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市延安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默写。(1)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2)飞湍瀑流争喧豗,。(李白《蜀道难》)(3)《蜀相》中评价诸葛亮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的两句是,。(4),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2.(2分)下列适合用来劝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诗文名句是()A.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B.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C.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句唐诗,。。,。①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哪怕是千年之前句子,不同国度的人、不同时代的人都与之共鸣②可见,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韧性与穿透力③日本人使用,中国人理解④在疫情仍在持续之际,我们一定不能放松文明社会必须坚持的价值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二、阅读70分(一)4.(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真善美的“错位”孙绍振①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真),而根据康德的审美价值论,美则是情感。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前者太机械了,把“真”看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绝对的价值。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按康德的学说,价值应该有三种:真、善、美。②康德没有解决的是,在艺术中,并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的。什么样的情感才是审美的呢?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情感,又是深刻的、藏在深层的潜意识里的,甚至是以智性为底蕴的。我们的古典文论说得更准确:一方面是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一方面是更经典的《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用的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而是象征的、假定的形式。“美是真的”这一观念是不完全的。美是艺术家情志通过假定、想象的自由,超越现实、意蕴发生变异的,但是,美和真并不绝对矛盾,而是交叉的。这就是说,美和真二者之间的关系,用我的话来说,就是“错位”,并不是一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而是圆心有距离的;真善美,是三个偏心圆的交错。只要拿文艺作品来核对一下,不但真和美是不统一的,而且和善也是不统一的,真善美三者是“错位”的。③审美与科学认识活动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它的非功利性,这一点是康德说的。善,最初级的意思就是有用或者实用。实用的目的是固定的,而情感是自由的,所以实用是压抑情感的,如果拘于实用,就没有情感了。在这一点上,许多理论家都搞得很乱,就是鲁迅有时也有些混乱,他在《门外文谈》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④鲁迅说的很生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德国的莱辛在他的《汉堡剧评》中,开宗明义就宣称:艺术乃是“逼真的幻觉”。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话比他早差不多一个世纪就觉悟到了,黄生在《一木堂诗麈》卷一中提出诗乃“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这里的“无”和“有”“虚”和“实”“假”和“真”的对立统一和转化,可比莱辛彻底多了,“虚”者、“无”者、“假”者,都是“幻觉”,但是并不一定要“逼真”。⑤审美是诗意的,但是,不仅仅是诗意的美的陶冶,而且包含着对恶的审视。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得可爱起来。⑥《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先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来明知吕伯奢是好心款待他,又把他杀了。明知错了,一错再错,不仅不忏悔,不难为情,还要宣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为自己坚决而果断地不道德而“动心”,而自我欣赏,为自己的不要脸而感到了不起。《三国演义》不但让读者看到这样的丑恶,而且有一个潜在的眼睛,在引导着读者阅读这样的心理奇观,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让曹操的行为逻辑与读者的良知背道而驰,这在文艺心理学上叫做“情感逆行”,就是一味和读者的情感作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痛苦。这就转化为艺术的享受。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人性黑暗。因而,我们的感受才结合着痛感和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叫做“净化”,我看,把它理解成“洗礼”也可以吧。⑦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选自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改)(1)第②段中“偏心圆的交错”的含义是(2)为第②段画线句找一个例证,以下诗句不合适的一项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B.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C.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D.重湖叠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3)下列依据文意所做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A.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有超越实用的审美价值。B.艺术的美一定是虚构的,是通过虚构来反映真实。C.《雷雨》中“繁漪”这一形象体现了文学欣赏中真善美的错位。D.善于发现“假”乃至“恶”背后的审美价值,才能真正读懂文学作品。(4)作者说鲁迅在《门外文谈》中的这段话“有些混乱”,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联系全文并结合逻辑“同一律”对此进行分析。(5)依据本文的“错位”理论,联系下面材料或《红楼梦》中其他相关情节,评析王熙凤这一形象的文学审美价值。【材料】袭人又叫住问道:“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还没放呢,是为什么?”平儿见问,忙转身至袭人跟前,见左右无人才悄悄说道:“你快别问,横竖再迟几天就放了。”袭人笑道:“这是为什么?唬得你这样儿。”平儿悄悄告诉她道:“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他这梯己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二)5.(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路过一场雨秦挽舟①天气预报从手机短信里弹出提示,今晚会下雨。于是外婆傍晚便早早把衣服收进里屋,我支着胳膊看外婆包饺子,随时准备着回应她的呼唤。②“轰隆隆——”雷声送达闪电,乌鸦也归巢,在雨夜依偎。③“外婆,你们那时候有饺子吃吗?”我问她。④她停下来,认真想了想说:“饺子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平常只有面疙瘩汤。”⑤“我不喜欢面疙瘩汤,没味道,还是饺子好吃。”我伸手去接她的盘子,见她注视着我,那目光像穿过了雾。我知道,她是想到了她的小女儿,我的妈妈。妈妈在家的时候从来不吃面疙瘩汤,她只说不喜欢面食,我却在和外婆的对视中读懂了这句“不喜欢”。外婆一生清贫,走过最远的路是隔壁镇的集市。她把岁月都给了三个儿女,自己一头扎进名为吃苦耐劳的河。可那时贫瘠的土地漠视了人民的温饱,即便是外婆也难为无米之炊。于是承诺、谎言都满载着希望,却一次又一次地化作了泡沫。⑥“你妈妈也不喜欢面疙瘩,怎么都不肯吃,一直跟我闹,半夜饿了就躲起来哭。我没有别的法子,只能哄她骗她,最后再骂她,现在想啊,囡囡,你和你妈妈真像。”⑦“但是我们现在有饺子吃了,而且你也不会骂我嘛。”我到窗边的柜子上找出开水瓶,给她倒热水洗手。⑧“你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外婆感叹地说着,好像想起陈酿的记忆。⑨在这有些焦灼地等待中,院外忽然有了光亮,我看着妈妈向我走来,突然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张她的照片,被外婆保存的很好,只因岁月,边角有些泛黄:她也是这样走着,短头发长靴子,抿着嘴弯着眉。背后是工厂的铁门,她那时厌恶和想要逃离的地方。⑩年轻人看韶光总嫌慢,老人忆岁月总言快。小时候妈妈给我读《包身工》,总是会在最后一段放慢声音:“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我呆愣的双眼里凝固着害怕,也倒映出她的泪水,像永不干涸的湖。妈妈不愿被本地工厂压榨,想要离开却不被外婆允许。日子暗无天光,她的人生好像已经钉在名为“流水线”的牌坊上,高高地立在时代的浪潮中。机器的轰鸣声连日不绝,女工们像提线木偶,机械地分装、填空、上库,白手套、不防尘的面具,和她们的脸一样染上蜡黄。因为是小城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很多人把女儿送来这里做工。教育只属于家里的男孩,做工、嫁人、生子,短短六个字就是她们的一生。刚到工厂时,妈妈像看见面疙瘩汤一样不断哭闹,外婆也像儿时那样哄骗打骂,这是属于她们的阴晴圆缺。别的女工眼中都只剩下漠然,妈妈是寂寂黑夜里唯一的长明灯,可她蜡炬成灰,却只能照亮自己的心。我的妈妈,在经历了一年徒劳的抗争后终于明白,她不是依偎于巢的燕,而是注定要搏击长空的鹰。燕有巢即安然,而鹰只向往外面的天空。于是她下定决心,买了人生的第一张火车票,在三十年前顶着飘摇的风雨,逃离了这座她生活了十八年的小城。⑪妈妈仍然留有遗憾的是,家乡的女工们大多早早地嫁人,在小城的浸润中变得市侩而尖利,短暂的共事岁月无法改变她们之间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代沟。“如果当时我们一起反抗,是不是大家都会变得更好?”已过不惑,妈妈仍然有着这样的心结。我总是扳着她的肩膀,看着她温柔的眼睛告诉她:“我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后悔,但是我知道你一定不会后悔。”我心里明白,对于一只仅仅见过沙滩的寄居蟹而言,如果它说“我要去看看大海”,那么风浪便不会是阻拦它的理由。⑫后来的日子,小城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于是抛弃了已经江河日下的工厂,再也没有令人厌恶的空气和像笑面虎一样的人。外婆一直住在现在这座老宅里,邻居换了一波又一波,她总是对他们提到自己的小女儿,比起两个儿子,囡囡更让她骄傲。⑬“你有很想家很想家的时候吗?”记得我曾问过她。⑭“有。有一次我到老街去买布料,被一辆车撞到了,虽然没什么大问题,但车来的一瞬间和我跌坐在地上的时候,就特别想家。”她轻描淡写,我却惊心动魄。⑮“你想的哪是家,估计只是外婆。”我靠她近了些,牵起她的手。⑯“你外婆对我来说就是家啦……当时也是真的任性,说走就走了,十年不跟家里联系,就留了封信。不过有你舅舅们在家,我觉得我走了也没什么问题。”这种时候,思念就攀爬到她的心里,覆盖住最早反抗无果时的记忆,只剩下愧疚。⑰“妈妈,你真的很勇敢。外婆不会怪你的,你们都很爱对方。”⑱多年前下在火车站的那场瓢泼大雨,冲走了稚嫩,也带来了风雨过后更多的的决心和勇气。妈妈仿佛永远有着精力和热忱,如书中所说,岁月不败美人。我很爱她,在我心里,她就是一场三四月的春雨,新燕筑巢,嫩柳抽芽,对我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庭院的地上一片狼藉,可春雨却在向我温柔地靠近。⑲我对着她喊:“妈妈,你错过了今天晚上的雨!”⑳她疑惑地问:“我来的路上好像没下雨呀?”㉑我抬头看天,黑夜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云层被弯月点亮了一角,在星星的陪伴下更显缱绻。我们仅仅路过了这一场雨,而人生多风波,变幻莫测。雨过天晴也好,朗月疏星也好,总会有适合翱翔的天气,和永远可以依靠的港湾。(1)第⑩段划线句情感深沉,令人动容,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加以赏析。(2)文中多次写到“雨”,赏析“雨”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3)班刊中有“亲情”“奋斗”和“成长”三个专栏,你认为这篇文章应该编入哪个专栏?请说明理由。(4)本文写到了母亲和外婆的矛盾。请结合全文,综合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阐释这种矛盾的成因。【材料一】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长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材料二】乡土社会环境固定,……在人事范围中,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在这里不发生“反对”,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三)6.(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旅夜书怀1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1.本诗大概是杜甫携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时所作。(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诗。(2)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旅夜”所见,后半部分写“旅夜”所感。B.这首诗和《蜀相》一样“起承转合”,结构严整,法度森然。C.这首诗一二句写近景,工笔细描;三四句写远景,粗笔勾勒。D.这首诗五六句转入议论,实际上是反话,是作者的愤激之语。(3)联系全诗,赏析划线句。(四)7.(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②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不得久居位。③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④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⑤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②群臣或数黯(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屋比延烧,不足忧也A.比较B.连接C近来D.等到②伏矫制之罪A.假托B.纠正C.抬起D.勇武(3)用“/”为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5)分析第③段“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的原因。(6)第④⑤段都写到丞相弘,比较其异同。(五)8.(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墨君堂记①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1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2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以颂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②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人者,其气焰亦未至若霜雪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③余虽不足以知君,愿从与可求君之昆弟子孙族属朋友之象,而藏于吾室,以为君之别馆云。【注】1.王子猷,名徽之,王羲之第五子,任达放诞,生性爱竹。2.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他种竹、画竹,被后人奉为“墨竹之宗”。(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也B.矣C.哉D.焉(2)下列不属于“君德”的一项是A.疏简抗劲,不以声色臭味娱悦人之耳目口鼻。B.有节操,不以世之寒燠丧其所守。C.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D.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3)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4)通篇称竹为“君”,有什么好处?三.写作70分9.(70分)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心理学家实验发现,几个人一起拉绳子时,平均拉力要比一个人单独拉时的拉力小;六个人一起喊叫发出的喧闹声,没有一个人尽全力发出的喧闹声的三倍大。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也普遍存在,对此你怎么看?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延安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默写。(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3)《蜀相》中评价诸葛亮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的两句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哀民生之多艰(重点字:哀)(2)砯崖转石万壑雷(重点字:砯)(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重点字:烦)(4)茕茕孑立(重点字:茕)2.(2分)下列适合用来劝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诗文名句是()A.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B.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C.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析】本题考查对古代名句含义的理解能力。答此类题首先要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分析,选出答案即可。【解答】A.不符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指向的是宽以待人。B.符合,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意思是对于别人不求全责备,检查自己总觉得像是有某些不足。符合题目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要求。C.不符合,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思是君子因此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倾心追随、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迅速改正。指向的是严于律己。D.不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指向的是宽以待人。故选:B。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句唐诗,。。,。①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哪怕是千年之前句子,不同国度的人、不同时代的人都与之共鸣②可见,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韧性与穿透力③日本人使用,中国人理解④在疫情仍在持续之际,我们一定不能放松文明社会必须坚持的价值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内容,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选出排列正确的选项。【解答】④是立意提升,排在最后面。排除D。诗歌的背景是抗疫期间,日本给中国捐赠的物资上写得祝福语,③是对这个具体情境的承接,①是对诗句的解释。审美阅读中,真善美三者既不是统一的,又不是绝对分裂的,而有部分的重合。②康德没有解决的是,在艺术中,并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的。什么样的情感才是审美的呢?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情感,又是深刻的、藏在深层的潜意识里的,甚至是以智性为底蕴的。故排序为:③①②④。故选:A。二、阅读70分(一)4.(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真善美的“错位”孙绍振①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真),而根据康德的审美价值论,美则是情感。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前者太机械了,把“真”看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绝对的价值。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按康德的学说,价值应该有三种:真、善、美。②康德没有解决的是,在艺术中,并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的。什么样的情感才是审美的呢?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情感,又是深刻的、藏在深层的潜意识里的,甚至是以智性为底蕴的。我们的古典文论说得更准确:一方面是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一方面是更经典的《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用的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而是象征的、假定的形式。“美是真的”这一观念是不完全的。美是艺术家情志通过假定、想象的自由,超越现实、意蕴发生变异的,但是,美和真并不绝对矛盾,而是交叉的。这就是说,美和真二者之间的关系,用我的话来说,就是“错位”,并不是一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而是圆心有距离的;真善美,是三个偏心圆的交错。只要拿文艺作品来核对一下,不但真和美是不统一的,而且和善也是不统一的,真善美三者是“错位”的。③审美与科学认识活动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它的非功利性,这一点是康德说的。善,最初级的意思就是有用或者实用。实用的目的是固定的,而情感是自由的,所以实用是压抑情感的,如果拘于实用,就没有情感了。在这一点上,许多理论家都搞得很乱,就是鲁迅有时也有些混乱,他在《门外文谈》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④鲁迅说的很生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德国的莱辛在他的《汉堡剧评》中,开宗明义就宣称:艺术乃是“逼真的幻觉”。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话比他早差不多一个世纪就觉悟到了,黄生在《一木堂诗麈》卷一中提出诗乃“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这里的“无”和“有”“虚”和“实”“假”和“真”的对立统一和转化,可比莱辛彻底多了,“虚”者、“无”者、“假”者,都是“幻觉”,但是并不一定要“逼真”。⑤审美是诗意的,但是,不仅仅是诗意的美的陶冶,而且包含着对恶的审视。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得可爱起来。⑥《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先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来明知吕伯奢是好心款待他,又把他杀了。明知错了,一错再错,不仅不忏悔,不难为情,还要宣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为自己坚决而果断地不道德而“动心”,而自我欣赏,为自己的不要脸而感到了不起。《三国演义》不但让读者看到这样的丑恶,而且有一个潜在的眼睛,在引导着读者阅读这样的心理奇观,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让曹操的行为逻辑与读者的良知背道而驰,这在文艺心理学上叫做“情感逆行”,就是一味和读者的情感作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痛苦。这就转化为艺术的享受。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人性黑暗。因而,我们的感受才结合着痛感和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叫做“净化”,我看,把它理解成“洗礼”也可以吧。⑦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选自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改)(1)第②段中“偏心圆的交错”的含义是真善美三者既不是统一的,又不是绝对分裂的,而有部分的重合。(2)为第②段画线句找一个例证,以下诗句不合适的一项是D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B.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C.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D.重湖叠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3)下列依据文意所做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BA.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有超越实用的审美价值。B.艺术的美一定是虚构的,是通过虚构来反映真实。C.《雷雨》中“繁漪”这一形象体现了文学欣赏中真善美的错位。D.善于发现“假”乃至“恶”背后的审美价值,才能真正读懂文学作品。(4)作者说鲁迅在《门外文谈》中的这段话“有些混乱”,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联系全文并结合逻辑“同一律”对此进行分析。(5)依据本文的“错位”理论,联系下面材料或《红楼梦》中其他相关情节,评析王熙凤这一形象的文学审美价值。【材料】袭人又叫住问道:“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还没放呢,是为什么?”平儿见问,忙转身至袭人跟前,见左右无人才悄悄说道:“你快别问,横竖再迟几天就放了。”袭人笑道:“这是为什么?唬得你这样儿。”平儿悄悄告诉她道:“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他这梯己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含义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掌握。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画线句内容,再具体辨析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进而对比、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题干信息,再联系文章内容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延伸与运用。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文章观点,联系作品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结合原文第二段“美和真并不绝对矛盾……而且和善也是不统一的,真善美三者是‘错位’的”,可见真善美三者既不是统一的,又不是绝对分裂的,而有部分的重合。这就是“偏心圆的交错”的含义。(2)第二段画线句是“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用的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而是象征的、假定的形式”,注意是用“象征的、假定的形式”,而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A.用桑叶的新鲜润泽比喻女子年轻时的美貌,用嘱托斑鸠不要贪吃桑葚来告诫女子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这些是比兴、象征手法。B.用“蕙纕”“揽茝”这些香草香花象征品格的高洁,这是象征手法。C.运用了托物起兴的写作手法。诗中运用孔雀失偶时徘徊不去的景象进行起兴,象征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这些是比兴、象征手法。D.“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是描写杭州的美景,属于写实。不能做划线句的例证。故选D。(3)B.“艺术的美一定是虚构的”错,第二段“‘美是真的’这一观念是不完全的。美是艺术家情志通过假定、想象的自由,超越现实、意蕴发生变异的,但是,美和真并不绝对矛盾,而是交叉的”,可见艺术的美应是美和真交叉,并非一定是虚构的。故选B。(4)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同一律”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这一基本内容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A(或“A→A”)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思维对象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的思维对象也要保持同一。概念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判断的同一。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在同一时间(相应的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必须保持同一。同一律要求思维的确定性,但是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它完全是对思维过程说的,并不要求客观事物保持同一,绝对不变。接着我们分析作者在第三段表达的观点,“审美与科学认识活动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它的非功利性”,在作者看来,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审美,而审美是非功利的。然后分析鲁迅这段话。鲁迅认为“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然后他举例说明这一点。“……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这是认为“杭育杭育”是劳动过程中的口头创作;后面“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这里谈的是事后的记号留存。前者是口头的,后者是书面的;前者是实用的、功利的,后者则可能兼具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鲁迅赋予了文学及其功能不同的内涵及外延,从逻辑上看,违背了同一律;按作者说法,是“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作者说鲁迅在《门外文谈》中的这段话“有些混乱”这个说法是对的。(5)先理解“错位”的内涵,文章第二段“只要拿文艺作品来核对一下……可知文学欣赏中,真善美经常错位。第五段“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得可爱起来”,可知作家借助虚构形象对人性阴暗的表现恰恰有艺术审美价值。第七段“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可知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多维度的发现,即美的发现。王熙凤就是曹雪芹虚构的一个带有“恶”的人物形象,材料中平儿说“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他这梯己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原来王熙凤拿着大家的月钱去放高利贷,赚取私房钱,这是利用职权,以权谋私,而且说明她贪财、精明。由此展开分析即可。答案:(1)真善美三者既不是统一的,又不是绝对分裂的,而有部分的重合。(2)D(3)B(4)同一律:A=A(或“A→A”)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思维对象的同一。②概念的同一。③判断的同一。同意。在作者看来,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审美,而审美是非功利的。鲁迅这段话以“杭育杭育”的劳动号子为例谈创作与发表(出版),但前半部分说“杭育杭育”是劳动过程中的口头创作,后半部分说的是事后的记号留存。前者是口头的,后者是书面的;前者是实用的、功利的,后者则可能兼具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鲁迅赋予了文学及其功能不同的内涵及外延,从逻辑上看,违背了同一律;按作者说法,是“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5)文学欣赏中,真善美经常错位。作家借助虚构形象对人性阴暗的表现恰恰有艺术审美价值。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多维度的发现,即美的发现。曹雪芹借王熙凤这一虚构形象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如材料所示:她利用职权,预支迟放,拿众人月钱放高利贷以谋取私利,表现出精明能干却贪婪爱财、以权谋私的特点。读者在作者引导下洞察人性黑暗,灵魂受到“净化”(洗礼),获得审美愉悦(痛感和快感),这就是审美阅读中真善美的错位。(二)5.(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路过一场雨秦挽舟①天气预报从手机短信里弹出提示,今晚会下雨。于是外婆傍晚便早早把衣服收进里屋,我支着胳膊看外婆包饺子,随时准备着回应她的呼唤。②“轰隆隆——”雷声送达闪电,乌鸦也归巢,在雨夜依偎。③“外婆,你们那时候有饺子吃吗?”我问她。④她停下来,认真想了想说:“饺子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平常只有面疙瘩汤。”⑤“我不喜欢面疙瘩汤,没味道,还是饺子好吃。”我伸手去接她的盘子,见她注视着我,那目光像穿过了雾。我知道,她是想到了她的小女儿,我的妈妈。妈妈在家的时候从来不吃面疙瘩汤,她只说不喜欢面食,我却在和外婆的对视中读懂了这句“不喜欢”。外婆一生清贫,走过最远的路是隔壁镇的集市。她把岁月都给了三个儿女,自己一头扎进名为吃苦耐劳的河。可那时贫瘠的土地漠视了人民的温饱,即便是外婆也难为无米之炊。于是承诺、谎言都满载着希望,却一次又一次地化作了泡沫。⑥“你妈妈也不喜欢面疙瘩,怎么都不肯吃,一直跟我闹,半夜饿了就躲起来哭。我没有别的法子,只能哄她骗她,最后再骂她,现在想啊,囡囡,你和你妈妈真像。”⑦“但是我们现在有饺子吃了,而且你也不会骂我嘛。”我到窗边的柜子上找出开水瓶,给她倒热水洗手。⑧“你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外婆感叹地说着,好像想起陈酿的记忆。⑨在这有些焦灼地等待中,院外忽然有了光亮,我看着妈妈向我走来,突然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张她的照片,被外婆保存的很好,只因岁月,边角有些泛黄:她也是这样走着,短头发长靴子,抿着嘴弯着眉。背后是工厂的铁门,她那时厌恶和想要逃离的地方。⑩年轻人看韶光总嫌慢,老人忆岁月总言快。小时候妈妈给我读《包身工》,总是会在最后一段放慢声音:“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我呆愣的双眼里凝固着害怕,也倒映出她的泪水,像永不干涸的湖。妈妈不愿被本地工厂压榨,想要离开却不被外婆允许。日子暗无天光,她的人生好像已经钉在名为“流水线”的牌坊上,高高地立在时代的浪潮中。机器的轰鸣声连日不绝,女工们像提线木偶,机械地分装、填空、上库,白手套、不防尘的面具,和她们的脸一样染上蜡黄。因为是小城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很多人把女儿送来这里做工。教育只属于家里的男孩,做工、嫁人、生子,短短六个字就是她们的一生。刚到工厂时,妈妈像看见面疙瘩汤一样不断哭闹,外婆也像儿时那样哄骗打骂,这是属于她们的阴晴圆缺。别的女工眼中都只剩下漠然,妈妈是寂寂黑夜里唯一的长明灯,可她蜡炬成灰,却只能照亮自己的心。我的妈妈,在经历了一年徒劳的抗争后终于明白,她不是依偎于巢的燕,而是注定要搏击长空的鹰。燕有巢即安然,而鹰只向往外面的天空。于是她下定决心,买了人生的第一张火车票,在三十年前顶着飘摇的风雨,逃离了这座她生活了十八年的小城。⑪妈妈仍然留有遗憾的是,家乡的女工们大多早早地嫁人,在小城的浸润中变得市侩而尖利,短暂的共事岁月无法改变她们之间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代沟。“如果当时我们一起反抗,是不是大家都会变得更好?”已过不惑,妈妈仍然有着这样的心结。我总是扳着她的肩膀,看着她温柔的眼睛告诉她:“我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后悔,但是我知道你一定不会后悔。”我心里明白,对于一只仅仅见过沙滩的寄居蟹而言,如果它说“我要去看看大海”,那么风浪便不会是阻拦它的理由。⑫后来的日子,小城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于是抛弃了已经江河日下的工厂,再也没有令人厌恶的空气和像笑面虎一样的人。外婆一直住在现在这座老宅里,邻居换了一波又一波,她总是对他们提到自己的小女儿,比起两个儿子,囡囡更让她骄傲。⑬“你有很想家很想家的时候吗?”记得我曾问过她。⑭“有。有一次我到老街去买布料,被一辆车撞到了,虽然没什么大问题,但车来的一瞬间和我跌坐在地上的时候,就特别想家。”她轻描淡写,我却惊心动魄。⑮“你想的哪是家,估计只是外婆。”我靠她近了些,牵起她的手。⑯“你外婆对我来说就是家啦……当时也是真的任性,说走就走了,十年不跟家里联系,就留了封信。不过有你舅舅们在家,我觉得我走了也没什么问题。”这种时候,思念就攀爬到她的心里,覆盖住最早反抗无果时的记忆,只剩下愧疚。⑰“妈妈,你真的很勇敢。外婆不会怪你的,你们都很爱对方。”⑱多年前下在火车站的那场瓢泼大雨,冲走了稚嫩,也带来了风雨过后更多的的决心和勇气。妈妈仿佛永远有着精力和热忱,如书中所说,岁月不败美人。我很爱她,在我心里,她就是一场三四月的春雨,新燕筑巢,嫩柳抽芽,对我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庭院的地上一片狼藉,可春雨却在向我温柔地靠近。⑲我对着她喊:“妈妈,你错过了今天晚上的雨!”⑳她疑惑地问:“我来的路上好像没下雨呀?”㉑我抬头看天,黑夜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云层被弯月点亮了一角,在星星的陪伴下更显缱绻。我们仅仅路过了这一场雨,而人生多风波,变幻莫测。雨过天晴也好,朗月疏星也好,总会有适合翱翔的天气,和永远可以依靠的港湾。(1)第⑩段划线句情感深沉,令人动容,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加以赏析。(2)文中多次写到“雨”,赏析“雨”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3)班刊中有“亲情”“奋斗”和“成长”三个专栏,你认为这篇文章应该编入哪个专栏?请说明理由。(4)本文写到了母亲和外婆的矛盾。请结合全文,综合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阐释这种矛盾的成因。【材料一】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长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材料二】乡土社会环境固定,……在人事范围中,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在这里不发生“反对”,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境,联系修辞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相应语境,联系全文内容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理解专栏的主题,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阐释。(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人物的理解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从人物的成长经历入手,联系人物关系具体分析。【解答】(1)“我呆愣的双眼里凝固着害怕”中的“凝固”一词凸显母亲朗诵这段话时给我带来的震撼程度之深,表现了作者的害怕之情,以孩童的视角,体察母亲的情绪,侧面凸显母亲对书中的“包工头”和现实中的工厂的痛恨,同时也表现了母亲工厂如包身工般非人的生活。“像永不干涸的湖”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妈妈的泪水比作永不干涸的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工厂生活带给她的深重苦难。(2)依据原文18段“多年前下在火车站的那场瓢泼大雨,冲走了稚嫩,也带来了风雨过后更多的决心和勇气”可知,当年的母亲在大雨中离家远行,外出打拼;再依据原文第1段“天气预报从手机短信里弹出提示,今晚会下雨”和第8段“‘你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外婆感叹地说着,好像想起陈酿的记忆”可知,我和外婆又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等候母亲归来,“雨”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使思路更清晰,结构更完整。依据原文21段“我们仅仅路过了这一场雨,而人生多风波,变幻莫测。雨过天晴也好,朗月疏星也好,总会有适合翱翔的天气,和永远可以依靠的港湾”可知,风波必将过去,大部分的“雨”我们仅仅是路过,而人生最终的归宿是生命中珍贵的情感;依据原文18段“妈妈仿佛永远有着精力和热忱,我很爱她,在我心里,她就是一场三四月的春雨,新燕筑巢,嫩柳抽芽,对我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可知,“雨”又有很强的象征意蕴,喻指人生的风波,象征了母亲对我润物无声的精神引领,人生需要奋斗拼博,勇于走出舒适圈,又不能丢失珍贵的亲情与家的归宿。依据原文18段“多年前下在火车站的那场瓢泼大雨,冲走了稚嫩,也带来了风雨过后更多的决心和勇气”可知,母亲不畏生活中的“风雨”,走出了自己想要的一条路,歌颂了母亲的勇敢和坚强。“雨”凸显母亲不畏风雨,敢于拼博的精神。(3)认为这篇文章应该编入哪个专栏,意味着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的倾向性。如认为应编入“亲情”专栏,可以从母亲对外婆的情感变化入手分析。再如认为应编入“成长”专栏可以从母亲自身的成长、蜕变着手分析。(4)依据材料一“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可知,本材料的观点是:传统社会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社会,血缘是稳定的力量,稳定拒绝流动。再结合原文第5段“外婆一生清贫,走过最远的路是隔壁镇的集市”和“教育只属于家里的男孩,做工、嫁人,生子,短短六个字就是她们的一生,刚到工厂时”可知,外婆一生清贫,走过最远的路是隔壁镇的集市,可以说对于外婆一生来说,她的生活是稳定的,是不流动的,所以外婆把母亲安排在了具有稳定性质的工厂上班。依据材料二“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的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它终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可知,本材料的观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生活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就会有人去探寻新的方法。再结合原文第10段“我的妈妈,在经历了一年徒劳的抗争后终于明白……逃离了这座她生活了十八年的小城”可知,母亲对于当时一成不变的生活感到了厌倦,看不到希望,于是她进行了命运的抗争,去外边打拼,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因而与母亲产生矛盾。矛盾的成因是“稳定的传统社会”正在逐渐走向“自由现代的社会”的表现,是社会变化的产物,也是必然的结果。答案:(1)“凝固”一词凸显母亲朗诵这段话时给我带来的震撼程度之深,以孩童的视角,体察母亲的情绪侧面凸显母亲朗诵《包身工》时对“包工头”的憎恶,用比喻和夸张,表现母亲对不愿被工厂压榨,又不被允许逃离现实世界的绝望。(2)①线索,串联故事的关键情节,当年的母亲在大雨中离家远行,外出打拼,而今我们又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等候母亲归来。②“雨”又有很强的象征意蕴,喻指人生的风波,引出风波必将过去,大部分的“雨”我们仅仅是路过,而人生最终的归宿是生命中珍贵的情感还象征了母亲对我润物无声的精神引领,人生需要奋斗拼博,勇于走出舒适圈,又不能丢失珍贵的亲情与家的归宿。③凸显母亲不畏风雨,敢于拼博的精神。(3)我认为应编入“亲情”专栏。文章虽然写到了母亲敢于走出舒适圈奋斗拼博的过程,(扣“奋斗”专栏)但最终母亲表达了当年对抗外婆,且将外婆留在老家的行为表达了愧疚之意,逐渐认识到亲情是人生最重要的归宿,(梁老师补充)虽然有成长主题,但是是在对亲情的感悟中凸显出来的,应该包含在“亲情”的主题内本文的内容与主题都围绕“亲情”展开,因而应归入“亲情”专栏。我认为应编入“成长”专栏。文章虽然写到了母亲敢于走出舒适圈奋斗拼博的过程,(扣奋斗)以及最终意识到亲情的重要性而产生的对外婆的愧疚。(扣成长)但这正是母亲一路成长后获得的体验,年轻时总是更多地考虑自己事业与梦想,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认识到亲情的重要,这是生活教会母亲的感悟,尤其是在她又为人母,不舍得我离开她身边后,方体会当外婆当年的落寞,因而,成长是贯穿在母亲形象中的主题词。(5)本文第5段中提到外婆一生清贫,走过最远的路是隔壁镇的集市。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稳定,因而外婆习惯于这种“生于斯、长于斯”稳定。外婆认为女儿也应延续这种血缘带来的稳定,并且作为“母亲”,外婆认为自己的权力是不容反对的。而母亲生活在新时代,接受了新观念,有了更强的独立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不再为了一份仅能维持温饱的工作而甘受剥削,因而与母亲产生矛盾。母亲最终的出走体现了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体现了流动的必然。(三)6.(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旅夜书怀1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1.本诗大概是杜甫携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时所作。(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诗五言律诗(近体诗/格律诗)。(2)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旅夜”所见,后半部分写“旅夜”所感。B.这首诗和《蜀相》一样“起承转合”,结构严整,法度森然。C.这首诗一二句写近景,工笔细描;三四句写远景,粗笔勾勒。D.这首诗五六句转入议论,实际上是反话,是作者的愤激之语。(3)联系全诗,赏析划线句。【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包括以下:①古诗:古体诗。②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是古代的格律诗,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排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③词: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④曲:组成:言调(曲调)、曲牌、题目。解答时理清楚即可。(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先把握诗歌的大致意思,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紧扣题目的要求,即挑选最合适的句子回答。(3)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的句子。首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内涵;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注意从句子位置出发。【解答】(1)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语言,可以看出是七言绝句。(2)C.“工笔细描”表述有误。这首诗一二句写近景,意思是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这里用的是白描手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描写手法。故选C。(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运用比喻,将漂泊无依的自己比作茫茫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答案:(1)体裁,五言律诗(近体诗/格律诗)(2)C(3)划线句运用比喻,将漂泊无依的自己比作茫茫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就像一二句描绘的风中细草、暗夜孤舟一样,在“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宏阔背景衬托下,显得越发渺小,形象地写出了不被重用(弃绝官场)、老病无依的诗人四处漂泊的孤独和痛苦。翻译: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赏析:这首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并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抒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四)7.(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②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不得久居位。③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④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⑤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通“赈”,救济。②群臣或数黯责备。(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屋比延烧,不足忧也BA.比较B.连接C近来D.等到②伏矫制之罪AA.假托B.纠正C.抬起D.勇武(3)用“/”为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5)分析第③段“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的原因。(6)第④⑤段都写到丞相弘,比较其异同。【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6)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比较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段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①通“赈”,救济②责备(2)①比:连接。故选:B。②矫:假托。故选:A。(3)句意:与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他就不耐烦相见。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善待之”是动宾结构,是汲黯对心性相投的人的做法,表述完整,其后需断开;“不能忍见”是汲黯对合不来的人的做法,表述完整,需要断开;“士亦以此不附焉”是完整的主谓句,是汲黯这样做之后的结果,需要单独成句。故断句为: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4)“宁”,难道;“从”,屈从;“纵”,纵然、即使;“爱”,吝惜。译文: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讨好奉承,陷君主于不仁义(的境地)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这个位置),纵然吝惜性命,要是辜负(辱没)了朝廷,可怎么办?(5)由原文“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可知,汲黯当众批评皇帝内心欲望很多,只是想在表面施行仁义,不是真正仿效唐尧虞舜,因此皇帝发怒。(6)第④段中“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意思是丞相公孙弘在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如果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第⑤段中“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意思是汲黯喜好直言劝谏,坚守节操,舍生取义,很难用不正当的理由迷惑引诱他。至于说丞相公孙弘,对付他如同打开盖子振落几片树叶一样容易。可见,相同之处都是用丞相弘与汲黯形成对比,从侧面反衬汲黯。不同之处是第④段通过皇上私下接见丞相弘和汲黯时的不同表现,突出汲黯的直言敢谏和皇上对他的礼敬。第⑤段通过淮南王对丞相弘和汲黯的不同评价,突出汲黯的舍生取义、直言进谏、节操高尚以及淮南王对汲黯的忌惮。答案:(1)①通“赈”,救济②责备(2)①B②A(3)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4)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讨好奉承,陷君主于不仁义(的境地)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这个位置),纵然吝惜性命,要是辜负(辱没)了朝廷,可怎么办?(5)汲黯当众批评他内心欲望很多,只是想在表面施行仁义,不是真正仿效唐尧虞舜。(6)同:④⑤段写丞相弘,都是为了与汲黯形成对比,突出(从侧面反衬)汲黯。异:第④段通过皇上私下接见丞相弘和汲黯时的不同表现,突出汲黯的直言敢谏和皇上对他的礼敬。第⑤段通过淮南王对丞相弘和汲黯的不同评价,突出汲黯的“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以及淮南王对汲黯的忌惮。译文:汲黯字长孺,是濮阳县人。汲黯受益于父亲的职位,孝景帝时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为行为严正而被人敬畏。孝景帝驾崩,太子继位,任命汲黯为“谒者”之官。河内郡失火,延续烧了一千多户人家,皇上派汲黯去视察,回来报告说:“本是一户人家失火,因房屋密集,火势蔓延,不必忧虑。不过当我经过河内郡时,河内郡有一万多户穷人家遭受水皇灾,穷得父母把孩子杀了吃。我就借这次出使的机会,持节打开那里的粮仓,救济灾民。现在我自请免职,至干假托皇帝开仓的事,听候阜上的发落。”皇上认为他很贤明,就赦免了他。汲黯与人相处很傲慢,不讲究礼数,当面指责对方,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不能耐心接见,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但是汲黯好学,又好仗义行侠,很注重志气节操。他平日居家,品行美好纯正,喜欢直言劝谏,屡次触犯皇上的面子,不能长久做官。当时,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做了宰相。中二千石的官员来谒见时都行跪拜之礼,田蚡不予还礼。而汲黯会见田蚡时从不下拜,经常向他拱手作揖。这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皇上说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太过分了,汲黯太愚直!”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顺从,阿谀奉承,迎合意旨,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公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办!”丞相公孙弘在皇帝闲暇时被召见,皇上有时不戴帽子。至于召见汲黯,皇上不戴帽子就不接见。武帝曾经坐在武帐中,汲黯前来秦事,武帝未戴帽子,远远望见了汲黯,就躲进帐中,让人传话说准许他奉请的事情。他如此受到皇上的尊敬和礼待。淮南王刘安阴谋反叛,畏惧汲黯,说:“汲黯爱直言相谏,固守志节而宁愿为正义捐躯,很难用不正当的事情诱惑他。至于游说丞相公孙弘,就像揭掉盖东西的蒙布或者把快落的树叶振掉那么容易了。”(五)8.(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墨君堂记①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1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2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以颂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②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人者,其气焰亦未至若霜雪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③余虽不足以知君,愿从与可求君之昆弟子孙族属朋友之象,而藏于吾室,以为君之别馆云。【注】1.王子猷,名徽之,王羲之第五子,任达放诞,生性爱竹。2.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他种竹、画竹,被后人奉为“墨竹之宗”。(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BA.也B.矣C.哉D.焉(2)下列不属于“君德”的一项是CA.疏简抗劲,不以声色臭味娱悦人之耳目口鼻。B.有节操,不以世之寒燠丧其所守。C.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D.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3)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4)通篇称竹为“君”,有什么好处?【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首先能够明确重要语句的意思,其次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重要语句所在的上下文进行分析与赏析,并结合所用的手法进行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事人称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能够明确人称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运用人称的好处,然后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与概括最后形成文字答案。【解答】(1)“则与可之于君,信厚□”句子的意思是“看得出文与可对于竹君,是何等偏爱了”,所以方框处虚词的意思是“了”,表示感叹。A.用于句末,多表示判断或疑问语气。B.用于句末,多表示感叹语气。C.用于句末,多表示疑问或反问。D.用于句末,多表示陈述语气。故选:B。(2)“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的意思是“竹君稚嫩、成熟、枯老的形态,以及披伏、弯折、挺立的姿势”,描写的是竹君的形态和姿势,不是竹君的精神品质,所以不属于“君德”。故选:C。(3)“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四组整句,长短错落,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结合“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可知,在雍容谈笑之间挥笔作画,迅速地把竹君稚嫩、成熟、枯老的形态,以及披伏、弯折、挺立的姿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用风雪凌厉来表现它的操守,用崖石的高耸来表现它的志节。气候环境适宜时,就长得茂盛而不骄横;气候环境恶劣时,虽然瘠瘦却不凋敝。丛生时互不倚靠,独立时也无惧色。文与可对于竹君,真可以说是非常了解它的性情而又能十分生动地表现它的特征。再现了文与可笔下墨竹的容势节操;在雍容谈笑之间挥笔作画,表达了对文与可谈笑之间即画出墨竹神韵结合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墨君之德的推崇与喜爱。(4)“君”,是对人的尊称,为第二人称尊称。结合“而独厚君如此”“则与可之厚君也”“与可之于君”“以为君之别馆云”可知,他只对竹君格外钟意,那么与可之所以厚待竹君,文与可对于竹君,做为竹君的别馆。称竹为“君”,把竹子拟人化,好像与竹面对面交谈,亲切自然,便于抒发对竹发自内心的尊重(仰慕)。答案:(1)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抛荒整治协议合同
- 2024年生物制药试剂定制生产合同样本2篇
- 2025年云南货运资格证题库在线练习
- 2025年黄冈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
- 2025年贵港b2货运资格证全题
- 2024年度生物制药研发委托技术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环保项目实施方案保密协议
- 2024年版综合性劳动协议范本版
- 2025年北京货运资格证考试70题
- 《工程制图与CAD(轨道交通)》课件-铁路线路平面图认识
- 松果体区肿瘤护理
-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化防高坠篇》测试附有答案
-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培训1
- 血管瘤护理措施
- 智能穿戴行业发展趋势
- 公共场所的肺结核消毒措施
- 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 春节晚宴策划方案1
- 如何制作一个简易的动物细胞模型
- 2024年便携式X光机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
- 腾讯公司营销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