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学生版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请将下列句子填写完整。(1)自见者不明,。(《<老子>四章》)(2),形影相吊。(《陈情表》作者)(3)《阿房宫赋》中用比喻描写走廊曲折、檐角高挑的句子是“,”。2.(2分)下列语句措辞得体的一项是()A.今日莅临贵校听课学习,感谢校领导的热情接待和老师们的不吝赐教。 B.作为心理学教授,您一定有舒缓心理压力的秘诀,我想和您垂询一下。 C.老师,您给我的新年礼物已收到,非常感谢您费心准备,我就笑纳了。 D.刘教授,感谢您在百忙中还抽出时间阅读拙作,不妥之处,敬请斧正。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从技术角度看,元宇宙技术被理解为现有各种技术的组合升级。元宇宙中所涉及的前端技术主要包括感知模块、内容创作模块以及真实感渲染模块。其中,感知技术主要包括对于环境和用户主体的态势感知。前者主要指对于场景进行三维重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前高端的AR/VR眼镜都带有此类功能,主流的SLAM技术可以同时恢复观察者的姿态以及场景三维结构。①包括各对象的标签属性、场景中动态的人和物的动作行为等②并且对场景中所有的对象进行语义理解③实时恢复出用户的位置、动作姿态、运动状态等④后者主要针对用户进行建模⑤注重颜色、纹理、光照、材质等细节A.①②⑤④③ B.⑤②①④③ C.④③⑤②① D.①②④③⑤二、阅读70分(一)(16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逻辑跟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语言的表达要受逻辑思维的规律制约;没有语言也难以进行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所以说逻辑与语言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逻辑上的“概念”,在语言里表现为语词,逻辑上所谓“命题”在语言里表现为一个句子。②我们在教语法修辞上指出了很多写文章的毛病,表面上看,好像是语法问题,实际上也是逻辑问题。比方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主谓不合的句子。主谓不合是不是语法问题,实质上不是。因为代词“我们”充当主语是可以的,名词“国家”作为谓语也是可以的,在语法上没什么错误。错误在逻辑上。从逻辑的角度说,这句话是直言肯定判断,肯定判断的主概念与宾概念一般都是从属关系或同一关系,而这个判断的主概念与宾概念之间既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同一关系。所以,从内涵来说,这个判断的宾概念不能恰当地反映主概念的属性,从外延来说,这个判断的宾概念的外延更不能包含主概念的外延,犯了主宾不相应的逻辑错误。③最近,收到一位青年同志的信,他说:“现在报纸上有一句话是不合语法的”,什么话呢?就是“打扫卫生”。他说:“卫生怎么能够扫掉呢?这是不合语法的。”叫我提醒大家不要这样写了。这句话是不是不合语法的呢?不是。“打扫卫生”要不要否定,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当然也有人主张说是“用惯了,就不要否定它了。”比如,从前我们有句话讲起来是讲不通的,要说“救人”是对的,“救火”你怎么救呀?“晒书”是可以的,“晒太阳”就不行了吧?但是用惯了还是可以的。约定俗成嘛!因此,“打扫卫生”要说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要否定它,我看,这也不是语法问题,因为你表面上看是动宾不合,动词跟底下的宾语配不上,但是配不上并不等于语法上的错误。“打扫”是个动词,底下带着名词宾语,有什么不通?这不是语法问题,是逻辑问题。你要说“打扫街道”是可以的,但是,扫街道连卫生都扫掉了,哪里会有这样的事情?没有这个道理。所以,我说这不是语法问题,而是逻辑问题。(选自王力《逻辑与学术研究、语言、写作的关系》)乙①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思想不合逻辑,语言就不可理解,思想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写文章不能不讲道理,道理是很明白的。②但是衡量语言是否纯洁和健康,逻辑不能算是唯一的标准。语言是调皮的孩子,他虽然一般受逻辑的管教,可是有时不守规矩,逻辑却拿他没有办法,这一点似乎也应该注意。一些夸张说法如“倒背如流”,自然不能以常理限之。③有人说,“救火”不合逻辑,这种看法值得怀疑。“救”有多方面的意思。“救生,救命”是竭力保存,务求延续;“救火,救急”是减少危害,免致恶化。不能把“救火”的“救”与“救命”的“救”混同。“谢恩”是谢,“谢罪”也是谢,但是前者陈述感激之意,后者表示愧悔之心。恐怕不能说前者同,后者不同吧?④有人说,“晒太阳”不合逻辑,我也不敢附和。“晒太阳”正如“烤火”,在物理上是人被太阳晒,被火烤,可是按说话人的心理,是人有意地利用太阳和火的光和热,或者无意地经受那光和热所起的作用,因而太阳和火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同样,“这条小河能行船”,“平原不妨走马”,事实上的行为者自然是人,不是小河和平原,可是从说话人看来,小河、平原是主体,而船和马都是客体。⑤语言是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语言是历史产物。从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我们往往能看出心理的轨迹,历史的遗踪,民族文化和社会风气的趋向。语言是人们意象的反映(其中人脑起了折光作用),而不是客观事物原形的照片。因此,语言与逻辑虽然密切相关,可是逻辑不是语言的唯一主宰者。我们不能忽视语言的逻辑性,但是更不能忘掉语言的心理性、社会性和历史性。(选自王宗炎《谈谈语言和逻辑》)(1)甲文第②段判断“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逻辑的主要依据是A.“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直言肯定判断。B.“我们”是代词,“国家”是名词。C.“我们”是主概念,“国家”是宾概念。D.“我们”和“国家”不是从属关系或同一关系。(2)乙文第②段中说“语言是调皮的孩子”,是指(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逻辑的“概念”就是语言的语词,“命题”就是句子。B.语法毛病只是表面的,语法问题的本质都是逻辑问题。C.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说法大多不守规矩、不合逻辑。D.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折光式反映造成了违背逻辑的现象。(4)结合甲乙两文的观点,你认为“救火”一词究竟是否该弃用?(5)高三年级组织主题为“语言的逻辑‘病’”探究性学习交流。课代表小虹搜集了下面四个例子,邀请你任选其一,写一段代表班级交流的发言纲要。(80字左右)①马路②浑身是胆③圆规愤愤地回转身④万事俱备,只欠东风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茧(节选)费孝通一①1936年的初夏,在一座介于苏州和杭州之间的小镇上,一间丝厂开张了。大运河从这座新建工厂前面流过,河上航船满载茧袋。工人们在码头卸下茧袋,将其存放在仓库里。茧袋不断流进工厂,好似自己在运动。②突然,茧袋平顺的流动中断了。张婶的闯入,扰乱了茧袋的运输秩序。张婶不知所措,她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扰乱工厂的运转。她忘了自己此时并不在村里,平常在自己的村子里,和劳作中的邻里打招呼是常事。她眼睁睁地看着面前的茧袋越堆越高,没有反应过来,也没有躲开。转过头去,这才看到有名年轻男子正盯着她,张婶越加困窘。她知道可能是出了什么事,而年轻人正等着她解释。但她舌头打结,不知怎么称呼他。在老家,她可以叫他“小叔子”,可他意识到,此时此地这么称呼他是不妥的。她突然想到可以叫他“先生”。“先生,”她说,“我来找我的儿媳的,她在哪儿呢?”③“儿媳是个多么令人愉悦的鲜活词语啊”,工人们听见了张婶说的,笑着,起哄着。“去那里问问,这儿可没人知道你儿媳在哪儿。”张婶不太相信自己问错了地方。这不就是工厂吗,不就是儿媳来上班的地方吗。没错啊。她之前已经问过好几个人,他们都说镇上没有其他工厂。但是,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阻碍她进厂子,可她说不清。她站着,笑话起自己:“我个戆度,宝珠在这个洋工厂里上班,肯定忙得很,不像乡下的女人,缫丝的时候随时都能停下来搭话。”自责了一番,她冷静了下来。二④“呜”——“呜”——,航船驶入了村庄,宝珠站在船头。这是她第一次从工厂回家。她离开村子时还是初夏,那时荷花开得正盛,而现在却已是隆冬。对宝珠而言,在她的新世界里,时光飞逝,以至于她几乎快忘记了曾经的乡村生活。⑤张婶已等了宝珠许久。宝珠下了船,提着行李,跃向张婶。张婶想帮她提行李,被宝珠拽住了,她只好叨叨:“好,好,你可回来了。”随后她们一起往家的方向走去。⑥宝珠走进屋里,“妈,您猜我挣了多少钱?”宝珠从她的口袋里拿出一个信封,在婆面前打开,这是她六个月的工作所得。张婶四周张望了下,门如往常一样开着,但没人在那里。她转身背对着门。“嘘嘘——,小声点。别让人看到——”这么一大沓崭新的钞票,张婶都看花了眼。“妈,我还给您做了一件新的棉毛线外套。您正月就穿上它吧。”宝珠音调很高,就像长辈从集市回来给孩子们发糖果一般。⑦宝珠让婆婆坐在凳子上,拿出衣服来,“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这是宝珠第一次能够送礼物给婆婆。以前,她能做的就是取悦婆婆,而现在可以议论好坏了。她变了,这变化使张婶感到害怕。这时,她注意到宝珠还穿着旧裙子,这令她感动,“哦不,不要给我这么好的料子,会浪费的,拿去给自己做件裙子吧。”“妈,我不需要新裙子,我们穿制服。”“——看,我给妈织了一条围巾,您戴上,让我看看怎么样。”她拿出围巾,给张婶围上。“您觉得暖和不?您再也不会害神经痛了。我还给三福织了件毛衣。”⑧宝珠折好衣服,做了个鬼脸。“妈,我还当选了自治会的主席呢。您晓得的,主席的意思是头儿,自治意思是我们自己管理自己。”张婶吃了一惊。“什么?主席,头儿——我这么信任你,是因为你少言少语,只管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你要当头儿?宝珠,不要干那事,枪打出头鸟。还有,自己管理自己是什么意思?你还年轻,从人家那里挣钱,一定要顺人家的意。我不明白女孩子怎么管理自己。不要开玩笑了。”她换了副声调,因为她发现宝珠有些失望。“宝珠,好孩子,你也不想我担心你吧。跟我保证,回厂子后就辞了。当头儿什么好处都没有,就只有惹麻烦。这是千真万确的,老话就是这么说的。”宝珠完全没料到婆婆会有这种反应,她原以为婆婆得知此事会为她骄傲。婆婆却又唠叨说:“做个好姑娘,不要出头。年末回来和我待在家里。”⑨宝珠还记得自己如何走向讲台、当选主席的情景,千百双眼睛追随着她。这是一种荣耀。当选那刻,她为自己的丈夫三福和婆婆不在现场而遗憾。若是他们在,那就更是意义非凡了。她真心热爱这一切,爱她的家,但此刻似乎有一股无可抗拒的力量正在将她往外推。她的短发,她麻利的动作,充满活力的清亮嗓音,都与周遭格格不入。在她和这个家之间有什么正暗自滋长。别工作,别说话,顺从,接受一切,做命运的奴隶,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她做不到。一切已无法逆转。她记得李义浦的声音,他说:“你有你的责任,通过你,村里人将会实现现代化。”⑩桑蚕吐丝作茧,蚕蛹破茧成蝶。蚕茧本身有何用呢?【注】①《茧》是费孝通的中篇小说,主要叙写了20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丝织工厂的故事。童养媳宝珠为帮助当学徒的丈夫三福凑齐出师费,征得婆婆张婶同意后到丝厂工作。②李义浦:丝厂经理,城市来的知识青年。(1)文中详写宝珠送婆婆礼物,请分析详写的作用。(2)请联系《乡土中国》中有关家族、乡土社会特性的说法,阐释⑧段张婶的心理成因。(3)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意蕴。(4)本文中张婶进丝厂与《红楼梦》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在情节刻画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此加以探究。6.(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杏帘在望曹雪芹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②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注】①此诗是赋咏大观园中李纨居所稻香村的诗。②雉(zhì)雊(gòu):野鸡鸣叫。③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1)《杏帘在望》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中处。A.宝黛初会B.元妃省亲C.探春结社D.香菱学诗(2)下列对《渭川田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1、2句勾勒暮色下牛羊归村的景象。B.3、4句展现野老迎牧童回家的场景。C.5、6句透露出诗中时令是春夏之交。D.7、8句描绘了田夫与诗人相谈甚欢。(3)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差异。7.(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甲①张九龄,字子寿。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②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副知院事。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③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契丹败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④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⑤因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下诏褒赠,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乙①尝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子谅劾奏门下省侍中牛仙客。帝怒,杖子谅于朝堂,九龄坐.举非其人,贬荆州长史。虽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朝廷许其胜流。②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九龄谓裴光庭曰:“乱幽州者,此胡雏也。”及讨契丹败,张守珪执如京师,九龄署其状曰:“穰苴出师而诛庄贾,孙武习战犹戮宫嫔,守珪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赦之。(节选自《新唐书•张九龄传》)【注】①上皇:即唐玄宗。公元755年12月发生安史之乱,后洛阳失守,唐玄宗入蜀。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8月在灵武自行登基,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王夷甫知石勒故事②九龄坐举非其人(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以书干广州刺史A.求取功名B.干涉政务C.冒犯D.谒见②臣请因罪戮之A.因为B.趁着C.趁机D.经由(3)把甲文第②段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4)甲文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契丹败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5)甲文①、②段塑造人物颇有特色,请举例简析。(6)结合乙文对张九龄的记载,推断甲文“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句中方框内应填什么词语?说说你的理由。8.(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张荆州画赞序【唐】吕温①中书令始兴文献公,有唐之鲠亮臣也。开元二十二年后,玄宗春秋高矣,以太平自致,颇易天下,综核稍怠,推纳浸广,君子小人,摩肩于朝,直声遂寝,邪气始胜,中兴之业衰焉。公于是以生人为身,社稷自任,抗危言而无所避,秉大节而不可夺。小必谏,大必诤,攀帝槛,历天阶,犯雷霆之威,不霁不止。日月之蚀,为公却明。虎而冠者,不敢猛视。群贤倚赖,天下仰息。凛凛乎千载之望矣。不虞天将启幽蓟之祸,俾奸臣乘衅,以速致戎,诈成谗胜,圣不能保,褫我公衮,寘于侯服。身虽远而谏愈切,道既塞而诚弥坚,忧而不怨,终老南国。②于戏!功业见乎变,而其变有二:在否则通,在泰则穷。开元初,天子新出艰难,愤荒政,乐与群下励精致理,于是乎有否极之变。姚、宋坐而乘之,举为时要,动中上急,天光照身,宇宙在手,势若舟楫相得,当洪流而鼓迅风,崇朝万里,不足怪也。开元末,天子倦于勤而安其安,高视穆清,霈然大满,于是乎有泰极之变。荆州起而抉之,举为时害,动咈上欲,日与谗党抗衡于交戟之中,势若微阳战阴,冲密云而吐丹气,欻耀而灭,又何叹乎。③所痛者,逢一时,事一圣,践其迹,执其柄,而有可有不可,有成有不成。况乎差池草茅,沈落光耀者,复何言哉?复何言哉!④曹溪沙门灵澈,虽脱离世务,而犹好正直,得其图像,因以示予。睹而感之,乃作赞。(1)从第①段看,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A.唐玄宗年事已高,懈怠朝政,以致小人横行朝堂,正直之声淹没。B.无论大事小情,张九龄都直上朝堂,直面帝王,直言进谏。C.被遮蔽而暗淡之人事,因张九龄而重现光明。凶残如虎之人,不敢正视于他。D.张九龄因抗危言、秉大节,不惧犯雷霆之威,故被夺去公侯之位,终老南国。(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A.对比B.夸张C.比喻D.用典(3)简析本文行文思路。(4)联系张九龄生平,不能支持吕温赞其为“唐之鲠亮臣”这个说法的一项是A.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B.李林甫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C.九龄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D.九龄署其状曰:“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9.(7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当下社会中,有人遵循木桶定律,认为只有克服短板,才能避开成事暗礁;也有人认为只有经营长处,才能不断实现增值。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教师版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请将下列句子填写完整。(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四章》)(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作者李密)(3)《阿房宫赋》中用比喻描写走廊曲折、檐角高挑的句子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结合句子的所在原文内容分析作答。【解答】故答案为:(1)自是者不彰(重点字:彰)(2)茕茕孑立李密(重点字:茕、孑)(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重点字:缦、檐、啄)2.(2分)下列语句措辞得体的一项是()A.今日莅临贵校听课学习,感谢校领导的热情接待和老师们的不吝赐教。 B.作为心理学教授,您一定有舒缓心理压力的秘诀,我想和您垂询一下。 C.老师,您给我的新年礼物已收到,非常感谢您费心准备,我就笑纳了。 D.刘教授,感谢您在百忙中还抽出时间阅读拙作,不妥之处,敬请斧正。【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解答】A.“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是敬辞。这里用来说自己,不得体。B.“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这里是向别人询问,不得体。C.“笑纳”,用于请人收下礼品的客套话。这里是接受老师的礼物,不得体。D.“拙作”,谦词,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斧正”,敬辞,用于请人修改文章。使用得体。故选:D。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从技术角度看,元宇宙技术被理解为现有各种技术的组合升级。元宇宙中所涉及的前端技术主要包括感知模块、内容创作模块以及真实感渲染模块。其中,感知技术主要包括对于环境和用户主体的态势感知。前者主要指对于场景进行三维重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前高端的AR/VR眼镜都带有此类功能,主流的SLAM技术可以同时恢复观察者的姿态以及场景三维结构。①包括各对象的标签属性、场景中动态的人和物的动作行为等②并且对场景中所有的对象进行语义理解③实时恢复出用户的位置、动作姿态、运动状态等④后者主要针对用户进行建模⑤注重颜色、纹理、光照、材质等细节A.①②⑤④③ B.⑤②①④③ C.④③⑤②① D.①②④③⑤【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连贯能力。做此题时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现代文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意合理。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和体会。【解答】五个句子分别对应前者“对于场景进行三维重建”和后者“对用户进行建模”。其中①②⑤是针对“前者”的内容,⑤“颜色、纹理、光照、材质”照应横线前面的“三维重建”,排在第一位;由②“对象”和①“各对象的……”可知,排序为②①;③④是针对后者“对用户进行建模”的内容,由④“后者主要……”可知此句在这层的前面,排序为④③。整个排序为⑤②①④③。故选:B。二、阅读70分(一)(16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逻辑跟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语言的表达要受逻辑思维的规律制约;没有语言也难以进行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所以说逻辑与语言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逻辑上的“概念”,在语言里表现为语词,逻辑上所谓“命题”在语言里表现为一个句子。②我们在教语法修辞上指出了很多写文章的毛病,表面上看,好像是语法问题,实际上也是逻辑问题。比方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主谓不合的句子。主谓不合是不是语法问题,实质上不是。因为代词“我们”充当主语是可以的,名词“国家”作为谓语也是可以的,在语法上没什么错误。错误在逻辑上。从逻辑的角度说,这句话是直言肯定判断,肯定判断的主概念与宾概念一般都是从属关系或同一关系,而这个判断的主概念与宾概念之间既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同一关系。所以,从内涵来说,这个判断的宾概念不能恰当地反映主概念的属性,从外延来说,这个判断的宾概念的外延更不能包含主概念的外延,犯了主宾不相应的逻辑错误。③最近,收到一位青年同志的信,他说:“现在报纸上有一句话是不合语法的”,什么话呢?就是“打扫卫生”。他说:“卫生怎么能够扫掉呢?这是不合语法的。”叫我提醒大家不要这样写了。这句话是不是不合语法的呢?不是。“打扫卫生”要不要否定,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当然也有人主张说是“用惯了,就不要否定它了。”比如,从前我们有句话讲起来是讲不通的,要说“救人”是对的,“救火”你怎么救呀?“晒书”是可以的,“晒太阳”就不行了吧?但是用惯了还是可以的。约定俗成嘛!因此,“打扫卫生”要说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要否定它,我看,这也不是语法问题,因为你表面上看是动宾不合,动词跟底下的宾语配不上,但是配不上并不等于语法上的错误。“打扫”是个动词,底下带着名词宾语,有什么不通?这不是语法问题,是逻辑问题。你要说“打扫街道”是可以的,但是,扫街道连卫生都扫掉了,哪里会有这样的事情?没有这个道理。所以,我说这不是语法问题,而是逻辑问题。(选自王力《逻辑与学术研究、语言、写作的关系》)乙①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思想不合逻辑,语言就不可理解,思想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写文章不能不讲道理,道理是很明白的。②但是衡量语言是否纯洁和健康,逻辑不能算是唯一的标准。语言是调皮的孩子,他虽然一般受逻辑的管教,可是有时不守规矩,逻辑却拿他没有办法,这一点似乎也应该注意。一些夸张说法如“倒背如流”,自然不能以常理限之。③有人说,“救火”不合逻辑,这种看法值得怀疑。“救”有多方面的意思。“救生,救命”是竭力保存,务求延续;“救火,救急”是减少危害,免致恶化。不能把“救火”的“救”与“救命”的“救”混同。“谢恩”是谢,“谢罪”也是谢,但是前者陈述感激之意,后者表示愧悔之心。恐怕不能说前者同,后者不同吧?④有人说,“晒太阳”不合逻辑,我也不敢附和。“晒太阳”正如“烤火”,在物理上是人被太阳晒,被火烤,可是按说话人的心理,是人有意地利用太阳和火的光和热,或者无意地经受那光和热所起的作用,因而太阳和火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同样,“这条小河能行船”,“平原不妨走马”,事实上的行为者自然是人,不是小河和平原,可是从说话人看来,小河、平原是主体,而船和马都是客体。⑤语言是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语言是历史产物。从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我们往往能看出心理的轨迹,历史的遗踪,民族文化和社会风气的趋向。语言是人们意象的反映(其中人脑起了折光作用),而不是客观事物原形的照片。因此,语言与逻辑虽然密切相关,可是逻辑不是语言的唯一主宰者。我们不能忽视语言的逻辑性,但是更不能忘掉语言的心理性、社会性和历史性。(选自王宗炎《谈谈语言和逻辑》)(1)甲文第②段判断“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逻辑的主要依据是DA.“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直言肯定判断。B.“我们”是代词,“国家”是名词。C.“我们”是主概念,“国家”是宾概念。D.“我们”和“国家”不是从属关系或同一关系。(2)乙文第②段中说“语言是调皮的孩子”,是指语言受到逻辑约束,但并不完全遵循逻辑标准。(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A.逻辑的“概念”就是语言的语词,“命题”就是句子。B.语法毛病只是表面的,语法问题的本质都是逻辑问题。C.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说法大多不守规矩、不合逻辑。D.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折光式反映造成了违背逻辑的现象。(4)结合甲乙两文的观点,你认为“救火”一词究竟是否该弃用?(5)高三年级组织主题为“语言的逻辑‘病’”探究性学习交流。课代表小虹搜集了下面四个例子,邀请你任选其一,写一段代表班级交流的发言纲要。(80字左右)①马路②浑身是胆③圆规愤愤地回转身④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注意回归原文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3)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和推理的能力,作答时将选项内容在文中对应的信息找出,比较得出答案。(4)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注意回归原文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探究问题及语言表达之写发言纲要的能力。注意按要点作答。【解答】(1)结合甲文第②段“从逻辑的角度说,这句话是直言肯定判断,肯定判断的主概念与宾概念一般都是从属关系或同一关系,而这个判断的主概念与宾概念之间既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同一关系”可知D项是判断的主要依据。故选D。(2)“调皮”意思是不听话,不受约束。结合乙文第②段“他虽然一般受逻辑的管教,可是有时不守规矩,逻辑却拿他没有办法”可知,语言受到逻辑约束,但并不完全遵循逻辑标准。(3)A.“就是”表达绝对。原文是“逻辑上的‘概念’,在语言里表现为语词,逻辑上所谓‘命题’在语言里表现为一个句子”,注意“表现为”的表达。B.“都是逻辑问题”表述绝对。原文是“表面上看,好像是语法问题,实际上也是逻辑问题”,是“也是”,而不是“都是”;C.“约定俗成的说法大多不守规矩、不合逻辑”错。比如“有人说,‘救火’不合逻辑,这种看法值得怀疑……人是主动的”“同样,‘这条小河能行船’,‘平原不妨走马’……小河、平原是主体,而船和马都是客体”,可见这样的约定俗成的说法符合逻辑。故选D。(4)结合甲文“从前我们有句话讲起来是讲不通的,要说‘救人’是对的,‘救火’你怎么救呀?”,可见甲文作者认为“救人”是抢救人的生命,按照这个逻辑,“救火”就成了抢救火灾,而实际上“救火”应表达在火灾中抢救生命财产的意思。因此“救火”这个表达犯了主宾不相应的逻辑错误。甲文立足科学,态度立场更为严谨。由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应该选择语义更加明确的语词。结合乙文“‘救’有多方面的意思。‘救生,救命’是竭力保存,务求延续;‘救火,救急’是减少危害,免致恶化。不能把‘救火’的‘救’与‘救命’的‘救’混同”,可见乙文认为认为“救火”的“救”和“救命”的“救”是一词多义,“救火”的“救”这里是指减少危害,免致恶化,也就是减少火灾危害,因此并无逻辑错误。乙文立足社会生活,更尊重日常语言的表达习惯。由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应该只要大家都能理解,完全可以用下去。(5)根据甲文“从前我们有句话讲起来是讲不通的,要说‘救人’是对的,‘救火’你怎么救呀?‘晒书’是可以的,‘晒太阳’就不行了吧?”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些语词虽然习惯使用,但其实存在“逻辑病”。比如“马路”的字面意思是马走的路,实际上现在哪还有马,更不要说专门给马走的路,现在的“马路”是“柏油路”,是供行人和车走的路。所以现在更多地使用“道路”“公路”来表达,更符合常理。再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然“万事”都已经齐备了,为什么还“欠”东风?这明显不合逻辑。根据乙文“但是衡量语言是否纯洁和健康,逻辑不能算是唯一的标准。语言是调皮的孩子,他虽然一般受逻辑的管教,可是有时不守规矩,逻辑却拿他没有办法”“语言是人们意象的反映(其中人脑起了折光作用),而不是客观事物原形的照片。因此,语言与逻辑虽然密切相关,可是逻辑不是语言的唯一主宰者。我们不能忽视语言的逻辑性,但是更不能忘掉语言的心理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可见语言虽然受到逻辑制约,但是由于心理、语境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也常常采用一些反逻辑的语言表达。比如“圆规愤愤地回转身”,从逻辑上讲不同,“圆规”怎么能“愤愤地”呢?但是学过修辞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圆规”是借代手法,鲁迅以“圆规”借代“杨二嫂”却生动表现出杨二嫂的形象特点。再如“浑身是胆”,从逻辑上讲,人只有一个“胆”,不可能全身是胆,但这个词却生动地表现了胆量大,无所畏惧的形象特点。虽然违反逻辑,却十分生动形象。死板地恪守逻辑,或许也是一种“逻辑病”。发言纲要要采取观点+例证的形式来写,例子从四个词句中选择一个进行分析。注意表达简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答案:(1)D(2)语言受到逻辑约束,但并不完全遵循逻辑标准。(3)D(4)参考观点:我认为应该选择语义更加明确的语词。我认为应该只要大家都能理解,完全可以用下去。参考分析:甲文认为“救火”这个表达犯了主宾不相应的逻辑错误,我们是要在火灾中抢救生命财产,而不是要抢救火灾。甲文立足科学,态度立场更为严谨。乙文认为“救火”的“救”和“救命”的“救”是一词多义,“救火”的“救”这里是指减少危害,免致恶化,也就是减少火灾危害,因此并无逻辑错误。乙文立足社会生活,更尊重日常语言的表达习惯。(5)答案示例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些语词虽然习惯使用,但其实存在“逻辑病”。)例如“马路”。首先,“马+路”的组合义是“马走的路”,但事实上马路主要是车行道和人行道,不是马行道,所以现在更多地使用“道路”“公路”来表达,更符合常理。答案示例二:(我认为语言虽然受到逻辑制约,但是由于心理、语境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也常常采用一些反逻辑的语言表达。)例如“圆规愤愤地回转身”。若仅从字面理解是很荒谬的,但鲁迅以“圆规”借代“杨二嫂”却生动表现出杨二嫂的形象特点。死板地恪守逻辑,或许也是一种“逻辑病”。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茧(节选)费孝通一①1936年的初夏,在一座介于苏州和杭州之间的小镇上,一间丝厂开张了。大运河从这座新建工厂前面流过,河上航船满载茧袋。工人们在码头卸下茧袋,将其存放在仓库里。茧袋不断流进工厂,好似自己在运动。②突然,茧袋平顺的流动中断了。张婶的闯入,扰乱了茧袋的运输秩序。张婶不知所措,她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扰乱工厂的运转。她忘了自己此时并不在村里,平常在自己的村子里,和劳作中的邻里打招呼是常事。她眼睁睁地看着面前的茧袋越堆越高,没有反应过来,也没有躲开。转过头去,这才看到有名年轻男子正盯着她,张婶越加困窘。她知道可能是出了什么事,而年轻人正等着她解释。但她舌头打结,不知怎么称呼他。在老家,她可以叫他“小叔子”,可他意识到,此时此地这么称呼他是不妥的。她突然想到可以叫他“先生”。“先生,”她说,“我来找我的儿媳的,她在哪儿呢?”③“儿媳是个多么令人愉悦的鲜活词语啊”,工人们听见了张婶说的,笑着,起哄着。“去那里问问,这儿可没人知道你儿媳在哪儿。”张婶不太相信自己问错了地方。这不就是工厂吗,不就是儿媳来上班的地方吗。没错啊。她之前已经问过好几个人,他们都说镇上没有其他工厂。但是,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阻碍她进厂子,可她说不清。她站着,笑话起自己:“我个戆度,宝珠在这个洋工厂里上班,肯定忙得很,不像乡下的女人,缫丝的时候随时都能停下来搭话。”自责了一番,她冷静了下来。二④“呜”——“呜”——,航船驶入了村庄,宝珠站在船头。这是她第一次从工厂回家。她离开村子时还是初夏,那时荷花开得正盛,而现在却已是隆冬。对宝珠而言,在她的新世界里,时光飞逝,以至于她几乎快忘记了曾经的乡村生活。⑤张婶已等了宝珠许久。宝珠下了船,提着行李,跃向张婶。张婶想帮她提行李,被宝珠拽住了,她只好叨叨:“好,好,你可回来了。”随后她们一起往家的方向走去。⑥宝珠走进屋里,“妈,您猜我挣了多少钱?”宝珠从她的口袋里拿出一个信封,在婆面前打开,这是她六个月的工作所得。张婶四周张望了下,门如往常一样开着,但没人在那里。她转身背对着门。“嘘嘘——,小声点。别让人看到——”这么一大沓崭新的钞票,张婶都看花了眼。“妈,我还给您做了一件新的棉毛线外套。您正月就穿上它吧。”宝珠音调很高,就像长辈从集市回来给孩子们发糖果一般。⑦宝珠让婆婆坐在凳子上,拿出衣服来,“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这是宝珠第一次能够送礼物给婆婆。以前,她能做的就是取悦婆婆,而现在可以议论好坏了。她变了,这变化使张婶感到害怕。这时,她注意到宝珠还穿着旧裙子,这令她感动,“哦不,不要给我这么好的料子,会浪费的,拿去给自己做件裙子吧。”“妈,我不需要新裙子,我们穿制服。”“——看,我给妈织了一条围巾,您戴上,让我看看怎么样。”她拿出围巾,给张婶围上。“您觉得暖和不?您再也不会害神经痛了。我还给三福织了件毛衣。”⑧宝珠折好衣服,做了个鬼脸。“妈,我还当选了自治会的主席呢。您晓得的,主席的意思是头儿,自治意思是我们自己管理自己。”张婶吃了一惊。“什么?主席,头儿——我这么信任你,是因为你少言少语,只管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你要当头儿?宝珠,不要干那事,枪打出头鸟。还有,自己管理自己是什么意思?你还年轻,从人家那里挣钱,一定要顺人家的意。我不明白女孩子怎么管理自己。不要开玩笑了。”她换了副声调,因为她发现宝珠有些失望。“宝珠,好孩子,你也不想我担心你吧。跟我保证,回厂子后就辞了。当头儿什么好处都没有,就只有惹麻烦。这是千真万确的,老话就是这么说的。”宝珠完全没料到婆婆会有这种反应,她原以为婆婆得知此事会为她骄傲。婆婆却又唠叨说:“做个好姑娘,不要出头。年末回来和我待在家里。”⑨宝珠还记得自己如何走向讲台、当选主席的情景,千百双眼睛追随着她。这是一种荣耀。当选那刻,她为自己的丈夫三福和婆婆不在现场而遗憾。若是他们在,那就更是意义非凡了。她真心热爱这一切,爱她的家,但此刻似乎有一股无可抗拒的力量正在将她往外推。她的短发,她麻利的动作,充满活力的清亮嗓音,都与周遭格格不入。在她和这个家之间有什么正暗自滋长。别工作,别说话,顺从,接受一切,做命运的奴隶,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她做不到。一切已无法逆转。她记得李义浦的声音,他说:“你有你的责任,通过你,村里人将会实现现代化。”⑩桑蚕吐丝作茧,蚕蛹破茧成蝶。蚕茧本身有何用呢?【注】①《茧》是费孝通的中篇小说,主要叙写了20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丝织工厂的故事。童养媳宝珠为帮助当学徒的丈夫三福凑齐出师费,征得婆婆张婶同意后到丝厂工作。②李义浦:丝厂经理,城市来的知识青年。(1)文中详写宝珠送婆婆礼物,请分析详写的作用。(2)请联系《乡土中国》中有关家族、乡土社会特性的说法,阐释⑧段张婶的心理成因。(3)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意蕴。(4)本文中张婶进丝厂与《红楼梦》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在情节刻画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此加以探究。【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概括语段的内容,然后考虑和其它四要素的关系,从结构(情节)谈作用,尽量考虑突出人物性格和主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3)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先回到原文,仔细阅读相关段落,看其写了什么内容,从内容角度分析其在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再阅读前后文,从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从文本中找出具体语句进行把握。【解答】(1)文中详写宝珠送婆婆礼物,更好的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妈,我还给您做了一件新的棉毛线外套。您正月就穿上它吧。’宝珠音调很高,就像长辈从集市回来给孩子们发糖果一般”,体现宝珠对婆婆的孝顺,其中“就像长辈从集市回来给孩子们发糖果一般”更体现了宝珠在家庭中地位变化令她感到愉悦而骄傲的心理。“‘——看,我给妈织了一条围巾,您戴上,让我看看怎么样。她拿出围巾,给张婶围上。‘您觉得暖和不?您再也不会害神经痛了。我还给三福织了件毛衣。’”,除了体现宝珠对婆婆的孝顺,“您再也不会害神经痛了。我还给三福织了件毛衣”更是凸显了宝珠细腻的心思和对婆婆由衷的关心。(2)《乡土中国》认为: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头儿——我这么信任你,是因为你少言少语,只管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你要当头儿?宝珠,不要干那事,枪打出头鸟”,张婶并不因为宝珠当选主席而感到高兴,反而感到害怕,认为出头的事情会招来麻烦。《乡土中国》认为: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实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的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你还年轻,从人家那里挣钱,一定要顺人家的意……当头儿什么好处都没有,就只有惹麻烦。这是千真万确的,老话就是这么说的”,张婶对“老话”坚信不疑、奉为权威,并以此来劝诫宝珠。《乡土中国》认为: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我们的家既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之意。这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方面进行的规范要求。“宝珠,好孩子,你也不想我担心你吧。跟我保证,回厂子后就辞了”“做个好姑娘,不要出头。年末回来和我待在家里”,张婶可以约束宝珠辞去丝厂的工作,让她回来婆媳二人待在家里。(3)小说的标题是“茧”,最后一段呼应了小说的题目。“茧”具有比喻含义,象征了束缚宝珠的家庭,甚至是整个乡土社会和保守传统的隐喻。“蚕蛹破茧成蝶”则象征宝珠冲破保守传统的蜕变。所以结尾呼应了小说的主题。“蚕茧本身有何用呢?”,这是宝珠的犹疑和茫然,也是作者费孝通关于乡土中国应该如何转变的发问?作者以问句的形式结尾,耐人寻味,引人深思。(4)刘姥姥进荣国府是平凡百姓进入了繁华奢靡的钟鸣鼎食之家,本文中,张婶是传统乡土人物,一直生活在“村里”。所以作者都借助局外人视角,表现人物对新世界的特殊感知,使人感到格外新奇。刘姥姥进入大观园后一系列的出丑、出错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同时体现了刘姥姥朴实又风趣幽默、憨厚又不是聪明睿智等性格。比如“第一次来大观园时,刘姥姥显而易见是很窘迫的,连向门房问话都毕恭毕敬、畏畏缩缩,好容易进了门,见了王熙凤,却是还没开口就先羞红了老脸,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开口,还被贾蓉打断了,最后急得只想让外孙板儿说几句讨巧的话”“醉卧怡红院”“刘姥姥吃相难看,食量很大,暴饮暴食后就去解手”等等,在环境与人物的反差中,更好地展开对人物性格心态与性格的深层表现。而本文中“张婶不知所措……平常在自己的村子里,和劳作中的邻里打招呼是常事。她眼睁睁地看着面前的茧袋越堆越高,没有反应过来,也没有躲开。转过头去,这才看到有名年轻男子正盯着她,张婶越加困窘……不知怎么称呼他……”同样是写出了张婶在新环境下的认知冲突,展示了张婶窘迫、不知所措的心态。答案:(1)更好的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宝珠的礼物既有婆婆需要的外套,还有为缓解神经痛而亲手织的毛衣。数量多表现了宝珠的孝顺和关心(种类多表现了宝珠心思细腻灵巧,不同的礼物包含着不同的心意)。同时,送礼物的行为也意味着宝珠在家庭中地位变化,令她感到愉悦而骄傲。(2)答案示例一:《乡土中国》认为乡土社会是稳定保守的状态。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因此张婶并不因为宝珠当选主席而感到高兴,反而感到害怕,认为出头的事情会招来麻烦。答案示例二:《乡土中国》认为乡土社会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前人所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因此张婶对“老话”坚信不疑、奉为权威,并以此来劝诫宝珠。答案示例三:《乡土中国》认为乡土社会中的家族是事业社群,主轴在父子和婆媳之间。事业的需要排斥普通的感情,讲求效率和纪律,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因此张婶可以约束宝珠辞去丝厂的工作,让她回来婆媳二人待在家里。(3)最后一段呼应了小说的题目和主旨。蚕茧又象征了束缚宝珠的家庭,甚至是整个乡土社会和保守传统的隐喻,蚕蛹破茧好比宝珠的蜕变。但是“蚕茧本身有何用呢?”觉醒的个体最终是不是要彻底离开乡村?这是故事中宝珠此时的犹疑和茫然,也是作者费孝通关于乡土中国应该如何转变的发问。(4)张婶进丝厂是传统乡土人物进入了新兴的现代化环境,刘姥姥进荣国府是平凡百姓进入了繁华奢靡的钟鸣鼎食之家。作者都借助局外人视角,表现人物对新世界的特殊感知,使人感到格外新奇。人物在新环境下的认知冲突,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在环境与人物的反差中,更好地展开对人物性格心态与性格的深层表现。6.(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杏帘在望曹雪芹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②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注】①此诗是赋咏大观园中李纨居所稻香村的诗。②雉(zhì)雊(gòu):野鸡鸣叫。③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1)《杏帘在望》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中B处。A.宝黛初会B.元妃省亲C.探春结社D.香菱学诗(2)下列对《渭川田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1、2句勾勒暮色下牛羊归村的景象。B.3、4句展现野老迎牧童回家的场景。C.5、6句透露出诗中时令是春夏之交。D.7、8句描绘了田夫与诗人相谈甚欢。(3)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差异。【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名著内容的能力。注意联系选项比对。(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句内容。(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注意联系诗歌内容分析。【解答】(1)《杏帘在望》出自《红楼梦》第十八回,是十一首《大观园题咏》中的一首,是元妃游赏大观园时的“颂圣应酬”之作,由林黛玉代贾宝玉所作。由于这一时期是贾府的鼎盛时期,贾府洋溢着一片歌舞升平。故选B。(2)D.“田夫与诗人相谈甚欢”错误,“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意思是: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招呼絮语依依。应是田夫们相谈甚欢。故选D。(3)根据【注】①可知,《杏帘在望》赋咏的是人造景点——大观园中李纨居所稻香村:黄色的酒旗招引着客人前来酣饮,远远望去但见隐隐约约的山庄;种着菱荇的湖面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一畦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一片片稻田散溢着花粉的清香。形成一幅生动活泼、宁静闲逸的农家图。“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是说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黛玉以此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歌颂。《渭川田家》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真实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归隐于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答案:(1)B(2)D(3)内容上,看似都描绘了宁静闲逸的田家景象,但《杏帘在望》描绘的是大观园中的人造景点,《渭川田家》描绘的是渭川的真实风光。情感上,《杏帘在望》表现了大观园中的富贵家族的安逸状态,以及对太平盛世的歌颂。《渭川田家》则通过安宁祥和的田园景象反衬自己身处官场的苦闷疲惫,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归隐于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译文:黄色的酒旗招引着客人前来酣饮,远远望去但见隐隐约约的山庄。种着菱荇的湖面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一畦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一片片稻田散溢着花粉的清香。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赏析:这是林黛玉代贾宝玉作的一首五律,诗中所描绘的,是大观园“浣葛山庄”迷人的景致。诗题是由元妃指定的。这是一首相当出色的写景诗。一开始,诗人就以简洁明了的笔触,先用两句诗切入诗题。“杏帘”句,一方面既传达出春风中杏红柳绿,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另一方面,又是对诗题中“杏帘”两字的巧妙绾合。“在望”句,写远远望去隐约可辨的田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并借以点明诗题。这样,一个诗题分两句吟咏,句法圆活且自然浑成。“菱荇”以下四句,写客人眼中所见的山庄景色:这里,鹅儿在长满菱叶、飘着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从桑榆林中衔泥而去,到屋梁间构筑它们温暖的窝巢;而在弥望无际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象在预告一个丰收的年成。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谧。从写景的角度看,诗人的笔法是相当细腻的:既注意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又兼顾到点面的结合,尤其是“菱荇”两句,全由名词组成。这种特殊句法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但对于象林黛玉这样才华横溢的女子来说,只不过是略施小技而已。诗的最后两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以“颂圣”结束全诗,正所谓“曲终奏雅”。在颂圣中,诗人流露出对没有饥荒、没有冻馁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这是有粉饰现实的一面的,它说明作为大家闺秀的林黛玉毕竟对当时那种“水早不收,鼠盗蜂起……民不安生”的社会现实还是缺乏足够的认识的。但必须指出:在一般的应制诗中,往往都是需要用几句称颂的话来敷衍一番,因而林黛玉在这里的未能免俗,也就无可厚非了。这首诗的首联,上句以“杏帘”开头,下句用“在望”开头,巧妙地将题目包含在内,描绘出了山庄的远景。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不用动词,全用名词,将几种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活泼的农家图。颈联则改用正常的语序,读来流利上口。尾联尤其能够体现出黛玉的聪明才智。这首诗引用典故,笔法细腻,全诗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山野气象。译文: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赏析: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的诗句,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7.(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甲①张九龄,字子寿。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②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副知院事。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③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契丹败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④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⑤因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下诏褒赠,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乙①尝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子谅劾奏门下省侍中牛仙客。帝怒,杖子谅于朝堂,九龄坐.举非其人,贬荆州长史。虽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朝廷许其胜流。②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九龄谓裴光庭曰:“乱幽州者,此胡雏也。”及讨契丹败,张守珪执如京师,九龄署其状曰:“穰苴出师而诛庄贾,孙武习战犹戮宫嫔,守珪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赦之。(节选自《新唐书•张九龄传》)【注】①上皇:即唐玄宗。公元755年12月发生安史之乱,后洛阳失守,唐玄宗入蜀。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8月在灵武自行登基,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王夷甫知石勒故事②九龄坐举非其人(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以书干广州刺史DA.求取功名B.干涉政务C.冒犯D.谒见②臣请因罪戮之BA.因为B.趁着C.趁机D.经由(3)把甲文第②段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4)甲文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契丹败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5)甲文①、②段塑造人物颇有特色,请举例简析。(6)结合乙文对张九龄的记载,推断甲文“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句中方框内应填什么词语?说说你的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根据句子意思来推断。(2)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以及塑造人物形象技巧的能力。首先找到相关句子,然后进行概括。(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①句意: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故事”,旧例,先例。②句意:张九龄犯了举荐不当之罪。“坐”,犯了……罪。(2)①句意: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干”,动词,谒见,求见。故选D。②句意:臣请皇上趁着他犯罪杀掉他。“因”,趁着。故选B。(3)“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判断句,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德望”“劳旧”,道德名望高的人,有功劳的旧臣;“次”,排在后面;“讥谤”,指责和批评。译文:(4)句意: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实施(处罚)。皇上特别赦免了安禄山。“范阳节度使”是“张守珪”的官职,二者一起做句子的主语,“以裨将安禄山讨契丹败”是下一句“执送京师”的原因,可以在“执送”前断开;“京师”补充说明“执送”的地方,做句子的补语,补语后断开,“特舍之”的主语是“上”,所以“上”前面断开。(5)如第一段写张九龄十三岁的时候,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而之后张九龄就“登进士第,拜校书郎”,可见张九龄颇有才华;如第二段张九龄“三迁司勋员外郎”,张说“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这也说明张九龄有才,这些都是通过他人来体现传主的特点,属于侧面描写。(6)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根据乙文的内容把握张九龄的特点,然后再结合甲文的语境进行填写。从乙文来看,“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九龄谓裴光庭曰:‘乱幽州者,此胡雏也。’及讨契丹败,张守珪执如京师,九龄署其状曰:‘穰苴出师而诛庄贾,孙武习战犹戮宫嫔,守珪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安禄山最初以范阳偏校的身份入朝奏事的时候,张九龄根据其态度就断言“将来扰乱幽州的,必定是这个胡儿”,而等到讨伐契丹失败,安禄山被执送京师的时候,张九龄认为安禄山不宜免死,而之后安禄山的反叛说明张九龄有知人、识人之能;同时张九龄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来谈论安禄山,建议杀掉他,这些体现出张九龄的忠直。而结合甲文“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以及注释可知,“上皇”是指唐玄宗,“在蜀”说明时间是安史之乱,这个时候唐玄宗想到当初张九龄的断言,想到张九龄的知人之能以及对朝廷的忠心。据此填写即可。答案:(1)旧例,先例犯……罪(2)DB(3)答案示例: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其后。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4)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契丹败/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5)答案示例:侧面描写,如张九龄少年时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张说对张九龄非常亲善重视,多次推荐张九龄为学士,以备皇帝咨询。这些凸显出张九龄的才华出众,受人赏识。(6)答案示例一:先觉、先知、知人、识人;上皇指玄宗,其在蜀,非国都,可见思念张九龄是在安史之乱时。据新旧唐书可知,安禄山被范阳节度使张守珪押至京城治罪时,张九龄曾断言安禄山为逆臣,会祸乱幽州,力荐杀之,可见其有先见之明,只是未被采纳。答案示例二:忠直;上皇指玄宗,其在蜀,非国都,可见思念张九龄是安史之乱时。据新旧唐书可知,安禄山被范阳节度使张守珪押至京城治罪时,张九龄曾断言安禄山为逆臣,力荐杀之,可见张九龄对唐王室的耿耿忠心。参考译文:甲张九龄,字子寿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前途远大!”(后来张九龄)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职。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与张九龄同姓,叙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其后。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张说说:“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等到诏令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见任命张九龄为副知院事。张九龄常常有秘密的陈奏,经常被皇帝采用。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实施(处罚)。皇上特别赦免了安禄山。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本无学术,因为张九龄的文章与德行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多次进言认为不可,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因患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叫文献。至德初年,太上皇在蜀地,追念张九龄的先知先觉,下令褒奖、追封官职,追赠司徒,又派遣使者到韶州祭奠。乙曾经推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周子谅上奏弹劾门下省侍中牛仙客。皇帝发怒,在朝堂上杖打周子谅,张九龄犯了举荐不当之罪,被贬为荆州长史。虽然因为正直敢言被贬黜,却不被忧惧缠绕,只是以文史自我娱乐,朝廷称许他为名流。安禄山最初以范阳偏校的身份入朝奏事,态度颇骄慢。张九龄对裴光庭说:“将来扰乱幽州的,必定是这个胡儿。”及至讨伐契丹失败,张守珪把安禄山执送京师。张九龄在文件上批道:“过去穰苴出师,斩杀误期的庄贾,孙武训练士兵,斩杀不听令的宫嫔。张守珪行令军中,安禄山不宜免死。”皇帝不同意,竟赦了安禄山。8.(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张荆州画赞序【唐】吕温①中书令始兴文献公,有唐之鲠亮臣也。开元二十二年后,玄宗春秋高矣,以太平自致,颇易天下,综核稍怠,推纳浸广,君子小人,摩肩于朝,直声遂寝,邪气始胜,中兴之业衰焉。公于是以生人为身,社稷自任,抗危言而无所避,秉大节而不可夺。小必谏,大必诤,攀帝槛,历天阶,犯雷霆之威,不霁不止。日月之蚀,为公却明。虎而冠者,不敢猛视。群贤倚赖,天下仰息。凛凛乎千载之望矣。不虞天将启幽蓟之祸,俾奸臣乘衅,以速致戎,诈成谗胜,圣不能保,褫我公衮,寘于侯服。身虽远而谏愈切,道既塞而诚弥坚,忧而不怨,终老南国。②于戏!功业见乎变,而其变有二:在否则通,在泰则穷。开元初,天子新出艰难,愤荒政,乐与群下励精致理,于是乎有否极之变。姚、宋坐而乘之,举为时要,动中上急,天光照身,宇宙在手,势若舟楫相得,当洪流而鼓迅风,崇朝万里,不足怪也。开元末,天子倦于勤而安其安,高视穆清,霈然大满,于是乎有泰极之变。荆州起而抉之,举为时害,动咈上欲,日与谗党抗衡于交戟之中,势若微阳战阴,冲密云而吐丹气,欻耀而灭,又何叹乎。③所痛者,逢一时,事一圣,践其迹,执其柄,而有可有不可,有成有不成。况乎差池草茅,沈落光耀者,复何言哉?复何言哉!④曹溪沙门灵澈,虽脱离世务,而犹好正直,得其图像,因以示予。睹而感之,乃作赞。(1)从第①段看,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BA.唐玄宗年事已高,懈怠朝政,以致小人横行朝堂,正直之声淹没。B.无论大事小情,张九龄都直上朝堂,直面帝王,直言进谏。C.被遮蔽而暗淡之人事,因张九龄而重现光明。凶残如虎之人,不敢正视于他。D.张九龄因抗危言、秉大节,不惧犯雷霆之威,故被夺去公侯之位,终老南国。(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DA.对比B.夸张C.比喻D.用典(3)简析本文行文思路。(4)联系张九龄生平,不能支持吕温赞其为“唐之鲠亮臣”这个说法的一项是CA.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B.李林甫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C.九龄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D.九龄署其状曰:“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分析】(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标准驾校训练场地租赁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版权转让合同:文学作品专用
- 2024-2030年中国客户关系系统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创新模式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四柱液压举升机资金申请报告
- 2024年版本:大数据分析与咨询服务合同
- 2024年物业租赁管理委托协议书
- 2024年标准无保险劳务派遣协议模板一
- 2024年全新移交合同协议书下载官方版3篇
- 2025年四川货运从业资格证继续再教育考试答案
- 2025标准商超供货合同
- (全新)中职单招机械类技能考试复习试题库(含答案)
- 2022新《安全生产法》考试题库(含答案)
- 介绍美国医疗制度问题
- 《制作酸奶的方法》课件
- (高清版)DZT 0432-2023 煤炭与煤层气矿产综合勘查规范
- 《早期教育概论》课程标准
-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 2023-2024学年《网络实用技术基础》试卷及答案解析
-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含记录)
- 汽车车间标准化与工艺规范化
- 干眼症的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