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1页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2页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3页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4页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文言文阅读

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

及孝公死,国人怨商君,至于奉裂之。其患流断,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削刻无恩之所致也。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秦、项严暴而亡,汉王垂仁而帝。故仁恩,谋之本也。

……

郦生说汉王曰:“方今燕、赵已复,唯齐未下。今田横据千里之齐,田间播二十万之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民多变诈,陛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下也。臣请奉明诏说齐王,令称东藩。"于是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所归,则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曰:“归汉。”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与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杰贤才,皆乐为其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横以为然,即听郦生,罢历下兵战守之备,与郦生日纵酒,此郦生之谋也。及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足下受诏击齐何故止将三军之众不如一坚儒之功。可因齐无备击之。"韩信从之,郦生为田横所害。后信、通亦不得其所,由不仁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下》)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日。"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足下受诏A去B齐C何故D止E将F三军之众G不如一坚H儒之功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中是根本的意思,与《大学之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的“本"词义相同。

B.陛下,“陛”指帝王宫殿台阶。“陛下"原指台阶下的侍者,后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C.三秦,政治概念,是现在陕西省的陕南、陕北和关中地区等三个区域范围的政权统称。

D.敏,文中指的是聪慧、聪敏,与《论语》“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敏"词义不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序》中提到齐桓公帮助被灭亡之国延续宗祀而称霸,秦朝和项羽因残暴无道而灭亡,汉高祖广施仁德而称帝。

B.《新序》中提到哪生向汉王献策,他认为以汉王的兵力短期也很难把齐国攻下,还不如游说齐成为汉的东方属国。

C.《新序》中提到田横认同汉王的话,于是他听从了邮生的建议,撤除了历城的守备兵,天天和邮生一起纵情饮酒。

D.颜渊问“仁”,孔子认为要做到克己复礼才可达到“仁"的境界,强调要做到“仁”必须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

(2)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

13.两则材料都在谈论“仁",但论述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及字幼幾,郑州人也。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渍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奇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将吏皆惊。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节选自《说苑·敬慎》,有删减)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断句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在答题卡上。(3分)

及资性A清介B治尚C简严D喜慰荐E下吏F而乐G道H人之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文中指京官调到地方任职。京官到地方任职实际上是因为犯事而被贬官。

B.荣枯,指使人穷达,与《大学之道》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齐”用法相同。

C.相公,在文中是对宰相的尊称。汉魏以来拜相者必封公,故有此称呼。

D.“必矜其聪明"与《〈老子〉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及是郑州人,曾参加进士科考试,寇准因他有才能推荐过他;他在多地任要职,去世后获得殊荣。

B.李及任杭州知州时,对过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礼相待,僚佐提醒他不要因此引来祸端,但李及不以为意

C.李及担任秦州知州时,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因此在集市公然抢劫,李及果断处置了他,由此立下威信,

D.王旦认为李及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自恃聪明,大加变革,败坏曹玮的功绩,故推荐李及做曹玮的接班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

(2)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14.材料二中众人认为李及“谨厚有行”,请依据材料一分析李及这一特点。(3分)

广东省茂名化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衡;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上者尊严而危,民者卑贱而神。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展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在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右,指身边的人。与《水浒传》第十六回“你左右将到村里去”的“左右"意思不同。

B.察,观察、仔细看。与文本一“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用法相同。

C.僻,邪僻、不正。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中的“僻"意思不同。

D.习,在文中指习惯法度约束。与《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的“习"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统治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四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4.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①,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武安君,古代封号名,这里指苏秦,苏秦说服六国合纵之后,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中的“从亲”即为此义。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

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中的“所以”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4分)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4分)

14.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根据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3分)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病重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

材料二: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羽既矫A杀B卿子冠军C义帝D必不能堪E非F羽弑帝G则H帝杀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赐骸骨”是古代大臣请求辞职归家的婉词,与致仕、致事、致政、休致等词义相近。

B.“所立"是名词性短语,与“燕王吾所立”(《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所立"结构不同。

C.“绝”指断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的“绝”词义不同。

D.“人杰"与现在所说的“人杰地灵”含义相同,材料二中具体是指张良、萧何、韩信。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邦善于采纳意见,他使用陈平之策致范增与项羽产生矛盾,范增大怒选择离开项羽,在路上病亡。

B.苏轼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计策没有必然的联系。

C.文中提到范增曾与项羽共事,是平级关系,后来却成了君臣关系。苏轼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范增见识浅陋。

D.材料二中刘邦认为相比于项羽,他虽然自身才能有限,但他善于重用人才,因此项羽最终被他取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2)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1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苏轼认为范增是人杰的三个依据。(3分)

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

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贵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斯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①邪说,废适立庶②。

(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③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

[注]①高,即当时秦朝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②废适立庶,秦始皇去世后,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③王介甫,即王安石。曾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实行新法。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虽李斯助之A言B其便C利D益成E秦乱F然G使H李斯不言其便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卿,即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B.坐,即连坐。古代五家或十家组为一单位,一人犯罪,相关的人连带受罚。

C.逆,指迎合、揣测,与“寓逆旅”(《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逆"词义相同。

D.法术,法家的早期人物商鞅言“法”,申不害讲“术",后因以之指法家的学说。

1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否定苏轼所说的李斯用荀子的帝王之术扰乱天下的观点;然后确定自己的观点: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

B.文章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指出秦的统治是建立在严刑峻法的基础上的,李斯不过是迎合帝王的贪婪和残暴以求恩宠罢了。

C.作者认为像李斯这种“趋时”而“邀宠"的小人固然可恶,但法术之学“足亡人国”,所以对国家而言更可怕,危害也更大。

D.第四段拿后来推行新法者和王安石学说的关系来类比李斯与荀卿学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的说法是错误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阴遣谋士赍持金五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4分)

(2)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4分)

___

14.姚鼐说:“小人之仕,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李斯作“富贵之谋"的具体表现。(3分)

文言文阅读

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

及孝公死,国人怨商君,至于奉裂之。其患流断,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削刻无恩之所致也。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秦、项严暴而亡,汉王垂仁而帝。故仁恩,谋之本也。

……

郦生说汉王曰:“方今燕、赵已复,唯齐未下。今田横据千里之齐,田间播二十万之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民多变诈,陛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下也。臣请奉明诏说齐王,令称东藩。”于是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所归,则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曰:“归汉。"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与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杰贤才,皆乐为其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横以为然,即听郦生,罢历下兵战守之备,与郦生日纵酒,此郦生之谋也。及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足下受诏击齐何故止将三军之众不如一坚儒之功。可因齐无备击之。”韩信从之,郦生为田横所害。后信、通亦不得其所,由不仁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下》)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日。”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足下受诏A去B齐C何故D止E将F三军之众G不如一坚H儒之功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中是根本的意思,与《大学之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的“本”词义相同。

B.陛下,“陛"指帝王宫殿台阶。“陛下”原指台阶下的侍者,后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C.三秦,政治概念,是现在陕西省的陕南、陕北和关中地区等三个区域范围的政权统称。

D.敏,文中指的是聪慧、聪敏,与《论语》“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敏”词义不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序》中提到齐桓公帮助被灭亡之国延续宗祀而称霸,秦朝和项羽因残暴无道而灭亡,汉高祖广施仁德而称帝。

B.《新序》中提到哪生向汉王献策,他认为以汉王的兵力短期也很难把齐国攻下,还不如游说齐成为汉的东方属国。

C.《新序》中提到田横认同汉王的话,于是他听从了邮生的建议,撤除了历城的守备兵,天天和邮生一起纵情饮酒。

D.颜渊问“仁",孔子认为要做到克己复礼才可达到“仁”的境界,强调要做到“仁"必须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

(2)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

13.两则材料都在谈论“仁”,但论述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9.参考答案:CEG

答案解析:“受诏击齐"是一个连动结构,中间无需断开,以“何故”带出对“止"的疑问,“何故止”为一个分句,“将"动词,“将三军之众”动宾结构,“竖儒"对儒生的鄙称,意指学养浅陋的小儒,中间不能断开。故断为“足下受诏击齐,何故止?将三军之众,不如一竖儒之功。”

10.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三秦"在此处应该是地理概念而非政权名称,故选C。

11.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新序》中提到田横认同汉王的话”错,根据原文“田横以为然,即听郦生,罢历下兵战守之备,与郦生日纵酒,此郦生之谋也",田横认同的不是汉王的话,而是郦生的话。

12.参考答案:

(1)到秦始皇时,路上都是囚徒,满山都是强盗,最终(秦国)因为天下大乱灭亡了。

(评分标准:赤衣,指犯人所穿的衣服,此处应译为“囚犯、犯人”,1分;卒,最终,1分;以,因为,1分:大意1分。)

(2)汉王先攻入咸阳,但是项王却违背了盟约不给,而是让他到汉中去称王。

(评分标准:倍,通“背",译为“违背”,1分;与,给,1分;王,使动用法,让……称王,1分:大意,1分。)

13.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强调“仁"和“仁政”的重要性,突出“不仁"(不施仁德)的危害,重点在“治国”;(或:材料一侧重从对他人及天下施行仁德仁政的角度谈论“仁")

②材料二侧重强调实现“仁”的内涵和具体方法,重点在“修身"。(或:材料二侧重从对自身的修养角度谈论“仁”)

(1点2分,2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等到秦孝公去世以后,国人都怨恨商君,以至于把他车裂。商君造成的祸乱逐渐发展,到秦始皇时,路上都是囚徒,满山都是强盗,最终(秦国)因为天下大乱)灭亡了,这都是刻薄寡恩所导致的结果。夏、商、周三代积累仁德而称王天下,齐桓公帮助灭国延续宗祀而称霸诸侯,秦朝和项羽因为残暴无道而灭亡,汉高祖广施仁德而称帝。所以说仁德恩惠,是一切计谋的根本。

……

郦生向汉王献策道:“如今燕国、赵国都已经平定,只有齐国还没有攻打下来。而今田横占据着幅员千里的齐国,田间带领着二十万大军驻扎在历城,田氏家族力量强大,他们背靠大海,又有黄河、济水的险阻,南面接近楚国,齐人又多狡诈善变,陛下即使是派遣数十万军队,也不可能在一年半载的时间里把齐国攻打下来。我请求带着陛下的诏令去游说齐王,使齐国成为您东方的属国。"于是汉王就派郦生去游说齐王。郦生对齐王说:“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吗?”齐王回答说:“不知道。"郦生说:“若是大王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那么齐国就可以保全下来:若是不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那么齐国就可能保不住了。”齐王问道:“天下人心归向哪里?"郦生说:“归向汉。”齐王又问:“先生为什么这样说?"郦生回答:“汉王和项王合力西进攻打秦军,预先约定先攻入咸阳者做关中王。汉王先攻入咸阳,但是项王却违背了盟约不给,而是让他到汉中去称王。项王迁徙义帝并派人杀了他,汉王知道后便发动蜀汉的军队去攻打三秦,出函谷关而责问义帝在哪里。他召集天下的兵马,拥立诸侯国的后裔复位,攻下城池立刻就封有功的将领为侯,得到金银财宝就立刻分赠给士兵,和天下同享其利。那些英雄豪杰、贤能之人,都乐意被汉王所重用。诸侯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来投归。蜀汉的粮食,船挨着船不断运来。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那么齐国就要面临亡国的危险了。”田横认为郦生的话有道理,就听从郦生,撤除了历城的守备兵,天天和郦生一起纵情饮酒,这都是郦生的谋略啊。后来齐国人蒯通去游说韩信说:“将军您接受汉王的诏令攻打齐国,为什么按兵不动呢?您带领着三军众多的将士,反倒比不上一个无用儒生的功劳。您可以乘着齐国没有防备去攻打它。"韩信听从了蒯通的意见,郦生因而被田横杀害。后来韩信和蒯通也没有得到善终,这都是由于他们不施仁德的结果啊。

材料二:

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及字幼幾,郑州人也。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渍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奇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将吏皆惊。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节选自《说苑·敬慎》,有删减)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断句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在答题卡上。(3分)

及资性A清介B治尚C简严D喜慰荐E下吏F而乐G道H人之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文中指京官调到地方任职。京官到地方任职实际上是因为犯事而被贬官。

B.荣枯,指使人穷达,与《大学之道》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齐”用法相同。

C.相公,在文中是对宰相的尊称。汉魏以来拜相者必封公,故有此称呼。

D.“必矜其聪明"与《〈老子〉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及是郑州人,曾参加进士科考试,寇准因他有才能推荐过他;他在多地任要职,去世后获得殊荣。

B.李及任杭州知州时,对过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礼相待,僚佐提醒他不要因此引来祸端,但李及不以为意

C.李及担任秦州知州时,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因此在集市公然抢劫,李及果断处置了他,由此立下威信,

D.王旦认为李及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自恃聪明,大加变革,败坏曹玮的功绩,故推荐李及做曹玮的接班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

(2)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14.材料二中众人认为李及“谨厚有行”,请依据材料一分析李及这一特点。(3分)

10.BDF句意:李及天性清正耿直,为政崇尚简约严明,喜好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的优点。“及资性清介"主谓短语单独成句,其后B处断开;“治尚简严”中,“治"是主语,“尚”是谓语,“简严"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D处断开;“喜慰荐下吏”前省略主语“李及",“喜慰荐”是谓语,“下吏"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F处断开。

11.AA.“京官到地方任职实际上是因为犯事而被贬官”错误。京官调到地方任职有很多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犯事而被贬官,选项说法绝对。

B.正确。使动用法,使人穷达;使动用法,使齐整。句意:想要使大臣尊贵或低贱,简直易如反掌。/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C.正确。

D.正确。都是夸耀、夸大。句意:一定自恃聪明。/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故选A。

12.CC.“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因此在集市公然抢劫"错误,从原文“将吏心亦轻之”中只能看出秦州文武属官轻视李及,看不出那名禁军轻视他是文人;且这名禁军“在集市公然抢劫"和“轻视他是文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

(1)我老了,假如能到政事比较闲的地方任职,来使自己身心闲适,又有何妨呢?

(“诚",假如,如果真的;“自逸”,使自己闲适;“何伤",何妨,有什么妨碍呢。)

(2)我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持重敦厚,一定能严格遵守曹玮的制度(规矩)罢了。

(“所以”,……的原因;“但",只;“以”,因为;“规模",制度、规矩。)

14.①李及不用超常礼仪接待使臣江德明,且不怕报复,不惧威胁,表明李及有操守、有德行;②李及喜欢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优点,表明他忠厚;③李及不满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且从不举行宴饮游乐,表明他严格谨慎。

【解析】由原文“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可知,李及不用超常礼仪接待使臣江德明,且不怕报复,不惧威胁,表明李及有操守、有德行;

由原文“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可知,李及喜好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有点,表明他忠厚。由原文“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李及不满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且从不举行宴饮游乐,不在杭州购物,表明他的严格谨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及字幼幾,是郑州人。参加进士科考试,寇准举荐他有才能,被提拔为兴化军知军。升任枢密院直学士,外任杭州知州。当时内侍官江德元在内廷掌权,他的弟弟江德明奉命出使,经过杭州,李及待他很冷淡。属吏惊讶地说:“江使者兄弟,想要使大臣尊贵或低贱,简直易如反掌。如今大人不用超常的礼仪对待他,大人即使不企求福分,难道就不怕他报复吗?"李及说:“这样对他已经足够了。”不久江德明对(李及的)属吏说:“李公年纪老了,何不找个政事清闲的州郡任职,却要待在这事务繁重至极的杭州呢?"属吏跑去告诉李及说:“果真如此,江使者的话可怕啊。”李及笑着说:“我老了,假如能到政事清闲的州郡任职,来使自己身心闲适,又有何妨呢?"后来江德明也无法中伤他,世人(因此)推崇李及的操守。李及天性清正耿直,为政崇尚简约严明,喜好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的优点。(他)对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不满,未曾从事宴饮游乐。没有在杭州购物,只买过一部白居易诗集而已。

材料二:

曹玮在秦州任职很久,多次上表请求委派别人接替自己的职务。皇帝问王旦谁可接替曹玮,王旦推荐枢密院直学士李及,皇帝于是任命李及为秦州知州。众人都认为李及虽然严格忠厚有操守,但不是守卫边境的臣子,不能够接替曹玮。杨亿把众人的议论告诉王旦,(王旦)不回答。李及到了秦州,文武属官心里也瞧不起他。恰逢一名驻守禁军白昼在市中抢夺妇女的银钗,小吏抓住他,向李及报告。李及正坐着看书,召见禁军,令他上前,稍加责问,那名禁军承认罪责。李及不再交付法官审讯,马上命令将他斩首,(然后)照样看书。文武属官都大吃一惊。不几天,(李及的)声誉就传到了京城。杨亿听说后,又去拜见王旦,详细陈述此事,对王旦说:“从前相公初用李及,外朝认为李及不能胜任职务,如今李及竟有如此才能器度,相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啊!”王旦笑着说:“外朝的议论,太容易满足了。禁军戍守边疆,青天白日在集市公然抢劫,主将(即李及)将他斩首,这是平常之事,哪里称得上优异的政绩呢?我任用李及,本意不在此。曹玮担任秦州知州七年,羌人畏惧屈服,边境之事,曹玮已处理得够好了。派遣他人接替曹玮,一定自恃聪明,大加变革,(这就)破坏了曹玮成功的业绩。我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持重敦厚,定能谨慎守护曹玮的制度罢了。"

广东省茂名化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衡;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上者尊严而危,民者卑贱而神。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展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在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右,指身边的人。与《水浒传》第十六回“你左右将到村里去"的“左右”意思不同。

B.察,观察、仔细看。与文本一“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用法相同。

C.僻,邪僻、不正。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中的“僻”意思不同。

D.习,在文中指习惯法度约束。与《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的“习”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统治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四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4.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10.A【解析】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临官"为动宾结构,后面断开,排除CD;“贵而不骄”“富而能供"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BD。

11.B【解析】文中两处的“察”字的用法和意思不相同,前者是动词用法,观察;后者是形容词,精明意。A项《水浒传》中“左右"属于口语,意为横竖,反正。C项《登泰山记》中的僻意思为偏僻、荒远。D项《师说》中“习”的意思为“练习、学习"。

12.C【解析】“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错误。原文所说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

13.【参考答案】(1)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得分点“莅",统治、管理、治理;“知”,知道、了解;“达",通晓;句意1分)。(2)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得分点:“不忍人”,怜悯体恤、怜爱;“运",运转、;句意2分,尤其要注意“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句式和修辞的翻译。)

14.【参考答案】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评分标准:观点1分,分析2分)

【解析】文本一“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在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可见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文本二“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可见二者都主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情地对待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索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讯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文本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差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僧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①,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武安君,古代封号名,这里指苏秦,苏秦说服六国合纵之后,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中的“从亲”即为此义。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

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中的“所以”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4分)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4分)

14.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根据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3分)

10.BDG(句意: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今臣为足下使”,“臣"为主语,“为足下”作状语修饰谓语“使",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足下不听臣者”,判断句的主语部分,单独成句,前后断开,DG两处断开。故BDG三处需要断句。)

11.D(A.正确。B.正确。句意: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C.正确。句意:不吃白食。/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D.错误。两处“所以"意思不同。句意:用来自我完善/推究庄宗得到天下的原因。)

12.A(B.“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错误,原文为“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选项曲解文意。C.“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错误,苏秦举三人的例子是为了表明“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选项无中生有。D.“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错,文中只强调他们讲策略、知变通,不拘小信,恪守日常道德没有提及。)

13.(1)(4分)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相毙”,相互杀伤;“制",牵制;“犯寇”,受敌人侵犯。以上三处各1分,句意1分。)

(2)(4分)他的作品描写的是寻常的事物,但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但表达的意思很深远。(“指",同“旨”,意旨;“举",列举;“见”,同“现",表现、表达。以上三处各1分,句意1分。)

14.(3分)①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②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③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1点2分,答出2点即可。)

【解析】①根据“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知,苏秦直接指出燕王疏远自己的原因,并说明自己和燕王不同的地方,态度平和,据此概括出,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②根据“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概括出,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③根据“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外"“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可概括出,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秦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游说燕文侯道:“燕国国土纵横两千多里,即使人民不耕种田地,单是枣栗的收入也就够富了。这真是天然的府库啊!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原因吗?燕国不被敌人侵犯的原因,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面遮蔽着。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过代郡和上谷,远离几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考虑到没法守住它。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垣驻扎了,再渡过呼沱,涉过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到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不担心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再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一定不会有所忧虑了。”

燕文侯曰:“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交给你安排。"于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

材料二: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

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

苏秦说:“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我的志趣本来就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病重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

材料二: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羽既矫A杀B卿子冠军C义帝D必不能堪E非F羽弑帝G则H帝杀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赐骸骨"是古代大臣请求辞职归家的婉词,与致仕、致事、致政、休致等词义相近。

B.“所立”是名词性短语,与“燕王吾所立"(《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所立”结构不同。

C.“绝"指断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的“绝"词义不同。

D.“人杰”与现在所说的“人杰地灵"含义相同,材料二中具体是指张良、萧何、韩信。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邦善于采纳意见,他使用陈平之策致范增与项羽产生矛盾,范增大怒选择离开项羽,在路上病亡。

B.苏轼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计策没有必然的联系。

C.文中提到范增曾与项羽共事,是平级关系,后来却成了君臣关系。苏轼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范增见识浅陋。

D.材料二中刘邦认为相比于项羽,他虽然自身才能有限,但他善于重用人才,因此项羽最终被他取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2)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1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苏轼认为范增是人杰的三个依据。(3分)

10.CEG(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

11.B(B项错误。结构相同,都是所字结构。)

12.C(原文为“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陋指的是范增弄不清去、留的分寸,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

13.(8分)(1)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是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善,好,1分;独,唯独,只是,1分;恨,遗憾,1分;句意1分。]

(2)(义帝)在众多人中识别出有才华的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主语省略1分;稠,多,密,1分;擢,提拔,1分;句意1分。]

14.(3分)①智谋角度:审时度势,能提预测性意见,如鸿门宴建议杀刘邦。②忠义角度:恪守君臣之分,忠于义帝,如劝项梁拥立义帝。(或:苏轼认为义帝是贤主,范增劝项梁拥立义帝,是忠臣。)③史实角度:范增离开项羽的历史结果。(或:项羽的失败与范增的离开有紧密关系。)[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3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材料一: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疾病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是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范增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