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学生版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故国神游,,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3)李白《蜀道难》在描写山势的高险之后,又以“,”两句描写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2.(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剧作者写剧本,常常为了合理运用偶然性的因素而费尽心思,犹豫苦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构思中的许多戏剧性场面都难以实现②又怕遭到种种责难③偶然性的因素运用得多了④完全排斥偶然性的因素A.①③④② B.③②④①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3.(2分)学校拟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课本剧展演,小宁在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班级的节目。以下摘自他的宣传语,其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A.诸位同仁,本班兹定于周六上午八点整在大礼堂倾情演绎《雷雨》。 B.没见识过高三(1)班的《雷雨》,有几个人敢说他看懂了《雷雨》。 C.你将见证一场生命的悲剧,一次命运的反抗,绽放校园文化魅力。 D.来吧,听高三(1)班艺术惊雷,共沐校园文化春雨,看人间悲欢。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文化的稳定性①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社会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保持着同一种生存方式,即使生活的实际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上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而且,新的生活内容也被“纳入”了旧的模式,并被赋予了“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中看到“反复”和“重现”。②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来维持。一种文化特质一经产生,就要被人模仿、利用,这就是传递。文化传递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即世代相传和相互传播。世代相传,是一个文化模式得以形成和保持的机制,文化的稳定性也因此而获得。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文化模式理解为传统,一定的文化模式就是一个民族或其他各种社会群体世代保持下来的特定传统,而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就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③传统不是我们想抛弃就可以抛弃的。真正的传统,不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理结构、一种民族性格。人们不可能像对待某种自身的“异物”那样对待它,更不可能像对待旧衣服那样将它任意换掉。④传统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围绕一定主题的一系列变体。通过每一代人创造性的活动,传统得以发展和改变,所谓稳定只是相对的。但是,虽然每一代人都会对前人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有所修改和创新,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传统的保持过程是一个在传递中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程。传统惯性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止过。我们虽然生活在今天,并创造着明天,却又总是“在过去的掌心中”。⑤传统是使文化模式保持其稳定性的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本身也是被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保持首先与一个群体世代处于同一生存环境有关。由于受同样的环境条件的制约,一个民族群体或一个社区社会往往会因为缺乏改变其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的动力,而在传统上显示出一种不变的态势。改变传统的动力来自群体社会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一旦一个群体社会与环境不能保持有效的互动,传统的稳定性就会被打破,文化模式就会发生变迁。⑥这意味着文化改变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有来自外界的干扰。生存环境的改变,是这种干扰最基本的形态。从古至今,人类文化变迁的速度一直以一种恒定增加的速率发展着,这说明,外界千扰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之所以在同一生态环境中文化传统会保持持久的稳定性,是因为文化总是一定社会群体为应付他们所处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以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如果问题和挑战是相似的,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方式也是可以继续沿用的。不管怎样,环境的相对一致性对于文化传统的保持,至少是一种重要条件。⑦文化的稳定性也是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一个社会文化模式的发展与其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的改变,始终都保持着有差异的同一。这种差异就表现在: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在根本上与这个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合;而一个社会的文化模式,虽然与该社会的生产力有关,并且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相联系,但这种关联相对比较特别。一方面,生产力及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对文化模式的影响由于间接性而显得迟缓和不确定:另一方面,文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样式、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原则框架等等。总之,我们特殊的生存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形态是由我们的文化模式所塑造的,然而,也正是由于我们作为这种生存方式生生不息的担当者和传递者,文化模式才得以保持其稳定性。⑧文化的稳定性是与群体成员自发反应的一致性相联系的。在一个价值单一的内向型封闭社会中,所有人往往都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不是理性自觉的,而是一种自发的本能,也就是所谓文化本能。当一个群体成员的这种自发反应保持着一致性时,个人或者某种来自外部的力量要想冲破文化习俗是很难的,而文化就由此获得了一种稳固性。如果是在一个多种价值并存的复杂社会,自发行为改变的可能性会高许多。(有删改)(1)第④段加点的“在过去的掌心中”在文中的意思是。(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的持久性能反映出文化的稳定性。B.传统在保持过程中并不完全排斥创新。C.传统的终止往往意味着文明发展进步。D.传统的保持总是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3)不能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如服饰等的改变可能是频繁的,但其文化模式变迁通常是缓慢的。B.不同民族正是由于其传统的保持和传递功能,其文化才得以保持它们各自的独特样式。C.如果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或者人们放弃了与环境的互动,文化的稳定性就难以保持。D.一种文化中的个体自发地按照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规则行动,这于人于己都是好的。(4)分析第②至④段的论证思路。(5)在全面脱贫之前,我国贫困农村有很多分布于深山区。请结合本文及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或其他)的相关内容,分析这类农村脱贫困难可能存在的文化原因。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连日来,她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只要一瞥见床头柜上那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她的心房便会剧烈地颤动。②她是一个刚过二十岁的纺织工人。同许多青年人一样,她喜爱唱歌,让她最着迷、最崇拜的,是清纯派歌星李琼。眼前,她看着的正是她与李琼合影的照片。③她自己不会相信,那天,著名红歌星李琼会拉着她的手,同她出现在同一个正在直播的晚会现场,从而,成为她的家人、朋友反复品味的一个永恒的电视画面。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她会拥有一张出自《青年报》名记者之手、留下她与最崇拜的人合影的照片。④她努力不想这事,好让自己平静一点。可那印象太强烈了,事情虽已过去两个多月,一切就像在昨天、在眼前。⑤当她听说李琼的又一专辑出版了,她又禁不住激动起来,骑着她心爱的红飞鸽,直奔音像公司。⑥她觉得人与人相识、相处、相交、相知都是缘分,不在于地理位置的远近、结识时间的长短以及社会地位的悬殊…一边想,一边骑,不知不觉到了街心绿岛。⑦这是车辆、行人绕道拐弯的地方,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⑧那件事,她一直觉得挺平常、挺普通。你想想,一个流氓对一个晚归的女中学生施暴,她遇到了,能装作没看见?她记不清是她抓住那个坏蛋,还是那个坏蛋抓住她,直到那家伙拔出匕首,狠狠地捅了她三下,她也没有搞清楚。她只感到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抱住了一样东西。直到警察来了,她还抱着那只鞋。后来到医院看她的公安局领导告诉她,正是根据这只鞋,他们很快抓到了那个家伙,并破获了三年内类似的十起大案。她也知道,正是这只鞋,把那个比她大两岁的青年送到了另外一个世界。⑨绕过绿岛,她的心情掠过一丝不安。就是这么件普通的事,她和她的家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耀。住院期间,市长亲自去看望她,后来,她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再后来,她被有关领导通知,参加省“五一”联欢晚会。⑩那天,她刻意打扮了一下,被安排坐在前排的中间位置。当晚会快要结束时,只见一位身材修长、身着白色连衣裙的演员款款地走向舞台中央。这时,舞台灯光大亮,一束柔和的光照在这位演员脸上。啊,这不是李琼吗!她异常激动,很用力地鼓掌,可惜细汗沁满了手掌。她还没有完全从兴奋中醒悟,女歌星已泪流满面:她在动情地向人们讲述关于她的故事。只见她快步走向她,所有灯光随之移动。李琼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回舞台。她噙着泪,满怀深情地向观众介绍:“这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观众席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李琼仍然牵着她的手:“下面,我要为我们的英雄演唱一首新近创作的《卫士赞歌》。”她声情并茂的演唱,感染了所有在场的观众,晚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演唱结束后,李琼牵着她的手回到原来的位置,与她并肩坐在一起,开心地交谈着。摄像机的镜头不时转向她俩,那个机敏的《青年报》记者,不失时机地揿动了快门……⑪一别两个多月,想必她一直都好吧。她一面骑,一面为李琼祝福。不知不觉中,已到了音像公司。⑫大的广告牌上,赫然写着“歌星李琼最新专辑首发式”。她忙乱地架好自行车,直往里赶。只见大厅内人头攒动,无数种嘈杂声好像在重复一句话“给我签一个”。莫非她在这儿?她不顾一切往里钻,一会儿又被人潮挤回来,只好踮起脚尖。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熟悉的面孔正出现在无数只晃动的手当中。她拼命往里挤,好不容易挤到了她的跟前,激动地一把抓住她的手,大喊:“哎,李琼,你好吗?”她“嗯”了一下,极熟练地从身后拿起一盒专辑,亲切地问她:“签哪儿?”她以为李琼没有在意,便向前挪了半步,用力地抓住她的手臂,调皮地冲她喊:“哎,你看我是谁?”看着李琼迷惑不解的样子,她着急地说:“哎,李琼,我是肖小茹!”李琼停下手中的动作,仔细地端详她。她也极认真地看着李琼。她真想大声说,李姐,你还是那么漂亮。双方对视了一会儿。李琼好看的眉毛轻轻皱了一下:“对不起,我记不起来了。”边说边优雅地摇着头。她愣住了。⑬热情的歌迷仍在往前涌。她被挤在一边,木然地站着。那边,李琼仍然带着浅浅的微笑,满怀热情地为人们签着什么。⑭她一人彳亍在街头。她为那台晚会害羞。(根据孙禹文小说玫编)(1)分析小说开头所写照片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2)第⑩段画线部分巧妙表现了人物心理,请加以赏析。(3)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人主张用“偶像”,也有人主张用“舞台”,你认为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4)请从叙事的顺序这个角度为这篇小说写一篇文学短评(150字左右)。6.(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1)以下与这两首诗在体裁和题材上差异最大的一首是。A.《蜀相》(杜甫)B.《春晓》(孟浩然)C.《登高》(杜甫)D.《咏怀古迹(其三)》(杜甫)(2)以下评价对两首诗都适用的一项是。A.雄浑悲壮B.淡远闲静C.沉郁激愤D.含蓄蕴藉(3)有人认为李白的这两首诗不仅主题相近,写法也缺少变化,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7.(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汉晋春秋》曰: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曰:“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②孙盛《晋阳秋》曰: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盛以为: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③臣松之以为: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锺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注】①会:即钟会,在魏灭蜀之战中,配合邓艾分兵进取。②维:即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彼岂暗主愚臣哉②则会乘其背(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A.匆忙B.纷乱C.侵犯D.拥挤(2)不可以事有差牙A.差错B.损失C.萌芽D.指派(3)把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4)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5)根据第①段内容,分析姜维“乃诡说会”时“诡”在何处。(6)对姜维诈降钟会这件事,孙盛和裴松之评价有别。请结合第②③段内容,分析二人评价这件事的主要分歧。8.(11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始学斋记张履祥①语溪董子,岁暮将归,以始学名其斋,愿一言以志别。予衰眊无闻,复何言哉?顾教衰俗敝之日,一旦盛年之士怀抱美志,期于进德修业,能不喜溢于中,亟述所闻以勖之?②窃惟天地之生,人为贵。仁义者,人之所以为心也。【甲】今予与子处覆载①中,服衣冠,负书册,列于士林,□既贵于人人矣。【乙】可不求其所以贵于人人者,以无忝天地之心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弘者,广居之量也;毅者,行道之力也。【丙】其始,莫不自其一念不安于人人之所为,而守之不变,致知力行,以至于终其身,又自其身推而达之。莫不始自一人独立不惧,勉焉不已,以渐及于家邦之远。【丁】③故曰:“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然欲居仁,必充其无欲害人之心;欲由义,必充其不取非有之心。非然者,终不免于鸡鸣而起,孳孳为利之徒,旦昼所为,梏亡其固有之良而已。揆其失,惟在辨之不早辨也。④辨之云何?今日者,感民生之憔悴,尝为之侧然于中:见人事之不臧,甚恶其廉耻道丧。常内省诸己,孰为仁,孰为义。不表饰于大廷,不苟弛于幽隐,人知之惟是,人不知亦惟是。当其穷,入孝出弟,闲圣道以正人心。及其行,以不忍人之心遏恶扬善,正君而定国,约困而不陨,通显而不盈。庶乎不失任重道远之义,而后无负于衣冠书册,中处覆载间也。⑤畴昔之日,所闻于师者如此。予悔始之不力,冉冉而老,无能为也已。子其勉之。(有删改)【注】①覆载:指天地。(1)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董载臣在回乡就学之前特地请张履祥为书斋命名。B.董载臣不忍和张履祥久别,所以请他作记以留念。C.张履祥为董载臣书斋作记以表示对他归来的欢迎。D.张履祥满意董载臣的为学精神,欣然答应其诉求。(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词语是。A.则B.以C.而D.盍(3)小宁在检索文献时,发现“若火之然,星星攸灼,至于燎原野而烈山泽;若泉之达,涓涓盈科,至于经川渎而放四海也”几句未选入本文。现要将这几句放入本文中,最合理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4)结合全文,概括第⑤段画线句中“勉之”的内容。9.(70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作文。人们几乎不可能在知识与经验都完备的情况下做事,仍然可以做成很多事。但每当有事情未做成时,人们习惯于在知识和经验上找原因。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教师版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3)李白《蜀道难》在描写山势的高险之后,又以“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两句描写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结合语境和原文内容分析作答。【解答】故答案为:(1)多情应笑我(重点字:情、应)(2)暴秦之欲无厌(重点字:暴、)(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重点字:喧、豗、砯、崖)2.(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剧作者写剧本,常常为了合理运用偶然性的因素而费尽心思,犹豫苦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构思中的许多戏剧性场面都难以实现②又怕遭到种种责难③偶然性的因素运用得多了④完全排斥偶然性的因素A.①③④② B.③②④①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连贯能力。做此题时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现代文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意合理。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和体会。【解答】上文提到“偶然性的因素”,下文紧承这个话题写作衔接最紧密,排在第一空处的不可能是①②,排除A;根据逻辑关系④①为一组,强调完全排斥偶然性因素的后果,③②闸明运用偶然性因素太多的后果,排除BD。故选:C。3.(2分)学校拟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课本剧展演,小宁在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班级的节目。以下摘自他的宣传语,其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A.诸位同仁,本班兹定于周六上午八点整在大礼堂倾情演绎《雷雨》。 B.没见识过高三(1)班的《雷雨》,有几个人敢说他看懂了《雷雨》。 C.你将见证一场生命的悲剧,一次命运的反抗,绽放校园文化魅力。 D.来吧,听高三(1)班艺术惊雷,共沐校园文化春雨,看人间悲欢。【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解答】A.“诸位同仁”属于文言性质,而且“同仁”,一指同事或同行还指和自己相同处境的人,二指犹言一视同仁,三指同行仁德者;“兹”也用于非常正式的场合,均不适合学生的宣传语,改为“各位同学,本班定于……”。B.“没见识……有几人敢说……”口气太大,太狂,容易招来忌恨,反而影响宣传的效果。C.“你将见证……绽放校园文化魅力”结构混乱、成分残缺,可以把“绽放”改为“一种”或“别样”。故选:D。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文化的稳定性①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社会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保持着同一种生存方式,即使生活的实际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上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而且,新的生活内容也被“纳入”了旧的模式,并被赋予了“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中看到“反复”和“重现”。②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来维持。一种文化特质一经产生,就要被人模仿、利用,这就是传递。文化传递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即世代相传和相互传播。世代相传,是一个文化模式得以形成和保持的机制,文化的稳定性也因此而获得。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文化模式理解为传统,一定的文化模式就是一个民族或其他各种社会群体世代保持下来的特定传统,而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就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③传统不是我们想抛弃就可以抛弃的。真正的传统,不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理结构、一种民族性格。人们不可能像对待某种自身的“异物”那样对待它,更不可能像对待旧衣服那样将它任意换掉。④传统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围绕一定主题的一系列变体。通过每一代人创造性的活动,传统得以发展和改变,所谓稳定只是相对的。但是,虽然每一代人都会对前人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有所修改和创新,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传统的保持过程是一个在传递中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程。传统惯性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止过。我们虽然生活在今天,并创造着明天,却又总是“在过去的掌心中”。⑤传统是使文化模式保持其稳定性的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本身也是被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保持首先与一个群体世代处于同一生存环境有关。由于受同样的环境条件的制约,一个民族群体或一个社区社会往往会因为缺乏改变其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的动力,而在传统上显示出一种不变的态势。改变传统的动力来自群体社会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一旦一个群体社会与环境不能保持有效的互动,传统的稳定性就会被打破,文化模式就会发生变迁。⑥这意味着文化改变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有来自外界的干扰。生存环境的改变,是这种干扰最基本的形态。从古至今,人类文化变迁的速度一直以一种恒定增加的速率发展着,这说明,外界千扰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之所以在同一生态环境中文化传统会保持持久的稳定性,是因为文化总是一定社会群体为应付他们所处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以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如果问题和挑战是相似的,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方式也是可以继续沿用的。不管怎样,环境的相对一致性对于文化传统的保持,至少是一种重要条件。⑦文化的稳定性也是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一个社会文化模式的发展与其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的改变,始终都保持着有差异的同一。这种差异就表现在: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在根本上与这个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合;而一个社会的文化模式,虽然与该社会的生产力有关,并且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相联系,但这种关联相对比较特别。一方面,生产力及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对文化模式的影响由于间接性而显得迟缓和不确定:另一方面,文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样式、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原则框架等等。总之,我们特殊的生存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形态是由我们的文化模式所塑造的,然而,也正是由于我们作为这种生存方式生生不息的担当者和传递者,文化模式才得以保持其稳定性。⑧文化的稳定性是与群体成员自发反应的一致性相联系的。在一个价值单一的内向型封闭社会中,所有人往往都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不是理性自觉的,而是一种自发的本能,也就是所谓文化本能。当一个群体成员的这种自发反应保持着一致性时,个人或者某种来自外部的力量要想冲破文化习俗是很难的,而文化就由此获得了一种稳固性。如果是在一个多种价值并存的复杂社会,自发行为改变的可能性会高许多。(有删改)(1)第④段加点的“在过去的掌心中”在文中的意思是新的生活内容仍保持着旧的模式。(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传统的持久性能反映出文化的稳定性。B.传统在保持过程中并不完全排斥创新。C.传统的终止往往意味着文明发展进步。D.传统的保持总是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3)不能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D。A.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如服饰等的改变可能是频繁的,但其文化模式变迁通常是缓慢的。B.不同民族正是由于其传统的保持和传递功能,其文化才得以保持它们各自的独特样式。C.如果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或者人们放弃了与环境的互动,文化的稳定性就难以保持。D.一种文化中的个体自发地按照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规则行动,这于人于己都是好的。(4)分析第②至④段的论证思路。(5)在全面脱贫之前,我国贫困农村有很多分布于深山区。请结合本文及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或其他)的相关内容,分析这类农村脱贫困难可能存在的文化原因。【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关于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要到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3)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推断。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要整体把握文意,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解答】(1)“在过去的掌心中”使用了比喻修辞,强调我们难以走出或摆脱旧有、过去,作答本题需要找到本体。上文语境是“生活在今天,并创造着明天”,即强调我们过着新的生活,“虽然……却”标明了转折义,结合“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分析,此处意在说明我们虽然过着新生活,但又总是保留了一些旧有的习惯或者模式、传统,于是得出答案:新的生活内容仍保持着旧的模式。(2)C.“传统的终止往往意味着文明发展进步”错,相关信息有“传统的保持过程是一个在传递中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程。传统惯性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止过”,但传统的终止与文明的发展进步未必能如影随形,选项表述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C。(3)A.“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如服饰等的改变可能是频繁的”错,第二段信息是“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来维持。一种文化特质一经产生,就要被人模仿、利用,这就是传递”,第四段信息是“虽然每一代人都会对前人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有所修改和创新,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传统的保持过程是一个在传递中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程”,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如服饰等的改变并不频繁,而是具有稳定性。B.“其文化才得以保持它们各自的独特样式”错,第二段信息是“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来维持。一种文化特质一经产生,就要被人模仿、利用,这就是传递。……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文化模式理解为传统,一定的文化模式就是一个民族或其他各种社会群体世代保持下来的特定传统,而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就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可见选项表述无中生有,强加逻辑关系,不同民族正是由于其传统的保持和传递功能,其文化才得以保持它们各自的传统,即稳定性。C.“如果……文化的稳定性就难以保持”错,第五段信息是“改变传统的动力来自群体社会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一旦一个群体社会与环境不能保持有效的互动,传统的稳定性就会被打破,文化模式就会发生变迁”,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故选D。(4)第②段“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来维持……而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就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第③段“传统不是我们想抛弃就可以抛弃的”,说明文化模式的稳定性文化传统的持久性。第④段“传统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围绕一定主题的一系列变体……虽然每一代人都会对前人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有所修改和创新,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传统的保持过程是一个在传递中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程”。可见这几段先论证了文化的稳定性可以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然后从传统的不易弃换与变化中的不变因素两方面论证了传统具有持久性,以此来证明文化具有稳定性。(5)“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社会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保持着同一种生存方式,即使生活的实际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上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文化传统的保持首先与一个群体世代处于同一生存环境有关。由于受同样的环境条件的制约,一个民族群体或一个社区社会往往会因为缺乏改变其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的动力,而在传统上显示出一种不变的态势”“之所以在同一生态环境中文化传统会保持持久的稳定性,是因为文化总是一定社会群体为应付他们所处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以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如果问题和挑战是相似的,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方式也是可以继续沿用的”“一方面,生产力及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对文化模式的影响由于间接性而显得迟缓和不确定;另一方面,文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样式、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原则框架等等”,深山区地理上相对封闭,其社会往往有一种自动的“礼治秩序”,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因此当地人容易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这里的乡土文化往往具有价值单一的特征。相对封闭的环境不易改变,导致这里的文化模式就相对稳定,而文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样式和经济结构的原则框架。这就是这类农村脱贫困难可能存在的文化原因。答案:(1)新的生活内容仍保持着旧的模式。(2)C(3)D(4)这几段先论证了文化的稳定性可以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然后从传统的不易弃换与变化中的不变因素两方面论证了传统具有持久性,以此来证明文化具有稳定性。(5)深山区地理上相对封闭,其社会往往有一种自动的“礼治秩序”,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因此当地人容易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这里的乡土文化往往具有价值单一的特征。相对封闭的环境不易改变,导致这里的文化模式就相对稳定,而文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样式和经济结构的原则框架。这就是这类农村脱贫困难可能存在的文化原因。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连日来,她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只要一瞥见床头柜上那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她的心房便会剧烈地颤动。②她是一个刚过二十岁的纺织工人。同许多青年人一样,她喜爱唱歌,让她最着迷、最崇拜的,是清纯派歌星李琼。眼前,她看着的正是她与李琼合影的照片。③她自己不会相信,那天,著名红歌星李琼会拉着她的手,同她出现在同一个正在直播的晚会现场,从而,成为她的家人、朋友反复品味的一个永恒的电视画面。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她会拥有一张出自《青年报》名记者之手、留下她与最崇拜的人合影的照片。④她努力不想这事,好让自己平静一点。可那印象太强烈了,事情虽已过去两个多月,一切就像在昨天、在眼前。⑤当她听说李琼的又一专辑出版了,她又禁不住激动起来,骑着她心爱的红飞鸽,直奔音像公司。⑥她觉得人与人相识、相处、相交、相知都是缘分,不在于地理位置的远近、结识时间的长短以及社会地位的悬殊…一边想,一边骑,不知不觉到了街心绿岛。⑦这是车辆、行人绕道拐弯的地方,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⑧那件事,她一直觉得挺平常、挺普通。你想想,一个流氓对一个晚归的女中学生施暴,她遇到了,能装作没看见?她记不清是她抓住那个坏蛋,还是那个坏蛋抓住她,直到那家伙拔出匕首,狠狠地捅了她三下,她也没有搞清楚。她只感到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抱住了一样东西。直到警察来了,她还抱着那只鞋。后来到医院看她的公安局领导告诉她,正是根据这只鞋,他们很快抓到了那个家伙,并破获了三年内类似的十起大案。她也知道,正是这只鞋,把那个比她大两岁的青年送到了另外一个世界。⑨绕过绿岛,她的心情掠过一丝不安。就是这么件普通的事,她和她的家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耀。住院期间,市长亲自去看望她,后来,她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再后来,她被有关领导通知,参加省“五一”联欢晚会。⑩那天,她刻意打扮了一下,被安排坐在前排的中间位置。当晚会快要结束时,只见一位身材修长、身着白色连衣裙的演员款款地走向舞台中央。这时,舞台灯光大亮,一束柔和的光照在这位演员脸上。啊,这不是李琼吗!她异常激动,很用力地鼓掌,可惜细汗沁满了手掌。她还没有完全从兴奋中醒悟,女歌星已泪流满面:她在动情地向人们讲述关于她的故事。只见她快步走向她,所有灯光随之移动。李琼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回舞台。她噙着泪,满怀深情地向观众介绍:“这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观众席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李琼仍然牵着她的手:“下面,我要为我们的英雄演唱一首新近创作的《卫士赞歌》。”她声情并茂的演唱,感染了所有在场的观众,晚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演唱结束后,李琼牵着她的手回到原来的位置,与她并肩坐在一起,开心地交谈着。摄像机的镜头不时转向她俩,那个机敏的《青年报》记者,不失时机地揿动了快门……⑪一别两个多月,想必她一直都好吧。她一面骑,一面为李琼祝福。不知不觉中,已到了音像公司。⑫大的广告牌上,赫然写着“歌星李琼最新专辑首发式”。她忙乱地架好自行车,直往里赶。只见大厅内人头攒动,无数种嘈杂声好像在重复一句话“给我签一个”。莫非她在这儿?她不顾一切往里钻,一会儿又被人潮挤回来,只好踮起脚尖。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熟悉的面孔正出现在无数只晃动的手当中。她拼命往里挤,好不容易挤到了她的跟前,激动地一把抓住她的手,大喊:“哎,李琼,你好吗?”她“嗯”了一下,极熟练地从身后拿起一盒专辑,亲切地问她:“签哪儿?”她以为李琼没有在意,便向前挪了半步,用力地抓住她的手臂,调皮地冲她喊:“哎,你看我是谁?”看着李琼迷惑不解的样子,她着急地说:“哎,李琼,我是肖小茹!”李琼停下手中的动作,仔细地端详她。她也极认真地看着李琼。她真想大声说,李姐,你还是那么漂亮。双方对视了一会儿。李琼好看的眉毛轻轻皱了一下:“对不起,我记不起来了。”边说边优雅地摇着头。她愣住了。⑬热情的歌迷仍在往前涌。她被挤在一边,木然地站着。那边,李琼仍然带着浅浅的微笑,满怀热情地为人们签着什么。⑭她一人彳亍在街头。她为那台晚会害羞。(根据孙禹文小说玫编)(1)分析小说开头所写照片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2)第⑩段画线部分巧妙表现了人物心理,请加以赏析。(3)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人主张用“偶像”,也有人主张用“舞台”,你认为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4)请从叙事的顺序这个角度为这篇小说写一篇文学短评(150字左右)。【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概括语段的内容,然后考虑和其它四要素的关系,从结构(情节)谈作用,尽量考虑突出人物性格和主题。(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分析人物心理需要抓住句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进而分析人物的心理。(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叙事手法及写文学短评的能力。“叙事顺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作为文学评论,应当找到写的最精彩的部分。【解答】(1)“她喜爱唱歌,让她最着迷、最崇拜的,是清纯派歌星李琼。眼前,她看着的正是她与李琼合影的照片”,开头写照片,交代了她对歌星李琼的喜爱、崇拜。“连日来,她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只要一瞥见床头柜上那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她的心房便会剧烈地颤动”,这张照片为何会让她如此激动?原来这是她与最喜欢的歌手李琼的合照,那么这张照片是怎么来的?自然引出对合影原因及过程的叙写。正因为她对李琼特别喜欢,而且两人还有过这么一张珍贵的合影,因此当她听说李琼的又一专辑出版了,“又禁不住激动起来,骑着她心爱的红飞鸽,直奔音像公司”,揭示其再见李琼的热切心理,推动着主人翁去见李琼的情节发展。可见,照片是情节发展的线索。(2)画线句是“这时,舞台灯光大亮,一束柔和的光照在这位演员脸上。啊,这不是李琼吗!她异常激动,很用力地鼓掌,可惜细汗沁满了手掌”。“舞台灯光大亮,一束柔和的光”是环境描写,“灯光大亮”是舞台效果,同时也写出肖小茹突然见到偶像李琼的惊喜之情;“柔和的光”是写实,又烘托出肖小茹意外遇到李琼时内心的甜美感受。“啊,这不是李琼吗!”,是内心独白,直接描写肖小茹的惊喜心理,“啊”和感叹号强化了这种惊喜之情。“异常激动”直接写出人物的心理。“很用力地鼓掌”是人物的动作,“用力”写出见到偶像的激动,“可惜”写出嫌掌声不力的狂热心态。“细汗沁满了手掌”真实地写出肖小茹的“异常激动”。总之,画线部分综合运用环境烘托、内心独白、动作描写、心理概述等多种方式表现人物心理,巧妙而适切。(3)如认为“舞台”更好,可做如下分析:从情节上来看,主要写肖小茹和李琼的两次相遇,尤其是第一次,她们见面的地点就是“舞台”,以此为题可以引导读者聚焦舞台相遇的重要情节,当时“女歌星已泪流满面”“快步走向她,所有灯光随之移动。李琼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回舞台。她噙着泪,满怀深情地向观众介绍……”;而结尾“李琼好看的眉毛轻轻皱了一下:‘对不起,我记不起来了。’边说边优雅地摇着头”,这样的对比使结尾的情节逆转更有冲击力。从主题来看,“舞台”是人们表演的地方,与真实的现实有差距。而李琼在“舞台”上为了肖小茹落泪,动情地为她歌唱,拉着她的手并肩坐在一起,开心地交谈,这一切原来都是在“舞台”上的“表演”。以“舞台”为题,还颇具象征意味,指涉社会生活中的真与伪,更能丰富作品的主题、触发读者深思。如以“偶像”为题,虽能直接点明主要人物及其身份,也带有一定讽刺意味,但不能像“舞台”那样具有以上两个效果。如认为以“偶像”为题更加,可做如下分析:从主要人物和内容来看,文章描写了肖小茹的“追星”行为,她的偶像就是歌星李琼,这样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因此以“偶像”为题,可以引导读者聚焦故事的主要人物和追星的行为,贴近读者生活,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从主题来看,“偶像”指的是李琼,但肖小茹最后却感到“为那台晚会害羞”,是因为她看到了李琼的“表演”,这样的“偶像”值得追吗?以“偶像”为题,可以凸显作品对追星行为真实状况的揭示,从而凸显作品反思现实、批判现实的意义。若以“舞台”为题,虽然意味深长,但在现实指向性上有所削弱。(4)对于这篇小说而言,最精彩的是“插叙”的使用。文章开头通过照片揭示肖小茹对李琼的喜爱,但却不说她们的合影是怎么来的,而是先写李琼又出专辑了,“当她听说李琼的又一专辑出版了,她又禁不住激动起来,骑着她心爱的红飞鸽,直奔音像公司”;然后写肖小茹“不知不觉到了街心绿岛”,自然引出回忆“这是车辆、行人绕道拐弯的地方,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由行经之处自然插入这里发生过的事,将不同时间的行迹交织在一起,使得插叙自然而不生涩。接着开始插叙事情的起因、经过等情节,她勇敢地与流氓搏斗,受了伤,受到了嘉奖,“参加省‘五一’联欢晚会”。就是在这个舞台上,她见到了自己偶像李琼,李琼动情地讲述她的故事,为她唱歌,还“与她并肩坐在一起,开心地交谈着”,“那个机敏的《青年报》记者,不失时机地揿动了快门”,这样就交代了开头这张照片的来历,也写出了肖小茹对李琼的感情,也就充分揭示了主人翁去见李琼的心理状态。同时这段插叙中李琼堪称完美的表现与结局的冷淡,肖小茹在插叙中的激动幸福与结局的失落构成巨大的对比,突出了中心。而插叙手法的使用使小说情节更有波澜,结构紧凑而富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很有艺术感染力。写文学评论时可从以上角度分析点评。答案:(1)照片是情节发展的线索,交代了主人翁对歌星李琼的喜爱、崇拜,揭示其再见李琼的热切心理,推动着主人翁去见李琼的情节发展,并自然引出对合影原因及过程的叙写。(2)“灯光大亮”“柔和的光”既是写实,又烘托出肖小茹意外遇到李琼时惊喜、甜美的心理。“细汗沁满了手掌”生动地表现出肖小茹的“异常激动”。“可惜”则描绘出肖小茹“用力鼓掌”犹嫌掌声不力的狂热心态。画线部分综合运用环境烘托、内心独白、动作描写、心理概述等多种方式表现人物心理,巧妙而适切。(3)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舞台”更好。以“舞台”为题,可以引导读者聚焦舞台相遇的重要情节,从而使结尾的情节逆转更有冲击力;以“舞台”为题,还颇具象征意味,指涉社会生活中的真与伪,更能丰富作品的主题、触发读者深思。若以“偶像”为题,虽然能凸显主要人物及其行为,但缺失了以上两个功能。答案示例二:我认为“偶像”更好。以“偶像”为题,可以引导读者聚焦故事的主要人物和追星的行为,贴近读者生活,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以“偶像”为题,还可以凸显作品对追星行为真实状况的揭示,从而凸显作品反思现实、批判现实的意义。若以“舞台”为题,虽然意味深长,但在现实指向性上有所削弱。(4)小说插叙了合影的起因、经过等重要情节。插叙自然而不生涩,如第⑦段由行经之处自然插入这里发生过的事,将不同时间的行迹交织在一起。通过插叙充分揭示了主人翁去见李琼的心理状态,与结局构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突出了中心。这样写使小说情节更有波澜,结构紧凑而富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很有艺术感染力。6.(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1)以下与这两首诗在体裁和题材上差异最大的一首是C。A.《蜀相》(杜甫)B.《春晓》(孟浩然)C.《登高》(杜甫)D.《咏怀古迹(其三)》(杜甫)(2)以下评价对两首诗都适用的一项是D。A.雄浑悲壮B.淡远闲静C.沉郁激愤D.含蓄蕴藉(3)有人认为李白的这两首诗不仅主题相近,写法也缺少变化,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体裁上,这两首诗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咏史怀古诗。(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注意联系选项进行比对。(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题及写作技巧的能力。注意结合诗句分析。【解答】(1)A.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咏史怀古诗;B.体裁是五言绝句,题材是写景抒情诗;C.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写景抒情诗;D.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咏史怀古诗。差距最大的是C项。故选C。(2)《越中览古》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尾句写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的画面,把盛衰的感慨蕴含其中,风格含蓄蕴藉。《苏台览古》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前两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后两句则是借西江明月由今溯古,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风格含蓄蕴藉。故选D。(3)这两首都是览古之作,《越中览古》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苏台览古》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两诗主题一致。但写法不完全相同。《越中览古》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尾句写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与前面两句形成对比,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览古》前两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后两句则是借西江明月由今溯古。全诗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杨柳新”“不胜春”写出当下的春景,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早已远去,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越中览古》到结句急转,而《苏台览古》转在第三句。这表现出了作者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很有感染力。答案:(1)C(2)D(3)这两首都是览古之作,都表达今昔盛衰之感,却同中有异。《越中览古》先极力渲染昔日之繁华,与结句所写今日之荒凉构成强烈的对比,发人深思;《苏台览古》着重写今日之荒凉,荒凉所折射出的人事变化、兴废无常与旧苑荒台中自然景物的今古常新形成鲜明对比,意味深长。《越中览古》到结句急转,而《苏台览古》转在第三句。这表现出了作者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很有感染力。译文:《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鹧鸪飞落在断壁残垣。《苏台览古》山上荒台与残破的宫墙对着新绿的杨柳,山下采菱人的歌声中一派春光锦绣。当日这里的欢歌盛舞到何处去寻?只有那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西江月依然如旧。赏析:《越中览古》是一首怀古之作。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果然,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吴败越后,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女子西施献于吴王,于是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终日轻歌曼舞,纵情享乐,对世仇越国不再防范,使得越军趁势攻入,最后亡国自尽。吴国灭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当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纹饰,精励图治的英雄本色,随着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丢得干干净净了。那么这样的繁盛又会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国的命运,诗人不去写了,一切道理已尽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转一笔,写了眼前的景色: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苏台览古》此诗兴由“苏台览古”而起,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人是作为与历史、自然、社会、宇宙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也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乐极生悲,祸福相依,成功伴随着失败,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李白在游览姑苏台时情横古今,面对着眼前兴致勃勃的游人,想到了古代的吴王与西子,不能不有一种“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的无限感喟。此诗与《越中览古》主题相似,同为吊古。但此诗以今溯古,而彼诗则从盛写到衰,以古衬今;此诗之转在第三句,而彼诗之转在末句:可谓同中有异。由此可见李白诗歌艺术的构思巧妙多变。7.(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汉晋春秋》曰: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曰:“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②孙盛《晋阳秋》曰: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盛以为: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③臣松之以为: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锺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注】①会:即钟会,在魏灭蜀之战中,配合邓艾分兵进取。②维:即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彼岂暗主愚臣哉昏昧②则会乘其背追逐(进攻、掩袭)(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BA.匆忙B.纷乱C.侵犯D.拥挤(2)不可以事有差牙AA.差错B.损失C.萌芽D.指派(3)把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4)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5)根据第①段内容,分析姜维“乃诡说会”时“诡”在何处。(6)对姜维诈降钟会这件事,孙盛和裴松之评价有别。请结合第②③段内容,分析二人评价这件事的主要分歧。【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根据句子意思来推断。(2)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明确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内容具体分析概括。(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主要观点的能力。找到观点句,然后分析即可。【解答】(1)①暗:昏昧。句意:难道他们只是像人们所说的是昏庸的君主和愚忠的臣子吗?②乘:追逐(进攻、掩袭)。句意:那么敌军就会从他背后攻击。(2)①扰攘:纷乱。句意:韩信在混乱的年代没有背弃汉王刘邦。故选B。②差牙:差错。句意:不能够因为事情有差错。故选A。(3)“定”,平定;“高”,意动用法,认为……高,尊崇;“以此”,在这种情况下;“安归”,安然无事地回朝。译文:如今您又平定了蜀地,威德扬名于世,百姓都尊崇您的功劳,晋王(言“主上”也给分)(必定会)担心您的谋略(言“功高盖主”也可),您想在这种情况下安然无事地回朝吗!(4)句意:趁机杀了他来恢复蜀国,正赶上事情没有成功,于是到了灭亡的地步。蜀人到如今还在为此事伤感。“杀之”的目的是“复蜀土”,用“以”连接两句,中间不断开,在“蜀土”后断开;“事不捷”为主谓结构,意思完整;且“遂”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泯灭”是上句的谓语,“蜀人”是下句主语,中间断开。(5)结合原文“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首先应该看到姜维知道钟会“阴怀异图”,于是他先恭维钟会,说司马氏家族的兴盛全靠他,然后提出“功高震主”的观点,并以韩信和文种的例子告诫钟会,故意劝他隐退。分析可知,姜维说这番话表面上是为钟会着想,劝其功成身退以避祸,实则是以退为进,想推动钟会造反自立,从而实现自己分裂敌方以复国的意图。这就是“诡”的地方。(5)孙盛认为“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大意是:邓艾进入江由,士兵很少,姜维进不能在绵竹之战中英勇奋战,退不能总率五将,保护蜀主刘禅,思考后图的谋略,而却在顺逆之间反反复复,希图在难有希望的时候违背情谊,凭借衰弱之国,而多次在三秦之地观兵,已被灭王的国家,希望得到情理之外的奇伟之举,不也太糊涂了吗!可见孙盛认为姜维主动进攻或退守都优于诈降,因为当时蜀国国力衰弱,禁不起诈降再复国的消耗。裴松之则认为“于时锺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大意是:姜维如果回军解救剑阁,那么敌军就会从他背后攻击。当时的形势,怎么可能两全?而责备姜维不能在绵竹之战中英勇奋战,保护蜀主,这是不合理的。钟会想要全部坑杀魏将来发动叛乱,授给姜维重兵,使他替自己冲锋陷阵。如果让魏将都死了,兵权在姜维手中,杀了钟会恢复蜀国,就不算难事了。可见裴松之在当时军事形势下,姜维进攻取胜也来不及拥卫蜀主,领军回援又会被敌军所乘,反倒是诈降还能博得复国之机。前者是立足于军力国力而评议,后者是立足于具体的军事形势而评议,分歧较大。答案:(1)昏昧追逐(进攻、掩袭)(2)①B②A(3)如今您又平定了蜀地,威德扬名于世,百姓都尊崇您的功劳,晋王(言“主上”也给分)(必定会)担心您的谋略(言“功高盖主”也可),您想在这种情况下安然无事地回朝吗!(4)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5)姜维知道钟会“阴怀异图”,说这番话表面上是为钟会着想,劝其功成身退以避祸,实则是以退为进,想推动钟会造反自立,从而实现自己分裂敌方以复国的意图。(6)孙盛认为姜维主动进攻或退守都优于诈降,因为当时蜀国国力衰弱,禁不起诈降再复国的消耗。裴松之则认为在当时军事形势下,姜维进攻取胜也来不及拥卫蜀主,领军回援又会被敌军所乘,反倒是诈降还能博得复国之机。前者是立足于军力国力而评议,后者是立足于具体的军事形势而评议,分歧较大。参考译文:①《汉晋春秋》说:钟会暗中怀有反叛的图谋,姜维看到这一情况,明白了他的用心,以为可以运用离问计来造成混乱,慢慢再图谋着收复失地,恢复蜀汉政权,于是假意对钟会说:“听说你从淮南领兵打仗到如今,谋算从未失策过,晋王司马氏家族能够兴旺昌隆,全是你的功劳啊。如今你又安定了蜀国地区,你的威名震动当今天下,百姓们都认为你劳苦功高,主上已经对你的才智产生畏惧,你想靠这平安的回师吗?韩信在混乱的年代没有背弃汉王刘邦,而在天下太平的时候被猜度;越国的大大文种不听从范蠢的建议没有去五湖归隐,最终含冤自杀身亡。难道他们只是像人们所说的是昏庸的君主和愚忠的臣子吗?不是,而是由于涉及自身利害而不得不那样做。现在你已经创立了丰功伟绩,德行已经显露于天下,为什么你不效法陶朱公驾一叶轻舟在五湖上隐居保全自己的功劳和自身性命,或者登上峨眉山的山岭跟随赤松子云游呢?”②孙盛《晋阳秋》说:我在永和初年跟从安西将军平定蜀地,见到了那些故老,以及姜维投降之后密秘密给刘禅的表疏,说想要假装臣服钟会,趁机杀了他来恢复蜀国,正赶上事情没有成功,于是到了灭亡的地步。蜀人到如今还在为此事伤感。我认为:邓艾进入江由,士兵很少,姜维进不能在绵竹之战中英勇奋战,退不能总率五将,保护蜀主刘禅,思考后图的谋略,而却在顺逆之间反反复复,希图在难有希望的时候违背情谊,凭借衰弱之国,而多次在三秦之地观兵,已被灭王的国家,希望得到情理之外的奇伟之举,不也太糊涂了吗!③我裴松之认为:孙盛讥讽姜维,是不恰当的。那时钟会聚大队人马已经到了剑阁,姜维和诸将布列营阵守住险隘,钟会不能进入剑阁,已经商议回去的计划,保全蜀国的功业,几乎就要成了。但邓艾通过捷径从旁边进入,出现在蜀军后面,诸葛瞻已经打了败仗,成都自然溃败。姜维如果回军解救剑阁,那么敌军就会从他背后攻击。当时的形势,怎么可能两全?而责备姜维不能在绵竹之战中英勇奋战,保护蜀主,这是不合理的。钟会想要全部坑杀魏将来发动叛乱,授给姜维重兵,使他替自己冲锋陷阵。如果让魏将都死了,兵权在姜维手中,杀了钟会恢复蜀国,就不算难事了。功业往往在出于常理的地方建成,然后才算奇功,不能够因为事情有差错,就贬抑认为不对。8.(11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始学斋记张履祥①语溪董子,岁暮将归,以始学名其斋,愿一言以志别。予衰眊无闻,复何言哉?顾教衰俗敝之日,一旦盛年之士怀抱美志,期于进德修业,能不喜溢于中,亟述所闻以勖之?②窃惟天地之生,人为贵。仁义者,人之所以为心也。【甲】今予与子处覆载①中,服衣冠,负书册,列于士林,□既贵于人人矣。【乙】可不求其所以贵于人人者,以无忝天地之心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弘者,广居之量也;毅者,行道之力也。【丙】其始,莫不自其一念不安于人人之所为,而守之不变,致知力行,以至于终其身,又自其身推而达之。莫不始自一人独立不惧,勉焉不已,以渐及于家邦之远。【丁】③故曰:“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然欲居仁,必充其无欲害人之心;欲由义,必充其不取非有之心。非然者,终不免于鸡鸣而起,孳孳为利之徒,旦昼所为,梏亡其固有之良而已。揆其失,惟在辨之不早辨也。④辨之云何?今日者,感民生之憔悴,尝为之侧然于中:见人事之不臧,甚恶其廉耻道丧。常内省诸己,孰为仁,孰为义。不表饰于大廷,不苟弛于幽隐,人知之惟是,人不知亦惟是。当其穷,入孝出弟,闲圣道以正人心。及其行,以不忍人之心遏恶扬善,正君而定国,约困而不陨,通显而不盈。庶乎不失任重道远之义,而后无负于衣冠书册,中处覆载间也。⑤畴昔之日,所闻于师者如此。予悔始之不力,冉冉而老,无能为也已。子其勉之。(有删改)【注】①覆载:指天地。(1)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董载臣在回乡就学之前特地请张履祥为书斋命名。B.董载臣不忍和张履祥久别,所以请他作记以留念。C.张履祥为董载臣书斋作记以表示对他归来的欢迎。D.张履祥满意董载臣的为学精神,欣然答应其诉求。(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词语是A。A.则B.以C.而D.盍(3)小宁在检索文献时,发现“若火之然,星星攸灼,至于燎原野而烈山泽;若泉之达,涓涓盈科,至于经川渎而放四海也”几句未选入本文。现要将这几句放入本文中,最合理的位置是D。A.【甲】B.【乙】C.【丙】D.【丁】(4)结合全文,概括第⑤段画线句中“勉之”的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先要理解题干句子,再分析所给的语境,选出合理的位置。(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A.“请张履祥为书斋命名”错。“语溪董子,岁暮将归,以始学名其斋”,意思是董载臣用“始学”给他的书斋命名,而“愿一言以志别”是想让张履祥为书斋作记。B.“不忍和张履祥久别,所以……”错,应该是因为对张履祥敬重才请他作记。C.“以表示对他归来的欢迎”错,原文是“一旦盛年之士怀抱美志,期于进德修业,能不喜溢于中,亟述所闻以勖之”,可见张履祥为董载臣书斋作记是出于对董载臣志向品德的认可,想要勉励他。故选D。(2)“既贵于人人矣”与“可不求其所以贵于人人者,以无忝天地之心乎?”之间是条件关系。A.表条件;B.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目的等;C.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业个人年度工作计划
-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幼儿教学计划模板
- 年化妆品销售工作计划范文
- 2025年女工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 年度教育工作计划
- 2025年办公室秘书工作计划
- 办公室秘书年度工作计划例文
- 美团芒果杯 推广计划
- 《氧化还原滴定》课件
- 7漆洪波教授解读:ACOG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指南2023年版
- 正庚烷-正辛烷连续精馏塔设计
- 2023年江苏无锡市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考试地理试卷及答案
- 会计人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4篇)
- 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专题4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2讲 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 南方黑芝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swot分析
- 机电控制及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课程设计1
- 《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案例分析(论文)》
-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评估方法
- YY/T 0698.2-2022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2部分:灭菌包裹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
- YY/T 0698.9-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9部分:可密封组合袋、卷材和盖材生产用无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