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单选题]1.教学《鸿门宴》,教师向学生推荐表达司马迁发愤著述《史记》的强烈愿望的作品,下列适合的是()。A.《报任安书》B.《与朱元思书》C.《答李翊书(江南博哥)》D.《答司马谏议书》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项:《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回信。司马迁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抒发了为著述《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与题干相符,当选。B项:《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一篇描写江南风光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答李翊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书信体论说文,是其宣传“古文”理论的重要文章之一。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答司马谏议书》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书信,信中表明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单选题]2.教师围绕“良臣与贤相”开展专题教学,指导学生梳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下列适合的是()。A.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B.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项:诗句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此句写诗人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的战斗,流露出诗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诗句出自南宋词人陈人杰的《沁园春·丁酉岁感事》。中兴之主汉宣帝,曾命人将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肖像画于未央宫内麒麟阁上,以表扬其功绩。这里词人表达了自己虽然是个文人(儒冠),但亦有提剑杀敌、建功立业,做一名留名麒麟阁上的中兴人物的抱负,表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其中“两朝开济”是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这两句诗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与题干相符,当选。D项:诗句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周瑜的儒将形象,表现出他稳操胜券的得意。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单选题]3.鉴赏《长恨歌》时,教师指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古代诗词的常用题材。下列诗句运用了该题材的是()。A.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项:诗句出自唐代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写出了闺中思妇初醒的情态,勾勒了一个慵懒待起的春闺少妇的形象。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马嵬(其二)》。诗句运用对比的手法,以杨贵妃的去世之日与此前七夕情浓时相对比,讽刺了唐明皇的虚伪、自私。与题干相符,当选。C项:诗句出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诗句描绘了女主人公感伤身世,青春恰如那凋谢的落花一去不复返,表现出了她内心孤寂、无人理解的愁苦。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句写王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她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与家国之情。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单选题]4.在高中语文“走进成语故事”的主题学习中,学生发现很多成语都出自古文。下列成语的出处,正确的是()。A.锲而不舍(《师说》)B.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C.水落石出(《游褒禅山记》)D.晨光熹微(《滕王阁序》)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来源。A项:“锲而不舍”出自战国时期荀况《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不舍”的原指不断地镂刻下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门庭若市”出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与题干相符,当选。C项:“水落石出”出自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水落石出”原指水面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晨光熹微”出自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形容早晨天色微明。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单选题]5.学习“语言文字应用”专题,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色彩类词语的象征意义,下列适合的是()。A.背部和剑鱼一样蓝,肚子是银白色的,鱼皮光滑漂亮B.天气渐渐暖和了,柳树枝头已经绽出了鹅黄色的嫩芽C.青春应当是鲜红的,永远地鲜红——生命只属于这样的人D.绿幽幽的竹园,绿生生的瓜,绿油油的菜畦,绿翠翠的豆荚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本义和象征义。A项:这句主要是描述鲨鱼的外观,虽然使用了色彩类词语,但并没有涉及这些颜色所象征的更深层意义。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这里的“鹅黄色”主要是描述柳枝的颜色,虽然给人一种鲜嫩、生机盎然的感觉,但并未涉及颜色的象征意义。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鲜红”不仅仅是对颜色的描述,更象征着青春的活力、热情和旺盛的生命力。此处“鲜红”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与题干相符,当选。D项:“绿幽幽”“绿生生”“绿油油”“绿翠翠”,这些词语生动地描绘了绿色的层次上丰富,但主要是描述自然景象,并没有涉及明显的象征意义。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单选题]6.开展“节日文化”专题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搜集表现节日习俗的语句,下列不适合的是()。A.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B.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C.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D.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A项:这句话出自沈从文的《边城》,“鼓声蓬蓬响着”表现的是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因此与节日文化紧密相关。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这段话出自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包含了多种与春节或元宵节等节日相关的习俗,如悬灯、放花合、燃起火判、放天灯等,都是常见的节日庆祝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这段话出自鲁迅的《祝福》,描写了鲁镇人准备祭祀和庆祝节日的情景,其中的牲醴和香烟都与祭祀有关,属于节日文化的一部分。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这段话出自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描述的是一些日常的食物,并没有涉及任何节日习俗或庆祝活动,而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饮食习惯。与题干相符,当选。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单选题]7.学习《师说》,教师讲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相”的意义,下列语句中的“相”与之同义的是()。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B.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题干中的“相”是副词,意为彼此、互相。本句大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A项:“相”是名词,意为相貌、面相。本句大意:儿子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幸而娶得这样一个好媳妇。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相”是副词,意为彼此、互相。本句大意: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与题干相符,当选。C项:“相”是动词,意为帮助、辅助。本句大意:当到达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时,如果没有外物来辅助他,也是无法到达的。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相”是名词,指古代祭祀、诸侯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本句大意:宗庙祭祀或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单选题]8.教学“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教师指导学生梳理教材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句,下列适合的是()。A.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B.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C.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A项:宾语前置句。原句将宾语“何厌”放在了谓语“有”之前,调整之后应是“有何厌”。本句大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与题干相符,当选。B项:一般疑问句。本句大意:啊,好极了!技术怎么会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一般疑问句。本句大意:大王的最大愿望可以让我知道吗?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一般疑问句。本句大意: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为什么还告辞呢?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单选题]9.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播放了一段关于林黛玉的电影剪辑视频,组织学生围绕影片内容讨论林黛玉的形象。对该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价,下列正确的是()。A.电影剪辑内容有跳跃性,不便激发学生情感体验B.准确再现了课文人物形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C.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不利于教学目标达成D.借助情景再现,为学生走进文本拓展了想象空间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对教学行为产生作用的分析。A项:电影剪辑会存在跳跃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电影剪辑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此项说法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电影剪辑是对原著的改编和再创作,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物形象,“准确再现”的说法过于绝对。此项说法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电影剪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独立解读,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电影剪辑视频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文本阅读和理解打下基础。此项说法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合理地评价了电影剪辑视频作为教学资源的作用。这种情景再现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供有力的支持。此项说法正确。与题干相符,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单选题]10.教学《雷雨》,教师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个性化语言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下列适合的是()。A.阅读课文,概括剧本的故事情节B.列出表格,梳理全剧的矛盾冲突C.拓展延伸,总结悲剧的共性特征D.反复朗读,品味不同人物的对白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对教学材料和教学行为的分析判断。题干要求的是学习活动要引导学生理解“个性化语言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A项:涉及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涉及的是对文章主要情节结构的梳理。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涉及的是关于文章总结和悲剧意蕴的体会。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涉及的是对于文章语言的理解和体会。与题干相符,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单选题]11.在探究中外文学的作品题材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推荐中外吝啬类讽刺题材的作品,下列适合的是()。A.《简·爱》与《彷徨》B.《哈姆雷特》与《茶馆》C.《老人与海》与《西厢记》D.《儒林外史》与《欧也妮·葛朗台》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项:《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彷徨》是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角色形象。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其中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一悲情式的英雄形象。《茶馆》是我国现代文学家老舍创作的话剧,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圣地亚哥,他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不向命运低头,有着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该剧具有较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着力塑造的是敢于向传统礼教发出挑战的青年人形象。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其中塑造的人物之一严监生,虽拥有十万银子家产,却极度吝啬。临死,见灯盏内点着两根灯草,恐耗油过多,伸出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直到其妾揣知其意,挑掉一根,始点头死去。严监生是个典型的悭吝鬼,被称作“东方葛朗台”,与李梅亭、卢至、监河侯一同被称为“中国四大吝啬鬼”。《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葛朗台是小说中着力刻画的人物,他贪婪、狡诈、吝啬,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独自观摩金子成了他的癖好,临终前也不忘吩咐女儿看住金子,属于吝啬鬼形象。与题干相符,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单选题]12.教研组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展开研讨,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应该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注重积累文学鉴赏经验B.应该引导学生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提高理性思维水平C.应该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且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D.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文学创作的成就感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理解。A项:“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与题干相符,当选。C项:“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单选题]13.语文组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培训活动,围绕“把握好技术与语文的关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展开研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信息技术可以用来创设生动的语文课堂情境B.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整合多元语文教学资源C.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语文教与学的方式和过程D.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在线开展混合式语文学习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A项:表述正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践”,同时指出“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该项旨在强调“创设生动的语文课堂情境”,符合课标对该部分的解释与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表述错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促进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并非“整合多元语文教学资源”,该项在课标中并未体现。与题干相符,当选。C项:表述正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同时指出“在信息化环境下,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流程、资源支持、教学支持、学习评估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要素所发生的新变化,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该项提到的“优化语文教与学的方式与过程”符合课标对该部分的解释与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表述正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服务”。该项强调的“混合式语文学习”符合课标对该部分的解释与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单选题]14.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故都的秋》的“学习提示”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有什么道理?”下列对编者意图的理解正确的是()。A.引导学生欣赏故都秋天的独特美景B.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日常生活C.引导学生探究作品蕴含的文化传统D.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作背景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对教学材料的分析和判断。A项:“引导学生欣赏故都秋天的独特美景”,需要结合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描绘北平(今北京)秋天的具体文字。通过理解题干的问题,学生并不能欣赏故都秋天的独特美景。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学生在分析该问题的过程中可知,“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主要是因为中国文人大都悲秋,多借“秋”字来抒发“萧瑟苍凉之意”,与“观察日常生活”无关。该项“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理解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学生在分析该问题的过程中可知,郁达夫之所以说“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主要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秋是一个重要的季节。古人常用秋的意象来表达悲伤、离别、怀旧等情感。与题干相符,当选。D项: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但同样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时,触景生情,写下了《故都的秋》,文中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北平的一往情深。所以“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与本文的写作背景无关。该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作背景”理解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单选题]15.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烛之武退秦师》中,附有一幅春秋列国形势简图。下列对该图主要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A.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B.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C.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D.有利于学生欣赏文章的艺术特色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对教学材料的分析。A项:通过春秋列国形势简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秦、晋、郑等国的地理位置,更直观地理解“晋侯、秦伯围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等课文内容。与题干相符,当选。B项: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配合课文插图,可以同时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观体验,提升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非抽象思维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学生通过分析与理解春秋列国形势简图,可以获得阅读地图的体验,但这并不是课文插图的主要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有“详略得当,说理透彻”“伏笔照应,组织严密”等艺术特色,而对于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学生主要通过理解、体会并分析文章的语言文字来实现,所以该项并不是课文插图的主要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问答题]1.案例: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实录,完成第16题。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建筑九个方面的特征,并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搜集到关于中国建筑的图片、图书和视频等资料。同时,我们初步讨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但大多是实用层面。这节课我们着重探究中国建筑的“生命文法”,也就是建筑的文化内涵。大家来说说自己的想法。生:我喜欢土木材料。土木让人感到温暖,石头、水泥则让人感觉生硬冰冷。师:谁来谈谈对“土”的感觉?生:土地是生命之源,大地是“母亲”,就连我们自身也是大地创造的。师:何出此言?生:“女娲造人”啊,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就是古人对土地孕育生命的敬畏。师:中华民族以农业立国,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土木比石头更有生命的温度。我们生活在土木房屋里,其实依然身处自然当中。那么,传统的东西方建筑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生:西方建筑往往很高,多层式;中国建筑多是平面结构,四合院式。师:采用四合院式的平面结构,有什么原因吗?生:我们过多地依恋大地,对大地母亲难舍难分。师:好。谁来谈谈关于中国建筑雕刻的认识?生:我搜集了好多建筑中的“三雕”艺术品。(向全班展示“三雕”图片)我把它们做了简单分类:花鸟树木、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师:分类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理解它们的寓意。生:“喜鹊登梅(门)”展现了人们对喜事的盼望,总想让生活充满喜庆、欢乐。还有“竹报平安”“五谷丰登”等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师:这些都是以农耕为中心的大地文化,表达了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生:“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它们就像历史教科书,教育后世子弟。师:是啊,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问题:(1)评析“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的教学意图。(10分)(2)教师要求学生“谈谈关于中国建筑雕刻的认识”,评析该教师相关教学环节的优点和缺点。(10分)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1)①该案例中,教师从“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着手,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建筑的特点进行讨论、思考,并请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依恋,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感受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旨在践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旨在践行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讨论过程中,学生以丰富的语言实践为基础,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以往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从而获得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贯彻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维度的要求。同时,学生感受土木材料的文化底蕴、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国建筑游溢的生命的温度,实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维度的发展。③教师以“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讨论,旨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具体的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提出了“土木让人感到温暖”“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等创造性认知,突出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目的,以及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原则的意图。④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是以学生对中国建筑的普遍理解为基础的,这些理解包含“中国建筑九个方面的特征”“中国建筑的图片、图书和视频等资料”,以及“初步讨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这样的要求旨在突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自主性的、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同时,也实现了从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到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的跨越发展,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目的。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并借助图书馆和网络搜集到的图片、图书和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以现代化思维去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教师把握信息时代的新特点,运用更加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推动语文课程的发展,意图突出体现语文课程的时代性特征,更好地践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学生先思考了中国建筑“土木材料”所蕴含的对土地的敬畏,以及中西建筑对比之下中国建筑对大地的依恋,这实现了学生对“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的初步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建筑雕刻”所蕴含的深层寓意,细化了学生对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②有利于拓展学生阅读与积累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中国建筑雕刻”的认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进行思考的课题,学生通过回答与交流,可以拓宽自身阅读与积累的知识范围,增加知识储备,更加积极主动地通过自主阅读、探究去获取更多知识。③有利于创设具体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课堂之初的“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到教师进一步提出的“谈谈关于中国建筑雕刻的认识”,这样的问题设置循序渐进,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贴近生活的情境。④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谈对中国建筑雕刻的认识的过程中,学生做到了自主探究与总结。学生自主搜集了众多“三雕”艺术的图片,并进行了分类,理解了“三雕”艺术中的故事,并得出了“像历史教科书,教育后世子弟”这样的认知。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探究能力,并凸显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缺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提出个性化理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它们就像历史教科书,教育后世子弟”,而教师并没有就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更好地履行其引导者的职责,课堂教学要做到循序渐进。[问答题]2.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问题。面对风险的勇气①人生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风险,但风险不能减缓我们迈向成功的步伐。我们要战胜的不是风险,而是面对风险时的畏惧与退缩。②一名钻石商人得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钻石原石,他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但他们都不愿动手。不是怕自己经验不足,技艺不够高超,而是畏惧未知的风险,害怕会损坏这块传世之宝的价值。而年轻的徒弟,在老切割师的经验指导下,运用自己的技艺和勇气,干净利落地完成了任务。他并不是赢在技艺,而是赢在勇气,敢于面对风险的勇气。他并没有想“一旦失败”会怎样,也没有想这块钻石的价值。他只是想要切割一个东西:专注而坚定。③初生牛犊不怕虎,因为牛犊并不了解虎的可怕,它没有老牛那么多的顾虑,有的只是一股冲劲与勇往直前的信心。它不惧怕风险,甚至不知风险为何物,所以它敢于向前,有着面对前方的勇气。走在泥地中的人,如果穿着干净的鞋子,往往会畏手畏脚,不敢向前。但如果脱下鞋子,甩掉多余的顾虑,就不用再去想风险的问题,前进的步伐会更加稳健。④刘洋在一次飞行中遭遇了飞机撞鸟事故,她并没有想“万一坠机”怎么办,而是沉着冷静地分析,同地面工作人员协商,找到解决办法,最终安全着陆。高超的飞行技术,过硬的心理素质,她拥有面对风险的勇气。她不去想风险的问题,而只是考虑接下来该怎么做。在险境中,她并没有被恐慌与畏惧打倒,而是直面挑战,扔掉顾虑,坚定信念,勇往直前。⑤面对风险的勇气,往往来源于我们对风险的淡化甚至是无视,而勇气又能激厉我们更加勇敢地面对风险。对于风险,我们不能完全无视,适当的犹患意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但只看到风险,过度地焦虑与畏惧,则像矗立于我们成功目标之中的一块巨石,阻挡着我们的前行。不要过多地考虑风险,我们才能有更大的勇气向前拼搏。⑥在心灵的战场上,我们应坚持自己的理性与判断,战胜内心的恐慌与畏惧。不要过于计校失败的后果,将风险抛于脑后。将难关当作一次普通的练习,坚定信念,丢掉顾虑,勇敢向前。<1>.从第⑤⑥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8分)<2>.该习作在论证方面存在问题,结合具体内容提出改进建议。(12分)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1>.错别字:第⑤段“激厉”的“厉”应改为“励”,“犹患”的“犹”应改为“忧”,第⑥段“计校”的“校”应改为“较”。第④段病句:高超的飞行技术,过硬的心理素质,她拥有面对风险的勇气。可改为:高超的飞行技术,过硬的心理素质,使她拥有了面对风险的勇气。<2>.问题:论证不够充分,论证方式单一,缺乏逻辑清晰的分论点,缺少说服力。本文的题目是“面对风险的勇气”,由此可知,文章论述的中心应当是勇气在面对风险时的重要性。作者在论述勇气的重要性时,分别用了“年轻的徒弟勇于切割钻石”“初生牛犊不怕虎”“刘洋冷静处理飞行事故”的例子,用三段的篇幅讲述了这些论据,然而并未对三个例子加以区分和提炼,造成了简单的论据的堆砌,缺乏逻辑性。建议:在文章第②到第④段前加上“面对风险,要有坚定信念的勇气”“面对风险,要有丢掉顾虑的勇气”“面对风险,要有勇敢向前的勇气”三个分论点,以提高文章的逻辑性。还可适当增加一些“只看到风险,导致过度焦虑与畏惧而招致失败”的例子,正反对比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问答题]3.课文原文窦娥冤(节选)关汉卿第三折(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付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蹇不了的浆水饭,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刽子做磨旗科,云)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内做风科,刽子云)好冷风也!(正旦唱)【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题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单元导语学习本单元,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要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还要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学生情况高一年级,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问题:从戏剧矛盾冲突的视角,阐述你对《窦娥冤(节选)》的文本理解,不少于200字。(20分)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窦娥冤(节选)》的戏剧矛盾冲突有三个依次递进的层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和意志冲突。选段中主要体现了社会冲突和意志冲突。社会冲突主要体现在窦娥和官府(或统治者)的抗争上。官府本来是正义公道的象征,是伸张正义、为百姓服务的政府机构。而在《窦娥冤(节选)》这部作品中却不是这样的,楚州太守桃杌不但无意维持礼教规范,反而凭借自己的权力,骄奢淫逸,为所欲为,成为礼教的破坏者。这正是社会冲突的表现。此外,关汉卿还以形象的笔触揭示了窦娥内心的意志冲突,即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相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德无用与不得不遵从道德之间的冲突。窦娥对自己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守寡的悲惨命运,怨愤满怀,难以抑制,但守节尽孝以修来世之福的愚昧认识,又迫使她不得不安于现状。窦娥蒙受冤屈时,她情不自禁地诅咒天地鬼神的糊涂昏聩,但她还是对天发下了三桩誓愿,坚信“皇天也肯从人愿”。最后窦娥又不得不化作鬼魂,亲自为自己诉冤。在窦娥心目中,天地鬼神既昏聩得任意把无罪之民推向死境,又聪明得足以为蒙冤之人昭显冤屈。天地鬼神的这种矛盾态度,正是窦娥内心矛盾的形象表现。[问答题]4.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1)教学目标:①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②反复诵读课文,欣赏作品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③剖析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把握作品的主题及进步意义。(2)确立依据:①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