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_第1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_第2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_第3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_第4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一、积累与应用(15分)1.(10分)按要求填空。(1)齐人未尝赂秦,,何哉?。(2)大学之道,,,。(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4)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运用对偶的修辞,说明《国风》与《小雅》各自特点的两句:“,”。2.按要求选择。(5分)2.(2分)毛泽东认为“人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以下诗句中最能有力支持这个观点的一句是()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D.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3分)下面的选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②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③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④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⑤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A.①⑤④②③ B.⑤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③ D.②④⑤③①二、阅读(65分)4.(13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节选)程千帆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之一。当代出版的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而分析评价它的文章,也层见叠出。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②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收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了,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从晚明以来的批评家对这篇杰作的艺术特色,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涉及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③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许多人长期研究之后,清末王闿运在这个基础上,大胆地指出了这篇作品之于四杰歌行,实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陈兆奎所辑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条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这为后人经常引用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语,将张若虚在诗坛上的地位空前地提高了。④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在昆明写了几篇《唐诗杂论》,其中题为《宫体诗的自赎》的一篇,对张若虚这篇杰作,作了尽情的歌颂。闻先生认为:“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诗篇的第十一句到第十六句,比起篇首八句来,表现了“更夐(xiòng,远)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对于第十一、十二、十五句中提出的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对于第十七句以下,展开了征夫、思妇的描写,则认为“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闻先生因此赞美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⑤将近四十年之后,李泽厚对上述闻先生对此诗的评价,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他不同意闻先生说作者“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说法,而认为:“其实,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李先生的说法,比起闻先生来,显然又跨进了一步,将这篇诗的含义说得更明确,更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⑥与此同时,它也难免有被误解的地方。如王闿运和闻一多都将张氏此诗归入宫体,现在看来,就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不能不加以澄清的误解。宫体的内容是“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闱之内”,始作者则是为太子时的萧纲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宫廷文人如徐攡、庾肩吾诸人。宫体和另外大量存在的爱情诗以及寓意闺闱而实别有托讽的诗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在描写肉欲与纯洁爱情所使用的语言以及由之而形成的风格也是有区别的,不应混为一谈。而王闿运与闻一多的意见恰恰是以混淆宫体诗与非宫体的爱情诗的界限为前提的。⑦王闿运与闻一多所受教育不同,思想方法亦异,但就扩大了宫体诗的范围而导致了对《春江花月夜》的误解来说,却又有其共同之点。这就是对复杂的历史现象理解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原载《文学评论》1982年04期,有删改)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在文中的意思是。(2)下面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晚明以前,只有《乐府诗集》认可《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杰作。B.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很高,但没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C.王闿运与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在于扩大了宫体诗的范围。D.《春江花月夜》经历了“不被理解”到“逐渐被理解”再到“被误解”的过程。(3)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一个“生”字,化静为动,传神地描绘出月光照耀万里的澄澈、阔大的景象。B.诗人描写月下景物时,用“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突显其空灵的特点。C.“月裴回”等四句用拟人手法写月光,烘托出了思妇内心的愁绪。D.结尾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了一种旷远高妙的诗歌境界。(4)闻一多先生认为,《春江花月夜》中有着强烈的宇宙意识。请参考第④段中的相关引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本诗“宇宙意识”的具体表现。5.(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非攻鲁迅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那人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墨子说,“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他找到一家木匠店,去探问公输般的住址,径奔店主所指点的处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可是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墨子很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墨子说:“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公输般更加高兴了起来。“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他问道。“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口里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一九三四年八月作。(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文本二:《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门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注][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墨子的学生曹公子以及管黔敖,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做好备战工作。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人深思。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故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2)文章划线句中出现了两处“饭碗”,请对其表达效果加以分析。(3)结合文本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鉴赏墨子的人物形象。(4)对文本二注释中所说的“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的结尾,鲁迅的《非攻》中却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6.(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注:①此词是作者任溧水县令时所作。无想山在溧水县南十八里。(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篇幅上看,本词属于长调。B.从题材上看,本词是怀古之作。C.从押韵上看,本词一韵到底。D.从风格上看,本词是婉约词。(2)下列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对仗工整,“老”“肥”两字活用为动词,极其生动。B.“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两句形象写出溧水地区地低近山久雨湿重的环境特点。C.“人静”三句写出空山人寂,鸟儿逍遥,水色澄清,水声溅溅,又与前几句呼应。D.“凭栏久”三句从上文的虚写转入写实,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的白居易相似。(3)本词下片的抒情曲折回环,请结合具体内容作分析。7.(1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1)加点字解释。①平伐其功②被发行吟泽畔③是以见放④而蒙世之温蠖乎(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屈平之作《离骚》邪曲之害公也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以浮游尘埃之外C.顷襄王怒而迁之皭然泥而不滓者也D.战于蓝田使于齐,顾反(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父母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的下属没写完,加上上官大夫的谗言,所以怀王发怒而疏远了屈原。B.屈原痛心怀王听力不好,致使品行不正的小人混淆黑白、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C.怀王在国内迷惑郑袖,在国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怀王不了解人招来的祸害。D.面对渔父的劝说,屈原表示宁可投入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会让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5)翻译句子。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6)选段详细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题。《梅谱》序(明)王思任①天下有必传之心,无必传之人,何□?心可以入万世,而人必不肯出百年。试摆列一世之人摘看一世之心,卑者逐无涯,高者命不朽。至百年之外,其人与心,俱血俱土也。有荧然一点如火之传薪者,无几也。②山阴刘雪湖,少时见王元章画梅而悦之,至忘寝食。学之成,遂负笈买履,走名山幽壑,不知老之将至,始焉以元章画,继焉以梅画,迄于今从心所欲。腕脱神飞,墨停三日,而淋漓之气不止,曾有严某泛舟,展视其图、值花蝶翩来,依依数里许。又曾画倪中丞之壁,越半载,蜂食共华殆尽。化则还天,诚能动物,一之至也。③雪湖尝告人曰:“画梅以韵格胜”夫韵在声后,格在局先。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即可解而又不可知。雪湖直以梅知之,而以画解之,此共心之独至,千而下有必传者也。著《梅谱》凡四刻,俱为好事者携去。性既孤高,而家贫不能再刻,无以应问奇者。④予偶还里中,访雪湖山房,出旧稿示余,余为刻之于姑孰官邸。人共谓雪湖得梅之趣,而吾独谓鸯湖得梅之苦。人徒欲传雪湖之画,而吾独欲传雪湖之心,倘从此有如其歌弈之悟以至心而心传焉是《梅谱》乃导师也(选自《刘雪湖梅谱》,有删节)【注】①王元章:即元代著名画家王冕。(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焉B.与C.也D.矣(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对第④段加点短语“歌弈之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B.善歌善弈者可解而不可知。C.雪湖以梅知之,以画解之。D.韵在声后,格在局先。(4)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志趣。B.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获得了画梅乐趣。C.作者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孤寒本色。D.作者认为刘雪湖从画梅中体悟到甘苦。(5)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三、作文(70分)9.(7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世上总有一些人,做事时“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呢?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应用(15分)1.(10分)按要求填空。(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4)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运用对偶的修辞,说明《国风》与《小雅》各自特点的两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解答】故答案为:(1)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重点字:嬴)(2)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重点字:德)(3)携来百侣曾游(重点字:携)(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重点字:淫)2.按要求选择。(5分)2.(2分)毛泽东认为“人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以下诗句中最能有力支持这个观点的一句是()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D.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论点论据之间关系的能力。根据诗句的意思和毛泽东的观点分析作答。【解答】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思是在追寻真理方面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不遗余力上下追求探索。现在一般引申为: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的问题。前面的路程是那样长,那样的远,我已经立志,要百折不挠的去寻找我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只是强调去探索实践,无关乎正确的思想、真知。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是学海中没有边,只有用自己辛勤劳动,用辛苦作舟才能达到彼岸,强调求学问道的方法在于勤学苦练。强调的是“勤”和“苦”,无关乎实践。C.“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意思是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实践出真知。D.“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蕴含了观书和观水一样,都是有着源源不断的源头,以水比喻书,告诉我们要不断地补充知识,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强调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够有所创造,有所产出。无关乎实践。故选:C。3.(3分)下面的选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②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③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④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⑤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A.①⑤④②③ B.⑤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③ D.②④⑤③①【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衔接与表达连贯的能力,做题时,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大处着眼、小处探究,重在整体把握,然后逐一击破。【解答】语段出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阐述了作者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原因。④说的是②中所指的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的含义,所以②后接④,排除AB。比较CD两项,②④⑤③的排序是一样的,不同的是①的位置,而依据①中的“因之”可知,①应放在最后,排除C。故选:D。二、阅读(65分)4.(13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节选)程千帆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之一。当代出版的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而分析评价它的文章,也层见叠出。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②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收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了,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从晚明以来的批评家对这篇杰作的艺术特色,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涉及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③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许多人长期研究之后,清末王闿运在这个基础上,大胆地指出了这篇作品之于四杰歌行,实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陈兆奎所辑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条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这为后人经常引用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语,将张若虚在诗坛上的地位空前地提高了。④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在昆明写了几篇《唐诗杂论》,其中题为《宫体诗的自赎》的一篇,对张若虚这篇杰作,作了尽情的歌颂。闻先生认为:“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诗篇的第十一句到第十六句,比起篇首八句来,表现了“更夐(xiòng,远)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对于第十一、十二、十五句中提出的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对于第十七句以下,展开了征夫、思妇的描写,则认为“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闻先生因此赞美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⑤将近四十年之后,李泽厚对上述闻先生对此诗的评价,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他不同意闻先生说作者“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说法,而认为:“其实,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李先生的说法,比起闻先生来,显然又跨进了一步,将这篇诗的含义说得更明确,更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⑥与此同时,它也难免有被误解的地方。如王闿运和闻一多都将张氏此诗归入宫体,现在看来,就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不能不加以澄清的误解。宫体的内容是“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闱之内”,始作者则是为太子时的萧纲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宫廷文人如徐攡、庾肩吾诸人。宫体和另外大量存在的爱情诗以及寓意闺闱而实别有托讽的诗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在描写肉欲与纯洁爱情所使用的语言以及由之而形成的风格也是有区别的,不应混为一谈。而王闿运与闻一多的意见恰恰是以混淆宫体诗与非宫体的爱情诗的界限为前提的。⑦王闿运与闻一多所受教育不同,思想方法亦异,但就扩大了宫体诗的范围而导致了对《春江花月夜》的误解来说,却又有其共同之点。这就是对复杂的历史现象理解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原载《文学评论》1982年04期,有删改)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在文中的意思是对《春江花月夜》的一切赞叹都是多余的,甚至可能是对其艺术价值的冒犯/不尊重。(2)下面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A.在晚明以前,只有《乐府诗集》认可《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杰作。B.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很高,但没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C.王闿运与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在于扩大了宫体诗的范围。D.《春江花月夜》经历了“不被理解”到“逐渐被理解”再到“被误解”的过程。(3)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A.开篇一个“生”字,化静为动,传神地描绘出月光照耀万里的澄澈、阔大的景象。B.诗人描写月下景物时,用“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突显其空灵的特点。C.“月裴回”等四句用拟人手法写月光,烘托出了思妇内心的愁绪。D.结尾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了一种旷远高妙的诗歌境界。(4)闻一多先生认为,《春江花月夜》中有着强烈的宇宙意识。请参考第④段中的相关引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本诗“宇宙意识”的具体表现。【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品味其丰富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4)本题考查对诗词所表达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对诗歌情感的考查,解答时,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分析即可。【解答】(1)依据第四段“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饶舌,唠叨;多嘴。亵渎,冒犯,不恭敬。对《春江花月夜》的一切赞叹都是多余的,甚至可能是对其艺术价值的冒犯/不尊重。(2)A.依据第二段“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收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了,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在晚明以前,只有《乐府诗集》认可《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杰作”错。B.依据第五段“李先生的说法,比起闻先生来,显然又跨进了一步,将这篇诗的含义说得更明确,更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但没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错。C.正确。D.依据第六段“与此同时,它也难免有被误解的地方。如王闿运和闻一多都将张氏此诗归入宫体,现在看来,就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不能不加以澄清的误解”,“‘逐渐被理解’再到‘被误解’”错,应该是同时。故选C。(3)A.“传神地描绘出月光照耀万里的澄澈、阔大的景象”错,应该是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故选A。(4)纵观全诗,起首四句,两次呈现春江、明月、潮、海,为整首诗创设了一个奇妙的情境,为后文埋下伏笔。从“江流宛转绕芳甸”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一段,仿佛将读者带入幻境深处,被美景所吸引,又由景及情,感慨和迷惘相织,思考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紧接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从前文的江月清景、人生感慨转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将主题带入离人怨妇: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状态明镜,珠帘半卷,明月照亮捣衣砧,远行的人只能存在思念中,纵有再多的相思情怀,也无法诉说。寂寞楼头,相思明月,离愁别恨还能有几多。思妇写罢,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游子,“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昨夜梦见落花飘零,春已过半,归家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接着一浪奔向大海,好像要将春天赶往大海。明月倒映在江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海雾渐起,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还在思念,江流依然,落月流照,江边花树更显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一轮江月在张若虚的笔下百转千回,被渲染得淋漓尽致,任凭岁月沧桑变幻,江月依旧,诗篇依旧。诗中淡淡的哀伤、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汇成情、景、理相互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恍惚迷离的艺术氛围,空灵而迷茫的月色,相织相成,吸引读者去探索、去追寻。天地宇宙,人月江树,自然景色和人生图像,立意高远而不失大气,想必这是作者所追求的的艺术样式,也是他想达到的人生境界。答案:(1)对《春江花月夜》的一切赞叹都是多余的,甚至可能是对其艺术价值的冒犯/不尊重。(2)C(3)A(4)本诗的“宇宙意识”表现在如下方面:诗中先用“千万里”“江天一色”等语描绘出澄澈、旷渺的江月景色,从空间上极写主人公所面对的广阔世界;接着又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从时间上写出自然的无穷和整个人类的生生不息。由此,诗人用超然的眼光来看待征夫、思妇的相思之情,用“愿逐月华流照君”表达了美好的期许,并以“谁家”“何处”表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是普遍存在的。5.(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非攻鲁迅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那人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墨子说,“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他找到一家木匠店,去探问公输般的住址,径奔店主所指点的处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可是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墨子很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墨子说:“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公输般更加高兴了起来。“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他问道。“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口里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一九三四年八月作。(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文本二:《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门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注][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文中墨子的学生曹公子以及管黔敖,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做好备战工作。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人深思。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故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2)文章划线句中出现了两处“饭碗”,请对其表达效果加以分析。(3)结合文本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鉴赏墨子的人物形象。(4)对文本二注释中所说的“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的结尾,鲁迅的《非攻》中却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描写,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描像来正面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答题需要联系原文语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做好备战工作”错误。仅管黔敖继承了墨子的精神。结合文中墨子评价曹公子的话“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可知,曹公子他们只是空谈,而非勤恳实干,不能体现墨子的精神。故选A。(1)从修辞看,“饭碗”一词本义指盛饭用的碗。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常比喻为职业、生意、市场等。比喻修辞具有生动形象的效果,同时使语言产生诙谐幽默的效果。“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这是公输般说的话,意思是墨子行义,阻止他制造云梯攻宋,自己的官场晋升之路就没有了,通过战争获取财富也办不到了,反对战争的墨子相当于砸了公输般的“饭碗”。“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这是墨子所说,“宋国的所有饭碗”就是所有宋国人的生活,“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就是毁掉所有宋国人的生活。他认为攻打宋国就是要毁掉民众平静、安慰的生活,这体现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即反对不义战争和“民贵君轻”的思想。(3)小说刻画墨子的形象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的方法。正面描写:结合“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还是讲空话的多”“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可知,这些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墨子这位平民思想家急人所困、埋头苦干、为民请命的侠义形象。侧面衬托:结合“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楚国的耶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这里通过环境的描写,在对比中衬托宋国的贫苦,从侧面表现墨子关心民命、厌恶侵略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的高尚心灵。结合“‘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这是通过描写公输般侧面衬托墨子心怀仁义、为民请命的形象。(4)文本二的语句表现了墨子归途中的落魄与尴尬。从人物塑造上看,“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联系文本一中墨子为救宋不辞劳苦奔波的情景,“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可知,墨子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却依然为了民众而奔波,使墨子不计名利、急人所困、为民请命的侠义形象更加突出。从主题上看,文本二中“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意思是,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知道他。墨子为救宋而奔波,而人们却“不知其功”,连在屋檐下避雨都不让他,“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文章在肯定了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的同时,也写出了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无人理解的悲哀,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使对主题的挖掘更深刻。从艺术效果看,“守闾者不内也”,“守闾者”是当时民众的代表,他们有眼无珠,不了解英雄为他们做出的牺牲,这样写讽刺了作者所生活的当时的社会;同时作为作品塑造的“中国的脊梁”的形象,这样的悲情结尾更加耐人寻味,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答案:(1)A(2)第一处“饭碗”指公输般的官场晋升,以战争获得不义财富;第二处“饭碗”指宋国人民的安定、平稳的生活。两处“饭碗”运用借代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又轻松诙谐。(3)①正面描写。以墨子鞋底磨成大窟窿,脚上起茧等细节描写写出他为宋不辞劳苦、埋头苦干、不做空谈的实干家形象。②侧面描写。以宋国与楚国的环境对比侧面衬托墨子对战争和侵略的厌恶;以公输盘狡诈、心怀不义以及各种借口,侧面衬托出墨子执着于仁义、为民请命、扶危救急的侠义形象。(4)①从人物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②从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③从艺术效果上,讽刺作者生活的社会,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6.(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注:①此词是作者任溧水县令时所作。无想山在溧水县南十八里。(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从篇幅上看,本词属于长调。B.从题材上看,本词是怀古之作。C.从押韵上看,本词一韵到底。D.从风格上看,本词是婉约词。(2)下列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对仗工整,“老”“肥”两字活用为动词,极其生动。B.“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两句形象写出溧水地区地低近山久雨湿重的环境特点。C.“人静”三句写出空山人寂,鸟儿逍遥,水色澄清,水声溅溅,又与前几句呼应。D.“凭栏久”三句从上文的虚写转入写实,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的白居易相似。(3)本词下片的抒情曲折回环,请结合具体内容作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的掌握。平时要注意积累。(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对词内容的理解与词人情感的把握。“曲折回环”提示我们词人情感较为复杂,一定要全面把握。【解答】(1)B.“本词是怀古之作”有误,该词并未怀古,只是想到了白居易,更多的是写景,抒发流宦他乡的复杂心情。(2)D.“从上文的虚写转入写实”有误,前面写景为实写,“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写的是白居易北边九江,为虚写。所以是由“实写转入写虚”。(3)依据注释,词人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失落之情在所难免,于是,词人以“春社时飞来,秋社时归去的社燕”自比,表达漂泊之苦;“长近尊前”是借酒浇愁;“急管繁弦,歌筵畔”传达出听闻管弦丝竹引起的伤感;“容我醉时眠”是借醉卧而眠忘记眼前烦恼。考生围绕这些要点答题即可。答案:(1)B(2)D(3)参考示例:“如社燕”三句,作者以社燕自比,春来秋去,从漠北漂泊来此寄居栖身,暗示他宦情如逆旅的心情;“且莫思”两句,劝人将身外名利放下,开怀行乐,此一转;“憔悴”两句,又一转,表达自己无法借宴乐派遣心中的悲伤和憔悴;“歌筵畔”三句再转,歌筵管弦,客之所乐,而醉眠忘忧,暗示作者愁思无已,唯有借醉眠以求得内心短暂的宁静。下片笔锋一转再转,曲折地表达出作者流宦他乡的复杂心情。译文:风使春季的莺雏长大,夏雨让梅子变得肥美,正午茂密的树下圆形的阴凉笼罩的地面。地势低洼靠近山,衣服潮湿总费炉火烘干。人家寂静乌鸦无忧自乐翩翩,小桥外边,新涨的绿水湍流激溅。久久凭靠栏杆,遍地黄芦苦竹,竟仿佛我自己像遭贬的白居易泛舟九江边。年复一年。犹如春来秋去的社燕,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且不去想那身外的功名业绩,还是怡心畅神,常坐酒樽前。我这疲倦、憔悴的江南游子,再不忍听激越、繁复的管弦。就在歌宴边,为我安上一个枕席,让我醉后可以随意安眠。赏析:这首词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宦途并不得意的知识分子愁苦寂寞的心情。上片写江南初夏景色,将羁旅愁怀融入景中。下片抒发飘流之哀。此词整体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情味,体现了清真词一贯的风格。一开头写春光已去,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这里化用杜牧“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两句对仗工整,“老”字、“肥”字皆以形容词作动词用,极其生动。“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句意,“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但接着就来一个转折:“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正象白居易贬官江州,在《琵琶行》里说的“住近湓江地低湿”,溧水也是地低湿,衣服潮润,炉香熏衣,需时良多,“费”字道出衣服之潮,一“费”字既具体又概括,形象袅袅,精炼异常,则地卑久雨的景象不言自明。作者在这里还是感到不很自在吧。接下去又转写:此地比较安静,没有嘈杂的市声,连乌鸢也自得其乐。“人静”句据陈元龙注云:“杜甫诗‘人静乌鸢乐’。”今本杜集无此语。正因为空山人寂,所以才能领略乌鸢逍遥情态。“自”字极灵动传神,画出鸟儿之无拘无束,令人生羡,但也反映出自己的心情苦闷。周词《琐窗寒》云:“想东园桃李自春”,用“自”字同样有无穷韵味。“小桥”句仍写静境,水色澄清,水声溅溅,说明雨多,这又与上文“地卑”“衣润”等相互关联。小桥外,溪不清澄,发出溅溅水声。似乎是一种悠然自得之感。但紧接着又是一转:“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白居易既叹“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词人在久久凭栏眺望之余,也感到自己处在这“地卑山近”的溧水,与当年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环境相似,油然生出沦落天涯的感慨。由“凭栏久”一句,知道从开篇起所写景物都是词人登楼眺望所见。下片开头,换头“年年”,为句中韵。三句自叹身世,曲折道来。以社燕自比。社燕在春社时飞来,到秋社时飞去,从海上飘流至此,在人家长椽上作巢寄身。瀚海,大海。词人借海燕自喻,频年飘流宦海,暂在此溧水寄身。既然如此,“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姑且不去考虑身外的事,包括个人的荣辱得失,还是长期亲近酒樽,借酒来浇愁吧。词人似乎要从苦闷中挣脱出去。这里,点化了杜甫“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九首》)和杜牧的身外任尘土,尊前极欢娱(《张好好诗》)。“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又作一转。在宦海中飘流已感疲倦而至憔悴的江南客,虽想撇开身外种种烦恼事,向酒宴中暂寻欢乐,如谢安所谓中年伤于哀东,正赖丝竹陶写,但宴席上的“急管繁弦”,怕更会引起感伤。杜甫《陪王使君》有“不须吹急管,衰老易悲伤”诗句,这里“不堪听”含有“易悲伤”的含意。结处“歌筵畔,承上“急管繁弦”。“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则未听丝竹,先拟醉眠。他的醉,不是欢醉而有愁醉。丝竹不入愁之耳,唯酒可以忘忧。萧统《陶渊明传》:“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词语用此而情味自是不同。“容我”二字,措辞宛转,心事悲凉。结语写出了无可奈何、以醉遣愁的苦闷。7.(1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1)加点字解释。①平伐其功夸耀②被发行吟泽畔披散③是以见放表被动④而蒙世之温蠖乎昏愦,犹混污(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屈平之作《离骚》邪曲之害公也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以浮游尘埃之外C.顷襄王怒而迁之皭然泥而不滓者也D.战于蓝田使于齐,顾反(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A.父母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屈原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的下属没写完,加上上官大夫的谗言,所以怀王发怒而疏远了屈原。B.屈原痛心怀王听力不好,致使品行不正的小人混淆黑白、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C.怀王在国内迷惑郑袖,在国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怀王不了解人招来的祸害。D.面对渔父的劝说,屈原表示宁可投入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会让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5)翻译句子。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6)选段详细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虚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清楚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①句意:屈平夸耀自己的功劳。“伐”,夸耀。②句意: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被”,披散。③句意:所以被放逐。“见”,表被动。④句意: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温蠖”,昏愦,犹混污。(2)A.两个“之”意义和用法相同,都作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一句句意:屈平写作《离骚》。第二句句意:邪恶之人侵害公道。B.两个“以”意义和用法不同。第一个“以”,连词,表承接;句意: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第二个“以”,表目的的连词,来;句意:以便超脱于尘埃之外。C.两个“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句意: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句意:(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D.两个“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第一个“于”,介词,在;句意:在蓝田作战。第二个“于”,介词,到;句意:到齐国出使,回来。故选A。(3)A.两句句式不同。第一句,判断句,“……者,……也”判断句标志。句意:父母给了生命,是人的根本。第二句,被动句,“为”被动句标志,被。句意:自己客死于秦国,被全天下的人所耻笑。B.两句句式不同。第一句,被动句,“于”被动句标志,被。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被外界事物的束缚。第二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治乱”修饰谓语“明”,“于辞令”修饰谓语“娴”,正常语序为“博闻强志,于治乱明,于辞令娴”。句意:博学多闻,见识广博,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C.两句句式不同。第一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察察”修饰中心语“身”,后置了,正常语序为“以察察之身”。句意: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第二句,宾语前置句。“自为”“自佐”中“自”分别“为”和“佐”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句意:没有不想要获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那些贤德有才能的人来辅助自己。D.两句句式相同,都是被动句。第一句,“见”被动句标志,被。句意: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第二句,“于”被动句标志,被。句意:在国内被郑袖蛊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故选D。(4)A.“屈原的下属没写完”错误。原文“屈平属草稿未定”,“属”的意思是“写”,不是下属。句意: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B.“屈原痛心怀王听力不好”错误。原文是“”,应是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察纳雅言。C.“怀王在国内迷惑郑袖”错误。应是被郑袖迷惑。D.正确。故选D。(5)“何故”,为什么;“见”,表被动;“自令见放为”,宾语前置句,使自己被放逐呢。译文: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6)由原文“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由原文“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通过“怀瑾握瑜”一词,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由原文“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可见屈原对这个世界的污浊不能忍,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由原文“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哺糟而啜其醨?”渔父的态度始终不理解屈原,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不被世俗理解的悲伤之情。答案:(1)①夸耀②披散③表被动④昏愦,犹混污(2)A(3)D(4)D(5)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6)①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②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③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④表达了屈原不被世俗理解的悲伤之情。参考译文: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令尹子兰听说后,大怒,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8.(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题。《梅谱》序(明)王思任①天下有必传之心,无必传之人,何□?心可以入万世,而人必不肯出百年。试摆列一世之人摘看一世之心,卑者逐无涯,高者命不朽。至百年之外,其人与心,俱血俱土也。有荧然一点如火之传薪者,无几也。②山阴刘雪湖,少时见王元章画梅而悦之,至忘寝食。学之成,遂负笈买履,走名山幽壑,不知老之将至,始焉以元章画,继焉以梅画,迄于今从心所欲。腕脱神飞,墨停三日,而淋漓之气不止,曾有严某泛舟,展视其图、值花蝶翩来,依依数里许。又曾画倪中丞之壁,越半载,蜂食共华殆尽。化则还天,诚能动物,一之至也。③雪湖尝告人曰:“画梅以韵格胜”夫韵在声后,格在局先。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即可解而又不可知。雪湖直以梅知之,而以画解之,此共心之独至,千而下有必传者也。著《梅谱》凡四刻,俱为好事者携去。性既孤高,而家贫不能再刻,无以应问奇者。④予偶还里中,访雪湖山房,出旧稿示余,余为刻之于姑孰官邸。人共谓雪湖得梅之趣,而吾独谓鸯湖得梅之苦。人徒欲传雪湖之画,而吾独欲传雪湖之心,倘从此有如其歌弈之悟以至心而心传焉是《梅谱》乃导师也(选自《刘雪湖梅谱》,有删节)【注】①王元章:即元代著名画家王冕。(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C。A.焉B.与C.也D.矣(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对第④段加点短语“歌弈之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B.善歌善弈者可解而不可知。C.雪湖以梅知之,以画解之。D.韵在声后,格在局先。(4)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志趣。B.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获得了画梅乐趣。C.作者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孤寒本色。D.作者认为刘雪湖从画梅中体悟到甘苦。(5)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虚词的使用类试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2)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赏析类试题,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文句,结合对文句的理解作答,一般的修辞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本处要注意区分开拟人和比拟的差别;(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词汇理解类试题,找到词汇在文中的出处,联系上下文理解语段含义,抓住关键句分析;(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立足对原文全文的把握理解句子;(5)本题考查的是对全文思路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抓住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作答本题,注意不要遗落主要信息;【解答】(1)考生要注意本处中的选项中的虚词只有“也”和何才能构成反问语气,同时“也”在虚词中是充当语气助词的身份;故选:C;(2)“曾有严某泛舟,展视其图、值花蝶翩来,依依数里许。又曾画倪中丞之壁,越半载,蜂食共华殆尽”,本句意思是曾经有严某泛舟,打开他的图画观看,刚好有采花的蝴蝶翩然飞来,依依不舍地跟了约有几里路;又曾经为倪中丞画影壁,过了半年,影壁上的花朵就被蜜蜂吃尽了;此处显然使用了比拟手法,将蝴蝶拟作人“依依”跟着船只;而蜜蜂把画中的花当做真实的花吃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