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03辽宋夏金元多民放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主观题专练50题
一、材料分析题
1.文献档案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有关史料摘编如表
序号文献史料出处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
①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
②数百言,众不能油。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元)脱脱《宋史•王安石传》
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像慧少年
宋军执荆公,由郭令起家,博古好学……起堤堰,决陂塘,(明)王章《重修经纶阁记》注:经
③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纶阁是郅县百姓纪念王安石的地方,
严保伍;邑人便之……郭民歌咏其德,于棠芾所驻历代多次重修刻碑以记
材料二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
命斗争,积累了数量庞大的、较为系统的档案资料,这些红色档案历经战火,保存不易,迄今已有70多年
历史,成为不可多得的珍稀文献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调研时曾深情地说:“对
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
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西柏坡红色档案基本是以纸质载体形式存在,鉴于档案的唯一性,以及存放地点的分散性,查找不便。
部分档案馆曾经进行过档案整理,编辑出版了一些综合性或专题性档案资料,初步实现了从点到面的传播,
但其数量、内容和覆盖范围不足,难以适应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的需要。因年代久远,许多珍贵的地方革
命档案出现了字迹漫漫不清、霉烂和虫蛀等损毁,到了必须抢救的紧急关头。
⑴请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相应序号,结合所学,扼要分析材料中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有
何不同。
⑵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西柏坡红色档案的主要价值。谈谈你对更好保护红色资源的建议。
【答案】(1)①:信件;②:史籍;③:碑刻。不同:①:变法改变祖宗之法,力度过大,引起社会各阶层
民众的骚动不安。②:王安石大无畏的变法精神。③:王安石通过实行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
办学校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赞颂。
(2)史料价值:数量庞大、较为系统,是研究党史的第一手史料;以纸质载体形式存在,具有唯一性;有利
于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建议:政府重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向民众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
【详解】(1)分类: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元朝、明朝(中国)。根据题意要求,将材料
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相应序号。根据“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可知①是信件;根据“脱脱《宋
史•王安石传》”可概括出②为史籍;根据材料“历代多次重修刻碑以记”可知③是碑刻。不同:本题是对
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元朝、明朝(中国)。根据“尽变更祖宗旧法”“士、吏、兵、农、工、商、
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概括出变法改变祖宗之法,力度过大,引起社会
各阶层民众的骚动不安。根据材料可知,②大意是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赞同的意见,王安石陈
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总是好几百字,大家都不能使他屈服。他甚至说:“自然界的异常
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法令制度不必效法,人们的议论不必忧虑”,由此可见,②赞颂了王安石大无畏的变
法精神。根据材料“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
邑人便之……堇B民歌咏其德,于棠芾所驻”可概括出王安石通过实行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
学校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赞颂。
(2)史料价值: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全国
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积累了数量庞大的、较为系统的档案资料”可概括出数量庞大、较为系统,是研究党
史的第一手史料;根据材料“西柏坡红色档案基本是以纸质载体形式存在,鉴于档案的唯一性”可概括出
以纸质载体形式存在,具有唯一性;根据材料“适应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的需要”可概括出有利于学术研
究和社会教育。建议: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从政府重视;利用现代
科技的力量;向民众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等角度概括。
2.回望历史发展,粮食革命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水稻(占城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
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宋代人口出现急速增长的趋势,开国初年,全国人口约5000
万人,到200年后的公元1200年已经超过1亿,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级人口的庞大帝国。发生在10
世纪的这场“粮食革命”,对中国历史演进的意义非同小可。从此之后,统治者失去了对外进行土地和人
口掠夺的“刚性需求”,与汉唐相比,宋人的“血性”明显不足,“弱宋”之论由此而生。这一特征投射
在社会制度上,就是国家的成长路径不由自主地趋于内生化,“稳定”的意义第一次决定性地大于“扩张”,
其后的制度变革均以此为思考起点。
・选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材料二
史料内容史料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养麦为最,稻获次之。”道光年间陕西《留坝厅志》
“于潜、临安、余杭三县,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光绪《孝丰县志》卷三《水
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利志》
“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清)严如煨陕鄂川《三省
或赶赴市集。”边防备览》卷十一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同治十三年(1874)
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
(明)王象晋《群芳谱》
谷二十倍”。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茶麦、(清道光二十一年)袁景辉
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建始县志》
⑴阅读材料一,概括10世纪的这场"粮食革命”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从军事角度列举北宋时期追求“稳定"
的措施。
⑵外来粮食物种的传入引发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粮食革命”。请充分提炼材料二提供的史料信息并结合所
学,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1)影响:推动江南地区成为经济中心,促进宋代人口急速增长,促使宋朝统治趋于保守。措施: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
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
院长官。
(2)论题: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有双重影响(或既有积极性又有消极性)。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
到亚洲和非洲等其他洲。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从西北、西南和东南三个方向传入中国,马铃薯和甘
薯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为我国提供了粮食生产的新品种,改变了我国的农作物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
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也促进了饲养业、畜牧业的发展;投入商品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以前不适
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地得以利用,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对缓解人口压
力起了重要作用。但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过度的垦荒等导致茂密的森林被滥砍,地表植被遭
到破坏,也造成了水土流失。
新物种的引进丰富了食物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但同时也
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人类在引进新物种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与环境之间关系,实现
可持续发展。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影响:据材料“适合种植的江南地
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出推动江南地区成为经济中心;据材料“宋代人口出现急速增长的趋势”
得出促进宋代人口急速增长;据材料“统治者失去了对外进行土地和人口掠夺的‘刚性需求’,……国家的
成长路径不由自主地趋于内生化”得出促使宋朝统治趋于保守。措施:根据材料稳定’的意义第一次决
定性地大于‘扩张'”得出,宋代相比于前代,更注重维护国内稳定,而非对外扩张,结合“宋初中央集权
的加强”所学知识,从“加强军事方面的中央集权”和“实行重文轻武”两方面论述。
(2)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道光年间”“明”“种番薯、包芦
(玉米)”“番薯……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于山上种包谷、洋芋”可得出,材料所述“粮食革
命”指的是明清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引入和广泛种植。可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
“明至清中叶农业的发展”所学知识,以“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有双重影响”为论题,论述玉米、甘薯
等传入中国的时间、过程,及其影响(积极、消极两个方面)等,并就如何正确开展物种交流作总结。具
体而言: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于明朝时期传入中国,产生了积极
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积极方面,农业上,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变了我国的农作物结
构,也促进了饲养业、畜牧业的发展;商业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对缓解人口压力起了重要作用。消极方面,造成了生态破坏。最后作总结:新物种的引进丰富了食物种类,
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所
以,人类在引进新物种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与环境之间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从论点(论题)
论据(或论述)论证(认识、启示)三个维度表述成文,逻辑严谨。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宋伊始,以宋太祖为核心的开国集团深入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获取治国长策。宋廷先
后下诏编修《唐会要》及《五代史》等史书;宋太祖除了阅史,还注意从亲历者口中了解以往的教训。宋
太祖君臣最重视五代时期的历史,集中在关注教训上;而对此前的大一统王朝,更多注意正面经验,如赵
匡胤反复提及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史事。宋初君臣间对历史的相互探讨成为常态,太祖令赵普等大臣“陈当
今已施行、可利及后世者”。此外,臣僚常以五代教训提醒皇帝。在讨论唐后期记录君主言行的实录逐渐
荒废.后,宋太祖意识到保存帝王言行的价值所在。宋太祖时期,编纂《宋刑统》等法典,改变了长期以来
“有司不敢绳以法”的问题。太祖亲赴国子监并下令扩修孔庙,改变了其长期受到冷落的状况,同时提倡
民间“崇孝弟(悌)”之风。宋太祖朝由此确立的统治路线,被后继者认为是成功的经验。
•摘编自陈峰《宋太祖时期以史经世的考察》
⑴根据材料,概括宋太祖时期"以史经世”的特点。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宋太祖时期是如何“以史经世”的。
【答案】(1)与治国理政相统一,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借鉴治世经验与乱世教训相结合;注重史料来源的
多样性;重视法律和教化相结合;注重本朝历史经验教训对后世的作用。
(2)针对唐末五代分裂动荡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针对武将擅权的局面,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针对法制
废弛的局面,加强法律的建设;针对文教废弛的局面,提高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地位;借鉴唐太宗善于
纳谏的经验,出现积极听取臣下意见的常态;针对君主言行实录荒废的现象,重视对君主实录的记载。
【详解】(1)根据材料“北宋伊始,以宋太祖为核心的开国集团深入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获取治
国长策”,可以归纳为借鉴治世经验与乱世教训相结合;根据材料“宋廷先后下诏编修《唐会要》及《五代
史》等史书;宋太祖除了阅史,还注意从亲历者口中了解以往的教训。宋太祖君臣最重视五代时期的历史,
集中在关注教训上;而对此前的大一统王朝,更多注意正面经验,如赵匡胤反复提及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史
事。宋初君臣间对历史的相互探讨成为常态”,可以归纳为注重史料来源的多样性、与治国理政相统一,具
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根据材料“宋太祖时期,编纂《宋刑统》等法典,改变了长期以来有司不敢绳以法的
问题。太祖亲赴国子监并下令扩修孔庙,改变了其长期受到冷落的状况,同时提倡民间崇孝弟(悌)之风”,
可以归纳为重视法律和教化相结合;根据材料“宋太祖朝由此确立的统治路线,被后继者认为是成功的经
验”,可以归纳为注重本朝历史经验教训对后世的作用。
(2)根据材料“宋太祖君臣最重视五代时期的历史,集中在关注教训上”,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针对唐
末五代分裂动荡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针对武将擅权的局面,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根
据材料“宋太祖时期,编纂《宋刑统》等法典,改变了长期以来有司不敢绳以法的问题”,结合所学可知,
宋太祖针对法制废弛的局面,加强法律的建设;根据材料“太祖亲赴国子监并下令扩修孔庙,改变了其长
期受到冷落的状况,同时提倡民间“崇孝弟(悌)之风”,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针对文教废弛的局面,提
高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地位;根据材料“如赵匡胤反复提及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史事。宋初君臣间对历史
的相互探讨成为常态”,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借鉴唐太宗善于纳谏的经验,出现积极听取臣下意见的常态;
根据材料“臣僚常以五代教训提醒皇帝。在讨论唐后期记录君主言行的实录逐渐荒废后,宋太祖意识到保
存帝王言行的价值所在",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君主言行实录荒废的现象,重视对君主实录的记载。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科举特重进士科,此科既不考试经术,志在进士的人们自然不肯诵习。其次则为明经
科,此科虽试经术,而出题范围又只限于《五经正义》。……且考试时又有“墨义”及“帖经”等方式,一
般学子平日多半研究括帖,忽视实学,于是“死记经文,默诵注疏”成为当时特有的教育。限制这样的死,
束缚这样的严,聪明才智之士自然群趋于文艺与佛学两途……则儒术怎样有成绩。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范仲淹对进士科的考试办法,规定为考三场,先策、次论、再次诗赋。把考试策问放在首位,
以便考察考生们的真才实学。庆历的改革对端正当时的士风、学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北宋末年有人赞
道:“教养人才,士风丕变,故至今论学校者,称庆历之风。”而且庆历改革,废除帖经、墨义,改试“大
义”,对新儒学-义理之学的兴起起到了激活作用,“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著名的“北
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颜、程颐等就是在庆历年间或稍后进行新儒学探索的。
——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开创科举制的社会背景。
⑵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考试科目的侧重及考试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⑶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仲淹进行科举制度改革的目的,并说明“新儒学"探索的价值追求。
【答案】(1)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开创了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新制度。
(2)一方面,进士科考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时务策”)等,有利于选拔治国安民之人才。另一方面,明经
科及帖经等方式,引导了忽视实学的教风和学风:致使儒学衰落。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等的发展。
(3)目的:范仲淹等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科举制改革,培养和选拔具备品德修养和治理国家能力的真才实学的
人,以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
价值追求: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
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详解】(1)科举制的产生与社会阶层的变化有关。结合所学,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
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隋唐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开创了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新制度。
(2)侧重:由材料“科举特重进士科,此科既不考试经术”,可分析得出进士科考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
有利于选拔治国安民之人才;影响:由材料“明经科,此科虽试经术,而出题范围又只限于《五经正义》……
忽视实学”,可分析得出明经科及帖经等方式,引导了忽视实学的教风和学风;结合所学,唐代科举制“以
诗取士”,促进了文学艺术等的发展。
(3)目的:由材料“把考试策问放在首位,以便考察考生们的真才实学”,结合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社会危
机,可分析得出,培养和选拔具备品德修养和治理国家能力的真才实学的人,以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价
值追求:由材料”对新儒学--义理之学的兴起起到了激活作用”“诸儒发明经旨”,可分析得出挖掘儒家经
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
观方面的作用。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论,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史论与史实、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材料一今天下之大患,在金人与蠡起之盗贼,其势非复方镇之制,而假之权不足以捍御。为今之计,
莫若以太原、真定、中山、河间建为藩镇,择镇帅拊之,许之世袭,收租赋以养将士,习战阵,相为唇齿
以捍金人,可无深入之患。又沧州营平相直,隔黄河下流及小海,其势易以侵犯,宜分滨、棣、德、博,
建横海军一道,如诸镇之制。则帝都有藩篱之固矣。
——摘自《李纲全集•卷一七三•靖康传信录下》
材料二当太宗分置节度,皆在边境,不过数府;其带甲十万,力足以控制寇乱。故安禄山、朱讹皆凭
方镇而起,乃制乱者亦藉方镇。其后析为数十,势弱兵单,方镇之兵不足相制,黄巢、朱温遂决裂而无忌。
然则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
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宜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延绥俱设方镇,外则云、贵亦依此例,分
割附近州县属之。务令其钱粮兵马,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田赋商税,听其微收,以充战守之用;一切政
教张弛,不从中制;属下官员亦听其自行辟召,然后名闻。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方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纲、黄宗羲对藩镇态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历史史论的认识。
【答案】(1)共同之处:主张恢复藩镇制度,肯定藩镇的积极作用
不同之处:李纲:解决北宋以来地方事权分散问题,抵抗金兵南犯,维护朝廷统治。
黄宗羲:反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增强地方的自主性,适度分权。
(2)史论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价值巨大;史论既是从历史中得出的结论,又是指导实践的认
知工具,是沟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史论中正确与谬误相杂、真知与偏见交错,要注意分析史论的视
角、史料证据及历史分析逻辑;等等。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同,由材料一“为今之计,莫若以太原、真定、中山、
河间建为藩镇”“帝都有藩篱之固”,结合材料二“宜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固
原、延绥俱设方镇”“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等信息可知,两人均主张恢复藩镇制度,肯定藩镇的积极作用。
第二小问不同之处,由材料一“今天下之大患,在金人与蠡起之盗贼,其势非复方镇之制,而假之权不足
以捍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纲主张设置藩镇,是为了解决北宋以来地方事权分散问题,抵抗金兵南犯,
维护朝廷统治;由材料二“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己时。
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反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主张增强地方的自主性,适度分权。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相关问题,结合题干中“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
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史论与史实、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史料、史论、
历史研究及其现实意义等方面分析可知,在中国古代史学及有关历史文献中,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
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价值巨大;历史史论既是从历史中得出的
结论,又是指导实践的认知工具,通过历史史论来沟通历史与现实,对历史事物、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
价和认识;但由于史料、作者立场等因素的影响,历史史论中正确与谬误相杂、真知与偏见交错,要注意
分析史论的视角、史料证据及历史分析逻辑等。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政知事,一场旨在“变风俗、立法度”的变法逐步开始。根据
年景收成的变化,政府低价买进需要的物资,由转运使高价卖出国积的物资。颁布市易法,政府操控市场,
平价收购市场一时积压的物资,短缺时再卖出。贷款给商贩,赊销某些货物,按约定时期偿还本金加利息,
抑制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施行农田水利法旨在鼓励开垦废田、兴修水利。免役法的核心内容是,免除差
役户,按照民户等级征收钱粮,官府再拿征收来的钱雇入当差服役。这是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雏形。实行
保甲法,寓兵于农;实行军器监法,改良武器;实行保马法,改善军马供应。明确《论语》《孟子》在科举
考试中的正统地位,废除诗赋;确定上述经义的评判标准。颁布《三经新义》,成为经义考试的基本内容和
标准答案。
王安石志在弘扬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王道,务求先安内以富民富国,君臣并不完全相遇等,导致了熙宁
变法并没有完全按照计划实施。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卒,哲宗年幼高太后听政,她启用了保
守派司马光、吕公著等旧臣,司马光当政后,新法悉数被废除。
——摘编自李琴《再论熙宁变法中的王安石》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答案】(1)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保甲法;军器监法;保马法;改革科举制。
(2)影响: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但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百姓负担,再加上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
【详解】(1)措施: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根据年景收成的变化,政府低价买进需要的物
资,由转运使高价卖出国积的物资。颁布市易法,政府操控市场,平价收购市场一时积压的物资,短缺时
再卖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均输法;市易法。根据材料“施行农田水利法旨
在鼓励开垦废田、兴修水利。”实施农田水利法。根据材料“免役法的核心内容是,免除差役户,按照民户
等级征收钱粮,官府再拿征收来的钱雇入当差服役。这是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雏形。”实施免役法。根据材
料“实行保甲法,寓兵于农;实行军器监法,改良武器;实行保马法,改善军马供应。”可知实施保甲法;
军器监法;保马法。根据材料“明确《论语》《孟子》在科举考试中的正统地位,废除诗赋;确定上述经义
的评判标准。颁布《三经新义》,成为经义考试的基本内容和标准答案。”可知改革科举制。
(2)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颁布市易法,政府操控市场,平价收购市场一时积压的
物资,短缺时再卖出。贷款给商贩,赊销某些货物,按约定时期偿还本金加利息,抑制大商人对市场的垄
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王安石志在弘扬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王道,务求先安内以富民富国,君臣
并不完全相遇等,导致了熙宁变法并没有完全按照计划实施可知但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百姓负担。根据
材料“哲宗年幼高太后听政,她启用了保守派司马光、吕公著等旧臣,司马光当政后,新法悉数被废除。”
可知再加上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马永卿,江苏扬州人。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历官永城主簿、江都丞、浙川令、夏县令。历
任右正言、左谏议大夫、枢密都承旨,以直谏闻名的刘安世(1048—1125,号元城)谪亳州时,马永卿为
永城主簿,因往求教,追录安世语为《元城语录》。
(宋)太祖皇帝(927—976)尝令后院造一熏笼,数日不至。帝责怒。左右对以:事下尚书省,尚书
省下本部,本部下本寺,本寺下本局,复奏,又得旨,依方下制造,乃进御。以经历诸处故也。帝怒,问
宰相赵普日:我在民间时,用数十钱可买以熏笼。今为天子,乃数日不得,何也?
普日:此是自来条贯,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使后代子孙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
以经诸处行遣,须又台觐理会。此条贯深意也。
太祖大喜日:此条贯极妙。
----以上史料摘自马永卿的《元城语录》
(1)运用相关知识,简析史料中宋太祖态度的转变。
⑵你认为上述史料记载内容的真实度如何,请说明理由。
【答案】(1)材料中宋太祖最初怒,因为皇权受到限制,行政效率低。
经赵普解释后,认识到权力分散、逐级审批,可以避免特权滥用,助于政治清明,因此转怒为喜。
透过其态度转变,可以看出宋太祖注重中央官职对维护其统治的功能,从长远看不利于行政效率。
(2)答案一
相对真实。
理由:撰写人及叙述人皆为宋代官员,且叙述者以直谏闻名;上述史料反映出,宋朝中央权力机关分工明
显,行政审批程序繁琐,皇权及官吏职权受到一定限制。史料叙述内容与宋初政治特点,以及宋太祖作为
皇帝的身份相吻合。
答案二
真实度需要进一步考证。
理由:两位皆为宋代官员难免带有一定立场;上述史料来源为刘安世口头叙述,刘安世并未亲历谈话现场;
史料实证过程中,孤证不立,需进一步寻求史料加以佐证。
【详解】(1)题目要求简析史料中宋太祖态度的转变,首先根据材料答出宋太祖态度的转变,然后进行分
析。根据材料“数日不至。帝责怒”可知宋太祖最初怒,因为皇权受到限制,行政效率低。根据材料“普
日:此是自来条贯,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使后代子孙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以经诸
处行遣,须又台觐理会”“太祖大喜曰:此条贯极妙”可知经赵普解释后,认识到权力分散、逐级审批,可
以避免特权滥用,助于政治清明,因此转怒为喜。透过其态度转变,可以看出宋太祖注重中央官职对维护
其统治的功能,从长远看不利于行政效率。
(2)史料记载内容的真实度可以答真实也可以答需要进一步考证,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一:相对真实。
理由:撰写人马永卿及叙述人刘安世皆为宋代官员,且叙述者刘安世以直谏闻名;题中史料反映出,宋朝
中央权力机关分工明显,行政审批程序繁琐,皇权及官吏职权受到一定限制。史料叙述内容与宋初政治特
点,以及宋太祖作为皇帝的身份相吻合。
答案二:真实度需要进一步考证。
理由:两位皆为宋代官员难免带有一定立场;题中史料来源为刘安世口头叙述,刘安世并未亲历谈话现场;
史料实证过程中,孤证不立,需进一步寻求史料加以佐证。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鉴于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朝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创建了路制。宋代统治者从唐代转运
使的设置得到启发,将这一临时差使变成固定官职以转输地方财赋。宋初在方镇取消之后,中央政府无力
直接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于是设立路来实行间接管理,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
司)、提举常平司(仓司)和安抚司(帅司)。漕、帅、宪、仓四监司是宋代的重要发明,自郡县制成立以
来千余年,各级政区都有单一首长,认为到了宋代才一反成规,分割事权于各平行的地方长官之手,使它
们相互牵制,彼此监督,各向中央直接负责,其官员由中央朝官担任。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刑狱等民政事务。成宗即位后,行省还具
有了领本省军队的权力。行省在权力行使上要受到中书省乃至枢密院的节制。没有中书省和枢密院转发的
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一定时期内还有去觐见皇帝,尽述职之责。
为保证行省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元代行省没有重蹈
两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使的覆辙,无疑应主要归功于行省制的特点。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行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答案】(1)背景:吸取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受唐代转运使设置的启发;加强地方治理的需要。
(2)特点:权力很大;受其它权力制约。(或权力大而不专)
影响:行省军政大权集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宋代路制出现的背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据材料一“鉴于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I,宋朝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创建了路制。”
可得出吸取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据材料一“宋代统治者从唐代转运使的设置得到启发,将这一临时
差使变成固定官职以转输地方财赋”可得出受唐代转运使设置的启发;据材料一“宋初在方镇取消之后,
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于是设立路来实行间接管理”可得出加强地方治理的需要。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行省的职掌在
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刑狱等民政事务。成宗即位后,行省还具有了领本省军队的权力
可得出权力很大;据材料二“行省在权力行使上要受到中书省乃至枢密院的节制。”可得出受其它权力制约。
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材料二“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刑狱等民政事务。成宗
即位后,行省还具有了领本省军队的权力。”可得出,行省军政大权集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地
方管理;据材料二“元代行省没有重蹈两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使的覆辙,无疑应主要归功于行省制
的特点。”可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引文出处
先皇母弟之列,以贤以长,止予一人。虽在征伐之间,每存仁爱之念,博施济众,《元世祖皇帝登宝位
实可为天下主,天道助顺,人谋与能……历数攸归,钦应上天之命。诏》
是年(1262年)夏,分省至上都,衡疏陈五事:“……国家既自朔漠入中原,居《新元史•列传第六
汉地,主汉民,其当用汉法无疑也……”书奏,帝嘉纳之。十七》
成宗皇帝克绳祖武,锐意文治,诏日夫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元】欧阳玄《曲阜重
仁宗皇帝尊五经,黜百家,以造天下士,我朝用儒,于斯为盛。修宣圣庙碑》
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苟有善者,与之可也,从之可也。何有于中国、于夷?【元】郝经《陵川集》
材料二
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推动中华民族向多族群大天下发展的进程,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答案】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疆域空前辽阔;在地方管理上,推行行省制,设立驿站,加
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边疆管理上,设立行政机构,对西域、西藏、台湾等地区实施比较稳定的统治,
与内地一体化加强,思想文化上,宣扬天命、君德观念,使其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得到认可,民族向心
力增强;行汉法,尊孔崇儒,笼络了汉族士人,有利于增强华夏民族认同意识。
元朝建立巩固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向多族群大天下发展的进程。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虽在征伐之间,每存仁爱之念,博施济众,实可为天下主,
天道助顺,人谋与能””……国家既自朔漠入中原,居汉地,主汉民,其当用汉法无疑也……”“仁宗皇
帝尊五经,黜百家,以造天下士,我朝用儒,于斯为盛。”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思想文化上,宣扬天命、
君德观念,使其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得到认可,民族向心力增强;行汉法,尊孔崇儒,笼络了汉族士人,
有利于增强华夏民族认同意识。根据材料二中的元朝形势图,可知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疆
域空前辽阔;在地方管理上,推行行省制,设立驿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边疆管理上,设立行
政机构,对西域、西藏、台湾等地区实施比较稳定的统治。最后进行总结,分析元朝完成统一,巩固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意义,即与内地一体化加强,元朝建立巩固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
了中华民族向多族群大天下发展的进程。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前时期淮河流域的青莲岗文化与分布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基本形成各
自独立的空间分布局面。西周时期,两次大规模分封诸侯,淮水上游出现诸侯国,但淮河中下游土著与部
分东夷结合,组成被称为“淮夷”的文化人群,成为独立于西周之外的重要势力。春秋时期,中原政权在
向南发展中逐渐将控制范围从黄河流域延伸至淮河。至魏晋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区的开发越过淮河流域,
直接立足于南方亚热带的地理环境中。随着唐宋时期经济重心转向长江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的边缘性地位
最终形成,要么河淮相连,要么江淮并属,这里不仅没有成为任何一类政权都城所在,甚至连行政区划也
不再保持流域的完整。
材料二淮河下游地处平原,几乎没有可以依凭的天然屏障,在政治与军事上自然造成“南得淮则足以
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的局面。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南北军事交锋的必争之地由长江流域变
为淮河流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古代淮河流域历史地位的变化。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并分析淮河流域成
为中国古代南北军事交锋"必争之地"的原因。
【答案】(1)史前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格局,淮河流域文化具有独立性。西
周时期,由于实施分封制,西周政权开始向淮河上游发展,但淮河流域下游依然保持独立性。春秋至魏晋,
由于黄河流域政权发展和南方经济开发,淮河流域逐渐失去独立性。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淮河
流域边缘性地位形成。
(2)举例:南朝后期,陈退守长江,最终无法抵御隋朝进攻而灭亡;南宋时期,宋金以淮水、大散关为界,
形成百年对峙局面。(可以从正反两面举例,举一例即可)原因:地理环境上无险可守;人口南迁;经济重
心南移。
【详解】(1)本题是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史前时期至唐宋时期。据材料一“史前时期淮河流域的青
莲岗文化与分布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基本形成各自独立的空间分布局面”及所学可
知,史前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格局,淮河流域文化具有独立性;据材料一
“西周时期,两次大规模分封诸侯,淮水上游出现诸侯国,但淮河中下游土著与部分东夷结合,组成被称
为“淮夷”的文化人群,成为独立于西周之外的重要势力”可知,西周时期,由于实施分封制,西周政权
开始向淮河上游发展,但淮河流域下游依然保持独立性;据材料一“春秋时期,中原政权在向南发展中逐
渐将控制范围从黄河流域延伸至淮河。至魏晋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区的开发越过淮河流域,直接立足于南
方亚热带的地理环境中”可知,春秋至魏晋,由于黄河流域政权发展和南方经济开发,淮河流域逐渐失去
独立性;据材料一“随着唐宋时期经济重心转向长江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的边缘性地位最终形成”可知,
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淮河流域边缘性地位形成。
(2)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据材料二“南得淮则足以
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可知,古代中国南北形成对峙或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时期。结合所学从隋朝
灭亡陈朝最终统一全国、南宋与金朝百年对峙来列举。第二小问是原因类,结合所学从地理环境上无险可
守、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的角度分析。
1L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0〜13世纪,中原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叔均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这一美称极
具魅力和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秘引以为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对象。正是
这一魅力,才使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到“中国”这一旗帜之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王观《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由边疆民族创造的、到清代成熟的多元宗教和双重治理体制,有效地解决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
族的并存共生问题,并最终将农耕民族视野之外的广袤边疆,从草原、戈壁滩到高原森林,统统列入中国
的版图。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⑴指出材料一中认为古代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双重治理体制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主要原因:“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
看法:不完全赞同。中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一方面是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
产、生活和经济交流中形成了“中国”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大
一统思想也强化了国家认同,而这一美称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表现:清朝对内地汉族地区仍然沿袭明朝的行省制度进行管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蒙古地区
实行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班禅进行册封,并设置驻藏大臣。
影响:缓和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指展了统治疆域;巩固了清朝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
【详解】(1)本题第一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0到13世纪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中国’
这一美称极具魅力和吸引力”可知原因是“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
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0到13世纪的中国。看法:不完全赞同。一方面是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
经济文化交流,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封建化,使得逐渐形成了“中国”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中国
古代各封建王朝都在政治上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且都有大一统的思想,这些都强化了国家认
同,而这一美称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表现:根据所学清朝对内地汉族地区仍然沿袭明朝
的行省制度进行管辖;而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蒙古地区实行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对西藏宗教领
袖达赖、班禅进行册封,并设置驻藏大臣。对蒙古设盟旗制度。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
是清朝。影响:双重治理体制缓和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使得边疆地区同归中央政权管辖,扩展
了统治疆域;使得边疆安定,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少数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可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
12.【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
材料一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
态应对西北边疆问题。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
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获取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
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
——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
材料二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的
事务,包括边疆民族。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根据吐蕃宗教盛
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是帝师和宣政院。帝师是主
管全国宗教事务的官员,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务,而是通过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荐吐蕃地方官的
形式来管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
(2)特点:设行省管理边疆事务;建立驿站制度配合管理;因俗而治。
贡献: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密切了边疆与中原的联系,实现
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改变了唐以来的羁縻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管辖;奠定了我国疆域版图的基本格局。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
家经济实力增强”,得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据材料“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得出中央集权的巩
固和加强;据材料“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得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
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的事务”,得出设行省管理边疆事务;据材料“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
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得出建立驿站制度配合管理;据材料“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
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得出因俗而治。
贡献:从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分析,得出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
端;从对边疆的管理分析,得出密切了边疆与中原的联系,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据材料
“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得出改变了唐以来的羁縻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元朝
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是帝师和宣政院”,得出使西藏正式归属中央
政权管辖;从对我国版图的影响分析,得出奠定了我国疆域版图的基本格局。
13.-部中国史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记•杂记》记载孔子对“东夷”人少连、大连赞赏有加,“言其生于东夷而知礼也”。对
于“先圣王”夏禹之后的杞国国君杞成公、杞桓公和杞文公,《春秋》皆以“子”称呼之,《左传》解释称
其为子,“贱之也”,据左丘明解释,乃是因为这三位杞国国君用“夷”礼,所以孔子视之为“蛮夷”。
——摘编自徐兴祥《先秦时期的民族思想》
材料二元王朝总结历代王朝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验教训,进行了重大的施政变革,实行“参用其土
酋为官”的制度。这样,将边疆民族“归附”于元王朝的民族大小首领吸纳到元王朝设置在边疆民族地区
的“文”“武”职官机构里,使参用民族酋领得以“有效管束”,并可假借“土酋”统治其族或部落。
自元代形成土司制度以后,边疆民族地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割据政权或势力。在边疆民族地区,
土司是朝廷命官,肩负着捍卫边疆的使命,边疆因此得以长治久安。
土司遗址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
屯遗址、湖南省永顺土司城3处。
材料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
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⑴根据材料一回答孔子对人物褒贬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时空观的角度简述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发
展历程。
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所做除实行土司
制度外的变革措施2例。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司制度的积极影响。
⑶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及其实行的意义。
【答案】(1)标准:是否遵守华夏族的“礼工
历程: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与华夏族的往来中,周围的少数民族也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在吸收大量新鲜血液基础上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2)制度变革:实行行省制度、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有利于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土司文化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或形成了土司文化)。
(3)地位: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
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标准:根据“言其生于东夷而知礼也”“这三位
杞国国君用‘夷’礼,所以孔子视之为‘蛮夷’”得出孔子对人物褒贬的标准是是否遵守华夏族的“礼”。
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周围的少数民族也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战
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在吸收大量新鲜血液基础上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等进行总
结。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制度变革:根据所学,可列举实行行省制度、
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等措施。积极影响: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割据政权或势力”
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边疆因此得以长治久安”得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根据“使
参用民族酋领得以‘有效管束',并可假借‘土酋’统治其族或部落”得出有利于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
制;根据“土司遗址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出土司文化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地位:根据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意义: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得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根据“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
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得出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根据“体现了
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出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还可从有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等角度总
结回答。
14.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
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
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
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水利工
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到了宋代,商业的发展遂导致坊市制崩溃。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官方设立的市内进行,而是
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人们在城内任何地方都可建立商店,开设作坊店铺,还可以推车挑担沿街叫卖,当然
也更不存在时间上的限制了。一些大都市还形成了一条又一条的商业街,有的同行业集中经营,有的则是
不同的众多行业错杂相邻。……宋代草市进一步发展,国家在那里设立镇这一行政单位,以进行管理,在
镇的下面,还设立了市这一行政单位。镇市都是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在宋代广泛出现,有的镇在人口、商
业税收等方面,都超过了管辖它的州军的治所城市,它们不是政治中心,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工商业中心城
市,所以有些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中国的城市革命。
商业的兴盛,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唐代的飞钱到宋代称为便钱,仍由官方经营,并发行一定面
额的便钱券。在宋代真正具有纸币性质的货币是交子。因四川使用铁币不便,当地大商人就联合发行一种
纸币,称作交子,也是在一地交钱后到另地取钱。不久交子改由政府发行,并设立了机构管理,交子遂成
为世界上最早的流通纸币。……宋代的汇兑业务比唐代有更大的发展,除了沿袭唐代使用飞钱(宋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种子批发市场客户关系维护与提升考核试卷
- 取暖初二语文作文
- 看花灯初三语文作文
- 发酵豆酱的抗氧化能力研究考核试卷
- 生态系统稳定性监测与预警考核试卷
- 水电工程案例分析与启示考核试卷
- 煤炭批发市场供需平衡分析考核试卷
- 2-15逻辑函数的化简-卡诺图法4
- 山西农业大学《统计学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数据描述与可视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正式版)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编制工作方案
- 《涉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分析与计算导则》
- 公司仓储物流部组织架构及岗位设置概述
- 民营医院发展模式
- 预防打架主题班会
- 澳洲外卖行业现状分析
- 银行社保卡营销计划书
- 初中女生防侵安全知识讲座
- 小学生预防传染病主题班会
- 第六章 证据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