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第2课时-古诗文梳理与整合-答案_第1页
8下-第2课时-古诗文梳理与整合-答案_第2页
8下-第2课时-古诗文梳理与整合-答案_第3页
8下-第2课时-古诗文梳理与整合-答案_第4页
8下-第2课时-古诗文梳理与整合-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PAGE1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参考答案01基础梳理与整合一、字词句梳理与整合《桃花源记》1.(1)①沿着,顺着②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③类④详细⑤朝代⑥详细地说出⑦感叹⑧沿着、顺着⑨做记号⑩拜访⑪打算,计划⑫没有实现⑬随即,不久⑭渡口(2)要邀邀请(3)①新鲜美好食物味道好②交错相通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③妻子儿女男子的配偶④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⑤不要说,更不必说(更)不必说,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⑥不值得,不必不充足,不满(4)①详细置办通“俱”,全,都②动词,做记号名词,标记名词,志向③寻找随即,不久④舍弃,丢下房子(5)①消失②对……感到惊异③向前④实现⑤告诉2.(1)①芳香的青草鲜艳美好,落花繁多交杂。②渔人对此感到惊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③(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①省略句②判断句3.(1)进入桃花源复寻桃花源(2)“黄发垂髫”指代的是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了一幅人们和谐安定、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3)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会扰乱、破坏他们与人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4)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作者所描述的这一理想社会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愿望。)4.【答案】(1)D(2)这里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3)C(4)选文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链接材料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想要在点苍山附近生活的心情。【链接材料二】写作者翻山越岭、不惧道路曲折追寻美景,表达了他对名山美景的喜爱与向往。【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鲜艳/少;B.走到……的尽头/穷尽;C.类/同“嘱”,嘱托;D.均同“俱”,全,都;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重点词:语,告诉;不足,不值得;为,向、对;道,说。(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有误,桃源人“皆叹惋”是因为外面的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宁静祥和的日子,外面的社会黑暗,战乱频繁;故选C。(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根据第二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资源丰富,百姓安居乐业,远离战争,生活幸福;再联系第三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可见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链接材料一】中“春风挂帆,西视点苍如蓬莱、阆苑、雪与花争妍,山与水竞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描绘了点苍山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谓之乐土,谁曰不然”则表达了想要在点苍山附近生活的心情。【链接材料二】“五里,越一小岭。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溯溪行坞中十里……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等语句,写了作者不畏艰难险阻,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寻找美景的经过,字里行间流露出探寻美景的兴奋和愉悦,表达了作者对美景强烈的热爱、追求与向往之情。参考译文:【链接材料一】在春风的吹拂下,向西望去,点苍山的景色就像蓬莱和阆苑仙境一样(美不胜收)。积雪和山花竞相斗艳,山峦和河水互相争奇,天下间再美的山水景色也不能超越这里。溪流之下都有一郡百姓居住。其中有四道溪流流进城市中,而其他十五道溪流则流经村落,大理的百姓每一方田地都有水经过,自古以来没有发生过荒旱的情况,这里的人都不知道桔槔这种舀水浇田的工具。每逢四至五月期间,仅一块田地的间隔,经常发生这边突然下雨而那边又突然放晴的景象。雨天,百姓们就进行插秧的劳作;晴朗的天气就收割麦子,这种景象,被美其名曰“甸溪晴雨”。这里被称为乐士,谁会说不是这样呢?【链接材料二】走了五里地,越过了一个小山岭,有一条小溪从西南向东北方向滔滔而来,大概是从郧县流过来的。渡过小溪,向南爬上九里冈,经过它的山脊,下来,就是蟠桃岭。沿着小溪逆流而上,行走在山涧中,大约十里,就是葛九沟。又走了十里,登上了土地岭,岭南都是均州境内。从这连续越过几座山岭,桃树李树落花纷纷,在山涧两旁,山花到处开放,格外幽远艳丽。山涧之中,居民的房屋两边相望,沿着河流是稻田,有高有低,像鱼鳞一样排列着,不像山西和陕西的稻田有间隔。《小石潭记》1.(1)①凉②成为③表示约数④依附,依靠⑤静止不动的样子⑥忽然⑦轻快敏捷的样子⑧参差不齐⑨忧伤⑩过于(2)①离开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②年轻人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扮演青年男子③停留住(3)①做成为心理活动,所想之事对是②清澈凄清清香③大约可以,能够④自,由跟随⑤用而因为⑥玉饰环绕(4)①向西②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③像狗的牙齿一样④以……为乐⑤使……凄凉使……寒冷2.(1)①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②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③(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①省略句②倒装句3.(1)不矛盾。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难免愤懑不平,于是他寄情山水,聊以自慰,因此“心乐之”。但是,“乐”只是“忧”的表现形式,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悲伤之感重又袭上心头,于是才会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所以,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以“忧”为主调的两种形式罢了。(2)凄清寂静的氛围。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3)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反衬了水之清及人之乐。4.(1)①因为②离开③同“返”,返回(2)①(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3)水的特点:【甲】清澈。【乙】清澈和湍急。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4)①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②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4.【答案】(1)B(2)①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②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3)D(4)选文2〜3段以“定点观察”为主,立足“小石潭”,对于潭水和游鱼的描写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及以游鱼来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链接材料以“移步换景”为主,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正面直接描写了山泉、怪石、花草等景色。【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可:大约/值得;B.相同,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C.不同,其:代词,它的/难道,表诘问;D.不同,以:因为/来;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2)其,它的。势,地势。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斗折蛇行”就是采用正面描写,用比喻的修辞表现溪水的曲折蜿蜒,不是侧面描写。故选:D。(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选文2〜3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的立足点是“小石潭”,第二段写潭中游鱼,第三段写小石潭的源头和地势。第二段明写潭中游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佁然不动”是静态描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运态描写。根据材料中的“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山回转,曰槐林。坐石弄泉”“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可知,作者以游踪为线索,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怪石奇花,不可胜数”是视觉的描写。“坐石弄泉”是听觉的描写,视听结合。正面描写了山泉、怪石、花草等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之情。《核舟记》1.(1)①直径②模拟③赠④大约⑤满⑥佛极。像⑦举⑧相类似⑨分明可数的样子⑩平(2)①诎屈弯曲②衡横③甫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3)①靠近比较②顺着、就着因为(4)①形容词,手艺奇妙数词,零数、余数②做,文中指雕刻是有③名词,一端形容词,端正(5)①戴着高高的帽子②用颜料等涂上2.(1)①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②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③啊,技艺也真神奇啊!(2)①倒装句②判断句③倒装句、省略句3.有助于读者把先前获得的分散、零碎的印象汇总为完整的印象,表现了雕刻者技艺的奇巧,并且印证前文,照应开头。4.【答案】(1)B(2)C(3)B(4)C(5)①(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②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B.句意: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许:大约。故选B。(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用/介词,因为;B.动词,雕刻/介词,对,向;C.都是连词,表顺承;D.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那;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句式。“中轩敞者为舱”是判断句,“者”是语言标志。A.正常句子应为: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这是一个省略句;B.判断句,“也”是语言标志;C.正常句子应为:(向)潭(之)西南而望。这是一个省略句;D.正常句子应为:(潭)四面竹树环合。这是一个省略句;故选B。(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应该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故选C。(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①尝,曾经;贻,赠;泛,泛舟;云,句末语气词。②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神色平静;若……然,好像……的样子。《〈诗经〉二首》1.(1)①水中的陆地②配偶③挑选④思念⑤茂盛的样子⑥跟随、追寻⑦干⑧路(高)(2)①捞取流动②艰险阻挡③向右迂曲与“左”相对(3)动词,采摘形容词,茂盛,众多(4)①使……快乐②弹琴鼓瑟2.(1)①在河之洲君子好逑②白露为霜在水一方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④寤寐思服辗转反侧⑤道阻且长溯游从之(2)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②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4.【答案】(1)C

(2)①点明季节和时间,②渲染冷清、萧瑟的氛围。③表达抒情主人公人物追求艰辛和追求不得的怅惘心情。【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所说的这个意中人,像在河水的那一方。这句是描写所思念的意中人无论在思想还是现实都离自己很远,总是可望而不可及,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深切思念。故这里不是实写,而是表示“距离遥远、隔绝不通”的象征意义,此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说法有误;故选C。(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预示着时间在推移变化,点明季节和时间;其次,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层层递进,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渲染冷清、萧瑟的氛围;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现主人公望穿秋水,仍不见伊人踪影的焦急的心情,更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庄子〉二则》1.(1)①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②悬挂③迁移④天然形成的水池⑤记载⑥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⑦盘旋飞翔⑧怎么⑨追溯(2)①冥溟海②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3)①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野生之马②天然形成的水池湖泊的名称③海水运动海洋运输(4)①名称出名名次②名词,气息,这里指风动词,叹气平息③助词,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⑤就或者⑥介词,凭借介词,用⑦代词,它的它连词,表,选择,是……还是……代词,代大鹏⑧固然本来(5)①庞大的体形②怪异的事物2.(1)①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②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③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④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⑤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⑥你不是鱼,怎么知道做鱼的乐趣呢?(2)①判断句②倒装句3.(1)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4.【答案】(1)C(2)A(3)D(4)C【解析】(1)根据句意可以断句。A.句意: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故正确断句为:不知/其善也;B.句意: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来赡养。故正确断句为:故/人不独亲/其亲;D.句意:所以,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故正确断句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故选C。(2)例句: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A.贤:形容词做名词,贤能的人;B.亲,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亲;C.食,名词动用,吃;D.恶,形容词作动词,厌恶、憎恶;故选A。(3)重点词语有:是故:这样一来;谋闭,不会有人搞阴谋;作,作乱,外户而不闭:门户向外开着而不用关闭。整句意为: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故选D。(4)C.“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本文作者是通过对自己理想社会的描写,表达出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的政治理想。不只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故选C。《〈礼记〉二则》《虽有嘉肴》1.(1)①美味的菜②最好的道理③不④所以⑤反思⑥自我勉励⑦教导(2)兑悦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3)①味美意义,用意,主旨②达到极点到③困惑睡眠不足,感到疲劳④教与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4)①语气词,表示推测代词,代指“食”的对象②代词,自我介词,从③动词,教导动词,学习(5)①吃②益处2.(1①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②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2)①判断句②倒装句(3)①不知/其善也。②《兑命》曰/“学/学半”。③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帮助他(她),这样才能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以此提升自我。《大道之行也》1.(1)①培养②让③职分,职守④憎恨⑤兴起⑥所说的(2)①与举,选举,推举②矜鳏,老而无妻(3)①老而无子独立②女子出嫁回家,回来③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大路(4)①动词,以……为亲名词,指父母②动词,以……为子名词,指子女③是为了(5)①老人②奸邪之谋的行为③盗窃的事情2.(1)①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②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2)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故/外户而不闭。3.(1)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我们信仰的共产主义、国外的乌托邦社会等与之类似。(2)夜不闭户,路不拾遗。4.【答案】(1)C

(2)A

(3)D

(4)C【解析】(1)根据句意可以断句。A.句意: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故正确断句为:不知/其善也;B.句意: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来赡养。故正确断句为:故/人不独亲/其亲;D.句意:所以,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故正确断句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故选C。(2)例句: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A.贤:形容词做名词,贤能的人;B.亲,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亲;C.食,名词动用,吃;D.恶,形容词作动词,厌恶、憎恶;故选A。(3)重点词语有:是故:这样一来;谋闭,不会有人搞阴谋;作,作乱,外户而不闭:门户向外开着而不用关闭。整句意为: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故选D。(4)C.“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本文作者是通过对自己理想社会的描写,表达出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的政治理想。不只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故选C。《马说》1.(1)①只,仅②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③有时④才能,美好的素质⑤等同,一样⑥怎么⑦正确的方法⑧面对(2)①食饲喂②见现显现③材才才能、才干④邪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①即使虽然②奴仆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③疑问词,怎么安全、平安(4)①名词,能力动词,能够②动词,用鞭子打名词,马鞭③代词,它的,指千里马的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④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用在动词或表时间词语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兼表停顿,无实义(5)①向外②吃尽③行千里2.(1)①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②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就要吃尽一石粟。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④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⑤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2)①省略句②倒装句3.(1)伯乐:能够识别人才,使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愚妄浅薄的人。(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朝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借此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4.【答案】(1)D(2)①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3)C【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A.食:都是“吃”的意思;B.欲:都是“想要”的意思;C.或:都是“有时”的意思;D.知晓/总计;故选D。(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和意思,再初步翻译,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且,尚且;等,等同、一样;安,怎么。②重点词:其,加强语气,可译为“难道”;邪,同“耶”、相当于“吗”;其,表示推测,可译为“恐怕”。(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了作者的观点,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故选C。《唐诗三首》1.(1)①高②狠心。如此、这样③高耸的样子④灰白⑤轻快的样子⑥挂(2)直值价钱(3)①深上下距离大②接近朝向,面对原来③哪里,怎么安稳④谋求、需求营帐,大营⑤值得同情爱⑥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买(4)秋日的天空秋季(5)①升高②骑马的人2.(1)①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④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⑤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2)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③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④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3.(1)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2)说明了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4.【答案】(1)D

(2)相同点:都是借以表达对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不同点:本诗借以揭露“宫市”的罪恶;杜诗借以控诉战争的罪恶。【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D.“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表述有误,根据诗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意思是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本句是以心理描写刻画出卖炭翁面对宫使的暴行无能为力不敢反抗。故选D。(2)本题考查比较诗歌思想感情。相同点:《石壕吏》写自己夜间投宿石壕村时的所见所闻。主人家三个儿子两死一存,为了躲避兵役,老翁越墙而走,最后老妇被带去了军营。表达了作者对百姓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关怀;《卖炭翁》主要写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辛苦烧炭,身上衣单,腹中无食,最后却被宫使以极低的价格买去,就连拉车的牛也被牵走了。诗中并无议论性的句子,在质朴的叙事中,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关怀;不同点:两诗批判的对象不同。《石壕吏》中造成老妇家悲惨命运的是战争,反映了“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卖炭翁》写卖炭翁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二、古诗文名句积累1.(1)蒹葭采采(2)青青子衿(3)如三月兮(4)胡为乎中露(5)城阙辅三秦(6)徒有羡鱼情(7)一任群芳妒(8)万籁此都寂(9)孤蓬万里征(10)缥缈孤鸿影(11)秋天漠漠向昏黑(12)夜来城外一尺雪2.(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3)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4)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5)青青子衿青青子佩(6)一日不见如三月兮(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8)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9)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0)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1)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1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14)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16)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17)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8)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19)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20)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21)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2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3.(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6)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7)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8)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9)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10)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1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6)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02知能巩固与提升1.【答案】C【解析】C项“然”均解释为“……的样子”。A项“舍”分别解释为“舍弃/房屋”;B项“寻”分别解释为“寻找/不久”;D项“为”分别解释为“作为/对,向”。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潭西南而望”中的“而”表示修饰连词,可以不翻译,“西南”作“望”的状语。A、“而”字表示顺接连词;B、“而”是承接连词,表示将其前面的意思更进一层,隐含"又、再、更……“的意思。字C、“而”字表示修饰连词;D、“而”是转折连词,可是,却的意思。故选C。故答案为:C3.【答案】D【解析】A.做,这里指雕刻/判断动词,是;B.句末语气词/说;C.奇妙/零数、余数;D.均为“好像”;故选D。4.【答案】C【解析】“琴瑟友之”的“友”是意动用法,以……为友。故选C。5.【答案】D【解析】D.句意: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全,完全、完备。故选D。6.【答案】D【解析】考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D.“其此之谓乎”是倒装句,反问句不属于特殊句式;故选D。7.【答案】B【解析】B.正确的停顿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故选B。8.【答案】B【解析】B.“骑”音“jì”,译为“骑马的人”。9.【答案】(1)A(2)D(3)B(4)A【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A有误,句意:(村民)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要通“邀”,邀请;故选A。(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代词,代指他(他们)、她(她们)/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