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1第1—4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不仅在于“尽兼并天下诸侯”,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官僚政治联姻方面。实现这一“政治联姻”的原因是()A.三公制开始确立 B.郡县制全面推行C.度量衡全国统一 D.驰道连接了各地【答案】B【解析】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三公制属于中央官制,而非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度量衡属于经济领域,而非政治层面,排除C项;驰道属于交通领域,而非政治领域,排除D项。故选B项。2.明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帝王诏令)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内阁已开始给人以“偃然汉、唐宰辅”的印象。由此可见,明代内阁()A.掌握了批答奏章的权力 B.辅政地位日益突出C.领导监督六部行政工作 D.自此成法定机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明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已开始给人以‘偃然汉、唐宰辅’的印象。”可知,说明皇帝对内阁大臣的依重越来越明显,内阁辅佐皇帝的地位日益突出,B项正确;批答奏章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的“票拟”权只是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排除A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一个顾问机构,不是管理六部的机构,排除C项;自此成为法定机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3.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世界各国中实属罕见。这一现象反映了()A.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B.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C.外国侵略势力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D.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建立,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是因为其间法国革命、复辟、政变此起彼伏,政权几经更迭,宪法也频繁更换,这一现象反映了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D项正确;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只是法国艰难共和历程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启蒙思想的深入促使法国共和制确立并稳固下来,不能解释法国共和历程为何艰难,排除B项;外国侵略势力干涉只是法国艰难共和历程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4.1941年11月,延安召开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选出18名政府委员,其中党员占7名,略超过三分之一,党员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经大会通过,以党外人士白文焕递补。徐特立出现此举动主要是因为()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政策深得民心C.参议会激发民众参政热情 D.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1941年11月,延安召开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党员占7名,略超过三分之一……党员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以党外人士白文焕递补”可知,由于选出的政府委员中党员超过三分之一,徐特立声明退出由党外人士递补,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实行“三三制”原则所学可知,此举动出现的原因是边区政府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需要,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利于推动边区民主制度发展,但这并非徐特立举动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政策深得民心、民众参政热情被激发,与徐特立退出候选人名额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5.康有为在甲午战前,即上书言事。到乙未之岁,又联合入京会试的举人,上书主张迁都续战,因陈变法自强之计。书未得达,和议成后,他立强学会于北京,想联合士大夫,共谋救国。由此可知,维新变法A.得到知识分子的广泛支持 B.斗争策略立足于国情C.与救亡图存需求紧密相连 D.将反清与反帝相结合【答案】C【解析】康有为的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救亡图存,这说明康有为的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密切相结合,C项正确;A项错在“广泛”,排除A项;康有为的斗争策略没有依靠群众,脱离了国情,排除B项;康有为并不反清,排除D项。故选C项。6.明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将拟办之事,据道途远近、事情缓急确定完成期限,登录于文簿备案,按月考核,年终总结,以此决定官员赏罚升降。考成法之实施()A.强化了专制集权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扩大了六部权限 D.革除了官场惰怠陋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将拟办之事确定完成期限,进行按月考核和年终总结,并据此决定官员赏罚升降。这一做法能够促使官员明确职责,按时完成任务,有效地减少了拖延和敷衍,从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考成法主要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专制集权并非其直接和主要的作用,排除A项;考成法主要是通过考核来督促官员更好地履行现有职责,并没有扩大六部权限,排除C项;“革除了官场惰怠陋习”这种说法过于绝对,考成法虽然对改善官场风气有一定作用,但不可能完全革除官场的惰怠陋习,排除D项。故选B项。7.1829年,民主党人安德鲁·杰克逊出任美国总统,在其第一个总统任期内,约有1000名联邦政府官员被民主党人替换;共和党人林肯上台后,大批共和党人替换了民主党人到联邦政府中任职,各级地方政府也是如此。这一现象()A.削弱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C.促进了美国精英政治形成 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材料中的现象表明,不同政党的总统换届时总有大批官员同时撤换,受党派影响大规模撤换政府官员,会造成政府工作的停顿和混乱,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会加剧两党间的矛盾冲突,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精英政治的内容,排除C项;联邦政府的行政权由宪法规定,排除D项。故选A项。8.“各国归来留学生,一经朝考上蓬瀛。可怜不及格人在,如要某差须自行。”这是一首20世纪初出现竹枝词。从中可以看出()A.出国留学成为时尚 B.选官制度的变革C.科举考试内容变化 D.洋务运动的开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各国归来留学生,一经朝考上蓬瀛。可怜不及格人在,如要某差须自行”可知,这首竹枝词描写的是20世纪初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现象,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晚清政府通过学堂和留学生渠道选拔官员,反映了当时选官领域的变革,B项正确;材料只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不能看出出国留学是否成为时尚,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的变革,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排除C项;洋务运动在19世纪末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已经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9.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此规定()A.使权贵逃避了法律的制约 B.标志着律令儒家化的实现C.有利于维护传统伦理秩序 D.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规定,卑幼亲属隐匿尊长亲属的犯罪行为,可以宽宥,一般不用连坐,而对于尊长亲属隐匿卑幼亲属的犯罪行为,如果该尊长亲属罪应处死,也可上请皇帝宽贷,这是“亲亲得相首匿”,是法律儒家化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支持礼的“亲亲”,尊崇伦理,有利于维护传统伦理秩序,C项正确;材料强调亲属间的隐匿犯罪如何处理,不涉及权贵,排除A项;《唐律疏议》标志着法律儒家化的实现,排除B项;确保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0.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命户部下令,每乡各置木铎,选年老及瞽(盲人)者,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宣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话就是“圣谕六条”。据此可知当时()A.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教化逐步取代法律C.民间组织趋于完善 D.乡约逐渐带有强制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根据材料“朱元璋命户部下令,每乡各置木铎,选年老及瞽(盲人)者,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宣讲”、“圣谕六条”,反映出皇帝对基层教化的诏令,说明统治者重视基层教化,D项正确;根据教材,律令开始儒家化、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都早于明朝,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教化,没提到法律,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民间组织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1.罗马共和国早期,没有专门的海运和海上贸易的法律。后来,在处理海上贸易纠纷时,罗马人需要依赖习惯法、法学家的论证与解释以及具体案例的判决,来填补专门法律在这方面的空白。这说明罗马法()A.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 B.缺乏科学的论证程序C.降低了海上贸易的风险性 D.侧重私法且灵活有效【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根据材料“早期,没有专门的海运和海上贸易的法律,在处理海上贸易纠纷时,罗马人依赖习惯法、法学家的论证与解释以及具体案例的判决,来填补专门法律在这方面的空白”可知,实践推动了罗马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A项正确;“罗马人依赖习惯法、法学家的论证与解释以及具体案例的判决”,可知,罗马法重视科学的论证,排除B项;海外贸易的风险主要来自自然灾害和海盗,与罗马法无关,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且材料没有涉及内容中公法和私法的比重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2.我国颁布的1982年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共24条,比1954年宪法中多出5条,比1975年宪法中多出20条,比1978年宪法中多出8条。据此可知,1982年宪法()A.是新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宪法 B.反映了民主集中制原则C.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制已完善 D.更加重视保障公民权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根据材料“1982年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共24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总纲》后面,并且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比之前要多,说明1982年宪法更加重视保障公民权利,D项正确;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五四宪法”,排除A项;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排除B项;1982年宪法并不能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已经完善,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3.唐代前期,统治者针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众多,在边缘诸州设置许多都督府、州来妥善安置之,“形成了拥有中华文化的中国与非汉文化的周边民族共存这一帝国的双重构造体制”。这说明,“双重构造体制”()A.强化中央对边疆的直接控制 B.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分裂隐患C.增强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 D.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唐代前期,统治者针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众多,在边缘诸州设置许多都督府、州来妥善安置之,形成了双重构造体制,有利于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D项正确;“直接控制”,表述错误,应是间接控制,排除A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并不是文化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14.《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生效,使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领土变更得以调整,使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大批城邦国家取得了独立,使荷兰与瑞士成为主权国家,使新教国家脱离了教皇的霸权。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促进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C.确定了欧洲均势原则 D.促使集体安全体制得到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明确了近代国家的国家观念,涉及领土、主权等要素,从而促进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B项正确;《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欧洲均势原则确定,而且欧洲均势体系主要指的是维也纳体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各国为集体安全体制所作的努力,排除D项。故选B项。15.2010年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涉藏重点省份工作力度,17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7个地州、6个省市对口支援青海省藏族聚居区6个州、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82个县市。这一举措()A.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C.改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格局 D.践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2010年以来(中国)。据材料可知,2010年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涉藏重点省份工作力度,17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7个地州、6个省市对口支援青海省藏族聚居区6个州、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82个县市。这一举措其目的是促进新疆和西藏地区的发展,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项正确;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我国大陆基本完成统一,但材料“加大教育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涉藏重点省份工作力度”,与“祖国统一”没有联系,排除B项;材料“加大教育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涉藏重点省份工作力度”,目的是促进新疆和西藏地区的发展,不会改变国民经济格局,排除C项;早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新疆、西藏就已经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区,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6.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4月,中国在亚非会议上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新中国进行这些外交活动的主要目的是()A.发挥大国的责任担当 B.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C.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 D.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B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中国发挥大国的责任担当,排除A项;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兴国际关系,排除C项;我国通过三大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初实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府兵军备自备,终身为国家服役,不承担赋税。“府兵之制,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轮换值班)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唐开元、天宝年间,府兵制日渐崩坏,唐玄宗接受宰相张悦建议,开始实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士兵以当兵为职业;为应对西部和北部边疆问题,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后节度使自行招募士兵,将帅长期统帅一支军队。——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等材料二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盘踞一方,往往兼管数郡。宋太祖从即位开始,就把节度使驻地以外领辖的支郡裁除,直属中央。由中央政府派遣的文臣出任知州、知县。到宋太宗时,全国地方州郡都换上了文官。宋太祖又怕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一方面提出三年一换的规定,使州县长官顿频调动;另一方面又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宋代开国以来,实行更为严厉的中央集权措施,虽然产生了不少弊端,但相关的政策也在一定时期内营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节度使制度设立的背景及其带来的问题。(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1)背景:唐中期府兵制崩坏,开始实行募兵制;边疆管理问题突出。问题:节度使权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2)措施:裁减节度使领地与权力;派遣文臣执掌地方;地方长官实行轮换制度;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唐开元、天宝年间,府兵制日渐崩坏,唐玄宗接受宰相张悦建议,开始实行募兵制”可知,唐中期府兵制崩坏,开始实行募兵制;据材料一“为应对西部和北部边疆问题,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可知,边疆管理问题突出。第二小问问题:据材料一“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后节度使自行招募士兵,将帅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并结合所学可知,节度使权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措施:据材料二“宋太祖从即位开始,就把节度使驻地以外领辖的支郡裁除,直属中央”可知,裁减节度使领地与权力;据材料二“由中央政府派遣的文臣出任知州、知县”可知,派遣文臣执掌地方;据材料二“宋太祖又怕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一方面提出三年一换的规定”可知,地方长官实行轮换制度;据材料二“另一方面又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可知,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据材料二“宋代开国以来,实行更为严厉的中央集权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设置转运使,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掌控。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借鉴中国古代文官考选制度并将其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北洋时期的文官制度则在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经验。1870年,英国格莱斯顿委员会颁布的文官改革法令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制度。这改变了过去贵族垄断官职的特权,文官的录用必须依法办事,出身和靠山不再成为当官的唯一条件,个人的才能和勤奋程度成为文官录用的重要因素。北洋政府时期,一方面推行考试制度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方式,同时又实行特擢、任命、甄别甄用等传统的封建用人方式。这虽然满足了民国初年各地对行政人才的大量需求,其政权的封建性同样渗透到文官制度中,造成官场上任人唯亲的公开化、合法化,吏治腐败甚为严重。——摘编自王菲《北洋时期中英文官制度辨异》材料二面对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的“滞胀”和政府开支庞大,1979年上台执政的保守党党魁撒切尔夫人认为这是文官制度积弊甚深造成的。此时,英国文官队伍总数达73.2万人。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到1990年撒切尔夫人政府结束时,英国文官总数已削减到56.2万。1981年英国文官为增加工资举行了全国性罢工,增设文官事务办公室,并由其亲信大臣单独负责,限制文官工资的增加。另外,撒切尔夫人在批准任命高级文官时,若支持保守党,往往会得到重用。——摘编自周金昭《英国政府文官制度改革回顾》(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英两种文官制度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撒切尔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改革。【答案】(1)差异: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以法律形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制度,杜绝营私舞弊。北洋时期文官制度:一方面推行考试制度,同时又实行特任、甄别甄用等传统封建用人方式,吏治腐败严重。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北洋时期:封建军阀统治;既要满足行政人才需求。(2)积极:削减文官人数,减少政府开支,增设文官事务办公室;一定程度上整顿吏治。消极:政治态度成为重用标准,带有政治偏见。【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与英国。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1870年,英国格莱斯顿委员会颁布的文官改革法令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制度。”得出以法律形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制度,杜绝营私舞弊;根据材料一“一方面推行考试制度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方式,同时又实行特擢、任命、甄别甄用等传统的封建用人方式。”北洋时期文官制度:一方面推行考试制度、任命;根据材料一“其政权的封建性同样渗透到文官制度中,造成官场上任人唯亲的公开化、合法化。“得出同时又实行特任、甄别甄用等传统封建用人方式,吏治腐败严重。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借鉴中国古代文官考选制度并将其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得出,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受资本主义发展;根据材料一“我们要看清的是北洋政府实际上是封建军阀统治”得出,封建传统深厚,北洋时期文官制度既要满足行政人才需求。【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至90年代(英国),简评:根据材料“到1990年撒切尔夫人政府结束时,英国文官总数已削减到56.2万”得出,削减文官人数,减少政府开支,增设文官事务办公室,增设文官事务办公室;一定程度上整顿吏治。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二“另外,撒切尔夫人在批准任命高级文官时,若支持保守党,往往会得到重用。”得出消极:政治态度成为重用标准,带有政治偏见。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中华大地上的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经过不断的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邓广铭、田余庆、戴逸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材料二隋唐时期民族关系错综复杂。隋唐时期,唐政府与许多民族政权进行了和亲,在周边民族的内附部落设置羁縻都护府,由各部落的首领担任都护、都督、刺史等管辖原来的领地,并赋予其较大的自治权力,处理内部矛盾斗争;利用民族政权并立的复杂关系,通过“以夷制夷、以夷攻夷”等特殊手段处理民族问题,以达到分化削弱,消除边患的目的。——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答案】(1)新变化:蛮夷戎狄与华夏族逐渐融合,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逐渐减少;华夏文明逐渐形成原因: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纷争,导致周礼被破坏,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入住中原(2)主要方式: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战争(军事征服);设军政机构,任用民族首领管理。【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由材料“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经过不断的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并结合所学可知,蛮夷戎狄与华夏族逐渐融合,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逐渐减少;由材料“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可知,华夏文明逐渐形成。第二小问,关于出现变化的原因,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少数民族逐步融合很大层度离不开当时周礼被破坏,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纷争,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入住中原。【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关于隋唐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由材料“隋唐时期,唐政府与许多民族政权进行了和亲”可知,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由材料“在周边民族的内附部落设置羁縻都护府,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