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1.(6分)班级正在开展“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在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和为贵出自《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以和为最重要,以和xié为目标。依据古人解释,结合当今实际,和为贵的要义大致可以概括为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恪尽职守,不好高wù远,亦不推诿塞责。从当今现实需要来看,“和为贵”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如何做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这是值得每个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1)请你依次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每空1分,共4分)精髓①和xié②恪③尽职守好高wù④远(2)文段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2.(每空1分,共8分)下面是“和合文化”探究小组的成果,请你补全。“和”是人内心的宁静平和。苏轼漫步在沙湖道中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①,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是那年刘禹锡在洛阳和友人“②,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乐观豁达;“和”是人们对“与民同乐”思想的向往和追求。滁州百姓无论老幼,纷纷来山中游玩“③,④”(《醉翁亭记》)这些幸福和谐、老少同乐的美好场景是人们共同的渴望;“和”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茫茫天宇下,西湖雪后水天一色“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在这里,张岱对故国的怀念与自然美景相融无隙;秋日里,范仲淹感到西北边疆秋景与众不同,大雁飞去毫无逗留之意“⑥,⑦。”(《渔家傲•秋思》)春日至,秦观在田园中闲游,看到绿树环绕,水满池塘,感受风儿催人行的烂漫春光“树绕村庄,⑧。”(《行香子》)内心的喜悦之情和醉人的春光完美融合。3.(4分)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我们身边会看到不少极富感召力的宣传标语和名言警句。下列标语和名言中你最喜欢哪一条?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说明理由。①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③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我选第,理由:。4.(4分)班级准备开展一次“以和为贵”的演讲比赛,请你结合“六尺巷”的故事为演讲稿写一段开头,100字左右。【参考资料】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二、现代文阅读理解(共27分)5.(16分)文学类文本。河的第三条岸(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ㅤㅤ①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据我认识的几个可以信赖的人说,他从小就这样。在我的印象中,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ㅤㅤ②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订购了一条船。ㅤㅤ③他对船要求很严格:小船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要恰好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突然间是想去做渔夫或猎人吗?父亲什么也没说。ㅤㅤ④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经,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ㅤㅤ⑤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出高兴或别的什么神情,他只是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只是脸色苍白,紧咬着嘴唇,从头到尾她只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待在外面,永远别回来。”ㅤㅤ⑥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跟他一起出去。我怕母亲发怒,但又实在想跟着父亲。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ㅤㅤ⑦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便伏在灌木丛后,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船的影子像一条鳄鱼,静静地从水上划过。ㅤㅤ⑧父亲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去漂来。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亲戚、朋友和邻居议论纷纷。ㅤㅤ⑨河上经过的行人和住在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弃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浮。母亲和别的亲戚们一致以为他藏在船上的食物很快就会吃光,那时他就会离开大河,到别的地方去(这样至少可以少丢一点脸),或者会感到后悔而回到家中。ㅤㅤ⑩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许多不曾流露的情感。ㅤㅤ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命在废弃和空寂中流逝,父亲却一点都不在意。他从不踏上泥土、草地、小岛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甚至没有划燃过一根火柴,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么样?不停地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每到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ㅤㅤ⑫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ㅤㅤ⑬后来,姐姐和丈夫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时代在不知不觉中变迁。母亲最后也走了,她老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过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备父亲。ㅤㅤ⑭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ㅤㅤ⑮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处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一个模糊的身影坐在船的后部。我朝他喊了好几次。我尽可能大声喊出我急切想说的话:“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我会代替你。就在现在,如果你愿意的话。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ㅤㅤ⑯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颤栗起来。因为他举起他的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但我不能……我害怕极了,毛发直竖,发疯地跑开了,逃掉了。因为他像是另外一个世界来的人。ㅤㅤ⑰极度恐惧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ㅤㅤ⑱从此我还是一个男人吗?我不该这样。但明白这一点又太迟了。我不得不在内心广漠无际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长了。当我死的时候,我要别人把我装在一只小船里,顺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有删减)(1)小说围绕“父亲与船”展开叙述,请据此梳理情节,完成下面填空。(3分)父亲订购船→①→②→父亲划船返回→③(2)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3)矛盾是小说的灵魂。请结合文本内容,仿照示例,完成下列探究任务。(5分)人物矛盾呈现(用原文语句填写)矛盾意义父亲A.“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B.“父亲什么也没说”;“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父亲上了船,划远了”;“父亲没有回来”父亲在众人眼中的形象与他的所作所为矛盾,这说明父亲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有着不为人知的追求。母亲A.“只是脸色苍白,紧咬着嘴唇,从头到尾她只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待在外面,永远别回来。’”B.①“”②我A.③“”B.“我害怕极了,毛发直竖,发疯地跑开了,逃掉了。”④探究意义通过对上述三组矛盾的探究,我发现矛盾设置在小说中有如下作用:⑤(4)在现实世界中“河的第三条岸”并不存在,有人认为它象征着父亲对人生的另一种选择,即对未知、自由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也象征着人终将走向孤独的命运。请结合小说内容,从下列关键词中任选一个,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4分)关键词一:庸常生活的反叛者关键词二:命运的轮回——孤独我选关键词:6.(11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清正家风福泽长①“祸福无门,惟人自招”,短短八字,道尽世间万象如何只招福,不招祸,使家运恒久,福祚绵长?那就是定家规,作家训,正家风。②战国时期有一位杰出的母亲,明理达义,训子拒贿,受到齐宣王的高度赞赏。原来,他就是田稷的母亲。田稷担任相国要职时,接受了下官的重金贿赂,将其拿回家孝敬母亲田母不解,“你担任相国已有三年,但俸禄从未有过这么多,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钱的?”田稷如实回答,田母听后非常生气,训斥儿子为官之人应答昂修身洁行,不得不该得的东西;光明磊落,不做诈伪的事;不符合道义的事情,不在心中谋划;不合理的利益,绝不收取一分一毫。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田母看来,臣子不忠,如同儿子不孝。不忠不孝,还有比这更严重的事情吗?田母的一番说教,让田稷羞愧难当,当即退还了财务,并主动向齐宣王坦白了自己的受贿之罪。宣王听了这事之后,非常欣赏田稷母亲的大义,也免除了田稷的罪过。此后,田稷始终恪守母训,清廉为官、克己奉公,兢兢业业、光明磊落,辅佐齐国实现了百姓乐业、国运昌盛。③身教从来重于言教,因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乃千古不易之理,欲使家风清正,传之久远,必须给后人树立足以为范,可以终身师之的道德标杆。晚清名臣曾国藩,入仕伊始便立下誓言,坚守清廉,一生恪守勤俭。他不只严于律己,对家风家教也是格外重视,“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但是,人本质上都有好逸恶劳的消极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而这样终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反倒能因穷而图变,而奋发。曾国藩要求子弟们“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目的就是“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既是后辈的珍惜福分之道,也是或许有一番作为的必由之路。④“欲治其国,先齐其家”。一个人要想治理好国家,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田稷之母当头棒喝,曾国藩以身立范……古人之所以如此做,就是要用清正廉洁的家风,确保后世子孙为官从政不堕下流、不招灾祸。清以传家、廉以治家,从而使家族树大根深、枝繁叶茂,这也是智慧先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作者:马军。有删改)【文本二】①中华民族何以屹立不倒,延绵至今?有人说是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依笔者之见,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清廉家风环环相扣,图为家是国的微缩,国是家的放大。周公的《诚伯禽书》终是让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淳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唐太宗的《诫皇属》警示后代:“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贞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一任领导人树立榜样,传承清廉家风,就会充满正气之风。因为清廉之风,中华民族绵延至今;因为清廉之风,中国人民永垂不朽;因为清廉之风,新青年坚定不移,从容自信地追逐着我们更高的目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个文本开篇都用设问句提出中心论点,引发读者思考,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B.两个文本在论证观点时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的事例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C.文本一第②段详细叙述田母教子的故事,增强了可读性、趣味性,也更易于读者信服。D.文本一第④段中加点的“一定”太绝对了,与议论文语言讲求准确严密的特点不相符。(2)文本一第③段是如何展开说理的?请简要分析。(4分)(3)小语认为文本一和文本二的重点都是论述好家风的重要性,因此下面链接材料放在哪个文本里都比较合适。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4分)【链接材料】苏东坡送长子苏迈一铭文:“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迈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史载其“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三、古诗文阅读(共17分)7.(12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道光十八年,鸿胪寺①卿黄爵滋②请禁鸦片烟。则徐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宣宗深韪之,授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檄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驱逐趸③船,呈出烟土二万余箱,亲莅虎门验收,焚于海滨,四十余日始尽。道光二十四年,(林则徐)新疆兴治屯田。周历南八城,濬④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余顷,请给回民耕种,改屯兵为操防。(选自《清史稿•林则徐传》)注:①鸿胪寺:古代官署。②黄爵滋:清代官吏,倡导禁烟的先驱之一。③趸(dǔn):整批地购入。④濬:疏通,挖深。(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A沙鸥翔集词语推断法:鸾翔凤集aB宣宗深韪之查阅词典法:①是;对②善;③美好;④罪b(填序号)C四十余日始尽语境推断法c(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甲】文中作者在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结合选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3分)(4)范仲淹的精神在历史上有着深刻的影响,请结合【乙】文分析范仲淹的精神是如何在林则徐身上得到体现的?(4分)8.(5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2分)(2)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请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3分)四、整本书阅读,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共4分)9.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请结合《艾青诗选》中的具体篇目(不少于两首),分析其是如何体现家国情怀的。10.《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比如鲁智深“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①,无论“粗卤”还是“精细”都与他的侠义精神有关;又如林冲“熬得住”“做得彻”②,无论“熬得住”还是“做得彻”都是为了在乱世中安身立命。请从以上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对以上人物评价的理解。(100字左右)注:①②均为金圣叹批语。五、作文,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共50分)11.班级开展“做奋发前进的少年”主题学习活动,请你从下面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1)活动开始前,班主任在黑板上留下了两个问题:什么激励你一直前进?它为什么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请你以“你是我前行的动力”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录你的故事。ㅤㅤ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活动上,老师分享了几条名人名言,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讨论,写写做奋发前进的少年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ㅤㅤ征服自我的人是最了不起的胜利者。——比彻ㅤㅤ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高尔基ㅤㅤ自律即自由。——康德ㅤㅤ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认识。ㅤㅤ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1.(6分)班级正在开展“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在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和为贵出自《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以和为最重要,以和xié为目标。依据古人解释,结合当今实际,和为贵的要义大致可以概括为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恪尽职守,不好高wù远,亦不推诿塞责。从当今现实需要来看,“和为贵”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如何做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这是值得每个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1)请你依次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精髓①suǐ和xié②谐恪③kè尽职守好高wù④骛远(2)文段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病句辨析及修改能力。【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多音字的读音。①“精髓”的“髓”应读“suǐ”,②“和xié”应写作“和谐”,③“恪尽职守”的“恪”应读“kè”,④“好高wù远”应写作“好高骛远”。(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划线句病因是句式杂糅,可删掉“值得”或“都应该”。改为“如何做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或“如何做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答案:(1)①suǐ②谐③kè④骛(2)可删掉“值得”或“都应该”。改为“如何做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或“如何做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点评】解答病句辨析及修改类题目,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2.(8分)下面是“和合文化”探究小组的成果,请你补全。“和”是人内心的宁静平和。苏轼漫步在沙湖道中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①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是那年刘禹锡在洛阳和友人“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乐观豁达;“和”是人们对“与民同乐”思想的向往和追求。滁州百姓无论老幼,纷纷来山中游玩“③伛偻提携,④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这些幸福和谐、老少同乐的美好场景是人们共同的渴望;“和”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茫茫天宇下,西湖雪后水天一色“⑤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在这里,张岱对故国的怀念与自然美景相融无隙;秋日里,范仲淹感到西北边疆秋景与众不同,大雁飞去毫无逗留之意“⑥塞下秋来风景异,⑦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春日至,秦观在田园中闲游,看到绿树环绕,水满池塘,感受风儿催人行的烂漫春光“树绕村庄,⑧水满陂塘。”(《行香子》)内心的喜悦之情和醉人的春光完美融合。【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解答】答案:①回首向来萧瑟处(易错字:瑟)②沉舟侧畔千帆过(易错字:畔)③伛偻提携(易错字:偻)④往来而不绝者⑤雾凇沆砀(易错字:凇、砀)⑥塞下秋来风景异⑦衡阳雁去无留意(易错字:雁)⑧水满陂塘(易错字:塘)【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3.(4分)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我们身边会看到不少极富感召力的宣传标语和名言警句。下列标语和名言中你最喜欢哪一条?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说明理由。①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③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我选第②,理由:从内容上看,前后两句强调“容”“和”的重要性,说明两者对于人的“心境”和“万事”的作用,非常贴切地阐述了“和”思想的意义;句式上运用对偶的手法,整齐对称,有很强的韵律美。【分析】本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能力。说明喜欢某一条名句的理由,按照提示,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阐明原因。内容就是名句的内涵,形式就是名句的表达特点。示例:①,这句话强调了和谐是可贵和重要的,也告诉我们,“和”“善”“诚”三者的关系,即和谐是最高目标,需要人们以善为本,以诚为先。这句话,采用排比的手法,句子简短,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易理解。【解答】答案:示例一:②,从内容上看,前后两句强调“容”“和”的重要性,说明两者对于人的“心境”和“万事”的作用,非常贴切地阐述了“和”思想的意义;句式上运用对偶的手法,整齐对称,有很强的韵律美。示例二:③,这句话强调了人际关系在个人成功中的重要性。成功应该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点评】好的标语要求字数适中,表达规范,内容积极,句式整齐,修辞鲜明,用语通俗,紧扣主题。4.(4分)班级准备开展一次“以和为贵”的演讲比赛,请你结合“六尺巷”的故事为演讲稿写一段开头,100字左右。【参考资料】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分析】本题考查演讲稿拟写的能力。【解答】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分析,最后深化主题,注意多用断句,能够调动听众的情绪,给听众深刻印象。本题要求只写出开头,结合“六尺巷”的故事。答案:示例:大家好!中国是自古以来的礼仪之邦,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其“礼”就在于一个“和”字,“六尺巷”的故事让我们为张英点赞。俗话说“和为贵”,这里的“和”是讲团结,讲谅解,讲安定。“和”是能够带来温暖的春风,能让人彼此释怀,能让人心灵亲近,能让生活更加美好,充满欢乐。【点评】注意演讲稿的格式。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构成。二、现代文阅读理解(共27分)5.(16分)文学类文本。河的第三条岸(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ㅤㅤ①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据我认识的几个可以信赖的人说,他从小就这样。在我的印象中,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ㅤㅤ②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订购了一条船。ㅤㅤ③他对船要求很严格:小船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要恰好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突然间是想去做渔夫或猎人吗?父亲什么也没说。ㅤㅤ④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经,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ㅤㅤ⑤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出高兴或别的什么神情,他只是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只是脸色苍白,紧咬着嘴唇,从头到尾她只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待在外面,永远别回来。”ㅤㅤ⑥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跟他一起出去。我怕母亲发怒,但又实在想跟着父亲。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ㅤㅤ⑦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便伏在灌木丛后,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船的影子像一条鳄鱼,静静地从水上划过。ㅤㅤ⑧父亲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去漂来。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亲戚、朋友和邻居议论纷纷。ㅤㅤ⑨河上经过的行人和住在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弃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浮。母亲和别的亲戚们一致以为他藏在船上的食物很快就会吃光,那时他就会离开大河,到别的地方去(这样至少可以少丢一点脸),或者会感到后悔而回到家中。ㅤㅤ⑩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许多不曾流露的情感。ㅤㅤ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命在废弃和空寂中流逝,父亲却一点都不在意。他从不踏上泥土、草地、小岛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甚至没有划燃过一根火柴,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么样?不停地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每到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ㅤㅤ⑫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ㅤㅤ⑬后来,姐姐和丈夫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时代在不知不觉中变迁。母亲最后也走了,她老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过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备父亲。ㅤㅤ⑭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ㅤㅤ⑮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处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一个模糊的身影坐在船的后部。我朝他喊了好几次。我尽可能大声喊出我急切想说的话:“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我会代替你。就在现在,如果你愿意的话。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ㅤㅤ⑯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颤栗起来。因为他举起他的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但我不能……我害怕极了,毛发直竖,发疯地跑开了,逃掉了。因为他像是另外一个世界来的人。ㅤㅤ⑰极度恐惧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ㅤㅤ⑱从此我还是一个男人吗?我不该这样。但明白这一点又太迟了。我不得不在内心广漠无际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长了。当我死的时候,我要别人把我装在一只小船里,顺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有删减)(1)小说围绕“父亲与船”展开叙述,请据此梳理情节,完成下面填空。父亲订购船→①父亲上船离开/划远了→②父亲船上漂浮/漂流→父亲划船返回→③父亲和船一起消失(2)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矛盾是小说的灵魂。请结合文本内容,仿照示例,完成下列探究任务。人物矛盾呈现(用原文语句填写)矛盾意义父亲A.“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B.“父亲什么也没说”;“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父亲上了船,划远了”;“父亲没有回来”父亲在众人眼中的形象与他的所作所为矛盾,这说明父亲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有着不为人知的追求。母亲A.“只是脸色苍白,紧咬着嘴唇,从头到尾她只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待在外面,永远别回来。’”B.①““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②母亲不理解、不支持丈夫的做法,但依然默默关心着他。我A.③““回来吧,我会代替你。就在现在,如果你愿意的话。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B.“我害怕极了,毛发直竖,发疯地跑开了,逃掉了。”④“我”关心、支持父亲的追求,但实际上“我”并不理解父亲的追求。探究意义通过对上述三组矛盾的探究,我发现矛盾设置在小说中有如下作用:⑤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在现实世界中“河的第三条岸”并不存在,有人认为它象征着父亲对人生的另一种选择,即对未知、自由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也象征着人终将走向孤独的命运。请结合小说内容,从下列关键词中任选一个,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关键词一:庸常生活的反叛者关键词二:命运的轮回——孤独我选关键词庸常生活的反叛者。:“尽职、本分、坦白”的父亲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毅然抽身于庸常的生活,抛开所有的家庭责任,自我放逐于附近的大河上,独自承受一切生命的悲欢苦乐。小说通过父亲的追求表达了人们内心希望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由纯粹生活的渴望。【分析】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讲述了父亲离家漂泊在河上的经历,写出母亲不理解、不支持丈夫的做法,但依然默默关心着他,表现了父亲有着不为人知的独特的追求。【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父亲上了船,划远了”,①概括为:父亲上船离开/划远了;结合“他像一条弃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浮”,②概括为:父亲船上漂浮/漂流;结合“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③概括为:父亲和船一起消失。(2)本题考查人称作用分析。采用第一人称“我”,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更直接地讲述了父亲离家漂泊在河上的经历,写出母亲不理解、不支持丈夫的做法,但依然默默关心着他,让读者感受情节的起伏;“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能,表现了父亲有着不为人知的独特的追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结合“从此我还是一个男人吗?我不该这样。但明白这一点又太迟了。我不得不在内心广漠无际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长了。当我死的时候,我要别人把我装在一只小船里,顺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分析,“我”内心独白的直接剖析,有助于引发读者对主题的思考。(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①结合“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一句回答即可。②从母亲言行上的矛盾可见她不理解、不支持丈夫的做法,但依然默默关心着他。③结合“回来吧,我会代替你。就在现在,如果你愿意的话。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一句回答即可。④从“我”前后矛盾的表现可见“我”复杂的情感:一直以来“我”关心、支持父亲的追求,但实际上“我”并不理解父亲的追求。⑤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能传递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把握。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示例:关键词:命运的轮回——无尽的孤独。小说结尾,父亲并没有获得“我”真正的理解和支持,而“我”也没有追随父亲的足迹,去寻求灵魂的栖息地——河的第三条岸。父亲是孤独的,而“我”也困在心灵的荒原中,预测自己将迷失河底,孤独地死去。“我”和父亲的命运相似,似乎陷入一种轮回,即灵魂无所依托,最终注定孤独。答案:(1)①父亲上船离开/划远了;②父亲船上漂浮/漂流;③父亲和船一起消失(2)以“我”的角度叙述故事,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更直接地讲述父亲离家漂泊在河上的经历,让读者感受情节的起伏;“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我”内心独白的直接剖析,有助于引发读者对主题的思考。(3)①“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②母亲不理解、不支持丈夫的做法,但依然默默关心着他。③“回来吧,我会代替你。就在现在,如果你愿意的话。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④“我”关心、支持父亲的追求,但实际上“我”并不理解父亲的追求。⑤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示例:关键词:庸常生活的反叛者。“尽职、本分、坦白”的父亲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毅然抽身于庸常的生活,抛开所有的家庭责任,自我放逐于附近的大河上,独自承受一切生命的悲欢苦乐。小说通过父亲的追求表达了人们内心希望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由纯粹生活的渴望。【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6.(11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清正家风福泽长①“祸福无门,惟人自招”,短短八字,道尽世间万象如何只招福,不招祸,使家运恒久,福祚绵长?那就是定家规,作家训,正家风。②战国时期有一位杰出的母亲,明理达义,训子拒贿,受到齐宣王的高度赞赏。原来,他就是田稷的母亲。田稷担任相国要职时,接受了下官的重金贿赂,将其拿回家孝敬母亲田母不解,“你担任相国已有三年,但俸禄从未有过这么多,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钱的?”田稷如实回答,田母听后非常生气,训斥儿子为官之人应答昂修身洁行,不得不该得的东西;光明磊落,不做诈伪的事;不符合道义的事情,不在心中谋划;不合理的利益,绝不收取一分一毫。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田母看来,臣子不忠,如同儿子不孝。不忠不孝,还有比这更严重的事情吗?田母的一番说教,让田稷羞愧难当,当即退还了财务,并主动向齐宣王坦白了自己的受贿之罪。宣王听了这事之后,非常欣赏田稷母亲的大义,也免除了田稷的罪过。此后,田稷始终恪守母训,清廉为官、克己奉公,兢兢业业、光明磊落,辅佐齐国实现了百姓乐业、国运昌盛。③身教从来重于言教,因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乃千古不易之理,欲使家风清正,传之久远,必须给后人树立足以为范,可以终身师之的道德标杆。晚清名臣曾国藩,入仕伊始便立下誓言,坚守清廉,一生恪守勤俭。他不只严于律己,对家风家教也是格外重视,“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但是,人本质上都有好逸恶劳的消极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而这样终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反倒能因穷而图变,而奋发。曾国藩要求子弟们“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目的就是“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既是后辈的珍惜福分之道,也是或许有一番作为的必由之路。④“欲治其国,先齐其家”。一个人要想治理好国家,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田稷之母当头棒喝,曾国藩以身立范……古人之所以如此做,就是要用清正廉洁的家风,确保后世子孙为官从政不堕下流、不招灾祸。清以传家、廉以治家,从而使家族树大根深、枝繁叶茂,这也是智慧先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作者:马军。有删改)【文本二】①中华民族何以屹立不倒,延绵至今?有人说是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依笔者之见,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清廉家风环环相扣,图为家是国的微缩,国是家的放大。周公的《诚伯禽书》终是让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淳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唐太宗的《诫皇属》警示后代:“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贞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一任领导人树立榜样,传承清廉家风,就会充满正气之风。因为清廉之风,中华民族绵延至今;因为清廉之风,中国人民永垂不朽;因为清廉之风,新青年坚定不移,从容自信地追逐着我们更高的目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两个文本开篇都用设问句提出中心论点,引发读者思考,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B.两个文本在论证观点时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的事例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C.文本一第②段详细叙述田母教子的故事,增强了可读性、趣味性,也更易于读者信服。D.文本一第④段中加点的“一定”太绝对了,与议论文语言讲求准确严密的特点不相符。(2)文本一第③段是如何展开说理的?请简要分析。(3)小语认为文本一和文本二的重点都是论述好家风的重要性,因此下面链接材料放在哪个文本里都比较合适。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链接材料】苏东坡送长子苏迈一铭文:“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迈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史载其“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分析】本文是以“家风”为主题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一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第二题考查论证思路,第三题考查补充论据。【解答】(1)ABC.正确;D.有误,文本一第④段中加点的“一定”的表述不绝对。因为第②段和第③段分别举田稷之母和曾国藩的事例已经充分论证了“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重要性。“一定”更多的是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更能突出作者的观点。故选:D。(2)根据文本一第三段“身教从来重于言教,因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乃千古不易之理,欲使家风清正,传之久远,必须给后人树立足以为范,可以终身师之的道德标杆”可知,本段首先直接提出论点:身教重于言教并解释原因;结合“晚清名臣曾国藩,入仕伊始便立下誓言,坚守清廉,一生恪守勤俭。他不只严于律己,对家风家教也是格外重视”分析可知,作者运用举例论证,举曾国藩严于律己,重视家风的例子进一步论述,使论点真实有力;结合“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而这样终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反倒能因穷而图变,而奋发”分析可知,作者在此处运用对比论证,将“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不劳而获”和“一无可恃”不同境况下的子女进行对比,突出节俭家风的重要性;结合“曾国藩要求子弟们”分析可知,最后作者又举曾国藩的例子强调节俭、严于律己等家风的重要性,强调“身教从来重于言教”的论点。(3)链接材料里主要内容为苏轼给儿子一铭文以做家风,其子在铭文内容指引下,终有所成。所以链接材料体现了良好家风的重要性。与文本一清正家风使家运恒久,福祚绵长的论点相契合。同时还是文本一第①段“定家规,作家训,正家风”中“家训”的事例体现,所以放在文本一更合适;文本二虽然也在论述家风的重要性,但根据“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清廉家风环环相扣,图为家是国的微缩,国是家的放大”及周公、唐太宗、习近平等人的话可看出,材料二强调清廉家风对国家的重要性,与链接材料不符。所以放在文本一中更合适。答案:(1)D(2)首先提出本段论点“身教从来重于言教”,并分析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因:接着用曾国藩严于律己,对家风家教格外重视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用“但是”一词引出人本质上都有好逸恶劳的消极一面,并将“蓄积银钱”和“一无可恃”情况下的子女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推进论证:最后再次用曾国藩教育子弟的事例强化论证。(3)我不认同小语的观点。链接材料放在文本一中更合适。虽然两个文本的重点都是论述好家风的重要性,但文本一侧重论述的是好家风对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重要性;文本二侧重论述好家风对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性。链接材料重点讲的是苏迈因谨记父亲苏轼的“家训”而做人风骨卓然,福泽绵长,因而放在文本一中更合适。【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三、古诗文阅读(共17分)7.(12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道光十八年,鸿胪寺①卿黄爵滋②请禁鸦片烟。则徐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宣宗深韪之,授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檄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驱逐趸③船,呈出烟土二万余箱,亲莅虎门验收,焚于海滨,四十余日始尽。道光二十四年,(林则徐)新疆兴治屯田。周历南八城,濬④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余顷,请给回民耕种,改屯兵为操防。(选自《清史稿•林则徐传》)注:①鸿胪寺:古代官署。②黄爵滋:清代官吏,倡导禁烟的先驱之一。③趸(dǔn):整批地购入。④濬:疏通,挖深。(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A沙鸥翔集词语推断法:鸾翔凤集a停息B宣宗深韪之查阅词典法:①是;对②善;③美好;④罪b①(填序号)C四十余日始尽语境推断法c完毕(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甲】文中作者在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结合选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4)范仲淹的精神在历史上有着深刻的影响,请结合【乙】文分析范仲淹的精神是如何在林则徐身上得到体现的?【分析】【参考译文】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链接材料]道光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请求禁止鸦片烟。林则徐说:“这个祸害不除去,十年之后,不只没有筹措的军饷,而且没有可以使用的士兵。”宣宗深深同意,授予林则徐钦差大臣的身份,到广东查办。(随后)下檄文责令英国领事义律,接受查抄,并收缴英商待贩烟土。驱除整批地购入烟土的船只,收缴烟土两万多箱,林则徐亲自到虎门验收,在海边焚毁,历时四十天才销毁完毕。道光二十四年,林则徐在新疆治理屯田。遍游南面的八个城,疏通水源,开辟沟渠,开垦田地三万七千余顷,请求给回族百姓耕种,更改屯兵制为操防制。【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a句意: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停息。b句意:宣宗深深同意。韪:是,对。故选:①。c句意:历时四十天才销毁完毕。尽:完毕。(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或,有时;一,全。句意: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分析。由“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谁与归”等句子可知,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对比分析。根据《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多想要追随的人应当是不管是在朝堂做官还是处在偏远江湖,都会为国家和百姓忧虑,并且会在天下人忧之前去忧,他们会把自己的快乐放在天下人之后。由此可见范仲淹有着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根据链接材料“鸿胪寺卿黄爵滋请禁鸦片烟。则徐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可知,面对黄爵滋的禁烟主张,林则徐毫不犹豫地给出支持,他觉得如果不根除鸦片的祸患,多年之后我朝不仅没有筹措的军饷,而且没有可以使用的士兵,这是一种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根据“亲莅虎门验收,焚于海滨,四十余日始尽”可知,在缴获大量鸦片之后,林则徐亲自查办,亲自到虎门销烟,直到鸦片被尽数销毁,由此可见林则徐的责任与担当;根据“新疆兴治屯田。周历南八城,濬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余顷,请给回民耕种,改屯兵为操防”可知,林则徐被贬到新疆之后,在新疆治理屯田,疏通多个城池的水源,开辟沟渠,开垦田地,帮助百姓耕种,更改屯兵制为操防制,时时处处为百姓、国家着想,体现出林则徐对百姓、国家的忧虑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答案:(1)a停息b①c完毕(2)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3)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4)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体现着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结合“鸿胪寺卿黄爵滋请禁鸦片烟。则徐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可知,林则徐忧虑国家命运,在朝廷上毫不犹疑地支持黄爵滋的禁烟主张,力主内除烟弊,外抗强权;结合“亲莅虎门验收,焚于海滨,四十余日始尽”可知,他亲莅虎门销烟,体现出他迫切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民族精神与责任担当;结合“道光二十四年,(林则徐)新疆兴治屯田。周历南八城,濬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余顷,请给回民耕种,改屯兵为操防”可知,即使被贬新疆,林则徐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兴修水利,开垦良田,坚持操防,他置个人荣辱于度外,始终将百姓及国家安危放在第一位,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8.(5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2)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请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分析】《满江红•小住京华》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解答】(1)本题考查描绘诗词画面。“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的意思是: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据此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如: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在整体感知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从句式、节奏、情感等角度分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词句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表现了词人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豪情壮志。答案:(1)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2)示例一:“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示例二:“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参考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点评】如何赏析诗句:1、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2、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3、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4、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四、整本书阅读(共4分)9.(4分)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请结合《艾青诗选》中的具体篇目(不少于两首),分析其是如何体现家国情怀的。【分析】《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运动”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该诗歌集创作于1979年。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以敏锐的观察力,现实主义手法,描摹出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同时他的诗篇也激励了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高度浓缩了作者的思想,蕴含着强烈深沉的情感。【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思想情感的理解。《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该诗歌集创作于1979年。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火把》、《向太阳》等。本书收入了艾青的五十余首诗歌。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艾青以激越抒情的笔触,吟唱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和旷野农村,礼赞太阳、黎明、火把,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选择《艾青诗选》前期作品,找到表达了作者爱国情怀的篇目来分析即可。如《我爱这土地》《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复活的土地》《吹号者》等。示例:《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描写了深沉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北方》一诗中“北方是悲哀的,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生命的绿色”,这些文字表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与灾难,描写了在敌军铁骑的践踏下奄奄一息的民众,也能表现艾青的忧国忧民之情,突出了他浓郁的家国情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百姓命运的担忧。答案:示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通过描写大雪纷飞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达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担忧祖国命运的赤子之心。《黎明的通知》里“我”化身成为了光明的使者,为祖国大地带去了胜利的消息。让所有的人民都被唤醒,争相传递这条喜讯,把家国情怀表露得淋漓尽致。【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10.《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比如鲁智深“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①,无论“粗卤”还是“精细”都与他的侠义精神有关;又如林冲“熬得住”“做得彻”②,无论“熬得住”还是“做得彻”都是为了在乱世中安身立命。请从以上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对以上人物评价的理解。(100字左右)注:①②均为金圣叹批语。【分析】《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108条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了封建朝廷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为,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解答】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个性和故事情节的把握。联系《水浒传》相关内容可知:鲁达在酒楼听闻金氏父女的遭遇,怒火中烧,三拳打死镇关西。他的“粗鲁”是一腔热血,为民除害,伸张正义。为了让金氏父女平安离开,他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阻止店小二拦截。他的“精细”是为人着想,考虑周到。这些都是鲁达侠义精神的体现。当林冲认出调戏妻子的是高太尉的儿子高衙内时,他放下拳头,逃避退让。林冲的“熬得住”是因为他身居官位,又要保全家庭,所以只能忍辱负重,苟且偷安。而当陆谦等人火烧草料场,将林冲逼上绝路的时候,他便手刃仇人,除恶务尽,毅然投奔梁山落草,是为“做得彻”。林冲忍辱偷安是为了生存,夜奔梁山也是唯一的活路,因此,两方面的选择都是为了在乱世安身立命。答案:示例一:我选择鲁达。他在酒楼听闻金氏父女的遭遇,怒火中烧,三拳打死镇关西。他的“粗鲁”是一腔热血,为民除害,伸张正义。为了让金氏父女平安离开,他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阻止店小二拦截。他的“精细”是为人着想,考虑周到。这些都是鲁达侠义精神的体现。示例二:我选择林冲。当林冲认出调戏妻子的是高太尉的儿子高衙内时,他放下拳头,逃避退让。林冲的“熬得住”是因为他身居官位,又要保全家庭,所以只能忍辱负重,苟且偷安。而当陆谦等人火烧草料场,将林冲逼上绝路的时候,他便手刃仇人,除恶务尽,毅然投奔梁山落草,是为“做得彻”。林冲忍辱偷安是为了生存,夜奔梁山也是唯一的活路,因此,两方面的选择都是为了在乱世安身立命。【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五、作文(共50分)11.(50分)班级开展“做奋发前进的少年”主题学习活动,请你从下面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1)活动开始前,班主任在黑板上留下了两个问题:什么激励你一直前进?它为什么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请你以“你是我前行的动力”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录你的故事。ㅤㅤ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活动上,老师分享了几条名人名言,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讨论,写写做奋发前进的少年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ㅤㅤ征服自我的人是最了不起的胜利者。——比彻ㅤㅤ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高尔基ㅤㅤ自律即自由。——康德ㅤㅤ请自拟题目,自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