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2022学年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1.(6分)填空。(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礼记》)(2)江天一色无纤尘,。(张若虚《》)(3),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4)小迪同学平时学习得过且过,意志不坚定,责任感缺失,作为朋友我想用《论语•泰伯》中“,”这两句来鼓励他。2.(2分)下列选项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经典著作,内容深刻,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阅读。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程度才是经营。 D.喜讯传来,首都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举行庆祝游行。3.(2分)填入下列语段空格处的内容,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红楼梦》到底是怎样开头的?我以为,它将开端建立在一种虚幻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同时让我们对这个艺术建构的世界,尝试着多重不同的“进入”方式。我们每每感到《红楼梦》开头难读,()。(),();(),表明了作者从更为深远、特别的视野审察、判断的意向。它一方面令读者难以进入,另一方面又不断铺垫新的“入口”途径,提示“里面”的幽深复杂。这种结构安排,所显示的作者多种心灵隐曲,几乎是中国小说史上最艰难、最复杂的一个特例。①出乎其外,重新打量这个自己营造的艺术世界②似乎总在“外面”绕,不得其门而入③实则视角、视线改变④不断退回到故事之外,貌似一种“退步”A.④②③① B.④②①③ C.②④③① D.②④①③二、4.(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超越现实:艺术形式的批判性①可以这样说,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对于艺术家,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就不能满足于日常生活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家的艺术形式感有多广,他的感受领域就有多广,他的形式感达到什么程度,他对事物的把握就到什么程度,艺术表达也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②形式感的根本即感受方式,不同的感受方式生成了不同的形式感。无限丰富的自然和同样无限丰富的人,决定了人类有着无限丰富的感受方式。感受方式的多样性构成了丰富的形式感。一个人所感受到的生活与他的心灵成正比。现代心理学表明,人通过自己的需要把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的能动作用,在感受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心理结构愈复杂,情感愈丰富,就愈能感受生活。③我们常常惊叹20世纪艺术家们创造出的璀璨艺术世界。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西方文学、西方的美术,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艺术,丰富的艺术形式都给我们以丰富的精神享受。但再放眼西方杜尚之后的先锋艺术,以及我们当下的艺术,只能沮丧地看到,处处是似曾相识的形式,处处是同样的经验。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形式的重复,关键在于()本身的贫乏。艺术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当世界失去深度后,艺术的深度结构也就随之丧失,作品的平面化已是必然。艺术就是现实的影像,现实的摹本,自然可以进一步要求艺术就是现实世界本身。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多数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充其量把生活的某一片段放大凸显,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艺术被取消了。是世界不再需要艺术吗?不,问题在于艺术家的艺术形式与日常经验相统一,生活经验的贫乏,导致了艺术形式的贫乏。朱光潜先生对此早有预见:“一般事物对于我们都有一种‘常态’,所谓‘常态’就是糖是甜的,屋子是居住的,女人是生孩子的这类的意义,都是在实用经验中积累的。这种‘常态’完全占住我们的意识,我们对于‘常态’以外的形象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经验日益丰富,视野也就日益狭窄。所以有人说,我们对于某些事物见的次数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④我们不应也不能让艺术承载太多的意义,艺术承载不了它自身之外的东西,但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在于它给人们展示一种个体化的经验,一种他人能够理解或者部分理解,但只属于艺术家自身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偶然的、纯个人的,当然是表达出来的经验。能够表达的经验才是人们所知道的经验,才具有现实性。这种个体经验的表达方式是公共的,是一种群体间的公共的表达方式,这就使得个体经验同时也是一种公共的经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的一种客观存在,必与人发生某种关联。倘若艺术家用只属于其个体的表达方式表达其个体经验,这种表达不为他人所知,与他人无关,于他人只是“无”。艺术家的经验因其表达方式的公共性,作品才能激起欣赏者的反应,把他们引入特定的氛围里,唤起他们相似或相近的感受,得到与作者相似或相近的经验。艺术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介入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它脱离生活,就丧失了存在的理由。然而,艺术介入生活的性质并不意味着它只能是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艺术之所以为人们所需,是因为它所表达的经验展示了理想,一种现在的未来,一种未来的现在,一种人们希望的生活形式。这种生活形式不在现实之中,但它与现实息息相关,离开它,我们就无法评价现实,就无法对现实做出判断。当我们在现实中感受到幸福或者沮丧时,当我们说现实好或者不好时,理想在我们身后挥舞着指挥棒,决定着我们的感受,支配着我们的评价。艺术就是这种理想的形式,艺术形式就是理想的感性显现。假如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生活的形式就是艺术的形式,艺术形式仅仅是生活形式的重复,艺术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⑤所以,当我们要艺术表现当代人的经验时,就已经暗含了艺术要面对并且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要求。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抽身而出,与日常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与其他人拉开一定距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保持感觉的独立性,审视现实,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表达的是不同于普通人的经验,一种完整的人生,一种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贯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度的立体结构。这种艺术可以是否定性的,也可以是肯定性的,共同点是克服了现实认识和现实价值观的局限,使人获得自由的意识,通过对现实人生缺陷的解释和对理想社会人生的展示,引导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选自王卫东和司马倩的《创造形式——艺术创作的一种阐释》,有删改)(1)第①段加点词“这个角度”在文中指的是。(2)根据上下文内容,填入第③段括号中正确的一项是。A.心理B.情感C.经验D.审美(3)不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即便生活经历简单,只要心灵丰富,也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B.艺术创作不是对现实形式的发现,而是要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C.艺术家用个体的表达方式也能激起欣赏者对其艺术作品的反应。D.艺术克服自身贫乏的过程,即批判和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过程。(4)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木匠刘亮程一个人在夜里敲打东西,我睡不着。外面刮着清风,有一阵没一阵,好像大地在叹气。敲打声一下一下蹦到高空,又顺风滑落下来,很沉地撞着人的耳膜。冯三一躺倒就开始说梦话,还是昨晚上说过的内容,他在跟梦中的一个人对话。他说一句,那个人说一句。我听不见他梦中那个人说些什么,所以无法明白冯三说话的全部内容。有一阵冯三长时间不吭声,他说了半句话,突然停住。我侧起身,耳朵贴近他的头,想听听梦中打断他说话的那个人正在说些什么。房子里亮堂堂的,那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还是把月光全放了进来。一连两个晚上,我一睡倒,便感到自己躺在一片荒野上。冯三做梦的身体远远地横着,仿佛多少年的野草稀稀拉拉地荒在我们之间。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我也睡着,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又有多远。曾经是我们一家人睡了多少年的这面土炕上,冯三一个人又躺了多年。他一觉一觉地延接下去的已经不是我们家的睡眠。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外面亮得像梦中的白天。风贴着地面刮,可以感到风吹过脚背,地上的落叶吹出一两拃远便停住。似乎风就这么一点点力气。那个敲打声把我喊出了门,它在敲打一件我认识的东西。我必须出去看看。我十一岁那年,有个木匠想带我出去跟他学手艺。他给母亲许诺,要把所有木工手艺都传给我。母亲问我去不去。我没有主意,站着不吭声。那个木匠在他叮叮咣咣的敲打声里,把我熟悉的木头棍棍棒棒变成了桌子、板凳和木箱。我的影子黑黑地躺在地上,像一截烧焦的木头。其他东西的影子都淡淡的,似有似无,可能月光一夜一夜地,已经渗透那些墙和树木,把光亮照到它们的背阴处。我在这个地方少待了二十年。二十年前,这里的月光已经快要照透我了。我在别处长出的一些东西阻挡了它。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一个声音在响。我能听出来,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件东西在敲打另一件东西。不像那个木匠,用他带来的一把外地斧头,砍我们村的木头,声音噌刺噌刺,像不认识的两条狗狠劲相咬,一点不留情。许多年前的一个中午,一群孩子围在我们家院子里,看一个外地来的木匠打制家具。他的工具锁在一个油黑的木箱里,用一件取一件,不用的原装进去锁住。一件也不让人动。那群孩子只有呆呆地看着他在木头上凿眼,把那些木棍棍锯成一截一截的摆放整齐。其中一个孩子想,要能用一下他的刨子,把这块木板刨平该多好呀。另一个想,能动动他的墨盒,在这根歪木头上打一根直直的黑线多好。吃午饭时,那群孩子看着大人们给木匠单独做的白面馍馍,炒的肉菜。长大了我也要当木匠。一个孩子说。我也背个木箱四处去给人家做家具。另一个孩子说。赶我们长大不知还有没有木头了。另一个孩子想。我记不清自己为什么没有跟那个木匠去学艺,而是背着书包去了学堂。那个木匠临走前在门外等了好长一阵。母亲把我拉进屋里。忘了是劝我去还是劝我不去。出来时,那个木匠刚刚离去。他踩起的一溜土还没落下来。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后来果真当了木匠。现在他就在我面前敲打着一样家具,身旁乱七八糟堆着些木料。一盏灯高挂在草棚顶上。我站在院墙外的黑暗处,想不起这个人的名字。但他肯定是那群孩子中的一个,过去多少年后,一个村庄里肯定有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肯定还会有一个人默无声息地留下来,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被他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我没去打扰他。他抡一把斧子,干得卖力又专心。不知他能不能听到他的敲打声。整个村子在这个声音里睡着了。我猜想他已经叮叮当当地敲打了多少年。他的敲打声和狗吠鸡鸣一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他砍这根木头时,村子里其他木头在听。他敲那个卯时,他早年敲紧现已松懈的一个卯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微微颤动。我从来没把哪件活干到他这种程度。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的人,我只能在一旁悄悄站着,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文本二: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也是所有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表达。从地上开始,朝天上说,余音让地上的人隐约听见。说给天听,也说给天地万物听,那声音朝上走,天听过了,落回到人耳朵里。文学最怕的情况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所谓上不着天,就是缺乏一种大修养。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知之甚少,无法接轨的作家是不可能成大器的,所以上要着天。下要着地是说你要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散文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和篇幅容纳一部小说的故事,但是散文总是能让故事停下来。所以散文也是慢艺术。慢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这个世界的匆忙用小说去表述,这个世界的从容和安静用散文来呈现。散文是沉淀的人心,是完成又被重新说起的故事,他没头没尾,但自足自在。散文无论从哪写起,写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心中得有那个“天”和“荒”。心中有“天”和“荒”,才能写出地老天荒的文章。(节选自刘亮程《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有删减)(1)文章开篇写冯三,有什么作用?(2)文中多次写到村庄里木匠的敲打声,有什么艺术效果?(3)文本一的结尾提到“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请联系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假设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你将以“真正的散文”为题赏析刘亮程的《木匠》。请结合文本二,列出你的分享要点。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泊歙浦(宋)方岳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1)本作品的题材是A.怀古诗B.边塞诗C.咏史诗D.羁旅诗(2)本作品与下列哪首诗的意境最相近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B.几年无事在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觉后不知新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C.一双燕子语帘前,病客无憀尽日眠。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D.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请对颈联中的“倚”“惊”加以赏析。7.(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宋清传柳宗元(唐)①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疾病疕疡者,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②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③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1)解释下列加点字。相属于户不害清之为富也(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A.削减B.簇簇C.和睦D.狭隘(3)一旦复柄用A.掌权B.缺点C.犯错D.权力(4)下列各项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清逐利以活妻子耳天将以酬长厚者B.清其有道者欤其恕乎C.清之取利远恻隐之心D.炎而附人而不仁,如礼何(5)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疾病疕疡者,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6)用“/”为第②段画浪线部分断句。(限划三处)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7)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8.(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游双溪记①姚鼐①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②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③,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②当文端遭遇仁皇帝④,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窔⑤,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选自《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注】①此文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辞官归里之后,游览清初大学士张英晚年退居和死后墓葬之地——双溪而作。②张太傅文端公:张英,桐城人,官至大学士(即宰相),卒谥“文端”,赠太子太傅。③镫:同“灯”。④仁皇帝:即康熙帝。⑤岩窔(yào):岩底。(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夫B.盖C.且D.则(2)对第①段划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左一青的弟弟仲孚,邀请我们一道去,迅速准备可最终没来成。B.左一青的弟弟仲孚,邀请我们一道去,但疾病发作最终没有来。C.左一青的弟弟仲孚,也在邀请之列,迅速准备可是最终没来成。D.左一青的弟弟仲孚,也在邀请之列,可是疾病发作最终没有来。(3)“双溪”得名的缘由是。(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析第②段两个加点词语“而”的作用。(5)本文融写景、吊古、抒情于一炉,请从此角度对文章加以赏析。三、9.(70分)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在真实世界里,一个太阳、一片叶子都是宇宙变幻中的一个瞬间,丰富而美丽。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一、1.(6分)填空。(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2)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4)小迪同学平时学习得过且过,意志不坚定,责任感缺失,作为朋友我想用《论语•泰伯》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两句来鼓励他。【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解答】故答案为:(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重点字:壹)(2)皎皎空中孤月轮春江花月夜(重点字:皎)(3)钟鼓馔玉不足贵(重点字:馔)(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2.(2分)下列选项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经典著作,内容深刻,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阅读。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程度才是经营。 D.喜讯传来,首都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举行庆祝游行。【分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解答】A.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正确。B.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不能用于形容“同学向老师请教”,错误。C.目无全牛: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正确。D.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正确。故选:B。3.(2分)填入下列语段空格处的内容,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红楼梦》到底是怎样开头的?我以为,它将开端建立在一种虚幻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同时让我们对这个艺术建构的世界,尝试着多重不同的“进入”方式。我们每每感到《红楼梦》开头难读,()。(),();(),表明了作者从更为深远、特别的视野审察、判断的意向。它一方面令读者难以进入,另一方面又不断铺垫新的“入口”途径,提示“里面”的幽深复杂。这种结构安排,所显示的作者多种心灵隐曲,几乎是中国小说史上最艰难、最复杂的一个特例。①出乎其外,重新打量这个自己营造的艺术世界②似乎总在“外面”绕,不得其门而入③实则视角、视线改变④不断退回到故事之外,貌似一种“退步”A.④②③① B.④②①③ C.②④③① D.②④①③【分析】该题考查排序,高考能力层级为:E。排序题可以先把握基本内容,然后初步分层归类,再进行连缀排序,最后检查调整,确定顺序,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办法。【解答】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对于“《红楼梦》开头”的认识。通过观察可知,横线前面说“每每感到《红楼梦》开头难读”,后面是“难读”的具体感受,即②“似乎总在‘外面’绕,不得其门而入”,这就确定了首句是②,排除A、B。由④句的“……貌似……”与③句的“实则……”相连,可排除D。故选:C。二、4.(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超越现实:艺术形式的批判性①可以这样说,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对于艺术家,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就不能满足于日常生活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家的艺术形式感有多广,他的感受领域就有多广,他的形式感达到什么程度,他对事物的把握就到什么程度,艺术表达也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②形式感的根本即感受方式,不同的感受方式生成了不同的形式感。无限丰富的自然和同样无限丰富的人,决定了人类有着无限丰富的感受方式。感受方式的多样性构成了丰富的形式感。一个人所感受到的生活与他的心灵成正比。现代心理学表明,人通过自己的需要把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的能动作用,在感受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心理结构愈复杂,情感愈丰富,就愈能感受生活。③我们常常惊叹20世纪艺术家们创造出的璀璨艺术世界。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西方文学、西方的美术,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艺术,丰富的艺术形式都给我们以丰富的精神享受。但再放眼西方杜尚之后的先锋艺术,以及我们当下的艺术,只能沮丧地看到,处处是似曾相识的形式,处处是同样的经验。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形式的重复,关键在于()本身的贫乏。艺术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当世界失去深度后,艺术的深度结构也就随之丧失,作品的平面化已是必然。艺术就是现实的影像,现实的摹本,自然可以进一步要求艺术就是现实世界本身。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多数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充其量把生活的某一片段放大凸显,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艺术被取消了。是世界不再需要艺术吗?不,问题在于艺术家的艺术形式与日常经验相统一,生活经验的贫乏,导致了艺术形式的贫乏。朱光潜先生对此早有预见:“一般事物对于我们都有一种‘常态’,所谓‘常态’就是糖是甜的,屋子是居住的,女人是生孩子的这类的意义,都是在实用经验中积累的。这种‘常态’完全占住我们的意识,我们对于‘常态’以外的形象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经验日益丰富,视野也就日益狭窄。所以有人说,我们对于某些事物见的次数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④我们不应也不能让艺术承载太多的意义,艺术承载不了它自身之外的东西,但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在于它给人们展示一种个体化的经验,一种他人能够理解或者部分理解,但只属于艺术家自身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偶然的、纯个人的,当然是表达出来的经验。能够表达的经验才是人们所知道的经验,才具有现实性。这种个体经验的表达方式是公共的,是一种群体间的公共的表达方式,这就使得个体经验同时也是一种公共的经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的一种客观存在,必与人发生某种关联。倘若艺术家用只属于其个体的表达方式表达其个体经验,这种表达不为他人所知,与他人无关,于他人只是“无”。艺术家的经验因其表达方式的公共性,作品才能激起欣赏者的反应,把他们引入特定的氛围里,唤起他们相似或相近的感受,得到与作者相似或相近的经验。艺术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介入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它脱离生活,就丧失了存在的理由。然而,艺术介入生活的性质并不意味着它只能是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艺术之所以为人们所需,是因为它所表达的经验展示了理想,一种现在的未来,一种未来的现在,一种人们希望的生活形式。这种生活形式不在现实之中,但它与现实息息相关,离开它,我们就无法评价现实,就无法对现实做出判断。当我们在现实中感受到幸福或者沮丧时,当我们说现实好或者不好时,理想在我们身后挥舞着指挥棒,决定着我们的感受,支配着我们的评价。艺术就是这种理想的形式,艺术形式就是理想的感性显现。假如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生活的形式就是艺术的形式,艺术形式仅仅是生活形式的重复,艺术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⑤所以,当我们要艺术表现当代人的经验时,就已经暗含了艺术要面对并且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要求。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抽身而出,与日常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与其他人拉开一定距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保持感觉的独立性,审视现实,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表达的是不同于普通人的经验,一种完整的人生,一种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贯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度的立体结构。这种艺术可以是否定性的,也可以是肯定性的,共同点是克服了现实认识和现实价值观的局限,使人获得自由的意识,通过对现实人生缺陷的解释和对理想社会人生的展示,引导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选自王卫东和司马倩的《创造形式——艺术创作的一种阐释》,有删改)(1)第①段加点词“这个角度”在文中指的是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2)根据上下文内容,填入第③段括号中正确的一项是C。A.心理B.情感C.经验D.审美(3)不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CA.即便生活经历简单,只要心灵丰富,也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B.艺术创作不是对现实形式的发现,而是要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C.艺术家用个体的表达方式也能激起欣赏者对其艺术作品的反应。D.艺术克服自身贫乏的过程,即批判和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过程。(4)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4)本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5)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解答】(1)“这个角度”在文中指的内容可以结合“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概括得出。(2)第③段括号内容可以结合“放眼西方杜尚之后的先锋艺术,以及我们当下的艺术,只能沮丧地看到,处处是似曾相识的形式,处处是同样的经验”得出答案。(3)C.“艺术家用个体的表达方式也能激起欣赏者对其艺术作品的反应”无中生有。(4)划线句子为一段引用,是朱光潜先生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强调了“常态”对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局限作用。引用这段话的目的是为了论证“生活经验的贫乏,导致了艺术形式的贫乏”这一观点。(5)文章第一段明确“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第二段论述“形式感的根本即感受方式,不同的感受方式生成了不同的形式感”;第三段明确“问题在于艺术家的艺术形式与日常经验相统一,生活经验的贫乏,导致了艺术形式的贫乏”;第四段论述“艺术家的经验因其表达方式的公共性,作品才能激起欣赏者的反应,把他们引入特定的氛围里,唤起他们相似或相近的感受,得到与作者相似或相近的经验”;最后一段明确“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抽身而出,与日常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与其他人拉开一定距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保持感觉的独立性,审视现实,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答案:(1)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2)C(3)C(4)这段话在说明我们对一般事物都有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在实用经验中积累,完全占住我们的意识,如果固守或不超越,就会导致视野狭窄。引用这段话作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前文艺术家“生活经验的贫乏,导致了艺术形式的贫乏”的观点,提醒艺术家要超越“常态”(或不能让日常生活平面化),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丰富的艺术形式。(5)本文首先论述了“形式感”对艺术家的意义;接着论述了形式感的根本即感受方式,不同的感受方式生成不同的形式感;接着联系20世纪艺术家们创造出的璀璨艺术世界,指出当前艺术形式重复的突出问题和原因;然后论述艺术家展示的是个体化经验,用公共的表达方式激起欣赏者对作品的反应(同时,艺术是理想的形式,以此证明艺术和生活不完全相同);最后进一步论述艺术家要用艺术表现当代人的经验时,要面对并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要求,与其拉开距离,保持感觉的独立性。5.(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木匠刘亮程一个人在夜里敲打东西,我睡不着。外面刮着清风,有一阵没一阵,好像大地在叹气。敲打声一下一下蹦到高空,又顺风滑落下来,很沉地撞着人的耳膜。冯三一躺倒就开始说梦话,还是昨晚上说过的内容,他在跟梦中的一个人对话。他说一句,那个人说一句。我听不见他梦中那个人说些什么,所以无法明白冯三说话的全部内容。有一阵冯三长时间不吭声,他说了半句话,突然停住。我侧起身,耳朵贴近他的头,想听听梦中打断他说话的那个人正在说些什么。房子里亮堂堂的,那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还是把月光全放了进来。一连两个晚上,我一睡倒,便感到自己躺在一片荒野上。冯三做梦的身体远远地横着,仿佛多少年的野草稀稀拉拉地荒在我们之间。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我也睡着,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又有多远。曾经是我们一家人睡了多少年的这面土炕上,冯三一个人又躺了多年。他一觉一觉地延接下去的已经不是我们家的睡眠。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外面亮得像梦中的白天。风贴着地面刮,可以感到风吹过脚背,地上的落叶吹出一两拃远便停住。似乎风就这么一点点力气。那个敲打声把我喊出了门,它在敲打一件我认识的东西。我必须出去看看。我十一岁那年,有个木匠想带我出去跟他学手艺。他给母亲许诺,要把所有木工手艺都传给我。母亲问我去不去。我没有主意,站着不吭声。那个木匠在他叮叮咣咣的敲打声里,把我熟悉的木头棍棍棒棒变成了桌子、板凳和木箱。我的影子黑黑地躺在地上,像一截烧焦的木头。其他东西的影子都淡淡的,似有似无,可能月光一夜一夜地,已经渗透那些墙和树木,把光亮照到它们的背阴处。我在这个地方少待了二十年。二十年前,这里的月光已经快要照透我了。我在别处长出的一些东西阻挡了它。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一个声音在响。我能听出来,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件东西在敲打另一件东西。不像那个木匠,用他带来的一把外地斧头,砍我们村的木头,声音噌刺噌刺,像不认识的两条狗狠劲相咬,一点不留情。许多年前的一个中午,一群孩子围在我们家院子里,看一个外地来的木匠打制家具。他的工具锁在一个油黑的木箱里,用一件取一件,不用的原装进去锁住。一件也不让人动。那群孩子只有呆呆地看着他在木头上凿眼,把那些木棍棍锯成一截一截的摆放整齐。其中一个孩子想,要能用一下他的刨子,把这块木板刨平该多好呀。另一个想,能动动他的墨盒,在这根歪木头上打一根直直的黑线多好。吃午饭时,那群孩子看着大人们给木匠单独做的白面馍馍,炒的肉菜。长大了我也要当木匠。一个孩子说。我也背个木箱四处去给人家做家具。另一个孩子说。赶我们长大不知还有没有木头了。另一个孩子想。我记不清自己为什么没有跟那个木匠去学艺,而是背着书包去了学堂。那个木匠临走前在门外等了好长一阵。母亲把我拉进屋里。忘了是劝我去还是劝我不去。出来时,那个木匠刚刚离去。他踩起的一溜土还没落下来。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后来果真当了木匠。现在他就在我面前敲打着一样家具,身旁乱七八糟堆着些木料。一盏灯高挂在草棚顶上。我站在院墙外的黑暗处,想不起这个人的名字。但他肯定是那群孩子中的一个,过去多少年后,一个村庄里肯定有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肯定还会有一个人默无声息地留下来,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被他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我没去打扰他。他抡一把斧子,干得卖力又专心。不知他能不能听到他的敲打声。整个村子在这个声音里睡着了。我猜想他已经叮叮当当地敲打了多少年。他的敲打声和狗吠鸡鸣一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他砍这根木头时,村子里其他木头在听。他敲那个卯时,他早年敲紧现已松懈的一个卯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微微颤动。我从来没把哪件活干到他这种程度。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的人,我只能在一旁悄悄站着,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文本二: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也是所有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表达。从地上开始,朝天上说,余音让地上的人隐约听见。说给天听,也说给天地万物听,那声音朝上走,天听过了,落回到人耳朵里。文学最怕的情况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所谓上不着天,就是缺乏一种大修养。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知之甚少,无法接轨的作家是不可能成大器的,所以上要着天。下要着地是说你要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散文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和篇幅容纳一部小说的故事,但是散文总是能让故事停下来。所以散文也是慢艺术。慢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这个世界的匆忙用小说去表述,这个世界的从容和安静用散文来呈现。散文是沉淀的人心,是完成又被重新说起的故事,他没头没尾,但自足自在。散文无论从哪写起,写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心中得有那个“天”和“荒”。心中有“天”和“荒”,才能写出地老天荒的文章。(节选自刘亮程《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有删减)(1)文章开篇写冯三,有什么作用?(2)文中多次写到村庄里木匠的敲打声,有什么艺术效果?(3)文本一的结尾提到“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请联系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假设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你将以“真正的散文”为题赏析刘亮程的《木匠》。请结合文本二,列出你的分享要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开头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理解开头内容,联系全文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筛选相关信息,进而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语句的含义,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具体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信息,联系原文相关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解答】(1)由“一个人在夜里敲打东西,我睡不着。外面刮着清风,有一阵没一阵,好像大地在叹气”“冯三一躺倒就开始说梦话,还是昨晚上说过的内容,他在跟梦中的一个人对话”可见,在文中“我”的无法入睡与“冯三”的躺倒梦话连篇形成了对比,暗示了“我”与这个村庄简单的生活方式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表现了“我”内容的不平静,于是开始思想。由冯三倒头便睡下,并说梦话引出话题“梦想”,进而联想到小时候的梦想,一段与木匠有关的生活,结构上分析,照应题目并引出下文。“曾经是我们一家人睡了多少年的这面土炕上,冯三一个人又躺了多年。他一觉一觉地延接下去的已经不是我们家的睡眠。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可见冯三延续了这个村庄原有的生存方式,并与之融为一体,以此反衬我与村庄的隔膜。(2)题目为“木匠”,而敲打声源自木匠的制作过程,“一个人在夜里敲打东西,我睡不着。外面刮着清风,有一阵没一阵,好像大地在叹气”“敲打声一下一下蹦到高空,又顺风滑落下来,很沉地撞着人的耳膜”“那个敲打声把我喊出了门……我没有主意,站着不吭声”“那个木匠在他叮叮咣咣的敲打声里,把我熟悉的木头棍棍棒棒变成了桌子、板凳和木箱”“整个村子静静的……像不认识的两条狗狠劲相咬,一点不留情”,得出:呼应题目,作为线索,敲打声贯穿全文,串联思想脉络,由敲打声引出“我”睡不着,听冯三说梦话,敲打声中想到了小时候和木匠有关的记忆,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那个木匠在他叮叮咣咣的敲打声里,把我熟悉的木头棍棍棒棒变成了桌子、板凳和木箱”“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一个声音在响。我能听出来,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件东西在敲打另一件东西。不像那个木匠,用他带来的一把外地斧头,砍我们村的木头,声音噌刺噌刺,像不认识的两条狗狠劲相咬,一点不留情”得出:以声衬静,形成背景旋律(答“渲染气氛”亦可),增添了感染力。文中多次出现的“敲打声”衬托了村庄的宁静,渲染了平和静谧的气氛。“那个敲打声把我喊出了门……母亲问我去不去。我没有主意,站着不吭声”得出:勾起了作者对以前生活的回忆。“那群孩子中的一个……被他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他抡一把斧子,干得卖力又专心。不知他能不能听到他的敲打声。整个村子在这个声音里睡着了。我猜想他已经叮叮当当地敲打了多少年。他的敲打声和狗吠鸡鸣一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得出:这声音,是村子的一部分,是这村庄所坚守的生存方式的见证。(3)“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把离家多年的“我”生动形象比作没用的“干木头”。“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的人”,这个人指的是木匠。结合“他的敲打声和狗吠鸡鸣一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他砍这根木头时,村子里其他木头在听。他敲那个卯时,他早年敲紧现已松懈的一个卯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微微颤动”分析,木匠的生活已经与村庄相融合。“我记不清自己为什么没有跟那个木匠去学艺,而是背着书包去了学堂”“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表明“我”远离故土、放弃了乡土传统的生活。“没用的木头”让木匠与村庄的相融与“我”的只能旁观形成了对比。在与乡村生活相融的木匠面前,“我”倍感疏离。“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中的“没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我”面对不断消逝的古朴的村庄生活,感到无助。由文章“过去多少年后,一个村庄里肯定有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被他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分析,“他”后来果真当了木匠,实现了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很多人已经忘却了最初的生存愿望,或者说最初的一些古朴的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逝,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而作者面对这一切,无法改变这一切,感到无能为力,引发“无用”之感,抒发自己面对历史趋势的无奈与思考。(4)文本一有“那个敲打声把我喊出了门,它在敲打一件我认识的东西。我必须出去看看。我十一岁那年,有个木匠想带我出去跟他学手艺。他给母亲许诺,要把所有木工手艺都传给我。母亲问我去不去。我没有主意,站着不吭声”,文本二说“文学最怕的情况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所谓上不着天,就是缺乏一种大修养。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知之甚少,无法接轨的作家是不可能成大器的,所以上要着天。下要着地是说你要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得出:真正的散文内容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刘亮程《木匠》的故事取自他的故乡,他的经历。文本一有“他抡一把斧子,干得卖力又专心……他早年敲紧现已松懈的一个卯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微微颤动”,文章开头“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指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暗示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无可避免的消逝;文中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通过作者的乡土记忆来表达对乡村的哲学化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简单的生活方式的怀念,对慢慢消逝的乡土记忆和文化的不舍。文本二说“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知之甚少,无法接轨的作家是不可能成大器的,所以上要着天”。据以上信息得出:真正的散文有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的思考。《木匠》虽写的是我回乡见闻,但却写出了我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疏离,表达了对日渐没落的乡村的思考。文本一有“曾经是我们一家人睡了多少年的这面土炕上……地上的落叶吹出一两拃远便停住。似乎风就这么一点点力气”文本二说“散文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和篇幅容纳一部小说的故事,但是散文总是能让故事停下来。所以散文也是慢艺术。慢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这个世界的匆忙用小说去表述,这个世界的从容和安静用散文来呈现。散文是沉淀的人心,是完成又被重新说起的故事,他没头没尾,但自足自在”,得出:真正的散文体现了慢艺术,从容和安静,自由自在。《木匠》中的我放慢脚步,任凭思绪追随着“敲打声”,在曾经与当下间流连,感受着乡村古朴的生活。答案:(1)熟睡的冯三与难以入眠的“我”形成对比,表现出“我”心情的不宁静,冯三延续了这个村庄原有的生存方式,并与之融为一体,以此反衬我与村庄的隔膜。(2)①呼应题目。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以声衬静,形成背景旋律(答“渲染气氛”亦可),增添了感染力。④勾起了作者对以前生活的回忆。⑤这声音,是村子的一部分,是这村庄所坚守的生存方式的见证。(3)①运用比喻。把离家多年的“我”生动形象比作没用的“干木头”。(或:“没用的木头”让木匠与村庄的相融与“我”的只能旁观形成了对比也得分)在与乡村生活相融的木匠面前,远离故土、放弃了乡土传统的生活我倍感疏离。②“没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木匠实现了过时的愿望,我眼睁睁地看着村庄古朴的生活生方式正在无可避免的消逝却无能为力,这是面对历史趋势的无奈与思考。(4)①真正的散文内容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刘亮程《木匠》的故事取自他的故乡,他的经历。②真正的散文有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的思考。《木匠》虽写的是我回乡见闻,但却写出了我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疏离,表达了对日渐没落的乡村的思考。③真正的散文体现了慢艺术,从容和安静,自由自在。《木匠》中的我放慢脚步,任凭思绪追随着“敲打声”,在曾经与当下间流连,感受着乡村古朴的生活。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泊歙浦(宋)方岳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1)本作品的题材是DA.怀古诗B.边塞诗C.咏史诗D.羁旅诗(2)本作品与下列哪首诗的意境最相近A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B.几年无事在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觉后不知新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C.一双燕子语帘前,病客无憀尽日眠。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D.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请对颈联中的“倚”“惊”加以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题材的把握。要在理解全诗内容,抓住关键词与关键意象的基础上把握诗歌题材。(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探究。在仔细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是人情感的基础上探究诗歌意境。(3)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的角度考虑,一般都有炼意,景物描写一般都有炼境和炼手法,此题主要是炼手法和炼意,答题时首先答出字在诗歌中的含义,然后分析手法、效果,最后答出表达的情感。【解答】(1)从关键词“人行”“客愁”,关键意象“雁”“寒月”“船”等可知,此时描写的是游子在外漂泊之愁苦,属于羁旅诗。故选D。(2)本诗意境凄凉,表现的是游子漂泊之苦。A.从“月”“霜”“渔火”“愁”“钟声”“客船”等关键词可以看出,同样表现的是游子在外漂泊之苦,意象凄凉。B.从“无事”“醉倒”“新月”“倩人”等词可以看出,此诗意境优美,诗人较为闲适。C.此诗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秀雅小巧的春景图画。园内燕语花开,春雨如烟,展示一片生机。然而,庭院中的主人,却始终躲在竹帘内倚枕静观这一幅幽静的春色图。D.是一首送别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虽为送别,却并不伤感。故选A。(3)“倚”为“倚靠”之意,很明显有拟人的修辞。将明月拟人化了,月亮像人一样倚靠在寒渚之上,暗合尾联诗人的形象,写出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独之情。“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作者。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请的背景。“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况凄凉的情态。答案:(1)D(2)A(3)倚是行为动词,霜露满江,月亮斜挂在寒渚之上,“倚”有拟人手法,月亮如人般倚靠在寒渚之上,与尾联诗人独立江边的形象暗合,突显出游子羁旅的孤独。而“惊”是心理动词,吹角之声越江而来,船上的旅人不由得吃了一惊,可见舟边环境极其静谧,更烘托出旅人孤寂的心情。译文:还是这条路上,执手依依,不忍相别。岸上的红枫,仍然像去年一样鲜艳。秋容萧瑟,踽踽独行,南归的大雁,暂停相伴。此时,霜露满江,月亮斜挂在寒渚之上:又昕得城头吹角,激起江声震荡。孤独的游子,更感到客况凄凉,旅愁荏苒。他悄立船上,默默无言,遥望水天。赏析:这首诗写的是游子的褥旅之感。首联“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虽然是暂时停泊,却感到不忍分别,因为岸上火红的枫叶勾起了去年的回忆,年复一年,漂泊依旧,人都会对它感到留恋。游子的思想感情通过今昔的时空差距曲曲表现出来。而“丹枫”这一色彩强烈的景物十分引人注目,“霜叶红于二月花”,多看看它,亦可以聊解客愁。“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上联的丹枫已点明了季节,因而这一联再加重渲染。萧瑟的秋天本来就容易引起悲凉的感情,再加上一个人孤零零地出门在外,举目无亲,只有南归的大雁好似同情旅人的孤寂,暂时停下来相陪伴。“雁落客愁边”,这一句措辞是很妙的。是景语,也是情语。客愁是无形的、抽象的,秋雁则是有形的实物,把具体形象与抽象的感情结合起来,说雁落到了“客愁边”,就使抽象的“客愁”也好像可触可见了,收到生动的艺术效果。“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这两句进一步描写孤舟旅泊的所见所闻,展示出一个广阔凄清的背景,烘托出游子的孤单和寂寞。从时间上来说,这一联也进了一层,由白天写到夜晚。霜露满江,月亮似乎也感到寒意,忽听吹角之声越江而来,格外凄厉,船上难眠的旅人不由得吃了一惊,更感到了旅况的凄凉。“江声”即指下联的“吹角”之声传到江中,在寂静的月夜里是震动人心的,故用了个“惊”字。“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最后一联把诗人的身影突出地刻画出来,孤城在岸上耸立,小船独泊在江边,而船上正站着孤独的游子,面对万里寒江,倾听城中传来的号角声,不禁分外感到天地的寥廓,人生的渺小,前途的渺茫了。他是否由自然的“风烟”联想到人生的风波,是想到了不能团聚的家人呢,还是想起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而发思古之幽情,或者想到了别的什么,妙在这一切都没有揭明,而只出现了一个“独立”的人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这首诗借景抒情,不事雕琢,造语自然,很有晚唐作品风味。7.(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宋清传柳宗元(唐)①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疾病疕疡者,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②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③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1)解释下列加点字。相属于户连接;接着不害清之为富也妨碍;妨害(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DA.削减B.簇簇C.和睦D.狭隘(3)一旦复柄用AA.掌权B.缺点C.犯错D.权力(4)下列各项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清逐利以活妻子耳天将以酬长厚者B.清其有道者欤其恕乎C.清之取利远恻隐之心D.炎而附人而不仁,如礼何(5)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疾病疕疡者,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6)用“/”为第②段画浪线部分断句。(限划三处)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7)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3)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句的能力,应遵循翻译的原则、步骤及方法。(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应掌握方法并结合语意推断。(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应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概括。【解答】(1)“属”,连接、接着。句意:要送礼物给宋清的人一户接着一户。“害”,妨碍、妨害。句意:并不妨碍他成为富有的人。(2)D.“翦翦”,狭隘。句意:这些小的商人唯利是图,心胸不也太狭隘了吗?故选:D。(3)A.“柄”,动词,掌权。句意:这些人一旦再度掌权用事。故选:A。(4)A.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B.均为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C.助词,主谓之间,取独;/助词,的。D.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假设,如果。故选:B。(5)“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判断句;“居”,储存;“疾病”,生病、患病;“就”,靠近,到……去;“冀速已”,希望病快点治愈。译文:宋清,他是长安西边药市场的人,储存有好的药材。那些生病长疮的人们,都乐于到宋清那里求药,希望病快点治愈。(6)句意:宋清实在是凭借这样获得大利,又不胡作非为,坚持这种作风不停止,最后凭借这个成为富人。“大利”作“得”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妄”,形容词作名词,荒诞的事,作“为”的宾语,应在“妄”后断开;“卒”,最终,一般作时间状语放在句首,应在其前断开。(7)文章一二段是记叙,第三段在上文叙事的基础上发挥议论。作者再次指出宋清乃普通市井之人,而一般世人所为,尽管全从势利二字出发,很少能与宋清相比,却口唱高调,徒然视宋清之所为为以利相交。然后又反跌一笔,把宋清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比较,充分揭示出他们的卑屑恶浊,传达出作者的愤懑之情。这一段作者称扬宋清虽为市井细人却能超乎市井之道的优良品质,从而达到立传的目的。同时又由此引发出对炎凉世态的抨击,且寄寓自己谪宦以来饱尝人情冷暖的无穷感慨。答案:(1)连接;接着妨碍;妨害(2)D(3)A(4)B(5)宋清,他是长安西边药市场的人,储存有好的药材。那些生病长疮的人们,都乐于到宋清那里求药,希望病快点治愈。(6)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7)承接上文写宋清经商眼光长远与市井之人斤斤计较,延伸到一般世人附炎趋势之为,很少能与宋清相比的社会现实。作者对此深为感慨,认为世上如幸而有类似宋清之“市道交”的,则天下陷于困境的人,将不知有多少得救。然后又反跌一笔说,那些身居朝廷、官府、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命的官绅,本当是守道之人,却偏为追名逐利的市道之交,有力地传达出作者的愤懑之情。参考译文:宋清,他是长安西边药场的人,储存有好的药材。那些生了病、长了疮的人们,也都乐于向宋清求药,希望病好得快些。宋清总是高高兴兴地答应他们的要求,即使是有些没带钱的人来,宋清也都给他好的药材。债券、欠条堆积得像山一样地高,宋清不曾跑去向他们收帐。或者有些他不认识的人,打从远方来,拿债券赊欠,宋清并不拒绝对方。到了年终的时候,宋清估计(大概对方)不能还债了,往往就把债券、欠条给烧掉,不再提及这些事情。药场上的人因为宋清的奇特(举止),都笑他说:“宋清,真是个大白痴啊!”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讲道义的人吧!”宋清听了后说:“我宋清只是个赚赚钱来养活妻小的人罢了,并不是个讲道义的人。然而说我是个大白痴的人也错了。”宋清聚集药材四十年,焚烧的债券有一百多人的,其中有的人做了大官,有的人接连管理几个州,他们的俸禄丰厚,要送礼物给宋清的人一户接着一户。尽管有些人当时没有足够的钱去偿还药费,甚至赊欠至死的也有上千人,但是这些都没有阻碍宋清最终成为一个富翁。宋清获取利益的眼光长远,所以能成就广大的利益,哪像那些小商人呢?一旦要不到债,就勃然变色,第二次就相互谩骂而成为仇人。那些人赚钱,不是很小气吗?依我看来,真正的白痴,大有人在啊!宋清实在是凭借这样获得大利,又不胡作非为,坚持这种作风不停止,最后凭借这个成为富人。来向他求药的人愈来愈多,他应人之求也就愈来愈广。有些被斥责抛弃、沉沦颓废的人,亲戚朋友冷漠地对待他们,宋清不会因为这样就怠慢地对待对方,也一定像平常那样给他好的药材。这些人一旦再度掌权用事,就会更加地优厚报答宋清。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大都像这个样子。我观察现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都依附得势的人、抛弃贫寒的人,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子做了。世俗之言,只是说“用做买卖的方法来交往”。唉!宋清是个商人,现今人与人交往有能像宋清那样希望得到长远的回报的吗?假使能有,那么天下穷困潦倒、废黜受辱的人得免于死亡的就多了。柳先生说:“宋清身在集市却不做市侩的行为,然而那些身居朝廷、官府,待在乡里、学校,以士大夫自我标榜的人,反而争先恐后地做着市侩的行为,真是悲哀啊。如此说来,宋清并不只是有别于一般的商人了。8.(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游双溪记①姚鼐①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②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③,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②当文端遭遇仁皇帝④,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窔⑤,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选自《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注】①此文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辞官归里之后,游览清初大学士张英晚年退居和死后墓葬之地——双溪而作。②张太傅文端公:张英,桐城人,官至大学士(即宰相),卒谥“文端”,赠太子太傅。③镫:同“灯”。④仁皇帝:即康熙帝。⑤岩窔(yào):岩底。(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B。A.夫B.盖C.且D.则(2)对第①段划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左一青的弟弟仲孚,邀请我们一道去,迅速准备可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物流合作合同文档大全
-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医学遗传学医学细胞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地产公司土地合同管理办法
- 商业零售设备电路改造合同
- 管道安装脚手架施工合同范本
- 2025店铺装修合同常用版样本
- 个人展会用车租赁协议
- 医疗卫生服务采购招投标样本
- 地铁安全乘车礼仪指南
- 环保工程项目管理准则
- 钢化玻璃的MSDS英文报告
- 大学生情绪管理1500字论文2篇
- 2023广东省成人高考《英语》(高升专)考试卷及答案(单选题型)
- 《德米安 埃米尔 辛克莱年少时的故事》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年产万吨天然饮用水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临床药理学第十四章 肾功能不全临床用药
- YS/T 682-2008钌粉
- GB/T 5976-2006钢丝绳夹
- 丽声妙想英文绘本第一级 My Dad课件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句子专项课件
-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统一》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