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B41∕T 1648-2018 采空区公路勘察设计规范_第1页
(高清版)DB41∕T 1648-2018 采空区公路勘察设计规范_第2页
(高清版)DB41∕T 1648-2018 采空区公路勘察设计规范_第3页
(高清版)DB41∕T 1648-2018 采空区公路勘察设计规范_第4页
(高清版)DB41∕T 1648-2018 采空区公路勘察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41DB41/T1648—2018采空区公路勘察设计规范2018-07-30发布2018-10-30实施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I 1 1 1 5 5 5 6 6 7 8 8 8 9 9 9 9 12覆岩破坏“三带”3矿层倾角介于15°~55°的采空区。4一定区域开采条件下,从地表移动开始(下沉达到10mm)到结由地表最大下沉点下沉10mm时开始,到地表最大下沉点或大于30mm/月(1.0mm/d矿层倾角大于45°)所经历的时间,视为地表移动活跃期。5倾斜i=±3mm/m,曲率K=+0.2×10-3/m)点和采空区边界点连线与水平线在矿壁一侧的夹角。4.1.1采空区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以下简称工可勘察)、初步勘察、详4.1.4采空区工程地质勘察应在充分查明采空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评价采空区场地稳定性、4.1.5公路选线宜避绕不稳定采空区、生产采区及规划采区;无法避绕时,穿越采空区路段宜4.1.6处治方案设计应结合路基、桥涵、隧道工程可承受变形的限度,采用结构选型,构造措4.1.7重视未来(准)采区对项目建设的影响。对设计、施工及运营阶段受到采矿持续采动影b)查明采空区开采历史、开采现状、开采规划、开采65.1.2采空区场地拟建建(构)筑物工程地质勘察勘探点布置、岩(土)和水试样采取及试5.2.1工可研究阶段采空区工程地质勘察应对场地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的适宜性进行初步评5.2.2工可勘察以资料搜集、采空区专项调绘为主,必要时辅以大比例尺航卫片解译以及少5.2.4工可勘察的调绘范围沿路线方向长度应为下伏采空区及变形影响范围,宽度为公路中5.3.1初步勘察应基本查明对采空区起主导作用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因采空区地表沉陷、变形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对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和适5.3.2初步勘察应在工可勘察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有关地质、采矿和采动影响的技术资料,并b)搜集区域地质报告、区域水文地质报告、勘察区资源勘d)开展采空区专项调绘,校验收集资料7h)对可能采取的采空区治理方案进行a)勘察范围沿路线长度应为下伏采空区的影响范围,宽度为路线中心两侧各不宜小于5.4.1详细勘察应结合建筑物变形特征进行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与分区,并对采空区场a)勘察范围沿路线长度应为压覆采空区的影响范围;宽度应为初勘阶段所确定的采空区影响宽86.1.1采空区工程地质调绘应与路线及沿线结构物设置相结合,为路线方案比选、6.1.2调绘长度方向应为下伏采空区及变形影响范围,并适当沿公路纵向大小桩号方向各延伸200m~于500m,详勘调绘范围应根据初勘确定的采空96.3.2调绘点可用手持GPS定位并拍6.3.4工程地质调绘手段的选用、工作量的布置、精度要求需结合采空区场地复杂7.1.1公路建设遇到的采空区场地,当资料缺乏或可靠性较差,对采空区技术7.1.2物探应在搜集采空区地质、采矿、采动等资料基础上,结合现场踏勘情7.1.3物探成果判译时,应结合收集资料和踏勘成果进行综合判译,并宜布置7.2.2对于单一方法不易判定的采空区,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探方法进7.2.4物探野外作业工作参数的选择,检查点的数量,观测精度,测点或测线a)物探资料应在充分掌握测区各项物性参数和其它勘探方法获得的地质资料基础上进行整理解c)说明探测对象的形态、产状、延伸7.3.2物探工作完成后应编制物探报告。物探报告应由说明书、图件和附件组8.1.1采空区钻探工作应在工程地质调绘、工程物探和变形监测的基础上,验证采空8.1.2岩土试样的采取位置、数量、技术要求等应结合勘察阶段、勘察目的、地层条8.2.2.4不同勘察阶段可结合现场情况8.2.3.2采空区钻进方法和钻进工艺应根据岩土类别、岩土可钻性分级和钻探技术要8.2.3.3钻探地质描述除应满足常规工程地质描述的要求外,尚应重点描述冲洗液耗损、钻进速度、1)为了统计地层耗水普通单管钻具钻2)取芯钻进回次进尺应限制在2m以进行,不得事后追的注浆量确定提供直接碎松散地层宜采用3)除原位测试及有特殊要求的钻孔2)描述内容要规2)黄土地层可采用无3)钻孔记录和岩3)坚硬岩层宜采3)冲洗液和护壁堵漏4)注意观测地下水位并进行简易水考JGJ/T87相关规定选8.2.3.4钻孔冲洗液和护壁堵漏材料选用应根据采空区预测的覆岩破坏类型特征、覆8.2.4.1采空区埋深小于50m,对每个钻孔内岩石8.2.4.2除作试验的岩芯外,剩余岩芯应存放岩芯盒内,并应按钻进回次先后顺序排8.2.4.3岩石坚硬程度、风化程度和岩体完整性程度的8.2.4.4岩土样品根据基础设计需要做常规土工试验,岩石可根据技术需要选做点荷载9.1.1宜充分利用验证孔钻探工作条件,及时开展与采空区治理相关的原位测试项目。常用的9.1.2岩土室内试验的项目和方法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岩土性质的特点9.1.3岩土工程评价参数值的选取,可根据室内试验成果、原位测试成果及原型观测反分析成9.1.5对钻孔或矿井中采取的岩样、土样和水样,应按JTGb)采空区场地附近的河流、渠道、湖泊和水库等地表水体a)抽水、排水或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基与b)采空区水位上升是否产生基础底部隔水层突涌a)变形监测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宜采用国家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或所在矿区使用的2)桥梁观测网:根据桥梁孔跨,应逐墩在墩台位置上布置横向测线,每条测线宜布设5个3)隧道观测网:分离式隧道观测线宜沿隧道走向设计线方向布置5条,其中左、右洞顶部4)测线长度应大于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范围,观测点宜等间距布设,也可考虑场地实际地5)裂缝观测宜结合采空区地质特征选择典型裂缝统一编号施测,应测定建筑物上的裂缝分布位置和裂缝走向、长度、宽度及变化情况。裂缝宽度数据应精确至0.1mm,每次观测6)观测周期宜根据开采深度、覆岩性质、变形速率和观测时间等综合确定。对于长壁陷落法采空区,观测周期可参考表7确定,观测期间可根据变形速率、工程重要性等适当缩短或延长;其它非长壁垮落法采空区,其观测周期可根据开采方式、回采率及阶段性观15天。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且方便使用的位置,b)计算各观测点的下沉W、下沉速率Vw、水平移动U、水平变形ε、倾斜i和曲率K等各种移动e)附图附表等,主要包括测点平面位置12.1.1对地表移动和变形在时间与空间上有明显连续12.3.1地表移动变形计算方法宜采用概率积分法。GB51044相关论述恰当选用。有地表采动实测成果的矿区,可采用典型曲线法、剖采矿条件复杂的场地也可采用数值算法。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应根据地质、12.3.3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主要包浅埋(H<50m)深埋(200m<H)缓倾斜(α<150)地质条件++++采矿条件++++++++采动情况++++三带发育特征+++++++++++注:“++”表示应作为主要评价因子;“+”表示可作为辅助评价因子。建筑物一般指隧道、桥涵、支挡结构、路b)初步勘察阶段采空区场地稳定性评价应在工可勘察初判的基础上,预计采空区地表剩余变形+++++++++依据稳定系数Fs评价+表14按地表剩余变形值确定长壁式采下沉速率Vw>5.0m松散层厚度h(m)h>30m15m<h≤30m5m<h≤15mh≤5m生稳定系数(Fs)1.5≤Fs<Fst注:采空区场地稳定安全系数Fst,一般可取2,对地质表22按场地稳定性及工程重要性等级定性小大大大重,社会影响巨大,实施运营维护措施极困难或c)分析评价地基基础的施工过程与建(构c)对于先采后建再采类建(构)筑物,应在重复采动的间隔时间、开采条件明确时按本条第ac)路线宜绕避密集分布的小窑采空区、时d)路线宜设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采空区地表移动盆地中部平底部分和勘察定性为基本利影响。相邻墩台间不均匀沉降差值(不包括施工中14.4.4采空区场地埋深较浅的隧道宜以挖方路基通过。必须设置的隧道可选14.4.5当隧道必须通过采空区破碎地层时,应对围岩c)当空穴岩壁强度不够或不稳定,影响采空区场地公路设计,宜结合场地处治方案技术特征和运营风险程度,配套适宜的警告、限速标15.1.5采空区处治设计,应根据采空区场地稳定性评24进行。对不符合表中处治原则,但已进行主体施工的项目-++--+--+:-:15.1.6对因采空沉陷诱发的危及工程安全的地质灾害,应依据15.2.1采空区工程治理方法可分为注浆法、矿方法、顶板或覆岩岩性、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特可用于挖方规模较小、易开挖且周边无任何建筑物的采空区。回填时可采可用于正在使用的通风和运输巷道,具备井治综合采用地下特殊开采、地下工程加固、地表建筑物结构加固或预防15.2.2.1采空区处治宽度a)对于路线与矿层走向垂直的倾斜矿层和水平矿层,处治宽度按式(1)计算(图1):a)水平矿层b)路线与矿层走向平行的倾斜矿层图1采空区处治宽度计算简图B=D+2d+2(hcotφ+Hcotδ).............................(1)B——采空区处治宽度(m);D——路基或桥隧的宽度(m);φ——地表松散层移动角();δ走向方向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影响角()。路基或桥隧宽度D的确定:路堤部分以公路两侧路堤坡脚外1m为界;路堑部分以两侧堑顶边界为界;桥梁以桥宽为界;隧道以隧道宽为界。围护带宽度可参照表26取值,地层移动角参照表H.1取值。表26围护带宽度公路等级及构筑物围护带宽度(m)Ib)对于倾斜矿层,当路线与岩层走向平行时,处治宽度按式(2)计算:B=D+2d+2hcotφ+H₁coty+H₂cotβ.........................(2)H1、H2——分别为采空区上山和下山边界上覆岩层厚度(mBD2d2hcotH1cot'H2cot'........................(3) cot'cot2cot2cot2sin2 cot'cot2cot2cot2sin2'——采空区上山方向上覆岩层斜交移动影响角(0LL02hcotH1cotH2cot..........................(4)H1、H2——采空区上山和下山上覆岩层厚度(m);——松散层移动角(0H₁H₁图2采空区处治长度计算简图图3采空区外侧处治深度计算简图15.2.2.3采空区处治深度a)当处治范围位于采空区边界以内时,其处治深度应为地面至采空区底板以下3m处。b)当处治范围位于采空区边界外侧至岩层移动影响范围以内时(图3),可按式(5)计算:h=H-1·tanδ+h................................h——采空区处治深度(m);h₂——影响裂隙带以下处治深度,宜取20m;H——采空区埋深,即上覆岩层厚度(m);l——注浆孔距采空区边界的距离(m);δ——矿层移动影响角()。15.2.3注浆处治15.2.3.1采空区处治范围的边缘部位应布设帷幕孔,防止浆液流失,帷幕孔间距宜为10m,容许变动范围±5m。注浆孔宜采用梅花型方式布设,其排距、孔间距应经现场试验确定;当无法进行现场试验时,可根据采矿方法、覆岩地层结构及岩性、回采率、顶板管理方法、冒落带和裂隙带的空隙、裂隙之间的连通性等,按表27确定。对结构物基础需结合基础形式及采空区赋存条件针对性布孔,每个桥梁墩台应至少布置有2个注浆孔。15.2.3.2钻孔开孔孔径宜控制在130mm~150mm之间,经一次或两次变径后,终孔孔径不应小于91mm。取芯孔的数量应为注浆孔、帷幕孔总数的3%~5%。采空区部位岩芯采取率不应小于30%,其它部位岩芯采取率不应小于60%。15.2.3.3采空区注浆宜采用水泥、粉煤灰、粘土等材料。当采空区空洞和裂隙发育,地下水流速大于200m/h时,宜先灌注砂、砾石、石屑、矿渣等骨料后注浆。在注浆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水玻璃、三乙醇胺等添加剂改变浆液性能,缩短凝结时间。15.2.3.4注浆参数控制,一般按照注浆压力、注浆量、注浆充填率、浆液结石体的单轴抗压强度等控制,可参见JTG/TD31-03相关规定。1234a)注浆总量Q总可按式(6)计算:Q总=ASMKV.................................S——采空区处治面积();M——矿层平均采出厚度();),单=AR2MV................................R——浆液有效扩散半径(m),可按1/2孔距计算。15.2.4干(浆)砌支撑法干(浆)砌支撑法是人工对现有的采空区进行干(浆)砌来支撑顶板,以防止采空区顶板产生坍塌引起公路工程变形破坏。对需要采用干(浆)砌支撑法处治的采空区可根据采空区赋存特征和地表结构砌片石和砂土;构筑物宜采用浆砌片石处治。干(浆)砌材料要求应按表28的规定确定。隧道顶部采用响采洞坍塌的因素较多,没有可靠的计算公式,实际工作中可按坍塌时的扩散角进行估算(图4),安L=H·cotβ......................................(8)H——洞穴顶板厚度(m);K——安全系数,用1.10~1.25;φ——岩石的内摩察角()。图4采洞安全距离估算示意图5洞内浆砌加固示意表28干(浆)砌材料要求工程类型片(块)石混凝土—隧道侧壁路基基底3m以下帷幕止浆—干(浆)砌施工要求清除洞内杂物,自下而上逐块逐层砌筑,直至堆砌至洞顶。要求砌筑物具有整体性和足够刚度,并与空洞顶板紧密、充分接触,使砌筑体真正起到支撑顶板防止上覆岩层塌落、下沉的作用(图5)。15.2.5开挖回填法对埋深小于6m,上覆顶板完整性差,岩体强度低,易开挖的采空区,以及挖方边坡面积较小的采空区或巷道,可采用开挖回填法进行处治。对埋深6m~20m,周围无任何建筑物的采空区,可采用爆破采空区顶板,回填后采用强夯或重锤夯实的方法进行处理(图6)。开挖回填的处治范围按15.2.2的规定采用。路基挖方边坡的处治范围为边坡外2m~3m。开挖回填材料选择、最小强度(CBR值)和压实度应满足JTGD30路基填筑相应部位的技术指标要求。15.2.6巷道加固法巷道加固法适用于正在使用的生产、通风和运输巷道,或废弃巷道的支护结构不能保证地表公路工程安全而需要进行加固处治的巷道。在松散土层中巷道未坍塌时,相当于天然土拱处于平衡状态,如发生坍塌则形成破坏拱(图7),破坏拱以上的土体重量因拱的作用由土拱自身承担,其上视为平衡状态。根据松散介质平衡理论,可得到破坏拱高公式(9)。图6采洞开挖回填示意图图7巷道破坏拱示意图h破坏拱高度(m);h₀——洞穴高度(m);b洞穴宽带之半(m);φ——松散层的内摩擦角()。根据上述破坏拱理论,通过对巷道加固处理,可减小破坏拱高度,确保场地稳定性。对巷道支护结构的计算与加固设计,可参考JTGD70相关规定进行。加固方法可结合巷道或洞穴实际情况采用注浆、局部加固、套拱支护、干(浆)砌支撑和开挖回填等,工程量以具体加固消耗统计获得。对采空区埋深小于10m,上覆顶板完整性差,岩体强度低的地段;爆破、开挖回填后或者主变形已完成的采空区地段;采空区地表水平裂缝区地段可以采用强夯法处治。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地区经验确定,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29进行预估。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E<40004000≤E<6000S——采空区处治面积(m2),SLB;L——采空区处治长度(ma)采空区跨越方法有梁、板、拱等多种方法(图8),设计中宜准确掌握采空区地质特征,了解1—碎石路堤;2—钢筋混凝土板;3—钢筋混凝土网格(梁);4—陷穴;5—基础桩15.2.9综合治理法保护矿(岩)柱法等,保护矿(岩)柱的留设可参考附录C进行设计。b)场地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缝分布等;比例尺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宜采用1:10000~1:50000,初勘和详勘b)干(浆)砌、巷道加固、跨越设计、其它1覆岩全部为可垮落2矿层以上某一高度存在一定厚度的坚硬345全部覆岩为极软弱当开采深度较小或接近冲积层开采时,覆岩变形不应形成悬采空区场地工程地质情况LD2B(2hcotH下cot'H上cot')...................(C.1)L——保护带宽度(以路线中心线为中心)(m);D——公路宽度(m路堤应以两侧路堤坡脚外1m为界,路堑应以两侧堑顶边承台边缘为界,分离式隧道应以左右洞外边墙为界(含左右洞之间的距离),连拱隧道应),),),'——斜交剖面上山方向矿层上覆基岩移动角(0长度计算公式与宽度计算公式相同,只是将公路宽度替换成公路长度,维C.1.2公路收费站、管理站等建筑物下2)在平面图上作各边平行于受护对象总轮廓的多边形(或四边形在多边形(或 cot'cot2cos2cot2sin2......................(C.3)用垂线法计算与矿层走向斜交的受护对象保护矿柱时,矿柱在矿层上山方向垂线长度LuLuLu (Hh)cot'......................S——块段的面积,m2;D——矿体视密度,t/m3。以下为一幢五层职工宿舍楼设计保护矿柱的方向与矿层走向线的夹角θ=45°,矿层倾角α=21°,厚度M=2.83m,房屋下方矿层埋藏深度H=240m,设计保护矿柱时选用以下移动角值:δ=y=75°,β=δ-Kα=75-0.8×21°=58°,φ=45°,围护带宽度取15m。用垂直剖面法设计该楼房保护矿柱步骤如下:a)如图C.1所示,为划定楼房受护面积,在平面图(1:2000)上房屋的角点1、2、3、4处作平行矿层走向和倾斜方向的直线,得直角四边形abcd,即受护边界。在abcd外侧加宽度为15m的围护带,其外边a'b'c'd'为受护面积边界。图C.1用垂直剖面法设计建筑物保护矿柱b)四边形a'b'c'd'中心点作矿层倾斜剖面A-B和走向剖面C-D,然后在A-B、C-D剖面上分别求出保护矿柱边界。c)在A-B剖面图(1:2000)上标出地表线、楼房轮廓线、松散层、矿层等,并注明矿层倾角α=21°,矿层厚度M=2.83m,房屋下方矿层埋藏深度H=240m,并简要绘出地层柱状图。d)在平面图上将A-B剖面线与受护面积边界之交点转绘到A-B剖面图的地表线上得M、N点,由M、N点以φ=45°作直线至基岩面得交点M'、N'。然后,在矿层上山方向以β=58°由N'点作直线与矿层底板相交于n'点;同理,在矿层下山方向以γ=75°由M点作直线与矿层底板相交于得m、n点。e)将平面图上剖面线C-D与受护边界之交点转绘到C-D剖面图的地表线上得P、Q点。在C-D剖面图上由P、Q点以φ=45°作直线,与基岩面相交于P'、Q'点。然后,以δ=75°由P'、Q点分别作直线。f)将A-B剖面图上n'、m'点分别投影到C-D剖面图上,与C-D剖面图上基岩内的两条斜线相交,得交点e'、f'及g'、h'。e'、f'为矿柱上边界线在C-D剖面上的投影,g'、h'为矿柱下边界线在C-D剖面上的投影。h)压覆资源量:QefhgSefhgD(2.83/cos210)。D.1缓倾斜矿层开采近水平、缓倾斜(倾角a<15°)矿层时,如果地表平坦,且达到超充分采动,采动影响范围内无大型地质构造时,最终形成的静态地表移动盆地(图D.1)可划分为移动盆地的中间区域、内边缘区、矿层矿层采空区a)平面图b)剖面图图D.1缓倾斜矿层超充分采动时地表移动d)在地表刚达到充分采动或非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内可不出现中间区域。开采倾斜(倾角α=15°~55°)矿层时,地表移动盆地(图D.2)应具有下列特征:a)在倾斜方向上,移动盆地的中心(最大下沉点)应偏向采空区的下山方向,并与采空区中心不重合。最大下沉点同采空区几何中心的连线与水平线在下山一侧夹角(最大下沉角)应小于c)移动盆地的上山方向较陡,移动范围较小;下山方向较缓,移动范围较大。d)采空区上山边界上方地表移动盆地拐点应偏向采空区内侧,采空区下山边界上方地表移动盆地拐点应偏向采空区外侧。拐点偏离的位置大小与矿层倾角和上覆岩层的性质有关。D.3急倾斜矿层开采急倾斜(倾角α>55°)矿层时,地表移动盆地(图D.3)应具有如下特征:a)地表移动盆地形状的不对称性更加明显。工作面下边界上方地表的开采影响达到开采范围以外很远,上边界上方开采影响则达到矿层底板岩层。整个移动盆地明显地偏向矿层下山方向。b)最大下沉值不应出现在采空区中心正上方,而应向采空区下边界方向偏移。c)底板的最大水平移动值大于最大下沉值,最大下沉角应小于15°。d)矿层开采时,可不出现充分采动的情况。图D.2倾斜矿层充分采动时地表移动盆地示意图D.3急倾斜矿层采动时地表移动盆地示意地面物探电法勘探任何地层及产状,其上方没有极高阻或极低阻的屏蔽层;地形平缓,覆地形平缓,具有稳定电性标志层,地电层次不多,电性层与地质层基本一致,各层厚度相对于埋深不太小,被测岩层有足够厚度,岩层倾角小于20°;相邻层电性差异显著,水平充电体相对围岩应是良导体,要有电磁法被测目标相对规模较大,且相对围被测目标与周围介质有一定电性差地下水、较浅的地震法折射波法适用于被测目标的波速大黄土覆盖层较反射波法要求地层具有一定波阻抗覆盖层较薄,采空区埋深浅,地表内物探井底CT层析成像(弹性井况良好、井径合理,激发与接受游散电流、电磁井间CT层析成像(弹性井况良好、井径合理,激发与接受回转++——++——+ ++ +—+++—++ :++:;+:基岩:可钻性Ⅶ—Ⅹ级岩石常规口径;可钻性Ⅴ—Ⅸ级岩石大口径。大漂可钻性Ⅹ级以内岩石基岩、卵砾石层、漂石层用大浅孔中的砂、土、砾石、小卵石用各种肋骨抽砂筒钻进;大卵石、漂石1)采用双动双管取芯钻具钻进时,岩芯管长度应为1.5m~2.0m。钻头轴向差距应视岩石而定,可为30mm~50mm,软质岩石差距应大些,反之则小些。钻进中不宜提动2)钢粒钻进时宜采用直径3.5mm~4.0mm的钢粒,钻头有效底唇面积的压强宜用3.0MPa~a)含洞穴地层钻探应根据地层情况选择钻进经纬仪投点法、差异沉降法、激光准直法、垂线法(⅓)差1″级仪器2″级仪器3.01.09—6.01.86912.02.546往返333422574—8注:计算测距往返较差的限差时,a、b分别为相应等级所使用仪器标称的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系数,D为测量斜距 尺(mm)38横坐标X量横坐标X量横坐标X量纵坐标Y纵坐标Y纵坐标Y日日日c)地表移动延续时间可以根据最大下沉b)当采动程度较小时,地表移动计算参数中下沉系类型覆岩性质下沉q移动b移动角边界角影响角正播角走向δ上山Y下山走向上山下山主,其他为砂质页~~~中硬岩、砂质页岩为主,~~0.7α~~0.7α~~软弱层砂质页岩、页岩、~0.5α~0.5α~~图1.1条带式开采示意图1.2房柱式开采示意图1.3小窑开采示意H——矿(岩)柱埋深(m);A——保留矿(岩)柱条带宽度(m);σm——矿(岩)柱的极限抗压强度(kPa)。……Pa)矿(岩)柱能承受的极限荷载PU计算P400HAL4.92(AL)MH10332.28M2H2106...........(I.3)P400HA4.92MH103........................(I.4)M——采出矿层厚度(m)。PP0LAH2H........................(I.6)P0AH2H........................(I.7)矿层开采前岩体内部应力是平衡的,一般情况下,只存在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用式I.8、I.9表zH..................................(I.8)xyztan2(45)...........................(I.9)x);——上覆岩层的重度(kN/m3落一般是拉应力起主导作用;巷道侧壁主要受垂直压应力作用;巷道四角一般受剪应力作用。如图I.3所示,矿层采空后其顶板岩块ABCD因重力G的作用而下沉,两边的楔体ABM和CDN也对其施加水FPtan................................(I.12)Ptan2(450)...........................(I.13));););QH2aHtantan2(450).....................(I.14)零,H称为临界深度H0:H02a...........................(I.15)tan2(450)tan比较矿层顶板埋藏深度H与临界深度H0,即可粗略地评价顶板的稳定性。当H1时,顶板不稳定;1H1.5时,顶板欠稳定;1.5HF时,顶板基本稳定;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