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西域都护府②宣慰司③理藩院B.①西域都护府②提督四夷馆③宣政院C.①护乌桓校尉②提督四夷馆③奴儿干都司D.①北庭都护府②宣慰司③奴儿干都司【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西汉在西北设置西域都护府;元朝西南设置了宣慰司;理藩院是清政府统治蒙、回、藏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西汉在东北设置护乌桓校尉;唐朝在西北设置北庭都护府;提督四夷馆是明官署名,出现于1407年,掌译书,隶属太常寺;奴儿干都司为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建制,直隶于明朝中央政府。由此可见,①处填西域都护府,②处填宣慰司,③处填理藩院,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2.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唐宋家训内容(单位:篇)唐宋1处己(修身、励志)5372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3143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6244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5265女诫52A.唐宋时期家训内容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B.宋朝“女诚”减少说明封建伦理的衰落C.宋朝家训增多是理学走向世俗化的结果D.印刷术的进步导致唐宋家训数量的增加【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朝(中国)。据材料表格,家训形成处己、睦亲、治家、处世、女诫等篇章,而且数量不断增加,可见唐宋时期家训内容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A项正确;宋朝“女诚”减少说明不了封建伦理的衰落,反而宋理学的出现巩固了封建伦理,排除B项;宋朝理学走向世俗化是正确的史实,但材料体现的是家训的理论化,排除C项;印刷术的进步与唐宋家训数量的增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3.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强调科举制的废除()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推动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可知,1905年科举废除后,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社会的阶层流动性加快,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体现了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D项正确;据材料“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可知,各种学生运动引发了社会变化,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未准确表达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清末的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排除B项;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包括了民主革命,但材料未明确指出民主革命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4.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的各阶层占比为:工人4%,贫农65%,中农25%,富农1%,商人1%,知识分子2%,地主2%。这一做法()A.发展了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 B.旨在保障边区农民的根本权益C.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D.落实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工人4%,贫农65%,中农25%,富农1%,商人1%,知识分子2%,地主2%”可知,陕甘宁边区参议员中包括富农、商人、中农、地主等各阶层,体现了当时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共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战,反映了中共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项正确;土地革命在1937年时已经结束,排除A项;边区参议会除了农民还有富农和商人等,并未强调对农民权益的保障,排除B项;1937年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并未强调反抗国民政府,排除C项。故选D项。5.建国以来我国户籍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58年以前的自由迁徙阶段;1958年—1978年严格控制人口流动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人口流动逐步松动阶段。这些变化反映了()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 B.社会管理与发展战略相适应C.国民经济结构逐渐得到了调整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58年以前的自由迁徙阶段;1958年—1978年严格控制人口流动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人口流动逐步松动阶段”可知,不同时期我国户籍制度进行了调整,而中国户籍政策是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的,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展开的,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经济结构的改变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三大改造的意义,时间上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雅典城邦的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的经常督查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 B.议事会负责审理多数案件C.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的出现【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雅典时期(世界)。据材料雅典城邦对任何公职人员有严格的要求,雅典推行的是民主制,这些规定可以防止专制的出现,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排除A项;在雅典是民众法庭负责审理多数案件,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的权利机关,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7.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在《唐宁街岁月》中写道“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据此可知,英国文官制度()A.规范政府部门政务官的选用 B.有利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C.避免政府交替中管理的脱节 D.领先于其他国家的选官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史(英国)。据材料“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知,是英国的文官制度要求文官不参与党派之争,在政党换届过程不会受太多的影响,B项正确。政务官是有别于文官制度的,他们随内阁共进退的,排除A项;C项避免是错误的表达,太绝对化了,排除C项;材料没有英国的比较对象,无法体现领先于其他国家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8.独立战争后,美国国会和总统因为争夺对战败州的处置权而在法律上进行了辩论。民主党约翰逊总统认为对战败州的处置属于总统专属权力,各州包括国会不得干预。而美国国会为了保卫独立战争的胜利成果,拒绝南方各州代表加入,国会还以总统违反《任期法》进而弹劾总统。国会弹劾总统体现出美国()A.两党政治的弊端日益的凸显 B.总统和国会之间权限不明C.政治运行中的权力制约原则 D.南北矛盾和政治妥协并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民主党约翰逊总统认为对战败州的处置属于总统专属权力,各州包括国会不得干预”“拒绝南方各州代表加入,国会还以总统违反《任期法》进而弹劾总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体现出美国政治运行中的权力制约原则,C项正确;“两党政治的弊端”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权力的制衡,并未体现“总统与国会之间的权限不明”,排除B项;独立战争前南北矛盾和政治妥协并存,南方保留了黑人奴隶制,但独立战争后,废除了奴隶制,排除D项。故选C项。9.下表所示可以说明,汉代()史料史料出处“过(赵过)能为代田(新的耕作方法),一亩三畎。岁代处,故曰代田”《汉书·食货志》“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太山下引汶水,皆穿渠溉田,各万余顷”《史记·河渠书》“今辽东耕犁,既用二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楼,凡用二牛六人”[东汉]崔寔《政论》A.铁犁牛耕技术成熟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经济模式取得突破 D.史书渗透重农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赵过创新耕作方法、兴修水利、辽东耕犁等,说明汉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B项正确;犁耕技术成熟是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排除A项;汉代农业经济模式仍是自然经济,并未取得突破,排除C项;三部汉代书籍仅是各自摘取涉及农业发展的一项,难以看出作者的重农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10.对下列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大航海时代欧洲船队从旧世界把各种动物以及病毒和细菌带到新世界,带到新世界上的物种逐渐取代了原有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统治地位,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基因池”逐渐干涸,引发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在一种缓慢而持续的进程中改变了新世界的生态系统。——王禹栋A.生物竞争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态环境 B.殖民者对美洲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C.疫病传播改变了旧世界的社会结构 D.美洲旧世界开始遭到外来生物入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美洲)。据材料“从旧世界把各种动物以及病毒和细菌带到新世界,带到新世界上的物种逐渐取代了原有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统治地位”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使得美洲之外的物种传往美洲,并极大改变了美洲的生态环境,A项正确;据材料“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基因池’逐渐干涸”可知,美洲物种多样性降低,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旧世界对新世界的影响,没有涉及对旧世界社会结构的影响,排除C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世界指的是美洲,旧世界指的是欧洲、亚洲等地,排除D项。故选A项。11.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B.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C.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D.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4年法国。结合所学可知,1864年已经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最大特征就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题目中提到巴斯德的微生物学研究推动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生产,符合这一特征,故而在根本上反映了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的饮食生活,A项正确;罐头食品的量产和流行与战争的需要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罐头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结果的表象,其实质是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罐头食品与现代农业发展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12.工业革命时期,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了巨变 B.机器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C.蒸汽时代工人工作生活环境恶劣 D.工业革命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工业革命时期(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工厂主为了最大限度的使用机器,对工人进行了极为严苛的限制,这本质上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度下,资本家更加便利的剥削工人,这是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C项是材料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到工人以及社会大众生活方式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13.宋代,上至皇室权贵、文化精英,下到地方士绅、市井小民,都流行用香为药、和香为食,更在日常诸事中与香为友。熙宁十年(1077年),仅广州市舶司购买并运至京师的乳香就达348673斤。这说明宋代A.民众生活趋向世俗化 B.社会需求推动丝路贸易C.市民群体受理学影响 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宋代各阶层从上到下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香料,体现了香的社会需求量之大;结合所学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知识可知,巨大的社会需求所带来的利益刺激,推动了丝路香料贸易的兴盛,故选B项;材料不仅涉及民众,也提到上层统治阶级和文化精英,不仅描述了社会生活的特点,也涉及海上贸易的繁荣,故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宋人爱香与宋代文人倡导专修自身、崇尚道德有关,但材料并未涉及宋人爱香的原因,故C项错误;仅从广州市舶司的乳香交易量不能得出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的结论,故D项错误。14.据统计,1950—1970年,外国政府、中央银行和私人拥有的美元,从84亿美元增加到430亿美元,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则从243亿美元下降到163亿美元。这一变化()A.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B.加速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C.推动了西欧经济迅速崛起 D.导致了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美元储备的增加和美国黄金储备的下降,致使美国无力按照固定汇率用美元去兑换黄金,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B项正确;材料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无关,排除A项;西欧经济迅速崛起才导致西欧美元储备增加,C项因果关系颠倒,排除C项;经济滞胀是在70年代,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秦朝的“乡野聚落”,由政府委任里正进行严格管辖,以建立规划整齐、空间封闭的闾里为主,闾里建有闾门和垣墙。西汉的“乡野聚落”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而且大多没有间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由此可知,西汉A.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国家基层治理能力下降C.社会治理理念发生转变 D.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秦朝的‘乡野聚落’,由政府委任里正进行严格管辖,以建立规划整齐”及“西汉的‘乡野聚落’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而且大多没有闾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可以从中对比看出,秦朝时期采用法家治国,对“乡野聚落”严格管辖,而汉初采用黄老学说,实行予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采用儒家治国,所以西汉的“乡野聚落”大多没有闾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C项正确;材料中农村村落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大,体现了农村的发展,主要是农业的发展,但并不能体现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秦汉治理方式的变化并不能体现出是治理能力下降,而是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政策而有所变化,排除B项,村落的管理方式变化并不能体现出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如果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的话,国家应该是加强控制与管理,而不是题中的放任自然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16.据不完全统计,1950~1953年,全国共出版卫生宣传通俗小册子及画刊约4000万册,挂图和招贴画约4500万份;用黑板报宣传143000多次;组织讲演会754000多次,听众达4070万人次;举办展览会13700多次;放映幻灯片43400多次,观众达1200多万人次。这些举措有利于()A.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B.提高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C.杜绝传染病在国内的传播 D.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195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出版卫生宣传通俗小册子及画刊”、“挂图和招贴画”“黑板报宣传”、“组织讲演会”、“举办展览会”、“放映幻灯片”等可知,新中国成立伊始,为改变落后的卫生局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宣教工作,这有利于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21世纪初,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建立,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不是“提高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排除B项;“杜绝传染病”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有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人赵卫彦对银矿的采冶作了详尽的记载:“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以火锻为大片。”白银“计坑冶之盛,实始于宋代”。宋朝中央的制作机构文思院等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更大,而且宋代的“私家制作和买卖金银器皿的作坊行铺更多,也更为广泛。在汴京临安和建康等大城市中都有金银行或金银铺”。北宋初,河北兵已是“岁一遣使赐银鞋”。除鱼袋、鞍辔、束带之外,宋初以银为饰已很少列入禁条。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娶亲用银器、酒店饮食店乃至卖“冰雪”的器皿都用银器的情况。——摘编自王文成《唐宋之际白银使用的发展》材料二史料内容文献史料一朱元璋诏:“徽、饶、宁国等府不通水道,税粮输纳甚艰。今后夏税令以金银钱布代输,以宽民力。”《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四月史料二“行在卫所军官俸米,俱在南京支给,缘路远无力运宜量派江南路远州县税粮内照数估直折收银、布、绢、缎匹,解赴北京,准作军官月俸。《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三月(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史料价值。【答案】(1)表现:白银采冶和加工规模扩大;官私手工业均有参与生产;白银成为赏赐军人的常用品;银器使用普及化,逐渐打破等级限制。原因:宋代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煤炭开采和燃料的改进;白银开采技术的提升;笼络军队的需要;城市及商品经济的发展。(2)史料一、二均选自明朝皇帝的实录,为明朝官方正史,是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依据史料一可知,明初由于水路不通,在赋税中使用白银。依据史料二可知,正统年间为了保障卫所军官的薪作,“金花银”制度逐步出现。上述两则史料表明了明代白银在税收领域的使用拓展情况,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的背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白银‘计坑冶之盛,实始于宋代’”可知,白银采冶和加工规模扩大;根据材料一“中央的制作机构文思院等分工细密”“私家制作和买卖金银器皿的作坊行铺更多”可知,官私手工业均有参与生产;根据材料一“河北兵已是‘岁一遣使赐银鞋’”可知,白银成为赏赐军人的常用品;根据材料一“记载了娶亲用银器……用银器的情况”可知,银器使用普及化,逐渐打破等级限制。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宋元时期社会的变化可知,宋代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根据材料一“以火锻为大片”并结合所学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可知,煤炭开采和燃料的改进,白银开采技术的提升;根据材料一“河北兵”可知,笼络军队的需要;结合所学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可知,城市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首先,结合史料出处总体论述,根据材料二“《明太祖实录》”“《明英宗实录》”可知,史料一、二均选自明朝皇帝的实录,为明朝官方正史,是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其次,分别论述不同史料价值,据材料一“徽、饶、宁国等府不通水道……以宽民力”可知,依据史料一可知,明初由于水路不通,在赋税中使用白银;依据史料二“宜量派江南路远州县税粮内照数估直折收银、布、绢、缎匹,解赴北京,准作军官月俸”可知,正统年间为了保障卫所军官的薪作,“金花银”制度逐步出现。最后,结合两则史料进行总体叙述,如上述两则史料表明了明代白银在税收领域的使用拓展情况,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的背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其中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各自撰写的《中国民族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大都以汉族同化、融合其他民族不断壮大为线索考察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并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前途为各民族趋于汉化一途。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材料二费孝通不赞同顾颉刚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摘编自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出现民族史撰述高潮的历史背景,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说明王桐龄、吕思勉等著述观点的局限。(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顾颉刚和费孝通在中国民族研究上观点的异同。【答案】(1)背景:五四以来,民族意识全面觉醒;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答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亦可给分)民族革命斗争不断高涨(答抗日战争不断发展亦可给分)。(任答两点)局限:只强调民族融合中汉化的一面。中国古代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汉族也不断吸收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新鲜血液,各民族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同:都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异:顾颉刚忽视了民族差异性和多元性,费孝通明确指出了民族一体内的多元特征。【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阶段与民族史撰述相关的历史背景主要是民族意识、民族危机、民族独立斗争等方面。具体而言,五四运动以来民族意识全面觉醒;列强侵华,特别是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革命斗争不断高涨。局限:根据“这些著作大都以汉族同化、融合其他民族不断壮大为线索考察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并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前途为各民族趋于汉化一途”可知,王桐龄、吕思勉等著述观点的局限主要体现在只强调民族融合中汉化的一面。实际上中国古代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汉族也不断吸收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新鲜血液,各民族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辩证统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得出,顾颉刚和费孝通在中国民族研究上的相同之处是他们都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不同之处是顾颉刚忽视了民族差异性和多元性,费孝通明确指出了民族一体内的多元特征。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家治理能力指的是国家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的机制、法律法规建设,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制度和法律体系。角度和国家治理的关系政治制度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制度构建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选官制度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方式各异,如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文官制度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法律法规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国家治理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与保障,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工具。赋税制度国家顺应经济发展需要,实行相应赋税制度,保障国家收入的同时,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彰显出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基层治理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国家基层治理各有差异,如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改编自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1》单元导语部分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国家治理”这一话题,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答案】论题:古代选官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前提。阐述:人才之进退,关涉吏治之清浊,政治之得失。选好人才,就是从官员来源上确保官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古代求贤若渴、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既体现在选官理念、选官标准的不断更新和日益多元,也体现在选官方法、选官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日臻完善。在选官观念和标准上,无论是门荫特权、、唯才是举、以功赏爵、尚智重才、以德为本、德才兼备,都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社会形态、政治生态和治理状态,也正面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治官需要、治民需要和治国需要。在选官方法和制度上,历代王朝既因时而行,实行了世官、军功、察举、九品、科举等主导性选官制度;也因需而变,实行了荐举、客卿、吏员、荫叙、捐纳等补充性选官制度;还因变而行,实行了保举、育才、历事、监察等配套性选官制度。在选官实践和经验上,围绕作为人、才和官的道德标准与身份关系,强调只有先做善人,才能成为贤才,唯有成为贤才,才能成为良吏。选官是为仕途把关,更是为政治把关,因而古代坚持将选官之权归于中央,形成以君主为核心的选官体系和官僚体制;官员来自社会各界,当然也来自官员内部,因而选官时民间口碑和官员群体内部意见都成为参考标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制度选官、官员选官和民众选官的有效结合。总而言之,古代选官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前提,古代出台了连带责任、巡视督查、层级备案等选官配套措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取人有道,选官得才,实现了制度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有效的治理了国家。【解析】本题是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本题是仔细论题,不局限在例上。根据表格二选官制度,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首先确定论题古代选官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前提。然后进行阐述,从所学知识中组织知识点,说明的过程,要求语言通顺、逻辑较严明。例如:人才之进退,关涉吏治之清浊,政治之得失。选好人才,就是从官员来源上确保官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古代求贤若渴、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既体现在选官理念、选官标准的不断更新和日益多元,也体现在选官方法、选官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日臻完善。在选官观念和标准上,无论是门荫特权、、唯才是举、以功赏爵、尚智重才、以德为本、德才兼备,都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社会形态、政治生态和治理状态,也正面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治官需要、治民需要和治国需要。在选官方法和制度上,历代王朝既因时而行,实行了世官、军功、察举、九品、科举等主导性选官制度;也因需而变,实行了荐举、客卿、吏员、荫叙、捐纳等补充性选官制度;还因变而行,实行了保举、育才、历事、监察等配套性选官制度。在选官实践和经验上,围绕作为人、才和官的道德标准与身份关系,强调只有先做善人,才能成为贤才,唯有成为贤才,才能成为良吏。选官是为仕途把关,更是为政治把关,因而古代坚持将选官之权归于中央,形成以君主为核心的选官体系和官僚体制;官员来自社会各界,当然也来自官员内部,因而选官时民间口碑和官员群体内部意见都成为参考标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制度选官、官员选官和民众选官的有效结合。最后进行总结,情感升华。总而言之,古代选官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前提,古代出台了连带责任、巡视督查、层级备案等选官配套措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取人有道,选官得才,实现了制度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有效的治理了国家。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初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的发展,帝制的倾覆,共和制度的诞生,宪法的制定,国会的召开,选举的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是一场民主宪政的真正试验。这场试验虽然结局不成功,但依旧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国初期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且中国的封建专制持续很长时间,这种背景下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甚至是“拿来主义”,使得受封建统治多年的民众缺乏心理准备,有些麻木不仁,国内的资产阶级力量也薄弱,不可能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的决裂。辛亥革命的胜利具有特殊性,它不是具有共和理念的革命党人一方取得的彻底胜利,而是以暴力加谈判取得了成分复杂的胜利,由于各种目的而与清政府决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