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不同于农工相辅的“牛郎织女”模式的新式乡村发展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材料二: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里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耕种活动中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必要了。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后者会随着前者的改变而改变,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应改变。B.“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观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断,是对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的形象概括。C.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对人类的贡献也有根本性的不同。D.乡土性中国体现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这两个特点都是相对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过去的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新维度。B.材料一认为工业下乡前乡土中国生活方式的模式类似于“牛郎织女”模式,这种模式较少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C.在乡土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但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D.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动,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住在一处的集团与其他集团之间是有隔膜的。(3)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B.一轮满月升起来,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子。(《哦,香雪》)C.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乡土中国》)D.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坐或躺,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4)费孝通将乡村发展喻为“三级两跳”,请简要说明“两跳”及其转变特征。(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观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灯头蔡楠马本斋[注]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延安,见到毛主席。而今,他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这天,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党中央的电文交到了马本斋的手中。冀中回民支队马本斋同志:党中央问候你和全体指战员。你们以大智大勇,驰骋于华北平原,取得了卓著战绩。为了消灭西北五马犯匪,党中央决定,命你部速来延安,接受重任……他念着电文,如沐春风,已见消瘦的脸上泛起了大团大团的红晕。他又一次哼起了那首他最喜爱的歌:山头月儿明,沙河水流涌,谁愿受这奴隶的命,谁愿看强盗横行。我们在这儿生长,在这儿健壮,几百代了……而今我们要去远行——他在离开家乡去口外谋生时就是唱着这首歌走的,他在离开东北军刘珍年师长解甲归田的时候就是唱着这首歌走的,他在离开冀中根据地来到冀鲁豫边区时也是唱着这首歌来的。而今他又唱起了这首歌,后面的一句是他自己加的。本来他还要加上几句的,但是他觉得从脖颈到后脑勺的部位突然疼了一下。他没在意,想站起来,这时候又疼了一下,而且是钻心的那种疼。他一下子就跌在了床上,头撞到了墙。他大喊一声,小金——警卫员小金跑进来了,扶起了他,司令员,你——药!马本斋嘴里吹出了一口气。小金觉得这气里有了燥热的成分。他连忙从急救包里拿出了一小瓶药膏,跳上床,摘下马本斋的军帽,看到了他后脖颈上那个疮已经被墙撞破了,一股脓水流了出来。他大嚷,司令,破了,这土医生的药膏不管用,去后方医院看看吧——马本斋制止了小金,拿过小药瓶来,用手指捅出来一小块药膏,自己抹上了。他站起来,扎上腰带,戴上军帽,将手伸了过来。司令这是要枪。每次司令一伸手,小金就赶紧将枪从墙上摘下来,快速地递过去。而这次,小金没动,说,司令,去医院吧?要不我去叫军医!马本斋一拍桌子,大声喊道,胡闹,去什么医院?喊什么军医?不就是一个小疙瘩吗?哪个人还不长个小疙瘩?他自己取了枪,噔噔噔跑到了院里,喊道,走,咱们去找政委,通知大队以上的干部来司令部开会,我要亲自把这好消息传达到大队长这一层!还没走出司令部的院门,马本斋就摔倒了,小金听到了他高大的身躯倒地的沉重声音。几天里,马本斋一直高烧不退昏迷着。其实,他脖颈上长的不是普通的小疙瘩,是特别厉害的对口疮,必须动手术。杨得志司令来看望马本斋了,还带来了冀鲁豫军区的指示:命马本斋去军区后方医院治疗。不能去延安了。不能去见毛主席了。马本斋放飞的心又回到了体内。他只能在病床上想象毛主席的样子,想象延安的样子了。杨司令带领同志们去延安了。李医生、杨护士和妻子孙淑芳一起留下来照顾马本斋。同时留下的还有一个连的战士,他们护送马本斋去后方医院。马本斋在颠簸中醒来,看着身前身后有这么多战士围着他,护送他。他命令担架停了下来,大声喊道,去,叫你们连长,叫你们连长来!连长来到了马本斋的担架前。马本斋说,我只是一个病人,一个普通的病人,不用这么多的人护送!你们立刻去追赶部队,给我留下一个班就行了。连长说,马司令,这是杨司令的命令!马本斋说,你追上杨司令,就说是我让你归队的,到延安替我多杀几个敌人吧!连长没办法,只得留下一个班,含泪敬礼,带着其余的人踏雪追赶队伍去了。来到冀鲁豫后方医院,动了手术,马本斋的病情还是不见好转。夜深了。昏迷几天的马本斋醒来了。妻子淑芳赶紧端过一碗水去。他喝了两口水,望着屋里的油灯,皱了皱眉。淑芳问,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马本斋嘴唇动了几动,想说话却没说出来。淑芳将耳朵凑上前去,听到了马本斋的喃喃细语,淑芳啊,现在根据地灾荒这么严重,群众非常艰苦……淑芳说,你也够苦的了,好几天没正经吃东西了。马本斋摇摇头,我说的不是这个。我是说油这么贵,不应让灯头这么大。这是浪费啊!咱们是养病的,能替公家节省……节省一分,就会使边区人民的负担减轻一分。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淑芳拿起一根树枝,慢慢地将灯头拨到了最小。病房里暗了下来,马本斋睡过去了。桌上,灯头如豆,眨了几下眼,不甘心地灭了。(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注]马本斋(1901—1944),中国共产党党员,回族,河北沧州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他率领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1944年随部队赴延安途中,马本斋带状疱疹发作,又感染肺炎,病逝于山东莘县。(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多角度表现马本斋的英雄本色。这与铁凝《哦,香雪》的叙事视角不同。B.“马本斋放飞的心又回到了体内”照应开头“他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表明马本斋见毛主席的愿望无法实现了。C.马本斋不听警卫员小金的劝告,执意取枪,拒绝去医院,反映出他军人性格中固执鲁莽的一面。D.妻子淑芳既对马本斋照顾得十分体贴,又能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明白他的心思,他们之间的对话表现了当时革命条件的艰苦。(2)关于文中马本斋哼唱歌曲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谁愿受这奴隶的命,谁愿看强盗横行”表达了人民反抗压迫、向往美好的心声。B.马本斋接到党中央要他去延安的电文后,唱起了多次唱过的歌,并加入自己的歌词,他每次唱这支歌的心情也不尽相同。C.小说用“唱着这首歌走的”“唱着这首歌来的”这几句,巧妙概括了马本斋跌宕起伏的一生。D.马本斋哼唱歌曲,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也为下文他无法奔赴延安埋下了伏笔。(3)文章最后一段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请简要分析本文和《百合花》在选材上的共同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节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材料二: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远极劳。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贤主之于贤者也,物莫之妨,戚爱习故不以害之,故贤者聚焉。贤者所聚,天地不坏,鬼神不害,人事不谋,此五常之本事也。晋人欲攻郑,令叔向聘焉,视其有人与无人。子产为之诗曰:“子惠思我,蹇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叔向归曰:“郑有人,子产在焉,不可攻也。秦、荆近,其诗有异心,不可攻也。”晋人乃辍攻郑。孔子曰:“《诗》云:‘无竞惟人。’子产一称而郑国免。”(节选自《吕氏春秋•求人》)(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虞A用宫之奇B吴C用伍子胥D之言E此F二国者G虽至于H今存I可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践阼,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也指登基即位,文中指后者。B.定,使(自身)安定,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惊”用法相同。C.“子惠思我”的“惠”是敬辞,《短歌行》“枉用相存”的“枉”是谦辞。D.“子不我思”,即子不思我,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都是倒装句。(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在周武王驾崩后勇挑重担,却遭到了管叔等人的怀疑,受到流言的诋毁,对此周公做出了自己的解释。B.周公对待贤人非常重视,达到了“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程度,这是其治国成功的重要原因。C.周公为平乱率军东征,诛杀了管叔、武庚、蔡叔,收伏了殷商遗民,分封了康叔、微子,平定了淮夷等地。D.先王寻求贤人时,不避遥远,不辞辛劳;贤主任用贤人时,尽量使其不受外物的妨害,因而能够招来贤者。(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②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5)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中贤人对国家的作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赤壁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赤壁赵翼②依然形胜扼荆襄③,赤壁山前故垒长。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④。[注]①杜庠:明代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赵翼:清代诗人,史学家,因不满官场的庸俗黑暗辞官归里,途经赤壁写下此诗。③荆襄:荆州和襄阳。④渔父唱沧浪:屈原被放逐后渔父唱“沧浪歌”,劝他世道清廉,就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就与世沉浮,不必过于清高。(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开篇想象曹军顺流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直接点明曹操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终将实现“雄图”之志;赵诗则以“依然”二字引出地势险要、故垒仍在的现实景象。B.赵诗颔联妙用典故,表面写景,实则隐含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C.杜诗颈联对比强烈,出句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D.两位诗人登山临海,思接千载,纵览古今,又都如苏东坡一样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的“思古之幽情”,倾注着鲜明的个人意识,在诗歌中体现了“有我”的境界。(2)两诗的尾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高》中从时空两方面着笔,表达杜甫多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诗句是:“,。”(2)《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选取乡村最常见的声音展现田园生活的生机和乐趣的两句是:“,。”(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分别是“”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洋槐即刺槐,是本地最常见的树种,因其树枝上长满了硬硬的针刺而得名。在植被茂密的潍河滩,河堤上下,机耕道上,你随便一个转身,就能看见它们的身影,或挺拔,或扭曲,或旁斜,清瘦俊逸,扶摇直上,把硕大的树冠送入空中。在沟渠,在河湾,在岭脊,在长满杂草的荒坡上,由刺槐组成的小树林到处都是,高高矮矮,长幼有序,一看就是一家人。它们朴实无华,适应性强,对土质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席容身之地,就深深扎下根去,然后从脚下开始,逐渐扩大自己的队伍,越是贫瘠的土地上,越少不了它们坚守的身影。乡人们习惯称其为“洋槐”,一直这样叫,也没觉出有什么异样,以为洋槐就是它的本名,是土著。但从字面意思看,一棵树用“洋”字来命名,像“洋油”“洋火”一样,并非①。洋槐有着美洲血统,18世纪时漂洋过海来到中国,②,迅速站稳脚跟,经过三百多年的风雨磨砺,早已去掉“洋”字,成为十足的“国货”。我们的祖先把它引种过来,定是看中了它好养活,耐干旱,繁殖快,不挑地,③的特性。在农耕时代的中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因其木质密实而坚硬,不易腐烂,可以打制各种农具,比如犁杖、马车、牛锁头、锄柄等生产工具。长得粗一些的大树,又可以制作房梁、门框、家具等。(1)下列句子中的“随便”与文中加点的“随便”,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随便问吧,绝问不倒我。B.我们随便聊聊,不要有什么顾虑。C.他工作的态度很随便,一点也不严谨。D.做人随便一点,不要斤斤计较。(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沟渠、河湾、岭脊、长满杂草的荒坡上到处都是由高高矮矮、长幼有序的刺槐组成的小树林,一看就是一家人”。为什么原句更好?请说明理由。(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国现代作家兼画家木心先生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种慢时代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代人永久的记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A,但书信中所传承的文化不应该覆灭。当今之时,①互联网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②其特点是快速、便捷,与书信相比,③能使人们真切地产生“天涯若比邻”。④但也许正是缘于这一原因,⑤人们对于信息的内涵却忽略了,⑥对于传递信息的技巧更随意了,⑦远远没有古人看到手书“见字如面”时的仪式感和亲切感,⑧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首当其冲下,⑨传统书信所承载的思想力量和美学韵味正在消失。鉴于书信的文本格式就是古人所说的一种文体,它潜蕴着深湛的文化内涵和丰沛的历史信息,表达着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和心性品格。因而,人们在发送电子邮件时,B,既培养“于细微处见精神”的优良习惯,也彰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弘扬。(1)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文中“于细微处见精神”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的称谓。(《喜看稻菽千重浪》)B.卢老师发现,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为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有些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提出转导师。(《“探界者”钟杨》)C.坚守工匠精神,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D.你看,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他抬头售货,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高一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我们走近了曹操、苏轼、李白……他们不困于眼前的无奈,而是放大格局,放宽眼界,最终留下彪炳史册的佳话。可见格局和眼界决定人生的高度和境界。你是怎样理解“格局”“眼界”与“人生”的关系的呢,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不同于农工相辅的“牛郎织女”模式的新式乡村发展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材料二: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里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耕种活动中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必要了。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后者会随着前者的改变而改变,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应改变。B.“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观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断,是对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的形象概括。C.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对人类的贡献也有根本性的不同。D.乡土性中国体现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这两个特点都是相对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从过去的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新维度。B.材料一认为工业下乡前乡土中国生活方式的模式类似于“牛郎织女”模式,这种模式较少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C.在乡土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但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D.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动,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住在一处的集团与其他集团之间是有隔膜的。(3)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D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B.一轮满月升起来,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子。(《哦,香雪》)C.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乡土中国》)D.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坐或躺,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4)费孝通将乡村发展喻为“三级两跳”,请简要说明“两跳”及其转变特征。(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观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解答】(1)A.“互为影响”错误,根据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可知,社会结构不会基于文化样态而做出改变。故选A。(2)C.“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表述绝对化。根据材料二“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可知,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故选C。(3)材料中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强调的是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A.该项是纯粹的“桃花源”生活情形,据原文“……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可知,“桃花源模式”并不等于真实的“桃花源”,故该项不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B.该项描写香雪拿着换得的铅笔盒夜晚回家的地方,显然不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C.说的是外国人的精神追求,更不能反映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D.民宿中的人们先月色下享受生活,反映了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人们精神意义上追求,所以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故选D。(4)①根据“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可知,乡村发展的“第一跳”,指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作为农业辅助的手工劳作被机器大生产代替;“第二跳”指从工业化到信息化。②根据“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可知,第一跳属于物质上的转变,是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跳侧重思想观念与精神意识等文化上的转变,更多触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5)①根据“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可知,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②根据“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可知,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的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样式。③根据“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可知,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使乡村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④根据“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可知,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答案:(1)A(2)C(3)D(4)①乡村发展的“第一跳”,指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作为农业辅助的手工劳作被机器大生产代替;“第二跳”指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②第一跳属于物质上的转变,是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跳侧重思想观念与精神意识等文化上的转变,更多触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5)①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②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的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样式。③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使乡村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④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灯头蔡楠马本斋[注]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延安,见到毛主席。而今,他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这天,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党中央的电文交到了马本斋的手中。冀中回民支队马本斋同志:党中央问候你和全体指战员。你们以大智大勇,驰骋于华北平原,取得了卓著战绩。为了消灭西北五马犯匪,党中央决定,命你部速来延安,接受重任……他念着电文,如沐春风,已见消瘦的脸上泛起了大团大团的红晕。他又一次哼起了那首他最喜爱的歌:山头月儿明,沙河水流涌,谁愿受这奴隶的命,谁愿看强盗横行。我们在这儿生长,在这儿健壮,几百代了……而今我们要去远行——他在离开家乡去口外谋生时就是唱着这首歌走的,他在离开东北军刘珍年师长解甲归田的时候就是唱着这首歌走的,他在离开冀中根据地来到冀鲁豫边区时也是唱着这首歌来的。而今他又唱起了这首歌,后面的一句是他自己加的。本来他还要加上几句的,但是他觉得从脖颈到后脑勺的部位突然疼了一下。他没在意,想站起来,这时候又疼了一下,而且是钻心的那种疼。他一下子就跌在了床上,头撞到了墙。他大喊一声,小金——警卫员小金跑进来了,扶起了他,司令员,你——药!马本斋嘴里吹出了一口气。小金觉得这气里有了燥热的成分。他连忙从急救包里拿出了一小瓶药膏,跳上床,摘下马本斋的军帽,看到了他后脖颈上那个疮已经被墙撞破了,一股脓水流了出来。他大嚷,司令,破了,这土医生的药膏不管用,去后方医院看看吧——马本斋制止了小金,拿过小药瓶来,用手指捅出来一小块药膏,自己抹上了。他站起来,扎上腰带,戴上军帽,将手伸了过来。司令这是要枪。每次司令一伸手,小金就赶紧将枪从墙上摘下来,快速地递过去。而这次,小金没动,说,司令,去医院吧?要不我去叫军医!马本斋一拍桌子,大声喊道,胡闹,去什么医院?喊什么军医?不就是一个小疙瘩吗?哪个人还不长个小疙瘩?他自己取了枪,噔噔噔跑到了院里,喊道,走,咱们去找政委,通知大队以上的干部来司令部开会,我要亲自把这好消息传达到大队长这一层!还没走出司令部的院门,马本斋就摔倒了,小金听到了他高大的身躯倒地的沉重声音。几天里,马本斋一直高烧不退昏迷着。其实,他脖颈上长的不是普通的小疙瘩,是特别厉害的对口疮,必须动手术。杨得志司令来看望马本斋了,还带来了冀鲁豫军区的指示:命马本斋去军区后方医院治疗。不能去延安了。不能去见毛主席了。马本斋放飞的心又回到了体内。他只能在病床上想象毛主席的样子,想象延安的样子了。杨司令带领同志们去延安了。李医生、杨护士和妻子孙淑芳一起留下来照顾马本斋。同时留下的还有一个连的战士,他们护送马本斋去后方医院。马本斋在颠簸中醒来,看着身前身后有这么多战士围着他,护送他。他命令担架停了下来,大声喊道,去,叫你们连长,叫你们连长来!连长来到了马本斋的担架前。马本斋说,我只是一个病人,一个普通的病人,不用这么多的人护送!你们立刻去追赶部队,给我留下一个班就行了。连长说,马司令,这是杨司令的命令!马本斋说,你追上杨司令,就说是我让你归队的,到延安替我多杀几个敌人吧!连长没办法,只得留下一个班,含泪敬礼,带着其余的人踏雪追赶队伍去了。来到冀鲁豫后方医院,动了手术,马本斋的病情还是不见好转。夜深了。昏迷几天的马本斋醒来了。妻子淑芳赶紧端过一碗水去。他喝了两口水,望着屋里的油灯,皱了皱眉。淑芳问,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马本斋嘴唇动了几动,想说话却没说出来。淑芳将耳朵凑上前去,听到了马本斋的喃喃细语,淑芳啊,现在根据地灾荒这么严重,群众非常艰苦……淑芳说,你也够苦的了,好几天没正经吃东西了。马本斋摇摇头,我说的不是这个。我是说油这么贵,不应让灯头这么大。这是浪费啊!咱们是养病的,能替公家节省……节省一分,就会使边区人民的负担减轻一分。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淑芳拿起一根树枝,慢慢地将灯头拨到了最小。病房里暗了下来,马本斋睡过去了。桌上,灯头如豆,眨了几下眼,不甘心地灭了。(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注]马本斋(1901—1944),中国共产党党员,回族,河北沧州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他率领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1944年随部队赴延安途中,马本斋带状疱疹发作,又感染肺炎,病逝于山东莘县。(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B)A.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多角度表现马本斋的英雄本色。这与铁凝《哦,香雪》的叙事视角不同。B.“马本斋放飞的心又回到了体内”照应开头“他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表明马本斋见毛主席的愿望无法实现了。C.马本斋不听警卫员小金的劝告,执意取枪,拒绝去医院,反映出他军人性格中固执鲁莽的一面。D.妻子淑芳既对马本斋照顾得十分体贴,又能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明白他的心思,他们之间的对话表现了当时革命条件的艰苦。(2)关于文中马本斋哼唱歌曲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谁愿受这奴隶的命,谁愿看强盗横行”表达了人民反抗压迫、向往美好的心声。B.马本斋接到党中央要他去延安的电文后,唱起了多次唱过的歌,并加入自己的歌词,他每次唱这支歌的心情也不尽相同。C.小说用“唱着这首歌走的”“唱着这首歌来的”这几句,巧妙概括了马本斋跌宕起伏的一生。D.马本斋哼唱歌曲,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也为下文他无法奔赴延安埋下了伏笔。(3)文章最后一段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请简要分析本文和《百合花》在选材上的共同特点。【解答】(1)A.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能灵活展现故事全貌和人物多方面特点,而《哦,香雪》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两者叙事视角有相同之处,该选项错误。B.“马本斋放飞的心又回到了体内”确实照应开头他想去延安见毛主席的愿望,因生病无法前往,愿望落空,该选项正确。C.马本斋不听劝告执意不去医院不是固执鲁莽,而是他一心想传达党中央命令,将个人病痛置之度外,体现他的使命感和坚韧,该选项错误。D.他们的对话主要体现马本斋心系边区人民,为公家节省的高尚品质,而非着重表现革命条件艰苦,该选项错误。故选:B。(2)A.“谁愿受这奴隶的命,谁愿看强盗横行”体现了对压迫的反抗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该选项正确。B.马本斋唱这首歌情境不同,心情也不同,此次接到去延安命令唱,更添喜悦激动,该选项正确。C.这几句歌词主要是强调马本斋在不同人生转折时期都有这首歌相伴,并非概括其一生,该选项错误。D.哼唱歌曲使叙事节奏有张有弛,且因唱歌后发病无法去延安,有伏笔作用,该选项正确。故选:C。(3)文章最后一段“桌上,灯头如豆,眨了几下眼,不甘心地灭了”,这里的“灯头”象征着马本斋的生命。灯头由亮到灭,暗示着马本斋生命的逐渐消逝,从侧面烘托出他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心系边区人民,担忧浪费公家资源的高尚品德。灯的熄灭有一种悲壮感,也进一步强化了马本斋作为抗日英雄的伟大形象,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4)《灯头》选材聚焦于马本斋在接到去延安命令后因病无法成行以及在病床上心系边区节省资源等事件,选取的是革命英雄在特定时期的生活片段和细节。《百合花》选取了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故事,也是通过一些小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互动来展现主题。两篇作品都选取了战争时期平凡而又典型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事迹作为素材,没有去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从细微之处入手,通过这些平凡小事来展现人物的高尚品质、情感世界以及背后的革命精神,以小见大,使读者能从这些看似普通的事件中深刻感受到那个特殊时代的人物风貌和精神内涵。答案:(1)B(2)C(3)最后一段中“灯头如豆,眨了几下眼,不甘心地灭了”,“灯头”象征马本斋的生命,灯的熄灭暗示其生命消逝,从侧面烘托出他生命垂危仍心系边区人民、担忧浪费公家资源的高尚品德,强化了他作为抗日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其奉献一切给革命事业、坚守信念操守的精神。(4)两篇作品都选取了战争时期平凡而典型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事迹作为素材。《灯头》选取马本斋生病期间的经历,《百合花》选取前沿包扎所里的故事,均未着眼于宏大战争场面,而是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通过平凡小事展现人物高尚品质、情感世界和革命精神,让读者从普通事件中感受时代人物风貌与精神内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节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材料二: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远极劳。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贤主之于贤者也,物莫之妨,戚爱习故不以害之,故贤者聚焉。贤者所聚,天地不坏,鬼神不害,人事不谋,此五常之本事也。晋人欲攻郑,令叔向聘焉,视其有人与无人。子产为之诗曰:“子惠思我,蹇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叔向归曰:“郑有人,子产在焉,不可攻也。秦、荆近,其诗有异心,不可攻也。”晋人乃辍攻郑。孔子曰:“《诗》云:‘无竞惟人。’子产一称而郑国免。”(节选自《吕氏春秋•求人》)(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虞A用宫之奇B吴C用伍子胥D之言E此F二国者G虽至于H今存I可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践阼,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也指登基即位,文中指后者。B.定,使(自身)安定,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惊”用法相同。C.“子惠思我”的“惠”是敬辞,《短歌行》“枉用相存”的“枉”是谦辞。D.“子不我思”,即子不思我,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都是倒装句。(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周公在周武王驾崩后勇挑重担,却遭到了管叔等人的怀疑,受到流言的诋毁,对此周公做出了自己的解释。B.周公对待贤人非常重视,达到了“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程度,这是其治国成功的重要原因。C.周公为平乱率军东征,诛杀了管叔、武庚、蔡叔,收伏了殷商遗民,分封了康叔、微子,平定了淮夷等地。D.先王寻求贤人时,不避遥远,不辞辛劳;贤主任用贤人时,尽量使其不受外物的妨害,因而能够招来贤者。(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②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5)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中贤人对国家的作用。【解答】(1)句意:假如虞国采用宫之奇的意见,吴国采用伍子胥的意见,这两个国家即使存在到今天也是可能的。“虞”是主语,“用宫之奇”是谓语和宾语,结构完整,在B处断开;“吴”是主语,“用”是谓语,“之言”是宾语,结构完整,在E处断开;“此二国者虽……”中,“者”表停顿,用在句末;“虽”表即使,用在句首,二者中间G处断开。故选BEG。(2)C.错误。《短歌行》“枉用相存”的“枉”是敬辞。故选C。(3)C.“诛杀了管叔、武庚、蔡叔”错误。原文“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可知,是流放了蔡叔,不是诛杀。故选C。(4)①“之所以”,……的原因;“辟”,通“避”,回避、躲避;“摄”,代理;“畔”,通“叛”,背叛;“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译文: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②“益”,延长;“寿”,使……长久;“君人者”,做君主的;“过”,错。译文:如果有人能延长人的寿命,那么人们没有人不愿意;现在有办法使国运长久,而做君主的却不去努力寻求,这就错了。译文:如果有人能延长人的寿命,那么人们没有人不愿意;现在有办法使国运长久,而做君主的却不去努力寻求,这就错了。(5)①贤人可以使国家得到安定与荣耀:“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可知,有了贤人,国家就能安定,得到名声和荣耀;反之,国家就有危险,名声受辱。②贤人可以使国家长存:通过列举“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的例子,说明任用贤人,可以使国家长久存在;君主不努力寻求使国运长久的贤人是错误的做法。③贤人可以使国家免除灾祸:“贤者所聚,天地不坏,鬼神不害,人事不谋”可知,贤者聚集到一个国家,可以使天地不降灾,鬼神不作祟,人们不谋算,如郑国因为有子产这样的贤人,只是诵诗一首,就使晋国不再攻打郑国,郑国免于了战争灾祸。答案:(1)BEG(2)C(3)C(4)①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②如果有人能延长人的寿命,那么人们没有人不愿意;现在有办法使国运长久,而做君主的却不去努力寻求,这就错了。(5)①贤人可以使国家得到安定与荣耀。②贤人可以使国家长存。③贤人可以使国家免除灾祸。参考译文:材料一:武王驾崩之后,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驾崩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事。管叔和他的兄弟们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说:“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很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于是最终辅佐成王,而让他的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对人骄慢。”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造反。周公于是奉成王之命,率兵东征,写作了《大诰》。于是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伏殷商的遗民,封康叔到卫,封微子到宋,让他奉行殷商的祭祀。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二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归顺周王朝。(节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材料二:要使自身安定,国家安宁、天下太平,必须依靠贤人。得到贤人,国家没有不安定的,名声没有不显荣的;失去贤人,国家没有不危险的,名声没有不受损的。先王为了寻求贤人,是无所不做的。他们可以对贤人极其谦卑,可以举用极为卑贱的人,可以到极远的地方去,可以付出极大的辛劳。假如虞国采用宫之奇的意见,吴国采用伍子胥的意见,这两个国家存在到今天也是可能的。由此看来,国运是可以长久的。如果有人能延长人的寿命,那么人们没有人不愿意;现在有办法使国运长久,而做君主的却不去努力寻求,这就错了。贤明的君主任用贤者,不因外界事物使之受到妨害,不因亲人、爱幸、近习、故旧使之受到破坏,因而贤者聚集到他这里来。贤者所聚之处,天地不会降灾,鬼神不会作祟,人们不去谋算,这是五教的根本。晋君想进攻郑国,派叔向到郑国聘问,借以察看郑国有没有贤人。子产对叔向诵诗说:“如果你心里思念我,就请提起衣服涉过洧河,如果你不再思念我,难道我没有其他伴侣可选吗?”叔向回到晋国,说:“郑国有贤人,那里有子产在,进攻不得。郑国跟秦国、楚国临近,子产赋的诗又流露出二心,郑国攻不得。”晋国于是停止攻打郑国。孔子说:“《诗经》上说:‘国家强大只有依靠贤人’,子产只是诵诗一首,郑国就免遭灾难。”(节选自《吕氏春秋•求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赤壁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赤壁赵翼②依然形胜扼荆襄③,赤壁山前故垒长。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④。[注]①杜庠:明代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赵翼:清代诗人,史学家,因不满官场的庸俗黑暗辞官归里,途经赤壁写下此诗。③荆襄:荆州和襄阳。④渔父唱沧浪:屈原被放逐后渔父唱“沧浪歌”,劝他世道清廉,就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就与世沉浮,不必过于清高。(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杜诗开篇想象曹军顺流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直接点明曹操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终将实现“雄图”之志;赵诗则以“依然”二字引出地势险要、故垒仍在的现实景象。B.赵诗颔联妙用典故,表面写景,实则隐含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C.杜诗颈联对比强烈,出句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D.两位诗人登山临海,思接千载,纵览古今,又都如苏东坡一样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的“思古之幽情”,倾注着鲜明的个人意识,在诗歌中体现了“有我”的境界。(2)两诗的尾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解答】(1)A.“直接点明曹操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终将实现‘雄图’之志”错,非直接点明终将实现“雄图”之志,而是用一“本”字暗示其“雄图”终将成为泡影。故选A。(2)相同点:杜诗尾联“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是说“过去的事情已经不值得回忆了,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使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面对荒矶鸥鸟、衰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感慨万千。而赵诗尾联“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是说“今日经过这里已成为历史的遗迹,唯有渔夫在月光下唱着歌谣”。这两句同样是以景结情,同时兼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一切已是历史陈迹,眼前只有明月高照、渔父清唱的安逸无忧的景象。可见,两诗尾联都使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不同点:杜诗尾联“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两句直抒胸臆,面对此景,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感慨万端;再加上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认为过往的历史已不堪回首,表达了历史沧桑、宇宙苍凉和人生短暂渺小的凄怆情感,让人回味无穷。赵诗尾联“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中的用典是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自己此时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心境。诗歌在沧浪渔父的画面当中结束,耐人寻味,意味悠长。表达了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与世沉沦、洁身自好的归隐之意。答案:(1)A(2)相同点:两诗尾联都使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诗歌分别结束于荒矶鸥鸟、沧浪渔父的画面当中,余韵悠长,回味无穷。不同点:杜诗直抒胸臆,认为过往的历史已不堪回首,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诗人面对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表达了历史沧桑、宇宙苍凉和人生短暂渺小的凄怆情感。赵诗用典,认为一切已是历史陈迹,眼前只有明月高照、渔父清唱的安逸无忧的景象,表达了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与世沉沦、洁身自好的归隐之意。杜诗:译文:八十万水军顺江东下,原本是想大展雄图,船头船尾相接,让千里长江都显的狭窄了。诸葛亮心中空有大汉王朝(满腹才智到最后也是枉费心机),曹孟德眼里已经没有吴国,(狂妄轻敌最终梦断赤壁)。东风猛,烈火剧,八十万水军付之一炬,全部销毁,夜半醒来,唯有凄凉的箫声飘扬在孤独的月夜。经过这个不堪回首的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历史遗迹,看到而今只剩下荒凉的石矶上飞鸟盘旋,一片衰草寒烟。赏析:这是作者经过赤壁时,回忆起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大战而写出的一首怀古诗。诗的前五句,作者以巨匠之手,举重若轻地把一场历史的风雷任意驱遣于笔底,并从一定角度对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给予评价。首联“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舟舳舻”,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然而,句中着一“本”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颔联“诸葛心中空有汉,曹满眼里已无吴”,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对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颈联出句“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接下来的对句“梦断箫声夜月孤”,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怅惘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句中“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全由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化出。这一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者如闻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令人黯然销魂。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赵诗:译文:昔日的形胜依旧扼住了从赤壁通往荆州、襄阳的路,赤壁的山前,古老的堡垒绵长。又是乌鹊南飞之时,但已经没有魏国了;大江依然东去,周瑜般的人物又在哪有?古代人物千秋永在,魏蜀吴三足鼎立,这一片大好河山,只不过是历经百战的一片战场。今日经过已经是陈年旧事了一切已成为历史的遗迹,唯有渔夫在月光下唱着歌谣。赏析:全诗完全从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表现今昔之感,并逗出自己淡于名利的归隐之志。首联破题,从山河形胜落笔。赤壁扼守着通往荆州和襄阳去的道路,因而成了古代兵家争战之地,三国时修筑的战争营垒依稀可辨,山川依然,地形奇险。“故垒”自然是用了苏轼“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的名句。这两句虽为写地理,但“依然”“故垒”等词已引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颔联则巧妙地运用了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和苏轼《念奴娇》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貌似写景,其实隐寓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乌鹊南飞”和“大江东去”是万古如斯的自然景象,但在作者笔下借用了典故的联想而各自带上了丰富的意蕴,而且对仗工巧,绝去斧凿之浪,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颈联则以时间和地理自然成对。孙权、刘备、周瑜、曹操这些风云一时的历史人物流传千年,赤壁一战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眼前的山河即是当年历尽无数战斗的地方。出句是缅怀历史,对句是即目所见;表现古今时代的纵贯,山河遗迹的感喟,于真自然过渡到尾联的自我抒怀。此日经过赤壁,多少英雄已成陈迹,只有在明月照耀的江上,时时传来渔翁的晚唱。“唱沧浪”云云自然是用了《孟子》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意思。与萧散自在的渔父相比,那些在政治上曾一度风云显赫的人们也显得可怜可叹了。结尾这两句不仅与前六句的宏阔气象形成一鲜明对照,以冷静幽远的笔墨结束全诗,令诗意波折,更具回味;同时也与诗人此时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心境暗合,从而起到借古喻今的作用。全诗一气流走,虽点化成言,然清新畅达,境界辽阔,感情激荡,不失为咏史诗中的佳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高》中从时空两方面着笔,表达杜甫多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诗句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选取乡村最常见的声音展现田园生活的生机和乐趣的两句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分别是“霓为衣兮风为马”和“虎鼓瑟兮鸾回车”。【解答】故答案为:(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作)(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重点字:颠)(3)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重点字: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洋槐即刺槐,是本地最常见的树种,因其树枝上长满了硬硬的针刺而得名。在植被茂密的潍河滩,河堤上下,机耕道上,你随便一个转身,就能看见它们的身影,或挺拔,或扭曲,或旁斜,清瘦俊逸,扶摇直上,把硕大的树冠送入空中。在沟渠,在河湾,在岭脊,在长满杂草的荒坡上,由刺槐组成的小树林到处都是,高高矮矮,长幼有序,一看就是一家人。它们朴实无华,适应性强,对土质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席容身之地,就深深扎下根去,然后从脚下开始,逐渐扩大自己的队伍,越是贫瘠的土地上,越少不了它们坚守的身影。乡人们习惯称其为“洋槐”,一直这样叫,也没觉出有什么异样,以为洋槐就是它的本名,是土著。但从字面意思看,一棵树用“洋”字来命名,像“洋油”“洋火”一样,并非①。洋槐有着美洲血统,18世纪时漂洋过海来到中国,②,迅速站稳脚跟,经过三百多年的风雨磨砺,早已去掉“洋”字,成为十足的“国货”。我们的祖先把它引种过来,定是看中了它好养活,耐干旱,繁殖快,不挑地,③的特性。在农耕时代的中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因其木质密实而坚硬,不易腐烂,可以打制各种农具,比如犁杖、马车、牛锁头、锄柄等生产工具。长得粗一些的大树,又可以制作房梁、门框、家具等。(1)下列句子中的“随便”与文中加点的“随便”,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你随便问吧,绝问不倒我。B.我们随便聊聊,不要有什么顾虑。C.他工作的态度很随便,一点也不严谨。D.做人随便一点,不要斤斤计较。(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沟渠、河湾、岭脊、长满杂草的荒坡上到处都是由高高矮矮、长幼有序的刺槐组成的小树林,一看就是一家人”。为什么原句更好?请说明理由。(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解答】(1)文中“你随便一个转身”中“随便”的意思是“任何,无论,随意”。A.与文中意思相同,是“任何,无论,随意”。B.意思是“不加限制,不受拘束”。C.意思是“不拘束、不认真”。D.意思是“大气,豪爽”。故选:A。(2)原句使用了并列的地点,“在……上”这一状语重复使用构成排比,前置并独立成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强调效果,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刺槐分布的广泛性;“到处都是”放在地点列举之后,使得“到处都是”的普遍性更加突出,强调了刺槐的普遍存在。原句中“高高矮矮,长幼有序”紧随“由刺槐组成的小树林”,更直观地描绘了刺槐林的景象;而改写后的句子将这些描述放在了地点的列举之中,使得描述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所减弱。原句最后“一看就是一家人”作为总结,给人以亲切感和归属感,衔接顺畅自然;而改写后的句子将这一描述混入地点和形态描述之中,减弱了这一效果。(3)第一处,根据“一棵树用‘洋’字来命名,像‘洋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保施工监管合同3篇
- 2024年度高端摩托车租赁服务合作协议2篇
- 2024年武汉地区记账代理业务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绿色施工与节能要求3篇
-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材料与工艺(陶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水利工程围板定制与水利设施保护协议3篇
- 2024年标准个人借款与连带责任担保协议版B版
- 2024年版智能交通系统研发与实施合同
- 2024年度实习培训生岗位实习协议书模板集锦2篇
- 2024年度室内木门行业联盟合作发展合同3篇
- 学校课题结题报告会活动方案
- 《食品化学》课件-3 水分活度和等温吸湿曲线
- 外委单位安全管理制度
- 工作转正答辩问题
- 安全员继续教育考试题库1000道(真题汇编)
- (2024年)危险源辨识培训课件
- 《智能网联汽车电气设备检修》- 课件 任务十三 电动车窗故障检修
- 集美大学航海技术船舶避碰与值班教案2课件
-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章第6讲溢出的检测
- 产后乏力的护理措施
- 消防控制室岗位人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