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设计与发射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1页
航天器设计与发射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2页
航天器设计与发射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3页
航天器设计与发射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4页
航天器设计与发射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航天器设计与发射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539第一章航天器概述 2214641.1航天器发展历史 2315711.2航天器分类与功能 216322第二章航天器总体设计 3202232.1总体设计原则 392392.2航天器总体布局 448852.3航天器系统设计 422328第三章航天器结构与材料 59363.1结构设计要求 5202883.2常用航天器结构 519053.3航天器材料选择 59443第四章航天器动力系统 6301244.1动力系统设计原则 6221124.2发动机类型与功能 640454.3推进剂及其储存与输送 74829第五章航天器控制系统 7301625.1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8230265.2控制系统组成与功能 8210605.3控制算法与应用 822567第六章航天器通信与测控 989976.1通信系统设计 9288416.1.1设计原则 9285036.1.2通信系统组成 996166.1.3通信系统设计要点 9297676.2测控系统设计 10234016.2.1设计原则 10301756.2.2测控系统组成 1066176.2.3测控系统设计要点 10274006.3数据传输与处理 11149986.3.1数据传输 11213186.3.2数据处理 11166626.3.3数据传输与处理设计要点 119783第七章航天器热控制系统 11103867.1热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1151117.1.1设计原则 1190477.1.2设计要求 12178497.2热控制系统组成与功能 12239377.2.1组成 1220677.2.2功能 1298647.3热防护与散热技术 13217197.3.1热防护技术 13164647.3.2散热技术 138294第八章航天器电源系统 13183268.1电源系统设计要求 13119968.2电源类型与功能 1422938.3电源管理与保护 146041第九章航天器发射技术 14283729.1发射场选择与建设 1445769.1.1发射场选择原则 14225209.1.2发射场建设内容 15152739.2发射器设计与功能 15255009.2.1发射器设计要求 15214719.2.2发射器功能指标 16264189.3发射操作与安全 16275449.3.1发射操作流程 1690179.3.2发射安全措施 1628174第十章航天器在轨运行与维护 161429310.1在轨运行管理 16752210.2航天器维护与维修 17794010.3航天器退役与回收 17第一章航天器概述1.1航天器发展历史航天器的发展是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自古以来,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和摸索从未停止。从我国古代的“火箭”试验,到20世纪中叶的航天技术突破,航天器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早在14世纪,我国明朝时期,就有关于“火箭”的记载。但是现代航天器的诞生始于20世纪。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一号,标志着航天时代的来临。此后,美国、法国、英国等各国纷纷加入航天竞赛,推动了航天器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航天技术的主要国家之一。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航天能力的国家。1.2航天器分类与功能航天器按其用途和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1)通信卫星通信卫星是用于地球表面通信的航天器,主要包括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低轨道通信卫星等。通信卫星具有传输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高等优点,为全球通信提供了有力支持。(2)遥感卫星遥感卫星是用于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调查的航天器,主要包括光学遥感卫星、雷达遥感卫星等。遥感卫星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等信息,为地质、气象、农业、林业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3)科学卫星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研究、实验和观测的航天器,主要包括天文观测卫星、地球物理观测卫星等。科学卫星可以探测宇宙射线、太阳风、地球磁场等物理现象,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提供了宝贵资料。(4)导航卫星导航卫星是用于为地面、海上、空中用户提供精确位置信息、速度信息和时间信息的航天器。目前全球四大导航系统分别为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洲Galileo和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5)载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是用于搭载宇航员进入太空的航天器,主要包括宇宙飞船、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的发展为人类摸索太空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空间科学实验、太空旅游等领域创造了条件。(6)探测器探测器是用于对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等进行探测和研究的航天器,主要包括火星探测器、月球探测器等。探测器为人类了解宇宙、摸索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航天器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未来的航天器设计与发射技术研究中,我国将继续努力,为实现航天强国梦贡献力量。第二章航天器总体设计2.1总体设计原则航天器总体设计是保证任务成功、满足用户需求的关键环节。在总体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可靠性原则:保证航天器在预定任务期间内,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具备较高的可靠性。通过冗余设计、故障诊断与处理等措施,降低系统故障风险。(2)适应性原则:航天器设计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应对不同任务需求、环境条件及用户要求。在总体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航天器在各阶段可能面临的变化,提高其适应性。(3)模块化原则: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航天器各系统的通用性和互换性,便于生产、安装、调试及维护。(4)紧凑性原则: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小航天器体积、重量,降低发射成本。(5)经济性原则:在满足任务需求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成本,提高航天器经济效益。2.2航天器总体布局航天器总体布局是指对航天器内部各系统、组件进行合理布置,以满足任务需求、提高功能和可靠性。以下是航天器总体布局的几个关键方面:(1)布局原则:遵循可靠性、适应性、模块化、紧凑性和经济性原则,进行航天器总体布局。(2)布局内容:包括航天器各系统、组件的相对位置、连接方式、接口关系等。(3)布局优化:通过仿真分析、实验验证等方法,对航天器布局进行优化,以提高整体功能。(4)布局适应性:考虑航天器在发射、飞行、着陆等阶段可能面临的环境条件,保证布局适应性。2.3航天器系统设计航天器系统设计是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航天器各系统的功能、功能、接口关系等。以下是航天器系统设计的几个关键方面:(1)系统划分:根据任务需求,将航天器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如控制系统、推进系统、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2)系统功能与功能:明确各系统的功能、功能指标,保证航天器整体功能达到预定要求。(3)系统接口设计:合理设计各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保证系统间协调工作、信息传递顺畅。(4)系统集成与调试:将各系统组件集成为一个整体,进行调试和验证,保证系统功能稳定、可靠。(5)系统安全性设计:针对可能出现的故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故障检测、隔离、处理等。(6)系统维护与保障:考虑航天器在寿命周期内的维护与保障需求,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7)系统适应性设计:针对不同任务需求,对系统进行适应性设计,以满足用户要求。第三章航天器结构与材料3.1结构设计要求航天器结构设计需满足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以保证其在复杂空间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构设计应遵循轻量化的原则,降低航天器的总体质量,以提高载荷能力和降低发射成本。结构设计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发射过程中的力学载荷和空间环境中的振动、冲击等影响。结构设计还需考虑热防护、电磁兼容、防辐射等因素,保证航天器在极端环境下的正常运行。3.2常用航天器结构航天器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壳体结构:壳体结构是航天器的主体结构,承受大部分力学载荷。常见的壳体结构有球形、圆柱形、椭圆柱形等。(2)桁架结构:桁架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常用于航天器的支撑结构,如卫星的太阳翼、天线等。(3)蜂窝结构:蜂窝结构具有轻质、高强度的特点,常用于航天器的面板、舱壁等部位。(4)复合材料结构:复合材料结构具有优异的力学功能和热防护功能,可用于航天器的防热层、防辐射层等。3.3航天器材料选择航天器材料的选择是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在选择材料时,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力学功能:材料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刚度和韧性,以承受发射过程中的力学载荷。(2)热功能: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以适应空间环境中的温度变化。(3)耐腐蚀功能: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腐蚀功能,以防止在极端环境中发生腐蚀。(4)电磁兼容性:材料应具有较低的电磁损耗,以减少对航天器内部电磁系统的干扰。(5)加工功能: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加工功能,以满足航天器结构的设计要求。常用的航天器材料包括铝合金、钛合金、不锈钢、复合材料等。在选择材料时,还需考虑成本、来源、可靠性等因素。第四章航天器动力系统4.1动力系统设计原则航天器动力系统的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任务需求:动力系统应满足航天器在轨运行、姿态调整、轨道机动等任务需求,保证航天器具备足够的推力和速度。(2)高可靠性:动力系统是航天器的关键部件,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任务的成败。因此,设计过程中需注重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降低故障率。(3)高效能量转换:动力系统应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以充分利用能源,提高航天器的整体功能。(4)轻量化设计: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动力系统的重量,以提高航天器的有效载荷。(5)模块化设计:动力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维护和升级。4.2发动机类型与功能航天器动力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发动机:(1)化学火箭发动机:化学火箭发动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航天器动力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推进剂在燃烧室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喷管喷出,产生推力。(2)电火箭发动机:电火箭发动机利用电能将推进剂加速喷出,产生推力。具有高比冲、低功耗等优点。(3)核火箭发动机:核火箭发动机利用核能加热推进剂,产生推力。具有高比冲、高推力等特点。(4)太阳能帆板:太阳能帆板通过吸收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供航天器使用。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应根据航天器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发动机。4.3推进剂及其储存与输送推进剂是航天器动力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功能直接影响动力系统的功能。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推进剂:(1)液态推进剂:液态推进剂具有高能量密度、易于储存和输送等优点,适用于化学火箭发动机。(2)固态推进剂:固态推进剂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但储存和输送相对困难,适用于电火箭发动机。(3)混合推进剂:混合推进剂结合了液态和固态推进剂的优点,具有较好的综合功能。推进剂的储存与输送是动力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以下为储存与输送的注意事项:(1)储存条件:推进剂应储存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中,避免发生泄漏、变质等现象。(2)输送系统:推进剂输送系统应具有高可靠性、低功耗、抗电磁干扰等特点,保证推进剂安全、稳定地输送至发动机。(3)泄漏检测:推进剂输送过程中,需设置泄漏检测装置,及时发觉并处理泄漏故障。(4)安全防护:推进剂储存与输送过程中,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第五章航天器控制系统5.1控制系统设计要求航天器控制系统的设计需遵循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以保证其稳定、可靠地执行任务。控制系统需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特点,以满足航天器对姿态、轨道控制的高标准。控制系统应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应对复杂空间环境中的各种扰动因素。控制系统还需具备良好的适应性,以适应不同任务阶段和不同工况的需求。5.2控制系统组成与功能航天器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传感器:用于实时测量航天器的姿态、速度、轨道等参数,为控制系统提供反馈信息。(2)执行机构:根据控制指令,对航天器进行姿态调整、轨道机动等操作。(3)控制器:对传感器提供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控制指令,驱动执行机构完成预定任务。(4)通信系统:实现控制系统与地面指挥中心的实时通信,传输控制指令和反馈信息。(5)数据处理与存储系统:对传感器和控制器产生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为后续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1)姿态控制:保持航天器在预定轨道上的稳定飞行,保证其姿态满足任务需求。(2)轨道控制:根据任务需求,对航天器进行轨道机动,使其进入预定轨道。(3)热控制:保持航天器内部温度稳定,防止设备过热或过冷。(4)功率控制:合理分配航天器能源,保证设备正常运行。5.3控制算法与应用航天器控制算法主要包括经典控制算法和现代控制算法。经典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现代控制算法如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等。PID控制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控制方法,通过调节比例、积分、微分三个参数,实现对航天器姿态和轨道的精确控制。模糊控制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航天器控制。现代控制算法如自适应控制,可根据航天器状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实现鲁棒控制。鲁棒控制算法则可保证航天器在存在不确定性和扰动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的飞行状态。在实际应用中,航天器控制系统根据任务需求和工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控制算法。例如,在航天器发射阶段,采用PID控制算法实现姿态稳定;在轨道飞行阶段,采用自适应控制算法实现轨道机动;在复杂环境下,采用模糊控制算法提高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第六章航天器通信与测控6.1通信系统设计6.1.1设计原则航天器通信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任务需求:根据航天器任务特点,确定通信系统的功能指标,保证通信系统满足任务需求。(2)可靠性:通信系统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保证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实时性。(3)兼容性:通信系统应具备与地面站和其他航天器通信系统的兼容性。(4)灵活性:通信系统设计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任务阶段和不同场景的需求。6.1.2通信系统组成航天器通信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通信设备: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天线等。(2)信号处理与调制解调:对信号进行处理和调制,以满足通信系统的功能要求。(3)电源与控制:为通信系统提供电源和控制信号。(4)地面站:用于接收、发送和监控航天器通信信号。6.1.3通信系统设计要点(1)通信体制选择:根据任务需求和通信距离,选择合适的通信体制,如调频、调幅、相位调制等。(2)信道编码与解码:采用信道编码技术,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3)信号调制与解调:选择合适的调制解调方式,提高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4)天线设计:根据通信距离和频率,设计合适的天线,以满足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要求。6.2测控系统设计6.2.1设计原则航天器测控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任务需求:根据航天器任务特点,确定测控系统的功能指标,保证测控系统满足任务需求。(2)可靠性:测控系统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保证测控信号的准确性和实时性。(3)兼容性:测控系统应具备与地面站和其他航天器测控系统的兼容性。(4)灵活性:测控系统设计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任务阶段和不同场景的需求。6.2.2测控系统组成航天器测控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测控设备: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天线等。(2)信号处理与调制解调:对测控信号进行处理和调制,以满足测控系统的功能要求。(3)电源与控制:为测控系统提供电源和控制信号。(4)地面站:用于接收、发送和监控航天器测控信号。6.2.3测控系统设计要点(1)测控体制选择:根据任务需求和测控距离,选择合适的测控体制,如调频、调幅、相位调制等。(2)信道编码与解码:采用信道编码技术,提高测控系统的抗干扰能力。(3)信号调制与解调:选择合适的调制解调方式,提高测控系统的传输效率。(4)天线设计:根据测控距离和频率,设计合适的天线,以满足测控系统的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要求。6.3数据传输与处理6.3.1数据传输航天器数据传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有线传输:通过电缆将数据传输至地面站。(2)无线传输:通过无线电波将数据传输至地面站。(3)卫星中继传输:通过卫星中继通信,实现航天器与地面站之间的数据传输。6.3.2数据处理航天器数据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和格式化,为后续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2)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等,以获取有用信息。(3)数据可视化:将数据以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便于用户理解和分析。(4)数据存储与备份:对数据进行存储和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6.3.3数据传输与处理设计要点(1)传输协议选择:根据任务需求和传输距离,选择合适的传输协议,如TCP/IP、UDP等。(2)数据加密与解密:为保障数据安全性,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3)数据压缩与解压缩:为提高传输效率,采用数据压缩技术对数据进行压缩和解压缩。(4)数据处理算法优化:针对航天器数据特点,优化数据处理算法,提高处理速度和准确性。第七章航天器热控制系统7.1热控制系统设计要求7.1.1设计原则航天器热控制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航天器内部温度稳定在允许范围内,满足各设备正常工作需求。(2)降低热控制系统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简化系统结构,提高系统可靠性。(4)充分考虑航天器在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热环境变化,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7.1.2设计要求(1)热控制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测航天器内部温度的能力,并能根据温度变化自动调整热控制策略。(2)热控制系统应具备良好的热防护功能,避免航天器在轨运行过程中因外部热环境变化而产生内部温度波动。(3)热控制系统应具备足够的散热能力,以满足航天器内部设备产生的热量散发需求。(4)热控制系统设计应考虑航天器姿态变化对热控制功能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消除。7.2热控制系统组成与功能7.2.1组成航天器热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航天器内部温度。(2)热防护材料:用于保护航天器内部设备免受外部热环境的影响。(3)热控制装置:包括加热器、散热器等,用于调节航天器内部温度。(4)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温度传感器信号,并根据预设算法自动调整热控制装置工作状态。7.2.2功能(1)温度监测:实时监测航天器内部温度,为热控制系统提供数据支持。(2)热防护:利用热防护材料降低外部热环境对航天器内部温度的影响。(3)热调节:通过加热器、散热器等热控制装置,调节航天器内部温度,满足设备正常工作需求。(4)自动控制:控制单元根据温度传感器信号,自动调整热控制装置工作状态,实现航天器内部温度稳定。7.3热防护与散热技术7.3.1热防护技术热防护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热防护材料:选用具有良好热隔离功能的材料,如多层隔热材料、泡沫材料等。(2)热防护涂层:在航天器表面涂覆一层具有良好热隔离功能的涂层,如陶瓷涂层、反射涂层等。(3)热防护结构:采用热防护结构设计,如热防护屏、热防护罩等。7.3.2散热技术散热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散热器:利用散热器将航天器内部设备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部空间。(2)热管:通过热管将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实现热量转移。(3)热辐射:利用航天器表面涂覆的辐射材料,将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到外部空间。(4)相变材料:利用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热量,调节航天器内部温度。第八章航天器电源系统8.1电源系统设计要求航天器电源系统是保证航天器正常运行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设计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可靠性:电源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保证在航天器发射、运行及返回过程中,能够稳定地为各负载提供电能。(2)高效率:电源系统应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减少能量损失,提高能源利用率。(3)模块化设计:电源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维护、维修和升级。(4)适应性:电源系统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航天器任务需求和环境条件。(5)智能化:电源系统应具备一定的智能化功能,能够实现自我监测、故障诊断和远程控制。8.2电源类型与功能航天器电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化学电源:化学电源具有能量密度高、储存寿命长等优点,但存在环境污染、能量转换效率低等问题。常见的化学电源有锂电池、镍氢电池等。(2)太阳能电源:太阳能电源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的特点,适用于长期在轨运行的航天器。太阳能电源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充电控制器和储能装置组成。(3)核电源:核电源具有能量密度高、寿命长、环境适应性等优点,但存在辐射风险。核电源适用于对能量需求较高的深空探测器等任务。(4)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转换效率高、无污染等优点,但燃料储存和供应系统较为复杂。燃料电池适用于对能量和功率需求较高的航天器。8.3电源管理与保护电源管理与保护是保证航天器电源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源管理:电源管理系统负责对电源系统进行监控、调度和控制,包括电源切换、充电控制、负载分配等功能。(2)故障诊断与处理:电源管理系统应具备故障诊断和处理能力,当检测到电源系统异常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措施,保证航天器安全运行。(3)保护措施:电源系统应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过压保护、欠压保护、过流保护、短路保护等,防止电源系统损坏。(4)冗余设计:电源系统应采用冗余设计,当主电源出现故障时,备用电源能够自动接管,保证航天器正常运行。(5)热管理:电源系统热管理包括散热、保温等措施,保证电源系统在恶劣环境下正常运行。第九章航天器发射技术9.1发射场选择与建设9.1.1发射场选择原则航天器发射场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地理位置优越:发射场应位于地理纬度较低、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有利于提高火箭运载能力。(2)安全距离充足:发射场周围应具备足够的安全距离,以保证火箭飞行过程中不威胁到周边居民和设施。(3)交通便利:发射场应具备便捷的交通条件,便于运输火箭和航天器等设备。(4)基础设施完善:发射场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通信、供电、供水、排水等。9.1.2发射场建设内容发射场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发射塔:发射塔是发射场的关键设施,用于支撑火箭和航天器,进行发射前的各种操作。(2)发射控制中心:发射控制中心负责发射过程的指挥、控制和调度,保证发射任务的顺利进行。(3)地面支持设备:地面支持设备包括火箭运输车、加注设备、测试设备等,用于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4)安全设施:安全设施包括安全监控系统、消防系统等,用于保障发射场的安全。9.2发射器设计与功能9.2.1发射器设计要求发射器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结构强度:发射器应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承受火箭和航天器的重量及发射过程中的各种载荷。(2)导向精度:发射器应具备高精度的导向系统,保证火箭按预定轨迹飞行。(3)稳定性:发射器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保证火箭在发射过程中的稳定飞行。(4)安全性:发射器设计应考虑各种故障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降低发射风险。9.2.2发射器功能指标发射器功能指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发射能力:发射器能承载的火箭最大重量和尺寸。(2)发射速度:发射器将火箭加速到预定速度所需的时间。(3)发射精度:发射器保证火箭按预定轨迹飞行的精度。(4)发射成功率:发射器在实际发射任务中的成功率。9.3发射操作与安全9.3.1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