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困役:疲于劳役;风宪无激扬:法纪

部门软弱无能。

(4)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

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

事例进行概括即可。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是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简要

概括。

【附参考译文】

周叙,字公叙,吉水人。H^一岁时即能作诗。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被选为庶吉

io他作的《黄鹦鹉赋》,很合皇上心意,被授予编修。历任侍读,在经筵当值。正统六

年(1441),他上疏提建议,皇上嘉纳了他的意见。八年夏,他又上书说":天旱频繁,陛下

亲自虔诚祈祷,而不见臣下有效忠补过之言,徒见陈情乞求升用而已。掌选官的不论人才

贤否,只论资格;管财政的不问农桑丰歉,但勤征敛;军士被劳役所困,刑罚失去轻重;

监察官员不起激浊扬清的作用;言路官员专务缄口不言;僧人道士数万,户口不断流失;

流民众多,不去怜悯抚恤。"皇上将他的奏章出示给诸大臣。王直等人都引罪请罢免。十一

年,周叙升为南京侍讲学士。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蛆野有麦场

②一狼退其中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全文共有五段,请在下面横线上各填上一个恰当的动词(限一个字),使之成为各段

的大意。

遇狼:玲/良好狼_玲狼_玲狼

(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看,视;挖洞

(2)①时间长了,(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狼也算狡猾的了,可是

一会儿工夫两只狼先后死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3)惧;御;杀;悟

(4)启示: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②人有狼所不具备的智

慧、勇气和力量,人能胜狼,能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

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报任何幻想,要敢于斗争。④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

齐毙,不留后患。

【解析】【分析】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年代:清。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

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洞"在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挖洞的意

思。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

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

法规范。其中"暝"意思是闭眼,"暇”意思是空闲,"黠"意思是狡猾,"变诈"意思是作假,欺

骗。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情节的梳理能力。首先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

基础上通译全文,理解文章的情节。逐段阅读,根据狼和屠户的活动,可以看出依次写的

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悟狼五个情节。

(4)本题考查作者感悟的归纳。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

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解答时要注意文中的抒情议论

句,文末的主旨句等。可以从狼和屠户不同的角度来谈。

故答案为:

(1)①看,视;②挖洞;

(2)①时间长了,(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狼也算狡猾的了,可是

一会儿工夫两只狼先后死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3)惧;御;杀;悟;

(4)启示: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②人有狼所不具备的智

慧、勇气和力量,人能胜狼,能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

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报任何幻想,要敢于斗争。④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

齐毙,不留后患。

【点评】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

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

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9.(20U•赤峰)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而不厌

③不愤不启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

C.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D.有朋直远方来直三峡七百里中

(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

(5)用原文填空。

①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

②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o

(6)相关内容链接。

①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②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

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

【答案】(1)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满足

;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

(2)B

(3)A

(4)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

(5)不愤不启

;不俳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

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

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

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

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

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

为: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②句意为:学习不知道能满

足,厌:满足。③句意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俳:心里想

弄明白却不能够。(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

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A.①句

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而:表转折,去队②句意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

学习。而:表承接。B.①句意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以:凭借。②句意为:可以凭借这

个条件打一仗。以:凭借。C.①句意为:一定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焉:兼词,兼"于之”。

②句意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玩弄焉:从。D.①句意为: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远方来。自:从。②句意为:在三峡七百里之间,自:在。故选:Bo(3)本题考查的

是句子的不同形式,尤其是省略句的特点。A.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指代温

故知新的人);B.有时(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舟);C.林尽水源,(林尽)便得一

山;D.(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故选:Ao(4)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

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

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敏":聪明;"是以",因此。句意

为:他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是"文"(5)本题考查

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

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不愤不启,不怫不发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

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

语句,概括即可。①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

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

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

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

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

吾忧也。"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

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

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

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

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

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点评】一、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

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①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②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③饭疏食

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④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

体;⑤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⑥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今:数词,三;三、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一一状语,按时;②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一一状语,每日;③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一一名词,旧

的知识、新的体会;④传不习乎;传:动词一一名词,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饮水;饭:

名词一一动词,吃饭;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一一意动。以......为乐;四、一词多

义:①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

知新懂得;③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④

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

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仲由,交给你对待知于不知的态度。知道知识就是知道知识,不知道就是不知

道。这才是真的聪明。"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谥号是"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他的

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是"文"

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

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

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

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

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②,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③视久之,

亦不自识。诟④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③熟:仔细。④诟:责

HFT

马。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侄罔然而止/俄面雪骤B.丞相自若也/未惹柳絮因风起

C.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下车引之D.张丞相好草书而丕工尊/君在丕

(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3)这则故事中该受到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答案】(1)C

(2)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3)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因为他不听劝告,知错不改。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别人。

【解析】【分析】(1)A表修饰;表承接。B如此,这样;比作。C代词。D否定词,不

是;通假字,通"否"。

(2)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次(他)偶然想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写了一

纸。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一日得句/索笔疾书/

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故事中的张丞相让侄儿抄写自己写的字,因他写得太潦草,侄

儿不认识去问他,他不是说自己写得潦草,而是责怪侄儿问得晚了。由此可知这个故事应

该受责怪的是张丞相。

故答案为:⑴C

⑵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⑶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因为他不听劝告,知错不改。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别人。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

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

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

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

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不是很擅长。爱好草书的一批人都讥笑(嘲讽)他,他

却不以为然。一次,(他)偶然想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写了一纸。他

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

问张丞相:"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

责骂侄儿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至于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了。"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

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听耳,辄默记/待君久不至,旦去B.冕因去/未若柳絮因风起

C.冕因去/太丘舍去D.窃入学舍/鼠血狗盗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3)王冕后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从文中可以看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C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

(3)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不畏艰难,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

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解析】【分析】(1)A项,已:停止/已经;B项,因:于是,就/乘,趁;C项,去:

都解释为:离开;D项,窃:偷偷地/偷盗;故选C。

(2)联系上下文语境,这句话的意思是:傍晚回家,忘记了自己放牧的牛了,(王冕

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打过以后,王冕又像当初一样了。据此可断句为:暮归/忘

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3)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王冕从小因读书忘记了放牛的事,可见他读书专心致

志,当王冕住在寺庙里读书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孜孜不倦,到了痴迷的程度,学习刻

苦。他有着坚定的志向,刻苦学习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C

⑵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

⑶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不畏艰难,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

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句意的理解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关键语句

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候,父亲叫他在田域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

众多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忘记了自己放牧的牛了,(王冕

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打过以后,王冕又像当初一样了。(他的)母亲说:"这孩

子想读书像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去读书)呢?"王冕于是离开家,靠着僧人的寺庙来居

住。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

灯光诵读书,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

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方善对

(南朝)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

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

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

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1)解释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远近称之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

(2)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2处,)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案】(1)称赞,赞许;效法

(2)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那么一致。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