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5届辽宁省点石联考高三上学期二模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题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脉络,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学界已有清晰的认识,下列能够印证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相互交融与影响的文化是()A.红山文化、仰韶文化 B.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C.龙山文化、良渚文化 D.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发源于黄河流域,二者相互交融与影响,B项正确;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的西南部,仰韶位于黄河流域,排除A项;良渚文化发源于长江下游地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河姆渡文化发源于长江流域,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如表反映了()梁云《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古学的视野》六国秦国墓葬等级序列多阶层、小间隔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都城形态城、郭分治两城制非城郭制,宫殿区范围大城址等级序列国都以下逐级递减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A.商鞅变法对秦朝社会的影响非常巨大 B.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C.秦国与东方六国的社会结构差异显著 D.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具有不平衡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表格展示了战国时期秦国与东方六国在墓葬等级序列、都城形态和城址等级序列上的显著差异。通过分析这些差异,可知战国时代的东西国家受到分封制的影响不同,故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东西不同,具有不平衡性,D项正确;虽然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表格主要反映的是秦国与东方六国之间的社会结构差异,而不是商鞅变法的具体影响,排除A项;表格显示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序列和都城形态仍然保留了一些西周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且论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B项;表格社会结构差异的反映只是一种表象,本质还是在论述分封制瓦解的不平衡性,排除C项;故选D项。3.东汉明帝打算分封皇子,将众封国领地减少一半。马皇后说:“诸子裁减食邑数县,依据祖制不是已经俭省了吗?”明帝回应:“我子岂宜与先帝子等乎?岁给二千万足矣。”这说明,东汉时期()A.中央对王国拥有控制权 B.母族势力影响君主决策C.皇室节俭之风盛行已久 D.地方政治制度发生质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明帝将被分封的皇子领地减少一半,也就是削弱了王国、侯国的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说明东汉时期中央对王国拥有控制权,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央对王国拥有控制权,未体现母族势力对君主决策的影响,排除B项;东汉明帝将被分封的皇子领地减少一半,也就是削弱了王国、侯国的实力,与“皇室节俭之风盛行已久”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东汉时期地方政治制度发生质变,材料信息不足,排除D项。故选A项。4.入南朝后,门阀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门户地望为好尚,偃仰自高,以“深沟高垒”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戒备“寒人”的僭越。这从本质上说明()A.寒人地位提高 B.士族权力得到强化 C.皇权不断加强 D.士族内部相互制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入南朝后,门阀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门户地望为好尚并采取“深沟高垒”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戒备“寒人”的僭越,从本质上说明寒人地位在逐渐提高,以至于让士族感到了威胁,所以才会有这些行为,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士族感到受威胁而采取防御措施,并非士族权力得到强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士族与寒人的关系,未体现皇权不断加强,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士族内部相互制约,强调的是寒族和士族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5.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针对这种变化,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A.保护地主利益 B.调整赋税对象 C.强化抑商政策 D.抑制豪强大族【答案】B【解析】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说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土地兼并。针对土地兼并和无地农民的存在,此后历代为了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调整赋税标准和对象,从以人丁为主征税转向以资产为主进行征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统治的稳定,B项正确;大土地所有制下占据大量土地的是地主,因此历代政权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不是保护地主利益和抑制豪强大族,如宋代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AD项;抑商政策针对的是商人阶层,因此强化抑商政策并不会强化政权基础,排除C项。故选B项。6.韩愈认为人性“与生俱生”,分为上中下三品。“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三品之性的判断标准则在于性是否具备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这一思想()A.承袭了孟子人性论学说 B.得到宋明理学家们的认可C.借鉴佛道思想趋向思辨 D.体现后天道德教化的必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并结合所学可知,韩愈既不赞成孟子的性善论,又不赞成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之本性有三个等级,性中者和性下者自然迫切需要后天教化,D项正确;韩愈认为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宋明理学家的态度,排除B项;理学借鉴佛道思想趋向思辨,排除C项。故选D项。7.宋真宗欲择臣僚中善弓矢、美仪彩,伴虏使射弓。时双备者惟陈康肃公尧咨可焉,陈方以词职进用。……陈某若可换武,当授予节钺。……时康肃母燕国冯太夫人尚在,曰:“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叼窃厚禄,贻羞于阀阅,忍乎?”因而无报。这反映出宋代()A.价值观念的变迁 B.崇文抑武的贯彻C.科举制度的发展 D.中央集权的强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题干“……陈某若可换武,当授予节钺。……时康肃母燕国冯太夫人尚在,曰:“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叼窃厚禄,贻羞于阀阅,忍乎?”及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描述了宋真宗时期,陈康肃公尧咨因其母亲的劝阻而放弃了以武职进用的机会。这反映了宋代崇文抑武的政策,即重视文官、轻视武官的价值取向。B项正确;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从而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因此材料是反映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A项;科举制的发展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材料反映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C项;中央集权的强化是指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材料反映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8.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提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不假外求。”他在生活中最有可能看到的场景是()A.沿海走私渔民 B.李自成的起义军 C.农民在种植番茄 D.民众在欣赏京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依据“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不假外求”可知,该思想家认为理不需要外求,这是王阳明的主张,其生活在明代,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可能看到沿海走私的渔民,A项正确;李自成的起义军是在明朝末年,与王阳明生活的时代不符,排除B项;番茄虽在明朝就已经传入到中国,但长时间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农民此时不会种植番茄,其开始食用大致在19世纪的中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京剧形成于清朝,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以下是清顺治年间科举考试殿试的考试内容。据此可知,统治者力图()○顺治二年(1646年):王道之始○顺治四年:如何得真才,如何防止劣绅欺压乡里,兴兵作战与减轻赋税如何两得○顺治六年:满汉为一体问题,与民休息之法,不动兵革何以化盗息民A.完善地方治理以提高效能 B.坚持民族平等以实现一统C.提倡儒学治国以稳定秩序 D.安抚知识分子以维护道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所列殿试内容中的“王道”“减轻赋税”“与民休息”等主题可知,这些殿试内容是当时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符合儒家价值观,体现了统治者提倡儒学治国以稳定社会秩序,C项正确;满汉一体与地方治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题并不是单一的仅仅涉及民族问题,排除B项;与民休息与安抚知识分子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中国瓷器数量多达1100多万件。18世纪末,中国瓷器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欧洲和日本相继丧失。19世纪晚期中国进口瓷器量不断增加(如如表),这反映出()A.近代工业科技的优势 B.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清政府的腐朽与落后 D.中国外贸处于入超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中国)。根据材料中17、18世纪的史实,可以看出中国瓷器的国际市场呈现下降之势,再结合材料19世纪中国进口瓷器的显著增加,可以判断近代中国瓷器制造业在不断衰落。而18、19世纪正是西方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时代,由此体现其近代工业的技术优势,A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市场,与进口瓷器增加不相符,排除B项;近代制瓷业衰落凸显传统科技自身重经验轻理论的弊端,并非清政府造成的,排除C项;仅瓷器进口值一项无法说明中国外贸处于何种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1.如表反映出福州茶叶出口量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1853-185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百磅)年份总出口量福州出口量占全国总量比%1853年1050810595005.71854年119034020490017.21856年130677040972631.41859年110915246594442.0A.战乱局面造成特殊影响 B.英国市场需求逐渐扩大C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D.沿海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指出,1853—1859年福建茶叶出口总量持续快速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此时江南地区经历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茶叶产区受到影响,而珠三角地区随后又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出口受限。因而福建作为茶叶主产区和主要海港的作用便日益显现,A项正确;BC项均不能从根本上说明这一时期的特殊原因,排除;D项反映的是整体趋势,也不能反映特殊性,排除。故选A项。12.20世纪初,梁启超认为要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塑造理想国民,就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就要强健国民体魄,提倡军国民教育,鼓吹尚武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A.意识到思想启蒙是社会政治变革的前提B.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必然要求有一定认识C.倡导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D.对中国社会进行改良的主张存在极端偏颇【答案】B【解析】材料中国民性改造要靠教育,在民族危亡之际,梁启超认为军国民教育、尚武精神就是改造国民性的基础这表明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一定认识,故B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军国民教育就是培植尚武精神没有涉及思想解放与思想启蒙,A项说法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针对辛亥革命后复古逆流的认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教育理念,故C项错误。13.民国十九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进行了一场新军阀混战,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华北拥蒋,并在战后获得华北地盘,转而关注于华北事务;此战使“国力之疲,已如风前之烛奢”。这最适合用以研究()A.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B.“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可能性C.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D.国民政府“训政”建立的条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计算民国十九年是1930年,据材料“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进行了一场新军阀混战”可知,材料其实讲的是中原大战,中原大战后张学良主力部队和主要精力在华北,东北兵力空虚,再加上当时中国国力的衰退,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可能性,与西安事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是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排除C项;国民政府宣布训政也是1928年,排除D项。故选B项。14.在井冈山根据地,毛泽东提出“商人只要赞助革命,就不没收他们的财产”。他还规定:“累进税法,最为适用;苛税苛捐,扫除干净。城市商人,积铢累寸,只要服从,余皆不论。”这些主张旨在()A.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B.巩固和发展根据地C.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 D.顺利进行土地革命【答案】B【解析】在井冈山,毛泽东主张只要商人赞助革命,就不能没收商人的财产,而且支持实行累进税制,反对苛捐杂税,这些主张能够团结商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B项正确;这一时期尚未出现新民主主义经济,排除A项;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与材料中的税收制度主张不符,排除C项;进行土地革命主要体现在土地制度方面的变革,与材料中对商业的主张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1938年12月6日,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规定日本中国派遣军“如无特别重大的必要时,不准备扩大占领地区……”;百团大战后,日本华北方面军决定,“以治安第一为基调”,“一切施策均坚集中剿灭中共努力”。这表明()A.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B.东方主战场与反法西斯同盟相互配合C.日本政府被迫改变了既定的侵华国策 D.正面战场为敌后战场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中国)。根据材料中“不准备扩大占领地区”、“以治安第一为基调”“集中于剿灭中共”可以看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对华作战重点向敌后战场转移,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充分证明了在抗战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A项正确;此时反法西斯同盟尚未建立,排除B项;日本只是调整了侵华策略,并未改变侵华的总方针,排除C项;正面战场为敌后战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材料中缺乏论据,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面是1941年《新华日报》山西沁县等地的村代表参选情况作出的相关统计报道。由此可知,沁县等地的村选情况说明()沁县有5个村,公民总数为1471人,参选公民达1233人,约占公民总数的84%;据沁县、沁源、屯留3个县统计,村代表会成分中中农约占60%,贫农约占25%,富农约占10%,地主,雇农约占5%。A.“三三制”原则得到了贯彻 B.地方基层治理能力增强C.农民的民主参政意识较强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沁县等地的村选中当选的村代表,农民占据的比重很大,说明农民的民主参政意识较强,C项正确;材料中当选的村代表仅涉及农民和地主,无法体现“三三制”得到贯彻,更不能体现地方基层治理能力的加强,排除A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就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城邑的修建。从先秦文献与方志对照来看,至少可以找出春秋时代的35个国近600个城邑,其中晋、楚、鲁、郑、周的城邑都超过了50个,而实际数量绝不止于此。战国中期,出现了不少“千丈之城,万家之邑”,兼并战争中更是出现了秦攻魏“取城大小六十余”、燕伐齐“下齐七十余城”的现象。这一背景下,非血缘个体小家庭的邻里杂居取代父系大家庭的血缘族居,里成为城市居民管理组织的基层单位。《管子》记载:齐国都城内“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两人;三乡一帅”。各国还有设置专门的市场管理者,鲁国叫“鲁正”,齐国叫“齐掾”,楚国叫“市令”。材料二唐前期,政府非常重视城市的水灾、旱灾和火灾及战争危机的应对,将危机应对作为对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起一套针对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的多项应对机制。譬如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唐政府就建立了报灾、检灾、救灾和灾害减税制度。贞观初,各地“霜旱为灾,米榖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但由于唐太宗坚持以民为本,“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积极应对灾害,因而百姓虽“东西逐食”,但却很少嗟怨,无不自安,灾后恢复由于减免灾区赋税,外出逃亡之人“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克敏《唐代城市管理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城市发展的表现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前期城市危机应对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1)表现:城市数量多;城市规模较大;城市管理水平较高;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城市营建的物质条件;井田制崩溃推动人口向城市流动;诸侯国重视城市营建(修建城邑成为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手段);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周礼对城邑建设的限制松动。(答对三点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特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多环节的应对机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对效果良好。影响:有利于保障城市居民的财产及人身安全;促进城市经济的恢复;巩固唐王朝的统治;为唐前期的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奠定基础。(答对三点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第一小问指出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材料一“春秋时代的35个国近600个城邑”与“取城大小六十余……的现象”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数量增多;根据材料一“千丈之城,万家之邑”可得出城市规模扩大;根据材料一“设置专门的市场管理者”可得出城市经济功能增强,且结合上文“里成为城市居民管理组织的基层单位”及《管子》的材料,可得出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第二小问城市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古代社会城市发展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展开,从物质基础上得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城市营建的物质条件;从政府需求上得出诸侯国重视城市营建(修建城邑成为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手段);从制度规范上可得出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周礼对城邑建设的限制松动;从人口增长来源角度可得出井田制崩溃推动人口向城市流动。【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前期(中国)。第一小问要求概括唐前期城市危机应对措施的特点,结合材料二“政府非常重视……”“并建立起一套……”可得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材料二“针对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的多项应对机制”可得出建立多环节的应对机制;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坚持以民为本……却很少嗟怨,无不自安”可得出救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应对效果良好。第二小问分析应对措施的影响,本题可以从经济发展角度得出促进城市经济的恢复;从社会民生角度可得出有利于保障城市居民的财产及人身安全;从政治秩序角度可得出巩固唐王朝的统治;为唐前期的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奠定基础。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关于南宋中央财政货币收入变化的研究材料一:南宋中央财政货币收入变动曲线——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材料二:两宋中央财政货币收入变动表(1020-1189年)时间名义收入(百万贯钱)米价指数实际收入真宗天禧末(1020-1022)26.510026.5仁宗嘉佑间(1057-1063)36.813926.5神宗元丰间(1078-1085)6026023.1哲宗元祐初(1086-1089)4826518.1孝宗淳熙末(1185-1189)65.336617.8——刘光临《市场、战争和财政国家——对南宋赋税问题的再思考》(1)指出材料一中南宋中央财政货币收入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2)材料二关于南宋货币财政货币收入的研究对材料一的研究进行了哪些修正。【答案】(1)变化趋势:南宋中央财政货币收入初期迅速增长,中期平稳,后期较快增长。原因:政局逐渐稳定;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展。(答对3点或以上)(2)修正:通过引入米价指数,考查通货膨胀对中央财政收入的影响;拉长研究时段,从北宋到南宋长时段来进行研究;选取不同的时间断进行研究,将南宋初期和末期两个政治不稳定的时期排除;得出不同结论,南宋中央财政实际收入不增反降。(答对3点或以上)【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中国)。变化趋势:据材料“南宋中央财政货币收入变动曲线”可知,南宋中央财政货币收入初期迅速增长,中期平稳,后期较快增长。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去分析,从政治上说,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政局逐渐稳定;从经济上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从经济重心、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去分析,如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宋(中国)。修正:据材料二“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的对比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引入米价指数,考查通货膨胀对中央财政收入的影响;据材料二“两宋中央财政货币收入变动表(1020-1189年)”可知,拉长研究时段,从北宋到南宋长时段来进行研究;据材料二“时间”栏并结合所学可知,选取不同的时间断进行研究,将南宋初期和末期两个政治不稳定的时期排除;据材料二“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的对比并结合所学可知,得出不同结论,南宋中央财政实际收入不增反降。19.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材料二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以天文图说代之。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材料三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妨碍。”——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答案】(1)特点: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服务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维护政治统治;具有迷信色彩。(2)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西方科学和文化的进一步传播。目的:破除迷信,传播科学;维护共和体制:与世界接轨。(3)认识:民国的历法改革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历法改革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特点:据材料“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可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据材料“民用三十七事”可知,服务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据材料“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可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据材料“顺之者昌,违之者殃”“御用六十七事”可知,维护政治统治,且具有迷信色彩。【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背景:据材料“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及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据材料“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可知,西方科学和文化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历法不适应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目的:据材料“旨破除一切迷信”可知,破除迷信,传播科;据材料“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及所学知识可知,维护共和体制,与世界接轨。【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认识:据材料“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可知,民国的历法改革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结合清代、民国政府立法的变化及所学唯物史观知识可知,历法改革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当列宁对全世界劳动者描绘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时,威尔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他著名的“十四点计划”……陈独秀在1918年底所作的《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曾称威尔逊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巴黎和会后,以前颇吹棒威尔逊的陈独秀也不得不认为他“好发理想的大议论”,其实又“不可实行”,决定送他一个浑名,叫他作“威大炮”。到1923年12月,北大进行民意测量,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居第一,威尔逊则得51票居第二。威尔逊从“第一好人”变为“第二伟人”。——据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解释。【答案】示例:五四运动前,中国知识界长期以英美为学习榜样。面对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进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试图效仿欧美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标准驾校训练场地租赁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版权转让合同:文学作品专用
- 2024-2030年中国客户关系系统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创新模式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四柱液压举升机资金申请报告
- 2024年版本:大数据分析与咨询服务合同
- 2024年物业租赁管理委托协议书
- 2024年标准无保险劳务派遣协议模板一
- 2024年全新移交合同协议书下载官方版3篇
- 2025年四川货运从业资格证继续再教育考试答案
- 2025标准商超供货合同
- 昆明理工大学《自然语言处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解读课件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生涯发展展示
- 病房护理组长年终述职
- 2024时事政治考试题库(100题)
- 国家开放大学《理工英语4》机考参考答案(第1-3套)
- 精神发育迟滞的护理查房
- 小水电站风险隐患排查表
- GA/T 1073-2013生物样品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乙醛、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的顶空-气相色谱检验方法
- 调机品管理规定
- 压力管道定期检验报告(共37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