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命题人:审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失落”而陷入“抑郁”是现代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基本情感。这种情感是在“恐惧”的基础上产生
的,因为害怕不能充分得到,害怕自己毫无价值,害怕被拒绝或失去某人。这种情感的形成首先是青年社
会人格不成熟的一种表现,由于所知所见还太少,对于现实的评价只能局限于一个小范围,或是个人的一
已悲欢,或是阅读中的想象性经验。凭着这个小范围对整个的社会历史进行评价,难免陷入盲目偏颇、自
卑自怜,进而自我封闭,对外部世界采取消极的态度。他们仿佛已经看破了世间诸相,以一种年轻人特有
的单纯执着对人生,人性做形而上的思索,在诗歌创作中给人以凄艳又空灵的惊人美感。但历史给了他们
人格成熟的机会。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族危机,不仅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能力,也间接地使
一群做梦的年轻人在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中磨炼自己,使他们最终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明白自己的价值和
目标,了解自己的社会定位和使命,不再“恐惧”,也就不会再“抑郁”。这也是每个生命个体在成长过
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普遍过程。
另一方面,三十年代的现代诗派又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性。“五四”的历史青春期特征体现为行动
的热情——青年有改造社会的决心和勇气,向往着离开旧家庭,到广大社会上干出一番事业,且怀着“改
造社会”的启蒙热情,是一种带有强烈理想色彩的青春。相比之下,三十年代的这群青年则“实际”得
多,他们离开家来到城市,只是为了谋生而已,因为这是现代社会文人的一条通路。他们或参与仕途,或
致力于文化。对于性格较为“自我”的现代派诗人来说,显然进行社会工作是难以胜任的,而从仕也需要
家庭背景,因此“文学”变成了不二选择。他们对“文学”首先是一种爱好,后来“文学”成为一种专
业,再后来成为一份职业(创作、翻译、编辑出版、学院研究)。总之,“文学”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别
的什么——不再是“五四”时期在“启蒙”的大背景下要求文学有助于“改造”社会。因此,他们的作品
还体现出青春期的另外一些特征;感伤、速恫、缺少功利性的行动而专于形而上的思考。
罗振亚将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情感空间以“病态的诗化青春”加以概括,认为其情感是“浊世哀
音”,表现了纤弱幽微的现代情绪。笔者以为这一描述对现代派诗歌的价值未给予充分的正视。近年来,
对现代诗派(以及三十年代的其他现代性创作)的评价,我们不再将其作为“现实主义”的对立面加以斥
责,而是肯定其美学价值和它作为左翼主流之外另一种文学形态的合理性。正如詹明信所说,我们对现代
主义往往注意其形式技巧的价值,而经常忽略了现代主义的创作也是有现实内容的,是对社会现实有所反
应的。只不过这种反应,经过了作家主观世界的折射和融汇,”认为现代主义就是主观主义的幻觉必须纠
正”。因此,对现代派诗歌的情感内蕴的“现代”特指,有必要加以重视。同时,现代派诗人作为敏感的
“现代人”,作为一群有着鲜明的青春特征的年轻人,他们的创作,也与自身的社会经历、社会化人格的
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毕竟一位作家或诗人,首先是作为有着鲜活生命、经历着人生各个成长阶段的个体
而存在,而不是天生的“现代派”或“革命者”。
(摘编自李璐《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青春特征》)
材料二:
相对于澎湃激荡的时代风云主潮,现代诗人歌唱的音调显得幽微而纤细。现代派诗人的感知方式,注
定了现代派诗歌的抒唱视点总是偏向于个体心灵的隐秘之隅,而对群黎苦痛与时代风雨采取疏离态度。即
便现代派诗人偶尔涉笔于社会与时代,也是别有用心,大多凝神注目其非本质方面,偏爱以破碎感去评价
诗歌的价值与意义,产生现实的失落感,只将它作为缘情抒志的载体与窗口而已。
逃离现实,憧憬世外桃源,几乎是所有现代派诗人的普遍特点。
这群置身于白色恐怖中的敏感抒情主体,对理想有所追求而不可得,对现实有所不满又无可奈何,由
于方向模糊不明,渐渐都退缩到时代潮流之外,甚或怯于直面惨淡人生与淋漓鲜血,成为那踊荒街的寻梦
者、孤寂的夜行人和可怜的单恋者,咀嚼一已的喜怒悲欢心境,投映在价值形态上便有了充满自怨自艾、
无病呻吟的浊世哀音,对现实生活的速悯、感伤、失望、厌弃、忧郁情调弥漫为压倒优势的基本问题。这
种色彩基本上遍染了所有诗人的精神凝结物。戴望舒无奈地咏叹道“我是青春和衰老的结合体/我有健康
的身体和病的心”(《我的素描》),生活是“从黑茫茫的雾,到黑茫茫的雾”(《夜行者》),所以自己“漂
泊的孤身”“要与残月同沉”(《流浪人的夜歌》),悲观与沉重已力透纸背。何其芳对寂寞品味深切,与
之结下了不解之缘,整本诗集蕴含的就是青春病态,是“刻骨的相思,恋中的征候”(《季侯病》),是飘
忽而微茫的心灵语言。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充满了哀楚与恤惑。李心若厌弃人世,
《无题》与《灯》都是寂寞与凄清的写照。孙大雨、张君甚至把丑恶异化的事物也牵引进纯净的诗中,
《自己的写照》与《肺结核患者》都充满了现代都市的异化景观和荒原感受,都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现代
性。
总之,几乎每个诗人的诗都仿若秋蝉败叶,忧郁颓唐,蒙上了一种“欲语泪先流”的阴影,甚至有的
还流露出了一定程度上无奈的避世观念,这是抒情群体远离时代和人民的必然报应。同时也可以看出,大
革命的失败给予知识者的精神震动,在力度上远远超过了新文化运动,大量具有困惑感、寂寞感、孤独感
的诗篇,正是社会激荡的心理折射与映照反应。虽然它感伤气太浓,但它也寄寓着诗人们对黑暗现状的不
满和怀疑。
(摘编自罗振亚《病态的诗化青春——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情思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失落”而陷入“抑郁”是现代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基本情感,是青年社会人格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B.现代派诗人自卑自怜甚至自我封闭,消极处世,所以能在诗歌创作中给人以凄艳又空灵的惊人美感。
C.罗振亚将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情感空间概括为“病态的诗化青春”,缺乏对现代派诗歌价值的肯
定。
D.现代派诗人偏爱以碎破感去评价诗歌的价值与意义,逃离现实,憧憬世外桃源是他们的普遍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从现代派诗人的基本情感、历史时期的特殊性、情感空间三个方面阐述了三十年代现代诗
派的青春特征,论述层次清晰。
B.材料一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五四”时期青年的历史青春期特征与三十年代青年的历史
青春期特征做对比。
C.材料二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述了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普遍的情感
特点,使观点表达得更加浅显易懂。
D.两则材料都涉及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情感空间,虽然论述的角度不同,但某些观点有相似之处,在内
容的理解上二者可相互佐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在“恐惧”的基础上产生了失落、抑郁的情感,但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促使他们人格逐渐成熟。
B.身处浊世却无力改变现实、无法实现理想的现代派诗人退缩到时代潮流之外,对现实生活感到迷惘、
感伤等。
C.人们对现代诗派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斥责到肯定的转变,肯定了现代诗派的美学价值和合理性。
D.大革命的失败给现代派诗人带来强烈的精神震动,使现代派诗歌忧郁颓唐,使诗人对现实感到绝望。
4.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5.三十年代现代诗人歌唱的音调为什么会显得幽微而纤细?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答案】LA2.C3.D
4.①青年的社会人格并不成熟,但历史给了他们人格成熟的机会。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族危机,激发了青年
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能力,他们或参与仕途,或致力于文化,或从事文学。②青年的作品经过了作家主观世界
的折射和融汇,是对社会现实有所反映的,他们的创作与自身的社会经历、社会化人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
系。
5.①现代诗人置身于白色恐怖中,他们逃离现实,憧憬世外桃源,抒唱视点总是偏向于个体心灵的隐秘之
隅,而对群黎苦痛与时代风雨采取疏离态度。②大革命的失败给予现代诗人以精神震动,由此产生了大量具
有困惑感、寂寞感、孤独感的诗篇,寄寓着诗人们对黑暗现状的不满和怀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所以能在诗歌创作中给人以凄艳又空灵的惊人美感”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凭着这个小范围
对整个的社会历史进行评价,难免陷入盲目偏颇、自卑自怜,进而自我封闭,对外部世界采取消极的态度。
他们仿佛已经看破了世间诸相,以一种年轻人特有的单纯执着对人生,人性做形而上的思索,在诗歌创作中
给人以凄艳又空灵的惊人美感”可知,现代派诗人自卑自怜甚至自我封闭,消极处世,与诗歌创作中给人以
凄艳又空灵的惊人美感没有因果关系。
C.“缺乏对现代派诗歌价值的肯定”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笔者以为这一描述对现代派诗歌的
价值未给予充分的正视”可知,对现代派诗歌的价值没有充分的正视不代表缺乏肯定,而且这只是笔者个
人的观点,不等同于事实。
D.“憧憬世外桃源是他们的普遍特点”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二第二段“逃离现实,憧憬世外桃源,几乎
是所有现代派诗人的普遍特点”可知,原文“几乎”一词并不代表全部。
故选A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对比论证等方法”分析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二第三段“戴望舒无奈地咏叹道‘我是青春和衰老的结
合体/我有健康的身体和病的心'(《我的素描》),……孙大雨、张君甚至把丑恶异化的事物也牵引进纯净
的诗中,《自己的写照》与《肺结核患者》都充满了现代都市的异化景观和荒原感受,都让人感到一种强
烈的现代性”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但是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能力。
D.“使诗人对现实感到绝望”理解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同时也可以看出,大革命的失
败给予知识者的精神震动,在力度上远远超过了新文化运动,大量具有困惑感、寂寞感、孤独感的诗篇,
正是社会激荡的心理折射与映照反应。虽然它感伤气太浓,但它也寄寓着诗人们对黑暗现状的不满和怀
疑”可知,大革命的失败使诗人们对黑暗现状不满和怀疑,但不是绝望。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此句中“毕竟一位作家或诗人,首先是作为有着鲜活生命、经历着人生各个成长阶段的个体而存在”可以
从以下方面理解:根据材料一第“这种情感的形成首先是青年社会人格不成熟的一种表现,由于所知所见
还太少,对于现实的评价只能局限于一个小范围,或是个人的一己悲欢,或是阅读中的想象性经验”可
知,青年的社会人格并不成熟。根据“但历史给了他们人格成熟的机会。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族危机,不
仅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能力,也间接地使一群做梦的年轻人在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中磨炼自
己,使他们最终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明白自己的价值和目标,了解自己的社会定位和使命,不再'恐
惧',也就不会再'抑郁'。这也是每个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普遍过程”可知,历史给
了他们人格成熟的机会。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族危机,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能力,根据材料一第
二段“他们或参与仕途,或致力于文化。对于性格较为‘自我’的现代派诗人来说,显然进行社会工作是
难以胜任的,而从仕也需要家庭背景,因此'文学'变成了不二选择”可知,青年们或参与仕途,或致力
于文化,或从事文学。
“而不是天生的‘现代派’或‘革命者'”可从以下内容分析理解: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正如詹明信所
说,我们对现代主义往往注意其形式技巧的价值,而经常忽略了现代主义的创作也是有现实内容的,是对
社会现实有所反应的。只不过这种反应,经过了作家主观世界的折射和融汇”可知,青年的作品经过了作
家主观世界的折射和融汇,是对社会现实有所反映的。根据“因此,对现代派诗歌的情感内蕴的‘现代'
特指,有必要加以重视。同时,现代派诗人作为敏感的‘现代人',作为一群有着鲜明的青春特征的年轻
人,他们的创作,也与自身的社会经历、社会化人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知,他们的创作与自身的
社会经历、社会化人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现代派诗人的感知方式,注定了现代派诗歌的抒唱视点总是偏向于个体心灵的隐秘之
隅,而对群黎苦痛与时代风雨采取疏离态度。即便现代派诗人偶尔涉笔于社会与时代,也是别有用心,大
多凝神注目其非本质方面,偏爱以破碎感去评价诗歌的价值与意义,产生现实的失落感,只将它作为缘情
抒志的载体与窗口而已”可知,现代诗人置身于白色恐怖中,抒唱视点总是偏向于个体心灵的隐秘之隅,
而对群黎苦痛与时代风雨采取疏离态度。根据材料二第二段“逃离现实,憧憬世外桃源,几乎是所有现代
派诗人的普遍特点”可知,他们逃离现实,憧憬世外桃源。
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同时也可以看出,大革命的失败给予知识者的精神震动,在力度上远远超过了新文
化运动,大量具有困惑感、寂寞感、孤独感的诗篇,正是社会激荡的心理折射与映照反应。虽然它感伤气
太浓,但它也寄寓着诗人们对黑暗现状的不满和怀疑”可知,大革命的失败给予现代诗人以精神震动,由
此产生了大量具有困惑感、寂寞感、孤独感的诗篇,寄寓着诗人们对黑暗现状的不满和怀疑。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56年的债务
铁凝
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给万宝山一件事:1956年,父亲很肯定地回忆说,就是万宝山出生那年,他向
老同事李玉泽借过钱。父亲说,好像就是你妈去医院生你,家里钱没凑够,我就找当时住对门的李玉泽借
了五块钱。后来,也忘了为什么……就是没有把钱还给人家。今年是2009年吧,五十三年了。六娃,无
论如何,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
万宝山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人称六娃。父亲见六娃点了头,吃力地撑起身子,从枕头底下抽出一
个皱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托在手掌上说,这里装着该还的钱,当然不能是五块。五块钱按定期存款五十三
年算利息,咱就按1956年的定期利息算吧,我记得是百分之五,加起来是五十八块左右。
万宝山从父亲手里接过信封,发现信封下方有红色仿宋体“市人民医院”字样,不觉在心里感慨:到
底是父亲,一辈子精打细算。万宝山将信封塞进衣兜,这时,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
冲他的六娃张开了两条胳膊。万宝山从小就不喜欢父亲,在他印象中,父亲朋友很少,因为他那出了名的
吝啬。父亲的吝啬也不时带给年幼的万宝山一些难堪。现在生命垂危的父亲用这种类似外国人的方式要和
万宝山拥抱,他顽强地张着胳膊,白发蓬乱,四肢枯瘦,宛若一只凄风中的大鸟。他微微弯下身子,小心
地抱了一下父亲。
几天后,父亲去世了。
父亲在春天去世,但万宝山执行父亲的遗嘱一直拖到秋天。万宝山出门也要算成本。秋天了,新中国
六十年大庆,学校在国庆节之后组织老师和职工去北京参观,这才给了万宝山当面向李玉泽还钱的机会。
出门之前,万宝山才认真想到了债主李玉泽。从前李玉泽和万家住对门,两家都住在纺织厂宿舍。关
于父亲的借钱不还,万宝山仿佛从记事起就知道。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他和几个孩子围着宿舍楼门口推
冰棍车的奶奶买冰棍。他们都知道,这个卖冰棍的奶奶是可以赊账的。万宝山也想先吃冰棍后给钱,旁边
一个大点的孩子立即指着他,揭短似的说,“他们家大人借钱不还!”万宝山已经伸出去的手,像被这喊
声烫着似的赶紧缩了回来。那时的他还没有能力用“羞愧”来形容自己,却明白地知道,借钱不还会让
一个人抬不起头。再大一点,他知道了五块钱在1956年的价值,便愈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56年,
在这个离北京三百公里的城市,父亲一个月挣三十六块钱就能养活全家八口人。虽然日子拮据,但总能将
就着过去。
1956年,五块钱,父亲从对门借的,为什么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拒不还钱呢?长大一点的万宝山鼓足
勇气去问父亲,父亲却不似母亲那么激动,他说,那五块钱啊,第一,我没说不还;第二,李玉泽家只一
个独子,比咱家条件好不少,他又不急等这五块钱用;第三,人家李玉泽都从来没催过我还钱,你们着什
么急呢!还有第四,父亲说,就在他准备好还钱的时候李玉泽调到北京去了,一下子就隔了一个城市
啊……在万宝山印象里,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老是觉得饿,他和哥哥姐姐们从来没有放开肚子吃过饭。
2009年,一个秋日的早上,万宝山坐在去往北京的城际列车上,衣兜里装着父亲嘱咐他要还的钱。他
不吃一口零食,不喝一口需要花钱的水。他只是忽然想到,自己这习性是不是受父亲的影响呢?
北京到了。万宝山和同事们一起感叹,到底是首都,到底是开过奥运会的首都,到底是不一样啊....
想到在北京打手机太贵,他又谎称自己的手机没电了,借用副校长的手机,按照父亲厂里老同事提供的号
码给李玉泽打了电话。
电话是李玉泽本人接听,万宝山听出那是一个有点耳背的嗓音洪亮的老人。他大声向老人报出父亲的
名字,简单说明是代父亲来看望他老人家的。他没在电话里提到还钱,也没告之父亲已经去世。李玉泽很
痛快地答应万宝山来家中拜访,又详细告诉万宝山乘车的路线。他挂掉电话,顺利找到了李玉泽的住址,
一个名叫绿水庄园的地方。原来这是一片别墅,当万宝山确凿地站在庄园门口,盯着眼前那两扇巨大的、
铸有一对鎏金麒麟的黑色铁艺大门。万宝山正犹豫着不知如何进门,一个身穿藏蓝色制服的保安从警卫室
里跑出来,问他贵姓,他报了姓名,保安客气地说,刚才A8座的业主已经通知我们,对您放行。
保安引万宝山进了大门,热心地指给他去往A8座的路径。万宝山按照保安的指示走上那座弧度并不
太大但跨度不小的罗锅桥,他下了桥,走两百米,他看见了一幢屋顶覆盖着铁灰色龟背形油毡瓦的红房
子。一大片修剪整齐的毛茸茸的草坪由房脚处伸展开来,院门的浅褐色毛石门柱上,镶嵌有“A8”字样的
紫铜门牌。万宝山站在门口,隔着院墙看见一大片落地窗和一个从落地窗探出的白色大阳台,几位老人正
闲坐在那里。在他们当中,应该有一位是李玉泽吧。庭院草坪上有铺着雪白台布的长方形餐台,不远处还
有一架烧烤炉,两名头戴雪白高帽的厨师站在炉前忙碌。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跺着脚正大叫:我不喝法
国的“依云”,我要刚才那种二十六块钱一瓶的“无量藏泉”……
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一阵莫名的瑟缩。他忽然不想让草坪上的人们看见他。虽然他早已知道李玉泽
父子的富裕生活,但眼前的场景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李玉泽和李玉泽的儿子会怎样看待一个老邻居
的儿子奉还的这五十八块钱呢?他们难道当真会记得五十三年前被别人借过的五块钱么?万宝山继而对自
己有些怨忿起来:他这是干什么,也是五十几岁的人了,不远几百公里,又打电话又问地址,最后煞有介
事地向这幢别墅交出一个皱巴巴的轻薄的信封。这简直有点滑稽。
一想到滑稽这个词,万宝山决意离开A8座。他沿着来时的路,迅速朝着远远的那座罗锅桥走去。他
步履轻快,不一小会儿就行至桥下。他拔腿往桥上走,过了桥,就离这庄园的大门口不远了。就在这时,
他的腿出了问题:他的腿忽然迈不开步了,他没有办法上桥。他定定神,换一条腿再迈步,不行,他还是
走不动。片刻,他镇静着自己慢慢调转身向着相反的方向——A8试着迈步,两条腿立刻又听他的使唉
To
夕阳西下,在桥的两岸开阔的草地上,几个仰着脸放风筝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随着孩子们的目
光仰望天空。一个形象忽然在万宝山脑子里复活了: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凄风中的大
鸟样的乞望。他仰望着空中的黑鹰,但那一刻他心生畏惧。
他脚步均匀地再一次朝着A8座走,那空中的老鹰依然在他头顶的天空翱翔,似是监督,似是护送。
万宝山勇敢地把胳膊舒展开来的时候,久已潜藏在身体内的什么东西嘎巴巴地奔涌了出来,他那颗发紧的
心也略微感觉到了平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排行老六的万宝山要亲手替他把钱还上,父亲说那是1956年万宝山出生那年他
向老同事李玉泽借的钱。
B.万宝山从父亲手里接过一个皱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发现信封下方有“市人民医院”字样,顿时在心
里鄙视父亲一贯的吝啬。
C.“万宝山已经伸出去的手,像被这喊声烫着似的赶紧缩了回来”,这一动作描写体现了万宝山的羞愧,
他一生都因此抬不起头。
D.长大一点的万宝山曾鼓足勇气问父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没还钱的原因,父亲进行了解释,主要觉得
李玉泽家不急等这五块钱用。
7.关于文中“万宝山还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宝山一直拖到秋天才执行父亲的遗嘱,万宝山为了节约成本,他借着学校组织去北京参观的机会当
面向李玉泽还钱。
B.万宝山按照父亲厂里老同事提供的号码给李玉泽打了电话,接电话的老人有点耳背但嗓音洪亮,答应
了万宝山的拜访。
C.万宝山顺利找到了绿水庄园,他按照保安的指示,最终来到了A8座。万宝山站在庭院的门口,辨认出
了李玉泽。
D.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忽然不想让草坪上的人们看见他。万宝山觉得李玉泽和他的儿子可能不记得这
被借过的五块钱。
8.万宝山上北京替父亲还债,他来到李玉泽居住的A8座院门前之后,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
要说明。
9.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万宝山。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理由是什
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A7.C
8.①感到震惊而瑟缩。李玉泽父子的富裕生活超出了万宝山的想象,他感到震惊和莫名的瑟缩,不想让草坪
上的人们看见他。
②怨忿而觉得滑稽。万宝山怨忿自己的还债行为,觉得这有点滑稽。
③决意离开,放弃还债。万宝山决意离开A8座,迅速朝着罗锅桥走去。
④心生畏惧而坚持还债,最后逐渐平静。万宝山心有不安甚至心生畏惧,还是决定替父亲还债,然后内心逐
渐平静下来,感到心安。
9.示例一:我认为是父亲:①情节上,小说故事因父亲而起,儿子万宝山是替父亲还债;②人物上,小说
塑造的父亲形象鲜明,坚韧、吝啬而信守道义,临死前坚持让儿子替他还债;③主题上,通过父亲的故事和
还债遗嘱,展示了人性,揭示了主题。
示例二:我认为是万宝山:①情节上,儿子万宝山替父亲还债的故事是小说的主要情节;②人物上,小说塑
造的万宝山形象鲜明,他不喜欢父亲但满足父亲的遗愿,还债过程的波折更令其形象立体而饱满;③主题
上,通过万宝山还债的故事,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和人性,揭示了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顿时在心里鄙视父亲一贯吝啬”不合文意,原文是“不觉在心里感慨:到底是父亲,一辈子精打细
算”。
C.“他一生都因此抬不起头”错误,由原文“……却明白地知道,借钱不还会让一个人抬不起头。再大一
点,他知道了五块钱在1956年的价值,便愈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知,文中只说小时候他抬不起头
来,没说“他一生都因此抬不起头”。
D.“主要觉得李玉泽家不急等这五块钱用”分析不当,由原文“第一,我没说不还;第二,李玉泽家只一
个独子,比咱家条件好不少,他又不急等这五块钱用;第三,人家李玉泽都从来没催过我还钱,……”可
知,父亲解释了多方面的原因,并没表明“李玉泽家不急等这五块钱用”是主要的。
故选A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情节的能力。
C.“辨认出了李玉泽”分析不当,万宝山并不认识李玉泽,原文是“万宝山站在门口,隔着院墙看见一大
片落地窗和一个从落地窗探出的白色大阳台,几位老人正闲坐在那里。在他们当中,应该有一位是李玉泽
吧”。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万宝山站在门口,隔着院墙看见一大片落地窗和一个从落地窗探出的白色大阳台,几位老人正闲
坐在那里。在他们当中,应该有一位是李玉泽吧。庭院草坪上有铺着雪白台布的长方形餐台,不远处还有
一架烧烤炉,两名头戴雪白高帽的厨师站在炉前忙碌。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跺着脚正大叫:我不喝法国
的‘依云’,我要刚才那种二十六块钱一瓶的‘无量藏泉’……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一阵莫名的瑟缩。
他忽然不想让草坪上的人们看见他”可知,李玉泽父子的富裕生活超出了万宝山的想象,他感到震惊和莫
名的瑟缩,不想让草坪上的人们看见他,此时他感到震惊而瑟缩。
由原文”……他们难道当真会记得五十三年前被别人借过的五块钱么?万宝山继而对自己有些怨忿起来:
他这是干什么,也是五十几岁的人了,不远几百公里,又打电话又问地址,最后煞有介事地向这幢别墅交
出一个皱巴巴的轻薄的信封。这简直有点滑稽”可知,万宝山怨忿自己的还债行为,觉得这有点滑稽。
由原文“他沿着来时的路,迅速朝着远远的那座罗锅桥走去。他步履轻快,不一小会儿就行至桥下”可
知,万宝山决意离开A8座,迅速朝着罗锅桥走去,此时他决意离开,放弃还债。
由原文“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凄风中的大鸟样的乞望。他仰望着空中的黑鹰,但那一
刻他心生畏惧”和“万宝山勇敢地把胳膊舒展开来的时候,久已潜藏在身体内的什么东西嘎巴巴地奔涌了
出来,他那颗发紧的心也略微感觉到了平安”可知,万宝山心有不安甚至心生畏惧,还是决定替父亲还
债,然后内心逐渐平静下来,感到心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示例一:我认为是父亲:
由原文“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给万宝山一件事:1956年,父亲很肯定地回忆说,就是万宝山出生那年,
他向老同事李玉泽借过钱。……六娃,无论如何,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可知,情节上,小说故事因父
亲而起,儿子万宝山是替父亲还债。
由原文“六娃,无论如何,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万宝山从小就不喜欢父亲,在他印象中,父亲朋友
很少,因为他那出了名的吝啬。父亲的吝啬也不时带给年幼的万宝山一些难堪”可知,人物上,小说塑造
的父亲形象鲜明,坚韧、吝啬而信守道义,临死前坚持让儿子替他还债。
由原文“六娃,无论如何,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父亲见六娃点了头,吃力地撑起身子,从枕头底下
抽出一个皱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托在手掌上说,这里装着该还的钱,当然不能是五块。五块钱按定期存款
五十三年算利息,咱就按1956年的定期利息算吧,我记得是百分之五,加起来是五十八块左右”可知,
主题上,通过父亲的故事和还债遗嘱,展示了人性,揭示了主题。
示例二:我认为是万宝山:
由原文“父亲在春天去世,但万宝山执行父亲的遗嘱一直拖到秋天”“出门之前,万宝山才认真想到了债
主李玉泽”“借用副校长的手机,按照父亲厂里老同事提供的号码给李玉泽打了电话”“片刻,他镇静着
自己慢慢调转身向着相反的方向一A8试着迈步,两条腿立刻又听他的使唤了”等信息可知,情节上,
儿子万宝山替父亲还债的故事是小说的主要情节。
由原文“万宝山从小就不喜欢父亲,在他印象中,父亲朋友很少,因为他那出了名的吝啬。父亲的吝啬也
不时带给年幼的万宝山一些难堪。现在生命垂危的父亲用这种类似外国人的方式要和万宝山拥抱,他顽强
地张着胳膊,白发蓬乱,四肢枯瘦,宛若一只凄风中的大鸟。他微微弯下身子,小心地抱了一下父亲”和
“他脚步均匀地再一次朝着A8座走,那空中的老鹰依然在他头顶的天空翱翔,似是监督,似是护送。万
宝山勇敢地把胳膊舒展开来的时候,久已潜藏在身体内的什么东西嘎巴巴地奔涌了出来,他那颗发紧的心
也略微感觉到了平安”等信息可知,人物上,小说塑造的万宝山形象鲜明,他不喜欢父亲但满足父亲的遗
愿,还债过程的波折更令其形象立体而饱满。
由原文”……最后煞有介事地向这幢别墅交出一个皱巴巴的轻薄的信封。这简直有点滑稽”“病床上的父
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凄风中的大鸟样的乞望。他仰望着空中的黑鹰,但那一刻他心生畏惧”“久
己潜藏在身体内的什么东西嘎巴巴地奔涌了出来,他那颗发紧的心也略微感觉到了平安”等信息可知,主
题上,通过万宝山还债的故事,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和人性,揭示了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
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
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士年,窃恐转死沟壑。伏.天子哀怜之。臣
之述作虽不足鼓吹《中孥:》,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若忍弃
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解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
上谒,拜左拾遗。与房馆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
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日:“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哪,弥年艰篓,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
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日:“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
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阡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
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为歌诗,伤时槐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日: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隹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
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芒,千汇万状,兼
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力口子美
者。”直X鲁陈眩墓建切精深至壬言丕少袁世肯黄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目:“李
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io.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甫A又B善C陈D时E事F律G切H精I深J至K千L言M不N少O衰P世Q号R诗S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其忍弃之”的“其”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的“其”,二者表达的语气是不一样的。
B.”伏惟天子哀怜之”的“惟”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的意思相同。
C.“未有如子美者”的“如”可理解为“比得上”,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不同。
D.“《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
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之地漂泊。后来参加科
举考试落第之后困居长安。
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
己。
C.杜甫和房培是平民之交,房馆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
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严武因为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他对杜前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暗地里
却怀恨在心。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4.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认为自己该受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FJP
11.B12.C
13.(1)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暗中担心早晚弃尸山谷。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看不起,现在他们见识竟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感到
奇怪啊!
14.①学识、思想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②自己有改变地位低下命运的强烈愿望;③文思
敏捷、卓有才干。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
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
“时事”是“善陈”的宾语,宾语后F处断开;
“律切精深”是主谓句,后面J处断开;
“千言不少衰”句意完整,“世号诗史”中,“世”是主语,其前P处断开。
故选FJP。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表反问,难道;表推测,大概。句意:陛下难道忍心放弃吗?/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B.错误。意思不同。句首语气词,表希望、恭敬;只有。句意:(向您)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醒来时只
有身边的枕席。
C.正确。比得上;像。句意: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像月亮一样明亮。
D.正确。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
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可知,皇帝此后没再起用他,但并未将其免职。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赖”,依靠;“绪业”,遗业、祖宗所传的事业;“属辞”,作诗;“且”,将近;“窃”,暗
中。
(2)“之”,这些;“齿”,并列,排列;“乃”,竟然;“及”,比得上。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可知,学识、思想
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
根据“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可知,自己有改变地位低下
命运的强烈愿望;
根据“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可知,杜甫认为自
己“文思敏捷、卓有才干”。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
才,杜甫就先去谒见他。杜甫考进士考落榜,困处长安城中。
天宝十三年,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三篇赋颂。皇上觉得他很有才
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
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
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暗想
恐怕早晚弃尸山谷。(向您)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至于深沉蕴积、
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难道忍心放
弃吗?”
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哪州想要投奔
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左拾遗。杜甫和宰相房瑁是
平民时的朋友,房瑁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
臣的职务。”肃宗太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
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杜甫向皇帝谢罪,然而皇帝此后也就不再起用他了。
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哪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朝廷允
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两
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
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戴头巾,而性格狭隘
急躁傲慢,曾经酒醉登上严武的坐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
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却恨杜甫。严武死后,崔阡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
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杜甫大醉后死去,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
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
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
评价道:唐朝兴起以来,诗人们继承南朝陈及隋朝的诗风余韵,崇尚浮华绮丽的文风并相互夸耀。到
宋之问、沈俭期等人,研究揣摩音韵,做到平仄没有差池,称之为'律诗’,(以后)人们竞相沿袭。到
了开元年间,渐渐地以典雅中正来衡量诗歌,然而倚仗形式华美的,其内容就会空虚,喜欢绮丽风格的,
就会有违于雄壮。到了杜甫,他的诗歌雄浑开阔无比深广,融合千万风格为一体,古今诗体兼善。其他诗
人不足之处,杜甫却能做到足足有余。即便是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也让后人受益很多,所以元稹说
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
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昌黎韩愈对于(杜甫的)文章慎
重地许可,至于诗歌,唯独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可以相信他们说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插秧歌
刘禹锡扬万里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田睦望如线,白水光参差。笠是兜攀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农妇白丝裙,农父绿蓑衣。噢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秧根未牢静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刘诗中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埋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刘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16.《插秧歌》第三句“笠是兜餐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5.B16.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用“兜鳌”和“甲”分别比喻“笠”和
“蓑”,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为下文的“雨从头上湿到胛”做铺垫,突出农事之艰苦,体现
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也突出了农事紧张这一题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膛望如线”可知,田填一眼望去如线般笔直,第四句中的
“参差”一词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
故选B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句子作用的能力。
依据“笠是兜鳌蓑是甲”,可知第三句是对雨具的刻画,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
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
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
奋斗,与地拼搏。
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同时,这
句话为下文的“雨从头上湿到胛”做铺垫。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
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突出农事之艰苦,体现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也突出了农事紧张这一题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两句诗以动写静,以鸡犬之声相
闻,表现了村居生活淳朴宁静,充满情趣。
(2)《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天姥山道路蜿蜒曲折,奇花异石令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已到傍晚的
诗句是:“,
(3)曹操的《短歌行》中“,”化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借写姑娘思念情
人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
在《劝学》中说:“,。”
【答案】①.狗吠深巷中②.鸡鸣桑树颠③.千岩万转路不定④.迷花倚石忽已暝⑤.
青青子衿⑥.悠悠我心⑦.故不积蹉步⑧.无以至千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吠、颠、倚、暝、衿、悠、陛、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1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厌:满足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疑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惑:糊涂。句意: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
故选D。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耻学壬师②师不必贤王弟子
B.①作《师说》以贻之②忽魂悸以魄动
C.①吾尝终日面思矣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跟,向;介词,引出对象。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
B.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并列。句意: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忽然我魂魄惊动。
C.都是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整日思索。/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
D.助词,主谓之间,不译;代词,这些。句意: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郑子这些人,他们
的才德比不上孔子。
故选C。
20.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A.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冰,水为之,而于水寒。句意: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解忧?唯有杜康。句意: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想真正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先要理解中
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中国是农业大国,靠土地吃饭,在土地上耕作繁衍,所以基层的乡下人的生存、生活
都是①。甚至出门在外,心里怀着乡土的思念尚且不足,包里还要带一杯灶上的泥土,关键时刻以挽
救“水土不服”。中国乡村里的人口世代定居是常态,成规模的迁徙反倒是特例,即便是水旱灾害或是兵
匪离乱,真正大规模的迁徙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这种人与空间上的不流动性,从人与人
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构成单位与单位之间的隔膜与孤立。对乡土社会而言,这里的单位②。乡
土社会各村落保持着自己相对孤立的圈子,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也生于斯、长于斯,以终老乡里为归依。人
们成长的过程中周围都是熟悉的人们,那么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现的社会原则与行为习惯就会同我们今天熟
悉的由陌生人组成的现代城市社会很不同。
21.费孝通《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下列选项不能全部反映乡土文化的一项是()
①安土重迁②叶落归根③克己复礼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⑤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⑥日新月异⑦兄友弟恭⑧眉目传情
⑨人怕出名猪怕壮⑩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A.①③⑤⑨B.②⑤⑦⑧C.①④⑥⑨D.②⑤⑧⑩
2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
23.请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的两个内涵。
【答案】21.C22.①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②就是村落23.①定居(或不流动)是常态;
②形成熟人社会。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④中国乡土社会特点的地方性,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几乎没有“路见不平,拔刀
相助”,所以不能反映乡土文化。
⑥中国乡土社会特点的地方性,在它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不可能
出现“日新月异”,所以不能反映乡土文化。
选择有④⑥的。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靠土地吃饭,在土地上耕作繁衍”可推测出,“生存、生活”都“离不开土地”,后文特意
说到“出门在外,心里怀着乡土的思念尚且不足,包里还要带一杯灶上的泥土,关键时刻以挽救‘水土不
服'”可见,主要强调的是乡下人的生存生活与土地联系紧密,故可填写“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②根据后文“乡土社会各村落保持着自己相对孤立的圈子”可见,此处的“村落”“相对孤立”对应上文
的“单位与单位之间的隔膜与孤立”,由此推测出,“这里的单位”其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智能制造装备入股合作协议范本
- 2024-2030年中国安全鞋内钢包头市场竞争策略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2024年度智能制造设备融资合作意向协议书3篇
- 2024-2030年中国反6烯十八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梅河口康美职业技术学院《生态建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眉山药科职业学院《建筑室内设计制图与识图》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版公司股份转让及业务重组专项合同版B版
- 马鞍山学院《乡镇总体规划》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水暖电消防设施改造与节能降耗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小学三年级数学(北京版)-简单分数的加减法-3学习任务单
- 前苏联卡巴列夫斯基的g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艺术探究
-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孝道教育研究
- 《2021国标暖通图集资料》96K150-3 圆锥形风帽
-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学前教育专业
- 煤矿井下放炮请示汇报制度范本
- 常见织带花链的排法和穿棕方法
- 拜太岁科仪.doc
- 【公开课】课件——小班数学活动《青蛙跳荷叶》
- 赶工措施施工方案(完整版)
- 犬肾衰竭的诊断和治疗
- 实验二十八 实验设计——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