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文言文突破(文意概括选择题对点训练)(含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文言文突破(文意概括选择题对点训练)(含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文言文突破(文意概括选择题对点训练)(含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文言文突破(文意概括选择题对点训练)(含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文言文突破(文意概括选择题对点训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文意概括(客观题)专项对点练

分项练+综合练

-分项训练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时秀民有才能者,皆伏居山谷中不肯出,炎①为书遣使者招致之,而故中丞刘基、章溢、

知府叶琛皆为处士所推。基最有名,使者再往返,不起,以一宝剑送炎。炎作诗以为剑当

献之天子,我人臣不可私受,封还之。草数千言,开陈天命以谕基。基不答,逡巡就见,置

酒与饮,论古今成败之事如倾峡,滚滚不休,基乃深钦叹之曰:“基自以为胜公,观公议论

如此,基何敢望哉!”炎遂致基于京师。

(方孝孺《孙伯融传》,有删改)

【注】①炎即孙伯融。

[选项]在群雄纷争的年代,孙炎建议朱元璋广揽贤才,到任处州后,听闻刘基才名,立即

亲自登门拜访,可见其远见卓识。

答案:曲解文意。“立即亲自登门拜访”错,原文“基最有名,使者再往返”,可见不是立

即亲自拜访,而是派使者去请。

附【参考译文】

当时有才能的杰出的百姓,都隐藏在山谷中不肯出来,孙炎写了信派遣使者招他们

前来,而原中丞刘基、章溢、知府叶琛都被处士们推荐。刘基最有名望,使者两次往返,(刘

基)不愿被起用,把一把宝剑送给孙炎。孙炎做了一首诗,认为剑应当献给天子,我是人臣,

不能私自接受,封好剑还回去。草拟了几千字的书信,展开陈述天命来开导刘基。刘基没

有应答,犹豫不决来见孙炎,孙炎准备了酒宴跟他饮酒,谈论古今成败的事如同洪水倾斜

于峡谷,滚滚不停,刘基于是深深钦佩对他感叹说:“刘基自认为超过您,看到您这样的谈

论,刘基怎么敢与您相比呢!”孙炎就把刘基送到了京师。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亡妻王氏墓志铭

苏轼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

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

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

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

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

以不慎。”

[选项]本段中苏轼略述妻子嫁入苏家前后的情景,言语间可见他和妻子相识已久且彼

此之间了解甚深。

答案:曲解文意。“言语间可见他和妻子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错,根据后文“其

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可知苏轼是在王弗嫁过来后才慢慢了解

她的,更谈不上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

附【参考译文】

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师洛阳因病辞世。六月甲午将

灵柩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子

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现在为她做墓志

铭如下:

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是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

嫁给了我,为我生了儿子叫苏迈。她未嫁之前,在家里侍奉父母;嫁给我之后,侍奉我的父

母,她的端庄矜持在当地是很有名声的。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她能认字。她见我

读书,就整天不离开,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

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她一些其他的书籍,她基本上都记住了,自这件事以后

我才知道她聪敏且文静。她陪同我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事,每次回来

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说:“你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啊。”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

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见也,非晋国之

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

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

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选项]赵襄子任命任登为中牟令,任命胆胥己为中大夫,相国不赞同赵襄子的做法,认

为任人太容易,对他们的才能未真正考查清楚。

[分析]

答案:曲解文意。“对他们的才能未真正考查清楚”不对。

【参考译文】

赵襄子当政时,任用任登担任中牟令。(任登)向上汇报政事时,对赵襄子说:“中牟

有位士人叫胆胥己,请您召见他。”赵襄子接见了他并任命他为中大夫。相国说:“我猜

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尚未亲眼见到他才能如何吧?当中大夫,就像这样容易,不是晋

国原有的(法规)。”赵襄子说:“我提拔任登时,已经耳闻并且亲眼见到他的情况了。任

登举荐的人,我又要亲耳听、亲眼看他的实际情况,这样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人就无尽

无休了。”于是就不再询问,任用胆胥己为中大夫。赵襄子除了任用人还需做什么呢,那

些贤能的人就把力量全部献出来了。君主的弊病,一定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或者

让他做事却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原文]乙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

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玄谟惧,退走。

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先是,钟离太守垣护之闻魏

兵将至,驰书劝玄谟急攻,玄谟不从。萧斌遣沈庆之将五千人救玄谟。会玄谟遁还,斌将

斩之,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斌乃止。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

[选项]王玄谟虽然兵多器良,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攻不下;魏军将到时,又因刚愎自

用,不听部众和钟离太守垣护之的劝谏,最终兵败溃逃。

答案:“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攻不下”强加因果,结合“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

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可知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参考译文】

乙亥日,派王玄谟进军包围滑台。王玄谟的军队人数很多,武器、装备精良齐整,而

王玄谟本人贪婪、刚愎、好残杀。围攻滑台城,好几个月攻不下,听说北魏的救兵将要到

来,部众请求动用战车构成营垒,王玄谟不听从。乙丑日,魏主(拓跋煮)渡过黄河,部众号

称百万。王玄谟恐惧,退兵逃走。魏军追击,王玄谟军队有一万多人被杀死,部下几乎全

部溃散逃亡,丢弃的军用物资、器械堆积如山。此前,钟离太守垣护之听说魏军将到,派

人飞马送信劝王玄谟急速攻打滑台,王玄谟不听从。萧斌派沈庆之带领五千人救援王玄

谟。恰巧王玄谟逃了回来,萧斌准备斩杀王玄谟,沈庆之坚决地劝谏说:“拓跋奏威震天

下,统率百万大军,怎么是王玄谟所能抵挡的?”萧斌这才停止。

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原文]梁惠王曰:"晋国"咒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

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

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

'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晋国:这里指魏国。韩赵魏三国瓜分晋国,魏国最为强大,故用“晋国”指代

魏国。

[选项]孟子批评那些不施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

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局面。

答案:无中生有。“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错误,未直接地批评,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

让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来委婉批评。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魏国,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

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

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

答道:“土地方圆百里的小国可以称王于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

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

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秦楚两国的盔

甲坚硬、刀枪锐利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

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

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必怀

疑了。”

6.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

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

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

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

日:“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以韩穷我于

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

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选项]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

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答案:曲解文意。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

【参考译文】

果然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在武王面前以说

甘茂的坏话来劝说武王停止进攻宜阳,武王将要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召回甘茂,把情

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在那里。”武王说:“是有这回事。”于是调动全

部士兵,重新派甘茂进攻宜阳。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

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国相国公仲侈结

怨,现在您用兵不能建立战功,您必陷入窘境了。”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

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向寿对他说:“您如果不用兵法指挥士兵作战,就会陷入极大的

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客居在秦国而当上了秦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

公孙衍、樗里疾毁败我,在国外有韩国相国公仲侈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使我没有立

功之日了!请求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

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嘉奖有功的人员。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

7.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

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

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有删改)

[选项]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答案:时间混乱。''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有误。原文是“当是时”,意思是只一时掌

控了晋国的大权。

【参考译文】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一起把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作为自己的采

邑。晋出公非常愤怒,通告齐国和鲁国,想要讨伐智、赵、韩、魏四卿。四卿恐惧,于是

反过头去攻打晋出公。出公战败,逃向齐国的时候,死在路上。因此智伯就立晋昭公的曾

孙姬骄为晋国国君,这就是晋哀公。那时候,晋国的政事都由智伯决定。

智伯愈加骄横,向韩国和魏国要土地,韩国和魏国就划分了土地给他。又向赵国要土

地,而赵国没给。智伯愤怒,于是就率领韩国和魏国攻打赵国。

二综合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

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

将之道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计战》)

材料二:

八月,操至潼关,与超等㈤夹关而军。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操

不许。九月,操进军,悉渡渭。超等数挑战,又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贾诩

以为可伪许之。操复问计策,诩日:“离之而已。”操日:“解!”韩遂请与操相

见,操与遂有旧,于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时秦、

胡观者,前后重沓,操笑谓之曰:“尔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

多智耳!”既罢.超等问遂:“公何言!”遂日:“无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

操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操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

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遂、超奔凉州,杨秋奔安

定。

诸将问操日:“初,贼守潼关,渭北道缺,不从河东击冯翊而反守潼关.引日而后

北渡,何也?"操日:“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

吾故盛岳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得擅取西河;然后引军北渡。

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二将之军也。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

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

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

之变化,固非一道也。”

始,关中诸将每一部到,操辄有喜色。诸将问其故,操日:“关中长远,若贼各依

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

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六》)

【注】超等,指马超及其关中联军。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争的首要问题是谋略,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否贤

明,敌人的力量是否强大,士兵数量多少,地势如何,粮草供应是否充足。

B.在曹操与马超等关中联军的战争中,马超先请求割地求和、后又多次挑战,曹

操都不答应,后在贾诩的谋划下,曹操假装议和,使得关中联军互相怀疑。

C.在战场上,曹操首先集中兵力攻打潼关,等到把敌人吸引到潼关后,再派两位

将军渡过西河,然后再率领大军北渡黄河,敌军不敢抗争而只能割地求和。

D.战争开始时,曹操看到关中联军的军队不断到来就面露喜色,是因为联军的战

斗力很弱,容易集中剿灭,如果他们依据险阻,要剿灭就会多花很多时间。

【答案】D

【解析】“是因为联军的战斗力很弱”错误。依据原文“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

无适主,一举可灭”可知,曹操“一举可灭”关中联军的原因,是联军没有主帅,

互不相属,而不是“联军的战斗力很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日:”乐正夔①一足,<

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

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

日:'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比之以

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

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

者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

过卫,有读史记者日:“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日:“非也,是己亥也。夫'己'

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狸②,僵似母猴,母猴似人,

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受。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

勾践于太宰懿,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

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

【注】①乐正:乐官。夔(kuf):古代音乐家,生活在荒僻边远的地方,具有非

凡的音乐才能,后受到舜的赏识而被提拔为乐官,主理乐舞之事。②猥(jue):

古书上说的一种大猴子,形似猱猴。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舜重用夔后,通过礼乐使教化传布于天下,从而让天下归服。

B.第二段具有现实意义,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君王使天下兴盛的原因。

C.文中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最终的传言是因凿井而从地面挖到一个人。

D.本文以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答案】A

A.“通过礼乐使教化传布于天下,从而让天下归服”错误。由原文“昔者舜欲以乐

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

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可知,孔子认为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

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

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日:“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痒恶,足为将来规诫。不

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日:“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

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日:“朕意殊不同古人。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

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

文,乃谓玄龄日:“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

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真书其事。”侍中魏

征奏日:“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

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毛其辞.雅合至公之道。”(吴兢《贞观政要•卷六》)

材料二:

余读《唐史》至太宗六月四日事,为之喟然太息。嗟乎!以太宗之英武好名,而卒

定计于秦府群小,惜哉!太宗首倡非单之谋以哉定海宇,则高祖之有天下,诚太宗之功

也。虽然,立子以长不以功,高祖之欲传位于太宗,固义有不可;而太宗之屡辞不受者,

岂亦有见于此乎?由是而观,则太宗之心,固已灼知大义之所在矣。其后卒至喋血禁门、

贻讥万世而不顾者,亦由房、杜二人陷之而然耳。岂独房、杜哉?当是时,太宗既诛巢

隐,一二近臣惟劝其释甲以就刑,可也;若高祖念其事非得已而原之,然后辅之以图后

功,亦可也;竟乃释此不为。而尉迟敬德者,乃摞甲持矛直至占前,借日恐其惊动上意,

亦何事于矛甲哉?敬德此举直恐高祖之怒心一发,且将不利于太宗,故特假此以迫胁之。

使高祖不幸如其所料,则敬德之矛宁无所施乎?秦府群小之不忠于所事,乃至此也。噫!

此辈未足深恨;太宗为一代贤君,亦从之而不疑,何其悲哉!(戴良《论唐太宗六月四日

事》)

【注】①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门之变,指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兄弟,终被高祖季

渊立为皇太子。②巢隐,指隐匿的敌人。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身为帝王却不能查看当朝国史,结果这些国史不能起到规劝警戒自己的作用,令李世

民感到十分遗憾。

B.李世民认为通过政变诛杀兄弟,和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和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两

件事一样,利于国家稳定。

C.材料二记载了玄武门之变中高祖、太宗、秦府群小等历史人物的种种表现,戴良对他

们抱以惋惜之感。

D.在戴良看来,李世民平定天下,心中持有家国大义,多次辞任太子,他是一位英武且

珍惜名誉的人。

【答案】

C(玄武门之变中的高祖仅出现在戴良的假设中,并没有实录其事迹,且戴良对高祖无

惋惜之情)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

相韩故。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

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日:

“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

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耳之。父去里所,复还,日:

“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日:“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日:“后五日早会。”五日哼马,良

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日:“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

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

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后十年,(良)数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徇。良日:“沛

公殆天授。”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口未见辱,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

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

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

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链待天下之士。子房不忍念念之心,以匹夫之力

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

死于盗贼①,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

太公④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

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且夫有

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

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

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①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②伊尹、太公: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

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秦灭韩后,张良雇佣大力士,在秦始皇出游的途中击杀秦始皇,失败后变更姓名,

逃亡下邳。秦始皇因此次刺杀大怒,在全国抓捕刺客。

B.张良对老父的态度不断变化,从因老父的无礼想殴打他,到因老父年老又强自忍耐,

再到“大惊”“大怪”,形象地展现了张良对老父认识的改变。

C.苏轼认为世人把老父看作鬼怪一类是不正确的,老父有可能是当时隐居的君子,故意

做出奇特的行为,来磨炼张良的耐性,其用意不在授兵法。

D.苏轼指出古代的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处,具有面对突发事件从容不惊、无故受辱也不

生气的品质,认为伊尹、太公、荆轲、聂政便是此类豪杰之士。

【答案】D(“荆轲、聂政便是此类豪杰之士",表述错误,原文无此意。)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在陈,陈惠公宾之于上馆①,时有隼集陈侯之庭而死,楮矢贯之,石著,其长

尺有飞,惠公使人持隼如孔子馆而问焉。孔子曰:“隼之来远矣此肃慎氏之矢昔武王克

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②来贡而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楷矢石著其长尺有咫。

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物也,以示后人,使永鉴焉,故隼其梧曰:'肃慎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