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专题26:九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解析版_第1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专题26:九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解析版_第2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专题26:九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解析版_第3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专题26:九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解析版_第4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专题26:九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6:九上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2024·河北邯郸·三模)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小题。[甲]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乙]感遇(其二)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①,亦自有芳菲。未浮②盈③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①兰蕙:兰和蕙,都是香草,多用来比喻贤者。②浮:用满杯酒罚人,这里指饮。“浮”有的也写作“泛”。③盈:满。1.甲诗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请结合画线句分析此笔法。2.乙诗借用“东篱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处境?3.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答案】1.示例:画线句的浪漫笔法主要表现在用词的夸张上,“金樽”“玉盘”“斗十千”“直万钱”夸张地写出了朋友不惜重金,设下盛宴为诗人饯行的情景,用宴席的极其豪奢凸显了友情的珍贵和朋友为诗人饯行的深情厚谊。2.表达了诗人不被重用、才华难施展、寂寞失意的人生处境。3.都有怀才不遇的感慨,(都有在面临困境时的挣扎,)都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放弃理想、坚持高洁人格。【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运用浪漫笔法的分析。这首诗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浪漫的笔法主要表现在夸张的运用上。“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为: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李白运用了“金樽”、“玉盘”以及“斗十千”、“直万钱”这样夸张的词语,将宴席的奢华与盛大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凸显出诗人饯行的深情厚谊。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在这首诗中,“东篱菊”象征着诗人自己,它茎疏叶微,虽与兰蕙不同,却同样拥有自身的芬芳。这种芬芳代表着诗人的才华和品质,然而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赏识。“未浮盈樽酒,徒沾清露辉”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东篱菊”的处境:尽管它的芬芳足以盈满酒杯,但却始终未能被采摘,只能独自沐浴在清晨的露水之中。这里,“盈樽酒”象征着诗人对才华得以施展的渴望,而“徒沾清露辉”则暗示了诗人的才华未能得到赏识和重用的现实。“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无奈。这两句诗意味着,当“东篱菊”盛开的时候,却没有人来采摘它,一旦凋零飘落,又将何去何从呢?这里,诗人将自己比作“东篱菊”,感叹自己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只能在寂寞中凋零,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综上所述,乙诗《感遇(其二)》通过借用“东篱菊”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不被重用、才华难施展、寂寞失意的人生处境。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行路难(其一)》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了诗人前行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阻碍,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则直接表达了对人生道路艰难和迷茫的感慨。《感遇(其二)》中,“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则表达了诗人虽有才华和芬芳,却无人赏识,只能在寂寞中凋零的无奈。据此可概括为: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未能得到赏识和重用的感慨。《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寻求出路和希望的尝试,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和坚定的信念。《感遇(其二)》中,虽然诗人感到自己如“东篱菊”一样被忽视和遗忘,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芬芳和高洁,表达了对自身价值和品格的坚守。据此可概括为:两首诗都描绘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挣扎和坚持。《行路难(其一)》中,诗人虽遭遇困境,但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感遇(其二)》中,“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独特个性和品格的自信和坚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据此可概括为: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坚持和追求。二、(2024·河北邯郸·三模)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小题。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山居杂兴(其二)青山意自足,扰扰复何之。见客从衣破,哦诗①任饭迟。蔬畦②耕犊③草,匏架④落蝉枝。逆境偷贫乐,休兵未可期。【注释】①哦诗:指吟诗。②蔬畦:整齐的菜地。③耕犊:幼小的耕牛。④匏架:葫芦架。4.《行路难》(其一)的作者是。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6.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蔬畦耕犊草,匏架落蝉枝”所表现的画面。【答案】4.李白5.表达诗人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意思对即可)6.示例:碧绿的菜田间,一位老者在整理着,忙碌着,地头的一只小牛犊低头吃草,旁边葫芦架上的蝉吱吱叫。(意思对即可)【分析】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行路难》(其一)的作者是李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这首诗歌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心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意思是: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诗人连用两个“行路难”,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点明诗人人生遭遇坎坷,“行路之难”是作者仕途坎坷,人生艰难,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无奈与迷茫。“多歧路,今安在”为问句,作者探寻前进的道路,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表现了对前路的迷茫,表现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踌躇。“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连用四个三字短句,节奏短促、跳跃,表现作者急切地想知道前路在何方,更加凸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6.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山居杂兴》描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恬淡、自由、闲适。“蔬畦耕犊草,匏架落蝉枝”,结合注释,可知大意为:整齐的菜地,绿小的耕牛在吃草,葫芦架上,有蝉在枝头鸣叫。可知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山中务农的场景,他在耕种蔬菜,照料小牛,周围的葫芦架上有蝉在鸣叫,一片宁静和自然的农家田园景象。结合以上分析,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这一画面即可。如:在油绿绿的整齐的菜畦间,一位老者在忙碌着,一头小牛犊在低头吃草,从旁边枝叶繁茂的葫芦架上,传来阵阵蝉鸣声。三、(23-24九年级上·河北保定·期末)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后面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乙】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②欲三更,苦雨终风③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④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⑤奇绝冠平生。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③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④鲁叟乘桴:鲁叟指的是孔子,“乘桴”是说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之言。桴(fú):用来在水面浮行的木排或竹排,大的叫筏,小的叫桴。⑤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标题中的“酬”字本义是指“答谢”,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以诗为赠。B.甲诗首联中“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C.乙诗颔联“天容海色本澄清”其实也是在自喻,虽然苏东坡被一贬再贬,终至海南岛,但他始终清白自守,不改其志。D.乙诗颈联写诗人遇赦北归,回想自身遭遇,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8.两首诗都是作者仕途遭贬后遇赦返程时所作。从两首诗的尾联来看,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答案】7.B8.都抒发了诗人遭遇人生逆境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情感。(意思对即可)【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B.“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表述有误,这首诗首联是刘禹锡自述经历,所以首联中“二十三年”指刘禹锡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故选B。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考查两首诗歌抒发的相同的思想感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尾联意为: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被贬的愤懑,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坚韧不拔的意志,对生活与未来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尾联意为: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所以共同的思想感情可概括为都抒发了诗人遭遇人生逆境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情感。四、(2024·陕西商洛·二模)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后面小题。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9.面对一轮明月,苏轼发出了“我欲乘风归去”的感叹,为什么是“归去”,不是“飞去”?请简要分析。10.本词与下面这首词都体现了苏轼对亲人之间聚散离合的态度。请结合两词作具体阐述。阳关曲·中秋月①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释】①《阳关曲》:本名《渭城曲》。这首词写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情景。【答案】9.示例:“归”是返回、回去的意思。“归去”,这里指回到天上去。在作者看来,也许那仙气飘飘的天庭,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才是自己的心之归宿。所以是“归去”。10.《水调歌头》体现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阳关曲·中秋月》写出了作者对兄弟二人久别重逢共赏明月的愉悦心情,同时,又从当夜推想明年中秋,表达出词人对弟弟的惜别和对分手的哀伤与感慨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根据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可知,这里的“归去”是返回、回去的意思。苏轼在词中使用“归去”一词,暗示了他对现实人间的某种不满或无奈,他想象着能乘风回到天上去,那里可能是他寻求解脱和宁静的地方。在苏轼的想象中,天上的宫阙可能代表着一个超越世俗、纯洁无瑕的世界,与他在人间所经历的困境和挫折形成对比。因此,“归去”表达了他对理想境界的向往,那里可能是他的精神家园,是他心灵栖息的地方。1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水调歌头》表达了对亲人之间聚散离合的感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阳关曲·中秋月》是兄弟久别重逢后,很快又要分手时所作。后两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意思是: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故本词抒发的是兄弟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忧伤与感慨。五、(2024·云南昆明·一模)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词,完成小题。【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1.对这两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词上片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表现出他内心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悲慨。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几句暗示夜已深沉,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C.两首词都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乙】词既实写了幽居之人独自徘徊,又虚写了孤鸿之影。D.【甲】词画线句的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乙】词画线句的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12.上面两首词是苏轼在不同的人生际遇中所作,请从意境及情感两方面加以对比,完成下面表格。比较不同点相同点地点意境特点画线句情感情感:两首词都包含了词人对现实的苦闷。【甲】密州缥缈清远B【乙】黄州A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答案】11.D12.A.寂寞冷清

B.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解析】1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D.甲词画线句的抒情方式是直接间接抒情,乙词画线句的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此项表述错误;故选D。12.本题考查诗歌意境和情感。A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意思是: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B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心态。六、(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甲】月夜忆舍弟

【乙】秦州杂诗①(其一)杜甫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水落鱼龙②夜,山空鸟鼠③秋。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注释】①秦州:甘肃天水古称。安史之乱后,杜甫弃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三个月,写下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甲】诗也写于秦州。②鱼龙:指鱼龙川,今名北河。③鸟鼠:指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与“鱼龙”指代秦州境内山水。13.安史之乱使杜甫弟兄分散,【甲】诗从两个感官角度描写了笼罩着悲凉气氛的边地秋夜之景,【乙】诗则借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14.两首诗创作背景相同,请简要说说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答案】13.视觉、听觉鱼龙、鸟鼠14.两首诗都抒发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艰难困苦的忧虑关怀之情,对身处战乱、兄弟离散的忧虑、牵挂和思亲之情,对自身辗转漂泊、老病无成的伤感之情,以及渴望安宁、向往和平的愿望。【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第①空:根据“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可知,“戍鼓”即边塞驻军的鼓声,其声悲壮而沉重。“边秋一雁声”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悲凉的气氛。诗人选取了一只孤雁在秋空中悲鸣的意象,与“戍鼓”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荒凉而悲戚的画面。由此可知感官角度是:视觉和听觉。第②空:根据“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可知,借“鱼龙”和“鸟鼠”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这里的“鱼龙”和“鸟鼠”都是秦州地区的地名,诗人通过这两个地名,以及“水落”和“山空”的描绘,展现了秦州秋季的荒凉和萧条。这样的景象与“秋”的季节特点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悲凉氛围,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14.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甲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戍鼓声声,孤雁哀鸣。接下来从视听角度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冷落。最后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尾联点题,“寄书长不达”,音讯隔绝,久未通音信。乙诗开篇两句即言所见,蕴含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家事的伤心。接着两句写初到秦州时所见景色,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秦州地近边塞,其景萧瑟荒凉。最后两句写诗人西眺秦州,心为之“折”,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只有对景伤叹。由此可知,抒发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忧虑,以及身处乱世,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感慨。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乱的厌恶和期望和平的愿望。七、(23-24九年级上·甘肃庆阳·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甲】月夜忆舍弟杜

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乙】月夜杜

甫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②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③,双照泪痕干。【注释】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人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未解:尚不懂得。③虚幌:透光的帷幔。15.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小文:月以朦胧、感伤、皎洁等独特的内涵,颇受诗人们的喜爱。月作为诗歌中的一个意象自古有之,尤其是唐代,月的内涵更加丰富。在诗歌发展至高潮的唐代,关于明月这一意象的创作开始了大爆发。诗人们除了描绘、歌颂明月本身的自然之美,还借它来思考历史,感慨人生,抒写心志,探寻哲理,题材得到空前开拓。但其中最主流的,仍然是借明月来抒发情怀。小逸:是的,【甲】诗就是一首这样的诗歌。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杜甫在边塞秋夜,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自然倍感凄凉。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却觉得“月是故乡明”,①之情油然而生。小文:其实,杜甫还写过一首关于月夜的诗——【乙】诗。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白水,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杜甫便只身一人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扩张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他望月感怀,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小逸:的确,这首诗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但是两首诗表达的方法不同:【乙】诗主要运用了②,借助妻子的担忧焦虑,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甲】诗则是③。小文:赞同。另外,【甲】诗还表达了④的情感。【答案】思乡怀亲想象在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融情于景)忧国伤时【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①“月是故乡明”意思是: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啊。这句诗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②结合【乙】诗“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可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想像远在鄜州的妻子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情景,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牵挂之情。这种从对方的角度设想的表达手法是想像。③【甲】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首联以边塞秋天的所见所闻,突出了环境的荒凉不堪和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在写景中点明时令,又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这两联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④【甲】诗“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意思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八、(2023·湖南益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甲】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乙】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①断人行②,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注释】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②断人行:禁止人行走。③况乃:何况,况且。1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诗都是唐代五言律诗,偶数句押韵,颔联与颈联皆为对偶句。B.【甲】【乙】两诗分别写到了“归雁”和“雁声”,由此可知都是写秋季景色。C.两诗中的“书”都指家书、书信;两诗中的“达”都有“送达、到达”的意思。D.【甲】诗流露出淡淡的思乡愁绪,【乙】诗除思念亲人,还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17.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你说说该联妙在何处。【答案】16.B17.示例: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用“生”“入”把“日”与“春”赋予了人的情态,海日驱尽黑暗,江春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解析】1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B.根据甲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知,本诗所写是江上的初春景色。故选B。1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在本联中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九、(23-24九年级上·陕西渭南·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8.《水调歌头》这首词从不同角度写了“月”的特点。“明月几时有”从时间长度写月亘古长悬;“”一句不仅从空间距离直接写月距人甚远,也明确表现了月带给人的身体感受;“月有阴晴圆缺”一句则写月的,富有哲理意味。19.两首诗词都以“月”为主要意象,但所抒发的情感有所差异。请分析两首诗词在情感上的不同。【答案】18.高处不胜寒明暗形态变化19.《水调歌头》表达词人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态度。《月夜忆舍弟》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解析】1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⑴“高处”从空间上写出了作者“恐琼楼玉宇”,“不胜寒”从月带给人的感觉上写出了月的清冷,给人以寒冷之感。故空一填:高处不胜寒;⑵“月有阴晴圆缺”中“阴晴”写出了月的明暗变化,阴则暗,明则晴;“圆缺”写出了月的形态变化,月初月末则缺,月中则满。故空二填:明暗形态变化。19.本题考查诗词的情感主旨。回答此题要注意结合“月”这个意象进行分析,必要时还要联系诗词的写作背景。【甲】《水调歌头》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但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是指词人对朝廷还有所留恋。词人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体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下片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诗人用美好的月亮为结,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乐观旷达态度。因此,在《水调歌头》中,词人既表达了自己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态度;【乙】《月夜忆舍弟》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亲人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尾联深化主题,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因此,《月夜忆舍弟》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综上回答即可。十、(23-24九年级上·甘肃天水·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斛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20.两诗在体裁上都是,刘诗题材是。2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刘长卿途经长沙贾谊故居,触发困烈共鸣,开篇即用“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B.诗人韩愈委婉表达忧国忧民,想替皇帝除弊的忠君报国之志,没有忏悔,没有屈服。C.“湘水无情”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诗人将自己同贾谊、屈原联系在了一起。D.诗人韩愈把侄孙探望的用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实则是凄楚沉痛地以死明志。22.刘诗“日斜时”和韩诗“夕”都指向傍晚,请简要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答案】20.七律(或律诗或七言律诗)怀古咏史诗21.B22.刘诗“日斜时”渲染萧条冷落的氛围,衬托出因迁谪而惆怅伤感的心情;韩诗用“夕”与“朝”对比,强调时间之短,反衬获罪之快。【解析】2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理解诗歌主旨。①空:两首古诗都是八句,每一句都是七个字,第四句和第六句押韵,因此可判断为七言律诗;②空:《长沙过贾谊宅》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因此它的题材属于怀古咏史诗。21.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B.诗人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意思是: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由此可知诗人是直接表达出忧国忧民,想替皇帝除弊的忠君报国之志,没有忏悔,没有屈服。选项“委婉”有误;故选B。22.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阅读。刘诗中从“秋草”“寒林”这两意象来看,渲染出古宅衰草连天、树木阴冷的萧条冷落之景,而“日斜”描写夕阳斜照,既无生机也无温度,同“秋草”“寒林”构成一派萧条冷落的气氛,与上句“楚客悲”相照应,表现因迁谪而惆怅伤感的心情。韩诗从“朝奏”可知诗人是早上上奏折,而下句“夕贬”表明傍晚便被贬谪,“夕”与“朝”形成鲜明对比,强调时间之短,反衬诗人获罪速度之快。十一、(23-24九年级上·湖南怀化·期末)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①三年谪宦②此栖迟③,万古惟留楚客④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⑥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⑥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释】①唐代宗大历八年,刘长卿被贬,迁谪经过长沙凭吊贾谊时作此诗。②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③栖迟:停留,居留。④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⑤汉文:指汉文帝刘恒。⑥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2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才调更无伦”,“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B.刘诗颔联的意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C.“有道”的汉文帝恩犹薄,昏聩无能的楚怀王就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这里借用贾谊《吊屈原赋》的典故。D.刘诗尾联“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无罪,为何放逐天涯?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24.这两首诗都采用了什么手法?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23.C24.借古讽今;被贬谪的悲凉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解析】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意为:汉文帝为何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这里借用贾谊《吊屈原赋》的典故,“有道”的汉文帝恩犹薄,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就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故选C。2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贾生》抒发了诗人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长沙过贾谊宅》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据此可知,两诗都运用借古讽今的写法,抒发诗人被贬谪的凄凉苦闷以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十二、(2024·福建泉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早过大通驿①清•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清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25.请发挥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首联呈现的画面。26.本诗和《商山早行》都描绘了清晨所见之景,但抒发情感却不相同。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答案】25.示例:早晨的浓雾刚刚散去,东边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神秘。26.《商山早行》写梦中之境,表达了游子羁旅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本诗表达了诗人的闲逸情怀和对江南山水的赞美与眷恋之情。【解析】25.本题考查意象理解。首联“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意思是早晨的浓雾刚刚散去,东边的太阳还没有升起。本句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大通驿的清晨浓雾刚刚消散使,周围都是一片朦胧神秘的情景。2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的意思是,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叮当的车马铃声。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诗歌“征铎”来表现晨起动身的响声,以动衬静,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悲故乡”体现游子在外的悲苦心情,表达其思念故乡之情。“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的意思是,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诗中借描写故乡凫雁自得其乐来反衬自己离家日远,在山路上奔波。表现羁旅他乡的孤寂之情。《早过大通驿》:“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清九子山”的意思是,远处有市(大通驿),只能在翠色含烟中辨之;舟行江中,不辨江流弯曲,看到红树的位置变易,才悟到江流又转了弯。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视野开阔而又烟水空灵的秋江行旅图,诗人自己也身在画图中了,为眼前的美景而陶醉,表现诗人欣赏美景悠然自在之情;“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的意思是,即便是荆关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诗人用自然美类比艺术美,以虚景衬实景,用艺术美来烘托自然美。虚实相生,画中有景,表达诗人对江南山水的赞美与眷恋之情。根据以上分析组织答案即可。十三、(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下面是活动组搜集的“在漂泊路上”的唐诗,请完成下面小题。【甲】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乙】暮过山村[唐]贾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终未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27.两诗都写了行人赶路的场景。【甲】诗颔联中的鸡声扣住了诗题中的“(1)”字,【乙】诗颔联中“(2)”这一意象点明了赶路时间是在傍晚。28.两诗都写到了“月”。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月”这一意象中蕴含的共同情感。【答案】27.早落日28.“鸡声茅店月”点出赶路时间之早、天气之寒,“初月终未夕”点出天色渐暗、赶路时间之长,“月”中蕴含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对家的思念。【解析】2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思是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意思是怪禽从野上传来声声鸣叫,昏惨的落日惊恐过路的行人。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由意象“落日”可知,点明了赶路的时间是在傍晚。28.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把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这两句将旅人的早行之景、天气之寒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初月终未夕,边烽不过秦。”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安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点明了天色渐晚、赶路时间之长。二者的“月”字中都蕴含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十四、(2024·湖北·一模)阅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积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乙】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①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③。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④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⑤。【注释】①宋之问:唐代诗人,其诗是其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②阳月:阴历十月。③至此回:传说中冬季大雁南飞,至秦岭而返,故有雁飞不过岭南的传说。④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⑤陇头梅:岭上的梅花。29.【甲】诗的颔联脍炙人口,是历来传诵的佳句,请你简要赏析这两句。30.【甲】【乙】两诗在写景抒情上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及其好处。【答案】29.示例一:从视觉、听觉角度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体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视听结合,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示例二: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了出来: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简洁而又全面地描摹出旅途见闻,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30.甲乙两诗在写景抒情上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甲诗实写早行之景,虚写梦回故乡所见,虚实结合,拓展了诗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乙实写旅途见闻,虚写望乡所见,虚实结合。拓展了诗的意境,使怀乡之情更缠绵婉转,感人肺腑。【解析】2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示例: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写的是鸡鸣之声从月色朦胧下的茅屋小店里响起,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木板桥的白霜上。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烘托了思乡之情,既写出了早行所见的景,也表现了旅客征途的苦,还有那莫可名状的愁,实在销人魂魄。30.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商山早行》中“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槲叶落山路,积花明驿墙”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艳、旭日将升的动人景象。可知,全诗前面实写早行所见,最后虚写梦中所见,作者由实入虚,虚实相生,相得益彰,“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题大庾岭北驿》开头以比兴入手,写望雁思乡,再写岭南境恶,更衬怀乡情切。最后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意思是说: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十五、(2024·广西河池·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1.下列关于《黄鹤楼》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既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又大大丰富了诗歌内容。B.前四句中连用三个“黄鹤”,使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重复用词是格律之大忌,本诗读来有滞碍感。C.颈联境界阔大,色彩鲜明。阳光照耀下的汉阳平野中,树木葱翠,清晰可辨;鹦鹉洲上,芳草茂盛,生机勃勃。D.这首诗本身具有美学意蕴,集中体现在: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二是气象恢弘、色彩缤纷的绘画美。32.《黄鹤楼》的尾联和《咸阳城东楼》的首联都出现“愁”字,这两联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有何异同?附诗:咸阳城东楼许浑【唐】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答案】31.B32.同:都借景抒情,都抒发了思乡之愁绪。异:意象不同,《黄鹤楼》中作者因夕阳西下,烟波飘渺而引发了乡愁;《咸阳城东楼》中烟迷蒹葭、雾锁杨柳的景致颇似江中的小洲,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愁绪。【解析】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有误,首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描绘了黄鹤载着古人已经远去的景象,这里的“黄鹤”象征着过去的时光和已逝的历史。接着,第二句“此地空余黄鹤楼”,这里的“黄鹤”则更多地指向黄鹤楼这一具体的地点,暗示着尽管过去的时光已经消失,但黄鹤楼依然存在,成为了历史的见证。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这里的“黄鹤”再次象征着已逝的时光和历史,强调了这些都无法再次回归的现实。虽然在这四句诗中,“黄鹤”一词被重复使用了三次,但是这并没有违反格律的原则,也没有造成滞碍感。相反,这种重复用法恰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具有感染力和韵律感。故选B。3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相同点:情感表达相似,都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思乡之情。不同点:选取的意象不同。崔颢的《黄鹤楼》中,巧妙地通过黄鹤和夕阳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淡淡的乡愁。夕阳西下,黄鹤已去,烟波浩渺,这种景色无疑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蒹葭和杨柳作为常见的自然元素,被用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在这里,它们与烟雾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朦胧而梦幻的氛围,使得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十六、(23-24九年级上·福建厦门·阶段练习)完成下面小题。【甲】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乙】姑苏怀古①许浑宫馆余基②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凫鹭占浅莎③。吴岫④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可怜国破忠臣⑤死,日日东流生白波。【注】①姑苏,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造享乐之处。越国攻吴,吴太子友战败而焚之。后人常借吟咏姑苏台来抒发对吴越争霸历史的感喟。②宫馆余基:指姑苏陈迹。③凫,野鸭。鹥(yī):古书上指鸥。莎,多年生草本植物。④吴岫(xiù):吴山。⑤忠臣:指伍子胥。33.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阳城东楼》尾联是间接抒情,《姑苏怀古》尾联是直接抒情。B.甲诗尾联对行人叮嘱,劝告友人不要沉溺往事,不必感慨历史的沧桑变化,要学东流的渭水,顺其自然。C.乙诗中“争”和“占”描绘出麋鹿在争食新草,水鸟各据莎草,筑巢栖息的情景,写出了荒台空苑的荒芜败落,流露出对历史变迁、国家兴衰的感慨。D.甲诗中“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今昔对比,分析了沧桑的世事,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抒发了作者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和深刻思考。34.南宋《桐江诗话》记载:“许浑集中佳句甚多,然多用‘水’字,故国初人士云‘许浑千首湿’是也。”《姑苏怀古》颈联和《咸阳城东楼》颔联都有与“水”有关的内容,这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其妙处。【答案】33.B34.吴岫雨来、楚江风急,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方面写了眼前风雨交加的实景,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另一方面也象征着风雨飘摇的晚唐现状,体现了诗人对时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意思相近即可)【解析】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甲诗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意思是: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这两句诗,融情于景。诗人劝诫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伤感之情。而非“劝告友人不要沉溺往事,不必感慨历史的沧桑变化,要学东流的渭水,顺其自然”;故选B。34.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理解。【乙】文颈联“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意思是:山雨将至时,登台凭槛,一切都那么凄凉,楚江上面在风雨中的远帆更是让人心下情绪低落。“吴岫雨来”、“楚江风急”看似实写眼中景色,然而从“吴”、“楚”字面,可以引发历史联想,惊风飘絮,雨打浮萍既为国破家亡象征意象,亦可被认为其意味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唐政治现状,似此似彼,亦此亦彼,彼此难分。“虚槛冷”是山雨将至时,诗人登台凭槛的思绪,是眼前天气变化造成的,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同时它又是诗人怀古而产生的,对时局和个人前途的寒颤情绪,体现了诗人对时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甲】文“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意思是: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这一联是写景,同时也是写情,乡愁国愁一并涌上心头。面对晚唐“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现状,作者充满了忧虑。因此与《姑苏怀古》颈联“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有异曲同工之妙。十七、(23-24九年级上·河北邯郸·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甲]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乙]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35.(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两个“难”字意蕴丰富,写出诗人与爱人之间的相见之难,离别之苦。B.乙诗首联真实描绘了面临战争威胁的边城景象,烘托出战争气氛。C.甲诗颈联、乙诗颔联均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融入情感,传达出诗人的深切思念。D.两首诗的尾联抒情方式不同,前者借助典故抒情,后者直接抒写对亲人的思念。(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答案】(1)C(2)运用双关、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后常用来赞美为国为民尽心竭力的奉献精神。【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甲诗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意思是: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夜里不寐独自吟诗,感到冷月侵人、十分寒冷。写的是人的行为,不属于景物描写,因此“均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融入情感”有误。故选C。(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意思是: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蜡炬:蜡烛。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诗人用两个比喻表现了眷恋的缠绵和痛苦的煎熬,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后世常用此句形容一个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八、(2024·河南郑州·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6.上面两首诗都写到了“东风”,但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无题》通过描写“东风”的无力,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痛,相思之苦;《赤壁》作者借“东风“暗指成功机遇,曲折的反映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诗中“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离别之痛,相思之苦。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一火烧赤壁。“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作者借“东风”暗指成功机遇,曲折地反映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23-24九年级上·山西晋中·期末)为扩大中华诗画的影响,学校文学社组织“书画共茗——散文笔法写诗情画意”创意改编活动。37.请你从下面两幅作品中选择一幅,将配诗改写为散文。写作提示:①要与原诗画的主题和意境保持一致;②合理想象和联想;③不少于80字。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诗句: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答案】答案示例一:晨起早行,残月还高高地挂在天上。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鸣,板桥的清霜留下数不清的足迹,早行的人已经远去。槲叶落满山路,枳花沿着驿站的墙壁蜿蜒地爬上来。一瞬间,山野情趣冲淡羁旅的辛苦,思乡之情涌上心头。答案示例二:已是四月的春日,绿树环绕着小村庄,梢头渐渐欲垂的杨柳,已褪去干枯,走近池塘,池水渐涨,鱼儿欢跃其中。几缕春风拂过脸颊,暖上心头。在田园间,百花争妍斗艳,竞相开放,春光无限美好。【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拓展运用。根据诗歌内容,合理进行改写即可。注意要与原诗画的主题和意境保持一致。甲诗大意: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乙诗大意:绿树环绕着村庄,春水满池塘,迎着暖暖春风,安闲自在地来回漫步着。小小的院子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示例:第二首:春光正好,我在温暖和煦的春风里漫步徐行,行不多时,就见到了一处村庄,只见层层绿树环绕着村庄,池塘里的水刚刚解冻,在阳光下荡漾着粼粼的微波,逗弄着岸边垂柳的影子。我的目光忽然被眼前一所色彩缤纷、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不知不觉停住了脚步,园子不大,桃花正红,李花正白,油菜花却是一片灿烂的金黄。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二十、(23-24九年级上·浙江杭州·期末)新诗与古诗有许多相通的地方。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艾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zhànlì(

)它的最后的时间。看!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五日行香子[宋]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1)《当黎明穿上了白衣》“zhànlì”一处,你认为原诗使用的词语是“颤栗”还是“站立”?请说明理由。(2)诗歌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根据提示将下表补充完整。角度赏析《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行香子》丰富的色彩用“紫蓝”“青灰”“绿”“微黄”等词语写出了原野晨景的清新美丽富有生机。①巧妙的修辞②“小园几许,收尽春光”兼有拟人和夸张手法,似乎小小的园子将天下的春光都聚集到一起来了,极写小园春景之美,春景之丰富。和谐的韵律句末的“间”“原”“烟”“鲜”等字押同一韵脚“an”,杂在错落的诗行中,使音韵和谐流转。③诗歌还可以从意象、分行、陌生化语言等角度进行赏析,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当黎明穿上了白衣》。④【答案】38.(1)示例:颤栗。从意象上看,黎明象征光明和新的力量,微黄的灯光象征昏暗的过去、旧事物;“微黄的灯光”在瑟瑟发抖中逐渐走向消亡,非常形象。(2)①用“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等词语描写出田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